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社会工作考研MSW大纲解析

全国社会工作考研MSW大纲解析

全国社会工作考研MSW大纲解析
全国社会工作考研MSW大纲解析

社会工作原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相关概念: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社会福利:广义指改善社会成员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指对社会弱者提供的带福利性的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起处境的活动。

性质: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

产生与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历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两大阶级、社会运动、利己主义……)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实践基础】: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改良、革命)——1788汉堡救济制度,1852爱尔伯福市——19C末20C初,英,社会服务组织(失业、贫民,1869,慈善组织会社【协调政府与民间慈善救助】)、1884睦邻组织运动【社区、志愿者】)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现代社工,实践产物(随着社会变迁进行的长期助人活动)

发展:

专业方法:19C末20C初,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发展,社会工作科学化,三大方法综合灵活运用。

目标模式:不就这、诊治——预防问题、发展能力。

中国社工发展:历史上缺乏——20C上半叶,社会学课程开设,社会服务活动——1949年后,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改革开放后,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PS: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普遍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经过社会工作培训,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采用社会工作方法的助人工作)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改革开放期特点(整体、渐进、非同步性);对社会工作者要求(回应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社会服务);组织模式(路径依赖,制度创新)提供模式(不同地域提供水平不同,本土性倚重)。

对象:是有困难的个人或人群。

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社会工作领域是由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及有意识的干预确定的(理想领域、实际领域)。

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儿童、少年、青年、老年社会工作;埃里克森八阶段分类;妇女、残疾人、军人、失足少年社会工作等;

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日常生活(疾病、自我封闭、心理失调、婚姻家庭问题、抚养赡养问题等);就业(失业、待业、歧视、关系协调、合法权益、福利);个人行为(失范、偏差);

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帮助、发展。

功能: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助人活动,对于受助者及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贡献,从而具有正功能,将人们生存、参与社会与发展的需要纳入功能范围。

助人是基本功能,救难、解困、发展。

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社会工作通过解决社会问题、预防问题、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秩序,增进社会福利。

PS:社会功能:(1)推进社会公平;(2)促进社会整合;(3)维持社会稳定。

二、价值基础(待补充)

1、社会工作主要有哪些伦理准则?

(1)社会工作者应当以人为本,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专业责任感;(2)社会工作者应当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对待案主;(3)社会工作者应当以平等、接纳和不批评的态度对待案主;(4)保守秘密;(5)社会工作者应当尊重同事和合作者,与他们协同工作

社会福利制度

内涵:广义,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狭义,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

类型:按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发达国家的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按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主义社福

制度;福利国家标准,埃斯平-安德森,自由的福利国家,法团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社福制度;成熟社会和转型社会的社福制度。社会福利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的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归类:普惠型(福利津贴统一费率,普遍原则),剩余型(国家限定提供),混合型(政府与市场并行,社会公平与效率并重)。

社会服务的提供:基本理念;组织与结构;策划与推行;评估。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剩余型为主,辅以就业为基础的全民保障体制和行政管道的社会服务。方向是社会化和专业化。面临的社会问题有城乡贫困人口和社会救助;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安排;城市农民工的就业和权益保障;城镇离退休职工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新社会问题的涌现。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专业价值: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专业范围内一整套对人、对社会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和目标偏好。

价值: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

反价值:操纵、家长作风。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伦理、人道主义、社会福利观念。

价值体系: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比斯台克(个人立场与丰富);泰彻(个人、虚拟、具体)。

价值观:接纳、自决、保密、个别化、尊重、不批判。

伦理原则:生命第一、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自主与自由、最小伤害、改善生活质量、隐私和保密、真诚。

4、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1)专业的应用伦理:社会工作实践中包含的特定价值观和信念,成为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的原则和指向。

职业伦理: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

伦理决定:人们必须在行动或实践中决定那种行为是好的,必须判断行动本身对受助者的影响,以符合专业行为的道德要求。

伦理困境:社工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或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

(2)伦理守则包含:社工的行为和态度;社工对受助对象的道德责任;社工对同事的道德责任;社工对专业的道德责任;社工对机构的责任;社工对社会的责任。

三、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对社会工作这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地位: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专业建构;作为应用科学需要丰富实践智慧,总结发展;本土化。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对处理复杂多变的个人、社会问题,分析总结)

与感性的个人经验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作用相比,社会工作理论是个人经验的理性总结、指导,功能具体体现在:

解释人们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与模式。

逻辑结构

理想性描述:大卫.豪 theory for S W ;theory of S W

(+佛恩心理动力学核心范式)

社工理论发展七阶段:调查——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与功能主义并立——获得——盘点——理论统一——理论归类

皮拉利思三分法模型

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

高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机

制进行综合性的说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

中观理论【解释性理论】对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某一方面进行专门

解释

标签理论、儿童发展理论等

中观理论

【介入模式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

进行一般说明

危机介入理论、任务中心理论等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操作方法自由联想法、批评式提问法等

PS:范式是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

流派与归类

流派:心理分析学;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社会系统;标签;沟通;人文主义;激进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增权或倡导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危机介入;任务中心;后现代主义……

四范式社会工作理论分类模型

激进变革理论

激进社会工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工作

(觉悟的提高者)(革命者)

(激进人文主义者)(激进结构主义者)

主观性理论(主观社会学)客观性理论(客观社会学)

互动主义社会工作传统社会工作

(意义的探求者)(调停者)

(解释者)(功能主义者)

秩序性理论

具体:

功能主义者解释者激进人文主义者激进结构主义者

包括的主要理论弗洛伊德主义、行为主义、

认知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系统论等标签理论、沟通理论、

人文主义等

激进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增权或倡导

对人与社会的看法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功能

上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客

观有机体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

世界,是个人通过符号

互动过程建构起来的

社会是个主观的意义世界,

但却是个充满了不平等和不

公正的世界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内

部存在着不平等、压迫、

冲突与斗争的强制结合

社会工作过程理论1、问题定义个体对社会来说是一个

问题,他在应付社会方

面存在在着问题

个体的经验、他或他所

处的情景存在着问题

社会对个体来说存在着问题社会对经济上的非生产

性是个问题

2、问题评估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是

什么

理解个体经验的个人

意义

个人是政治性的经济体系的不公平、不正

3、目标对个人及问题进行治

疗、纠正、维护、控制

和监督

促进个体的自我理解,

实现个人的潜力

给人们自由,提高人们的觉

悟、使觉醒,对个人自己的

经历加以控制

改变经济秩序,对财富和

权力实行再分配

4、方法改变行为、提供支持和

维护性服务,控制和保

护个体

个人劝告,帮助理解经

验的意义

提高觉悟,恢复对个人自己

的情感经历的控制

批评经济体系,为弱者的

权利与资源而斗争

外借理论:

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涂尔干与道德福利;斯宾塞与社会福利;韦伯和国家福利

当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社会交换;符号互动;结构化;社会建构;不叠实践理论;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0C30S社工实务的基础,其人格人性无意识梦的分析理论为临床治疗支柱;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哈马斯的批判学说;马尔库塞的批判学说;奥菲的批判学说;奥康纳的批评学说。

女性理论:自由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学说:后现代本质倾向(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强调背景、非主流、倾听受助者)

实务理论:

评估理论

巴特蒂特社工专业评估条件:专业核心关怀的共同概念;保持一致性的用于现象、条件和情境的认识;依赖一套一般化和前提性的知识体系。

实践中的评估理论:问题的界定和分析、受助者的人个系统的评估分析、受助者的需要分析及对受助者所在环境的分析。

干预理论

指工作者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影响受助者的人格、环境和社会系统,从而实现社会工作治疗和社会改良的双重目标、综合治疗原则、项目发展、变迁过程及结果评估。干预致力于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改变。核心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模式。

干预理论或实践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功能派个案工作;问题解决模式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

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

PS: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1)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以及环境与人的互动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中工作原则的制定和工作手法的选择;(2)我们是社会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也受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3)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比工作对象优秀,而应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4)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地方,我们的工作对象也不例外;(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每个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相关定义:

行为:主体的活动,主体对环境的反应

人类行为: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要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和满足需求。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社区、学校、团体、组织、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关系:

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以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力度并不对等。

儿童发展与社会环境

儿童发展理论:

鲍比尔依恋理论

皮亚杰认知理论(0——2感觉动作期;2——7准备运作期;7+11具体运作期;>11正式运作期)

