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孩子远离焦虑

让孩子远离焦虑

让孩子远离焦虑
让孩子远离焦虑

荐语

这本书不但能够启发你自身的焦虑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意识到孩子有焦虑,你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引导孩子认识焦虑的真面目,施行那些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案,而不是坐以待毙。

作者简介

塔玛·琼斯基

美国著名的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临床心理学大师。她是美国心理协会和宾夕法尼亚行为治疗协会的会员。

1999年,她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了美国“儿童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后来扩大关注范围,更名为儿童与成人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塔玛?琼斯基全部职业生涯致力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让心灵成为更安全的地方”。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让孩子远离焦虑》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引言:你和孩子都会受益的一本书

一、孩子焦虑的表现

二、为什么会焦虑?

三、导致孩子焦虑的家庭教养行为

四、减轻焦虑的积极家庭教养方式

五、不要把你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六、减少孩子焦虑的方法

七、尝试克服焦虑的练习

八、焦虑管理计划

九、贴士

正文

引言:你和孩子都会受益的一本书

看到身边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聪颖智慧优异异常,却因深陷焦虑而无法快乐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一部分成年人在过度的焦虑中罹患抑郁;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生命,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

大多数患有焦虑症的成年人倾诉他们的症状始于儿童期。没有经过治疗的焦虑不但不会自愈,状况还会恶化,甚至对一些身体功能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大家解除情感超负荷状态的书。这本书不但能够启发你自身的焦虑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意识到孩子有焦虑,你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引导孩子认识焦虑的真面目,施行那些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案,而不是坐以待毙。

一、孩子焦虑的表现

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吗:

超级粘妈妈,无法自己独自入睡?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恐惧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信心?

老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赢得老师赞赏,不愿去上学或是参加学校活动?总是担心还未发生的事?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或者看起来有些完美主义,事无巨细地要求自己表现完美?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危险信号,你需要重视了,孩子正面临焦虑。也许表面上他们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他们内心正备受煎熬、无比疲惫。

二、为什么会焦虑?

焦虑就是大脑功能障碍。通俗的讲,焦虑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时,他们无法对事件结果作出准确预测,也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时,焦虑就会产生。

和其他方面一样,焦虑是遗传基因、气质、经历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没有哪个单独因素可以解释一切。遗传、大脑的防御系统、行为抑制(有些儿童从出生开始就表现出对变化和危险的敏感,处理事情非常谨慎和抑制),应激事件(父母离异、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生病住院等),家庭教养方式等都和焦虑有关。

所有因素中,你唯一可以通过学习并控制的是自己潜移默化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焦虑的影响。

三、导致孩子焦虑的家庭教养行为

父母的过度控制,或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这样的父母常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徘徊在孩子周围,不停地跟孩子确认状况“可以接受吗?”“疼不疼?”“你能自己处理吗?”“考试别紧张。”

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曲解。比如“陌生人是坏人”“考试考不好就没有未来。”

容忍或者鼓励孩子的回避行为。比如,建议或者同意孩子回避。

拒绝或者批评:轻视或者批判孩子的行为。

家庭冲突:打架、吵架、家庭不和睦以上这些教养方式都与孩子的高焦虑水平相关。

四、减轻焦虑的积极家庭教养方式

行为奖励:奖励孩子接受挑战的行为,即使是部分成功也要给予肯定和承认。

避免对孩子焦虑行为的过度反应:这要求你无论是出于关心还是生气,都不要对孩子的焦虑行为作出过度的反应。

管理好自己的焦虑: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现,不要将自身的焦虑平添到孩子的身上。

掌握家庭的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你要学会一些民主、积极、倾听的沟通方式,促进家庭问题解决的解决,尽量避免家庭冲突。

五、不要把你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无条件接纳孩子:有时你可能会说,你的担心都是“为他好”。身为父母,你或许很难承认:如果孩子变成你最不能接受的样子,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放弃控制权:你担心孩子成绩的好坏,担心青春期的叛逆,害怕他将来面临的危险和失败,总把眼睛盯着孩子的“问题”,总是想帮助、想控制孩子的“未来”。

如果你内心不接受孩子的行为或做法,你的“不接受”(就是“焦虑”)会很快被孩子捕捉到,孩子就会马上吸纳这份焦虑,你的焦虑就转嫁为了孩子的焦虑。

六、减少孩子焦虑的方法

最先要做的是:限制你的忧虑和想象。

你可能会认为你无法指导你焦虑的孩子,因为你和他一样害怕或者担心。比如,每当面临考试,你比他更担心他考不好怎么办。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在威胁着我们,使我们丧失忍耐性,动摇了我们的信心。你已经感到了自己的脆弱,感觉无法再指导孩子。这也是正常的,但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稳定自己,然后再尝试教导孩子。

