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好古敏求(原文、集注、详解)

好古敏求(原文、集注、详解)

好古敏求(原文、集注、详解)
好古敏求(原文、集注、详解)

好古敏求(原文、集注、详解)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奢淫逸,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乐观,富有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评析】安贫乐道是一种非常高的思想境界,人类极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种境界不是靠教化、要求就能做到的,绝大多数常人也是无法做到的。如果有人这样做了,应该得到赞赏和尊重;如果人们做不到,也应该得到理解和宽容。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绝大多数人处于世俗境界,官员文人们大多处于功利境界,其中的一少部分达到了道德境界,只有极个别的人上升到了天地境界。安贫乐道基本上达到天地境界了,几百万人、几千万人能有一个达到这种境界就不错了。绝大多数富人都会为富不仁,这符合人类贪婪的本性。要求富人不骄奢淫逸,要求富人崇尚“周礼”,要求富人乐善好施,都是不可能的事。将不可能的事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不是自欺欺人吗?

于丹在书中对其的解说为: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见于丹《〈论语〉心得》第12页。)

显然,于丹将“贫而乐”中的“乐”,解释为“欢乐”。我在这里,不做引经据典的考证,因为大家也很难去找到,或是去阅读,古人的各种注疏。我就引用大家都能在书店里买到的,其作者的学术水平也为大家所公认的两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做一引证。在这样的比较之下,是非曲直,我想明眼人自有公断。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一书中,对此的解说为: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一本乐下有道字。贫能无谄,富能不骄,此皆知所自守矣,然犹未忘乎贫富。乐道则忘其贫矣。好礼则安于处善,乐于循理,其心亦忘于己之富矣。故尤可贵。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对此的解说为: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贫而乐,皇侃本“乐”下有“道”字。郑玄注云:“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所以译文增“于道”两字。

以上二先生,均将“乐”解释为“乐道”之“乐”,即“喜好”之义。

我不揣鄙陋,将我最近出版的《孺童讲论语》一书中,关于此句的解说,摘引如下:“乐”,在此可有二种解读:其一,为“礼乐”之乐;其二,为“喜好”之乐。之所以会产生这二种解读,主要是由于此句的版本差异所决定的。除了“贫而乐”这一版本外,另一种版本在“乐”字下多一“道”字,此句则变为“贫而乐道”。这两种版本都很古老,在时间上很难判断孰先孰后,而且从意思上也都讲得通。

若以“贫而乐”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好于“乐”。这就与下句“富而好礼”相对应,一个好乐,一个好礼。若以“贫而乐

道”讲,则此句意思为:虽然贫穷,但乐于求道。这也能在句式上,与下句相对应,一个乐道,一个好礼。如果单从孔子的答语中,很难判断这两种版本孰是孰非。但如果比照子贡的问句,似乎可以从句法结构上,姑且得出一个结论。子贡问语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似乎孔子答语应为“贫而XX,富而好礼”,才算前后对应,而且读起来语气比较通顺。如果判“乐”为第一种解读,那么照“富而好礼”句式,似乎在“贫而”与“乐”之间缺一“好”字,也就是说此句应为“贫而好乐”。但由于这只是推测,没有版本及辅助材料证明,所以不能作为最终结论。如果判“乐”为第二种解读,“乐道”、“好礼”意思能够对应,且有现成的“贫而乐道”的版本证明,此倒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于丹的错误是出在“望文生义”上,见到“乐”字,就想当然将之解释为“高兴”、“喜悦”之“乐”。这种错误的产生,显然是犯错者对《论语》并没有一个基本的较严肃的研读。在当前,已经几乎被奉为仅次于《论语》原典的于丹《〈论语〉心得》,到底传达给读者多少正确而有用的信息呢?到底于丹的讲解,是向大众传达了儒家学说的精髓,还是仅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呢?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注释】因:沿用。或:有人。

【译文】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评析】闲人理解,孔子的这段话是说社会的发展走向是可以预知的,或者说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闲人持怀疑态度。早些时候写过一个帖子,题目是“周期”,放在这里。对于中国朝代的更替,有一种周期说。不论是三百年,还是五百年,

与世界其它任何国家相比,都是一种独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螺旋是一种轮回,有点周期的意思;由于是上升,所以,每一次轮回的起点都要比上一次轮回的起点提高一层。为了说明方便,我们按时间的顺序和长短对中国的朝代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在公元前2207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朝代社会开始了,朝代的更替也随之开始了。夏、商、西周的时间分别是441年、643年和350年,这段时间共1434年,国家基本上是统一的。但那时的中国不大,与现在的中国不是一个意思。

到了公元前770年东周以后,国家逐步开始分裂,一个国家变成了多个国家,战国后期形成了齐、鲁、燕、韩、赵、魏、秦七雄,这段时间共持续了521年。

秦从公元前248年开始兼并六国,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它很短命,只统治了14年。