弗洛伊德心理和性理论(欲望是人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心理和性的能力。0——18月口欲期,18月——3岁肛欲期,——6岁性器期,——12岁潜伏期,(——青春期)生殖期);人格发展理论(本我 3岁自我 4岁超我)

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0——7岁前道德期,习惯期,原则期)

儿童阶段特性:

生理发展:婴儿期和学步期0——3岁;肌肉技术良好3——6岁;缓慢,力量和运动技能提升。

心理和人格发展:语言、自我意识;独立意识2——3岁;创造力、主动性(需要刺激;最重要的人格形成期,人格基础已奠定)——>自我概念、自尊、朋友

儿童社会化特征:发展自我(情绪、依恋、交往——6岁前主要来自家庭——6岁后主要是学校和朋友)

儿童问题:0——3岁,居士、吮吸手指指甲、心理自闭等;3——6岁,口吃、攻击性行为、沉迷电视;6——多动、强迫、学习障碍等。

环境影响:

家庭:独生子女家庭和核心家庭;离婚家庭;家庭教育两极化;虐待儿童

学校:塑造价值观和行为,知识,技术,训练社会化。可能出现亚文化行为偏差

——>多元化环境影响

对策:

把握不同阶段儿童基本特性,剖析偏差行为的微观机制;领悟宏观原因。

依托专业技术修正儿童偏差行为;针对影响儿童成长的社会系统采用合适干预手段。

青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

青少年发展理论:正式运作期;认同发展;习惯期

特性:

生理及心理特征:完成相应人生任务(体格、性别角色关系、感情、生活自立、智能、概念、准备……);生长迅速,生理机能加强,第二性征生理能力;矛盾(能力与期望),不稳定,迷惑(同辈);抽象思维、科学推理能力、自我中心、自我身份、同辈群体。

问题:

视角:社会控制理论(文化规范、道德信仰、相关人物不足);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朋友);拉力理论(边缘化、挫折、脱离学习与工作、低成就、社会不平等感引发);认知发展理论(前期行为、认知偏差)

对策:针对个人原因,微观工作手法;针对社会环境原因,整合手法,具体分析。

成人发展与社会环境:

理论:健全成人特性理论、生理周期、道德发展理论、荣格的分析理论(自我整合和自我了解)

特性:22——身体发育,35——黄金时期,40——衰退;多个角色转型;情感稳定,婚姻务实,更年期综合症

问题:婚姻、失业

应对:对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深入剖析;提出若干被选工作方案;综合考虑人、物、财、时等多因素,选最合适方案;制定相应工作计划;推行;评估(积极预防+消极治疗)

老年人发展与社会环境【指标:时间,生理,心理,社会年龄】

(1)理论:生命周期

五、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解析:

受助意愿与接受行动

社会工作者——理解、行动选择、行动——受助者

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

PS: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社会工作过程模式是指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一般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和终结。

助人过程特征: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是社工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是不对称互动。

社工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是发动者,推进和控制过程,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

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社工)+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PS: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

内容类型福利服务提供者的

组织模式

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服务提供模式

市场经济政府提供+民间提供

+社会共同协作明确的权利义务意义

和完善的社会政策

政府拨款专业化

计划经济政府提供组织体系内解决民间支持行政化(渐渐向专业

化转变)

PS:过程模式:

约定阶段:(约定: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逐渐成为案主并接受案主角色的过程)了解案主来源;初步评估;建立专业关系;促使案主进入角色;与案主以外的其他系统建立关系。

评估问题阶段:收集资料,分析和解释资料;认定案主的问题;做出评估服务。

计划及合约阶段:计划(目的和目标,关注对象,介入的策略);原则(评估,可行,与工作目标相符,总结度量);合约(工作者与案主为解决问题而共同工作投入努力的承诺,体现了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内容包括目的目标、角色任务、步骤方法技巧、结果、总结、测量)

工作介入阶段:策略(与案主一起行动、代表案主采取行动)(社会工作介入指社工的、旨在恢复和加强案主整体社会功能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目的是界定解决问题、促进案主成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评估总结及结束阶段:内部(目的,方法技巧,角色担任)——巩固案主已有改变——终止,解除工作关系(评估指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特点是持续性、重点是人的问题和需要、为以后制定计划和采取行动奠基、社工与受助者双方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广泛深入横纵探索、个别化有针对性)

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过程的首要构成部分,受到一系列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受助者(工作对象,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工帮助的人);社会工作价值观(社工持有的助人观念,对助人活动、自己【社工是利他主义者,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受助者的看法);助人活动(关键,助人愿望的传道者,助人、受助实现过程)PS: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PS:《社工导论》社会工作的要素:社工、受助者、资源、环境

资源系统:基本资源系统(非正式、自然资源,正式资源,社会性资源),社会支持与社会资本

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

社会资本: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

社会环境: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所有的外部社会因素的总和。(功能:提供资源,资源竞争,资源获取中介,资源分配)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首要角色,提供心理咨询、意见咨询、物质帮助、劳务服务等);支持者(鼓励自立);倡导者(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可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工影响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知道其成功);管理者(社工对社会工作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对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与管理,以实现过程高效率);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社会问题、政策、反馈);转介研究等。

PS: (1)直接服务角色: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2)间接服务角色:行政者、研究者、资讯者;(3)合并服务角色: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

PS:复式角色、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或说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六、社会工作教育

教育与训练的意义:

从教育与训练接受者看,是其个人成长的帮助,学习专业理论、专业价值观的必经途径,是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并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从专业发展看,为社会工作专业准备合格的专业人员,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必要机制;是推动专业理论发展和专业技能技巧创新和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助力;具有更新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实务模式的功能,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从社会看,社会工作体现着社会发展对专业的具体需求,社会工作教育与训练是以其为根据并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的途径,在推动社工本土化过程中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工作教育与专业化: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个人施以专门的教育训练,使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伦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要求,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专业:有一群人共同掌握的一套系统的价值、价值、技巧、技术、知识和信念,并用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

专业化:是一个内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

社会工作教育的意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的垄断性决定了专业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社工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制度性设置;社会工作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具有推动社工专业知识增长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创新的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化两方面意义:一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社会工作有完全处于经验指导下的助人工作向有理论指导下的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在完成了初步的专业化后,专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个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

社会工作与专业化的联系:专业教育是专业的入口;专业教育模式与专业的发展相互作用、互为消长;二者必须保持目标一致,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起能随时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的机制(专业化与制度化,使专业具有足够合法性和合理性,职业化的同时实现教育与实践的互补)。

社会工作教育与本土化:

本土化: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社会工作本土化背景:社会工作专业的国际化随着其发展和面临社会问题的趋同而逐渐成为显现的趋势,但并未实现其普遍性,对于许多国家来说,社会工作仍属“舶来品”,要使其在不同国家实现应有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完成其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必要性体现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基础的差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挑战;本土化与本土理论的自生(彻底解决本国社会问题的根本)。

社会工作本土化途径:在实践中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发现其不适应问题以及适应的可能性;在理性层面进行检验(梳理社会工作知识技巧价值体系、考察社会工作专业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相关领域)

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作用:将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系统地介绍到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来;在介绍的同时,专业教育还在自觉地进行着本土化的过程。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机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就社会工作院校的数量看,相对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走在社会需求的前头;在师资、教学标准、专业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逐步走出学院,参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

社会学基础知识

社会学

王思斌: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艾尔巴比: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社会互动。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推进对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

PS:

整合的功能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局面;交流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方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文化通过社会而得到发展和积累。

PS:社会设置:指用来满足社会基本需要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

社会类属不是社会结构。

社会

1.社会及其构成: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是个包含广泛的、以地域为基础的、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社会性集合。是以一定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正功能是是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负功能是

可能限制个人的自由。

社会结构的单位:身份或地位status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主要分为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以资源、权力、声望或分等级,多地位的尴尬;角色role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或扮演,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 与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二者之间的差距,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角色与自我认同,角色分离与合并;社会群体和组织;宏观社会结构(社会设置,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构成:按照郑杭生教授的分法,社会的构成要素分为地理与自然环境、人口要素、心理要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8个方面。主要四个方面: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可以分为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三个部分。

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影响族群生存发展的恒定因素。按照孟德斯鸠的说法,不同的气候形成人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和内心感情,不同气候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以及适合他们的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了梁启超的极力推崇。梁启超在《蒙(孟)德斯鸠之学说》等文中,进一步阐明了孟氏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文明的产生决定于地势与地气;地理环境决定政俗与民质;地理环境决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精神等等。

为什么有海洋文明或农业文明?为什么日本要扩张(9?18)?为什么小国民主而大国专制?为什么寒冷地方较为勇敢而炎热地方的人较为懦弱?为什么云烟贵酒?为什么四川多美女?

