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2课时1 比例尺综合练习

第12课时1 比例尺综合练习

第12课时1 比例尺综合练习
第12课时1 比例尺综合练习

《比例尺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p64我学会了吗?新课堂p32—p3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相互转化。

2.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3.在操作和画图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比例尺中的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平面图形;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并解决综合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什么是比例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怎样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3.导入:比例尺不同于一般测量长度的尺子,它是一个比,反映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根据比例尺公式进行综合练习。板书课题:比例尺综合练习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梳理概念、总结公式,抓住教学的核心。】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

尺的互化。

①1︰100000000表示图上1厘

米相当于地面上的()千米。

②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

值比例尺是()。

(2)判断

①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

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

②一种精密零件长5㎜,画在图纸上是4㎝,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1︰8。

()

③实际距离一定,比例尺越小,图上距离越大。()

④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直接测量长度。()

(3)填表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从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展开,到是非判断、填表计算,题目设计典型有层次,训练扎实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明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强化比例尺公式的灵活计算。】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实践应用。枣庄市区距离枣庄

西站(薛城火车站)大约20千米,画在

地图上是5厘米。

①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枣庄市区距离台儿庄古城30千米,

枣庄市区到台儿庄古城图上距离是几厘

米?

③枣庄市区到滕州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枣庄市区去滕州,一小时能到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创造性改编题目,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观察《枣庄地图》时应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2)操作题。解决同步练习46页4、5、6题。

4.

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②测量河西村到汽车站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

③计算河西村到汽车站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5.

①如图,已知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2100

米,测量团结路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②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③在图上画出这幅图的线段比例尺。

6.小明家在学校正西方向,距学校200米;小

亮家在小明家正东方向,距小明家400米;小红家

在学校正北方向,距学校150米。在右图中画出他

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中大量的操作练

习,把计算、识图、画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

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当堂检测《你学会了吗?》

(1)测量校园平面图的长、宽各是多少厘

米?计算校园实际的长、宽各是多少米?占地

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南大门在操场西50米处,你能

找到它在图上的位置吗?请用“☆”标出来。

(3)将教学楼平面图缩小,使缩小

后的图形与与原图形对应边的比是1︰2。

(4)自主学习,指名板演。

(5)汇报交流,展示评价。

问题一预设:测量校园平面图的长是

6厘米,宽是5厘米。 校园实际的长:6÷=6×2000=12000(厘米)=120(米)

校园实际的宽:5÷

=5×2000=10000(厘米)=100(米) 校园的占地面积:120×100=12000(米2)

问题二预设:大门距离操场的图上距离

50米=5000厘米,5000× =2.5(厘米)

问题三预设:教学楼平面图缩小后依然是长方形,长是6格,宽是3格,并在展台展示绘图作品。

(6)评价质疑

错例分析:对于问题一,我发现有这样的算法,你认为可以吗?为什么? 6×5=30(厘米2)

30÷

=60000(厘米2)=6(米2) (7)总结提升:平面图形的比例尺是按长度缩小或放大的,不是按面积缩小或放大的;所以不能用图上面积除以比例尺计算实际面积。

【设计意图:《青岛版教材《你学会了吗?》题目综合性强,集比例尺知识中计算、绘图、识图、缩放于一题,是很好的检测素材,当堂检测并评价效果较好。】

三、梳理知识,提升认识。

1200012000

1200012000

1.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预设:

(1)应用比例尺计算要注意单位换算;

(2)识图时先测量图上距离,再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绘图时先根据实际距离确定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

2.教师小结:是啊,识图和绘图都离不开比例尺(板书:识图绘图),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旅游时人们喜欢购买一张地图,利用比例尺很快地计算两地实际距离,然后根据交通工具的速度设计旅游计划;工程设计师根据需要设计图纸,建筑商根据图纸建楼,购房时人们通过图纸选择自己满意的户型……老师希望大家学以致用,课下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设计意图:课后总结不仅把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和经验打成捆背回家,而且给学生提出了课下研究的希望,达到“课已毕,趣已升”的效果。】

板书设计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回顾课堂教学,本课设计的突出亮点:

(1)操作与计算紧密结合。从识图开始复习比例尺的意义,或在观察中测量,在测量中计算;或从计算中绘图,从识图中应用……这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综合练习,从身边生活中寻找素材,创造性地自编题目,观察枣庄地图,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2.使用建议: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平面图形时,不要忘记写比例尺和画方向标;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时,渗透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需突破的问题。综合应用比例尺和确定位置知识求图上距离并画平面图形,解决类似“小红家在学校北偏东30°,距离学校500米,画出小红家的位置。”问题时,如何找角度?

