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种氏家族

种氏家族

种氏家族
种氏家族

种[chóng(ㄔㄨㄥˊ)]

一、姓氏源流

种(Chóng)源出:

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

《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十八卷.卷一上平声东韵至江韵载;“种,本姓仲氏,仲山甫之后。魏因避难改为种氏。后汉有种暠洛阳,大司徒,暠生拂,拂生邵大鸿胪卿”。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

古代相传,帝喾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个渊源: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山东枣庄薛城奚村)首领。

成汤早就知道仲虺是一个举世难得的人才,也知道薛国在仲虺的领导下国富民强,军备优良,于是亲自前往薛国,求仲虺帮助自己建立大业。仲虺在昔日里与成汤打过不少交道,深知成汤是一个仁厚大志的人。再说薛国已受够了夏桀越来越沉重的压榨,仲虺高瞻远瞩,欣然举国来助成汤,与另一贤者伊尹成为成汤的左右臂膀,一主外,一主内。

仲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首先为成汤献出“以宽治民”的策略,和成汤一起吊死问疾,赈穷养孤,并帮助成汤修筑城垣,创建了地方割据优势,成汤所领导的商族俨然成了夏桀的一块心病。

成汤的各种举措被夏王姒履癸(夏桀)察觉,夏桀惴惴不安,遂采取防范措施,使出自己最后的淫威,以天子号令召成汤入朝问话。成汤经过一番思考的煎熬,还是选择了去朝见夏

桀。当成汤跋涉三百余里来到巩义,立即就被夏桀直接拘捕,夏桀还令人用“桎梏”夹住成汤的双手,囚禁在夏王朝的监狱“夏台”里。

仲虺立即和伊尹就夏桀的贪婪本性,商议制定了营救成汤的可靠办法。之后,仲虺就带了大量的奇珍异宝,跑去向夏桀赔礼道歉,表示称臣纳贡,打消了夏桀的疑虑。为了窥视内情和蛊惑夏桀,仲虺又为夏桀送上最漂亮的美女,夏桀看到眼花花的珠宝和光彩照人的美女,早就晕了头脑,又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因此无论谏臣怎样劝说,还是释放了成汤。

之后的成汤犹如猛虎归山,在仲虺和伊尹的帮助下加紧了灭夏的步伐。仲虺又为成汤制订了灭夏的具体方略,先铲除夏桀的羽翼,使夏桀孤立无援,然后再进军夏都。仲虺当时建议说:“我们大业征途中的第一个阻力是葛国,葛国是我们西边通往夏的咽喉,而葛是夏的忠实走狗,我们必须用策略让葛国归服。”在汤的托付下,仲虺多次联络,说服葛国。

仲虺发现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家伙,就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送给葛伯去祭祀祖先,结果葛伯自己把牛羊全吃掉了。仲虺知道后,笑着问葛伯:“你怎么没把我送你的牲口祭祀啊?”

葛伯推脱说:“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还要酒食,我们的田中大旱,种不出粮食来,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于是仲虺便又送去一批劳力和种子前往葛地帮助种庄稼。葛伯觉得等庄稼长出来时间太漫长,就干脆把送来的种子煮着吃了。一个妇女护着种子,结果被葛国人抡起石块砸死,这位妇女临死还攥着沾满鲜血的种子……这个暴行引起了商族上下的愤慨,成汤以此为借口,立即安排仲虺为大将军出兵伐葛国。早已准备好的商军所到之处,葛国老百姓家家庆幸,所以仲虺战无不胜,商军在成汤和仲虺的指挥下很快就灭了葛国。

西进的大门打开后,往下的目标就是和夏王朝关系密切的韦、顾、昆吾。这三国是夏王朝在东方的重要支柱,特别是昆吾,是夏朝东方诸侯之长,号称“夏后”。但三国国君都不受本国国民的支持,各国人民盼商军如求甘露,所以商军所向披靡,三国先后被消灭。至此商汤已经控制了夏王朝的东方,而夏桀更加势孤力单,仲虺为成汤制订的方略第一步已经实现。