(2)人口

根据人口社会学的研究,人口可以分为动态人口和静态人口。动态人口指人口的出身、死亡和迁徙,流动,包括人口的增长、素质变化、职业转变等。静态人口主要涉及人口的自然结构、如人口的性别、年龄等自然分布和组合方式;人口的社会构成,如教育分布程度、阶级组成、群体构成。

社会要研究人口,但更重要是还要研究人的行动。

人的行动逻辑:利益。天下熙熙,皆我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的需求层次: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3)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

从纽带来讲,分为血缘、地缘、业缘

从角色来讲,父子,师生,上下级

从形态上讲,社会和谐、社会分裂、社会冲突,社会斗争、社会协作、社会隶属。

(4)社会行动

社会游行(以918为例)反日——反美——从强我中华,到自由民主

功能视角:结构化;共享道德

冲突视角:稀缺资源的争夺,权力精英的机制,导致社会秩序的破坏,通过社会行动引发社会变迁的必然。

文化的类型与功能

(1)文化的涵义: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物质对象。文化构成包括符合、价值观、规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思考、体验的期望【社会习俗、民俗、法律】)、约制、物质文化(一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

(2)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①产品文化:住房、衣服、交通工具。②工具文化:厂房、农业、机械等

精神文化①产品文化:住房、衣服、交通工具。②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③规文化:宗教、信仰

主文化和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主体称为亚文化)

主文化与反文化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3)文化的主要功能:认同;规范;整合;涵化。(正功能、负功能)

冲突论视角认为文化的作用是维护(挑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利。

PS:

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塑造了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personal pepreductive genetic 适应与生存

涵义及意义(人们学会接受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感觉与行为模式)

(1)含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3)意义: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过程与内容:(艾尔巴比 P167)

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期、青年期社会化——根据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社会需提供相对稳定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社会权威形象);成人继续社会化。

内容:(早期)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社会化;角色扮演。

PS: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 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社会化主题:家庭;学校与日托中心;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人格personalities 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知识的模式,他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

人格发展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角色置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社会角色:

(1)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获得角色方式);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

(3)扮演过程:角色确定、角色表现、角色建构。

(4)社会角色的失调

角色冲突:在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间或角色内容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除,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停止表演,或者虽未退出角色,但已困难重重。(一是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二是虽然还处于某种角色位置,但已证明是失败的)

(5)协调原则:在特定情境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社会互动

涵义及类型:

涵义: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类型: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交换。

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是指能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人不仅存在于自然物理环境中,也存在与符号环境中。人类有思维能力,我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时按照事物对我们的意义而做出的。

角色理论(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一方面,互动式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双方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并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这一能力能使人们辨别和理解他人使用的交往符号的意义,并从而预知他人的反应;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戏剧理论(戈夫曼,印象管理,人际礼仪)

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对象,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命题)

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筹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

关系之中。

PS:酬赏:指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服从。

本土方法论(哈罗德、加芬克尔)

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社会群体(满足instrumental needs and expressive needs,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和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及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1)涵义: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集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

(2)类型:A,按成员间亲密程度划分为: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首属群体、基本群体,成员间相互了解熟悉,以感情为基础结成的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相对较小、有多重目的的群体,互动亲密无间,并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详见下

次级群体scondary group (次属群体、间接群体,成员间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指成员之间以一种有限的、非个人方式交往的规模更大、更为专业化的群体

B,按群体正规化划分为:

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彼此有明确且是书面形式的权利、义务)

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随意,常规的方式,无明确规定)

C,按成员心理划分:

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

外群体(群体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的结合,无心理归属感)

D,按成员的身份归属分:

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规定成员身份及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被某一成员用作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E,群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

PS:齐美尔群体规模:二人群体(团结感、亲密感)——三人群体(最不稳定)——正式群体;群体规范;群体角色;群体运作:决策(定向、评价、谈论解决问题、决定),遵从(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风险转移,群体意见),群体界线(内、外),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对个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特别重要的群体)

初级群体:(初级关系指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关系,包括个体的多重角色与利益)

特点:成员有限;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多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成员间交往寓于感情;成员的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形成条件:活动空间接近;接触时间长;相互交往自由,不受过多约束;交往各方角色,地位间的社会差异小。

功能:

正功能: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满足人们情感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其次,初级群体关系日趋松懈;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的影响:

A,积极影响:首先,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其次,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整合;再次,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B,消极影响: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组织的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导致了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社会群体的变迁(待补充)

社会组织

精心设计的已达到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类型

(1)基本特征:有特定目标;劳动分工权威分配;权力集中控制导向组织目标;成员不固定。

要素:规范、地位、角色、权威。

类型:

(帕森斯)按照功能和目标进行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为保证整体社会目标实现而形成的分类组织形式);整合组织(从社会层次上提供功能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的活动主要涉及到调解冲突和指导动机,为实现社会制度的期望或促使社会各部分良好配合的组织);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和“价值承载”功能的组织)

(布劳)以受惠者为基础的分类:互惠组织(成员间共同兴趣而结合在一起,参与程度低);服务组织(为组织的受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经营性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艾提佐尼)以组织谋求人们顺从方式的分类:疏远型组织(利用职权指导个人或群体活动的组织);功利型组织(以实际性奖励和非实际性奖励为基础);道德型组织(以劝导和感召来讲人们的行为引导到被认为是正确的轨道上的组织)。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以产业为标准:第一产业组织;第二产业组织;第三产业组织.

以机构编制为标准: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组织结构:

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的各职位、部门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特征

①特定的组织目标。

②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③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④普遍化的行动规范。

(3)如何认识社会组织的结构?传统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的组织形式各有哪些具体的结构形态?(组织文化、环境、人)

社会组织结构就是组织按照实现目标的需要划分其系统内的各种组成部分,并使它们间相互协调的一切方式的总和。组织结构是由其目标和任务决定的,同时,结构体现着关系,它是组织各个部分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再者,组织结构包含着分化与整合两个方面,分化是指将组织工作分解为各个任务,整合是指将这些任务协调起来。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现代组织结构形式有: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制、多维立体结构。

正式结构: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

非正式结构:由群体成员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助于适应环境变化,负功能是可能不利于社会控制。

组织中为什么能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结构?

因为组织中的个人并不始终是以组织角色来行动的“组织人”,而是具有多方需求和具有丰富个性的“社会人”,个人的那些丰富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在组织的正式结构中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因而必然结成各类非正式群体来满足其需要。

正式规则和程序不能解决组织所遇到的所有问题,非正式组织结构助于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助于组织获得更高的效率,促进公司利益,增加公司边际利润,以更有效率的达成目标。

社会组织的管理

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

理论:传统组织理论(泰罗;法约尔;韦伯);行为科学组织理论(梅约;巴纳德);现代组织理论(组织系统理论;组织权变理论;组织经济理论)

方式:家长制;科层制(官僚主义问题,指运作与明确的规章和程序之基础上的登记权威结构)

“X”理论和“Y”理论各有什么优劣?

