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标地理分科综合卷(1)答案

新课标地理分科综合卷(1)答案

新课标地理分科综合卷(1)答案
新课标地理分科综合卷(1)答案

1.D 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是10公里,位于地壳;智利多地震的原因与其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有关,与领土狭长无关;附近海区主要受秘鲁寒流影响;地震发生时间是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震中的经度为70.9°W,属于西五区,比北京时间晚13个小时,即震中区时应为北京时间减去13个小时,故D为正确答案。

2.C 地震发生日为4月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在向北回归线方向移动;圣地亚哥位于南半球,昼短夜长;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南极地区出现极夜。

3.D 等时线密集,表示单位时间内海水运动的距离较短,海水运动的速度较慢,较其他海区安全。由此推测,④处最安全。

4.C 此时曼谷位于槽线上,气压比周围低,所以大气运动方式是垂直方向上以上升运动为主。水平方向上,南北两侧空气流向曼谷,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合力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所以水平方向不可能由西北向东南或东南向西北运动。

5.C 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西南部,当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时,可以影响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以该月最有可能的是7月。

6.

A 城市出现内涝的原因有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大量地表水不能及时转化为地下水,所以与环节②有关;人类社会水循环的水源主要来自河川径流,但自然界的水不可能全部用于人类社会水循环,因此,人类社会水循环量要小于自然界水循环;由图可知加强地下水开采会减少深层地下水补给,不利于深层地下水的保护。

7.C 由图可知,环节②为下渗,平整土地,疏松土质和植树种草有利于下渗量增加;降水持续时间长也有利于下渗量增加;加快城市化进程会导致地面硬化度增加,从而阻碍雨水下渗;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化率利于下渗。

8.C 为了完善城市水循环,可以通过修建蓄水池把短期内的降水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后变成水资源再利用,同时能够减少城市内涝;雨水不能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打破水泥路面难度也较大;在市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不符合实际。

9.D “威马逊”的移动路线与广东、海南、广西的海岸线形成了一个切线,台风覆盖的地方大部分是海洋,有利于能量的积累;而陆地面积较小使它强度减弱得慢,有利于它的多次登陆。

10.A 台风登陆后,受摩擦力影响和补给的减少,风速减小,强度减弱,暴雨减小。

11.A 气象卫星对台风进行实时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

12.C 由图知,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原因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蒸发量减少。地表硬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13.D 水泥厂会排放大量污染气体,而该气体会随着风扩散到其它地区,而引起大气污染,该城市的最小风频是东北风,所以水泥厂布局在城市的东北地区,以减少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14.A 通过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可推断该地城市快速发展,进而能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质量变差,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减少等问题。

15.B 图中反映的是增速图,只能反映增长速度的变化,不能反映交货值总量,A、C 都错。只要增速大于零,交货值就在增加,当增速等于零,交货值最大,D错。自4月以来,食品制造业增速趋缓,食品制造业出口增势整体趋缓。

16.C 轻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轻工主要优势是具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

17.B 依题可知上海自贸区是国家设立的,与之相配套的是一系列相应政策(如税收政策等),吸引跨国公司总部落户上海自贸区的最主要因素当然是政策,B对;世界上交通便利的地方很多,A错;跨国公司总部并不一定是研发中心,C错;跨国公司面向世界,D错。

18.C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龙阳路站至浦东国际机场)速度快,可以加快人在中心与郊区之间的流动,可以使中心商务区作用更强,不会移动,A错、C对;它是客运的,B错;是城市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交通方式相互补充,D错。

19.C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聚焦点”,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不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集聚。

20.D 选项所列四省区中,广东省资源贫乏,资源诅咒系数最小;长期以来,煤炭及其相关产业是支撑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资源诅咒系数最大。

21.C 由上题可知,丁省区为山西省,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但这正是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导致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进而导致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的偏离程度越来越高,即资源诅咒系数大。

22.B 加大资源的开采量及输出量会进一步加重山西省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无益于改善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不可持续的;受地形、气候及人均耕地等因素的影响,山西省不适合大力发展商品性农牧业;关闭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做法也不可取,应该,延长生产链,发展新兴产业。

23.(1)北侧相比南侧海拔低,气温高,气候较为温暖;(1分)该地区气候干旱,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1分)北侧较南侧冰川数量多、面积大,冰川融水多,水源较充足。(1分)

