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学校的萌芽

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地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产生的前提是: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不参加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也就是说学校的产生必须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为条件。

2.科学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产生。而文字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前提,只有有了文字,人类的经验才得以记载和整理,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播。以传授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为职能的学校才有产生的可能和必要。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文字,如有黄帝史官“苍颉造字”的传说。如我国的象形文字原始社会的末期,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因此学校萌芽了。这时也产生了最早为氏族贵族服务的知识分子“巫”、“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氏族成员都有和神打交道的权利,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只有氏族显贵才有权与神打交道,这样便出现了脱离体力劳动,为显贵服务的“巫”和“史”,他们掌握着祭神权,也掌握着社会历史知识和天文历法等自然知识,这种人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知识分子,也是最早的老师。

据古籍记载:

①成均,五帝之学。(《礼记·明堂位》)

②米廪,有虞氏之庠也。(《礼记·明堂位》)

总之,我国学校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学校的名称是“成均”和“庠”。学校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教育

一、夏、商、西周的社会概况

在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已开始分化,氏族和部落的首领也开始享有一些特权,私有制和阶级的分化开始萌芽,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奴隶制社会。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奴隶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国有(国君所有)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西周已实行了严密的井田制,这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比原始社会已有所提高,普遍的使用了青铜器,农业工具的改善使得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有所提高。在社会分工方面,畜牧业和农业已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更明确和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分为许多的门类和专业进行生产,西周是已有“百工”之称。这说明手工业分工的日益细密。如商的司母戊大方鼎,青铜铸造工艺就非常高。在科学技术方面,相传夏朝已有了历书即流传至今的《夏小正》,从中可以知道夏代已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此外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到商代时,采用了阴阳历,有闰月,月有大小,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这说明商代比夏代已有很大的发展。周朝历学家用土圭测日影长短,又观测黄道、赤道附近的星座,区分为二十八宿,并制定了岁星纪年法,这些成就比商代又有进步。另外,在农业的耕作、灌溉,青铜器的制作,陶器的制作,医学和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如《诗经》。

(二)宗法制度的形成

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如在西周,周天子为大宗,诸侯为小宗;在诸侯国内,国君为大宗,卿、大夫为小宗;在卿、大夫的采邑内,卿、大夫为大宗,士为小宗。宗法制是维护奴隶主统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爵位、财产都是嫡长子世袭。西周是这一制度已发展的非常完善了,使父权制完全取代了母权制的残余,强化了阶级关系,使等级尊卑制度从政治领域一直深入到家庭内部。贵族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统治网。这种宗法和等级制的内容都包括在整套

礼制里面了,“礼”是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名分的具体条文,而对被统治者则用刑法,刑是镇压平民和奴隶的一种刑罚,因此,古代素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西周时的“周礼”是整个奴隶制最完善的“礼”的制度。

二、夏、商、西周的学校

(一)夏、商的学校

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总的发展来看,夏朝(前21C—前17C)应该已经正式建立学校。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又《礼记。明堂位》记载:“序,夏后氏之序也”。《礼记。王制》也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等,这些一鳞半爪的记载,朦胧的反映出夏朝已经有了以进行伦理教育和军事教育为内容的学校,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

商朝的情况不同了,除了文献记载,更重要的是大量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字提供了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商当时已是个文明古国,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出土的甲骨文字,单字已达3500个左右,虽然大量是属于象形文字,但形声、会意、假借等进步的方法已在普遍运用,说明那时文字已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从甲骨文上出现了“学”,还出现了“大学”“庠”的名称,古籍上关于商代的学校还有“左学”“右学”及“瞽宗”的记载,由此可以肯定商代已有学校是无疑的了。甲骨文还表明商代已进行读、写、算的教学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和宗教教育,如序是习射的场所,瞽宗是学乐的场所,习武是为了征战,习乐是为了祭祀鬼神,两者都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的根本需要。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制

西周的学制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指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乡学“指设在乡遂的学校。国学又分为大学、小学两级。

国学是专为统治阶级上层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学生的年龄、程度、等级分设为大学和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称“辟雍“学校的规模较大,又四学、五学之称,就是说学校不是设在一处,而是在东西南北都设有学校,分别称为东学(东序)、

南学(成均)、西学(瞽宗)、北学(上庠),加辟雍可称为五学。称法不同,作用也不同,东学学干戈羽仑,西学学礼,北学学书,南学学乐。古籍上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简单,称之为“泮宫”,是三面环水的建筑。

