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异同

1、禅宗的思想特色:

自迦叶灵山会上拈花悟旨以来,到达摩二十八传而至中国,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六祖惠能,自此一花五叶,各胜擅长。

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就能成佛,可见佛之一切知见、德能本自具足,现现成成,离一切能诠所诠,无须外求,只有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去证得,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体即是,动念却乖。因此,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高唱“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初期的禅宗寺院甚至只有法堂,没有佛殿。一切只凭自己努力,绝不倚仗他山。故有“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之极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之公案,“不用求真,唯须自见”是其思想特色,故称难行道。

2、净土宗的思想特色:

横超三界是各宗的共同目的,而手段却各有不同。净土宗认为,末法时代的众生业障太重,五浊恶世诱惑力太大,稍一不慎即堕轮回,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脱者不多,大部分众生需要依靠他力即佛力的慈悲加被。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发四十八大愿:如有众生愿生彼国者,皆率众接引。后阿弥陀佛果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其“光明无量”,“黄金为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人民“寿命无量”,“皆是阿鞞跋致”。娑婆众生只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并至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虽未断惑,亦可带业往生,与“诸大菩萨聚会一处”闻佛说法,永不退转,一生补处。即简便易行,又无重堕轮回之忧,摄机独广,故称易行道。

3、二家合论:合论二家异同,今分三点详述。

自力与他力

自力与他力是禅与净的根本区别,自力亦叫增上,他力称为他增上,只有自、他二力展转增上,乃至圆满,才能到达极果,缺一不可。禅宗并不否认他力,如皈依三宝便是依三宝的加持力;特别是受戒,定要三师、七证、自四羯磨等, 戒体才能成就。只是禅宗特重自力,净土特重他力而已。

禅净入门手段不同,禅宗以自力感应他力,难行能行,明心见性,开佛知见,自力增长,他力展转增长,自然万魔不侵、诸佛护持;净

土以他力促成自力,先往生不退之净土,在佛力加被下增长自力,目的相同,殊途同归。

值得一提的是他力只是一种助力,任何事情的承办都以自力为主,只有自力达到了相应的程度,才能显出他力的力用,感应道交。所以《观无量寿佛经》才提醒众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若平时不修善业正因,单等临命终时的十念,如何往生?

难行道与易行道

难行道与易行道出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由于自力与他力的不同,禅宗被称为难行道,净土宗称为易行道。

佛说法四十九年,用尽言辞譬喻,分别解说,引化众生,最后还是回到“未说一字”的离言说上来。禅宗即从此“无言说处”着手,直指人心,这就需要利根上智,颖悟力强才能参透,见性明心,所谓难行之难,就难在这里。教是从浅至深渐修渐进,禅则钵水投针直穷源底,教的终点就是禅的始点,顿悟的关键也就在此,但是,一步走错,则堕魔道,万劫难出,故禅宗集顿悟、难行于一身。持名念佛则平稳易行得多,只要坚信有极乐世界,发愿往生,至心念佛,即可往生,迳登不退,故称易行道。

其实难行易行,也只指入手功夫而论,应视个人根性与精进程度而定,《宝积经〃弥勒菩萨所问会》载:释迦过去世所行的是难行的苦行道,弥勒所行的是易行的乐行道,弥勒发心比释迦早四十劫,“久已证得无生法忍”——得不退转。可是,释迦却比弥勒先成佛,弥勒还得当来下生。这是因为秽土之秽虽能障道,亦能促道。《维摩诘经》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净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裟婆具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胜天般若经》《宝雨经》《宝云经》《大智度论》等都有类似的说明,可见难行道反而易行。但是这并不是说易行道反而难行,据传说,释迦因为多化众生,弟子心已纯淑,利他功德圆满,但自利功德却还不足,弥勒多修净土行,久证无生忍,自心早已纯淑,而一向少为众生,利他功德却未圆满,故释迦七日七夜说偈赞佛,超九劫而成佛。说偈赞佛是易行道,似乎又说明易行道易成佛。这只说明念佛容易学、容易行,不是说容易横超三界;参禅难行难入,并不是说难超佛果。难行易行,实在取决于众生根性之利钝,修行之笃懈,以及对机与否来决定的,法法平等,实无难易高下顿渐之分。