夏桀不甘心失败,亲率大军去东方镇压。成汤和仲虺则率领四方诸侯前去讨伐夏桀。成汤依照仲虺为之起草的檄文,做了一番大有分量的演讲,成汤说:“不是我愿意叛乱,实在是因为夏桀罪大恶极!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出兵,有怨言,但是,夏桀有罪啊!夏桀罪大恶极,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我畏怯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夏桀耗尽了民脂民膏,掠光了人民的资财!夏桀的德行已经堕落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一定要前去讨伐。你们如果和我一起去执行上天的命令,我将大力赏赐你们。否则,我就要惩罚你们,决不赦免。”

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洛阳一带)展开了大战,而夏桀的军队早已士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越战越勇,部族多方归服,结果夏桀大败而逃,三年后逝世于亭山(今安徽巢湖卧牛山)。仲虺接着率军去攻打忠于夏桀的部族三义,缴获了这个国家的镇国之玺。之后仲虺和伊尹四方部族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四方部族全部归服,仲虺和伊尹协助成汤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汤遂封仲虺为左相,号称商汤开国第一功臣。

在仲虺的后裔子孙仲,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在夏王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

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静执政时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庄乡李屯村),从此以樊为姓,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东汉史学家服虔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父”、“樊仲”等。

至于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史籍《姓氏考略》引《广韵》说:“樊,望地南阳,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当时的南阳即今修武。

在典籍《诗经·大雅·崧高》中有赞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并专门颂扬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

当时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即在今甘肃镇原一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户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劝谏。

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后,贵族们疯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孙族人们在迫害下便纷纷逃逸,为避仇祸,其中有改为谐音的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十八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在孔门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任鲁国季孙氏的宰,后应卫国执政上卿孔俚之

邀任其家宰。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蒯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蒯聩得立,是为卫后庄公。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当面指责蒯聩。蒯聩恼羞之下命卫士石乞与仲由相搏,争斗中石乞挥戈击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顾争斗而去系自己的帽缨,结果被中石一戈杀之。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赵禥再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仲子”。据文献《仲氏大宗谱》的记载,仲由的第九代孙叫仲隆,为秦朝时期的一名处士,原隐居于峄山(今山东邹城),后仍返回祖地卞(今山东泗州泗水镇卞桥村),娶妻生三子:长子仲纲(一说仲网),次子仲勃无嗣,三子仲动。按山东《滕阳种氏族谱》中的记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仲、种二氏由此分开。在《仲氏大宗谱》与《种氏宗谱》中,所记载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说明仲、种二氏源出一个共祖。传到仲由的第十代孙仲动时,正是秦始皇执政晚期。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反对当时推行的“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大肆分封贵族。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由此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两个术士分别叫侯生和卢生,他们暗地里四处诽谤秦始皇,之后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立令御史调查,结果审理下来,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余人之多,于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杀,此即为“坑儒”。这两件事合称历史上所传的“焚书坑儒”。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基本上以术士者为主,儒者很少,应称“焚书坑士”。仲动之父仲隆一直以“处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坑”之列,因此仲动为避“坑士”之祸,遂改姓氏为谐音的种氏,避过此难,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种氏一族历史悠久,瓜蔓延长,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族人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文种,郢人(今湖北江陵),与宛三户里人(今河南南阳宛县)范蠡为同为越国大夫。

他曾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向越王句践提出了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

越王句践用了其中的三术,即灭了强大一时的吴国。

越灭吴后,范蠡认为句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与荣”,因此弃职而走。离开越国之前留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但文种舍不得即得的荣华富贵,看了信之后并未离开,仅称病

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并让使者传话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九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六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六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在后悔无奈之下举剑自杀。

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成侯赵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周烈王姬喜元年(赵敬侯赵章十二年,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当年赵章之子赵种即继位,是为赵成侯。

