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赵晓兰

【内容提要】十九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报刊将报刊评论引入中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诞生,并出现了报刊评论文体——新文体。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报刊评论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得到很大发展,为二十世纪报刊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十九世纪/报刊评论/新文体

我国报刊评论的历史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揭开的。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外报在中国的创办成功,西方报刊评论的形式与内容被引入中国。在外报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刊问世,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随之诞生,并出现了适合报刊评论的文字体裁——新文体。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维新运动的强劲推动下,报刊评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评论的数量、规模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新文体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分几个阶段,就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

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报刊评论

中国古代报纸从未出现过报刊评论,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使报刊评论缺少赖以生存的土壤。报刊评论是伴随着十九世纪外报在中国的创办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用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定期报刊。它虽然创办于中国境外,却是我国近代化报刊的肇始。这个最早的中文报刊已经出现了评论,但它的内容多为宗教说教,未见有对政治时事的评说,与现实生活也无多大联系,因此不能

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报刊评论。1833年德国籍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它是创建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页即为言论专栏,这一栏目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中外贸易、中国人不应称外国人为“蛮夷”。例如,癸巳年(1833年)八月号刊登的《论》,对于中国人将外国人称为“蛮夷”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夫蛮狄羌夷之名等,指残虐性情之民。……夫远客知礼行义,何可称之夷人,比较之与禽兽,待之如外夷?呜呼,远其错乎,何其谬论者欤!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怒骄奢。怀柔远客,是贵国民人之规矩。是以莫若称之远客,或西洋西方或外国的人,或以各国之名,一毫也不差。”①某些评论还对朝政发表意见,例如,丁酉年(1837年)四月、五月、六月号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奏为鸦片》为题,刊载了许乃济、朱嶟、许球三位中国官员有关鸦片问题的奏折,每篇奏折之后编者都发表了评论。因此,《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可视为最早刊登评论的中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突破清廷的种种限制,获得在中国境内公开传教和办报的特权,一些外国商人出于赢利目的也开始在中国办报,从而使得外报数量迅速增加。报刊评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遐迩贯珍》、《六合丛谈》、《香港船头货价纸》、《教会新报》、《上海新报》、《申报》等,都有不少报刊评论。创刊于1857年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对于殖民地当局,对于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态度,对于中国国内问题都发表过评论。例如对于中国的贪官污吏与腐败,该报第二四四号评论道:“兹因中华官宪俱是卖官鬻爵,专贪贿赂,是以上为下仿,无一忠直为国为民之官。现官吏如此滥税,故商民多有裹足不前,坐视贫困,生意为之停止,货物不能通行。”②对于中国人因吸食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国库空虚,该报第二二二号评论道:“凡国富则强,国穷则弱,此定然之理也。若中国每年要费用鸦片银如此之多,穷弱之势定矣。”③

这样,外报将评论引入了中国,给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吹来了一股自由之风。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剥夺了人民论政的权利,来华的外国人突破了封建

专制对新闻出版的禁锢,冲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言不论政”的樊篱,结束了中文报刊不载评论的历史,打破了中国报坛沉闷的空气,开创了报刊评论的新气象。尽管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还没有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刊,报刊评论只存在于外报中,但外报的评论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首先受到震动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一直有清议传统,臧否人物,议论时弊,“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每个儒生都有直言反对坏政府的道义责任。“这一传统不因王朝的更迭而改变,无数人因此不惜殉身。明辨是非,敢言直谏,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身上的风骨”④。“汉朝的太学生,明朝的‘东林党’皆是显证。尤其到清末民初,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⑤。清末,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备受外强欺凌,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到处寻找救国良方,恰逢其时,外报上评论的形式与内容引起中国知识分子极大的关注,他们通过两种方式熟悉了报刊评论。

第一,直接为外报撰写评论稿件。当时特别是六十年代以后,有不少中国人成了外报的评论作者。《遐迩贯珍》、《六合丛谈》、《香港船头货价纸》、《上海新报》、《教会新报》、《申报》等,都有中国人撰写的评论稿件。这些中国人通过在外报上发表评论,成为外报的评论作者,熟悉了报刊评论的写作要领,了解了报刊评论的社会作用。

第二,担任外报主编助手或者外报中文主笔,编辑和撰写评论。鸦片战争后外报几乎都聘用中国文人编辑和撰写评论,那时的一些外国主编,自己口授文章,由担任“记室”的中国文人记录大意,再润色成文,当时的许多评论,就是外国主编的思想加上中国助手的文字合作完成的。例如,《万国公报》聘请了不少中国人担任中文主笔,他们是:沈毓桂、蔡尔康、任廷旭、范祎等,其中沈毓桂担任该报中文主笔长达22年,蔡尔康则与作为主编的传教士林乐知合作,在《万国公报》上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为林乐知口授、蔡尔康执笔,时人称“林君之口,蔡君之手”。此外如王韬、钱昕伯、何桂笙、高太痴等都在外报工

作过。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中国人熟悉了报刊评论。他们认为报刊评论是实现救国目的的重要途径,要以言论救国,借报刊立言,以报刊作为改革社会的武器。这一变化,我们也可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清谈议政的传统借助近代化的报刊得以传承与发扬。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化报刊问世,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随之诞生,并出现了新的报刊评论文体——新文体。

