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100 叫

做它的表面积。

方体或正方体

个面的总

100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棱长和 C

关系

长 方 体

顶点

面的形状 棱长 面

C 长方体 =(长+宽+高)×4

C 长方体 =4(a+b+h )

逆运算:(方程法)设长X

(X+宽+高)×4 = C 长

X+宽+高 =棱长和÷4 (算术法)

长=棱长和÷4-长-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6个 12 条 8 个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最多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有3组棱(长、宽、高)每组4条。相对的4条棱相等。最多8条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2个面

完全相同。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正 方 体

6个

12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完全

相同。

C 正 = 棱长×12 C 正 = a ×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 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S 表面积(6个面)

V 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定义

方 体 S 表=(长×宽+ 长×高+ 宽×高)×2 S 表

=(ab + ah + bh )×2 S 表=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和下)(前和后) (左和右)

S 表

= 2ab + 2ah +2bh 逆运算:

(长×宽+长×高+宽×高)×2=表面

积x ×宽+x ×高+宽×高 =表面积

÷2

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

进率为 100

平方米 m 2

平方分米 dm 2

平方厘米

cm 2

V 长 = 长×宽×高 =abh V 长= 底面积×高 =Sh 或V 长=横截面积×长=Sa

逆运算:① 设长X X ×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③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

进率为1000

立方米m 3

立方分米

(升)

1dm 3

=1L

立方厘米(毫

升) 1cm 3 =1mL

体积 容积

(箱子、油桶、仓库、水池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

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从里面量长、宽、高。)

正 方 体

S 正= 棱长×棱长×6 S 正=任意一个面的面积×6

= a ×a ×6 =6a 2

逆运算:

一个面的面积= 表面积 ÷ 6

V 正 = 棱长×棱长×棱长 V 正 =a ×a ×a =a 3

m 2 100 dm 2 100 cm 2 m 3 1000 dm 3 cm 3

进率:

L

1000

mL

解决思路

题型

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

积。

(从外面量长、宽、高。)

