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良春 法宗锡纯治中风

朱良春 法宗锡纯治中风

朱良春   法宗锡纯治中风
朱良春   法宗锡纯治中风

法宗锡纯治中风

朱良春老师善用张锡纯效方治疗中风急症和治疗中风后遗症,其独到之处乃善用乌梅敛肝舒脾,颇能提高疗效。法宗锡纯而用药独擅,方本平淡而效出意外,其用药之技巧,非粗工所能及。今选其治疗中风特色,阐述如下:

法宗锡纯用酸敛

乌梅敛肝任猛将

朱良春不但治疗中风急脱症选用酸敛之品,而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亦加用酸敛之品,张锡纯善用生白芍,朱良春易用乌梅,法同而药异。乌梅敛肝舒脾,治脱疗瘫,疗效确切。朱良春研究和应用张锡纯氏效方常有创见,如自拟“加减镇肝熄风汤”药用怀牛膝、生赭石各30克,生龙牡、乌梅、生龟板、元参、天冬、黄芩、茵陈各15克,天麻10克,治疗中风急证,突然昏仆,口眼歪斜,神志模糊,头转向一侧,舌体与头向同侧歪斜,舌质较红,舌苔黄燥,脉象弦大等证状者屡收著效。方中用乌梅易白芍,颇能提高疗效,乃是朱良春善用酸敛的特色,有画龙点睛之妙。朱良春指出:“镇肝熄风汤旨在镇、降、肃、敛,以镇、降、肃折其病势,以酸敛真阴而防其虚脱,益阴潜阳,敛正祛邪,用之对证,屡见效验。”

盖元气之脱,责之在肝,考锡纯之“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三方均为脱症而设,其中酸敛药有山茱萸、生白芍、生芡实、生龙牡等。张锡纯指出“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又云“肝胆虚极,而元气欲脱也”。张氏此说,析其理乃元气之上行,原由—肝而敷布,而元气之上脱,亦即由肝疏泄也。肝能为肾行气,即能泻元气自下出也,故元气之上脱由于肝,其下脱亦由于肝。力主酸敛之品以救欲脱之候、元气之虚;阴阳失和,心火暴甚,本气自病,湿土生痰,水不涵木等,乃张锡纯之独识卓见。张锡纯不但创敛肝救脱治中风,且以敛肝泻热治痛证,如“曲直汤”治疗因气血郁滞致四肢昼夜疼痛,卧床不能转侧,臂畏热而腿畏凉之证,方中用萸肉以敛肝补肝肝,配以知母泻热;选加柴胡子、川芎、香附、生麦芽、乳香、没药以疏达肝郁,收到了敛肝治痛的佳效。张氏从肝之疏泄以济肾之闭藏的观点,说明元气虚而欲上脱者,皆因肝之疏泄过甚而上脱,故朱良春治疗中风脱证和治疗中风后遗症等重用敛肝猛将乌梅伍同龙牡等,使肝不疏泄过甚,即能挽回元气将脱之危。乌梅、山茱萸等酸敛之品虽补气之力逊于人参,但挽救元气上脱之力,则胜于人参。

张锡纯力主酸敛以救欲脱之候、元气之虚、阴阳失和,自创“镇肝熄风汤”等方只用萸肉、白芍、龙牡等酸敛之品,而未用乌梅,乃因历代名医均喜用仲景芍药甘草汤作为敛肝法的圣药之故。清代名医刘鸿恩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终于发现了乌梅敛肝的奇特功效,所著《医门八法》4卷16篇,以善用乌梅治病为特色,惜因后人不知乌梅敛肝的奇特功效,使此书传世甚少。朱良春治学兼收并蓄,博及各家,在深究张锡纯用药特色中,尤在仿张氏敛肝救脱用山萸肉、生白芍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乌梅敛肝远胜于生白芍,且涩精气功同山茱萸,故以乌梅易白芍,乃因白芍敛肝力微不易见功,拟乌梅、龙牡同用,疗效更胜一