(2)春季多风沙,洼地可避风(1分);春季降水少,洼地可能有地表水,水草较丰。(1分)夏季雨水较多,高地不易积水(1分),且夏热,高地凉爽,透风(1分)

(3)不合理的经济活动(1分),使得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减少、草场退化(1分),土地荒漠化加重(1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不适于人类生产、居住(1分)

(4)包兰线(1分)河流(1分)

草方格沙障能削减风力,阻挡风沙(1分);草障能减少白天水分蒸发,有利于沙生植物成活,帮助固沙(1分)。

24.【解析】⑴古巴蔗糖比重最大,利用本国丰富的农产品蔗糖发展起来的支柱工业是制糖(蔗糖)工业。蔗糖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地处低纬,水热条件好,有利于甘蔗的种植,原料丰富;廉价充足的劳动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需求量大。

(2)巴西的再生能源主要是燃料乙醇,所占比重大的原因是,巴西石油较缺乏,而甘蔗、玉米等产量大,有利于发展燃料乙醇,且燃料乙醇环保、可再生,价格也低于汽油。

(3)影响石油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资源、市场、交通等因素。

(4)布宜诺斯艾利斯位于沿海河口,河面宽阔,为船舶出入和抛锚提供了空间;河流为港口提供充足的淡水;地处拉普拉塔河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港区和码头货场的规划建设。

【答案】(1)制糖(蔗糖)工业(1分)地处低纬,水热条件好,有利于甘蔗的种植,原料丰富;廉价充足的劳动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需求量大。(3分)(2)石油较缺乏;甘蔗、玉米等产量大,发展燃料乙醇的原料丰富;价格低于汽油。(4分)(3)石油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临海,海运便利;靠近美国(北美)的消费市场;石油加工业附加值高,利于提高经济收入(4分)

(4)位于沿海河口,河面宽阔;河流为港口提供淡水;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港口建设。(3分)

25.【解析】(1)曹妃甸具备深海取水条件,取水口施工工程量小,有利于海水淡化工程总

体造价的降低;附近能源丰富,能源条件充足;区内拥有亚洲最大盐场及盐化工工厂保证了海水淡化厂浓盐水的综合利用,不会因为直接排放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曹妃甸配套路网完备,水、电、热、污等基础设施条件齐全,外部条件成熟。

(2)由材料二知,曹妃甸具有区位优势有: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优势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

(3)注意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1)临深海,取水口施工工程量小,工程总体造价较低;能源条件充足;附近有盐场,有利于海水淡化厂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4分)

(2)地处环渤海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交通便利发达;沿海未利用土地广阔,土地资源丰富;良好的产业基础;国家政策优惠。(5分)

(3)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2分);

社会:产业转移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2分);

环境: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带来环境污染。(2分)

26错误!未指定书签。.

【答案】合理规划设计两地旅游线路,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2分)加强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2分)加强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工作(或广告宣传),共同提高景区知名度(或共同打造旅游品牌);(2分)加强双边合作,共同开发和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2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2分)

【解析】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要看旅游资源的本身;二要看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其相关方面。罗田和金寨的天堂寨风景区经营单位要想在今后的同质竞争中实现“双赢”,首先要合理规划设计两地旅游线路,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介工作(或广告宣传),共同提高景区知名度(或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其次,要加强双边合作,共同开发和保护景区的旅游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质竞争中实现“双赢”。27错误!未指定书签。.

【解析】地震的伤亡情况与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的人口密度等有关。由题干知,鲁甸县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值的2倍,人口密度高;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房屋抗震性能差,8月西南为雨季,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易发,造成灾害伤亡大。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可减轻地震灾情。

【答案】原因:震源浅;人口密度高;房屋抗震性能差(4分)

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6分,答出任3点即可)

28错误!未指定书签。.

【解析】由图和题干知,湖北省五个较大湖泊面积在减少,湿地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环境自净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保护湿地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管力度,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退耕还湿地等措施解决。【答案】五个较大湖泊面积在减少。(1分)

影响:湿地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环境自净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3分)

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的监管力度;植树造林,恢复植被;防止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退耕还湿地。(6分)

(完整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背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初中地理新课标考试试卷