参禅与念佛

净土的入道手段是念佛,禅宗是参禅,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穷心绝虑,一下子很难做到,临济的话头禅,提起一句话头追虑审问,以抵挡和打破一切杂念妄想,亦即以一妄而消万妄。这种方便施设与净土宗抱定一句弥陀同一机。六祖的无念禅观,与净土的实相

念佛也极为类似。其实先德们早就参破了这一点,如六祖惠能以念摩诃般若波罗密代替念佛。四祖道信在江西吉安被围时,也劝大众“但念般若”。

北宋东山法门的念佛禅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何诤之有?

结论

已知禅净是可以圆通的,也是应该圆通的,佛说无量法门,法法平等、法法圆通。只是无论任何法门都是要信坚行深,把得住,则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任运一法皆可成。善教者不妨学教,善禅者不妨参禅,善净者不妨念佛,禅净双修,显密兼习,只要自认适合自己,均可修习。如果以为记得几个名相,背得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论是非,只能徒增业障,岂不悲乎?余修学无长,马齿徒增,言尽于此,即说一偈曰:

佛说一切法,莫非显真心。

安得禅净力,妄自定浅深。

一句南无佛,心光自发明。

了此话头源,当下明本性。

识此佛来去,参禅证无生。

动静皆自如,净土即此间。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此时,各地广修佛寺,削发出家的僧侣人数迅速增加。南朝梁武帝还亲自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四次舍身同泰寺,将佛教定为国教。当时(约公元500年前后),仅建康(今南京)一地就有寺庙500多座,僧尼10万余众。 北魏末年(约公元533年前后),全境有“僧尼近200万,寺院3万所。”唐代诗人杜牧曾写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北魏武帝时,佛教在中国受到第一次大打击,即佛教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中的第“一武法难”。一百多年后,又发生了北周武帝灭佛事件,毁塔寺、焚经像、僧还俗,使佛教受到第二次重创,即“二武法难“。但二次灭佛事件后不久,佛教又很快恢复了元气。 佛教界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佛教早期弘传时期。 从隋初(公元581年)到唐武宗毁佛(公元841年),前后约260年,佛教进入到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统治者中不少人提倡佛教。采用了利用、限制、整顿的策略,制定了度牒制度(出家人证书),加强了对和尚、尼姑的严格管理。对僧侣采取不纳税、不当差,还敕给大量田地、山林作为寺产,使寺院经济得到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从唯识、中观角度看念佛法门所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 胡晓光 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 本文依大乘佛教唯识、中观义理来抉择念佛法门的深层意蕴,从理论与方法两个层面阐释念佛法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且认为唯识与中观与念佛法门是圆融的,只有以唯识与中观义理来解释念佛法门,才能契合念佛法门的本义。 关键词: 唯识中观念佛法门禅观 目次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三、从中观学看念佛法门的实相念佛之禅观 四、中观与唯识之事理合明则念佛法门之大道全彰 五、禅观在唯识和中观中的最高形态及用处 六、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禅观方法 七、念佛禅观的心识转依及其它 八、一行三昧是念佛法门的底蕴 九、结语 唯识与中观是大乘佛教两大车轨。唯识学以诠幻有,中观学以释性空。性空与幻有是一切法的一体两面。说幻有是法的缘起法相。说性空是法的无我法性。因缘起而性空,由性空故缘起。缘起性空是诸法实相也。大乘佛法是般若波罗密乘。空有二门是其双轮。凡诠一切法皆应依空有二门来释,方能尽其底蕴。中国化佛学的台贤禅净诸宗其实也是此二门的演化衍生而已。中观学讲一切法当体性空,这是见体,能破一切执。唯识学读一切法唯识所现,这是显用,能如实兴一切无漏功德。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称瑜伽行学,中观学则称为般若学。瑜伽者相应义也,能所合一是为相应。般若者,智慧之义也。如实悉知悉见一切法性相事理为之智慧。笔者基于唯识与中观的学理欲对念佛法门含摄的禅观理论与方法进行一番探