筹,颇能提高“镇肝熄风汤”治疗中风急症或治疗高血压等证的疗效。《本草经疏》云:“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本草求真》云:“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木瓜,但此药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拨,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敛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肝病宜敛不宜散,宜补不宜伐,正合《内经》治肝之旨,乌梅敛肝的奇特效果,不仅只用于中风急症,通过敛肝,同样可以达到疏肝理气、滋阴养血、补虚祛实的目的。刘鸿恩指出“肝无实证”,“五脏皆无实证”,“敛肝之功,擅之乌梅”,盖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肝敛则脾舒,此乃敛肝舒土之法,乌梅性温,温能通行,酸能入肝而敛虚热,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则五脏自安。前人有“酸能敛邪”之说,凡遇夹有外感之证,对诃子、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列为禁忌,临床实践证明慢性鼻窦炎、下痢及咳嗽,均有外邪未尽之病例,用诃子、五味子、乌梅等酸敛药,亦无敛邪之弊,知蒙医用诃子如同中医用甘草者,即知“酸能敛邪”之说实属片面。

中风后遗辨阴阳

振颓汤丸有效验

朱良春指出:“中风后遗症的辨治应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临床所见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固多,但阴虚血燥者亦复不少。补阳还五汤只能适应气虚血瘀之证,不可统治其余。”朱良春喜用张锡纯之振颓汤(丸)加减治疗肢体痿废、痰浊壅塞经络、血脉闭阻的偏枯症,药用红参、炒白术、当归、杜仲、仙灵脾、巴戟肉、淡苁蓉、制乳香各100克,制马钱子、制附子、炮山甲各50克,上等鹿茸、蜈蚣、乌梅肉各25克,共粉碎蜜丸10克重,日服3丸,一味黄芪煎汤或黄酒送服。朱良春“加减振颓丸”不仅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有著效,而对外伤性截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均有理想的疗效。笔者体会中风后遗症,或谓中风“闭”、“脱”急症缓解后,应注重燮理阴阳,调和气血,阴阳气血双调,是抓住治本的大法,盖阴阳互根,阴阳当有互损,治当阴阳双补,或偏于补阳,或侧重补阴,乃因人因证而异,再为兼证佐以行瘀、祛痰、通络等药,且应恪守刚柔相济,通润兼施。行瘀祛痰属“刚”,调理阴阳气血以安抚内脏属“柔”,此乃标本同治之谓。朱良春用药主张以小心行其放胆,尤其使用马钱子等峻猛之品必须严加医嘱,制马钱子入丸的药量应控制在每日0.6克以下。但临证中有少数患者颇耐峻猛药者,亦可试以稍予增大剂量,以提高疗效,但须知正常反应者,为轻度头晕,恶心或周身瘙痒,可用肉桂10克煎汤服之缓解。似此反应,不可随意增加药量,有心脏病肝肾病者忌服,药量已足者服药中偶有轻微腰背肌肉僵直感,或偶有腰部肌肉轻微颤动均为正常反应,此象一周后逐渐消失。服药期间忌食海藻类、蛋类、虾蟹类及含碱、矾等食物,如油条、粉丝等。连续服含马钱子丸药2~3个月已见著效后,要去马钱子续服,比较稳当。方中马钱子合蜈蚣、炮山甲、制乳香,对痰瘀壅阻而形成的血栓,有消散化解的强力作用,有逐恶血、溶血栓、健脾胃、提脏器、通死肌之著效,马钱子虽峻猛有毒,但炮制得法,掌握有效剂量,讲究医嘱,每起沉疴痼疾,历代医家擅用马钱子愈痼疾者不乏其人。朱良春“加减振颓丸”方中用仙灵脾益火生土,燮理阴阳,补肾壮阳,祛风醒脾除湿,以参、芪、术补脾胃,当归、制乳香等流通气血,治腰腿肢体疼痛,

乃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选红参、鹿茸,一以大补元神,一以峻补元阳,参茸并用不但益阳,而且益阴,盖红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味甘补阳,微苦补阴,鹿茸温煦鼓荡,阴阳交融,气血俱充,大填髓汁更补髓气,健脑益肾,起废疗瘫,当有佳效。附子、杜仲、巴戟肉、淡苁蓉温肾回阳,补肾填精,收摄耗散。肝阳上亢之中风,乃肝为标肾为本,苟非肾水不充,肝木亦必不横逆,以补肾为治中风后遗,乃意在固护根基,俾肝阳可无再动之虑。乌梅敛肝舒脾,补肝气即是实脾胃也,此较张锡纯氏单用黄芪补肝气更胜一筹。