6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100 叫 做它的表面积。 长 方体或正方体 个面的总 面 积 , 100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棱长和 C 关系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棱长 面 C 长方体 =(长+宽+高)×4 C 长方体 =4(a+b+h ) 逆运算:(方程法)设长X (X+宽+高)×4 = C 长 X+宽+高 =棱长和÷4 (算术法) 长=棱长和÷4-长-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6个 12 条 8 个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最多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有3组棱(长、宽、高)每组4条。相对的4条棱相等。最多8条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2个面 完全相同。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正 方 体 6个 12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完全 相同。 C 正 = 棱长×12 C 正 = a ×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 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形 体 S 表面积(6个面) V 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定义 长 方 体 S 表=(长×宽+ 长×高+ 宽×高)×2 S 表 =(ab + ah + bh )×2 S 表=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和下)(前和后) (左和右) S 表 = 2ab + 2ah +2bh 逆运算: (长×宽+长×高+宽×高)×2=表面 积x ×宽+x ×高+宽×高 =表面积 ÷2 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间 进率为 100 平方米 m 2 平方分米 dm 2 平方厘米 cm 2 V 长 = 长×宽×高 =abh V 长= 底面积×高 =Sh 或V 长=横截面积×长=Sa 逆运算:① 设长X X ×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③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 进率为1000 立方米m 3 立方分米 (升) 1dm 3 =1L 立方厘米(毫 升) 1cm 3 =1mL 体积 容积 (箱子、油桶、仓库、水池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 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从里面量长、宽、高。) 正 方 体 S 正= 棱长×棱长×6 S 正=任意一个面的面积×6 = a ×a ×6 =6a 2 逆运算: 一个面的面积= 表面积 ÷ 6 V 正 = 棱长×棱长×棱长 V 正 =a ×a ×a =a 3 m 2 100 dm 2 100 cm 2 m 3 1000 dm 3 cm 3 进率: L 1000 mL 解决思路 题型 物 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 积。 (从外面量长、宽、高。) 6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如何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培训心得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思维导图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丰富,研究内容涉及思维导图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分类及其编制过程、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对思维导图的专题研究还不多见,中文版的思维导图软件较少,本文将从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制图的策略、应用的注意事项几方面做初步探究。 一、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能够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的工具 思维导图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持与帮助,通过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结构,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地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概念的地位以及相关性,以便学生发现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造思维的工具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拥有较为宽泛的想象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计符合条件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思考,会在头脑中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且学生在构建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之后与他人的作品比较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五年级上册小数这一节内容时,通过与同学交流构建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 (三)知识整合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在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表面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学思想与方法”。融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让学生从散杂、片断的机械式学习提升为注重关系并充满主动探究活力的有意义学习。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概念很多,如周长、面积以及六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等。如何给学生讲述这些概念?怎样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怎样获得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复习内容,明确了复习的任务:(1)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表示的意义?(2)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3)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4)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将以上内容整理成思维导图,并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的工具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笔者通过不断地探究,发现学生对数字与图示的理解是最快的,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了思维导图教学法。教师通过利用思维导图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识图、分析图示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开展了思维导图的数学思维训练之后,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标签: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学习时的思路不够明确,思维方式也缺乏指导,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与发展,思维导图式教学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利用图形更直观地表达某一观点,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明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导图相当于心智图、脑图、流程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类思维发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图形技术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思维导图的协助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与学习习惯,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1.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学生都对数字与图示的感觉比较好,相对于对文字的理解要直接得多,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1]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按照思维导图的引导,能够进行正确地分析与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利用思维导图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每一名优秀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探究,可以到黑板上进行实践填写,使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讲授一下认识钟表的技巧,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黑板前利用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了解形象思维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在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先热热身,做一个游戏。 24点游戏: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或括号的形式运算,得数24.方法越多越好:大家做做,开始 3,3,3,3;4,4,4,4; 5,5,5,5;6,6,6,6; 接下来:7,7,7,7;4,4,10,10;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日寸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把它视为图形,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它把学习者线性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用图形的方式组织起来,这不仅从表面上美化了笔记形式,而且有利于唤起学习者对先前知识的刺激,更有利于他们之间对各自隐性知识的获得,对学习群体将有大的促进作用;把思维导图视为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自身的优点,来辅助我们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00 叫做它的 表面积 。 长 方 体或 正方体 个面的总面积 ,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棱长和 C 关系 长 方 体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棱长 面 C 长方体 =(长+宽+高)× 4 C 长方体 =4(a+b+h ) 逆运算:(方程法)设长X (X+宽+高)×4 = C 长 X+宽+高 =棱长和÷4 (算术法) 长=棱长和÷4-长-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6个 12 条 8 个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最多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 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有3组棱(长、宽、高)每组4条。相对的4条棱相等。最多8条棱长度相等。 相对的2个面完全相同。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正 方 体 6个 12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完全相同。 C 正 = 棱长×12 C 正 = a ×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 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n 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 倍;表面积扩大n 2倍;体积扩大n 3倍。 形体 S 表面积(6个面) V 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 单位 定义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定义 长 方 体 S 表=(长×宽+ 长×高+ 宽×高)×2 S 表=(ab + ah + bh )×2 S 表 =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和下)(前和后) (左和右) S 表 = 2ab + 2ah +2bh 逆运算: (长×宽+长×高+宽×高)×2=表面 每相邻两 个常用面 积单位间进率为 100 平方米 m 2 V 长 = 长×宽×高 =abh V 长= 底面积×高 =Sh 或V 长=横截面积×长=Sa 逆运算:① 设长X X ×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体积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进率为1000 立方米m 3 立方分米 (升) 体积 容积 (箱子、油桶、仓库、水池等)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 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从里面量长、宽、高。)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从外面量长、宽、高。) 6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