当时,公子赵胜不服,曾与赵成侯争位,为乱一时,后被赵成侯平定。

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伐卫国,连续攻取卫国七十三个乡邑与甄地(今山东鄄城旧镇)。后又与韩国联合攻周王室,将周王室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周晚期有两个周王的混乱局势。

不久魏国举兵伐赵,赵军先败于蔺,再败于怀(今河南武陟)、浍(今山西翼城)。至周显王姬扁五年(赵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献公嬴连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后,秦国三次攻魏国,赵成侯出兵救魏国,又与韩国联合攻秦国。

到了周显王十年(赵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赵、韩、魏再分晋地。此后赵成侯多次与魏、齐、宋、燕等诸侯相会。

周显王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周显王十六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年,齐威王田因齐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击破了邯郸,赵成侯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部)。不久,魏国归还了邯郸。

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七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家族,为帝舜后裔。

战国时期的周显王三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与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会田于郊。

当时魏惠成王问齐威王:“王有宝乎?”

齐威王回答:“无有。”

魏惠成王则得意扬扬地讽刺齐威王说:“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

齐威王却正色对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

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当时魏惠成王大惭,不怿而去。

齐威王所说的“吾臣有种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种首,专门负责齐国的治安,简称种首、或田种。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都城盗贼消失,路不拾遗,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种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只有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

ng(ㄔㄨㄥˊ)。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语为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

二、迁徙分布

据《姓氏考略》云:种姓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一带)。

公元89年汉代,先祖种兢,字,奉高。任洛阳令。公元141年的由河南洛阳,随种暠(皓)祖,率种家军到益州(四川)和凉州(甘肃)陕西等地。唐代种如愿大将,宋代种世衡祖,率他的子孙和宋代种家军镇守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明代种得山,种九月,种一太祖,随明洪武年间的迁民潮,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山东,河北,安徽,河南,江苏等地。宋代种氏墓地在万年县神禾原(今陕西华县杏林镇)。

种家人现主要分布:

山东济宁,枣庄,聊城。河北,陕西,甘肃,山西,安徽,河南,江苏,新疆,内蒙,福建,东北三省等均有分布。

种家人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办事处(彭口闸)、种口二村、种口三村、种口四村、三关庙村、后学南村、后学北村、四新村、渐东村、渐西村、夏镇南门口村、鹿弯村、大王庙山东省枣庄薛城种庄、种楼、西种庄、东种庄、北种庄、驿城、古邵种庄村、滕州种家寨、后大庄、小官庄、将庄、东仓、匡腰、张桥、筑桥村、阴平、胡店镇官路口村山东省聊城莘县朝城后种楼村、白井村、前种楼村、罗庄村、莘县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县大张家镇夏沟村、莘县岩集乡罗庄、刘店子村

山东省荷泽牡丹区李庄镇种家庄、牡丹区万福街道办范庄、单县高韦庄镇二郎庙村、曹县安才楼镇朱王庄村

山东省临沂费县上治镇大种口村、沂水县高桥镇柳子沟村、富泉村、铜井镇凤台庄村山东省东营广饶县大码头乡高港村

河北邯郸市曲周县小种寨

河北深县贾城西村

河北衡水桃城区赵家圈乡种家庄、种梁村、东杨家村、北沼乡种高村、大屯乡种家湾村河北辛集前营乡西泽北村

河北唐县南伏城村、山南庄村、北庄子村

河南郑州中牟县郑庵镇台前村

河南焦作沁阳贺村

河南开封陈柳镇南关西区15队

河南商丘宁陵刘楼乡解庄村、虞城县李老家乡张五亭楼、贾寨镇八里堂村、扬新庄河南项城郑郭镇种营村、束庄村、郑郭北街、许洼村

河南永城市芒山镇种李庄村、条河乡种寨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黄陵镇大山呼村、里庄乡海庄村、李庄乡刘庄村

河南濮阳徐镇乡九章村

河南三门峡灵宝灵宝市函古关镇墙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头村、店头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新乡原阳县祝楼乡种庄村