二、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刊评论

在外报的刺激和影响下,加之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言禁,使得国人较之以前在言论出版方面享有较多的自由。特别是香港、广州和上海三地,香港已是英国殖民地,广州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惟一的通商口岸,上海出现了许多租界,成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三大城市文人荟萃,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文人在这三个城市长期交往,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思想的自由市场在三大都市一定程度上形成,产生国人自办报刊以及报刊评论的条件已经成熟。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化报刊问世,它们是:1873年在汉口创刊的《昭文新报》,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1874年在上海创刊的《汇报》,1876年在上海创刊的《新报》,1879年在香港创刊的《维新日报》,1884年在广州创刊的《述报》,1885年在香港创刊的《粤报》,1886年在广州创刊的《广报》。

这些报刊诞生的七八十年代,洋务运动高涨、变革呼声日高,这注定了它们与民族命运、国家危亡相联系,评论在这些报刊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对许多问题有所议论、有所揭发,表现出了政论报刊的明显倾向。例如,它们均宣传“广听远闻”、“开通民智”、“师夷长技”;对于“时政之得失,官吏之贤愚,地方之治否”,尽管不能涉及重大问题,也没有提出什么系统的政治主张,但已有所评论;对于西方国家的侵略活动,它们均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汇报》表示:“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华之事而言之,故于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⑥《述报》就中法战争发表了大量评论,谴责侵

略者“狡焉思逞,黩武穷兵,悖理横行,不仁不义”。⑦《论中国此时机会不可不战》一文评论道:“法人屡欺中国,人人愿食其肉,于理决之,有可战之机也。法之来,远越重洋,兵不过数千之数,我之守近在门户,兵不下百万之多,以主击客,以逸待劳,以多击寡,吾未见其能胜也。于势度之,有可战之机也。……不欲发愤自强,制其死命,唯唯诺诺,惟敌人之令是听,今日如其愿而去者法人,他日踵其迹而来者,不仅法人,且更甚于法人,亦将忍而不发乎?”⑧有力地批判了主和派的观点。

这一时期创办的报刊中,评论数量最多、议论最为精审、影响最大的当推《循环日报》,它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成为我国政论报刊的先驱。

《循环日报》的特征之一是评论文章多。该报创刊于1874年的香港,王韬是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他曾这样阐述自己创办《循环日报》的目的:“韬虽身在南天,而心乎北阙,每思熟刺外事,宣扬国威。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区区素志,如是而已。”⑨王韬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厉行改革,中国才能变弱为强,在“变”中实现由弱到强的“循环”。他以“循环”二字作为报名,就含有此意:“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也。”⑩在“中外新闻”栏内,《循环日报》几乎每期刊登一篇评论,有时达到2~3篇。在王韬主持笔政的十年里,该报共发表近千篇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或鼓吹条陈新政,变革旧例,施行新法,以求中国之振兴;或强调“强邻环视,伺隙而动”(11)的严峻局势,号召团结御侮。王韬自己就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笔名,在《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的评论文章,如《变法》、《变法自强》、《重民》、《洋务》、《尚简》等。他认为,中国要转弱为强,唯一的办法是“变”:“取士之法宜变”,“练兵之法宜变”,“学校之虚文宜变”,“律例之繁文宜变”,“一变而已矣”,别无他途。如何变呢?向西方学习,建立近代工业,开发矿藏,改变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民族工商业。“王韬的言论充分反映出他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忧患精神。在清廷严厉压制舆论的情况下,他那些观点鲜明,直抒胸臆的言论可以称得上是振聋发聩。”(12)

总之,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重视言论,而一切言论又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依归。对内,它疾呼当局放弃保守的思想,主张‘变法自强’;对外,他主张加强海防,不许外来者对中国任何权益进行丝毫的侵犯。《循环日报》的上述风格,毫无疑问地开创了文人论政的政论报纸的先河。”(13)

郑观应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评论也发表在《循环日报》上,如《论边防》、《论传教》、《交涉》、《论吏治》、《论练兵》、《论水师》、《学校》、《教养》、《商务》、《商战》、《议院》等。郑观应的这些评论文章,后来辑入《盛世危言》、《救时揭要》、《易言》等政论文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

《循环日报》的特征之二是开创了新文体。新文体是指在报刊上出现的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当时我国文坛流行的是艰涩难懂的古文言体,即桐城派古文体,读起来费神拗口,难以理解。这种旧文体已不适应形势需要,无法表达改良派的改革要求。在西方新思想、新名词大量涌进的情况下,旧文体也不能满足介绍新知识、新思想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王韬提出必须废除桐城派古文,文章必须合乎一个简单的标准——“达”,明白晓畅,人人能懂。他说:“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14)他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深入浅出,言之有物,且富于感情。他为《循环日报》撰写的评论,就贯彻了这一原则,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雄辩而富于感情,从而诞生了一种适于评论的新的报章文体——新文体,对此后的报刊评论尤其是改良派报刊政论家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评论道:“王韬可能是现代第一个既受过中国经典训练,又在西方度过一段有意义时光的中国学者。”(15)他“将中国政论文体的传统与西方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在报纸上发表,于是产生一种新的言说方式:报章政论文。”(16)

三、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报刊评论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报刊评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变法维新如火如荼地开展,我国的报刊评论在维新运动的强劲推动下,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时期。

九十年代,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国人的震撼在规模和程度上大大超越以往任何类似的政治事件,留给国人的是无尽的震颤、悲怆和失望。在此背景下,国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意识普遍觉醒,政治情绪日渐急进。”(17)为了挽救危局,光绪皇帝开始实行变法,最后虽然失败了,但变法才能图存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这一系列事件,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刊必然作出反映,报刊评论就是这种反映的最好形式。这一时期的报刊评论,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