公元前206年,汉灭秦,统治时间共426年,中间出现王莽和更始帝共16年。汉以后,中国开始了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隋改变了长达361年的分裂状态,重新统一了中国,但好景不长,只统治了37年。

唐于公元618年灭隋后,中国又开始了289年的稳定期;之后的53年,又出现了五代、十国。

从公元960年开始,进入了北宋、南宋与辽、金、西夏、元共存时期,时间为319年。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此后的632年,中国经过了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三个王朝,没有再进入大的长期分裂状态。

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8年间,实际上国家是不统一的。从中国第一个朝代建立到现在,一共是4212年,其中,统一的时期包括夏、商、西周、秦、西汉、东汉、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分别是441年、643年、350年、14年、198年、195年、37年、289年、167年、152年、97年、276年、267年、56年,累计时间约3182年,占总时间的90%,不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均为240年。其余10%共1030年,分别是西周之后521年的春秋战国,西汉之后16年的王莽和更始帝,东汉之后361年的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唐之后53年的五代、十国,清之后48年的中华民国。

作完上述统计以后,仅从时间上看,即找不到周期,也看不到螺

旋,对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也难以形成关于“久”的量的概念。归纳起来,基本的东西有两点: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虽然分裂战乱也有1030年,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比较短暂的;

二、中国是逐步壮大的,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到了清,无论是疆土还是种族,都达到了极限。作上述统计的时候,有以下几点感受:1、中国传统文化,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尚未形成以前,中国的疆土还比较小,社会比较稳定,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很长。春秋战国时期,可能是由于诸侯割据的原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长达250余年的文化繁荣期。

2、秦在中国只是一个过渡期,如果从短命的角度看,可以不把它作为一个朝代,但是由于它在“尚武、扩张”方面的巨大贡献,其历史作用却不可忽视。遗憾的是,后来的帝王并不看重秦的主张和思想,否则,之后的中国难以预料会如何发展。

3、从文化的角度讲,汉与秦正好相反。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儒学能够成为中国的国学,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为以后的帝王提供了一种经验,那就是用儒学统治中国可以长达426年。自“五四”以来,中国的反孔非儒一直不断,如果接受“以儒学为主的传统中国文化是近代中国被动挨打、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这一观点,那么“汉奸”的“汉”字不应该是“汉族”的“汉”,而应该是“汉朝”的“汉”。

4、汉以后,中国经历了长达361年的分裂和战乱时期,一个国变成了几个国、十几个国。在这361年里,值得大书特书的“国粹”不多。

5、隋朝统一中国后,统治的时间只有37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弹指一挥间。可是就在这短短的37年间,他们却做了一件造福万世的伟大事件,那就是开凿京杭大运河。虽然京杭大运河在隋之前已经开凿了一些河段,到元才达到今天的规模,但隋的功劳是最大的。

6、唐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口碑比较好的朝代,其功不表。就其过而言,笔者认为是盛行佛教。佛叫自两汉传入中国,到唐已有六七百年,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唐以后佛教才开始盛行。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儒释道优劣之争,其实,道对中国的影响与儒释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儒释也无所谓优劣。有儒就够中国受的了,实不该再有释;儒释结合,儒释共存,实是中国之最大不幸。

7、五代十国后,中国进入了300百多年的宋王朝。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辛苦的,300多年来一直与辽、金、蒙征战。

8、元是中国最辉煌的年代,其威力之大、疆域之广,应永远作为中

国人的骄傲。不过,元朝的建立,实际上是元以前中国的一次彻底亡国。

9、中国的帝王妄自尊大由来已久,但是刻意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明开始于公元1368年,结束于公元1644年,这276间,西方出现了很多永垂青史的人,发生了很多永垂青史的事。而在明朝却没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事。最大的遗憾应该是郑和的无功。

10、清与明相比,在闭关锁国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社会发展到清末,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该有太多的遗憾。需要说明的是,清朝的建立,实际上是中国的第二次彻底亡国。直到晚清,人们仍然将“驱逐达虏,恢复中华”作为革命的口号。中国人历来不乏汉奸,如果说满清的汉臣、汉官都是汉奸,应该不会太冤枉他们。

11、辛亥革命算不上成功,辛亥革命后十几年,孙中山还在说“革命尚未成功”就是一证。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①我老彭:“我”在此处表示亲切。老彭,商朝的贤大夫。【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相比。”

【读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之所以达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集注》)当然,绝对的述而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无论你编辑也好,整理也好,总得反映出编辑整理者的眼光和取舍旨趣,更不用说还有“删”、“定”、“赞”、“修”的工作在内了。所以,所谓“述而不作”,多半是“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郭沫若语)实际上是有所“作”。