初中地理新课标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与仍是时代的主题。 2、和,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3、地理学是研究以及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第二,。 4、地理学是一门兼有性质与性质的综合性科学。 5、七、八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 分:、、、。 6、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和,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和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7、本课标所讲的地理要素采用和结合两种方式。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新课标提倡把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A地球与地图 B世界地理 C中国地理 D乡土地理 2、七、八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 以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A区域地理 B世界地理 C中国地理 D自然地理 3、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课程学习顺序。 A作了严格的规定 B不作规定 C 没有任何说明 D专家指导下开展课程。 4、"乡土"范围指一级行政区 A省 B市 C 县 D乡或镇

5、地理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适合学生学习。应做到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的有机统一。 A多媒体系统 B图像系统 C音频系统 D综合系统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新课标指导下的地理课课程开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如何理解乡土地理开展必要? 4、以实例说明怎样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四、论述题:(本题30分) 以一课为例,展示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课堂教学? 案例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和平发展 2、关注全球性问题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3、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地域性 4、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5、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6、空间差异空间联系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7、单独列出地理区域 二、选择题: 1、D 2、A 3、B 4、C 5、B 三、简答题: 1、(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3、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4、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四、论述题: 展示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在一张纸上。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7:第七次 1:[填空题] 衡量地震的指标是___、___。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3:[填空题] 风化作用分为、、。 参考答案: 4:[论述题]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因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划分为河源、、、、五段。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以降水补给河流为例,说明径流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4:[填空题]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

密度减小。 参考答案: 5:[填空题] 地理环境可分为、和,而自然环境又包括和。 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2、气旋3、滑坡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土壤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气之差值,称为。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将地球划分为、、 。其间有两个分界面,分别为、。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论述气压带和三圈环流的形成 参考答案: 3:[论述题]简述三大岩类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1:[多选题]由于褶皱形成的地貌有 A:单面山 B:构造盆地 C:一山三岭两槽 D:方山 E:地堑

参考答案:BC 2:[单选题]某地经度指该地所在经线与()角距 A:赤道面 B:地心 C:极点 D:本初子午线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从水量平衡方程中可知,海洋蒸发量()降水量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在北半球的气旋中,气流的运动方向为 A:从中心向四周作顺时针旋转 B:从中心向四周作反时针旋转 C:从四周向中心作顺时针旋转 D:从四周向中心作反时针旋转 参考答案:D 5:[多选题]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参考答案:AB 6:[单选题]片流作用的产物称为 A:洪积物 B:坡积物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第二章基本地理知识——总论部分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无庸悔言的。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 (一)地球和地球仪 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因此,选取的内容应该是对于后面的地理学习所必须的,既没有必要系统,也没有必要深入。 综合来看,课程标准为实现本学习目标而选取的内容是“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和“经纬网”。 2. 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无论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7~9年级的地理学习,认识地球的运动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围绕地轴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现象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学习目标应该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的实用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地球仪是地理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工具。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全貌,于是,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利用地球仪,人们可以较为方便地认识和研究地球。因此,对于地球仪的学习应本着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使今后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中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1)

. . 地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和性质的基础课程。 2、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4、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评价手段,实现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6、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7、地理教材包括地理图册等。 8、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 9、“”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0、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11、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2、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目标和目标两类。 13、地理科学是研究以及人类活动与相互关系的科学。 14、地理课程的特征有 15、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学习。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和两大部分。 16、地理位置一般分为位置和位置。 17、纸笔测验可分为课堂测试、测试、测试、测试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功能属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功能的是()。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启发功能 D、激励功能 2、()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 A、资料 B、教师教学用书 C、教科书 D、地图 3、下列不属于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的是()。 A、学生表现法 B、纸笔测验法 C、档案袋法 D、观察法等。 4、在课程总目标和三项分目标中对知识方面须达到的目标可分为知道、()、掌握等层次。A、了解B、理解C、灵活运用D、巩固 5、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之点是()。 A、求同 B、求异 C、创新 D、创造 6、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 A、教学 B、教法 C、观念 D、态度 7、地图一直被看做是地理学习的()。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第三语言 D、第四语言 8、下面不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的是()。 A、实践性 B、开放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9、对于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众传媒 B、青少年活动场所 C、学校周围的社区机构 D、学校附近的各种环境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是()。 A、题库类 B、课件类 C、自制学具类 D、资料类 三、简答题(19分) 1、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分) 2、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4分) 3、命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注意哪几点?(3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初中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学科2011版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 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 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2020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2020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0分) 地理课程 二、填空(10分)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和()两部分组成。 2、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结合()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三、选择题(20分) 1.课程目标是分( )个层次陈述的: A. 2 B 3 C 4 2. 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 ( ) A 采用结果性目标和采用体验性目标 B. 采用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 )个 A . 1 B. 2 C. 3 D. 4 4. 拓展教材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以“( ) ”的态度对待教材。 A . 加法 B. 减法 C. 乘法 5科学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目标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获得()