七、尝试克服焦虑的练习

第一课:“暗示”的力量。

你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们想法的强大力量,尝试和孩子一起进行这样的练习:“你的脚还痒吗?可能几秒钟之前已经不痒了,但是我现在提起这个事情,你可能又感觉脚底有些痒了。”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询问孩子是什么改变了,是情境变了还是思考方式改变了?让孩子了解不同的想法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有了这样好的开端,其他改变就会开始变化。

第二课:对抗“全或无”的想法。

焦虑的警告信号就是“有任何风险,就不要去尝试”。你需要让孩子认识到“有风险,但不大,我可以应付”。

第三课:对风险的评估。

讲事实,而非凭感觉。

你只需要问问题,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让他们分清感觉和事实。不需要解释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孩子会用事实自己思考问题。

第四课:结果与可能性混淆。

要让孩子不去多想“多可怕”,要多想“怎么可能”。

第五课:想法不等于事实。

你可以用下列方法缓解孩子焦虑的大脑:

“你这样想了,不代表想到的即是事实。”

“你可以思考任何事,但这只是个想法,你自己决定如何对待这个想法。”

“想法只会带来紧张感,跟它们说不。”

第六课:回到现在。

我们都知道将思绪带到未来时不轻松。请以事实为出发点,这样鼓励孩子:“不要对焦虑诧异,只要你坚持做当前的事就足够了。”“如果你总是想‘假如’,能否换为‘还有什么可能’”?

八、焦虑管理计划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觉。你需要做的是,表达他感觉的语句,并帮助儿童看清他的处境。可以参看我们讲过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情境引导的方法。(注意不要试图告诉你的孩子停止焦虑,或者反复强调孩子不要焦虑,这毫无意义。)

第二步:给焦虑大脑重贴标签。你可以给焦虑起个名字,像“大脑虫”、“恐慌先生”、“留心小姐”帮助孩子把问题具体化,设定焦虑的目标,区分理性想法和焦虑想法。

第三步:启用第二反应。改变孩子的思维,你必须从“我想要改变”开始。你的目标是让孩子对大脑传来信息的第一反应提出质疑,用现实的第二反应来面对。

第四步:关掉身体警报。让孩子们知道,当他们思考焦虑想法时候,身体就进入了焦虑就绪状态,阻止孩子做正常的思考。你需要帮助他们放松下来,《正念的奇迹》中分享给大家的数吸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

第五步:让孩子做主。给他们展示如何支配自己的大脑,使其听从自己的安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想做什么呢?去做那些事情,这样你的大脑就会跳过焦虑回到平静。”适当的体育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第六步:鼓励。

九、贴士

让孩子懂得“害怕是正常的。”

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到焦虑,为什么想要克服焦虑。

帮助孩子划定他们的舒适区,并且一步一步扩大这片区域。

谈到相关情境的时候,要用愉悦、冷静的语言。

不要回避恐惧的情境。

不要设定过高目标,这容易使得他们产生抵抗情绪。

要让孩子有掌控的感受,决定自己从哪一步开始,孩子享有的掌控感受越多越好。

不要强迫孩子面对恐惧,要记住孩子是在安全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在恐惧的环境中。

结语

本书中每一章都针对一种焦虑有很多实例,并列举了可以实操的方法,很实用。你能做的是将这些策略和方法尝试着用在自己身上,通过练习,展示给孩子,如何面对严酷的生活,从现实中学什么以及如何在现实中生活。用你的方式,给他示范一个“压力防护层”,告诉他,“你能掌握自己的生活。”

此外,某些应激性的创伤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孩子焦虑、抑郁或行为障碍,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异,被暴力对待、长期生活困苦。对于这些特例,大家也可以参看原著。

教导孩子处理焦虑,越早越好;同样地,多迟也都不算晚。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幼儿园幼儿分离焦虑分析 上幼儿园就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得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得家庭生活突然到了陌生得环境、陌生得同伴与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得集体生活,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不少压力。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感,因此哭闹、情绪不稳就是普遍存在得。尤其就是三岁左右得幼儿离开自己得父母与家庭来到幼儿园,情绪会很不稳定,常表现为哭闹、大喊大叫、拒食、拒玩、拒睡、拒人、默默无语等等。这些表现就就是通常所说得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 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得原因很多,从心理上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恐惧性分离焦虑 因恐惧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在新入园幼儿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最主要得原因。这就是由于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情感、行为、生活、交往等诸方面还不适应所造成得。比如:幼儿园陌生得环境、教师、同伴给幼儿带来恐惧与安全上得危机感;由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新得生活方式使幼儿产生生活方面得不适应,担心无人照顾与帮助而引起得不安;因幼儿在家就是独生宝贝,深受宠爱,入园后,见到这么多陌生得同龄人,不知如何去面对,出现交往方面得不适应,担心