朱良春所拟“加减振颓丸”特别重视“双向”调治的功能,双向即“双相”、“阴阳两相”之意。所谓双向调治,乃医者利用中药双向调节特性,通过机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调节阴阳使其平衡,以达到愈疾目的。如本方的燮理阴阳,调和气血,敛肝舒脾,升清降浊,通补兼施,温阳益阴等。方中黄芪能升能降,乌梅敛肝补肝,鹿茸助阳生阴,附子、杜仲、巴戟、苁蓉既温肾回阳,又补肾填精,收摄耗散,均属双向调节之例。双调是朱师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用药经验。

台湾老中医所传中风放血救命法--很多孝子后悔没有早日看到的帖子

台湾老中医所传中风放血救命法--很多孝子后悔没有早日看到的帖子 百善孝为先,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的看看,了解知识,预防意外,有备无患! 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 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民国六十八年一位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十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 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网贴中风放血救命法的初步调研报告范文

网贴中风放血救命法的初步调研报告范文 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的看看,事后的补救措施都显得太晚了。很实用哦!家里的老人是块宝!了解知识,预防意外,有备无患! 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 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 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 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 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能象孙院长,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荫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民国六十八年一位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 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十 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静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 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

中医康复学复习重点

1、中医康复: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2、中医康复学的学科特点:①预防与康复结合(治未病);②长于功能康复;③注重利用自然;④外治与内治结合;⑤药疗与食治并举; ⑥提倡形神共养:指在中医康复中,不仅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形体健康、精神健旺,身体与精神得到均衡发展。 ⑦强调动静结合 3、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论、脏腑经络论、精气神论、情志论 4、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观、功能康复观、综合康复观、预防康复观 5、《内经》对康复医学的贡献:强调精气神为人生三宝、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确立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创立了经络学说、总结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康复治疗原则 6、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调和阴阳,以平为期;②重视阳气;③强调阴阳转化 7、《素问·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抵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疼而发落 8、五脏是人体的核心,康复治疗协调脏腑,重在促进五脏之间的功能协调。五脏之中又以脾肾为本:①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的衰老取决于肾气的强弱。②脾为后天之本:脾居中焦,运化水谷精微,化生的物质无不来源于脾,故脾为气血化生之源 9、精气神论:人体三宝:精、气、神①先天之精:精是构成形体和形体赖以生存发育的物质。②后天之精: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水谷之精,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官窍、筋骨肌肉,充养脑髓,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 中医康复学以养精、益气、调神为原则 10、整体康复观(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的思想) ①人与自然一体观(人与自然关系密切;重视因事因地而异的康复原则) ②人自身的形神一体观(形与神关系密切;重视形神共养的康复原则) ③人与社会一体观(人与社会关系密切;重视社会康复的康复原则) 11、辨证康复观:辩证康复的原则:①全面分析病情;②掌握病症的病机要点;③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2、功能康复观:(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和恒动观,重视神形合一,注重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脏腑组织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恢复脏腑组织功能、恢复生活及职业能力、功能补偿13、综合康复观(以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康复疗法,使患者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康复治疗思想与方法) ①综合康复的优选原则