“X”理论指的是一种专制型的管理,其优点是效率高,成员对组织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其缺点是成员失去了个性,工作积极性不高,成员缺乏创造性。

“Y”理论指的是人道的、帮助型的管理。其优点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能力,工作氛围比较轻松,管理比较民主。其缺点是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

内部变化和组织环境变化——组织变迁

社会制度

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或政治学的专门术语,代指社会的根本制度;特定领域中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行为模式、规则与习惯;日常工作中的规章制度。

构成: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与地位结构;社会机构与设施。

类型:从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本原社会制度,派生社会制度);从人类活动领域(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宗教、家庭制度);从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自然形成,有计划建立);从制度发挥作用的方式(无形,有形)

功能:

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效益或绩效。

从个体层次水平: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

负功能:可能功能失调,降低系统的适应性或妨碍系统的运行。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级的过程与现象。

功能: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三种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伦斯基。见真题)

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经济、声誉、权力

帕累托:精英理论(分层功能论)

自然差异

精英非精英

社会执政 A C

差别非执政 B D

精英循环系统

米尔斯、达伦多夫:分层冲突论

理论特点: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是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主观分层标准。

社会流动

含义: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就一个人或一群体而言,从一种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社会会阶级的变化。)

试述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的社会影响。

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

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每个人都希望向上流动而不希望向下流动。但每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分布是不均匀的,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对社会来说,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办法。这些渠道、标准和办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的主观设计。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简述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各自的特征。

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自由流动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构性流动是相对于自由流动而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的流动。结构性的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在有些场合下不易划分。例如移民,有的是自由流动,有的是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随时随地经常发生的,结构性流动只有在自然环境或社会发生剧变的时候才会发生。自由流动无定的方向,不能从个别的自由流动中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趋势;结构性流动是有方向性的,从每一次结构性流动中都可发现社会变迁的性质和方向。

(4)试论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主要问题:总体的流动规模仍然不大。过严的户籍制度阻碍了社会流动的正常进行。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会流动的流向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流向单一。

治理对策主要包括: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健全社会流动机制。改革社会身份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不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宏观管理工作。

PS: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自致性与先赋性,区别是社会地位的混合程序

社会流动的条件:代际间代际内的流动;向上和向下的流动

社区

含义与类型

含义: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D:当一群人集中于个人家庭和工作地点,并以社会互动的日常模式为基础时,通常将这种集合叫做社区。)

类型:从纵向角度(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现代社区或发达社区);横向角度(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

2、试比较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主要差异。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⑴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⑵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⑶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简单;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⑸家庭作用重要,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紧密。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⑴经济活动集中,以工商服务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手段;⑵人口集中,人口异质性强;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发达;⑷组织结构复杂;⑸生活方式多样化;⑹家庭规模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

3、简要评价城市化模式中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就是在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周围建立起许多卫星城,形成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以此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引起用地困难、住房紧张、资源短缺、变频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病”。该模式的优越性在亚洲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亚洲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更适合于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涵义: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简述社会变迁的主要类型。

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

要目的。

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简述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

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变迁的主要特点是:

⑴速度日趋加快;⑵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⑶有计划性;⑷相关性日趋增强;⑸社会问题越来越多。

PS:原因:物质环境、人口、技术、非物质文化、文化进程、经济发展、有目的地促进。

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社会和文化随时间的推进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形式转变);循环论;功能论(对社会体系的维持);冲突论(权力权威分配不平等)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及内容

涵义: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及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持续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D:一个传统的钱工业社会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内在的社会变迁,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科层制化。经济发展为主要推动力。内容: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个人角色、社会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地位);理性化;科学技术;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PS:边陲国家和核心国家。冲突论的观点认为是一种经济困境,世界体系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导致传统文化边界被忽视,内部分视,具体表现为dependency theory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的发展和边陲国家与核心国家的过度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PS:由于文化堕距导致的社会动乱;人口过剩致人均收入低;中央集权无法维持政权稳定和大众支持;文化凝聚力、经济稳定性、教育和文化体系弱。

历史条件:大部分曾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取得政权是基本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

迟发展效果;

试论“迟发展效应”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优势。

“迟发展效应”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特殊的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

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不同,迟发展国家必需在发达国家支配的世界体系中求得发展迟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起步时就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迟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多半是一个“他化”的过程,因而容易造成政治和文化上的依附迟发展国家必需花费大量精力来协调利益群体的矛盾,有时甚至感到无所适从迟发展国家在消费方面容易出现“消费早熟”的现象;迟发展国家往往肩负着外债和人口的重负;迟发展国家在教育方面往往重考试而牺牲了真正的教育;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膨胀和乡村的贫困化并存。

当然,迟发展效应也有自身的优势,对我们的启示是:

迟发展国家无需重复实验过程来发明所有的技术,这样起点高,也可节省时间和精力;迟发展国家可以站在人们对社会发展现有的认识高度,通过制订计划来指导社会有序发展;迟发展国家可以从早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结构失调、社会两极分化等问题中吸取一些教训,以避免失误。

“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涵义及其特点

简述社会问题的内涵及其认定。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并需要运用社会力量才能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构成由以下要素组成: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定影响许多人;这种失调情况必须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必须通过集体行动予以解决。

简述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

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4个方面。普遍性,指社会问题自始至终存在于每个民族、国家和

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变异性,指社会问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社会,表现各不相同,各具特性;复合性,指社会问题在产生原因、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以及后果等方面的复杂的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时间规律性。通常说,社会问题总的时间进程及其阶段性,是周期性的两个基本含义。社会学家则特别强调周期性中潜伏性和反复性的特征。

社会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类型:

成因:

当前我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腐败问题、贫困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十二、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1)Social deviance: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

vs统计异常statistical deviance:指一种行为的发生频度或多或少偏离正常水平。

Vs医学类比:遵从-健康越轨-病态、机能障碍

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时间、文化、地域变化而变化。

类型:

反常aberrant deviant 基本接受社会规则合法性却因个人目的而违犯。

不遵从nonconforming deviant 良知未泯者

越轨不等于坏的或不可接受的行为,不等于自愿、犯罪、不是普遍文化、个人。

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控制 social control:意图促使人们遵从重要社会准则的社会机制。

(2)类型:积极性与消极性社会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社会控制与内在社会控制;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社会控制;宏观社会控制与微观社会控制。

内在社会控制Internal social controls 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

内化internalization 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规范的认同,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途径。

外在社会控制External social controls 通过运用各种正适合非正式的社会制裁促使人们遵从的压力:

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inform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 初级群体、工作场所、消极制裁

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form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

特征:从本质看,普遍性与阶级性;从方式看,统一性与强制性;从作用及过程看,多重性与闭环性

手段:组织控制、制度、文化

过程:决策、实施、监控、反馈。

3.社会控制体系

4、越轨的社会功能及功能失调

社会功能: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能增进群体的团结;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功能失调:越轨广泛流传,可能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可能有害,是生活不可预知并充满危险。

社会解组social disorganization:社会机构的崩溃

理论视角

生物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外向性格;社会学习;挫折(个人特性)

社会学视角(社会环境)

结构性紧张理论.默顿 structural strain:失范anomie 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或规范与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一种社会状况;解释在那天体验到机会被阻塞的人群众广泛流行的越轨,把越轨当作是要实现目标而没有合法手段的文化的结果;受阻群体对示范的反应有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叛;对理论的批评有不是所有简单情景都适用,无助于解释特权形成的越轨,无助于预测当某特定个人的失范时作的反应。

文化传递理论:越轨是从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差异性联合理论(受遵从和越轨行为双重影响)

社会控制理论:假设人是利益的和反社会的;关注人为什么不遵从,之所以有犯罪只因为人们成为成人以前社会未能教会其有效的

控制,人们对道德和法律是消极的,否认环境因素,既有理论依据,也有经验研究。

冲突理论:社会规则并未反映无权力地位人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亚文化、马克思阶级论)

标签理论: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他被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初级越轨和二级越轨——观察越轨、标签越轨、拒斥、加入群体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社会对个体的关怀,资源占有者对缺乏者的资源倾斜和援助,政府民生职能的具体化、责任化,以社会公正与正义为信念,有专业工作者提供个别化专业支持、服务与情境协助,构建互助、和谐社会互动,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的涵义: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特点: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个案工作是角色与个性的互动;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点;是专业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帮助案主恢复自主能力;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

PS:(贺)

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角色与个性的互动

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点

专业的动态关系

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

理论与主要模式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注重借助“人在情境中”,把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帮助求助者。受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和学习理论、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人类学的家庭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等影响。

理论假设:对人性的假设(个体的发展受到心理、生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人在情境中”);对求助者问题的假设(背景+现状,成因+当前人格强度);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基础地位影响家庭关系社会角色、超我、自我,因素: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御机制、知觉等);对求助者价值的假设(有价值、挖掘潜能、健康成长)。

七原则:个别化、接纳、当事人自决权、不批判态度、表里一致、保密和受控制的情绪反应。

方法和技巧:

直接:非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人格发展反映);

间接: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支持、直接影响、宣泄、现实情况反映。

治疗过程:

研究:问题情境人际互动资料、原因;早年经历;实际状况。

诊断:心理动态、原由、分类。

治疗:减轻焦虑不安,系统功能失调,增强自我适应功能,开发潜能,调整人际关系。

贡献:全面探讨求助者的问题;保持开放的态度;多技巧治疗。

局限:分析逻辑缺陷;为治疗关系、妨碍困扰消除。

(2)人本治疗模式:非指导性治疗阶段-当事人中心治疗阶段-治疗的条件阶段-以人为中心治疗阶段

理论假设: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人性积极乐观,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评估,机体智慧,人的整体性,主观参考框架);自我概念(自我与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在交往中形成;被认为有价值的条件,第二评估过程);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技巧和方法: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注重个案辅导关系(表里如一、不评价、同感、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保持独立性);注重个案辅导过程;注重非指导性影响技巧(倾听、释义、澄清、情感反映、自我揭示)。

求助者改变过程:不愿表达自己-流露感受,但无法分辨-直接表达感受,但不能都接纳-体会当下感受,担心不安-以现在的方式自在表达感受,面对矛盾-意义与感受分化辨明-感受变化的信任感。

贡献:新视角(求助者中心成长);从求助者角度理解求助者;注重工作者品格及关系;积极鼓励。

局限:对人性的基本假设缺乏依据;忽视个案辅导技巧;对求助者内心变化的探讨不足。

(3)行为修正模式:行为修正模式以求助者的行为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求助者不良行为产生的外部条件、机制以及具体发展过程,以便知道求着这调整或矫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理论假设: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消退、泛化、分化和抗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影响操作条件作用的刺激、正增强、负增强、正惩罚、负惩罚),社会学习理论;一般: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中心,以学习作为核心概念,强调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注意可观察和可测量。

治疗方法和技术: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贯疗法、自我管理、厌恶性疗法、模仿、代币管制法、果敢训练。

PS(贺)治疗的策略与技巧

(1)反应性治疗技巧:反制约、循序减敏法、嫌恶疗法、泛暴疗法。

(2)操作性治疗技巧: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差别增强、相继渐近法、系列分解、惩罚。

(3)综合性技巧:自我管理与引导;多模式治疗方法;模仿;敢于自表训练(角色扮演);松驰训练。

增强物;

强化程序

强化程序是指奖励的具体计划,如应在何时给予奖励。凡理想行为出现便给予增强是连续强化,只对部分行为作增强是间歇强化。间歇强化由于只选取部分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则必须确定选取的原则。选取的规则有许多,有固定比率程序、变动比率程序、固定定时程序、变动时距程序与高速率行为辨别强化程序等数种。

主要原则: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准确的行为评估,有效的行为修正,合理的修正效果评估。

评估:行为治疗法常用的评估方案有三种:A-B设计(又称前-后设计)、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多种基点设计。

贡献:科学的实验基础,系统、易操作,方法技术明确、效果以观察测量。

局限:忽视内心探讨,行为理解为对外环境的适应,过分注重行为症状的消除。

(4)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知疗法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模式,艾利斯确立,他认为靠自由联想和反映感受等非指导性治疗技术都很难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理念,而这些非理性理念恰恰是影响求助者情绪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们对求助者的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理论假设:人本主义价值立场,内心两种倾向+外部环境;心理失调的原因和机制ABCDE;非理性信念;辅导关系;次级症状。

A(引发事件)——B(信念系统)——C(事后认知、情绪、行为)——D(识别、辩论)——E(目标)

方法:辅导目标(消除不健康情绪,改变不良的非理性信念),辅导角色(综合改变,此时此地,顿悟),治疗过程(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巩固),治疗技巧(检查,辩论,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贡献:强调人本主义信念;工作者积极主动;开放,综合。

局限:含义不清,过分强调工作者介入,忽视内部。

PS:刺激症状:求助者会以非理性的信念对待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从而造成情绪失调症状加重的现象,即日常说的对焦虑的焦虑。

(5)结构家庭治疗法(儿童精神异常,心因性厌食症,戒毒等):结构家庭治疗法是以一些对家庭动力与组织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据此判断正常家庭与功能失调家庭,这些基本的假设与概念有“系统”、“结构”“功能失调”等。

基本概念与假设:家庭系统(角色、功能、组织化、交往过程),家庭结构(次系统、辩解、角色和任务分工、权力架构),病态的家庭结构(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倒三角)

方法技巧:

进入家庭:保持贴近、中间、远离主场,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了解家庭结构;

评估:家庭的形态和结构、家庭系统的弹性、家庭系统的回馈、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成员的症状与家庭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

介入:改变家庭的看法,改善家庭的结构,改变家庭错误的世界观。

PS: 试述如何运用系统理论开展家庭社会工作?

(要点)(1)从家庭是一个系统的角度去解释家庭中某个成员的痛苦或危机。(个人的痛苦或危机就绝不是自己个人的事情,而可能是他与其他成员互动的系统中的“症状”,因为系统的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的)。(2)帮助家庭完善“改变机制”和“平衡机制”。(3)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清楚一致的、尊重人、富于弹性,适应环境变化而可调整的)。(4)帮助家庭建立可以高度容许信

息自由进出的开放系统。

联合家庭治疗模式

联合家庭治疗也叫萨提亚模式,它建立在系统理论之上:

个人本身是一个系统;

家庭是另外一个系统;

个人和家庭所处环境又是一个系统。

个人系统的形成受家庭系统的影响最大;同时家庭系统的形成也是家庭中个人与系统互动的结构。个人系统与家庭系统呈现出复杂的、彼此应县、彼此决定的关系,它们互相塑造形成了特定的急停氛围与情境,系统理论强调“关系”,而非“实体”,由线性因果取向专项循环因果取向。

萨提亚模式的创新:认识到家庭在人的自我观念与行为模式形成中的重要性,并且希望通过对家庭历史的追溯与家庭沟通方式的理解,找出家庭成员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哦那干过家庭互动方式的改变达到个人的成长。

基本的假设与概念

人性观

关于人的潜能:对人性乐观,认为人渴望自尊,渴望满足自己,也渴望和他人建立关系,个案工作的目的就是协助案主重新发现与利用蕴含在他身上的潜力,去处理他面临的问题。

关于人性。

关于家庭:家庭是塑造人性的工厂。

自我价值(有关对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对自己的看法;

对别人的看法;

心目中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根据别人如何看自己所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

联合家庭治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

人的基本需求

当人的基本需求在成长过程中被残酷拒绝,就会引发一些列的问题,最终结果是人的自尊心的低落和丧失。

家庭规则

人们决定应该如何感觉、如何行动的规则,成为家庭规则。

沟通模式

通过改善沟通的技巧可以达到解开嫁人自我形象的效果

人对事物的反应过程

影响因素:错误的图像、歪曲的解释、感受、感受的感受。

方法和技巧

(一)原有家庭生活经验的整合(人们当今的行为可以从他早年的家庭中找出原因,而且只有找到原因并进行妥善处理和澄清,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工作者的角色:解释者;示范者;引导着。

理论特点

萨提亚与马斯洛、罗杰斯同属人本学派,对人性的看法积极,坚信让你的内在潜力与改变的能力,把治疗目的定位在塑造出完善的人。落脚点始终是个人。

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的重要补充

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定义:危机是一种对平很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危机是一个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并存的。

危机介入的有关理论:

人格理论

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在组织化,人有表现在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未必显露的,可以简介测试或验证的特点。

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

段的转折。

观察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或境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收到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因此行为会因情景而变,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环境变量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

危机介入的技术

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第二步要弄清楚其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的问题。(在危机介入的开始阶段,其工作目标主要是与案主建立起牢固的专业关系基础,取得案主的信任)

中间阶段:工作者要进一步搜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现在发生的事情与案主过去的生活经历想联系,提出前后的因果关系,以帮助案主改进对问题的认识。

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地如何,达到了什么目标。

注意问题

危机介入时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

在危机介入中工作者要恰当地承担责任;

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

任务中心模式及其实务方法

任务中心模式相信案主有解决其问题的能力与潜能,所以这—模式强调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一、基本假设与概念

2、有限目标

任务中心模式所确立的任务是具体的、有限的、外在的目标,而不是整体性的内在目标(如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它的目标是案主的问题,而非案主的个人成长。

一、基本假设与概念

3、问题的原因

人的生活与成长可以看成一个不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当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问题。而个案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案主界定任务,指导并鼓励案主达成任务,从而帮助案主处理某一些生活上的任务。

二、方法与技巧

1、如何界定问题

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是问题取向的。所谓问题,就是案主在社会生活上的不足之处。一个“可处理的问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方法与技巧

2、如何界定案主

此模式中的案主必须有一定的自主能力。

3、如何界定任务

任务是解决案主问题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在任务的制订过程中必须兼顾案主的问题、案主解决问题的愿望以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