首先,新创报刊大量涌现。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允许官民自由办报,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刊因此大量增加。出版地也迅速扩大,包括:上海、长沙、天津、杭州、苏州、无锡、温州、成都、重庆、桂林、广州、福州、南昌、太原、澳门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改良派报刊有:《福报》、《广仁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后改名《湘学报》)、《湘报》、《译书公会报》、《国闻报》、《渝报》、《蜀学报》、《岭学报》、《岭海报》、《香港通报》、《福报》、《富强报》、《实学报》、《东亚报》、《求是报》、《女学报》。评论在这些报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了这么多发表评论的报刊,才能形成报刊评论的数量与规模。

其次,这一时期的评论大多围绕着变法而展开,评论的内容也更为深刻。改良派关于变法维新的宣传,以及与顽固势力的斗争,主要是通过报刊评论的方式进行的。在维新运动中,改良派把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利器”,用报刊制造舆论。他们对那种“洋洋数千言而茫然不知其命意所在”的报刊深不以为然,认为办报“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好的报纸必须“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18)。1895年创刊的《中外纪闻》,除转载中外各报有关“新政”的评论,还经常刊登时评,它的关于变法的宣传,使不少士大夫知识分子“识议一变”,“渐知新法之益”。康有为发表在《中外纪闻》的《强学会序》,是改良派的政治宣言。它在论述中国的危急形势后,号召中国的知识分子变法图存,挽救祖国的危亡,很多人深受感动,

“读之者多为之泪下”。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一组著名的评论文章:《论世变之亟》、《原强》、《原强续篇》、《辟韩》、《救亡决论》。在《辟韩》这篇文章中,严复用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解释了君主的起源,驳斥了君权神授说,喊出了“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成为那个时代极有锋芒的口号。《国闻报》则向国人介绍了进化论的思想,这一思想使当时的人们相信进步,相信未来,要求变革,只有顺应“天演”的规律,中国才能转弱为强,否则就要被淘汰,“这在当时确实有掀天揭地震电惊雷般的影响”。(19)从此以后,“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20)此外,严复还在《国闻报》上发表了不少很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如《论胶州章镇高元让地事》、《论胶州知州某君》、《驳英泰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道学外传》、《论中国分党》、《上皇帝书》等。

在九十年代创办的报刊中,评论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它是中国政论报刊的杰出代表。

发表大量内容深刻的评论文章是《时务报》的特征之一。《时务报》是改良派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机关报,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改良派在该报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主要有: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军政民政相嬗之理》、《波兰灭亡记》、《古议院考》、《说群自述》、《史记货殖列传今义》、《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汪康年的《中国自强策》、《论今日中国当以知惧知耻为本》、《论中国求富强宜筹易行之法》、《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复友人论变法书》、《为人为己不分二事说》、《以爱力转国运说》、《惩讹言说》、《商战论》、《论将来必至之势》、《论宜令全国讲求武事》、《论华民宜速筹自相保护之法》、《论胶州被占事》、《论西人处置东亚之意》;麦孟华的《论中国变法必自官制始》、《民义自序》、《民义总论》、《尊侠篇》;赵向霖的《开议院论》;欧榘甲的《论大地各国变法皆由民起》;章炳麟的《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徐勤的《中国余害议》。其中梁启超的《变法通议》,长达六万多字,从创刊号开始连载,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变法主张,是改良派的纲领性文件。他在文中指出:中国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到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地步,与其被人“变”,不如自己“变”。自己变法,“变之权操诸己”;被迫变法,“变之权操诸人”。如何变呢?“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21)徐勤、汪康年等人的文章,则阐述了“开学校”、“废科举”的思想,提出要大量创办正规的新式学堂,创立“政务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还提出要废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使得中国“朝无才相,阃无才将,疆无才吏,野无才农,市无才商,肆无才工”,(22)科举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科举不变中国就不能自强。“欲兴学校以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23)此外,政论家们还宣传了改良派“伸民权”、“设议院”的主张。梁启超的《古议院考》、《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赵向霖的《开议院论》,汪康年的《中国自强策》,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述。他们谴责了“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的封建政权,要求开设议院,伸张民权。

《时务报》这些振聋发聩的评论,被当时人称为“议论精审”,“草野为之歆动”,“虽天下至愚之人,亦当为之蹶然奋兴,横涕集慨而不能自禁”(24)。当时不少官员甚至封疆大吏也以看《时务报》为时髦,湖广总督张之洞称赞它“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志气……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25)梁启超回忆说:该报创刊后,“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26)

重视评论这一报刊文字体裁的作用并发展了新文体,是《时务报》的又一特征。新文体是一种评论文体,当时人称为“新文体”、“报章文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首先由王韬在《循环日报》使用,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文体。梁启超将新文体的特点概括为:第一,“纵笔所至不检束”,(27)解除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上的解放;第二,“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28)即要求文章浅显易懂,允许使用俗语、韵

语及外国的词汇句式和语法;第三,“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29)文章于明白晓畅之余,还必须写得感人肺腑,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接受他们的主张。

改良派报刊政论家的报刊评论,并不都具备新文体的全部特点,有的只具备其中的一些特点。只有梁启超,将王韬开创的新文体进一步发挥,并在《时务报》进行全面运用,使这种文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梁启超因而成为新文体的代表人物。有人评论:“梁启超在晚清以报章体为代表的文言发展中的地位,如同胡适在现代白话文倡导中占有的地位。”(30)梁启超的文章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倾吐忧国忧民心情,表达变法维新主张,常常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所谓“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31)南京郑孝胥《致汪康年书》写道:“梁君下笔,排山倒海,尤有举大事、动大众之概。”(32)“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33)