突发中风心肌梗塞梗快速急救不留后遗症的方法

晚上床头柜上放三种东西,这三样东西是:一杯水、一枚针、三颗阿司匹林(300mg)。 能马上要人命的病主要有两种:一是心肌梗塞,二是脑中风。以上通通可以对付这两种要人命的病。 请注意心肌梗塞会有一些征兆发生,如左上肢的疼痛,下颚的剧烈疼痛、恶心和大量的发冷汗,但这些也不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可能也不会有胸痛的感觉。心脏病发作主要在睡眠的时候,60%的人没有再醒过来。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种状况发生的话,立刻口含三颗阿司匹林让它化开,然后喝一点水吞下。接着立刻联络急救中心,救护车并告诉他们你已经服下两颗阿司匹林,坐在椅子或者沙发上静候救护车援助,千万别躺下!! 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破裂,患者突然间头会很痛,身体会失去平衡,倒在地上。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室或客厅还是办公室,以及在大街上,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如果已经坐不稳,要防止再次摔倒。如果对方口齿不清,或者嘴斜眼歪,流口水等症状,你就立刻马上进行两个步骤: 一是打电话呼救,120来的越快越好!二是赶紧找针,情况紧急时用打火机烧一下拿来的针,或口水消毒,实在没有找到针,只好用牙齿,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把患者的十指尖(手指肚中心上方一点)刺破,或者咬破,让血滴几滴,不出血也要挤出几滴来!十指必须都这样做!再有就是耳朵,一定要用点力气拉扯患者的耳朵从上耳边滑到下耳垂,弄几下后就用针在耳垂部位扎两针也让它出几滴血,大约几分钟后,可能120车没来时患者就会自然醒过来,只需几分钟以后,嘴就会恢复原状,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会转危为安,否则,如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簸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 其实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生命的危险,得了中风,现代医学上也是说越早救治,效果越好!这个放血救命法,虽说是民间流传,真正施救很少用到。细细琢磨一番其实很深奥!首先,十指连心,身体各部分的穴位齐全,放血,减轻血的压力!刺激穴位,缓解血管的痉挛,激发人生灵气的集中,一气呵成,就算昏厥也会清醒过来。 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啊。记住这个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内就能起死回生。 原文地址:烂在肚子里的救命知识!看看吧!作者:小咪股吧 烂在肚子里的救命知识!看看吧! 一、救命 一、半身不遂(不管脑出血还是栓塞)出现口眼歪钭,马上取缝衣针将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就能好转,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心脏病刚刚猝死病人发现后,马上脱掉袜子,用缝衣针先分别刺破十个脚趾尖,然后各挤出一滴血,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病人即清醒过来。 三、不管哮喘还是急性喉炎等,发现病人出不来气,憋得脸红脖子粗,赶紧用缝衣针刺破鼻尖,挤出两滴黑血即愈。 四、抽羊角风(癜痫)后,取出缝衣针刺破人中穴挤出一滴血马上即愈,(人中穴在鼻唇沟的中间)。 以上四法均无任何危险,请放心操

中 风

中风 【概说】 一、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 二、沿革: (一)《内经》的论述。 1、对其症状: 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 2、病因方面: 在病因方面,《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 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3、病变部位: 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经论篇》气血并逆之说,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云:“春脉如弦,……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太过则令人善忘(王冰:“忘,当为怒字之误也。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可见中风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二)历代的主要发展(对中风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2、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⑥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⑦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使治法益趋完善。 ⑧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 剂之一。 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 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 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 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

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 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 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 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 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 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 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 ,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 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 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 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Ⅱ”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 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 “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第25卷 第4期2001年8月 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69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沈思钰 蔡定芳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上海 200040) 摘要 中风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在临床上,中风的治疗已逐渐局限于平熄肝风、活血化淤等治法上。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角度分别论述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及临床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醒脑开窍法 中风 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高,根据卫生部统计,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的患病人数约500~600万,而每年新发病例约130~150万,每年死于本病者近100万,幸存者中3 4有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40%以上,因此本病的防治至关重要。醒脑开窍法作为中风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作一综述,权作抛砖引玉。 1 理论研究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始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世医家由于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热生痰”。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两证。至清代叶天士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至此明确提出了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使治法益趋完善。其后王清任又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张伯龙提出以“潜镇摄纳”为纲,张锡纯制镇肝熄风汤,使中风的治疗逐渐局限于补益肝肾、平熄肝风。建国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总结古典医籍的基础上,认识到“虚、火、风、痰、气、血”是中风的主因,醒脑开窍、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疏风通络及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则,中风无论有无意识障碍都属于临床急症,应抓紧时机改善脑血流,保护脑组织,而醒脑开窍法正是中风早期或超早期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虽然《内经》就提示中风的病位在脑,但至晚清张伯龙才得到肯定,说明中风研究史上虽有前进,但也确有重大问题,进展缓慢。从确立“凉开三宝”治疗热邪蒙蔽心窍,到引申出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实验研究,也必将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在理论完善前,尚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的补充。 2 临床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可见于诸多报道。吴燕燕等[1]总结名老中医经验,认为治疗中风可走上达外,用醒脑开窍法有良效。文玉凤[2]提出中风首当醒神开窍,并拟定了相应方药,组方仍应以“凉开三宝”为基础。张平等[3]采用针灸风池、风府及患侧上下肢穴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总显效率75%。提示针药并用有醒脑开窍、祛瘀通络作用。周继曾等[4]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后遗症期中风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刺法组与传统组相比,基本治愈率分别为28126%、5126%,显效率分别为47183%、23158%,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醒脑开窍刺法组在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组,说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有改善血液浓、粘、凝、聚及降血脂作用。 但是,张山雷著《中风校诠》指出“中风闭证投麝香、龙脑之类必速其危”,可见其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3 实验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诸多进展。解建国等[5]运用化瘀利水、醒脑开窍之纯中药制剂中风康必复,对脑梗塞家兔脑组织内环境失调影响的药效学机理进行了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此疗法能有效恢复和提高脑梗塞时所引起的T3、皮质醇放免值的降低和纠正紊乱,其疗效恢复程度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且能明显降低和清除脑梗塞时的脑组织内大量有害自由基,与喜得镇对照有显著差异。从而提示化瘀利水、醒脑开窍法是脑血管病治疗的早期康复的有效方法。李金坡等[6]采用脑地形图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表明本法可以减少中风患者病理性高功率(Η及?)波的出现,改善两侧脑电波的级差,从而提示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且发现针刺治疗即刻即有疗效,持续治疗效果更佳。胡国强等[7、8]将家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组及缺血后再灌注组,并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予以治疗,进行脑