4、介入程序

(1)任务中心模式的介入程序;

(2)提高案主“履行任务”能力的程序。

5、技巧

此模式非常强调沟通的作用。

终结也是此模式的一个治疗技巧。通过不断提醒案主还有多少时间,此种“时间无多”的感觉,促使案主觉得要更加努力;

而“成功有望”的感觉,更鼓励案主发挥其潜能,使他更热心、更积极地履行他的任务。

叙事治疗模式

也成为叙说治疗,是木桥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个案工作的模式之一。以日常对唱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处罚,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点变化。

理论假设:

后现代主义思想

后现代主义认为,所谓真理是生活于特定情境中的人们架构出来的,而语言正事这种建构的工具和结果。

叙事知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谈论的知识,远超过科学的范围,同时它不仅是人们用语言表达或描述有关对象的知识,还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人际沟通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

注意差异,而非相似之处,关注“现实”对人的意义。

现实是社会建构起来的;

现实是由语言构成的;

现实是借助叙述组成的并得以维持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我们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的互动建构起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的影响,所以,人绝对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高度可塑的。由此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行为。最后,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架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的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叙事治疗模式的特点

舒适治疗模式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治疗过程是工作者和案主一起辨识和编写另外的、对案主更有益的故事过程,这一过程将人们从压抑的文化假设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宰。

叙事治疗的过程

与案主或家庭一起对于困扰问题作出彼此均同意的定义;

将问题拟人化,并找出压迫案主的意图和方式;

探讨问题是怎样的干扰、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

发掘在那些时候案主并未受问题的支配、或者生活并未受到干扰;

找出过去的证据,来证明案主和家庭有足够的能力站起来,应付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

引导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来将要过的生活;

找出一群观众来听取案主表达新的认同感和故事。

外化:最重要的是使案主确信自己并非问题的本身。

叙事治疗的技巧

问话;

解构式问话:帮案主打开故事包装,从不同角度来看,并了解故事是如何建构出来的,通过解构式问话鼓励案主从更大系统或是不同的时间来定位故事,藉解释叙述的来历、背景和影响,并得以拓展案主的事业,描绘出支持问题存在的整个背景,揭示出有问题的信念、做法、感受和态度。

开启空间的问话。

发展故事的问话。

现实治疗法

一、基本假设与概念

1、人性观

现实治疗法认为人是自主和自决的,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人类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如果人能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满足了这些心理需求,则有助于他形成“成功的认同”(成功的自我形象),相反则会形成“失败的认同”(失败的自我形象)。此治疗法的主要目的是协助失败认同的人通过学习现实及负责任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迈向成功的认同。

2、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动力所引发,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某一行为,是因为个人主观认定这是最适当的、较能满足需求或减低认知误差的。这是个人于当时作出的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病态或受环境控制的表现。

既然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人的有意识选择,人也可以有意识地改变不负责任的行为。

3、工作者的角色

在治疗过程里,工作者是一个模范,也是一位教师。他负有示范、指导、监督的职责。

二、治疗过程

1、与案主建立关系、查询案主的需要

工作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很个人化地与案主相交,尽量表现出对案主的温情、体谅与关心。

2、询问及了解案主当前的行为

社会工作考研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他人的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是: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3. 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 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1.考试内容:社会工作原理部分包括社会学基础知识及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体系,掌握社会学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视角与方法。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2.参考书:(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考题类型及比例:(1)名词解释(25%) (2)简要分析题(40%) (3)论述题(35%) 4.考试时间:3小时 5.卷面总分:150分 6.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社会学的功能 二、社会 1.社会及其类型 2.社会的构成 3.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人的社会化 1.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意义 2.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3.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4.社会角色 四、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含义及意义 2.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3.社会互动的理论 五、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 2.初级社会群体 3.社会群体的变迁 六、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特征与构成 2.社会组织的结构 3.社会组织管理 七、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2.社会制度的功能 3.社会制度的变迁 八、越轨与社会控制 1.越轨行为 2.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3.社会控制体系 第二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2.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3.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与理论 1.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2.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3.社会工作理论的涵义及类型 三、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1.人的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2.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3.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4.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5.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四、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1.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2.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五、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变迁中的社会工作 2.社会工作本土化 3.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硕各学校的原题(回忆版)珍贵资料

2013武汉大学社会工作真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概念辨析(共5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 2、社会工作的正价值和反价值、 3、社会工作的“増权”理论 4、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 5、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和治疗模式 二、简答题(共5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合理的社会流动为什么能够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2、社会学有哪些考察社会的角度? 3、简述社会越轨的内涵及其类型。 4、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论述题(30分) 1、试分析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工作发展的关系。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直接介入 2、儿童社区工作 3、人生回顾疗法 4、医务社会工作

5、社会康复 6、社会弱势群体 二、简答(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1、通用过程模式如何分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 2、简述签订社会工作服务协议的技巧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和原则是什么? 4、简述性别敏感的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应用及其评价。 三、案例分析题(30分) 案例:张女士今年52岁,10年前与现在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家庭。这个家庭比较特殊,双方都是再婚家庭,13年前,张女士因为前夫有外遇而离婚,单身了3年后,与现任丈夫认识。当时,丈夫带着一个12岁的女儿小丽,因为张女士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一直没有孩子,就把小丽当做亲生女儿来看,但10年时间过去了,小丽从来没有叫过她一声妈妈,小丽小时候还经常给张女士找麻烦。即便如此,张女士现在还给小丽张罗了一个男朋友,但小丽似乎并不领情,这个矛盾一直僵持到前一段时间,在男朋友的问题上,张女士让小丽考虑考虑,可小丽却与张女士吵起来,并说这不是张女士的家,让她不要瞎当家,并且连张女士的丈夫也不替张女士说话。为此,张女士非常伤心,她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付诸 骚等东流了,希望社会工作者帮助她。

考研社会工作分享

写给18考研: 大家好,我是2016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我报考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一年多的考研历程让我感悟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考研,看似很难实现,甚至难过高考,但努力过、拼搏过之后,考研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考研,在我看来,考的是心态、勇气、努力,即你需要具备平和的心态、敢于拼搏的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具备了这些,考研对你来说就不再是神话。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给大家具体说一下考研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享: 一、考研流程 二、院校选择 三、考研初试与考研复试 四、考研各科目复习方法 五、日常生活安排 六、心态调整 一、考研流程 考研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①明确考研的想法→②挑选学校,选专业→③准备考研→④考研报名→⑤考研初试→⑥等待成绩→⑦考研复试→⑧准备录取事宜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考研报名分为预报名与正式报名,预报名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试着进行考研报名,正式报名时要综合各种情况考虑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在正式报名截止之前可以更换所报的学校和专业,正式报名结束后不得更换学校和专业; 2.考研初试成绩出来后到国家线出来之前,要综合考虑看是否能过一志愿学校的线(看学校近5年的分数线),如果不能通过,看是否能过国家线(看5年的国家线),如果能,准备调剂,如果不能就准备二战或其他(公务员),要提前做好准备; 3.考研复试成绩出来之后,如果分数线不能达到所报考的学校的要求,就要准备调剂,调剂的考生也是如此,在这方面要多用心、多关注一些院校的调剂空缺名额,并及时抓住机会报考。 二、院校选择 关于考研学校的选择方面,我觉得可以借鉴以下几点:①学费②综合排名③奖学金的覆盖范围④自己的能力(分数线,复习参考书,真题难易度)⑤所喜欢去地城市,综合以上5点考虑选择学校。 有些同学选择考研学校时喜欢选择985、211的高校,尤其是34所自主划线的高线,认为这些高校名气大、师资力量强以及前途光明等等,这些高校在我看来可以报考,但是要考虑自身的实力以及这些高校考研的难易度和生源情况,那些近几年分数特别高的985高校建议不要去冒险,而要关注一些分数线较低、较容易考的985高校。在选择高校时,部分走国家线的211高校及一本、甚至二本的高校也是可以列入考虑范围之内的,这些学校里有一些学校名气不小而且也比较好考,大家在选择考研学校时可以重点考虑。 在这里顺带说一下选择考研专业的事,选择考研的专业也要和选学校一样,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情况以及成功率,一般来说,理科考研可以选择考文科,文科切忌不要选择考理科的研,一些专业复习的数目较多,但是相对要好考一些,例如法硕,一些专业比较好考,但是竞争压力大,例如会计专硕。因此,无论是选择考研专业还是考研的学校,一定要综合考虑,谨慎选择!