讨。旨在不囿于净土宗之樊篱,以异于中国化佛学之视角,来对此做如是观。当然笔者才疏学浅,无修无证。故此在行文中,难免尽是荒唐之词,故而希望教内大德们不吝指教,则幸甚矣! 一、念佛法门的本义 全体佛教都是起源于释尊的金口,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它是释尊亲口宣讲的妙法。众所周知,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小乘只信一佛,即唯有释迦牟尼佛是佛,并无多佛多净土世界之观念,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只是六随念之一,所谓六随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念是不忘记之义,常念六法有自净其心之功,故六随念法是小乘道人都必须行持之法。与小乘佛教不同,大乘佛教信奉多佛多净土世界,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看到佛陀称赞念佛功德,劝教世人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的深广含义在大乘法中得到充分阐扬。不论是在大乘佛教中,还是在小乘佛教中,念佛法门都是学佛者的共同必行的法门。佛教主张心为法本,心净则土净,心染则土染。净其心意是佛教的基本修道原则念佛法门中蕴含的道理很深,主要可以从能所自他之关系中得以阐释。心为能念,法为所念,心能念佛,心即佛,能可摄所,所归于能。念佛法门主旨就在于修心转识。佛者正觉之名,佛有二身:一是法身,二是生身。法身者是一切法之实相,在一切众生心中,即是佛性,这是人人本具的。自念佛就是自念佛性法身实相,这属于自力转依之法。生身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人具足无量智慧神通,有摄受一切众生之法力,念生身佛名,可以得受庇之益也。中国化佛教的净土宗主要弘扬的就是念生身佛名。根据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一是实相念佛,二是观想念佛,三是观像念佛,四是持名念佛。以这四种念佛法来看,它们都可以摄入禅观学范畴内。所谓禅观者,实是华梵合词,禅者是禅那之略称,其义是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的业林等。禅那以转一为定,故又称为禅定。观者梵语毗婆舍那,其义是智慧之观照也。禅与观结合为一词,就是定慧合一。念佛法门也是定慧合一之法,所以它可以摄入禅观范畴。实相念佛是慧学,观想、观像、持名皆是定学,唯因要求一心不乱为成就故。以上是念佛法门的本义略说竟。 二、从唯识学看念佛法门的禅观理论及功效 依唯识学观一切佛法,皆是观心治心转识成智而已。在印度佛教中。唯识学也称为瑜伽行学,所谓瑜伽者,就是相应之义也,能所合一,就是瑜伽。唯识学讲唯识无境,一切法相唯识所现,识是缘起能相之识。相由想生,能想与所想皆不离识,故心外无法。唯识就是自观其心性,唯识性就是圆成实自性。唯识学的禅观之理就是讲心识自缘自性的瑜伽相应。它的功效在于转识心为智心,由凡成圣。它的功效在于能够实现佛法的终极目的。根据唯识学的禅观之理,我们再看念佛法门之实质就会明了,念佛法门就是唯识学禅观之理的实践方法而已。转识成智的禅观方法是多样的,于理性层次划分,有所谓的五种唯识观法。唯识观在于证得圆成实性。于事相上下手,念佛法门确实最为捷径。事中寓理,事由理成,依事悟理。念佛法门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都是从事相门下手修行。欧阳竟无居士曾云:“唯识学诠用义为一大要旨”。所谓用者,就在于能观行也。“约观心说唯识”。心观佛想、心观佛像、心持佛名,这都是摄心念于一定处,久久功成,能所同化,自性佛光显照。《维摩诘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成唯识论》云:“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2念是不忘的记忆力。在唯识学中,念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强化念佛之记忆力。念力坚持专一为定。定能引生慧,慧可知一切法性。在唯识学中念佛的义趣就在于由念而定,由定而慧,最终实现心识转依。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8汉语国际教育金晶【内容摘要】禅宗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衍生的本土宗派,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流传时间最长,且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用辩证的眼光评析禅宗一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汉代进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初唐,终于出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宗派——禅宗。所谓禅宗的“禅”字虽然由梵文“禅那”(dhyāna)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也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但二者之间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禅那”指经由精神的集中而进入有层次冥想的过程,是佛教一种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中国的禅宗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是对本体的领悟,或对自性的参证;冥想和思索,反而会失去禅的精神。 禅宗相传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祖释迦牟尼“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期六祖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禅宗初步形成系统和规模。唐朝中晚期禅宗开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又从明朝中晚期开始逐渐衰落。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唯一宗派。五祖弘忍后分南宗、北宗两派。北宗主拂尘看净之渐修,南宗主张顿悟而即身成佛。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因而从各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也不乏消极影响。时至今日,即便禅宗作为佛学宗派已渐渐衰落,但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不可磨灭。 一、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西汉末年,佛教最先由印度传入中国;东汉开始在封建统治阶层中开始流传。佛教宣扬“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此时,佛教只是君王士大夫的新鲜消遣;连年战乱使普通民众生活于水生火热,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印度佛教的那些教义对他们没有实际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因而在民间的流传度不高。 佛教的传播者意识到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糅合。频繁的战乱,窘迫的生活,乱世中难以改变现实的无力感使得人民急需精神上的逃避和慰藉,宗教的普及便有了基数庞大的需求。而另一方面,统治者也渐渐意识到,他们手中的这一消遣可以用来作为巩固统治地位、麻痹人民的政治工具。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佛教一枝独秀,乘势而起,成为维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浅析中国禅宗文化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中国禅宗,融会老庄思想的道家佛学,其实是中国人在佛经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交融产生的结果。对于中国文化史产生过深远影响。 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特点就是“明心见性 其中,粤北宗教文化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留下了众多的禅宗经典和语录著作。有《六祖法宝坛经》《云门匡真禅师广录》《死心悟新禅师语录》等等。其中六祖慧能的说法记录《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徒撰写的唯一一部佛教经典,是禅宗的基本经典。