中风放血救命法

中风放血救命法: 一人中风,全家发疯!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 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 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 以要就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止防止再摔倒,这时开始放血。家中用的针,用火烧一下消毒,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 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上面刺,要刺出血来(万一血不来,可用 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 患者就自然清醒了。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 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血两滴,几分钟以后,嘴就 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可以转 危为安。 半身不遂: 处方:好醋150克、鸡蛋1个用法:生鸡蛋泡醋内,夏天三、四天, 冬天五、六天,去皮搅匀,每次取20克醋蛋,加10克蜂蜜、10 克 开水服下。一天两次,二十个鸡蛋为一疗程。(说明:此方为蔚县一乡 卫生院姚院长提供,对脑血栓半身不遂有奇效,脑出血患者近期不可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 主证的一类疾病。传统中医学以取类比象的方法,认为它与自然界风 行迅速而变化多端的特性很相似,故名为中风。本病与西医学中的脑 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病毒性脑 炎以及神经麻痹等疾病相似,可以互参。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 如下。 [方一] 天麻20克,钩藤30克,全蝎10克,白蜜适量。天麻、全蝎 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后入钩藤煮10分钟,去渣,加白蜜混匀,每服100毫升,日3次。本方熄风止痉,通络止痛,适用于中风。 [方二] 石斛、天麻、川芎、仙灵脾、五加皮、牛膝、萆薜、桂心、当归、牛蒡子、杜仲、制附子各20克,虎胫骨(涂酥炙黄)32克,乌蛇肉(微炒)、茵陈、狗脊、丹参各20克,川椒(去回闭口者微炒出汗)25克,好酒1500毫升。将药共捣碎细,酒浸瓮中密封,7宿饮用。日1小杯,不计时候温饮,常令有酒力相续。本方育阴潜阳,熄风。适用于中风 手足不遂,骨节疼痛,肌肉顽麻,腰膝酸痛,不能仰俯,腿脚肿胀。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目录 (1-10辑共127本书)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一、二,三辑(47本) 1《中医临证备要》秦伯未著;2《施今墨临床经验集》;3《蒲辅周医案》4《蒲辅周医疗经验》5《岳美中论医集》;6《岳美中医案集》;7《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杂病证治》;8《钱伯煊妇科医案》;9《朱小南妇科经验选》10《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11《赵锡武医疗经验》;12《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皮肤外科》;13《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14《中医入门》秦伯未著。15《章太炎医论》16《冉雪峰医案》17《菊人医话》18《赵炳南临床经验集》19《刘奉五妇科经验》20《关幼波临床经验选》肝病专家。21《女科证治》钱伯煊,妇科专家。22《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焦树德著。23《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24《金寿山医论选集》25《刘寿山正骨经验》骨科专家。26《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眼科专家。27《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专家。28《内经类证》秦伯未著。29《金子久专辑》30《陈良夫专辑》。31《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秦伯未编。32《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伯未编。33《杨志一医论医案集》34《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蒲辅周编著。35《赵绍琴临证400法》36《潘澄濂医论集》37《叶熙春专辑》38《范文甫专辑》39《临诊一得录》凌云鹏著40《妇科知要》徐荣斋编著。41《中医儿科临床浅解》王伯岳编著。42《临证会要》张梦侬著。43《伤寒擎要》刘渡舟等编著。44《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编著。45《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46《温病纵横》赵绍琴等编著。47《针灸临床经验辑要》针灸专家焦国瑞著。