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棱长和C关系 长方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棱长面 C长=(长+宽+高)×4 C长 =(a+b+h)×4 逆运算:设长X (X +宽+高)×4 = C长 X +宽+高 =棱长和÷4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相等的特殊长方体。6 个 12 条 8 个 通常6个面都是 长方形。 特殊时,最多有 2个相对的面是 正方形,其余4 个面是长方形) 有3组棱(长 宽高)每组 4条。最多8 条棱长度相 等,通常4条 棱相等。 相对的2个面 大小完全相同, 即面积相等。 (上下) (前后) (左右) 正方体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 完全相同, 面积相等。 C正= 棱长×12 C正=a×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其棱长和也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4倍,体积扩大8倍。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其棱长和也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2倍,其棱长和也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4倍,体积扩大8倍。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3倍,棱长和扩大3倍,表面积扩大9倍,体积扩大27倍。 形 体 S表面积(6面)V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定义 长方体S长=(长×宽+ 长×高+ 宽×高)× 2 S长=(ab + ah + bh)×2 S长=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下)(前后)(左右) S长= 2ab+ 2ah +2bh 逆运算:设长X x×宽×2 + x×高×2 +宽×高×2 =表面积 面积进率 100 平方米 m2 平方分米 dm2 平方厘米 cm2 长方 体或 正方 体6 个面 的总 面积, 叫做 它的 表面 积。 V长= 长×宽×高=abh V长= 底面积×高 =Sh =左面积×长=Sa =前面积×宽=Sb 逆运算:①设长X X ×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 ③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进率1000 立方米m3 立方分米(升) dm3 L 立方厘米(毫升) cm3 mL 体积容积 物体所 占空间 的大小 叫做物 体的体 积。 (从外 面量 长、宽、 高。) 箱子、油 桶、仓库、 水池等所 能容纳物 体的体 积,通常 叫做他们 的容积。 (从里面 量长、宽、 高。) 正方体S正=棱长×棱长×6 S正=6a2 = 6×a×a =任意一个面的面积×6 逆运算: a×a=表面积÷ 6 V正 = 棱长×棱长×棱长 V正 =a×a× a=a3 m2 100 dm2 100cm2 m3 1000 dm3 1000 cm3 进率:大变小×进率(+0或向右移动小数点);小变大÷进率(-0或向左移动小数点)L 1000 mL 所有公式解决思路题型

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梳理思维导图

100 叫 做 它 的 表 面 积 。长 方 体 或 正 方 体 个 面 的 总 面 积 ,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棱长和C关系 长方体面棱顶点面的形状棱长面 C长方体=(长+宽+高)×4 C长方体 =4(a+b+h) 逆运算:(方程法)设长X (X+宽+高)×4 = C长 X+宽+高 =棱长和÷4 (算术法) 长=棱长和÷4-长-高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6 个 12 条 8 个 有6个面,都是 长方形。(有时, 最多有2个相对 的面是正方形, 其余4个面是完 全相同的长方 形) 有3组棱 (长、宽、高) 每组4条。相 对的4条棱 相等。最多8 条棱长度相 等。 相对的2个面 完全相同。 (上下) (前后) (左右) 正方体6 个 12 条 8 个 6个面都是 正方形。 12条棱长 度都相等。 6个面完全 相同。 C正= 棱长×12 C正=a×12= 12a 逆运算: 棱长和÷12 = 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扩大n倍,其棱长和也扩大n倍;表面积扩大n2倍;体积扩大n3倍。 形 体 S表面积(6个面)V体积(容积) 计算公式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定义 长方体S表=(长×宽+ 长×高+ 宽×高)×2 S表=(ab + ah + bh)×2 S表=长×宽×2 + 长×高×2 +宽×高×2 (上和下)(前和后)(左和右) S表= 2ab+ 2ah +2bh 逆运算: (长×宽+长×高+宽×高)×2=表面 积x×宽+x×高+宽×高 =表面积 ÷2 每相邻两 个常用面 积单位间 进率为 100 平方米 m2 V长= 长×宽×高=abh V长= 底面积×高 =Sh 或V长=横截面积×长=Sa 逆运算:①设长X X×宽×高 =长方体体积 ②长方体体积÷宽÷高=长 ③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单位,每相 邻两个单位间 进率为1000 立方米m3 立方分米 (升) 1dm3 =1L 体积容积 (箱子、油桶、仓 库、水池等)容器 所能容纳物体的体 积,通常叫做他们 的容积。(从里面量 长、宽、高。) 物 体 所 占 空 间 的 大 小 叫 做 物 体 的 体 积 。 ( 从 外 面 量 长 、 宽 、 高 。) 6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1 / 10 《地图的阅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2)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3)上北下南,左西右东(4)指向标(5)北方(6)南北(7)东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提升、拓展)例题解析 基础知识点一、学会阅读地图 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辨误区:地图和照片的区别 地图和照片是有区别的,地图是把某一区域的景物进行选择和综合,并且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用“符号”来代替真实的景物;照片是原封不动地展现景物的真实面貌。 (1)比例尺 ①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③表示方式(以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千米为例): 数字式:1∶100 000或者1/100000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线段式: ④大小比较:比较几个比例尺的大小时,可以先把不同的比例尺统一成同一形式的比例尺再进行比较。 比较数字式比例尺大小时,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例1-1】下列关于地图及其构成要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图是照片的复制,二者没有区别 B.地图的构成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C.地图的构成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和大小 D.地图都是反映在平面上的图形 解析:A地图和照片是不同的,见上面的“辩误区”,B正确,这称为地图的三要素;C地图的大小不是地图的要素;D地图不一定都是在平面上,有时也做成立体地图。 答案:B 【例1-2】李阳是树园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家住晶晶小区,每天步行上学。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李阳家所在的晶晶小区位于树园中学的()。 A.西北方 B.东南方 2 / 10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整理》教学设计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教学设计 ————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整理 东川二小王佳 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是一套符合大脑语言的终极思维工具,被称为“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让你也能像天才一样思考。因其简单、高效、有趣、便于记忆等特点,很快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全球推广,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我们同样可以将它用于我们的数学知识的整理,本节课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整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抓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将零碎、散乱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整理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整理。 教学目标: 1.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2.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整理”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抓住数学知识之

