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就打破了他原来抓握就能得到玩具的平衡模式,从而达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顺应的过程的中婴儿又从新达到新的平衡模式。或者:上述敲鸡蛋的时候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结构,后来又达到了平衡的机构。其实心里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构建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选择)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以实际动作进

行思维。这阶段的标志是客体永久性和心里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特征——假装游戏; 它的局限是:以

自中心,单一维度,不可逆性,集中化。例如::“我一走月亮

就跟着我走,我一停月亮就停”“花儿开了因为它想看看我”“你

采在小草上它会疼的哭”“他是我哥哥而不知道我是他弟弟等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性和可逆性;局限是还需要具体形象

来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思维;特点是现实性、

可能性。

5.影响儿童心里发展的基本因素(大题简答或论述)

关于影响心里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四个基本因素

(1)成熟:它是由遗传提供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事物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

经验的作用,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性的信息,例如:儿童关于物体的重量、颜色、表面的光滑度和声音的高低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儿童的触觉视觉和听觉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逻辑数理经验是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孩子在沙滩上玩卵石,他发现把10个卵石不管排成什么样的形状其数目都不变。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

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即不断

成熟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6.皮亚杰认为发展在前教学在后

7.解释维果斯基的“教学要在发展的前面”

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

求,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8.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9.智力差异:第一,智力类型上的差异;第二,智力发展水平上的

差异;第三,智力差异也表现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成。其中男女在智力上无差异。

10.认知风格的方式:(选择)

(1)场独立性: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

在的参照即主体感觉。

(2)场依存性:场依存性者对事物的知觉依赖外在的参照即身外客

观事物。

例如:飞机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改变,如果改变房间的角度,飞

行员的方向也随着改变的话就是场依存,如果还和地面保持垂

直的话就是场独立性。

(3)反思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认真审视,权衡

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4)冲动型:学生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仓

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定义(理解):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

并有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学习总是一味的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这种变化不是先天倾向,成熟,疲劳,药物的反应等因素带来的。例如:风吹眼流泪不是学习。孩子怕陌生人是学习。我怕黑是学习。

2.人类学习的特点

(1)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4)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第一,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第三,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4.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学习观

无条件刺激: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

条件刺激:通过学习,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的中性刺激.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

中性刺激:原本不能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如铃声和灯光等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

5.理解刷得很干净的尿壶里的水:

用巴甫洛夫经典反射原理解释: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这里的壶是中性刺激,尿是无条件刺激,当告诉你是装过尿的壶时,把壶和尿联系在一起了就是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玉石你感觉到恶心,不会喝,这是就变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6.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辨析:条件刺激一旦获得就不会消失

错误的:条件刺激的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即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而条件刺激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习得之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连结逐渐消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例如:食物是无条件刺激,铃声是中性刺激,当铃声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家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刺激。只要一响铃声就给狗食物时间久了只要已给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但是当过段时间只给铃声而不给食物的时候,多次以后铃声所引起的唾液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即出现了条件作用的消退。

7.(选择)刺激泛化与辨别刺激泛化:

刺激泛化:当条件作用建立之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虽然它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相反,是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

例如:狗分泌唾液,当到达一定的强度的时候才会分泌,例如500赫兹,在其他赫兹的时候不会分泌.

8.(选择)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联结公式:S-R

学习过程的试误说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其中三大主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9.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10.操作条件作用原理:

区分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

负强化: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区分正惩罚和负惩罚

惩罚:惩罚是为了减弱或者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

正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不愉快的刺激。例如;考试作弊,取消学生学士学位或留校察看。

负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该给予的愉快的刺

激。例如:如取消原来答应给孩子的玩具,剥夺课间休息,放学留校等等,学生上课捣乱,小课后取消玩的资格

11.辨别:惩罚就是负强化(简答)

错误的,因为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例如:惩罚的使用: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时(行为),老师采取正惩罚就是直接的批评,采取负惩罚就是取消原来奖励的小红花等等(后果)。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次数就减少(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频率的降低)。负强化物的使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行为),这时老师采取的负强化就是取消课后作业(后果),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的听课(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的频率增加)。所以惩罚就是负强化是错误的。

12.普雷马克原理: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抵制不喜欢的行为

的有效强化物。例如:你写完作业就让你看电视等等。

13.强化程序

①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

立即强化是指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

延迟强化是指在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

②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最简单的、最有规律的强化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特定的

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分强化: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

14.操作条件作用原理的运用

(1)行为塑造

(2)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

(3)生物反馈

1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大题)

(1)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学习的过程: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者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学习的结果:使有机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就是注意过程到保持过程到动机过程到复制过程。