A 很短时间 B较长时间 C 长时间 6、领悟(内化)水平的行为动词哪项是正确的:() A、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等。 B、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C、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D、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等。 7、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多元智能理论; 8.提问的技巧有 ( ) A. 迁移, 转移, 追问, 等待 B. 迁移,等待,询问,启发 C.转移,启发,追问 ,等待 9. 学生喜欢老师这样教学: A.让学生自己学习, 自由自主 B. 老师教学, 固定模式 C.选学功课( A) 10.教学评价是指: ( ) A. 评价学生和老师教学的情况 B. 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 C. 对教学全面的衡量 四、判断题(30分) 1、新课程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新课程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维的课程目标。()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最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 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3.思想性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 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 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

自然地理学试卷——答案

自然地理学试卷 1.填空题15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2)宇宙中的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3)太阳系的共有8大行星和一个矮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冥王星。 4)南北纬23度27分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的视运动路线叫做黄道。 5)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 6)沉积岩的三种接触关系分别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 7)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 8)大气中的水汽产生凝结需要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压达到饱和或过饱和,还必须有凝结核。 9)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分别是蒸发、降水、径流。 10)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化成分改变,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1)一个完全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类群。 12)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类型为竞争、捕食、寄生和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13)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4)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5) 大陆边缘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地貌类型。 2.选择题15 1)一个天文单位是(B) A 1.496?104km B 1.496?108 km C 1.496?106 km D 94 605?108 km 2)下列哪种岩石不属于岩浆岩(D)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橄榄岩 D 石灰岩 3)下列哪项不是沉积岩的特征(D) A 层理 B 磨圆 C 流纹 D 化石 4)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C) A 氮约占大气的78% B 氧约占大气的21% C 臭氧约占大气的0.01% D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的0.03% 5) 一个标准大气压是(C) A 1013.25 Pa B 1013.25 kPa C 1013.25 hPa D 1013.25 N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湖泊(C) A 里海 B 洱海 C 地中海 D 死海 7)一条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可分为(D) A 上游、下游; B 河源、上游、中游、下游; C 上游、中游、下游; D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8)河流的水位是指(A) A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 B 河流水面相对河底的高度; C 河流断面的平均水深; D 河堤的海拔高度。 9)下列哪项不属于描述径流的计量单位(B)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论考试题(8套)

敦煌市第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 2、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 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4、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6、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7、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地理图册等。 8、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新理念、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新评价. 9、“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0、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11、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基础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2、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

13、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4、地理课程的特征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15、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学习。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16、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17、纸笔测验可分为课堂测试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功能属于评价在日常教学中的功能的是( D )。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启发功能 D、激励功能 2、( D )是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的基础。 A、资料 B、教师教学用书 C、教科书 D、地图 3、下列不属于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的是( A )。 A、学生表现法 B、纸笔测验法 C、档案袋法 D、观察法等。 4、在课程总目标和三项分目标中对知识方面须达到的目标可分为知道、( B )、掌握等层次。 A、了解 B、理解 C、灵活运用 D、巩固 5、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之点是( C )。 A、求同 B、求异 C、创新 D、创造 6、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 A )。 A、教学 B、教法 C、观念 D、态度 7、地图一直被看做是地理学习的( B )。 A、第一语言 B、第二语言 C、第三语言 D、第四语言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题

成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 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等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有什么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地理意义?如果没有自转和公转,地球会变成怎样? 第四节地理坐标 1.什么是地理坐标?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地表都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 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壳运动极其构造行迹 1.地壳运动与变形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第三节关于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转换断层?其研究有什么作用? 3.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2.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相对年代法与绝对年代法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气压?气压的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水平气压场不同区域对应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2.大气如何分层?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3.大气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哪些特点?逆温层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2.降水的类型有哪几种?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有哪些?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行星风系是如何产生和划分的? 3.什么是三圈环流? 4.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产生的原因分布是什么? 5.锋的形成原因与分类是什么?每种类型的锋对应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6.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不同因子有哪些? 2.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有什么区别?地中海型气候又有什么不同?

自然地理学试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 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 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 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 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 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 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 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 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 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