间的联系性,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整理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数学思考的周密性和系统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系统性的掌握 学具: 彩铅、练习卡、直尺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为学校即将举行的儿童节庆祝活动做准备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住繁杂的“准备工作表”,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 1.展示思维导图,边出示边讲解其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思 维导图”系统安排工作及帮助记忆的优势。 2.介绍“思维导图”的来历和绘制方法 A、顺时针方向绘制 B、以图为主、文字为辅 C、注意色彩的应用 3.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思维导图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 万(4)5.1 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

、知识点解析 (1 例题解析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 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个两极稍扁、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 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A.地球仪上地轴是一个假想的旋转轴 B.地球仪上的南、北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C.地球仪是按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D.所有地球仪都会有表示国家的符号与名称解析:地球仪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的模型,有很多种类,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政区的,在绘有世界政区图的地球仪上,有表示国家的符号和名称。 答案:D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考化学备考: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掌握铝的氧化物(Al2O3)、氢氧化物(Al(OH)3),及其重要 盐(KAl(SO4)2)的性质; 2、准确理解氧化铝(Al2O3)和氢氧化铝(Al(OH)3)的*,会书写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Al(OH)3的制备,会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掌握Al3+、 Al(OH)3 、AlO2-的转化(铝三角),并能够用 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知识网络】 【学习内容】 一、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2054℃),沸点2980℃,难溶 于水。 2、化学性质: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或强碱溶液中。 *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l2O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l2O3是*氧化物。(金属 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用途 ① Al2O3是工业冶炼铝的原料

② 常作为耐火材料,例如,有氧化铝坩埚。 ③ 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各种不同颜色的原因是在宝石中 含有一些金属氧化物的表现。如红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铬元素而显红色,蓝宝石因含有少量的铁和钛元素而显蓝色。 【例题】 1.下列物质中既能跟稀H2SO4反应, 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的是①NaHCO3②Al2O3③Al(OH)3④Al()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全部 2、对氧化铝的分类中准确的是() A.酸性氧化物B.碱性氧化物 C.*氧化物 D.不成盐氧化物(像CO一样)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Al2O3难溶于水,不跟水反应,所以它不是Al(OH)3对应的氧化物 B.因为Al2O3是金属氧化物,所以它是碱性氧化物 C.Al2O3能跟所有的酸碱溶液反应 D.Al2O3能跟强的酸碱溶液反应 【答案】D 【解析】Al2O3虽然难溶于水,但是2Al(OH)3 Al2O3+3H2O, Al2O3和Al(OH)3中Al的化合价相同,所以Al2O3是Al(OH)3对应的 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没有必然 的联系。Al2O3是*氧化物,Al2O3与强酸、强碱反应,与弱酸、弱碱 不反应。

论文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 岗李乡三石小学师合现 [摘要]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英国教育学家Tony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所提出的,是一种运用图文并重并结合知识点的联系层次级图的形式来帮助学习记忆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还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结合相关教学实例,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也做了新的改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结合教材特点,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实现课堂管理的人性化,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不断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思维导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将很多的数学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并能够系统、完整地展现出来,这种形象、严谨、易懂的知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由于课程中会涉及不同形式的笔算乘法、口算乘法及其应用题,所以教师可能会通过例题板演等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但由于讲解比较细致,再加上知识点又多,一定会给学生的理解上带来一些困难。此时,如果教师在讲完这一节课的知识点后,巧妙的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进行总结,将知识形象、全面地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因数的两位数的乘法推算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二、运用思维导图建立数学错题册,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