自己被欺负无人保护而害怕;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要受到一定得限制与约束,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意妄为,这也会让她们有些不适应;等等。 2、厌倦性分离焦虑 因厌倦幼儿园而产生得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入园得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这就是因为初来幼儿园时,这里得一切都觉得新鲜,等她们感到不再新鲜时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引起其恋家得情绪而开始哭闹。 3、传染性分离焦虑 这类情况多发生在入园时与离园前。表现为本来不哭得幼儿瞧到同伴在哭,勾起思念家人得情绪而苦闹。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尽快稳定幼儿情绪,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入园幼儿得分离焦虑,帮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得群体生活呢?我园展开了如下工作: 一、家园携手,帮幼儿消除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 1、熟悉环境。入园前,请家长带幼儿来园玩耍,熟悉外围环境这需要家长与教师得配合。家长要在孩子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几次,让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得环境,幼儿园得大型滑梯、攀爬墙、大型积木甚至园内走廊上得装饰物对孩子来说都有吸引力。老师也可以与快入园得孩子亲切接触一下,多与她们交谈幼儿园里得好玩得事物及她们感兴趣得事情。这样,幼儿入园后,就会认识老师适应环境而不会感到紧张。入园后,教师带幼儿进一步参观幼儿园,告诉幼儿自己得班级、活动室、寝室、盥洗室以及毛巾、水杯、饮水机等各在什么地方,组织幼儿做做玩玩,从而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

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小学生考试焦虑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来访者,通过他的主述和陪同家长的陈述,了解到他近两个月以来,每次遇到数学考试就手心不停地出汗、心慌气短有胸闷的感觉,考前一天没精神、疲乏、易怒。在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和发展历程后,经过认真、慎重的鉴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进而了解到孩子的父母曾多次带他去大医院看病,均无躯体性疾病。从严重程度来看,反应不甚强烈,只局限于数学考试,情绪没有泛化,没有严重地影响社会功能。因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决定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来访者进行数学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从而改善求助者的焦虑感,并对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解释,帮助他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较好地找到解决的方法,有利于求助者今后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考试焦虑一般心理问题矫正疏导健康完善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张立广(化名),男,汉族,家中独子,小学五年级学生。身体健康,无任何躯体性疾病,家族无任何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家长管教严格,张立广很听话,自理能力强,从小就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还经常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很受老师们的喜爱,是父母、亲人们人前夸耀的重要谈资。

不幸的是,半年前,张立广的父亲因意外致残,母亲要承担起家内外事务,压力很大。把他转学到一家私立寄宿制学校。刚开始老师反映张立广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只是近来身体不好,数学成绩大幅下降,一考数学就紧张,手心冒汗、心慌气憋,他自己非常痛苦,家长带他去了很多医院,也没查出什么病,只好带他来找心理咨询师帮助解决问题。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 近两个月因一次数学考试失利,对考试产生紧张、焦虑感。 个人陈述: 张立广说:“转学不久就期中考试,两个学校学的教材内容有些不同,数学考试成绩不佳,逐渐导致后来数学成绩大幅下降,结果近两个月来一考数学就紧张,手心冒汗、心慌气憋的,内心十分痛苦,家长带他去了很多医院,也没查出什么躯体性疾病,因此,由母亲陪同进行心理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印象:该来访者说话不太主动,多数时间低着头揪拧裤子,情绪低落,显得很焦虑不安,但遇到他母亲说的他认为不太对的地方,会予以纠正和解释,要求改善欲望较强。 母亲反映: 张立广近来状况较差,连续一周三次因身体不适被老师请到学校,看着儿子情绪低落,成绩不断下滑,心里非常着急。接回家后,饭也不正经吃,倒头呼呼大睡,现在家里就指着我一个人忙内忙外,我和他爸爸希望

儿童恐惧心理分析

儿童恐惧心理分析及调节策略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在解析恐惧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恐惧心理的成因,进而提出有效的调节策略。 一、恐惧心理的本质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人的本质特征。”在生理学中,恐惧被定义为:个体知觉环境中出现了威胁或引起恐惧回忆的线索而产生的防御性反应。临床上把恐惧看作恐怖症,认为它是一种与刺激或情景有关,并与实际威胁比例失调的消极情绪。发展心理学认为,恐惧是对可知觉威胁或真正威胁的正常反应,是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苏联彼得罗夫斯基和雅罗舍夫斯基主编的《心理学辞典》中指出:恐惧是在个体的生物生存或社会生活受到威胁的情境中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是以实际的或想象的危险的源泉为目标的。 综上所述,恐惧心理的本质有以下三点:首先,恐惧是人的基本原始情绪,是人面对危险情境时的一种本能的情绪反应;其次,它是个体感受到自身有被损害或剥夺的可能性而又无能为力的结果;再次,这种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和预想的危险。 二、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恐惧心理广泛存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恐惧心理原因分析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其成因也比较复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恐惧刺激或事件缺乏正确的认知。儿童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对引起恐惧的事物或现象没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例如,许多儿童都坚信妖魔鬼怪是存在的,而且有魔法,力大无穷,无所不能。再比如,母亲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准备离开,孩子以为母亲要遗弃自己而大哭不止。 第二,恐惧刺激的泛化。即由于害怕一种刺激物,进而发展成惧怕与之相似或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这些刺激物的核心特征相同或刺激物之间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只要看到其中的一个相关刺激物,就会立刻联想到核心刺激物,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例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因为害怕兔子,发展成怕羽毛、棉花、羊毛,最后只要是任何毛茸茸的东西都会令他惧怕。

