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结合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36-01

随着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如何合理有序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据对建瓯市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但农村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减弱等问题仍然突出。

1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

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在16~20岁的比重为15.4%,21~40

岁的达77.1%,41岁以上的比重为7.5%;制造业占转移人数的85%,住宿、餐饮业占6.4%,交通运输、仓储业占3.3%,批零贸易业占5.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7%。

2 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的技术素质匮乏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采用的是升学模式,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即使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也不能立即适应岗位的需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

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我国技术转移现状及经验借鉴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的现状,总结出发达地区技术转移工作的经验,并对我省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技术转移经验借鉴 1、国内发达地区技术转移现状 1.1 北京市技术转移现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深厚的经济基础,技术转移活动频繁。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围绕企业的创新需求开展协同服务,推动北京技术转移行业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已有13家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国家认定的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科大恒兴高技术有限公司、科威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北京中农博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技术转移机构。为更好的促进技术转移行业的发展,北京市打造了资源、信息和协作的三个平台。首先,打造资源平台,优化技术转移环境。培育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优化技术转移环境。促进了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发展并成长为品牌机构,使北京市的技术转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第二,打造信息平台,夯实联盟凝聚力。不断加强网站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网站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平台网站,凝聚资源为企业创新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第三,打造协作平台,开掘深层次服务。兼顾资源提供方、资源需求方、中介服务方三方资源,按照专业、领域、擅长等进行科学分类,形成技术转移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入挖掘企业需求创造合作点。 1.2 广东省技术转移现状 广东省非常重视科技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在政策环境方面,出台了有关投融资、税收优惠、科技中介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办法,如《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文件。一些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如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有效推行,对广东省技术转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广东已基本建立起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各种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据统计,全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已达6700余家,包括各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00多家,技术贸易机构6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从业人员超过l5万人。 为进一步推进广东地区科技资源为经济发展服务,寻求行业技术需求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广东在全国率先引入了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来制定行业规划。运用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收集领域和行业技术需求信息,预测了多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找寻了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引导科研机构资源向行业发展的瓶颈倾斜。在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过程中,广东省政府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了合作的平台,使产学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使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更贴近企业需求。 1.3 上海市技术转移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 文献综述 英文

Ⅰ.Introducti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he main problem fac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in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rural areas has generated a lot of surplus labor. Excessiv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will led directly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armers' income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ural million rural laborers need to be transferre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still an arduous task.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difficulty is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e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make population pressure into human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ural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urban orderly transfer of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Ⅱ. literature review (A) Foreign research theories and perspectives 1. Lewis model emphasizes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high productivity of labor transfer. Lewis created a dual economy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odel in his article "Unlimited labor suppl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ublished in 1954. [1] assume that the Lewis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was an unlimited supply the production sector was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rural center city as the center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ector, labor transfer from rural to urban is caus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led to the employment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made the scale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continue to expand, the demand for labor is also increasingly expanding, driven by the high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modern industrial,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Constantly. Lewis's dual economy model sho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e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shrinking, industrial sector ever-expanding with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2.John C.H.Fei and Rani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or labor transfer. In 1961, the American economist John C.H.Fei and Ranis published an important paper entitled "A the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Lewis's dual economy model, the process the labor flow to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similar to the Lewis model, the state of labor is in unlimited supply; the second stage,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continues to decreas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continue to gain, labor supply decreases elasticity; in the third stage,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chieve a balance, zero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and low the value of labor completely disappeared, to comple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The models take full account of the agricultural self-development impact to labor transfer. Fei and Ranis that directly think that any change in a production sector productivity

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我乡是一个牧业乡,根据耕地的比例,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我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大精神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乡根据《##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搞好服务”的方针,通过政府引导促进,中介机构操作,农牧民自主择业,社会提供服务措施,通过抓农牧民思想转变和素质、技能的提高,积极拓宽转移渠道。严格按照“先培训再转移,先培训再就业,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将把握一定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转移,使我乡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乡占地1338平方公里,总人口4056人,劳动力1279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38人。20××年转移富余劳动力605人,共发布用工信息6期30条,新闻4条,为农牧民创收241万元。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对劳动力转移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为我乡经济发展136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20××年对进一步提高熟悉,为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目标和创收任务完成,制定了《20××年###乡劳动力转移工作运行计划及培训计划》,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了计划得以保障落实。 (二)夯实基层性工作 为及时把握各村富余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我乡根据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统一安排,对我乡20××年富余劳动力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完备了村级档案治理,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表、外出人员统计表、用工信息推荐表。 (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重抓培训,提高素质,广开门路,搞好服务,狠抓落实加快转移,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离开土地,走出羊群,走出田地创大业,跳出农村谋发展。 1、积极引导、加强宣传。乡党委、政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乡农牧业增效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我乡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天然草场载畜容量有限,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激烈,农畜产品价格下滑,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我乡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长很慢,因此,加快我乡农牧业增加人均收入,是当前解决我乡“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我们加大对全乡农牧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