社会工作考研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王思斌认为“社会工作就是以利她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这个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一种助人活动,即以利她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的帮助她人的活动,其特征就是提供服务。更确切地说,社会工作就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行善活动。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NASW)对社会工作所下的定义就是:社会工作就是一种专业活动,用以协助个人、群体、社区去强化或恢复能力,以发挥其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助于达成其目标的社会条件。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就是以利她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就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就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与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与社会给予支持与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 社会工作伦理:就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 案主自决:就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既就是一种社会运动,更就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就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变化。瞧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瞧不见的内心运作都就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就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就是影响人的心理与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个案社会工作

2019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硕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与437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硕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与437社会工作实务考试真题试卷 《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复习全析》(共三册)由鸿知华东师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31社会工作原理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 本书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旨在帮助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1社会工作原理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二、课后习题详解: 对《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第二版)、《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教材各章节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解答,并根据各章节的重难点补充了典型题。通过做每一章节配套的课后习题,可以巩固各章节考察的知识点,加强理解与记忆。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真题答案

二O 一四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代码及科目名称: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矫正社会工作是指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技术、为罪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处遇、社会处遇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 2、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结构化的教学过程,是为着专业养成所必需的教育训练过程,学习是它的基本特性。它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知、觉、行合一的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 3、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4、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5、社会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70分) 1、(1)建立关系;(2)收集资料;(3)制订计划;(4)社区行动; 2、(1)贫困家庭的救济与扶助;(2)家庭心理辅导;(3)家庭能力建设; 3、(1)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2)对案主的需要与问题进行评估;(3)订立工作计划、介入干预和最后总结与检讨 4、(1)医疗救助和弱势群体的医务社会工作;(2)弱势人群的长期照顾及医务社会工作;(3)临终关怀和善终照顾服务医务社会工作; 5、(1)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2)注意语言的选择;(3)提供合作性的目标;(4)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6、优点:(1)适合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2)研究的效度较高;(3)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4)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 缺点:(1)概括性较差;(2)信度较低;(3)对研究对象的影响;(4)所需时间较长;(5)伦理问题; 7、(1)问话;(2)解构式问话;(3)开启空间的问话;(4)发展故事的问话;(5)意义性问话;(6)、故事的建构;(7)回响与强化;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2)道德及品格的辅导;(3)学业指导;(4)健康成长指导;(5)就业辅导;(6)生活方式辅导;(7)社会交往指导;(8)婚姻服务;(9)特殊青少年服务; 2、社区服务的内容:(1)救助福利性服务;(2)社区事务性服务;(3)市场化的营利性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 析 一、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招生人数30人,总体来说,中央民族大学的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不大,院校招生量较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中央民族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三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就业怎么样? 中央民族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师资力量强、人脉资源广,出国机会也不少,中央民族大学社工硕士在全国的知名度是响当当的,提起中央民族大学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中央民族大学在社会上地位也不容小觑,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社会工作者职业涉及的面极其广泛,在未来十年内,社会工作,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报酬也很不错。近在咫尺的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收入稳定,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 社会工作硕士目前主要涉及的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其中,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群团组织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工作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 三、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费介绍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学费总额为2.5万元,学制为2年。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初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日语、俄语任选一门 331社会工作原理 437社会工作实务 四、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社会工作硕士,您直接问一句,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

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附录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考试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慈善组织会社 2.资源获取者 3.私人福利 4.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5.风险社会 6.社会失范 7.家庭模式 二、简述题 1.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异同。

2.犯罪研究中的标签理论。 3.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国家分类。 4.理论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对立。 5.普通社会工作的含义。 三、论述题 1.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2.论全球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谈谈你对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思路。 3.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慈善组织会社 答:慈善组织会社始于1869年的英国,为避免重复服务对资源的浪费,各地友好服务协会成立了服务协调和统筹性组织,后来演变成慈善组织会社,简称COS。COS的工作内容包括:联络协调、调查访问、直接服务、员工训练等。COS的主要贡献是:①对案主生

活状况进行调查,记录并跟踪。②认为对整个家庭的福利和再生产的调查是诊断问题、进行治疗的基础。③对工作人员进行训练。④建立了社会工作图书馆。⑤发展出了学徒式的督导方法。虽然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它为现代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2.资源获取者 答:资源获取者是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之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3.私人福利 答: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4.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答: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使学生有效学习并保证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督导的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考研真题汇总

2010年南京大学 331社会工作原理社工的构成要素简答题 社工功能(联系我国社会工作联系实际)论述题 转型期社工模式特点简答题 价值观对社工的意义论述题 大卫豪的社工理论结构模式简答题 社工与社会福利的关系(此题为论述题) 小组工作三模式内容简答 社会行政的功能(督导激励)简答题 2010年南京大学 437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2.基线测量 3.预估 4.社会救助 5.社区照顾 6.学校社会工作

二.简答 1.优势视角 2.通用过程模式四个基本系统及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3.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接案阶段怎样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三.论述 1.什么是直接介入策略?直接介入有哪些具体行动策略 2.爱登选择模式 四.案例分析(一个案例分析,总共50分) 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 2011年南京大学 331 社会工作原理 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什么是社会工作 1 2、对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 3、慈善组织会社及其基本工作方法 4、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特点

5、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 6、社会福利的模式和类型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社会工作的功能 2、社会工作的道德要求和伦理守则 3、联系实际简述社会工作的角色 2011年南京大学 331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社会工作实务 2、改变媒介系统 3、社会工作服务协议 4、直接介入 5、反移情 6、结案 二、简答(共70分) 1、儿童的需要(10分) 2、老人社区照顾的内容(10分)

考研社会工作硕士就业前景分析【最新版】

考研社会工作硕士就业前景分析 很多想报考社会工作硕士的考生其实对该专业的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其中最关心的除了考试难易程度外,还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接下来,就为相关考生作详细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具有社会工作硕士学历背景的大学生社工正是社会目前所急需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还不到1%,无论数量还是质量,社会工作者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此次涨薪后,北京社会工作者预计最高每月能获得薪酬4000 元,一般为20XX 元左右。上海的待遇与北京相当,广州、深圳的待遇稍微好一些,也基本上是3000多元,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文秘职员。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

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部门工作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MSW。

西南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历年真题及解析

西南大学考研历年真题解析 ——331社会工作原理 主编:弘毅考研 编者:Allen 弘毅教育出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e8325376.html,

【资料说明】 《社会工作专业历年真题解析(专业课)》系西南大学优秀社会工作考研辅导团队集体编撰的“历年考研真题解析系列资料”之一。 历年真题是除了参考教材之外的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其实,这也是我们聚团队之力,编撰此资料的原因所在。历年真题除了能直接告诉我们历年考研试题中考了哪些内容、哪一年考试难、哪一年考试容易之外,还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1.命题风格与试题难易 第一眼看到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试历年试题的同学,都觉得试题“简单”,每年的考研真题重复率也高。其实,西南大学的试题不偏、不怪,90% 的题目可以在课本上或者在历年真题上面找到部分或全面的答案。西南大学的试题,不管你复习的怎么样,一般都能答上一点,至于能答到什么程度,则因人而异。 但是,依据2013年西南大学考研初试分数统计,其中进复试的同学80%的同学成绩在370分以上,最高分数甚至达到了400以上!你还会为西南大学试题简单而开心吗?你觉得简单,别人也会觉得简单。其实,“试题很基础”----“试题很简单”----“能得高分”根本不是一回事。试题很基础,所以每个学生都能答上一二,但是想得高分,就要比其他学生强,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要答出别人答不出来的东西,这容易吗?大家不要被试题表象所迷惑。很多学生考完,感觉超好,可成绩出来却不到100分,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把考的基础当成考的简单。我们只能说命题的风格是侧重考察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要答出亮点,让老师给你高分,这并不容易,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辛勤的努力。 2.考试题型与分值 大家要了解有哪些题型,每个题型的分值。从最近四年看,西南大学的题目基本都是常规题,那种偏、难、怪的题目很少。题目貌似很常规,但是想要的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求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 3.各章节的出题比重 西南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考研依据全国考试大纲,没有重、难点的告知,但大家可以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掌握各个章节在整个考研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社会工作概论》与《现代社会学》两本书的内容就几乎占了85%以上的分数,《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大约占10%左右的分数,剩下的就是一些参考书目里没有的或者平时不常见的超