第四集(共6本)方药中专辑 48医学三字经浅说49温病条辨讲解50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51辨证论治研究七讲52医学承启集53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第五集本(共19本) 54《医学特见记沈绍九医话》邹慎;55《应用验方》黄竹斋;56《金厚如临床经验集》北京市儿童医院;57《著园医话》杨熙龄;58《中医外科证治经验》段馨亭;59《妇科心得》陈稚泉;60《小儿诊法要义》何廉臣;61《现代医案选》肖龙友;62《马培之医案》马培之;63《六因条辨》陆廷珍;64《妇科经验良方》扬扶国;65《泊庐医案》汪逢春;6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67《上海名医医案选粹》冯伯贤;68《中国针灸学》张效霞;69《内科纲要验方类编》秦伯未70刘奉五妇科经验71金针秘传72证治经验 第六集(共11本) 73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74潜厂医话;75东垣学说论文集;76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77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78中医膏方经验选;79温病浅谈;80杂病原旨;81医中百误歌浅说;82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83赵文魁医案选; 第七集(共15本缺2本) 84清宫代茶饮精华;85清代宫廷医话;86中药的配伍运用;87中药临床生用与制用;88伤寒论类方汇参;89针灸歌赋选解;90常见病验方选编;91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92罗元恺论医集;;93金匮篇解;94新编经验方;95中医实践经验录;96杂病论方证捷咏

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发表时间:2012-01-06T10:22:13.1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甘灵玲 [导读] 针刺放血:手足指、趾屈伸不利者,用7号针头予瘫侧指尖针刺放血1-2滴,埋线1次放血1次。 甘灵玲(广西梧州市桂江医院梧州市钱鉴社区卫生服务站广西梧州 543004)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027-0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64名已确诊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在不服用任何治瘫药的情况下,治疗组采用以穴位埋线为主配合拔罐、刮痧、针刺放血等综合的理疗方法,对照组只采用穴位埋线;统计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对比,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1,极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观察说明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理疗方法。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综合理疗法治疗应用 2008年10月~2011年2月,笔者运用穴位埋线疗法为主,综合了拔罐刮痧、针刺放血、针刺运动疗法等多种中医传统理疗法,并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32例,效果显著,并设置了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其中门诊51例,住院13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34岁,平均约62岁;脑梗塞患者52例,脑出血患者12例;平均病程约3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的性质、部位以及病变的范围相似。 2 病例选择 (1)符合中风病中、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和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参照国家中管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无凝血机能障碍患者。(4)除外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病无法合作者、传染病者。 3 治疗方法 3.1治疗组 (1)拔罐刮痧:第一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均要做拔罐刮痧,这两种方法互相配合,一般在埋线之前做。 ①躯干: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脊柱、天突、膻中处用刮痧法,肩及腋后线、腰骶、臀部用吸罐法,1个埋线疗程做1次。 ②训练患者家属为患者刮痧,以瘫侧面部、上下肢、手足掌指、趾为主,以局部潮红、皮肤暖和为准,每周2次。 (2)穴位埋线 ①选穴: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参考平衡针灸、靳氏三针、巨针巨刺法选穴,主穴百会、颈胸夹脊、肩外俞透膏肓、肩井、臀痛穴、腰夹脊、坐骨点、委中、肩痛穴、足三里;另外极泉、合谷透后溪、肩髁、三阴交只做患侧。面部瘫痪者:人中、前发际、左右头维、患侧太阳穴、地仓向颊车透;失语者:上廉泉、天突、膻中、亚门;足内翻:瘫侧丘墟透解溪、涌泉;尿失禁、尿潴留者:中极、曲骨、关元。 ②操作:用注线法,在无菌条件下将事先制作好的无菌羊肠线1/0—2/0#,每段0.5—5厘米,用专用埋线针将线埋入穴位内,每穴手术时间只需3秒钟。根据局部肌肉丰厚不同及所在深浅、透针距离,在不同的穴位内埋入相应长度和型号的羊肠线,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即可,针孔处如出血较多适当压迫止血。15天施术1次,3次为1疗程。埋线头三天有些胀痛,少数人有低热,属于正常反应,不用服止痛药。如果二天后疼痛加重伴畏寒者,可服解热镇痛药,症状缓解即停,尽量少用药,常规降压、降糖药正常用。 (3)针刺放血:手足指、趾屈伸不利者,用7号针头予瘫侧指尖针刺放血1-2滴,埋线1次放血1次。 3.2对照组只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3.3疗程观察3个疗程。 4 疗效评定 4.1疗效标准临床疗效评定的依据[1]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2]: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并按《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评定疗效:(1)基本痊愈;(2)显著进步;(3)进步;(4)无变化;(5)恶化;(6)死亡。3个疗程评定总有效率。 4.2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P<0.01,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3疗效统计与结论治疗组32例中基本痊愈者16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2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32例中基本痊愈者8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9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84.375%。两组总有效率虽然相差不大,但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综合理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与单一的理疗法相比效果显著。 5 讨论与体会 作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造了以穴位埋线为主的综合理疗法,临床疗效提高,有利于手足精细功能的恢复;故肌力与精细功能恢复均显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海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台湾老中医所传中风放血救命法