相关链接:配套练习——《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32—p33

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物质的量请查询公开课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找到学案及PPT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了解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 (5)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待化学的严谨性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计算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自学、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七、课后反思: 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1 mol氢中含有2 mol氢原子和2 mol电子 C、1 mol H2O的质量等于N A个H2O分子质量的总和 D、摩尔表示物质的量的数量单位 2、填写下表: 变式训练: 1、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1 B、2molNO和2molNO2含有的原子数相同

C、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D、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6.02×1023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 B、12g12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 C、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值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D、1摩尔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 3、下列有关摩尔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 0H-的质量为17g/mol B、2N A个H2SO4的摩尔质量为196g/mol C、铁原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D、一个钠原子的质量等于23/6.02×1023g 4、科学家发现一种化学式为H3的氢分子。1molH3和1molH2具有相同的:() A、分子数 B、原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数 5、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如a克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b,则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A、 g/mol B、 g/mol C、 g D、 N A g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氢约含有6.02×1023个微粒 B、氢气的摩尔质量是2g C、1molO2的质量是32g,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2N A 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7、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 A B、 0.2N A个硫酸分子与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 N A个氧分子与N 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8、下列物质中,与0.3molH2O含有相同氢原子数的是( ) A、18.9g HNO3 B、3.612×1023个HCl分子 C、0.1mol H3PO4 D、0.2N A个CH4 9、已知8 g A能与3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和一定量D,现将16 g A与70 g B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和一定量的C,则D的摩尔质量为多少?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例尺(第1课时)教案 西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尺(第1课时)教案西 师大版 教科书第88~89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九第 1、3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螺丝帽的放大图、尺子、格子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平面图和国旗平面图。 教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 (课件出示),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学生1:建议购买第二套。 学生2:建议购买第一套。 学生3:我也同意购买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标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学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应该购买第二套。 2、揭示课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实际距离”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图上距离”的含义。 教师: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边长为1cm方格纸上。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5.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讲解、比较、练习、实验、归纳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运算。第二课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与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第三课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容量瓶(500 mL)、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托盘天平、滤纸、Na2CO3固体、蒸馏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引言] 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 板书] 第一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一课时) 一、物质的量浓度 [ 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 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 [ 学生阅读,总结] [ 师] 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 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物质的量练习(第一课时)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时训练——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1.1.2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1. 在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下列相关水的物理量中,不随取水的体积变化而变化的是()A.水的物质的量B.水的摩尔质量C.水的质量D.电解水所消耗的电量 2.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B. 摩尔是一种基本物理量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D. 摩尔是指含有微粒数的多少 3. 下列相关摩尔使用的说法中不准确的是() A. 1mol O B. 1mol O2 C. 1mol氧 D. 1摩尔苹果 4. 在0.25mol Na2SO4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约为() A. 1 B. 0.25 C. 6.02×1023 D. 5×1023 5. 相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相比较,下列相关叙述准确的是() (1)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2)它们所含的O原子数目之比为1:2 (3)它们所含的C电子数目之比为1:1 (4)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5)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6. 对1mol H2O的说法准确的是() A.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B.含有6.02×2×1023个氢元素 C.含有6.02×1023个氧D.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7. 某盐的溶液中含有Na+、Mg2+、Cl-、SO42-四种离子,若Na+为0.2 mol, Mg2+为0.4 mol, Cl-为0.4 mol, 则SO42-物质的量为() A. 0.1 mol B. 0.3mol C. 0.5mol D. 0.15mol *8. 2.0g AO32- 中核外电子数比质子数多 3.01×1022个,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 B. AO32-的摩尔质量为80g C. 2.0gAO32-的物质的量是0.05mol D. H2AO3一定是强酸 9. 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物理量,它以物质所含基本粒子的多少来衡量物质的多少。通过它 能够把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的等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物质的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10. 国际上规定,质量为kg 12C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1摩尔,这个数称为常数,常

2020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比例尺(1)教案

第4单元比例 第1课时比例尺(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

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物质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懂得了“物质的量”这个新物理量的应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物质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括三大内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存在的关系。 3.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从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物质的量》这一内容的重点,可以确定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单位”“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和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来看,教学的难点应该是“通过举例分析总结得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新概念及如何应用”。由于高一学生化学科学意识还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同时《物质的量》是纯理论性的知识。要使学生感兴趣、完全理解物质的量这一个新的化学概念,需要多联系生活,通过举例,把理论性知识生活化,并引导学生回想以前所学知识,通过例比的方法来学习本节课知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应该采用设置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式引入)课件展示:想一想? 1.你知道古代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在称象时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化整为零,化大为小) 2..已知托盘天平的最小刻度为0.1克,你能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吗?你的主导思想又是什么?(积小成大,聚微为宏) 深入到化学: 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 2Na+2H2O=2NaOH+H2↑ 质量:46g 36g 80g 2g 微粒数:? ? ? ? 课件展示:宏观?微观 (质量)(分子数) 【提问】要想找到微观粒子的个数与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什么指导思想?