总之,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近代报刊,因为报刊评论的存在而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在维新运动中,报刊评论确实起到了政治斗争“利器”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中日战争比成使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末我们的报纸就不啻是一个强烈的电流,因为通过这个电流可以把新的思想传布到全国各地方去。”(34)十九世纪的报刊评论实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以功业而以思想、言论报国的抱负,实现了以“批评政府的民间独立地位”对国事发表意见、以公开的批评监督权力的愿望,也为二十世纪报刊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注释:

①《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癸巳年八月(1833年9月),第1页。

②《香港船头货价纸》,No.244,己未年四月廿二日(1859年5月24日)。

③《香港船头货价纸》,No.222,己未年二月廿九日(1859年4月2日)。

④傅国涌:《“文人论政”:一个已中断的传统》,《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

第5期。

⑤王永亮:《近代民营报刊的“文人论政”》,《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⑥《译辩字林报》,《汇报》1874年8月25日。

⑦⑧(19)(22)(23)(2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4、65、103、81、81、83页。

⑨王韬:《上潘伟如中丞》,《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6页。

⑩王韬:《强弱论》,《弢园文录外编》卷7。转引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11)《攘外探源论》,《循环日报》1881年1月4日。

(12)洪梅:《“文人论政”的三个典型》,《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13)[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页。

(15)[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6页。

(16)魏先努:《转型知识分子新的言说方式——我国第一个报章政论家王韬及其报章政论浅说》,《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7)唐海江:《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18)(26)梁启超:《〈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期,1901年12月21日。

(20)《民报》第一期,1905年11月。

(21)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25)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27)(28)(2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36

年版,第61、61、61页。

(30)邓伟:《论晚清报章体与文言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31)吴其昌:《梁启超》,胜利出版社民国三十三年,第29页。

(32)《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1页。

(33)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戊戌变法(4)》,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47页。

(34)《字林西报周刊》引维新派某报语,见《戊戌变法资料》卷三。转引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页。

(转自《浙江社会科学》(杭州)2008年12期)

【作者简介】赵晓兰,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杭州310018)

日本企业文化(精选多篇)

日本企业文化(精选多篇) 看日本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研究起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管理组织、制度、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无形管理。如果说传统管理理论更多的着眼于占1/3比重的有形管理的话,企业文化理论则着眼于占2/3比重的无形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经济迅速腾飞,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特征从历史上看,日本的周边一直存在着一些强大的国家,这种地缘特点要求日本人必须发奋图强,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并受到周边国家的尊重,这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民族自尊意识。在此基础上,日本人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和感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这种劳作方式需要整个家庭及邻人的相互协作,因而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这种国民团结一致的精神表现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力量。 日本的团队精神在大、中企业实践中有三项重要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终身雇佣制,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受雇于一家企业后,若无特殊原因,在该企业将干到退休。企业方面,要对员工长期负责,从工作到生活,从本人到家属都要关照,在不出现特殊情况时不解雇职工。从本质上说,雇佣制是日本企业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延伸。 早在德川时代,家庭工业基础上的师徒制家族经营方式便已诞生,其特色是营利活动与家庭集团的继承行为合而为一。明治以后的近代企业,家庭与企业是分离了,公司追求的仍然是营利与自身的稳定二者,强调“企业家族之情”,把家族制度的“和谐”移植到现代企业里。这种价值观得到了延续,渗透到了经营者和一般职工身上。大正后期(20年代初),以终身雇佣、论资提级、奖金制为内涵的终身雇佣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但是,它还不能与战后的终身雇佣