小班幼儿分离焦虑问题

- - . 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初探 [摘要]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由于受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初次离开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问题,因此,本文在阐述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将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帮助幼儿尽快克服入园焦虑,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正受到人们的重视,分离焦虑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问题进行初探。 一、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使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陌生的环境使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一)依恋亲人、不愿入园、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有些幼儿哭闹不止直至声音哑了;而有些幼儿刚入园时非常听话,可是不到两、三天就一反常态,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有的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还有的虽然依从但仍哭闹。 (二)不言不语,漠视一切 有的幼儿面对环境的突变,内心产生强烈的压力情绪反应,这类幼儿情绪不易外露,他们的性格较内向,经常呆坐,默默流泪,不与别的幼儿说话,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关心,内心忍受着强烈的焦虑感,盼望离开幼儿园。 (三)形影不离,紧跟不舍 这样的幼儿会紧紧抓住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的手,形影不离拒绝一切活动,对这位教师有着特别的依恋,例如: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活动时紧跟不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不止。 二、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成因分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中国年轻家长普遍焦虑压力投射孩子身上

中国年轻家长普遍焦虑压力投射孩子身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尹建莉 编者按: 今天是国际儿童节。我们邀请读者诸君换一种角度审视这个节日。就像把生日理解为“母难日”,是为欢喜增添感恩的内涵;把儿童节理解为“父母日”——尤其针对年轻父母,则意味着为孩子的成长快乐乃至一生幸福寻找根基。 对于儿童,父母、家庭意味着什么,该承担何种责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一直关注中国年轻一代家长可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70后”、“80后”家长。我们特刊发她的一篇长文,希望如文中所言: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 生养分离——反自然的行为必有代价 请允许我从一个真实而典型的例子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19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他的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老家去。原因是他们的房子不大,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比较大。另外,小孩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

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近几年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发现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我想,这个困惑的出现其实是个好现象,它意味着更年轻一代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已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做成,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

(情绪管理)幼儿入园焦虑情绪的原因及措施

幼儿入园焦虑情绪的原因及措施 2010-08-31 22:43 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焦虑情绪:上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到幼儿园后,一切都陌生得难以接受了,幼儿就必然会产生不安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他们稍不合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孩子哭闹和不情愿的情况是因为孩子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突然要离开家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去,他就会产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分离焦虑”使孩子产生一种离开家长的不安全感;“陌生焦虑”使孩子因为接触到新环境和新老师、新同学而感到紧张,所以对亲人的依恋感特别强。新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往往会产生矛盾,形成心理冲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刚入园的幼儿首先想到的不是吃、喝、睡等基本的生理要求,而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时,老师和家长就要想方设法满足他们新的心理需要,消除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进入群体环境,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心理需要结构层次上来。只要家长和老师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悉心了解、分析情况,从孩子的长远与大局出发,相互信任,密切配合,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家长的焦虑情绪影响着幼儿孩子情绪不稳定

在入园初期,家长总有许多不放心的理由,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还是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抱,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张望,生怕有个闪失。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幼儿园还没有建立信任态度,总是担心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爱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得不到悉心的照顾。当幼儿回到家里,家长总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表现出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 3、幼儿在生活方面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现代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过惯了众星捧月的日子,尤其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的孩子更是如此。老人们对孩子疼爱有加、育儿观念陈旧、重养轻教,生活上都由大人包办,造成孩子在生活上不能自理,偏食、挑食情况严重,作息时间相当混乱,形成了任性、专横的性格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他们要学会遵守相应的规则,开始学习独立生活,因此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如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衣入厕、不会与同伴分享玩具等,面对这些方面的压力和不适应,幼儿只能采用一些消极的办法来发泄情绪。 4、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着幼儿的情绪。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环境发生变化,接受的信息多了,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比较复杂。这时,幼儿心理安全的天平被打破,使幼儿产生紧张感和不适应感,从而出现哭闹等情绪焦虑等反应。