【讲解】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 一、物质的量 1、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是n,其单位 是摩尔,简称(mol)。 【提问】: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 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课件展示: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完整版)人教版比例尺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比例尺应用 【课题】:比例尺 【设计教师】:屈菊红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 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 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 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学习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方法】:自学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地图。(挂图) (1) 学生 观察地图, 找到图中 标注的比 例尺。Page 4 比例尺1:500000000

(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 (3)引出课题,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及自学要求 学习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 实际距离。 ?用比例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 学知识的魅力。 Page 2 预习提示:48—49页有关内容 ?比例尺的用途 ?比例尺的意义 ?求比例尺的方法 ?比例尺的分类 ?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Page 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8278817.html,/view/da2d0d106edb6f1aff001f24.html (4)结合课件检验自学情况: 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 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 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什么叫做比例尺?提问: 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物质的量教案(第一课时)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和不同粒子的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关计算 2、通过学习,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 【道德情感目标】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器材 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讨论法、归纳法 〖引入〗思考并讨论: 1、 问题1:一个个的水分子看得见吗?数得出吗?问题2:怎么比较谁喝的水多? 2、我们在初中学过了化学方程式,你能说出一个具体的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吗? ,方程式中的系数2是什么意义?我们如何取用二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 〖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

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简称为摩。〖阅读〗P12资料卡片 〖过渡〗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作为一个集体最为合适呢? 〖活动〗参照P11表格中的数据,学生进行猜想。 〖设问〗科学家选择了6.02×1023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大量实验证明,约6.02×1023个粒子的质量都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也就是说1 mol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6.02×1023 mol-1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表示。 〖归纳〗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N=n?N 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1、0.5 molNa2SO4中含有________mol Na+;_________SO42-;___________mol O。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质量的H2和Cl2相比,H2的分子数较多。 B:1 mol 大米含有6.02 ×1023米粒。 C: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D:1 mol Na变成Na+失去的电子数为 6.02 ×1023个。 3、有如下物质,按要示填空: ①0.7 mol HCl ②0.2 mol NH3③3.01×1023 H2O ④6.02×1022CH4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分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比较上述物质所含H原子数的多少,按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比例尺(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课时比例尺[1]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比例尺[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

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 第一课时 )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教案 【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意义. 3.学生能够初步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学生通过对概念的理解,能够掌握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 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学生抽象思维及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重、难点】: 对物质的量及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类比推理,启发探究. 【课时安排】:(第一节时)重点完成摩尔有关概念及内涵 【教学过程】: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微观粒子的数目和宏观质量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方法聚微成宏的方法.) 提问1:我们如果想知道这堆大米中一粒大米的质量,我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呢?引导: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解决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利用托盘天平如何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积小成大,聚微成宏)讨论结果: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他们一粒的质量,但是称出100粒的质量却是及易办到的. 想象一下:如果货币只剩下一角硬币一种,假如你去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你得带 多少硬币呢?那会怎么办? 1000个一角硬币可以用100元这个“集团”的概念来表示,3.01×1023个硅 原子你能用一个类似的“集团”来表示吗? 提问2:你能数出500g大米里有多少粒米,那你知道500g水里面有多少个水分子吗?(提示学生:我们很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 ) 点燃 提问3:反应 C + O2=== CO2所表达的意义? 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粒子(1)在实验室里,拿一个原子和一个分子反应,容易做到吗?一般用质量是否:1克1克2克呢? 反应是按比例:12克32克44克------------宏观质量(2)怎样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里含有多少微粒? (3)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科学家统一确定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它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

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学案(公开课)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 【引课】 C + O2 = CO2 的意义(宏观和微观意义及之间的关系)微观: 宏观: 【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量及单位 1、物质的量的定义: (1)定义: (2)符号: (3)单位: 2、阿佛加德罗常数及近似值 (1)定义: (2)符号: (3)近似值: 3、物质的量和微粒个数的转化关系 4、物质的量描述的对象有那些要求?