有关大学、小学的入学年龄,各书记载不一样,进小学最低是八岁,最高是十五岁;进大学最低是十五岁,最高是二十岁。在入学年龄的规定上也体现了贵族等级制,王子入学要早于其他贵族子弟。

在西周,国学之外还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的名称,如《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虽说这样广泛的教育在西周还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说明西周是有乡学的。

2.教育的内容

西周到了成康之世,政局趋向相对的稳定,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教育方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提高了文化教养水平,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包含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很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周礼·大宗伯》把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凶礼讲丧葬凶荒,救患分灾,哀悼死亡。宾礼讲朝会过从,使诸侯亲附。军礼讲兴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讲宴饮婚冠等喜庆活动。从道德要求方面来说,最基本的原则是“亲亲”与”尊尊”。这两个原则是密切联系的,“尊尊”以“亲亲”为根本,因为西周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种族奴隶制国家,宗法关系上的亲者,也就是社会政治地位上的尊者,所以孝友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康诏》是康叔(名封)受封于殷地,就任前周公对他的训戒。在这篇训词中,周公反复讲要“明德慎刑”,而对于“不孝不友”的人,则认为是罪大恶极,必须严加惩罚,不能宽恕。这从反面证明周贵族对孝友道德规范的重视。

“礼”既然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国的准绳,

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如经籍记载说;

“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所以守其国,勿失政令,无失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

这种“礼”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它包含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乐”是综合艺术课。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传说西周继承了自黄帝、尧、舜到夏、商的乐舞,即《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镬》,加上西周新创的《大武》,成为六代乐舞,简称“六乐”。它们分为文舞和武典两类:文舞手执龠翟,武舞手执干戚,也统称为“干羽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属于文舞,《大镬》、《大武》属于武舞。

“乐”是配合”礼”的,。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它是通过美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强制性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要。使森严的社会等级关系融化在和谐的情谊之中。“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教的主旨就在于增进贵族内部的团结,进而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确实对于改变风俗习惯,安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联系,起了巨大的作用。

“射“与“御“是军事训练课。西周作战,以车兵为主力。每辆战车由甲士(包括御者、射手、盾牌手)和徒兵各若干组成。甲士身穿盔甲,在车上;徒兵步随,由奴隶充当。车兵进攻的武器主要是弓箭,所以射与御(驾车)是最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射箭的要求有五条:

一曰“白矢”——穿透箭靶,露出箭头。重在开弓的臂力。

二曰“参连“——第一箭射出之后,跟着三箭连发。重在发射

的速度。

三曰“剡注”——矢入箭靶,羽颈高,箭头低。重在锋利易入。

四曰“襄尺”——“襄”通让。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立。须后退一尺,以别尊卑。

五“曰井仪”——一四箭射中箭靶,成“井”字形。重在箭法准确。

驾车的要求也有五条:

一日”鸣和鸾——“和”与“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和在轼,鸾在衡),车行时,铃声共鸣而有节奏。

二日“逐水曲”——沿着曲折的水边驰驱而不颠坠。

三曰“过君表”——“君表”指插着旌旗的辕门(一般是在险阻

处)。辕门中间放置石磴为障碍物。车驰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磴的间隙只有五寸,如碰撞石磴,即不准通过。

四曰“舞交衢”——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象舞蹈一般轻盈而有旋律。

五日“逐禽左”——驱车追赶野兽,使向左边逃奔,以便君主射之(礼规定君主田猎自左方射)。

驾车的五条要求总起来说就是要沉着、敏捷、熟练,能随时密切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

国王将出征,先到祖庙祭祀请命,叫做”告祖’,然后到大学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作战计划。班师回来,又到大学举行“释奠”礼,祭奠“先圣先师”,献俘告功。大学也是比射选士的场所。这些都说明射御的教学与实际是密切联系的。

“书“与“数”是基础文化课。。周礼。有”六书’、“九数”之名,而无细目。据汉代经学家解释,“六书”的内容是:

一曰“象形”——把客观事物描绘出来,如日象一轮红日,月象一弯新月,山象一峰高耸,群山环抱。

二曰“指事”——用符号指示意义。

三曰”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如上小下大为尖,三人合起来为众。

四曰“形声”——意符和声符并用。如鱼字偏旁表示鱼的总类,再用其它的字搭配起来,成为鲤、鲫、鳝、鳗等,表示鱼的不同种类,这是形与声相给合。

五曰“转注”——同一个部首的同义字相互解释。如“老,考也”;“考,老

也”。

六曰“假借”.——当新事物出现之后,口语中已有了这个词,但还没有这个字,于是借用同音字来表示。如“汝”本义为水名,借为第二人称代词,义同你。

“九数”的内容:

一曰“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等问题。

二曰“粟米”——讲按比例交换问题。

三曰“衰分”——”衰”是等级,讲按比例分配问题。

四曰“少广”——“少”为多少,“广”为宽广,讲在体积计算中运用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

五曰“商功”——-”商’是商贾,“功”是工程,讲工程的计算,特别是体积的计算。

六曰“均输”——讲按人口、路途等条件,合理安排运输赋粟和分配徭役等问题。

七曰“盈不足”——讲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难题。

八曰“方程”——讲联立一次方程以及正负数。

九曰“勾股”——讲”勾股定理”。

汉代人解释的“六书”、“九数”应该说是汉代学者研究的成果,不能认为就是西周已经达到的水平。西周时文字的构造事实上已经发展到运用“六书”中所包含的进步方法,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断不能同汉代文字学的水平相比拟。郑众根据《九章算术》解释”九数”,未必符合西周的实际。

“六艺”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贵族子弟就通过这种教育被培养成为“勇敢强有力”的良族统治的继承人。

3.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由于奴隶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专权和生产力的低下,造成了学术的官守现象。

原因主要有: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和学在官府,因此当时教师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而是由官吏兼任,国学由大司乐主持,他下属的乐官就是国学的学官,他们是大乐正、小乐正、大师、少师、大胥、小胥、龠师、执礼

者、典书者等,大都属于不同等级的典司礼乐的职官。各级乡学由大司徒主管,他下属的有小司徒、乡师、乡大夫、党正、父师、少师就是乡学的教师。而且西周的士、大夫退休后,可以到乡学充任教师。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从个体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天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具备两个条件:1有明确的教育目地,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2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训,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苏联和我国持这一观点的人多。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紧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学校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民,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最早的学校: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出现文字的地方,先后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并相继出现了最早的学校。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幼发拉底河岸发掘了公元前3500年的马里城,发现了两间类似校舍的房子。但是美国学者克雷默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夏学校设置有两类一是“序”,一是“校”。商代学校名称“大学”“小学”“羊”“序”等。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的,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门别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把握我国奴隶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夏、商、周三代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及辉煌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2.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了解我国历史文明之悠久。 3.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4.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教学要点一、农业和畜牧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 2.商朝的畜牧业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商、西周的青铜制造业 2.玉器加工业、纺织业和陶瓷业 3.漆的使用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2.夏、商、西周的都城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本课的难点:对青铜时代的理解。二、在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三、“农业和畜牧业”一目,应讲明如下问题: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教材从两个方面说明农业发展的原因:第一,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这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说明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论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教育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本篇文章就原始社会教育进行深入论述。 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归结为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常识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氏族部落中,他们最先接触的是社会环境,而后接触的才是生产劳动。所以他们从孩提时起就接受社会常识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主要包括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训练,接受家庭传统和氏族部落传统的训练。例如在母系氏族公社中,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也由她们中间的年高望重者担任。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这些活动仅限于取得氏族成员资格的男女才能参加,所以对儿童少年来说,取得成员资格仍是第一要事,为此,他们要了解并熟悉各种亲属和血缘关系,以及自己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习一开始是生产工具制作和使用方面的。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石器工具一般是用石块相互敲击而制成的。通过敲击,将石头打制成有刃或尖的石器。这种比较粗糙的石器器型有砍砸器(石斧)、尖状器等。 (三)原始宗教文化的教育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题: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此,下列观点或事实符合题意的是 A.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B. 纣母生纣兄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故立纣 C. 文王之舍伯邑考(武王同母长兄)而立武王也 D. 周公制礼,立嫡之制始也 【答案】D 【解析】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2.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3.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在上古时代相当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社会人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一脉相承,其间不仅没有间断,而且三代的文化渐次延续而屡创辉煌。这个能说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奇迹。这一点可以作为我们所阐述的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 站在文明时代槛上的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晋书·束皙传》),认为夏朝比殷朝的年数更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毫、嚣、相、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和了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歧山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周代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历史时期还是西周。从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十二世,十三王,此外,在武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掌握西周“学在官府”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西周的教育和六艺。 教学难点:难点为六艺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一百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可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大历史时期。