考前焦虑案例分析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安全工作典型案例报告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方卫中 【舒缓压力,不被“考证”而击倒】 一、具体案例 小王,某财经职业学院2010级国际贸易(2)班男生,山东省青岛市人,独生子,爸妈均在外贸公司工作,自己是班上的学习委员。2011年10月16日(周日)晚自习晕倒在教室。第二天上午8:30左右,他在几位同学的搀扶下,来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找心理老师咨询,只见这位身高足有1.75米的小伙子满头白发。接待他的心理老师招呼其入坐后,耐心聆听他的诉说:“老师,我因为报考报关员,从大一入校不久,就开始与几个同学一起着手报考的事。为了通过“报关员”考试,我看烂了二十多本考试参考资料,做了上百套模拟试卷;为了通过“报关员”考试,我来校将近两年了,寒暑假都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为了通过“报关员”考试,我上课经常走神,老是想着考报关员的事,晚上经常是一、二点才睡觉,睡觉老是失眠做噩梦,头发也白得差不多了。现在离“报关员”考试只有半个月了,但是自己的临考状态却很不好,昨天晚上还晕倒在教室。我现在非常担心如果考不过,我无法面对我的父母,无法面对我的老师,无法面对我的同学,也无法面对自己的满头白发。假如我不能通过报务员考试的话,只有去撞墙,一死了之。通过心理咨询老师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心理疏导,这位同学不仅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考试,而且赢得了较为理想的考试成绩,实际分数远远超过达标线,2012年8月在进入大三之前,就提前与山东青岛某公司签约了。 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发原因,采取的方法措施及取得的结果) 考前焦虑症,也称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有可能伴有失眠、消化机能减退、全身不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这种状态影响考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降低应试的注意力、记忆力,使复习及考试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无法参加考试。还可能出现不明的腹泻、多汗、尿频、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 理有效。 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一个月来,我心烦、紧张、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陈述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一个月前,见爸爸把那么多钱放在茶几上,就拿了四十五元买了一块手表。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心里十分难过,感觉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最重要的是爸爸说要把我送到公安局,要是这样的话,同学和老师会知道我是小偷,丢死人了。现在,我不喜欢和同学玩,也不喜欢上学。心里总感觉紧张、烦闷,老师讲的课我也听不进去。回到家,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总想找个人发发脾气。

家长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家长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开学一个多月,专家在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家长有“焦虑”心情,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家长。家长们说:“我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总是忍不住问孩子考了多少分,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想发脾气。”“听说孩子要考试,我先坐立不安,压力比孩子还大,说话都怕惊动了他……”作为家有儿女未长成的父母,您是不是也是一位“焦虑家长”?针对家长们的焦虑症状,本期家教信箱选取了几个案例,并请专家点评,帮助家长们摆脱“焦虑”状态。 “绞尽脑汁帮孩子补习,他却不领情” 张女士近来发现孩子很没精神,老师也反映孩子经常上课走神,有时候甚至在课堂上睡觉。晚上回家之后也不做作业,也不愿意学习。张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到孩子懈怠就忍不住唠叨。可是,她越是唠叨,孩子越烦,越不想学。原来,每天张女士把孩子接出学校就直接送到另一个学校继续上课外班,张女士这种“逼迫”孩子学习的方式,孩子觉得很反感。孩子的疲倦和懈怠,都源于张女士的“焦虑”。

建议家长不要把孩子摆在“对立面”上,就是要弄清楚孩子对家长所安排好的一切是否需要、适合、喜欢。如果孩子不需要、不适合、不喜欢,一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孩子烦了,肯定什么都学不进去。专家认为,家长应该找一个时间,好好和孩子沟通一次。家长可以对孩子检讨,“妈妈也是第一次做毕业班学生的家长,也在学习,如果哪里做得不好,也请你帮助妈妈指出来。”家长真诚地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让孩子“爱上”学习要先让孩子高兴起来。其实对待孩子的学习,急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之和气的应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这样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能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孩子不写作业,我寝食难安” 小东今年上高三,每天很晚放学,回到家后小东很累,想先睡会儿,第二天早起一会儿把作业写完。小东的妈妈听同事说家里高三的孩子每天都学到很晚,再看自己的孩子每天回到家就睡觉,连作业也不写,心里很着急,担心他这样会影响学习。因此她不断就叨唠:“你怎么能不写作业呢?你这样不行啊……”“你再这样本科也上不了,只能上个高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小东听到妈妈说 的这些话之后既焦虑又自卑,成绩也开始像妈妈“预言”的那样,从能考上“一本”下滑到只能考上“专科”。

让孩子远离焦虑

荐语 这本书不但能够启发你自身的焦虑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意识到孩子有焦虑,你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引导孩子认识焦虑的真面目,施行那些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案,而不是坐以待毙。 作者简介 塔玛·琼斯基 美国著名的临床精神医学博士、情绪研究专家、临床心理学大师。她是美国心理协会和宾夕法尼亚行为治疗协会的会员。 1999年,她在宾夕法尼亚州创立了美国“儿童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后来扩大关注范围,更名为儿童与成人强迫症和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塔玛?琼斯基全部职业生涯致力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让心灵成为更安全的地方”。 精华解读 以下内容为《让孩子远离焦虑》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

目录 引言:你和孩子都会受益的一本书 一、孩子焦虑的表现 二、为什么会焦虑? 三、导致孩子焦虑的家庭教养行为 四、减轻焦虑的积极家庭教养方式 五、不要把你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六、减少孩子焦虑的方法 七、尝试克服焦虑的练习 八、焦虑管理计划 九、贴士 正文 引言:你和孩子都会受益的一本书 看到身边有些青春期的孩子聪颖智慧优异异常,却因深陷焦虑而无法快乐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一部分成年人在过度的焦虑中罹患抑郁;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生命,这让我感到非常痛心。