河南省濮阳九章村

安徽灵壁县渔沟镇种山村

安徽萧县祖楼镇种庄村、张庄寨镇杭子村

安徽濉溪县泥善镇种道沟村、种里庄村

江苏省泗阳县临淮镇种庄村

江苏省铜山县种家山口村

江苏省盱眙县官滩镇赵东组

山西朔州应县南河种乡北河种村、南河种村

山西晋城种家庄

山西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种家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内苑乡高桥村、酒务头村、郭庄镇香积寺村、高陵县崇皇乡井王村

陕西谓南华县华州镇王什字村、白水县北塬乡的阿堡村、富家尧村、温家村、史官乡丰乐村、蒲城县旱井镇蟠桃村一村

陕西省扶绛帐镇前进种家村

陕西铜川宜君县

陕西汉中市

陕西华县华州镇王什字村

陕西潼关县桐峪镇种家窑

陕西临潼区铁炉乡铁炉村西种组

陕西合阳洽州申东村、黑池镇豆庄村

甘肃兰州永登县中川镇之山村、民乐乡卜东村、小油村、下川村

甘肃陇西种家巷

甘肃白银市乌兰镇靖远县北湾镇天子村种庄、金元村、江滩村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种家村

武汉市汉阳区中心种家村

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子牙村

重庆万州区铺垭库岸烂田湾种家湾

三、历史名人

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献帝时曾做过益州刺使。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世衡、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人种云龙、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

仲山甫:周宣王时卿士,食采于樊……佐成中兴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的《史记正义》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诗经·大雅·燕民》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

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所以称为“宣王中兴”

种暠(皓):字景伯,河南省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中国历史名相(中国宰相录有记载)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种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

通。始为县门下史。时河南尹田歆外甥王谌,名知人。歆谓之曰:“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时与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两人都被举孝廉,致身通显,并号名臣。未几出暠为益州刺史,乔却迁官大大司农,再迁为大鸿胪。是年八月,顺帝不豫,数日即崩,年终三十,在位与安帝相同,也是一十九年。群臣奉太子炳即位,尊梁后为皇太后。两龄嗣主,如何亲政?当然援照前例,由皇太后梁氏临朝。进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越月奉顺帝梓宫,出葬宪陵,庙号敬宗。有二子:种岱,种拂,孙种劭(种佛子)。种辑为种家别枝(也是种暠之后),均为东汉大将。《后汉书·卷五十六种暠传》载。

种岱:字公祖。好学养志。举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车特征,病卒。《后汉书卷五十六种岱传》

种佛:字颖伯。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时南阳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迁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为司空(济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乱,长安城溃,百官多避兵冲。拂挥口而出:“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战而死。子邵。

种邵:字申甫,少知名。中平末,为谏议大夫。献帝即位,拜邵为侍中。卓既口权,而恶邵强力,遂左传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会之职。服终,征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国,吾为国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遂与马腾、韩遂及议大夫马宇共攻李傕、郭汜,以报其仇。战死在长平观下。

种辑:后汉帝时,为长水校尉。建安四年,与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吴硕、王义郎、接汉献帝旨除操。衣带诏事发,大骂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杀并诛连三族。《后汉书·献帝纪》

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可考证,已知有三子:种昭衍、种放、种汶,种汶被授为‘秘书省正字’孙:种世衡、种世雍、种世才孟州司马)

种放:(公元955-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著名道士、画家,易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名逸(《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隐士,云溪醉候,河南省洛阳人。《书史会要》卷六载。居华山,为陈抟弟子。宋真宗时(998—1022年)曾为左司谏,深受真宗赏识。他精通道学,又善书画,有名画《山居图》和诗句传世。南宋朱霞(约1127年前后生存)著《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木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公元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宋史卷四五七,种放传》载。种放终身未娶,无子嗣,卒,年六十。侄种世衡。

种汶:任秘书省正字(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仇典籍,判正讹谬,)

种世衡:(985~1045) 字仲平,洛阳人,中国北宋军事统帅(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世衡