【探究2:1摩尔微粒的质量与式量的关系】 总结: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 二、摩尔质量 1、摩尔质量: (1)定义: (2)公式 2、摩尔质量与式量间的关系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物质的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C.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D.摩尔是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2: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原子数 C.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 D.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近似值为6.02×1023 3、下列有关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 B.0.012 kg 12C中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C.1 mol水中约含有6.02×1023个氢原子 D.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4: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3 g 钠由原子变成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 0.2N A B .0.2N A 个硫酸分子与19.6 g 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 .28 g 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 .N A 个氧分子与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质量 B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粒子数目 C .物质的量是量度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D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只适用于分子、原子和离子 2.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1 mol 任何物质所含有的原子数都相同 B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C .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D .国际上规定,0.012 kg C 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 3.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B .物质的量实质上就是物质的质量 C .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的单位 D .摩尔既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又是粒子数量的单位 4.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6.02×1023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B .12 g 12 C 含有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 C .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的物质是1摩尔 D .1摩尔氯含有6.02×1023个氯分子 5.a mol H 2SO 4中含有b 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A.a 4b mol -1 B.b 4a mol -1C.a b mol -1 D.b a mol -1 6.4 ℃时,若20滴水恰好为1 mL ,那么1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约为(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A .20N A B .N A /360 C .9N A /10 D .360/N A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摩尔质量的常用单位为g·mol - 1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 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2、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 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 问题二: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一张纸,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我们的思想可以用 几个字来形容,即:聚少成多,聚微成宏。 老师:下面我们看看化学反应里面有没有体现这些思想。

思考:C + O2== CO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一:表示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学生二:表示12g碳和32g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g二氧化碳。 提问:在实验室中能否取出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气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学生:不能。 提问:怎样才能使这个反应发生? 学生:称量12g碳和32g氧气即可。 老师:非常好,其实这就是化学中的聚微成宏思想。物质之间的反应既是按照一定个数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来进行,又是按照可称量的物质来反应,由此可知,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如何把微观的粒子与宏观的物质联系起来呢?我们需要在其中搭一座桥,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板书: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老师:物质的量同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板书: 一、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 量之一,符号为n; 2、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永梅 (榆林市第三中学高中生化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教学的问题性,创设探究情景,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培养学 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 2、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 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问题探究法,类比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 问题二: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老师总结:一张纸,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许多大米的质量。我们的思想可以用

几个字来形容,即:聚少成多,聚微成宏。 老师:我们发现,生活中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体当作整体来表示,如:一打鸡蛋、一盒回形针、一箱牛奶等。下面请看我这有一瓶水,你能知道这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数一数。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肉眼看得见吗?微观粒子多不多?数的过来吗?学生:不能。 老师:即使借助最先进的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科学家有估算过,一滴水中所含的水分子如果让13亿人来数,每个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约需要2万年才能完成.更不用说一杯水了。 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能不能来算一算呢?能不能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呢?将很多个微粒视为一个集体,以此来计算微观粒子数目。为此,科学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即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板书: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老师:物质的量同长度,质量,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摩尔是它的单位。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质的量 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 板书: 一、物质的量 1、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 量之一,符号为n; 2、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为mol; 展示:1971年,第14次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7个基本的物理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例尺1课时教案 西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例尺1课时教案西师大版 教科书第88~89页例 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九第 1、3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螺丝帽的放大图、尺子、格子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平面图和国旗平面图。 教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 (课件出示),可是他只给看了一

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学生1:建议购买第二套。 学生2:建议购买第一套。 学生3:我也同意购买第一套,第一套的住房前面标有比例尺,而且它的比例尺大。 学生4:不同意,第二套大,应该购买第二套。 2、揭示课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实际距离”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图上距离”的含义。 教师: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边长为1cm方格纸上。 (1)电脑出示学习要求:①确定图上的长和宽;②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方格边长是1厘米);③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比例尺》第1课时(1)

比例尺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格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复兴中华,我的中国梦”这个主题活动,个人的梦想应该与国家的梦想联系起来,请问有没有梦想今后当一名设计师的同学? 2.揭示课题。 教师:当一名设计师必然就要设计图纸,将心目中的物品的样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做成设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设计有关的知识——比例尺,想学习吗?(板书:比例尺)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教学例1.算一算,画一画。 一间教室长9米,宽6米,请你想办法把教室的示意图画在方格纸上。 要求:分组练习。要求:男生用一个方格的边长表示2米,女生用一个方格的边长表示3米。 流程:学生自己试着在方格纸中画图——抽生展示——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弄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师:设计的示意图长、宽就是画在方格纸上的距离,即图上距离。(板书) 3.引导学生分别用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组成一个比,并化简。 3.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构成的最简比就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评析:教师选择的材料是学生身边的事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合作交流完成教室平面图设计,再研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得出比例尺的概念。这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得出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勾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结合图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课件出示例2(1)主题图:这张三峡库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