(完整版)社会工作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

2010年北京大学MSW专业课试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10个,ms每个6分) 1、接纳 2、社会角色 3、家庭生命周期 4、科层制 5、社会工作专业化 6、文化相对主义 7—10 想不起来了 二、简答 1、什么是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什么是社会环境,简述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 3、简述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并说明它与中国文化相冲突的地方 4、社会工作的要素 (应该还有1—2个题目,我想不起来了) 三、论述(每题20分) 1、案例分析题:请用生态结构(图)分析案主,并写出简要评估报告 2、什么是社会分层,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工作实务 一、名词解释(5个) 1、互助小组 2、残补型社会福利 3、个案管理 4——5 忘了 二、简答 1、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的功能 2、符号互动论 3、政府在社会政策中的作用 4、想要研究配偶双方年龄差距与离婚率的关系,需要调查哪些方面的数据?给出理由,以及可能的结果。 (还有1个想不起来了) 四、选择(10个,每个1分) 六、选择判断(5个,每个3分) 【三、四、五部分都是统计的题目,没有计算题】

2011年北京大学MSW回忆考题 社会工作原理 一、名词解释(十个,每个五分) 人类需要、增权、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城乡二元机制、差序格局、社会资本等 二、简答(五个,每个12分) 1、……(忘了) 2、简述小组工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3、宏观社会工作实践的内涵及意义 4、贫困文化论 5、韦伯的科层制及功能 三、论述(两个,每个20分) 1、什么是科层制?论述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及其功能。分析中国行政化管理与专业社会工作怎样更好地融合、处理。 2、失范是什么?结合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及现实情况论述……(涉及到嵌入型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工作过程 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2.受助者 受助者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4.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5.机构与设施

机构与设施是提供社会工作实际服务的场所。它可以是工作场所、学校、医院,也可以是社区、小区服务机构,还可以是专门设置的治疗机构。社会工作者在这些场所内和案主一起工作,以改变案主的行为或解决问题。在这一场所内的设备、环境,构成一种助人的结构、界限、符号意义、规范与路径,与其他场所相区别。 6.自然与社会环境 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工作虽也关注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但更关注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工作之所以重视社会环境,不仅在于它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更重要的在于社会工作所借以实现其目标的资源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或由社会环境来提供。 7.社会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制度本身是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资源系统而存在的,同时为帮助案主与实现社会工作的目标,人们还应特别注意借助其他社会资源系统的作用,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社会资本即社会工作借以实现其目标的有效社会资源。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1.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目标导向活动。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助人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

2019年辽宁大学考研专业课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最新版)

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一、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一)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角度 (二)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分类 (一)按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分类 (二)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三)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四)按社会工作的方式进行分类 (五)按与服务对象接触的方式进行分类 (六)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七)按专业水准进行分类 (八)综合式分类 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异同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 (一)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发展过程 (二)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异同

四、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二)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趋势 五、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一)社会服务的内涵 (二)社会服务的分类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异同第三节社会工作的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二)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 三、当代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 (二)整合性 (三)建设性 (四)挑战性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复原的功能 二、配置资源的功能 三、预防的功能 四、发展的功能 五、稳定社会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第一节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二)时代背景 二、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一战郑大社会工作专硕400分考研经验贴

一战郑大社会工作专硕400分经验贴 经历了一年的披星戴月后,对于这个结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政治75,英语75,社会工作原理124,社会工作实务126,总分400英语比我预估的低了点,但是政治貌似高了些,因此可以平衡了一些,一年的时间,仿佛老了几岁,因为是文科,所以从八月份开始在楼道里背书,每次望向窗外的树都会有新的变化,看着它由绿油油的树叶变到枯黄,落叶,积满白雪,就会感慨时间过得好快,考研的前一天仿佛还没有反应过来。经历了考研,我想每一个考研学子都是有收获的,无论成绩的好与坏并不能决定以后的路,他只是人生中多条道路的选择,我敬佩每一位考研学子。图书馆的同学们仿佛十分熟悉,即使先前并不认识,但也会在楼道里互相加油打气,会在带了水果的时候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最好的事莫过于一起考研的同学都获得了高分,仙女群的三位都以高分作为结果,四名室友也都进可以进复试。当然有好的也有不好的,9月份开始校招就开始慌了,也去面试了几家公司,备受打击,于是决定一定一战上岸。 十月份在图书馆的厕所摔倒,缝了四针,那时候感觉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好在有研友鼓励,现在的不好都是为了成为研究生的铺垫,朋友也有发高烧的,各种事故,也有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我自然替他们感到不值,但也惋惜。说了这么多是因为考研期间从来不敢浪费时间在这些琐碎的吐槽上。开始正文,说说我是怎么备考的吧。毫无疑问,早下手比晚的好,不排除一些天资聪慧的。我自认为我没有那种实力,于是2019年1月份在家开始看各种经验贴,贴吧什么

的都逛了好多,当时只是将郑大列为报考学校之一,并没有决定下来,五月份终于买了各种真题、资料,下定决心要考郑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离家近。 专业课郑大社工的参考书: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第四版)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 4.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专业课复习进度安排:3月~6月:看书。把书看两遍,不要求背诵或理解,只了解重要知识点。跨专业的同学务必看一下非参考书:社会工作导论、中级社会工作实务和综合能力。 7月~8月中旬(准备阶段):看资料。了解知识点框架。结合笔记,真题开始背。第一遍可能花二十天到一个月,视前期理解知识点的程度和专业背景而定。把书背1-2遍。8月中旬~11月(关键阶段):重点背诵真题中的知识点,要背到条件反射似的看到题目就知道有那几点,一般来说要把书背六遍左右才能这样。真题没有出现过的知识点结合资料和其他学校出题情况,凭自己的感觉挑选一些,也要背三遍左右,一道偏的题就可以拉开十分左右的差距了。12月(冲刺阶段):把四本书的内容再背一到两遍,尤其是考试前两天左右,不要有意闲下来,继续背书,就当平时期末考试突击那样。每本教材,最早时候我都花了一周快速浏览了一遍,没有特别仔细看其中的内容,主要就是列出每本书的框架,以及每一章节具体讲了哪些内容,把真题标注对应的地方,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在书上找到,有方案策划题书上是没有的

专业硕士《社会工作原理》专硕考研2021考研真题

专业硕士《社会工作原理》专硕考研2021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有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有人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强调的是助人自助。请结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 2.请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简单解释青少年的偏差行为。 3.请从社会工作过程的角度分析社会工作评估具有哪些特点。 4.简述戈夫曼的“印象管理”概念。 5.简述沃勒斯坦(lmmanuel Wallerstein)“世界体系”理论。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什么是角色丛?举例说明你对角色丛的理解。 3.最近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微调。你认为,计划生育政策需要进行调整吗?为什么?请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出发,论述你对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基本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原理》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有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有人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强调的是助人自助。请结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理解。 答: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对于第一种观点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活动。人们的行动有利己和利他之分。社会工作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动机的,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但是社会工作以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为专业价值观,是利他主义精神的体现,利他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 对于第二种观点的理解: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潜能是人们所具有的、尚未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工作者相信人们都有一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去回应他遇到的困难,而社会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发现这些能力、强化这些能力,使服务对象在得到帮助时也增加自

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大纲精讲及真题解析(社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区 15.1 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社区的概念与要素 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层意义: (1)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这个区域是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2)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构成要素 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 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相互关联的一群人,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因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

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地域界限 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依托。地域向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这不仅包括土地资源,而且包括该地域中的各种设施。如果没有这种地域所提供的资源,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就难以进行。社区的地域界限有时比较明确,有时比较模糊。村落共同体的地域界限十分清晰,地域界限塑造了不同的生活共同体。但是在城市,有时这种以具有共同价值的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的地域界限是相对模糊的。地域界限的清晰程度与人们所从事的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类型和内容有关,也同人们相互沟通和交往的形式有关。 (3)共同的社会生活 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共同生活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活动或社会互动,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精神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是该地域中人们联系的纽带,也使人们形成共同利益,相互认同。在这些活动中,文化活动和狭义的社会活动占有重要地位。 (4)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社区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也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生活提供了规则和约束。在比较典型的社区,社区文化常常表现为社区风俗、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存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属社区的依恋感和责任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愿意成为社区之一员的心理倾向,而其基础则是他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支持以及成员之间良好的感情。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