大多数患有焦虑症的成年人倾诉他们的症状始于儿童期。没有经过治疗的焦虑不但不会自愈,状况还会恶化,甚至对一些身体功能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大家解除情感超负荷状态的书。这本书不但能够启发你自身的焦虑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意识到孩子有焦虑,你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引导孩子认识焦虑的真面目,施行那些克服焦虑的有效方案,而不是坐以待毙。 一、孩子焦虑的表现 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吗: 超级粘妈妈,无法自己独自入睡?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恐惧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信心? 老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赢得老师赞赏,不愿去上学或是参加学校活动?总是担心还未发生的事?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或者看起来有些完美主义,事无巨细地要求自己表现完美?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危险信号,你需要重视了,孩子正面临焦虑。也许表面上他们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他们内心正备受煎熬、无比疲惫。

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个人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葛新磊 身份证号:341224************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安徽合肥 所在单位: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

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葛新磊 单位:合肥市新安江路小学 【摘要】本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矫治,指导求助者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结果很好地改善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并帮助她学会用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同时辅助放松疗法,使她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方式面对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本文详细记述了本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的过程。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鹏(化名),男,12岁,六年级一学生。成绩优异,是班里的班长。平时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是同学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在读幼儿园时就表现出聪颖可爱的一面,深得幼儿园老师的喜欢。进入小学,因为其母亲是小学教师,对他要求严格,他也很懂事,每次考试都能讨得母亲的欢心,母亲一直也引以自豪。通过了钢琴业余八级。还参加了作为班、奥数班、绘画班的辅导。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习至今,似乎都没有过失败,从来都是一帆风顺。求助者的性格有两面性:

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表现的较内向,听话;在同学面前则能说会道,具有一定的领导才干,在同学中威望较高。 三、主诉和个人自诉 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上课时易走神,作业效率明显变差。害怕各类考试,想到升学考试就更加烦躁。 个人自诉:求助者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前三名。学习上特别勤奋,认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今年春节走亲访友时,亲戚朋友对求助者期望很高,认为她肯定能考上市最好的中学。母亲虽然没有给予求助者以压力,但行为表现出来,每天陪到深夜。一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求助者得了七十几分,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下,自己也懊悔不已,自责自己考这么的分数,以后怎么参加升学考试?以后上课加倍认真,生怕考试再考砸,可是越担心越容易出状况,两个星期后的考试又不是优秀。这样上课时开始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效率也明显变差,不该出错的地方老是出错。一想到几个月后的升学考试,就浑身出汗,变得烦躁不安。晚上睡觉有时也会翻来覆去睡不觉,故睡眠质量不高,担心长期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摆脱这一窘境,前来寻求帮助。 四、观察和了解情况 求助者独自求诊,长得眉清目秀,衣着整洁,举止得体,对咨询师极有礼貌,有涵养。说话时言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表述自己近日为成绩退步感到恐慌,睡眠质量不高。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疼痛也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人格稳定,生活习惯均无异常。 社会功能方面:能正常地学习,做好班长工作,及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母亲曾带求助者上医院作医学常规检查,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小学生焦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分析讨论一例小学生的焦虑心理,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求助者的焦虑心理因为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错误认知观念。其主要表现为:意识清晰,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等。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以消除错误的认知观念,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感消退,自信心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焦虑心理有效。 关键词:焦虑一般心理问题错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小婕,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幼性格内向。从出生到上学前,一直和农村的奶奶住在一起。四年前,随父母到城里租房住。父母亲下岗,在街上卖烧烤。晚上孩子放学后,是父母买卖最好的时候,经常给孩子一两块钱,自己买饭吃。等父母忙完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晰,无感知觉障碍及思维联想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智能均正常。情绪焦虑,易激惹,自卑,易烦躁。 4.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5.社会功能不喜欢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作业应付,上学迟到。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一个月来,我心烦、紧张、爱发脾气,不喜欢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不喜欢上学。爸爸妈妈打我是因为不爱我。爸爸把我送到公安局,就成小偷了。老师和同学知道后,会瞧不起我。 2.个人陈述假期里喜欢到奶奶家,奶奶给钱花,做错事了,奶奶也不打。妈妈和爸爸太忙,不喜欢自己,特别是爸爸,几乎不见笑脸。只要做错事,就会连打带骂。其实,已经给爸爸妈妈拿了好几次钱。因为家里的钱经常放到桌子上,爸爸妈妈也没有发觉。开始不敢多拿,不超过一元,爸爸妈妈没发现,就大胆起来。一个月前,见爸爸把那么多钱放在茶几上,就拿了四十五元买了一块手表。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了一顿,心里十分难过,感觉爸爸妈妈根本不爱自己。最重要的是爸爸说要把我送到公安局,要是这样的话,同学和老师会知道我是小偷,丢死人了。现在,我不喜欢和同学玩,也不喜欢上学。心里总感觉紧张、烦闷,老师讲的课我也听不进去。回到家,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说话,总想找个人发发脾气。