慧能把达摩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理论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禅宗理论。使慧能以后的禅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泛认同,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读书人投入到禅的怀抱,成为中国禅的支持者、发展者和传播者。以至于北宋时的宰相也不禁发出“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哀叹。 因此,禅宗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和王明阳主张,心外无物,的心学明显受到禅宗思想的熏陶。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尤为巨大。唐代诗人王维,贾岛,常建,和宋代苏轼的人都受过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小说影响也非常大的,最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包含着大量的禅宗思想。 对个人来说,禅宗思想要求我们:修心,禅宗把心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感恩的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平常心。 禅宗的产生是偶然的,他的发展却是必然的,每一个生命力的事物都是具有合理的内核的,都应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而即使变化,那其中合理的内核也不会变化,变的只是外在的躯壳。禅宗也一样,他在中国生根发芽了千余年,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人们会不知不觉中祈祷,会不知不觉中用到她特有的逻辑思维形式,这是历史发展所未能泯

宗教知识

第五章宗教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中国五大宗教:佛、道、伊、天、基 二、汉族宗教信仰特点:兼容并蓄(道教+外来宗教);外来宗教需汉化、地方化才能存发 三、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优先记忆内容少的) 第二节:五大宗教 一、各种宗教的创立

1】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迦野;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迦 2】伊斯兰教的一些名词: 伊斯兰:“顺服”,顺服唯一的安拉; 穆斯林:“顺服者”,顺服安拉意志的人(伊斯兰教教徒的名称)3】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 4】西方人忌讳数字13(最后的晚餐13人),视星期五(受难日)和13日为凶日的原因P166 二、各种宗教的发展与传播 (一)佛教的发展(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1】“菩萨行”:指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2】密宗(教)的特征: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