[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感觉有很大收获,科学基本原则、发展理论的提出更加明确了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善于发现、遵从规律、遵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是关键。随着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转变,和谐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创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发展好。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其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在平凡中创造辉煌,是最美丽的辉煌。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完整版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摘要:动漫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日本国家的一个文化符号,其近邻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受此影响较大。从简单模仿到立于世界之巅,发展过程可谓艰辛曲折,日本动漫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利用。本文归纳了日本动漫历史发展过程,并讨论了日本动漫的文化特点,以期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漫 目录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二)、日本动漫的流行原因 (三)、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 (四)、日本动漫及其有效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合并的简称,并逐渐意指具备Et本风格的动画或漫画。日本动漫萌芽于上个世纪2O年代,以《力与世间女子》为代表的幽默路线作品成为日本动漫的标志。2O世纪40年代,日本动漫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反战题材较多,剧情结构有所改善,受众群体得以扩大。随后日本动漫迎来成熟时期(70__90年代)和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一上世纪末),动画技术得到极大改进,题材逐渐扩充,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熟知的《灌篮高手》、《东京巴比伦》、《名侦探柯南》等作品便出自于这一时期。新世纪以来,日本动漫步人分化与创新时期,题材进一步拓展,画风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并与当代社会价值相契合。日本动漫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主流文化意识成为了Et本文化的代名词,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形象、叙事和文化张力起到了塑造日本文化形态、凝结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日本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造就高强度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一)萌芽阶段 明治维新时期,动漫(卡通)由欧美传人日本,并受到民众的青睐与追捧。以美国卡通为中心的动漫浪潮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一些模仿性的动漫作品开始出现,但是具有浓重的欧美色彩。而产生于2O世纪20年代,以《芋川栋三玄关》、《锅凹内名刁》为代表的日本本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漫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的20年间,日本动漫的写作风格逐渐由追崇国外生活向反映社会现实的路线转变,并将幽默元素加入作品之中,此时的代表作为《力与世间女子》。这部作品由政冈宪三与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是日本首部有声动画,对日本动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探索与发展阶段 经过2O多年的发展,独具本土特色的作品框架得以完善,动漫风格逐渐丰富化。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动漫进入新的时期,此时的动漫作品多与国内社会发展相关联。二战期间,受国内军国主义思想宣传的需要,大量法西斯主义宣传性质的动画片被搬上荧幕,动漫这种艺术作品成为了日本宣扬政令的工具。战后,由于政府资金的暂停注入和迪士尼动画的冲击,日本动漫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1947年,手家治虫发表了《新宝岛》,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漫作品给动漫期刊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动漫初具产业雏形。1963年《铁臂阿童木》的上映更是迎合了民众的心理,消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整理)。1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进度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好的学习动机。 班级中有些孩子还特别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努力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并引导他们在学有余力之时,自主学习。但是还是个别孩子,学习不够自觉,怕吃苦,上课的常规还很不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本学期还应重点对他们进行课堂常规教育。还有部分孩子,学习态度认真,但学习起来却显得有点吃力,应在本学期学习中,加强对这几个孩子的课外辅导。经过一学期的接触,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样就方便于自己因材施教了。 这个学期,在课外阅读的要求上,一定要提高。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的激励下和奖励机制下,有较高的浓厚的兴趣,但孩子们的阅读尚需指导,如:不会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时有头无尾,阅读姿势不正确等均须引导。写字方面,孩子们做的还是很不够,这学期将继续进行指导。大部分孩子的口语组织表达能力还需继续加强,抽出一定时间在文本中延伸写话或开展编故事比赛,同时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竞争意识;不少孩子思维敏捷,但缺乏想象能力;受年龄限制,个个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多孩子主观意识强烈,敢于表现自己,但自私自利,不懂得赞赏别人,不善于向同伴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上讲,较上学期,学生的常规意识、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尤其对班级事务较关心,班级荣誉感逐渐形成,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欲望。

程曼丽《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 1.口头传播 (1)口头传播是最早的传播形式。 (2)前语言时期,人类使用呼唤、手势、体态等简单方式传播,音节语言产生后,人类的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变为口头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手写传播 印刷传播 欧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的出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 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与报刊 法国大革命与报刊 英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美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法国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新闻 传 播业的 诞生与 发展

(3)口语传播具体形式:部落、团体、民族的聚会,甚至包括传闻、说唱、民谣等。 (4)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①空间上传播范围有限。 ②时间上转瞬即逝,不可保留。 ③口口相传容易失真。 2.手写传播 (1)文字的产生 ①文字出现之前,古代人类通过结绳、刻木、实物书信等用以记事、交流。 ②文字的出现,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书写材料的改进 ①早期传播载体:岩壁、黏土、兽皮、兽骨、竹简等。 ②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了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③公元105年,东汉人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用树皮、破布、纤维和渔网造纸。 (3)手写新闻传播:通过手写文字传递的新闻及信息 ①官方公报 a.官方公报用以传递统治阶级内部信息,与普通民众无关。 b.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罗马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每日纪闻》,这是一种手书公告,内容为公民投票、官吏任命、政府命令等。《每日纪闻》在书记员抄写后分送给各地军政长官。 c.中国唐代的进奏院状。

从日本外来语发展看日本文化

从日本外来语发展看日本文化 日语当中外来语如此之多,使用如此之频繁。可以看出日本人不仅学习外国的语言,还善于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事物,并善于将学来的东西加以整合利用,从而为自身创造方便。本文将从外来语出发,分析日本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吸收借鉴情况。 外来语不只是一种文化倾向,更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对外交流的情况。外来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也经历着这样的过程。外来语可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 【关于外来语】 外来语从字面解释就是来自外国的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严格地说,日语中的汉语词汇以及来自古朝鲜语,阿伊奴语的词汇也应属于外来语。狭义的外来语主要是指从西方国家的语言中借用,并用片假名书写的词,也称为“洋词”。 日本人积极的学习西方的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这样外来语就像潮水一般的涌入日本,外来语已深入了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生活,商业,学术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很多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会专注于各个时代的政治形态、经济状态、社会生活和思想史的研读,往往忽略了它们的载体……语言的发展历史。语言的发展从一个原始的角度反映了这段历史的变化。一个新事物的发明,必然会有相应的词汇产生;一件事物的消亡,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这项事物的词汇也将会被人们遗忘,而退出语言历史的舞台。语言的这种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也间接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历程。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驱。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语言和文化都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着。在现在已经自成体系的日本文化中,随处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像。 【日本语言中的汉语成分】 日语自古以来就深受外来语的影响。最早对日语产生深刻影响的语言是汉语。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一般认为是从汉字中脱落而成,都是以汉字为母体演变而来的音节文字。平假名是借汉字的草书而成,相传是当时的文人墨客仰慕晋朝的文化,临摹草书而来的;片假名主要是取汉字的偏旁冠脚创制而成。在日本文字的发展历程中,汉字从无到有,从表音到表意,到最终形成体系,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汉文书籍转载在一艘艘来往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大船上。乘风破浪,开辟出了一条充满浓郁书香的航道。 【日本文化中的西方色彩】 在日本,外来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一种时尚。片假名的存在为外来语的吸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现代化通讯传媒的推广,外来语在日本民众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欧美化、现代化的代言人,给人一种新颖、高雅、时髦的感觉。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2月19日) 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夯实支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夯实三个支点,文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同志指示精神,由市领导带队,先后组织赴湖南、云南、河南和四川等地学习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和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将文化产业纳入文化发展重要内容,列入现代服务业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加以推进。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唐山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振兴包