入园分离焦虑症家长应对策略

入园分离焦虑症家长应对策略 1.培养独立能力 (1)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2)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具信心。当孩子脱离幼稚期,行为能力逐渐发展成熟时,会慢慢表现独立的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这些倾向,多方引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注重关爱行为 (1)家长平时除了要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要加强挫折商(AQ)的培养,这是教育孩子成才培养情商(EQ)的重要一课。如孩子上幼儿园前,有意带孩子去见老师,熟悉环境,并给予正面的、积极的的教育,鼓励他:"你一定是个听话守纪律的好孩子!",而要避免给孩子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的语言,如:"再不听话就马上送你去幼儿园!"、"看你到幼儿园还敢调皮!老师可不象妈妈这样对你!"、"到幼儿园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2)让告别变得简单,一口袋的吻。为了缓解幼儿和家长分开时的痛苦,早上离开家之前,家长可假装在她的口袋里给她留下几个吻。家长在口袋里吹几个吻,然后,合上口袋不叫吻跑出来。这样做的话,幼儿就会不哭了。并告诉她,如果在幼儿园觉得寂寞,他可以打开口袋,爸爸妈妈的吻就在那儿等着他呢。这样做可以让幼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他会认为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自己身边。 (3)给予认同和拥抱。当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他因离别而哭得很伤心时,家长可抱起孩子,拍拍他的背,让他靠在自己的肩膀上休息一会。等到他不再哭泣时,把他交给幼儿园教师让老师抱着他与你说再见。让孩子看着你离开,而

关于对一“因敏感心理导致慢性焦虑症”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关于对一“因敏感心理导致慢性焦虑症”学生的心理咨询 案例分析 (一)学生一般资料: 该学生是我校(某某市职业中专)高职升学尖子班的一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发挥好时能进级部前五名,性格内向,不擅言谈,身体素质较差,精神低落,心事重重。 成长史:出生:农村家庭,天真,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 小学:成绩优秀,名列前茅。 初中:初二,出现焦虑问题,睡眠障碍,成绩下滑。 初三,在痛苦中度过,出现问题的导火线。 高中:高一:到我校学习,问题发展。 高二,问题进一步恶化,并且转移。 高三,学习的压力和问题严重的矛盾无法解决,主动寻求帮助。 (二)学生自我陈述: 初二时,成绩优秀,因为上学路远,经常迟到被老师罚站,因为习以为常,所以不是很在乎,于是老师很生气,就狠狠地批评了我,我觉得老师肯定对我有成见了,于是我也开始不喜欢老师,以至于开始恨老师。出于跟老师赌气吧,我也不认真学习了,紧接着自然就是成绩下滑,我本来学习那么好,现在却考得这么差,都怨那可恶的老师,我更恨老师了,我接受不了自己的成绩,晚上出现了失眠,我就买了安眠药,吃了也不管用。我痛苦极了,我曾想过不上了,又考虑家人一定不会同意,真没办法,我难受死了,每天我觉得度日如年,我成了睡眠的奴隶,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我该怎么办?真是祸不单行,上初三寒假时,我回家过年,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亲戚,她在我们家吃的饭,但是,饭后我发现奶奶把她用过的碗扔了,我就好奇地问为什么,奶奶说她得了肝炎,此时我正想起我们刚学过,肝炎是传染的,哎呀,我刚才还和她在一个盘子里吃菜了,我是不是被传染了,我感觉好像自己真被传染了。于