(二)佛教的传播(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三)道教的发展 1】早期道教:张陵创五斗米教,张鲁奉老子为教主,张角创太平道。2】全真道:金初王重阳创立;以道经、佛经和儒静为主要经典主张三教合一;修行上重炼丹,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修身养性为正道;住宫观,不蓄妻室,有严格的清规戒律 3】正一道:元代张与材创立;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祛灾);奉持《正一经》;道士可不出家,不住观。流行于江南和台湾省。 (四)伊斯兰教的发展与传播 1】多分布于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北非;伊朗的国教 2】在中国的传播⑴路上丝路传播:阿拉伯-伊朗-新疆-河西走廊(甘肃)-中原 ⑵海上丝路传播:阿拉伯-印度-马六甲海峡-广州、泉州 3】派别: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 从菩提达摩到六祖慧能,中国禅宗的建立及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揭示了禅宗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对各个时期的禅宗思想进行梳理,简要呈现出禅宗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禅宗;慧能;中国佛教 引言 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 - 5世纪的古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围国家传播,在两汉之际逐渐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国内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长时间的传播与流布,逐渐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碰撞、融合,到唐代发生了在印度佛教基础上的创新,成立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禅宗即是中国佛教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化佛教的宗派。 佛教进入中土,就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土壤,在完全异质文化背景下生长的重大问题。而禅宗正是佛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心性学说与道家自然思想在相撞激荡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融合,迸发出了智慧火花的结果。 开山祖师菩提达摩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在嵩山少林寺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禅法,开了禅宗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对教理的思考,行入属于实践,即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行入不仅指修行,还包括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不但要符合佛教的戒律,还要符合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概括为“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1] 二祖慧可是达摩禅法的直接继承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被各种烦恼覆盖而不能显现。即众生皆有如来藏,人的本心与佛无异,只要破除无明烦恼,人人都可成佛,反对执著文字,重视自悟。 四祖道信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在修持中要在般若理论的指导下,“守一”、“看心”。他也重视修禅,认为只有在禅定状态中才能体会身心为空,破除无明虚妄,显现自身具有的佛性。[2]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第一章 佛教知识简介

第一章佛教知识简介 一、佛陀创教 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卫国。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耶夫人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在佛经中又被尊称为摩诃摩耶(意为伟大的摩耶)。有一天,摩诃夫人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左肋,从而怀孕。她在怀胎十月后,按照当时的习俗回娘家待产,在四月的第八天于蓝毗尼园(Lumbini)停留。在园中她举手攀一根树枝(无忧树,或娑罗树)休息的时候,释迦牟尼即从她的右肋而出。 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时,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

禅宗的起源

浅谈禅宗与文学的融合性 汉语言文学余乐 13407116 摘要:本文通过对禅宗的起源、发展及其思想特点的介绍,加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作品的简要分析,从最高意旨、语言、意境等特点,浅谈禅与中国文学尤其与诗歌之间的共通性、相容性,以及禅境与诗境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禅宗文学语言意境 一、禅宗的起源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最初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印度的恒河流域,后来随着它的广泛传播才形成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最初佛教是经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初传时正值中国盛行黄老之学和神仙方术,社会上一般人或者认为佛教是一种崇尚清虚无为的理论,或者把佛陀当作拥有攘灾招福的大神来信仰,而西域圣人则被看成是某种类似巫祝一样的角色,所以佛教最初是在皇宫深受帝王将相的信奉。 随着早期西域僧人对佛典的汉译以及玄奘西天取经带回大量佛教经典,中国古人对佛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加上中国本土文化的道家学说的相似性,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不是简单的移植,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而从佛教各宗派的特点可以看出,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最明显的一个宗派。 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佛教以强大的寺院经济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律、禅、净土等几个大的宗派,尤其是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和禅宗最具特色,可以看作是中国化佛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代表。 禅宗是中国佛教诸宗派中形成较晚的一个。禅,本来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就是宁静安详地沉思的意思。从印度佛教的静虑修行到中国的禅宗,期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 早在佛教初传时,安世高和支谶就把小大乘禅法介绍到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专门修禅的僧侣,他们或独自静修,或聚众传习。在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加剧,社会上又出现了大量流民,其中不少就是以游僧的面目出现的,他们构成了禅宗先驱者的社会基础,中国禅宗的早期领袖就活动在这一时期。传说中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其弟子惠可,再传弟子僧粲由此出现。 而为禅宗的全面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即是神秀和慧能。随后经历了“南北之争”,出现了“五家七宗”。其中被弘忍大师密授“法衣”的慧能,则确立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后来流传的禅宗思想都未能跨出《大乘起信论》和《六祖坛经》的范围。 禅宗的思想特点 兴起于唐、五代时期的禅宗,与天台、华严、法相等经院化的宗派相比,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首先,禅宗从民间兴起,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排斥经典和偶像的权威,甚至于“毁佛駡祖”,表现出一种极端的自尊和自信意识。 其次,禅宗既反对只注重经典解释的经院派学风,也不局限于一般的止观静修,而是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警策大众的八条重要开