台湾老中医所传中风放血救命法 台湾老中医所传中风放血救命法--很多孝子后悔没有早日看到的帖子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的看看,事后的补救措施都显得太晚了。 了解知识,预防意外,有备无患!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 (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就在患者的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 (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 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能象孙院长,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荫了。

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民国六八年一位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个手指头上直刺。等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静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这个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

中医对中风病证候的认识及研究

中医对中风病证候的认识及研究 【摘要】中医证候是中医诊断的主要内容,是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过程的高度概括。本文分析了中医对于中风病的因素认识,并重点剖析了中医对中风病症候的研究。 【关键词】中风病;证候;中医;认识及研究 1 引言 中风又称卒中,相当于现代西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医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从“外风”到“内风”的演变,其证型分类以及治疗历代医家从“内虚邪中”治以祛散风邪,到“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治以滋肾水泻心火、补中气、清痰热,直至近代“大卒血虚有痰”治痰为先,“肝风内动”治以滋阴养血、平肝熄风,“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显示出中风病是由于多种病机影响而产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现代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剧,中风病患者明显增多,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中风病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及抢救水平的提高,中风急性期病死率已经有所下降,然而存活的残疾患者却大量增加。因此,在中风病恢复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降低重度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对中风病的因素认识 现代中医病学发现,中风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其临床表现可有头晕、耳鸣、心悸、消渴、肢麻等症状。体现在中医方面的详细征兆有: 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常脉数倍,而毫无和缓之意;其头目时常眩晕,多健忘,常觉疼,或耳聋目胀;胃中时觉有气上冲,阻塞饮食下行;或有气起自下焦,上行作呃逆;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梦中神魂飘荡;或舌胀,言语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移,或自觉头重足轻,脚底如踏棉絮。 综上,中医对中风病的因素早有认识,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运用于医疗实践中,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开展中风病因素的临床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中风病证候的形成机制,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3中医对中风病症候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与对其证候的认识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针对中风病证候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本小节主要分析一下中医对中风病症候的

针刺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感觉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感觉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周蕾1 胡浩宇2郑水红2徐雪2 作者单位:321000 金华,金华市中医院针灸科(周蕾);金华市中医院神经科(胡浩宇、郑水红、徐雪) 通信作者:周蕾, Email:zjjhzhoulei@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8440632.html,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感觉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 法将66例中风后感觉性失语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治疗组32例(针刺加语 言康复,单)和对照组34例(语言康复组,双)。针刺组采用头皮针(语言二区、三区、运用区及视区)、舌针、体针相结合,并在头皮针留针时进行语言 训练,对照组仅予语言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前后予《汉语失语检查法》评定失 语状况,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感觉性失语与对照组相 比总有效率及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功能都有差异(P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