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 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 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 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孙朋朋 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 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

目录 摘要2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 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 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 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 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 6.结语8 参考文献:9

摘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

重庆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已引起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重庆作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成效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市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搭建技术转移与交流平台,推动技术交流与合作 我市持续举办的中国重庆高交会暨国际军博会,已成为展示国内外最新高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交易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历届高交会参展高新技术项目累计104400个,交易技术项目4327项,成交额达1951.26亿元。 (二)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建设 近几年来,我市积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促进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截至目前,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5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1家;市级孵化器29家,初步构建起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基本形成了“结构形式

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全市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70家,其中国家级中心9家,市级中心25家,39个区县实现了全覆盖。据统计,2013年孵化器实现服务收入9136.75万元,生产力中心实现服务收入5.48亿元。 (三)构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我市科学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基本构建起了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已在高校、科研院所、区县建立成果转化中心25个。其中,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分别在大型企业集团(园区)、重点行业、高新(科研院所)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个;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指导和支持区县建立了10个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业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网络构架已见雏形。 (四)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我市不断健全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已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点28个,常设技术交易市场3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国家创新驿站区域及基层站点3家,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88个,知识产权事务所7个,科技咨询机构140个,科技评估机构1个,情报信息中心98个,风险投资机构15个。以重庆高交会、技术交易所为代表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五)政策环境日趋完善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大于农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对策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论述 我国是一个在世界上都闻名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还多(秦凤清,2012)。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相对其他部门而言,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华田生,20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剩余,绝对数大约为1.5亿到2亿。90年代人口大规模流动,1992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打工潮”(温铁军)。刘建进(2002)估算200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为46.6%,绝对数超过1.7亿。赵武、蔡宏波(2007)根据6种当前流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方法加权平均计算,2007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3.17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巨大。 刘小容、王海涛(2008)根据对全国农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万多农户的调查,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2005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10824万人,比2004年增加564万人,增长5.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从业人员478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人员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蔡昉(2007)在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中提到,1983年跨乡镇劳动力流动数只有200万,1989年增加到3000万,1993年高达6200万,2000年为7550万。2000年以后的转移情况,有下表的农民工数量反映:

劳动就业办公室 工作总结

劳动就业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 劳动就业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劳动就业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把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公共服务,全面履行政府赋予我们的职责任务抓紧抓实。我们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各项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同志。做到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把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着力点放在制定就业规划,引导和调节劳动力供求上,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对特殊困难对象实施就业援助,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服务。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培训。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努力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为要求就业的人员提供高效服务平台。截止年底各项任务目标均超额完成任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下岗失业再就业人数,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开发公益性岗位人数,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人数,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其中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失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万元,新发展劳服企业家,现有劳服企业家。较好的解决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按照局里下达的年各项工作任务指标,我们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任务指标量化到每个人,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目标管理格局,加强工作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把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工作考核标准我们制定了系统的服务计划,建立并实施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一站式”就业服务机制。定期举办供求双方招聘洽谈会,制定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对困难就业群体进行动态管理,落实零就业家庭困难职工安置就业。集中力量、高标准、高质量地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和计划任务的实施。 今年来,我们先后学习了中心举办的大型招聘活动及人力资源市场针对困难女职工举办的招聘现场会,学习交流了劳动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安排就业的成功经验,研究人力资源信息交流的渠道和方法,为人力资源供需双方搭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转化模式现状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现状及模式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选择或创新出适合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将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现状的基础上,拟归纳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实践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Jin fulan Fang chuanlai (Jiangsu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2) Abstract: sci- 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sci-tech work. It can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o select suiting for local transformation mode. This article has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tech results and sums up the methods and modes of sci-tech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models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有待提高。据报道,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比例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约占被转化成果的30%,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0%~70%。现在,如何快速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分析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现状的基础上,拟总结出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和和转化模式。 1.江苏省科技成果产出的基本情况 科技成果是有关人员通过研究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成果。近几年来,江苏省每年下达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科研课题3万多项。其中,通过省科技厅下达的课题在2000项左右,当年科研课题完成率约70%。另一方面,全省在省科技厅登记和申请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每年有1000多项,例如,2003有1268项,2004年有1420项,两年合计2688项,这两年的具体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科技成果类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