大约一百七、八十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元谋人、兰田人、北京人等遗址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些原始先民,被人类学家称之为“猿人”。“血缘家族”是他们创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历史时期是我国教育产生的时期,研究它对揭示教育的起源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原始社会教育的情况: (一)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他们共同劳动艰难而顽强的与自然界斗争着、生存着,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等,并且懂得了用火。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如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是老年人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作一件石器,年老得人把孩子带到河滩,让他们捡石头学着制作工具,这时老年人就要告诉小孩只有坚硬的砾石才能制造工具,这样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学会了怎样选料,怎样制作等几道工序。又如火的使用以及如何保护火种及后来的钻木取火等等。在母系氏族公社时,出现了陶器,而且还要在陶器

上绘上彩色的图案这也需要年老的人来进行教育。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如古书上记载的 (燧人)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原始社会生产劳动教育已经是必要的社会职能了。 又如,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报告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社会传授劳动经验的过程,如鄂温克人,在解放前还停留在父氏社会,在劳动上他们男女有明显的区分,打猎是男人的事,因此,男孩子五、六岁时,就要在成年男人的带领下开始猎手的训练:射箭、打靶、滑雪等,女孩子则在妇女的带领下,学习鞣制皮革、制作衣服等。 (二)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仅传授劳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思想教育。 原始人群共同劳动,并且在劳动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原始人群是通过当时共同的风俗习惯来调节原始人在劳动中的生活关系的,列宁曾说,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看到的是“风俗的统治”。 当时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年长者教给年轻一代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①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原始民俗活动教育(歌舞和神话故事);②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特点:(孙培青:p16)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学复习题1

教育学复习题精选(上) (适用于师范生本科课程、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 教师考试咨询信箱:hxy89781899@https://www.wendangku.net/doc/1715650303.html, 绪论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 A.《论语》B《师说》C.《学记》 D.《大教学论》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C )。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 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D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5、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 A. 蔡元培 B. 陶行知 C. 杨贤江 D. 晏阳初 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7、“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8、《教育漫话》一书是( B )的著作。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斯宾塞 D. 裴斯泰洛齐 9、《大教学论》一书是( C )的著作。 A. 斯宾塞 B. 洛克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 C )的信条。 A. 鲁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杨贤江 11、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B )。 A. 《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12、“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13、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B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朝代歌)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 标志:启夺取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 影响:a、传子b、家天下c、生产力d、后世 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的色彩。 结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A、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 2、前提:西周实行井田制(周王控制全国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内容:土地和人民 4、方法: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5、对象:三个 6书本 7、影响 ①积极的: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成为了强国; ②消极的: 诸侯独立性大,不利于中央权力巩固和国家统一; ; 8、破坏: (第二课开头) 破坏时间: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 Q:是不是以后就没有分封制了呢?(七国之乱的国,朱棣是燕王,平西王吴三桂)只是没有这个制度,但是还是有这个形式。 9、原因:铁器牛耕出现推广(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王室衰微、王权衰弱; 诸侯势力增强,地方权力大; Eg: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10、破坏的表现: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B、宗法制(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和子孙传承和财产政权继承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导语:分封制说统治者对权力的分配,但是没能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考点归纳|随手练习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随手练习: 1.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夏商周经济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本节学习重点: 1、三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青铜时代和商周的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和漆器业; 3、商周的商业和交通。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①发展原因:A、根本原因: B、直接原因: ②生产工具: ③发展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 B、耕作技术提高:已懂得施用 C、发展 D、耕作方式: 2、商朝的畜牧业:①发展表现: ②主要作用: 二、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时代:三代,其中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2、商和西周的青铜铸造业: ①商朝:A、B、C、 ②西周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玉器加工业:①朝代:②特点:③代表: 4、纺织业的发展(西周) 5、陶瓷业:①发展表现: ②意义: 6、漆器业:①地位: ②表现:A、 B、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和交通:①夏朝: ②商朝:发展原因: 发展表现:A、 B、 C、 ③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 ④商周时期,道路沿途设有,并建立了 2、城市:

基础网络 作物:“五谷”在商周时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有记载。 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制工具,青铜工具极少。 肥类: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用于食用、拉车、祭祀。 地位:商周手工业主要部门,三代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官府垄断,作坊集中在王都。 西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 玉器:商代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妇好墓就出土七百多件。 陶瓷:商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 ①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红漆碗。 ②商周漆工艺大量用于造车装饰。 ①商民善经商,于是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 。 ②商朝以贝为币,商都商业繁荣。 交通:商周时建立了邮释传递制度。 都城:全国政治、交通中心。商业都市。 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铸造已具有一定水平,传说夏铸九鼎,后来鼎成为国家的象征。商、西周是青 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 此三代称青铜时代。 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 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 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 的崇高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 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 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 珍宝。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毛公鼎”上有字四百九十七个,被称为“金文”,比甲骨 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 观赏和研究价值。 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 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 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发展的特点: ①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农业 青铜 手工业 情况:夏量少,商周繁盛 漆器 商业 商业 交通 城市手工业 ①东方奴隶制的典型。 ②奴隶制文明的基础。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键入文字] 高三历史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点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以下是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 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学习。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人们的生活极端困苦,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为了生 存时常进行战争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氏族.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使生产力逐步得到提高, 并且保留了生产力中核心要素:战俘不杀,留作奴隶;有了以国家形式的专门社会管理机构;创造了文明的转门部门和专门人才;同时,阶级斗争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禅 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以及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 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 斗争.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 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 得的启示就是要勤政爱民. 3、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l)井田制 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A.一切土地属于周 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B.诸侯要向国王交纳 1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试题讲课讲稿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试 题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 A.幼儿之家 B.幼儿学校 C.湖北幼稚园 D.南京鼓楼幼稚园 2、下列不属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是() A.主张“教学做”合一 B.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C.提出“活教育”理论 D.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和嘴 3、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 A.保证幼儿存活 B.增强幼儿体质 C.开发幼儿智力 D.培养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 4、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A.1840 B.1903 C.1904 D.1947 5、近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课堂教学 6、第一个阐述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7、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8、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体系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9、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前期 D.学龄期 10、幼儿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幼儿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教育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的产物 A.物质基础 B.上层建筑 C.大工业生产 D.经济发展 14、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在()诞生 A.美国 B.欧洲 C.中国 D.印度 15、()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乡村儿童团”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 就考古发现,目前被科学家所证实的最早的直立人出现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如果把能够制作工具视为人类产生的关键标志,那么最早的人类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0万年前。 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采用的工具多为石制,因此原始社会又被称为“石器时代”。根据工具的进步程度,原始社会可以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时期时代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为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工具改进与经验积累,原始的畜牧业与种植业出现,人类由单纯的“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一转变对人类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增多—私有观念产生—私有制与阶级出现—原始社会瓦解,人类迈入文明时期。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根据血缘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学者将原始社会划分为前氏族、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及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军事民主制四个时期。 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公有公育。就就是整个部落统一由年长一代向儿童传授基本的劳动生产经验、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原始宗教及体育与军事等。 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时的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儿童要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磨制石器、禁忌、风俗),按照性别进行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就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与丰富(特殊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宗教祭祀、音乐、舞蹈等)。(如南非祖鲁人部落中严禁女子将手放在牛身上,甚至走近牛栏也不行;爱斯基摩人中,鹿肉与海豹肉同时吃就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男女不准在一起吃饭;马赛一家庭中男人要吃饭,女人必须立即走出茅屋,各自有各自吃饭喝水的器皿,不准乱用等。) 军事民主制时期:氏族公社的末期。主要就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与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与干练的品质。(要求人们能跑善跳、耐久力强、敏捷灵活。部族间战争频繁,要求熟练武器制作与使用、实战技能与方法