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唐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委托中国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为我市编制了《唐山渤海明珠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南湖中央公园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乐亭三岛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此外,还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出版了我市文化产业蓝皮书《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各项政策保障。 二是健全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规划、财政、文化、广电、编办、人事等部门组成的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今年,又成立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和创意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落实资金保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200万元,制订了《唐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主要用于文学艺术、戏剧、影视作品等获奖作品的奖励性补助以及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奖励;重点扶持示范性、原创性、开创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经扶持、引导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欢乐东方天天演”、陶瓷文化博览园、唐山书刊市场以及电视连续剧《李大钊》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二、突出三个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是关键。我们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重要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学习心得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学习心得通过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感觉有很大收获,科学基本原则、发展理论的提出更加明确了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善于发现、遵从规律、遵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是关键。随着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转变,和谐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创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好。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

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其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在平凡中创造辉煌,是最美丽的辉煌。

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总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摆在世界主要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日本作为我国邻国,一直以来把发展本国文化产业和推广日本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在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日本把目光从经济建设逐步转移到了文化建设上,此后日本的文化外交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动漫产业为代 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同时 也塑造出了日本美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成效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分析,指出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日本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和文化外交这三个环节进行。具体来看,日本是以文化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以文化产业作为发展支柱、以文化外交作为发展手段。首先,文化资源确定了日本文化转化为软实力的内容;其次,文化产业为日本文化传播打开市场,扩大受众群体;最后,文化外交能推动日本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国际上对日本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总结了日本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成功经验,即日本以文化战略确立文化大国目标、以文化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新驱动文化竞争力提高、以文化输出助力大国形象塑造和以文化人才保障文化软实力建设等五个方面。 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打造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本文在研究日本文化软实力发展措施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实际,尝试提出发展中国文化 软实力的具体路径:确立文化软实力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做强做大我国文化产业,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造就一批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到2001年底,中国发电设备总容量已达到3.3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50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第三阶段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49-1978年) 在这30年中,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

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期(1949-195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1950年燃料工业部为管理电力工业,专门成立了电业管理总局,负责火电厂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的全部生产运营;为发展水电,成立了水力发电工程局。并先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力管理局,归电业管理总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1958年) 1955年7月,第一届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能,为加强专业管理,相续成立了电力设计局、基建工程管理局,并将水电发电工程局改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分别管理火电和输变电工程设计、火电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和水电勘测设计和施工。水火电厂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统一由各电业局负责。与此同时,撤销了电业管理总局和六

我们身边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我们身边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大学生网购的调查报告参与者的班级及姓名:测控101 李密

指导老师:杨宁方

内容摘要: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早已无处不在,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更应该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更好的学习它,利用它!互联网时代,在网上“逛街”,已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潮流。中国网购用户正在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 长,而在校大学生也是网购的主力之一。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的在线调查显示,84.5%的在校大学生有网络购物的经历,近半数的大学生每月至少网购1次。网上购物作为一种崭新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大学生网购看中价格低 数字100近期公布的《大学生至爱品牌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最有可能在网上购买的产品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服饰(28.4%)、数码产品(20.5%)、化妆品(12.8%)、手机(10.5%)、电器(7.6%)。总体来看,虽然各个年龄段喜欢购物网站的理由会有一些差别,但喜欢的理由趋向相同,数据显示,大学生喜爱购物网站的三大理由是:价格便宜(45.4%)、产品丰富(43.5%)、人气旺(37%)。 其中,淘宝以价格、产品与人气成为中国网购的一家独大,这在本次调查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另外的一些购物网站虽然名气不小,但是总体来说,占比均不到10%。拍拍企图借助腾讯网友的力量来模拟淘宝,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还有百度推出的“有啊”等其他购物网站,也在市场占比较低。

大学生最喜欢的购物平台(表1) 数据来源: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显示,在校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两组群体中,对网购平台的偏好存在差异:已经毕业的人群中,对淘宝的使用率高于在校大学生,而在校生对卓越网的使用率略高于已经毕业的人群。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已经会沿用在校期间的购物习惯,或者已经在淘宝上开设网店,并在毕业后能继续维持。对于卓越上的在校生群体略高于离校生的现象,应该是受就业状态的影响而减少了购买频率。

五大电力公司简介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华能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为:电源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金融、煤炭、交通运输、新能源、环保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开发、投资、建设、生产、销售,实业投资经营及管理。 华能集团公司从1985年创立至今,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电力工业的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丰富经验;为电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示范作用;为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司坚持方向明确、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保持领先,多方合作、互利共赢,逐步形成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的企业使命和“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华能特色的企业价值理念。 华能集团公司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截至2009年底,公司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拥有运营的全资、控股电厂154座,装机容量10438万千瓦,为电力主业发展服务的煤炭、金融、科技研发、交通运输等产业初具规模,被《财富》杂志列入世界企业500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华能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绿色电力、奉献清洁能源为己任,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完善了“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的战略定位,以“做强做大,保持综合实力行业领先”为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结构优势、体制机制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队伍优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竞争能力,着力增强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是20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153.9亿元。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全部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电力设备制造、设备检修与调试;电力技术开发、咨询;电力工程、电力环保工程承包与咨询;新能源开发;与电力有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责任主体为基础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集团公司相继成立了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大唐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贵州发电有限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7个省发电公司,成立了湖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河南分公司、山西分公司、江苏分公司、四川分公司、云南分公司、广西分公司8个分支机构和大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拥有中国第一家在伦敦、香港上市,并于2006年在国内上市的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较早在国内上市的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和世界最大在役风电场——内蒙古赤峰赛罕坝风电场;拥有我国目前在役的第二大水电站——大唐龙滩水电站以及物流网络覆盖全国的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役及在建资产分布在全国28个省区市以及境外的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资产总额达到4778亿元,员工总数增至102089人,发电装机规模突破了1亿千瓦大关,达到10017.23万千瓦,成为世界亿千瓦级特大型发电公司。2010年7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居412位。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把集团公司建设成经营型、控股型,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知名能源公司。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