激发动机: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反之,进行惩罚。

(2)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获得新行为加强或者减弱某种行为的抑制

确认适当的楷模或示范者

(3)例如:当上医院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害怕这是经典条件。当穿

某件新衣服的时候遭到赞赏的时候以后穿的几率就会增加操作性强化,正强化。当你讲的笑话没有人笑时,以后将这个笑话的几率也会将少。操作性强化。当你在课堂上看报纸受到批评的时候,你是否还会在课堂上看报纸,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6.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的公式:S-O-R;。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的基本观点:

a)学习的结果: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

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b)学习的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

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

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托尔曼还提出“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指在动物学习实验中,动物为了达到目标,首先要对环境进行熟悉,环境中的达到目标的路径在头脑中留下的图像如地图一般,这种地图就叫认知地图,它是“目标-对象-手段”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

(3)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4)奥苏泊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大题)

辨析题:接受学习等于机械学习

错误的,因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也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是有意义的,它同样可能是机械的,如果教师讲授教学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接受学习;同样,发现学习也并不一定是保证学生机械学习的灵丹妙药。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奥苏伯尔教学理论观点:一是强调教材要从一般到具体;二是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即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

(5)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

(6)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知识的获得

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分: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么样,是事实概念规则等的描述。能用语言陈述的知识,用来描绘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例如:当壶里的水烧开的时候,就把火关掉,而水是否已经开了呢?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例如:使用产品说明书;怎么样完成一道数学运算。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区别:

⑴两种知识的性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

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⑵两种知识的获得机制不同。陈述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新旧有

关命题的精加工而获得意义;程序性知识主要是通过练习而获得。

⑶两种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是静态的知识,是

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动态的知识,是以“如果――那么”的产生式方式表征。

⑷两种知识的提取速度不同。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

个有意的、主动的激活有关命题的过程,速度较慢;而程序性知识一旦熟练,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

联系:

首先,陈述性知识是获得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的方式表征

3.陈述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

4.概念学习:符号表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一类人,事,对象或属

性(理解)

5.概念的构成成分: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

6.规则学习:指概念间的关系的言语说明。例如;路程=时间乘以速

度。

第五章技能的学习

1.区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符合规则的动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例如: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构思技能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其区别在于:

操作技能是外显的操作活动,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隐活动;

操作技能的操作对象是具体的客观事物,心智技能的操作对象是头脑中的观念和映像;

操作技能始终是连贯的,各环节缺一不可,而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一环一环的推理过程则被高度压缩和简化的直接提取所取代,即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

心智技能要通过操作技能表现出来,在有些活动中,很难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

这两种技能的形成都与个性特征有关,镇定、灵活、勤奋、认真、责任感等都有助于技能的形成。

或者答: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是构成技能系统的两个子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1)动作技能是外显的动作活动,智力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隐

活动

(2)动作技能的动作对象是具体的客观事物,智力技能的动作对象

是头脑中的观念和映像;

(3)动作技能始终是连贯的,各环节缺一不可,而智力技能具有简

缩性:

联系:

(1)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

(2)智力技能是动作技能的支配着和调节者;

2.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知识就是

技能?)

(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

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包括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

(2) 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

组织。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

(3)知识和技能联系紧密,广义知识的将技能也包含其中,技能就

是程序性知识。

第六章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

1.问题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是不能立即

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他不是问题。为什么?答出定义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情境刺激特点

(2)定式的影响: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对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

向性。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在条件不变的情境下,可以帮助人们熟练的迅速的解决问题,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具有消极的影响

(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4)动机: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有关

系;是倒U型曲线:解释:随着动机水平的增强,问题解决的效率会逐渐提高,当到达某个最高点时,随着动机水平的增强,

解决问题的效率会下降。

(5)知识

(6)个性特征: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7)策略:启发式策略:(直接的)分为手段目的的分析、逆向推

理法、爬山法、计划法。

算法式:尝试所有的办法

3.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由发展思维和集中思维共同组成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4.辨析:智力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

错误:智力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智力低,创造力底;智力高,创造力不一定高;创造力高,智力一定高,智力开发不等于创造力培养。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选择)学习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产生的效果与性质:

正迁移:一种学习中学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例如:会骑字行车在学骑摩托车。

负迁移:一种学习中学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学打羽毛球压手腕在学打网球不压手腕。

按迁移产生的方向: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先学心理学在学教育学心理学。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后学的教育心理学对先前学的教育学的影响。

按迁移产生的情景:

横向迁移:在内容和难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或不同学科学习之间的迁移

纵向迁移: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或同一科学习之间的迁移

2.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

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概括原理说: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

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3)共同因素说: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迁移才

能产生。相同或共同要素指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4)关系转换说: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

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主要观点:“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