第1章 原始社会时期

第二章室内设计(空间环境)的起源——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朦胧的设计意识(室内设计的起源) 一、社会背景: 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 旧石器时期 人少禽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群居生活、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农业、畜牧业尚未出现。人类的审美意识处于初始的状态,有了简单的人体装饰。 新石器时期: 人类进入了半开化、半文明状态时代,学会了种植,并开始驯养家畜,能够磨制石器,并掌握制陶技术。重要的文化遗址有早期的浙江的“河姆渡文化”,中期的河南“仰韶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等。 二、建筑概况与规划 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树居、崖下和岩洞。 原始建筑:巢居和穴居 从穴居到地面建筑的演化: 断崖上的横穴——坡地上的横穴——袋型竖穴(临时遮掩)——袋型竖穴(活动顶盖)——袋型半穴(屋)——直壁半穴——木骨泥墙——地面之屋(室)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建筑 “大房子”→宫殿 庙宇→祭坛 陵墓→葬墓 建筑平面规划 1、平面形式 圆形——矩形——圆形、矩形平面杂处群体,方式有两种 三、室内空间布局 四、装饰与陈设 1、三大界面的装饰 (1)地面——夯实——用火烧过的土块做垫层——地面、墙面用白灰涂抹。 (2)墙——树枝编成——火烧的土墙面和白灰面——土坯墙(夯土墙) (3)室内装饰:有简单的装饰图案(圆点、平行线、墙裙等,颜色多为黑、白、红) 2、纹样 (1)抽象出来并逐步符号化了 (2)属于纯装饰而无具体内容的几何纹样,具有巫术和图腾的含意。 3、陈设 原始社会的工艺品以实用为主,它们都不以室内陈设的面目出现,表现为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器物。但是它们被置于室内,客观上也具有陈设的意义。并为以后的室内陈设的发展作了必要的铺垫。 1、陶器 2、漆器 3、茵席

18 19 第1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 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王位世袭制 (1)夏朝:从夏启开始,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商朝: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3.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4.特点:奴隶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学思之窗”,思考: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5的相权有多大吗? 【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与制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有废立商王等权力。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国家政权。 3.内容 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页 1 第 诸侯—4.结果: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士”。卿大夫——影响5.积极(1)西周成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受封的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西周后期,随着王(2) 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目的1.继承上的矛盾。: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含义2.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具有政治性质。内容3.(1)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王位由嫡长子继承。(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4.(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知识精要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网络(页 2 第 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3.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4.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难·攻重探[合作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史料一]子、嫡长孙一系有继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成长博客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夏、商、西周的农业;商朝的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二、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本节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①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②青铜铸造业的发展上。需要解决的难点:①对青铜时代的理解;②三代农业、畜牧和青铜铸造业发展的原因;③农业、手工业与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三代农业时,除了要掌握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外,还要注意:①三代生产工具依然十分简陋、仍然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很少。②三代农业在国家的地位,农业是经济中的主要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3、关于青铜器的学习要注意: ①理解夏、商、西周三代为何称为“青铜时代”。 ②结合本章第4节《甲骨文和全文一目和第7节艺术子目下的内容归纳商、西周青铜铸造业的特点。 ③分析商、西周时期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 ④以司母戊鼎和三星堆青铜人像为例,鉴赏我国青铜铸造和造型艺术的魅力。 4、青铜铸造业以外的手工业和最后目的的学习,只要把书上的有关要点记住就可以了。重要知识点有周人掌握了提花技术和刺绣技术;商、西周时出现了瓷器;漆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氏族时代;夏朝交通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贝币,都市繁荣,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商周时代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5、注意归纳三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点请参着[难点解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既解决生存所需的物质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序言 阅读单元导言,思考: 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和顶峰的概况并归纳出发展趋势? (1)过程: 形成:秦巩固: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结束:1912年2月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派鲧(gǔn大禹之父)去治理水患。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花了九年时间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处死。舜派禹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采用疏导的方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山),挖通了九条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妻病,妻孕,产子)。 禹继舜位:因治水有功,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禹继舜位这种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叫做什么?禅让制。禹的威望,为他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和王位世袭制奠定了基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讲授新课】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2、启确立王位世袭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大禹死后,王位传给了谁?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解决温饱之余,劳动产品有了富余,这样就出现了私有财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逐渐的壮大自己部落的实力。其他部落无法与之抗衡。在禹晚年的时候,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却不给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请同学们观看教科书第4页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是已经做了夏国王的大禹。观察一下他的装束、神态,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此时这衣着华丽,头戴冠冕的大禹再也不是最初那个破衣烂衫,粗茶淡饭,兢兢业业为民造福的大禹了,俨然一副帝王模样。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大禹死了以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那么王位世袭制是按怎样的规则来继承王位?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国家便成了君主(国王)一家一姓的私产。 3、王权带有神权色彩。 目的:巩固自己统治地位。 表现:(1)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参看课本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4、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教材,夏商时期的中央官制是怎样的?设置了哪些职官? 最高统治者为王,中央有尹、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比如课本小字提到的相伊尹,被商王封为“西伯”的周文王。 指导学生看第五页小字,思考商朝的相权有多大?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