排在147名)。书画天才(有《枣归》画存世)。康定(1040) 春,西夏军常袭扰延州(今陕西延安),时种世衡任口州从事,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即青涧城),以固延州之势。在守御青涧城期间,与羌民和睦相处,每当夏军来扰,他已先从当地羌民中获知,即命羌族民兵前往迎击,每战必胜,使边境得安。时环州(今甘肃环县)羌民与西夏军暗通,屡袭宋境。庆历三年(1043)调知环州。到任后,即巡视境内,食宿羌族中,抚问寒暖。有首领名奴讹,倔强自负,种世衡与他约定,次日到帐下慰问部族。是夕大雪,为取信羌族,虽道险难行,仍坚意践约。奴讹以为大雪,种世衡必不来,见其至,惊服,急聚族人听命。此后,当地羌族相继来归。种世衡命他们置烽火,习弓箭,以助宋军守御。同年夏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他率军出援,羌族民兵从者数千人。朝廷奖其功,晋升为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五年正月卒。有八子诂、诊、谘、咏、谔、所(说)、记、谊。《宋朝事实类苑》卷56‘种世衡’条),其中诂、诊、谔、谊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种昭衍、种记并无显赫事迹。孙种朴(谔之子)、种师道、种师中(均为记之子)、种师闵。曾孙种浩、种溪、种洌、种浤。玄孙种彦崇、种彦崧。

种谔:(1027年—1083年),字子正,洛阳人, 宋代名将(老种经略相公),世代守宋夏边境。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其人熟悉边情,性烈骁勇,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屡建战功,此时积怒在胸,主张再次讨伐西夏,雪“灵州丧师”之耻:“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寡州于乌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后官至经略安抚使、鄜延道总管。在永乐城之战中与徐禧、李舜举等一起战死《种太尉传》。。

种谊:字寿翁,宋代名将。熙宁中,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种朴:宋代名将,知环州,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

种师道:(1051年-1126年)小种经略相公,北宋名将。(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师道排在145名)。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徽宗年号改为师极,诏赐今名,洛阳(今属河南)人。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知同谷县。累擢提举秦凤路常平,知德顺军。坐尝议役法忤蔡京意,入党籍,屏废十馀年。起知怀德军,历知西安州、渭州,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拜保静军节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责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又起知宪州、环州,俄还保静军节度使,复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统制(《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钦宗靖康元年,加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事,为京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金师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河东宣抚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谥忠宪。《宋史》卷三三五、《东都事略》卷一○七有传。

种师中:字端孺。宋代名将,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秦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太原保卫战,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卒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赍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公元1126

年四月)。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刘韐言:“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请加优赠,以劝死国者。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种兢:字奉高,生卒不详。汉代(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任洛阳令,《隶续》卷十二载。汉永元四年时任洛阳令种兢,因受班固家奴醉酒侮辱,为报复收捕了班固《资治通监四十八卷》载。修韩勃孔庙时,河南洛阳令种兢字奉高捐五百,《韩勃孔庙碑阴》载。

种如愿:唐代行军总管刘弘基军中之大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十八日甲寅袭王世充河阳城(袭河阳城之战)焚毁其河桥得胜而还,后调守晋州。

种时光:南唐金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南唐帝.烈祖李异的夫人,后封郡夫人为皇太妈,其子南唐保宁王李景迈。《资治通鉴卷二五八三》载。

种诂:字大质。宋代名将。少慕从祖放为人,不事科举。当任官,辞以与弟,时称“小隐君”。世衡卒,录古为天兴尉,累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又徙鄜、隰二州,卒,年七十。

种世才:任孟州司马(孟州;位于今天焦作市西南)

种诊:宋代名将,洛阳(今属河南)人。英宗治平二(1065),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一)。神宗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元丰四年(1081),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钤辖。

种咏:宋代名将(宋宗二---三年).八月已卯,夏人犯大顺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违其节制,斩信及刘甫,种咏死于狱。冬十月丙子,知庆州李复圭擅兴兵败绩,诬裨将李信、刘甫、种咏以死,御史劾之,贬保静军节度副使。