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警策大众的八条重要开示 一、我未出家时,对于不仁不义、无礼无智的事,即使别人教我做,而自己感觉羞耻惭愧,丝毫也不肯做。为什么?因为我前世亲近好人,八识田中,含藏有好言语,所以今生自然见坏事便羞愧,不肯去做。你们要切实亲近好人,并在早晚发愿时,求生生世世亲近善知识。 二、我出家后,到处参访。当时遍融大师的德望很高,我到京城拜见他,跪着向前,再三请求。大师说:“你要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攀缘权势,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受教出来,同行的大笑,认为这几句话,哪个说不来?我们千里远来,只说有什么高妙东西,原来不值半文钱。我说:“这个正看出他的好处。我们仰慕他,远道来此。他并不说玄说妙,来吓唬我们。只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实践过的,体会得深的,切实可行的工夫,叮咛开示。所以说正是他的好处!”我到现在还踏实遵守,没有抛弃。 三、十方僧众当中不少是圣贤。我见到他们都很尊敬,他没跪,我先跪;他没拜,我先拜。前次有个游方僧,相貌丑恶,袖衣破烂,别人都轻视他。后来会见我,大谈《楞严经》的妙理。所以你们决不可轻视人,记着记着! 四、要入佛法的门,信是第一。做坏事没有信心也干不成,何况善事。比如做盗贼的,被捕后,政府虽严刑惩办,可是释放后,照旧不改。为什么?他深信这条门路,不带一个本钱,自能获利无算,所以受尽痛苦,也决不改悔。现在人们念佛,不肯真切下功夫,由于没经过一番深思,因而没树立真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就是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道理上并不难理解。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的,不知有多少例子,现在你对这句话,还是信得不够。你如果真正信这句话,那念佛法门,不用我费尽气力,千万嘱咐,你自会像“水往低处流”,万牛也挽不回了。如前天送亡僧时,你们看这情景,当然心情沉重,互相警省说:“同道们,我和你今天送某僧,明天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到那时悔恨来不及了!务要急切念佛,时刻都不放过才好。”我看你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等到殿堂念唱,照样谈笑自如。你就是不信“人命在呼吸间”嘛! 五、我看见新出家的人,才把一句佛号放在心头,杂念妄想,愈觉翻腾。便说这念佛工夫,不能收心。不知你无量劫来的生死爱恨,怎么能一下斩断?况这万念纷飞的时刻,正是做工夫的时刻,边收边散,边散边收,日子长了,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再说你之所以能察觉妄念多,正亏有这句佛号。在不念佛时,一刻不停的思潮翻涌,你自己能察觉吗?

弘扬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圣地

弘扬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圣地 要做大做强宜丰旅游经济,必须发挥宜丰禅宗祖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特性,把“禅宗文化”作为主打品牌,在旅游发展的大流中凸显宜丰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把旅游地定位于“中国佛教禅宗文化圣地”,把旅游产品定位于“佛教禅宗旅游产品”,打造禅宗文化这一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将现有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尽快升格成国家级,文物保护也要发掘特色,争取升到国家级级别。着力从历史文化方面挖掘出文化内涵,弘扬禅宗文化,打造禅宗圣地。 一、以新视角,审视禅宗文化旅游资源 宜丰,建县于三国吴大帝年间(222-229),悠久的历史使这里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宜丰,是个充满禅林神韵的地方,禅宗“五叶七宗”,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杨穗于宜丰洞山,北宋就有“临天下、曹半边”之说,杨岐、黄龙两宗又是由临济宗所衍生。宜丰的禅宗文化不但历史久远,而且博大精深。曹、临二宗不仅在国内繁衍发展,而且远传日韩及东南亚等地。如今仅在日本有曹、临二宗寺庙2.1万个,僧徒1000多万众。近20多年来,每年都有上万僧徒到洞山、黄檗山朝觐祖庭。宜丰禅宗祖庭朝觐游日益成为江西发展入境的主要卖点。要利