(5)学习定势说

(6)认知结构迁移说

第八章学习动机

1.辨析:内驱力是引起学习动机的条件

错误:引起学习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内驱力二是诱因。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多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诱因是能够买足个体需要的那些客体、情境和条件。

2.学习动机分类(选择)

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好奇心,求知欲,胜任心,完成欲,

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外部强化与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金钱;社会接纳、活动等:)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关系。动机过

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动机的增强,逐渐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后,动机强度的增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处于中等强度的激发或唤醒时,学习效果最佳。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动机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

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结。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观点:

1.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3)(大题)归因理论:维纳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

稳定性、可控性

维度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发展。(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 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 月革命之前,乌申 斯基的《人是教育 的对象》奠定了俄 国教育科学研究的 基础(2)发展阶段 (十月革命以后)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 展区理论(完善并 逐渐形成自己特点 的阶段,主要表现 在,注重和发展心 理学的结合如赞科 夫的教学与发展试 验,学习理论方面 出现了联想-反射 理论和学习活动理 论。同时还非常注 重人际关系在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 发展: (1)起源,中国古 代的教育心理学思 想,如孔子,孟子 等的关于学习的理 论都包含了丰富的 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 产生和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是随着清 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而产生的。(3)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阶 段。 4 小学教育工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小学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不仅仅 是一门学科,他更 应当成为一种累积 性的知识、智慧以 及直觉化的观念, 只有这样,教师才 能有效地解决日常 教育学面临的问 题,虽然教育心理 学不能告诉教师在 各种复杂的教学情 境中具体应该做什 么,但却可以给教 师提供作出正确决 策的原则,并使教 师以规范的言语讨 论自己的教学经验 和观点。另外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基础 教育改革,这次改 革能否取得预期的 效果,一是取决于 教育工作者的改革 热情,而是取决于 该改革者的理论水 平和实践能力,要 想提高改革者的这 些水平,教育心理 学知识是必须要学 习的,他不仅能够 给改革者提供新理 论的指导,而且能 够给解决新课改中 遇到的问题提哦能 够研究方法上的指 导。所以说要想成 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就必须要学习教育 心理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心理发 展,举例说明心理 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研 究表明,学生的心 理发展有四个基本 特征,即连续性和 阶段性定向性和顺 序性不平衡性、差 异性 2、简述小学生在认 知、情感、等方面 的发展特点? 小学感知发展的特 点。 (1)由感知带有明 显的无意性向有意 性发展;(2)由感 知的笼统性向精确 性发展。 小学生观察力的特 点 ()小学生的观察 从缺乏系统性的知 觉发展到有目的 有顺序的的知觉。 (2)小学生的观察 从模糊笼统的知觉 到比较精确的知 觉。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 点 (1)无意注意仍起 着重要作用。有意 注意正在发展。(2)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 定性差。(3)注意 的分配和转移力不 强。(4)注意的范 围比较小。 小学生记忆的特 点。 (1)由无意识记占 优势,到有意识记 成为主要的记忆方 式;(2)由机械识记 占优势,到意义识 记逐渐占有重要地 位;(3)具体形象记 忆仍占主导地位, 而词的抽象记忆迅 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力的发 展。 (1)有意想象增强 (2)想象更富于现 实性(3)想象的创 造成分增多。 小学生情感方面的 发展 (1)情感内容不断 丰富(2)情感的深 刻性不断增加(3) 情感的稳定性日益 增强。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 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 价发展到有一定独 立见解的评价,自 我评价的独立性随 年级而增高。(2)从 比较笼统的评价发 展到对自己个别方 面或多方面行为优 缺点进行评价。(3) 开始出现对内心品 质进行评价的初步 倾向.但直到高年 级,他们进行抽象 性评价和内心世界 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 由具体性向抽象 性,由外显行为向 内部世界的发展过 程之中,其抽象概 括性和对内心世界 的评价能力在迅速 发展。(5)自我评价 的稳定性逐渐加 强。 3.简述儿童社会 性认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 即从对外部特征、 外部行为的注意到 更深刻的心理品质 特征的注意。(2) 从简单到复杂。从 某方面到多方面、 多维度地看待问 题;从呆板到灵活 的思维;从具体思 维到抽象思维;从 弥散性的、间断性 的想法到系统的、 有组织的综合性的 思想。 4.简述小学儿童 社会性交往发展的 特点。 (1)小学儿童的交 往对象主要是父 母、教师和同伴。 (2)小学儿童与父 母、教师的关系从 依赖开始走向自 主.从对成人权威 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出怀疑和思 考。(3)平等关系的 同伴交往日益在儿 童生活中占据重要 地位,并对儿童的 发展产生重要影 响. 5.如何分析学生 的性格特征? 一般从以下西个方 面分析学生的性格 特征:(1)性格的态 度特征;(2)性格 的理智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 征。 6、论述埃里克森的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及其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认为, 人格的发展一个 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必须经历一系列 不变的阶段,人格 的发展贯穿于个体 的一生,整个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以 下八个阶段:(1) 学习信任的阶段 (从出生到18个 月左右)。(2)成 为自主者阶段(2— 3岁)。(3)发展主动 性阶段(4—5岁)。 (4)变得勤奋的阶 段(6—1l岁)。(5)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 阶段{12一l1岁}。 (6)承担社会义务 的阶段(19—24岁 左右)。(7)显示充沛 感的阶段(25—65 岁)。(8)达到完善 的阶段(65岁以 后)。 教育价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发展理论指出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发 展任务及所需要的 支持帮助.这有助 于教育工作者了解 中小学生在不同发 展阶段所面临的各 种冲突,从而采取 相应的措施,因势 利导,对症下药。 小学生正处在第四 阶段,既变得勤奋 阶段,主要任务是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教师或者 学校的教育要多鼓 励学生大胆想象与 创造,对儿童的建 议表示赞赏,并耐 心回答其问题,以 增强其自信心,发 展其主动的人格。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 种良好的学习环 境,要保证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在其帮 助下确立正确的实 际目标,并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要给 学生表现独立性和 责任感的机会,同 时,对那些丧失信 心的学生提供适当 的支持,是他们获 得成功的体验。 7、简述皮亚杰的认 知发展阶段理论及 其教育价值。 (1)建构主义的发 展观皮亚杰认 为、发展是一种建 构过程,是个体在 与环境的不断的相 互作用中实现 的.所有有机体都 有适合和建构的倾 向,同时,适应和 建构也是认知发展 的两种机能.适应 包括同化和顺应两 种作用和过程,个 体的心理发展就是 通过同化和顺应日 益复杂的环境而达 到平衡的过程. {2}认知发展阶段 论皮亚杰认为, 在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的发展的过程中 其认知结构在与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从面表现 出按不变顺序相继 出现的四个阶 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着这一阶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管理试题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 管理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 :高于 B:接近 C :不低于或者高于 D:同等于 2、列尖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 A?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B. 学校免收学费,可以适当收取杂费 C. 施行以当地教育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D?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尖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 ?可行方案 D. 思维程序 4、”五四”时期的著名儿童散文《落花生》作者是。 A:许地L1J B:冰心 C:郭沫若 D:周作人 5、梦是一种__ A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双眼视差是一知觉的重要线索。 A ?时间 B?深度 C. 运动