我身边的科学发展观-垃圾分类回收调查报告 制作人:方涛29 沈佳宸23 毛鹏程13 陈德钏10 班级:13化学2班

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问卷设计 三、数据分析 四、调查意义 五、总结和建议

一、问题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重要思想,做为为一名大学该如何去学习实践这一重要思想精神呢在当下社会,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环境、道德、文化素养发展失衡等问题,在我们身边这样的问题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本小组提出“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问题,并展开调查,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达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的,从实践和生活小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问卷设计: 为了得到有效数据,本小组制作了电子问卷,通过qq、等手段、发送给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以下是我们采用的问卷: 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是 A、20岁以下; B、20岁到30岁; C、30岁到50岁; D、50岁以上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所在地区的垃圾是否分类 A、是; B、否 4、您平时垃圾的处理方式 A、整袋垃圾一起处理; B、分类后处理; C、将可回收的垃圾分开处理; D、其他 5、您是否支持垃圾分类 A、是; B、否 6、你能清楚地分辨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吗 A、能;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中国古代报刊为什么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 摘要: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然而,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关键词:报刊封建专制演变信息文化大众传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报刊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部分,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先后诞生了邸报、小报和京报等类型。然而,中国古代的报刊起源甚早,但发展缓慢,到了近代仍处在很低的发展水平。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古代报刊并没有演变成近代报刊,而是一步步走向了消亡、最后惨遭淘汰的地步。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悠久,内容的丰富,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开元杂报,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唐代两份“敦煌进奏院状”,距今 1 2 0 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北宋末年出现的印刷报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宋代小报可以说是民营报纸,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表达民意的内容。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种由朝廷邸报派生出来的民营印刷发行的《京报》,《京报》与邸报比较是一大进步,它把千年以来只在官吏中内部发行的邸报“参考消息”,演变成了具有商品特征的大众传播工具,扩大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是明清时期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一大进步。但是,正如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一样,近代报纸也没能在近代中国产生,我国的近代报纸是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而产生的。马克斯·韦伯说:“印刷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印刷的文献,即仅为印刷而设计并且仅能通过印刷得到的文献,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见于西方。”古老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报纸的国家,但无论是唐代的邸报,还是明清的京报,历史发展近千年,始终没有摆脱“官文书”的特征,仅仅满足于抄录宫门钞、谕旨和奏章。早期近代报纸并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报纸演变而来,而是外国传教士独立创办的。中国古代报纸之所以没有演变为近代报纸,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正是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报纸最终走向消亡。 中国古代报刊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封建统治阶级对新闻传播进行严厉控制,古代报纸只能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官方的邸报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喉舌和御用的宣传工具;民办的小报和京报,要在严格控制下活动,没有言论自由。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

中国电力发展史

中国电力发展史 1.不悔归归~只恨太。梦匆匆 2.有些人归归了~永归无法在回到前从;有些人使遇到了~永归都无法在一起~归些都是一归刻骨归心的痛即! 3.每一人都有春~每一春都有一故事~每故事都有一归憾~每归憾都有的春美。个青个青个个个个它青 4.方茴归,"可能人归有点什归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归,"那归候我归不归归~归是多归归、多归重的字眼。我归只归喜归~就算喜归也是归归摸摸的。遥沉啊" 6.方茴归,"我归得之所以归相归不如归念~是因归相归只能归人在归归面前无奈地哀悼归痛~而归念却可以把已归注定的归言归成童归。" 中归力归展史国--新能源归归建归 ;一,核能归归 1985年中归始归建第一座核归站浙江秦山核归站~容量国——30万千瓦~归水堆型~自行归归、制造、施工~部分归归归口。1991年12月15日归归~并网1994年4月1日商归行~运1995年7月1日通归家归收。目前正归建二期工程二台归国国60万千瓦核归机归~和三期工程二台自加拿大引归的重水堆型70万千瓦核归机归。 广圳湾国两国装归深大归核归站~是中归建的第二座大型核归站~引归英、法归归~安二台90万千瓦归水堆型核归机归。1988年8月8日归注第一罐混凝土~1993年8月31日一机归平归归~号网1994年2月1日商归行~二机归于运号1994年5月6日商归行。目前在建的归目有,大归第二核归运湾 站-归澳核归站~安四台归水堆型装100万千瓦核归机归~江归归云港核归站~由俄归斯引归二台100万千瓦核归机归~归省归建归第三座核归站~江核归站~