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浩:官迪功郎。

种溪:阁门祗侯。

种浤:义郎合门祗候。

种斌:济南知府,宋宁宗四十五年(公元1239年)宋史本纪第四十载。

种道人:宋高宗绍兴间临安相士,诗人。事见《夷坚三志·辛卷》第四,

种云龙:明代南宫知县,咸宁人(武汉)

种兴:明代宁夏参将,天顺元年四月乙卯(公元1457年4月),孛来寇宁夏,参将种兴战死。

种勋: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宁夏总兵官种勋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云:种氏望出河南郡。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

2、堂号

滕阳堂:先祖随迁并定居滕县南臭橘子园(现微山县彭口闸三关庙村),是山东滕县的正南方,南为“阳”故为滕阳堂。

双洪堂:是定居在山东聊城的种姓宗亲,以迁出地点为洪洞县的第一字和迁出的时间为洪武年间的第一个字,取双洪堂。

槐荫堂:陕西

============================================================

【种姓宗祠通用对联】

〖种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

制置河北,宿将善谋。

——佚名撰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

下联典指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方!''

3、种氏辈分

种氏滕阳堂行辈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传。

毓,尚,家,兴,庆。纪,叙,思,久,延。

庭,训,克,谨,守。贻,泽,永,葆,全。

华,宗,峰,向,茂。常,世,学,圣,贤。

福,贵,怀,远,志。国,昌,群,后,繁。

种氏双洪堂行辈

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

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

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

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

国祚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五、杂记

种放

《酬陈齐民见奇》

竹扉常昼掩,幽僻置身安。

自委渔樵分,因思出处难。

周庭方设燎,汉将尚封坛。

莫问渔樵意,人寰事万端。

《寄二华隐者》

我本厌虚名,致身天子庭。

不终高尚事,有愧少微星。

北阙空追悔,西山羡独醒。

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寄怀》

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中途失计被簪绂,目睹荣辱心潜惊。虽从鵷鸾共班序,常恐青蝇微有声。清风满壑石田在,终谢吾君甘退耕。

《句》

虽有明时约。

《句》

绿萼红葩晚态新,风流如阵战愁人。

《句》

胡雏负恩信,圣主耻干戈。

《句》

东君若要分流品。

《酴醾》

生成从火令,颜色占中央。

绿叶排圜翠,青苞蓄异香。

丛阴周曲干,纤刺比锋芒。

《无题》

楼台缥缈路岐傍,共说祈真白玉堂。株树风高低绛节,灵台香冷醮虚皇。名传六合何昭晰,事隔三清限渺茫。欲识当年汉家意,竹宫梧殿更凄凉。

《夏日山居》

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

红绽紫葳香,岚沈玉膏冷。

看云时独坐,慎事常中省。

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

《潇湘感事》

离离江草与江花,往事洲边叹复嗟。汉传有才终去国,楚臣无罪亦沈沙。凄凉野浦寒飞雁,牢落汀祠晚聚鸦。无限清忠沉浪底,滔滔千顷属渔家。

《咏桃》

习习香薰薄薄烟,杏迟梅早不同妍。山斋尽日无鸾□,只与幽人伴醉眠。

《谕蒙》

大盈卑百渎,自成浮天浔。

崇丘下累块,意为蔽日深。

王者在谦小,夙惟尧禹心。

拜言尊贤仁,慎德弃珠金。

自满九族散,匪骄百善寻。

炳兹夏商鉴,灭国因夸淫。

种道人

《赠李用之》

道用元未是,再至却须成。

但看西行日,归来一饷荣。

种诊

《双桧联句》

古宇列双桧,森郁欹檐角。

高干若偃盖,低枝罗翠幄。

叶硬攒猬毛,子圆如雀壳。

盘根虽轮囷,呈才终卓牵。

枯冬傲霜雪,炎夏宜雨雹。

苍皮绕龙蛇,危巅巢鸑鷟。

岁寒知后凋,清风到先觉。

月涵烟影孤,雨溜苔藓驳。

愿逢繁辂用,勿使为榱桷。

春姿笔工偷,风韵溪虎学。

松筠比节操,虫鸟敢蠹啄。

黛色晚山分,清香朝露濯。

桃李耻妖饶,椅梧羞龌龊。

俗名强雌雄,奇胜重古朴。

气势已千寻,栽培从一握。

五松惭忝位,秦封受殊渥。

种世衡的画-----《枣龟》

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宋代名将书画天才,出身于书香门第,是隐居终南山豹林谷,工部侍郎种放之侄。