用宜丰禅宗流派丰富的可选性,吸引各类佛教信徒,壮大宜丰禅宗的自身基础,为禅宗旅游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宜丰禅宗历史上黄檗希运、洞山良价等禅宗大师、名儒、名宦、名士因禅结缘,留下佳话连篇,禅宗典故流传民间,要努力挖掘这些禅宗文化的精髓,寻找有价值、能吸引人的旅游人文要素,整理后用于丰富宜丰禅宗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以新理念,谋划禅宗文化旅游资源 打造禅宗圣地,要树立大旅游理念。主动对接全省旅游开发,主动融入南昌城市圈,与宜春、靖安、奉新的禅宗旅游形成遥相呼应之势,使宜丰禅宗文化旅游区成为江西旅游的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打造禅宗圣地,要正确认识“文化”与“旅游”的辩证关系。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要实现宜丰禅宗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必须大力加强禅宗文化和旅游业的互动,有机融合禅宗文化优势和旅游优势,实现文化和旅游紧密“联姻”,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促进宜丰县禅宗文化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 打造禅宗圣地,要牢固树立旅游文化理念。突破就文化抓文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法轮;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江西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江西禅宗的起源与发展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之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后世称其为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大约在汉朝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汉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到达洛阳,在明帝的准许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中国最早的寺庙洛阳白马寺,就是当时为纪念驼经累死的白马而建。 此后不久,佛教文化在中国大肆传播,一度传到江西地区。据史籍记载江西最早的寺院是彭泽县安禅寺,创建于汉永平年间。距今有1900多年的历史。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的发展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尤其是南朝梁武帝对佛教的大肆推崇,使得佛教迅速发展壮大。著名诗人杜牧曾经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而到了隋唐年间,佛门讲究衣钵的传承,逐渐形成各种宗派,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别是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密宗。事实上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概括: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着重看第一句,“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话概括了三个宗派的特点:“密富”意思告诉我们,在八大宗派中,要想修行密宗,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要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修持密宗,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所以称为“密富”。“禅贫”则是说修行禅宗,不需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的是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故而称为“禅贫”。而方便净讲诉的则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在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深远的非净土宗与禅宗莫属。 净土宗:早在东晋年间,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山脚下创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三十余年,罗致中外学问僧人123人,创建白莲社,成为净土宗的始祖,因而净土宗又称莲宗。东林寺也成为净土宗祖庭。在日本及东南亚有着深远的影响。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而得名。即只要口念阿弥陀佛就能登往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方法因为修持方式简单,在民间得以广大流传,而南无阿弥陀佛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 禅宗:禅宗是在佛教文化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禅宗祖庭是今天是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始于菩提达摩,下传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而到了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关于这二位,佛教中有一个流传深远的故事。当年五祖弘忍在湖北的黄梅东山寺弘法,坐下弟子五百余人,可谓人才济济。诸多弟子中尤以大师兄神秀最为出众,弘忍也表示过,自己弟子众多,但无一人能超越神秀的见性。神秀也被大家一致认为将会继承五祖弘忍的衣钵。一日,弘忍把大众召集到一起,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已经老了,

我对禅宗的认识

现代社会学课程论文 我对禅宗的认识 单位:教育学院本科06级 姓名:张波 学号:222006305211032 指导教师:周永康

我对禅宗的认识 教育学院本科06级张波 222006305211032 摘要: 禅宗初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支,于南北朝时由达摩祖师传至中国,并结合中国诸多文化传统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宗教。禅宗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统治者和人民大众角度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当今社会于个体、于社会都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笔者认为在人文精神越来越彰显地位的未来,禅宗还会随着时代而发展的。 关键词:禅宗、中国、社会、个人、心 禅宗是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从其产生的过程,到其发展以致今天,在社会、个人等诸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新自身,以更好地作用时代。笔者通过现代社会学课程以及自身学习,对其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写这篇浅论,介绍我对其的一些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禅宗的发展及其中国化 禅宗本是印度佛教的一支,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由是生”,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于南北朝时期授徒传教之前,禅宗只是和佛教其它分支一样,是与中国无关的宗教之一。然后自此之后,禅宗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其在中国根植下来,并结合中国具体传统思想进行演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此处作简要阐述。 1.禅宗的发展 “禅宗”顾名思义,是以禅定为修行方式的,而当时释迦牟尼在提出佛教的基本修行理论中有所谓“八正道”,而这八正道之一的“正定”,说的就是禅定方面的内容。“正定”是佛教对修行者的基本要求,修行者要摄止住自己的心作用,使其“不乱不散”。这是佛弟子在追求涅槃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的。 早期佛教中就有所谓“四禅”之说。如《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中说:“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息止息。”主要意思是说要逐步控制人的感觉、情感、意识等,即控制人的心作用。这样实际上也就是达到了八正道中“正定”说的“不乱不散”的状态。 以上一般称为如来禅,并且自产生以来改动较少,一直都保留“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特点,而且此思想影响较为广泛,在此之后,经二祖阿难尊者、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到了达摩祖师时已传二十八代,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此思想,因其为中 1