安广划即阳装6台100万千瓦核归机归。目前中核归机容量归占全归归归机容量的国装国装0.76%~归归量归占归归归量的1.2%。;二,归力归归 中归力归源归归国2.53归千瓦~可归归量达1.6归千瓦。1998年末~全近国20归归归~机归容量归个装 22.36万千瓦。目前全最大~也是归洲最大的归归归是新疆坂城归力归归归~有国达装300、500、600千瓦归归机归共111台~归容量5.75万千瓦。蒙古归归归勒归归归~有内装42台600千瓦及10台550千瓦归归机归~归容量3.07万千瓦。浙江归海括归山归归归~有装33台600千瓦归归机归~归容量1.98万千瓦。目前中归归机容量归占可归归量的千分之一点四~有归归的归展前景。国装广;三,地归归归 中地归归源也富~且分布面甚。第一座地归归站建于归归归归归屋村于国很丰广广丰1970年建成~机归1."噢~居然有土归肉~归我一归," 2.老人归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如虎的成年人归是一归笑归~落着自己的孩子~着骨壮数拎棒归归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与 3.石村不是大~男女老少加起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成的~归朴而自然。很来砌 1.不悔归归~只恨太。梦匆匆 2.有些人归归了~永归无法在回到前从;有些人使遇到了~永归都无法在一起~归些都是一归刻骨归心的痛即! 3.每一人都有春~每一春都有一故事~每故事都有一归憾~每归憾都有的春美。个青个青个个个个它青 4.方茴归,"可能人归有点什归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归,"那归候我归不归归~归是多归归、多归重的字眼。我归只归喜归~就算喜归也是归归摸摸的。遥沉啊" 6.方茴归,"我归得之所以归相归不如归念~是因归相归只能归人在归归面前无奈地哀悼归痛~而归念却可以把已归注定的归言归成童归。"容量100千瓦。1971年至1975年在湖南省归归灰归归建成宁300千瓦地归归站。目前中最大的地国归归站是西藏羊八井地归归站~机归

爱国的演讲稿经典

爱国的演讲稿经典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OK为大家了爱国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从连绵不断的万里长城,到巍峨峻拔的五岳雄山;从宏伟浩大的故宫到庄严广阔的北京 ___……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脸上流着泪,心中淌着血。为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屈辱中抗争。 再翻开5020xx年的历史长河,我发现祖国的生命精髓长城——那道伤痕,记载了多少沧桑,又表现得如此顽强,那是一种标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向往!

长江——那是祖国的脉搏!跳跃着永不枯竭的悸动,挥洒着无边无际的情怀。黄河——那是祖国的血液,沸腾着,奔涌着,无力不催,昂着向前,那是何等的自信好骄傲啊! 不论在何时何地,我都会一直想念着我的祖国。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们要勤奋努力,追求上进,让爱国之情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遍。爱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小小的话语。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爱国”这个词在我们心中牢记! 东方雄狮已不在沉睡,它已渐渐苏醒,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的前列!中国,加油!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5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的文明,在这片越发繁荣的土地上,有着勤劳的人民和我们这些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大了,我们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想,我们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之后为祖国贡献什么,而是现在就为祖国贡献一些我们的力量。 有的同学此时可能会说:“我们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报答祖国是他们大人的事,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在不敢苟同。我们应该时刻想着我为祖国做些什么,也许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小,不可能像大人们那样,但是我们能为祖国做的也很多呀。比如:绿化祖国、美化生活环境、好好学习,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努力做到,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做,我们就已经是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了。这样不仅仅是为祖国贡献力量,也是对我们自己的生活贡献力量。因为只有祖国繁荣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才会提高,只有祖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治理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得到改善,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的力量才会强大。 所以我们一定要与祖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要时刻为祖国做贡献,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祖国才能不断的发展。

中国电力发展史

电力发展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一)、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力系统是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发展可分为以下 三个阶段。 ⑴1882?1937年。1882年7月26日上海第一台12机组发电到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全国共有 461个发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为 630MW年发电量为17亿kWh, 初步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南通等大、中城市的配电系统。 ⑵ 1937 ?1949 年。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后 , 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发电厂被毁坏或拆迁到后方;西南地区的电力工业出于战争的需要,有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以东北为基地,为战争生产和提拱军需物资 , 从而使东北电力系统也有一定的发展。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 1848.6, 年发电量约 43 亿 kWh,居世界第25位。当时中国已形成的电力系统:①东北中部电力系统,以丰满水电厂为中心, 采用154kV输电线路,连接沈阳、抚顺、长春、吉林和哈尔滨等地区;②东北南部电力系统,以水丰水电厂为中心,采用220kV和154kV输电线路,边疆大连、鞍山、丹东、营口等供电区;③东北东部电力系统,以镜泊湖水电厂作为中心,采用了 110kV 输电线路,连续鸡西、牡丹江、延边等供电区;④冀北电力系统,以77kV输电线路连接 北京、天津、唐山等供电区和发电厂。 ⑶ 1949 年以来,中国的电力工业有很大的发展。 1996年中国大陆部分的发电装机容量达 2.5亿千瓦,年发电量为11350亿kWh,居世界第2位。从1993年起,发电量每年平均以 6.2% 的速度增长。但是,就人均用电量、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发输配电的经济指标而言 ,我 国的电力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二)、电力系统的现状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 中国的电力工业得到相应的增长,逐步形成以大型发电厂和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为骨架的各大区、省级和地区的电力系统。全国电网已经基本上形成 500千伏和 330 千伏的骨干网架。大电网以基本覆盖全部城市和大部分农村;以三峡为中心的全国联网工程开 始启动 , 我国电网进入了远距离、超高压、跨大地区输电的新阶段。 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跃上了 1 亿千瓦的台阶;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 1995 年3月又突破 2亿千瓦大关。 1990年,在发电装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