是我整天闷闷不乐,也很害怕,最后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医院检查,结果说我没有被传染。我很高兴,但是此后我仍然害怕和别人一起吃饭,生怕自己被传染上。我从不敢在外吃饭,因为我觉得外面的盘子不干净。也不愿意跟别的同学互相借东西,于是我跟别人的来往少了,觉得自己很孤独。我整天都在疑神疑鬼,我的头都快要炸了。中考我落榜了,我都不想上了,可怕家人伤心,于是来到职业学校。爸爸让我上的升学班,还让我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在高一我仍然整天担心,看到别人手划破了,我就害怕站到自己的身上。有一次,同学跟我开玩笑,把血弄到我身上,我觉得这下完了,我得马上洗干净,我一遍又一遍的洗,每洗一次我就会放松一些。不洗干净,我就无法安心学习。就这样我受折磨地度过了高一。到了高二,我的情况更严重了,我开始害怕红色。遇到红色的东西,我就会浮想联翩、忧心忡忡,无法学习。此时我觉得如果再这样下去,我高考肯定考不上。我想找人帮我解决,可是我又怕别人会笑我心理不健康。老师讲的我根本没心思听。我实在无法控制自己了,我想到了自杀。但是我又不忍心扔下年迈的父母,于是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无论怎样,我都要活着。就是在困惑中我度过了高二。转眼间,我升入了高三,学习的压力和问题的严重让我更加担心。我该怎么办。我在校园里徘徊,突然看到心语信箱,我心里一动,有了,我的救星来了。我为什么不找心理老师帮忙呢?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心理老师,于是便开始了我的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老师的观察:第一次见到他,感觉他心事重重,好像有很大的包袱压在身上,一筹莫展。他很紧张,就怕被别的人知道,说他心理不健康,非常急迫的要我救救他。还说已经找我几天了。 通过班主任的了解:该同学表现与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因为语文成绩不好,语文老师找他谈话,他觉得老师对自己太关心,受不了。常跟班主任老师说:“老师,你别对我那么好,我受不了。” 考虑为其保密,于是未向同学了解情况。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孩子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桓仁县实验小学沈维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容易忽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仅要孩子打好学习基础,更应当注重培养良好的品质。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抽样调查的两千多名学生中,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占了13.16%;南京市和杭州市的调查中也有15.7%和13.76%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出现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上海的调查更表明已有高达27%的学生具有精神偏异问题。而且,专家还指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家长们的注意。 那么,在孩子们中比较常见的都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一、消极悲观 小强原来是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男孩,虽然他的成绩不怎么样,但他并不因此感到自卑,反而整天都是开开心心的,好像没有什么事情能够令他烦恼。但是,自从前年一直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背着母亲爱上别人之后,小强的性格就开始发生的变化。过去小强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最棒的,可没想到他居然会做出这种抛妻弃子的事情,望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母亲,小强开始怀疑大人、怀疑一切。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与同学们打打闹闹,而是经常一个人孤独地躲在一边,表现得十分消极和抑郁。一次,他甚至在同学面前流露出了对人生悲观的态度,他说:“做人就是这样,骗来骗去的,活着真没意思,不如死

了算了。” 专家点评: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新闻常有所听闻,其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孩子的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平时,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情绪应当予以足够的关注,注意结合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疏导教育,帮助他们学会从生活的不同方面看待问题。特别是当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很容易诱发孩子的心理问题,此时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忧郁自闭的倾向,应认真分析孩子情绪不佳的原因,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摆脱心理阴影。同时,还应当开展必要的自杀预防教育,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咨询热线,获得专业的危机干预。 二、焦虑不安 萍萍在小学里是一位成绩拔尖的学生,她读书非常自觉和用心,每天一回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从来都不用父母监督,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她的成绩始终处在全年级的前茅。去年她考上了一年重点中学,在这所中学里,汇聚了来自不少重点小学的尖子生,萍萍的成绩在班上一下子排到了中下游。为此,好强的萍萍更加发奋用功了,可在几次摸底测试中,萍萍的排名始终未能有太大的突破,于是,她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常常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常常担心自己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等生”,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跟不上课程,担心自己会被同学嘲笑。随着这种焦虑心态的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症 亲爱的家长们,当您看到这篇文章时,您的孩子即将进入托班学习秋季班和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小班,他/她有可能会出现以下 现象痛哭绝食发呆难以入睡…… 恭喜您,您和您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第一次的分离阶段,以上都是分离阶段焦虑的表现。这对你们来说都会非常难熬,但同时也是异常宝贵、值得珍惜的一段体验,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段旅途。因此,请您耐心看完以下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对于“分离焦虑”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在了解分离焦虑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另一个儿童发展心理学关键概念: 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婴幼儿在同依恋对象分离时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当婴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即表示他们开始有能力将熟悉的事物和不熟悉的事物加以区分。在与熟悉的教养人/看护者分离时,婴幼儿会本能地对陌生的面孔、环境感到恐惧,这其实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心理一般出现在6-8个月大,14-18个月大时达到顶峰,然后其频率和强度在婴儿期和童年期都会逐渐下降(Kagan , Kearsley , & Zelazo,1978; Weinraub & Lewis,1977)。 当他们从家庭迈入学校时,他们不得不承受这种分离的恐惧和痛苦。鲍尔比(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的表现

其中,最痛苦难熬的莫过于反抗阶段。这个阶段里,孩子会因个体气质、性格、家庭环境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抗:适应能力好的孩子有轻微的情绪反应,但是能够正常参与集体活动; 适应能力稍弱的孩子,则可能大声哭闹、强烈的反抗,甚至会在回到家后产生一些持续性的影响,如食欲不振、身体不适(头痛、轻微呕吐、腹痛等)、做噩梦等等; 回到家后会特别寻求父母的关注,表现的比以往更加粘人,渴望父母的爱抚、拥抱、陪伴入睡等; 在每天入园前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抗拒父母所提及的关于学校的一切,让父母的引导看上去毫无意义; 拒绝进食,入睡困难; 接纳孩子因分离而有的情绪 耐心陪伴孩子度过分离阶段 脾气暴躁,入园后可能会攻击同伴或教师。 …… 这些表现对于处在反抗阶段的幼儿而言,都是可能发生且正常的。 分离焦虑的应对方法 对小孩正常成长中的分离焦虑,您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她/他。 1. 适应新环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