种世衡一生受种放的熏陶酷爱书画,但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枣龟》存世就极为珍贵,也是种世衡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

《枣龟》画的上方挂着几个翠绿枝叶,掩映着青里透红的枣儿,下方一只栩栩如生的乌龟在向上伸着头张望。整幅作品鲜活畅快,格调高雅别致,似乎蕴有无尽的寓意。据《宋史》记载这幅画是他在边疆驻防而作,用此画让一僧人送至敌国西夏大将刚浪夌,寓以西夏‘早归’大宋之意,借以离间刚浪夌与西夏王元昊的关系,致元昊杀掉刚浪夌,大胜西夏。其意境比起那些花前月下、河塘池边的山水作品要高远得多。

《春渚纪闻?卷四?胶黐取虎》作者:(宋)何薳

【原文】

忻、代种氏子弟,每会集讲武,多以奇胜为能。一夕步月庄居,有庄户迎曰:“数夕来,每有一虎至麦场软藁间,转展取快,移时而去,宜徐往也。”或请以一矣毙之。一子弟在后笑曰:“我不烦此,当以胶黐之,如粘飞雀之易。”众责其夸,曰:“请醵钱五千具饮,若不如所言,我当独出此钱。”众许之。翌晨,集庄户置胶黐斗余,尽涂场间麦杆上,并系羊为饵,而共伺其旁。至月色穿林,虎果至,遇系羊,攫而食之,意若饱适,即顾麦场转舒其体,数转之后,胶杆丛身,牢不可脱。畜性刚烈,大不能堪,于是伏地大吼,腾跃而起。几至丈许,已而屹立不动,久之,众合噪前视,已死矣。

【译文】

忻州种氏子弟们,每次集会比武,多以能用奇谋取胜为能事。

一晚,众人来到月庄居,庄主说:“这些日子来,每晚都有一头老虎出没在麦田附近的软藁间,行动快速,不久就离去。我们若要捉虎,现在就得出发。”

有人建议一箭将老虎射杀算了。有一名种氏子弟笑着说:“我无需用箭,只要用骨胶,就好比用木胶粘飞鸟一样,轻松愉快就能捉到老虎。”

众人都讥讽他吹牛,种氏说:“我愿意与各位打赌,各位凑五千钱买酒菜,如果我没有抓到老虎,酒钱全由我一人出。”众人一口答应。

第二天早晨,种氏邀集庄户,炼制一斗多的骨胶,然后涂上麦杆上,并绑上一头羊作为诱饵,众人各自在四周埋伏。

当晚月光穿过林间时,老虎果然来了,它发现那头羊,立即大嚼饱餐一顿,吃饱了,就来到麦田想伸个懒腰打个滚,没想到几滚后却被麦杆上的骨胶粘住,无法动弹。老虎性情刚烈,一被粘住后就猛力挣扎,大声吼叫,不时想跃起挣脱,突然,老虎大吼一声,奋力一跃,跳了几乎有一丈高,就此僵直不动。过了一段时间,众人上前检视,发觉老虎已经死了。

《闻捷?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苏轼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

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格律诗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七绝是每句七个字共四句;要讲平仄的。这首诗有小序,说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苏轼在江南进见王文父,在座上,得到他朋友陈季常的来信报道:这月四日,宋西方守将种谔领兵攻入西夏(名,占有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等地) ,破杀西夏六万多人,得马五千匹。大家高兴歌唱,各饮酒一大杯。“忭(音变)”,喜欢。