D. 所有 7、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8、在我国心理学通常按照个体把14?18岁的人群叫做_____ A:少年期 B:学龄中期 C :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9、下列选项中,与“李宁和刘翔是运动员”的判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孟菲和王芳是主持人 B:孟春和李雪是同学 C:魏来和万青是夫妻 D:刘晓庆和邓婕是同乡 10、What happened to Mr. Zhu? He spoke in _ voice in today's class that I could hear almost no thi ng A: so low B: such a low C: so high D: such a high 11、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 .痕迹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同化说 D. 动机说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尖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2003) 2.教育中的互动系统 3.儿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4.观察法 5.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实验法 6.问卷调查 7.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8学习(2006)/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2008)/机械学 习 9.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0.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反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005) 11.试误/顿悟 1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潜在强化 13.潜伏学习 14.身心发展 15.心理发展动力 16.最近发展区 /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2005) 17.发展性教学 18.动机(200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2009)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化理论(2006) 19.归因/内归因/外归因 20.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005) 21.概念(2009)/规则/规则 22.技能/认知技能/动作技能 23.概念学习/概念同化/过度学习/过度学习(2006) 24.迁移/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2005) 25.顿悟/关系转换说(2005)/相同要素说(2006) 26.知识的应用 27.认知结构 28.学习迁移的测量 29 3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2005)/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阅读理解策略 31.元认知(2006)/元认知 32.形象联想 33.问题解决/问题解决(2005)/问题教学/问题教学 34.表征 35.系列搜索策略/选择性搜索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36.功能固着/ 37.创造性(2005) 38.认知风格 39.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40.脑力激励法(2009)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 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 B:榜样 C:说服 D:陶冶 E:重视个别差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____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3、我国的学校产生予()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5、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____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培养劳动者是____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A:义务教育思想 B:素质教育思想 C:终身教育思想 D:民主教育思想 9、教师方某常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方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 B:行政警告或拘留 C:行政强制或拘留 D:行政处罚或解聘 10、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单词ball(球),再学习football(足球),这属于()A.一般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具体迁移 11、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__。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1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3、关于制定教育目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E: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14、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15、下面不属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人际关系不良 D:经常感冒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