禅宗的发展

禅宗的发展 唐代前期,禅宗才由慧能一手创建,而禅宗的兴盛则是进入中唐以后的事。在初盛唐期间,佛教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唯识”(又名“法相“华严”两宗。“唯识”宗代表人物为玄奘。“识”在佛教经典里与心、意之义相同,它从分析意识入手,提出“万法唯识”,“一切唯识所现”!“唯识无境”,一切要求密切相连,同当时大姓氏那种吞并一切的豪情气势遥相呼应,对初盛唐书绘诗文及其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随着封建政治经济的由鼎盛走向衰落,到了中晚唐,在适宜的气候土壤之上,禅宗得到迅速的发展,代替了“唯识”“华严”两宗在佛教中的统治地位。与“唯识”、“华严”两宗的保持印度教义不同,禅宗是道儒与佛相结合的三合土,它亦道亦佛亦儒却又非道非佛非儒。三者中,道佛为主,这是由于二者在基本观念上的相同或相似,如宣扬一合,反对两分,提倡本性自然反对知、欲、为,以及出世间的养生气化等等,即所谓道禅相同。而在对待肉体生命、本体追求、思辨方式上则有所不同,在气化认识和实践方法上也有着相异。禅之情调则更为淡漠低沉。 宋明理学的形成中起禅宗不仅在封建末期的统治思想到中间环节的作用,而且在宋元明文艺思想的发展进程里,特别是意境的成熟和韵、味、神、趣的追求中,起到了发酵和淡化的功能。就其有关审美主体和创作思维方面的影响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带来封建士大夫的第三次大解脱。自战国至明代中期,士大夫的思想先后几次解脱,一是道家的出现,二是玄学的产生,三为禅宗的盛行。而每一次解脱则都因情感的摆脱束缚而带来文艺创作的发展繁荣。如果说道家思想的由出世到入世导致两汉“根情”、“本心”之论,伴随着玄学的出现带来门阀士族士大夫情感的抒发;那么禅宗则以它思路的便捷和言虑的省略,带来封建士大夫思想的又一次解脱。人们不需清谈终日,无需推理争辩,也不必奔向山林,只要“一刹那间妄念俱,弹指中方式,因此也就无怪宋明间许多文人醉心于它,认为它是比老庄更为彻底的超脱方式。 第二,禅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于境上生心”,“外离一切相”(《坛经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了道家有关心物关系的认识。禅宗有“着境”、“离境”之说,认为追求形色味,念念不忘“相”,则烦恼不尽,是谓“着境”;处尘世之中而一尘不染,自由无滞,是谓“离境”。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禅宗的这种修行待物处世之法,同道玄有关的认识十分相似,因而便很快地被北宋后那些为摆脱苦恼的士大夫所吸收。以欧苏为代表的那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哲学和审美认识,就明显地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 第三,“不离不即”与艺术审美特点的把握。禅之悟,禅之追求佛性、心性,这个性、这个心是无形的,如水月,如镜象,谓有却无,谓无又有,所谓“不在声色又不离声色”。其道、心、性如此,参禅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即参禅则不得不说,不说为非;却又不能说破,说破亦为非。从而要求一种既不近执着又不落无明的“不离不即”的状态,似着境而又离境。禅机之妙、佛性之妙就在这不离不即之中。犹如老庄道体的把握,对文艺审美的影响,禅宗的见性之妙也深深地影响宋之后文艺审美中妙境的体味,深化着道家有关虚实关系的见解,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1. 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 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 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 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 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 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 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 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 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 (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4)传播国家或地区: 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