这首诗说:“闻说官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听说官军夺取了敌人的马匹,将军用兵进攻快得像神道。“取乞银”,即取马,西夏国称马为“乞银”。“旗鼓”,进攻时举旗击鼓,指进攻。“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西夏在无定河一带养马,宋军是在无定河一带夺马的。“无定河”,源出绥远,有三源,汇合后为无定河,流入陕西,至清涧入黄河。宋军攻入无定河,所以说无定河边的柳树也像宋朝中原的柳树那样,柳絮飞扬时像飘雪,使两岸有了春色。本来那里为西夏军占领,好像没有春天,现在击破了西夏军,那里好像也有了春天。这首诗赞美宋军击破西夏军,反映爱国精神。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王诖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碛妖气一夕收。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凉州!

《贺岷州守种谊破鬼章二首》

游师雄

王师一举疾於雷,顷刻俄闻破敌回。

且喜将门还出将,槛车生致鬼章来。

围合洮州敌未知,烟云初散见旌旗。

忽惊汉将从天下,始恨羌酋送死迟。

《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范仲俺

君讳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百姓被其毒。君时为鄜州人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且战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属羌爱服,皆愿效死。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期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怀。予谓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同,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自处。君戒曰“吾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右曰:“此羌凶诈,又所以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复教土人习孤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咸使之射,从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宠羌夷,无贤不肖皆称之。

宋代种家军

种家军早在汉,唐,宋,明,就镇守边疆,血洒沙场。汉代有种皓和他的子孙三代。唐有种如愿唐代大将。宋代有种世衡和他的子孙四代,英雄辈出,代代忠烈。明代有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种家军的历史久远而辉煌,世代忠列可歌可泣。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不朽的一页。

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种放的侄(种放,956-1016字明逸,北宋初期人,先为隐士,隐居终南山豹林谷,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种世衡,边地筑城、凿井、团结羌族、通商、教射,以及组织边地人民抗击西夏入侵的种种劳绩。元人修史时指出:宋代自种世衡后,种氏一门四世,据《宋史》及《续资源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种氏为山西巨室”,“号

山西名将,”北宋两世、三世为将者不少,而三代以上为将者就相当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种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数将门。

《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传。据载,种世衡“少有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志趣。宋仁宗(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为鄜州签书判官,当时正值对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国不久的李元昊经常侵扰延、绥二州一带,延州正当夏人出入之冲,“地阔砦疏,士兵寡弱”,种世衡乃向当时担任“陕西都转运招抚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建议:“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今陕西省清涧县),请因旧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因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固银、夏之旧。”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命令他主持这一工程。种世衡一面抵御夏人的骚扰、争夺,一面坚持施工修城。但当地处险无泉,众议此处难以坚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清涧,以世衡知城事。”据清?道光八年修《清涧县志》卷二“古迹”记载,清涧城内大十字街口有“种公古井”,并立有牌坊;在县东南五十步,有“种公将台”,下为演武场;城北有“草场山”,为当年种公积草处……至上个世纪50年代,遗迹犹存。

种chóng;古代就是指姓。古代就没有其他注解和读音,就读种(chóng崇),也没有简体和繁体的区别,写法就是“种”。

种(zhòng)地、种(zhǒng)子在没有简化前是与种(chong)没有任何关系。简化后为多音字,但是,种(chóng)仍然还是注为姓氏。

经略和相公

经略:是官名,职务。宋代在边疆的州府设经略安抚使,简称经略,是军政合一的地方官员,权限范围比知府、知州大。

相公:是宋代对知府以上高级官员的称呼。

北宋时代,种世衡和他的儿子种谔(种谔任鹿延经略安抚副使),孙子种师道(种师道任渭州府经略宣抚使)先后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这就是说的“老种经略相公”,指种世衡的儿子种谔(任鹿延经略安抚副使职时间最长);“小种经略相公”,指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一者威望最高;二者他曾经在渭州当过经略安抚使,)而不是种师中。

种氏家祠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种庄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