相反,倒是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不是

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过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想?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评析】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应该有两种原因:一是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反对思想文化上的创作和创新;二是他不完全是“述而不作”,但对自己的“发展创新”心里没底,将自己的东西也说成是古已有之。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应该提倡的,如果人人都遵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那么中国的思想文化就不会有创新和发展,实际上2000多年来一直是对孔子的那点东西陈陈相因,确实没有多少创新和发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评析】“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与其强调“克己复礼”的主张一脉相承的,个人觉得,这也是孔子思想最大的缺陷之一。如果只强调服从旧有的规矩而不敢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只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落伍直至被淘汰。因为过去的旧的规矩有可能是不完善的,即便是完善了的旧规矩也只适合当时的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来曾经完善可行的规矩也会变得不可行不完善。

儒家思想在今天如果还不能突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划下的那一条条死杠杠,还是强调一字一句都不能改变不能否定“论语”中的观点,那么儒家思想在今天也只有彻底走向毁灭一条道路。只有根据今天的具体情况,彻底摒弃儒家思想中已经被今天的现实证明是不适应的部分,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在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部分,同时再加进符合今天时代精神的部分,也就是重新注释过去的那些文字,让儒家思想含有时代的精神,才可望让儒家思想继续生存下去,也才可望让儒家思想在今天再放光辉。

【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读解】孔子按智力和知识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认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过勤奋努力的学

习来求得知识。至于学习的专业方向,则是“好古”,以古代文化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些像我们今天的历史系学生,没有什么外国文学课程可学。

孔子在这里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谦虚的成分在内,另一方面也是勉励学生,告诉大家说,自己的一切关。识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既然圣人都是如此,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努力学习的份了吗广谁还敢自诩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说明】除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外,孔子还表述了自己主要是因为热爱古代的文化,敏捷而善于选择学习,才能获得今天的地位,才能当许多人的老师。这里牵涉到一个“生而知之”的“天才”问题,天才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是天才?其实,任何天才,也就是说在某一方面生下来就很聪明的人,如果后天的教育上跟不上的话,或者是自己在后来不努力勤奋学习的话,最终也会成为笨蛋一个。而“非生而知之者”,也就是说生来就不是很聪明的人,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对学习“发愤忘食”,“好古”,“敏以求之”,那么,他最终是能成功的。所以,这里面就有个大问题,不论什么天才不天才,人生最关键的是在后天的踏实的努力学习和勤奋做学问。没有踏实的学习的基础,天才也是废的,有了踏实的学习的基础,笨蛋也会变得聪明。还有一个问题,“好古”,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感兴趣,因为受西方文化、西方哲学的影响,现代人总认为古不如今,今天比过去好,所以置历史的经验而不顾。这些人恰恰忘了,我们是踩着历史的经验走过来的,还要踩着今天的经验才能走向未来。倘若没有历史的经验,我们也走不到今天。倘若没有今天的经验,我们也无法走向明天。现代考古学证明,古代的许多东西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在许多历史的经验中,蕴涵着许多至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对我们的今天仍有着很大的帮助。

【原文】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增加我几年寿命,到我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经》,这样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评析】孔子把学《易经》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经》,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闲人以前写过一个“文化的混乱及危害”,贴在这里,作为对这句话的评析。

文化并不都是好的,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有高雅和粗俗之分,有科学和迷信之分,有真理和谬误之分。象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国家,如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落后当作先进,把粗俗作为娱乐,把迷信奉为科学,把谬误说成真理,那就会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的文化混乱。文化的混乱必然导致思想混乱,而思想的混乱又必然导致人心的涣散;人心涣散的国家会怎样发展,细想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颤。

中国有文化的人不少,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不多。不崇尚科学,却要把不是科学的文化,用科学加以修饰,以科学的名义加以散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怪现象。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周易的研究。

我们先不说易学本身或者易学的本义是不是迷信,客观而论,中国的迷信却主要来自于易学的应用,现实生活中的卜卦、问命、相面、解梦、求签、测字、起名、风水、良辰、吉日等等,无一不是迷信的。对于这一举国泛滥的迷信现象,为什么大家都还蒙在鼓里。下面我们先看看研究周易的人是如何骗人的。

一位自称参过军,入了党,在部队任过团职军官,又转业到方任过领导职务的大师,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就开始研究周易,并认定周易预测是一切科学的先锋,是普天之下最早、最大、最好、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问。谁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方,其文化基础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周易没有关系。可这位大师却敢说“周易预测是一切科学的先锋,是普天之下最早、最大、最好、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发展前途的学问。”,不知道他是没有科普知识还是故意误国害民,最让人不可思义的是,这种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竟然还有人相信,难道中国人都不会思想了吗?还有一位毕业于大学法律系的大师,应该算是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却认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周易)是我们现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说:“周易象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周易揭示和描

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因此不要怕别人强大,任何强势只能强势一时,不能永远强势;不要看自己弱小,正因为弱小,才有发展潜力。弱小一定会强大的,这是宇宙的必然规律。”试想,如果把弘扬周易作为现代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应该把学习研究周易作为中国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那要误多少人家的子弟;如果周易象一把打开科学宝库的通关钥匙,可以称之为一部宇宙代数学,并揭示和描述了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那哥白尼、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不懂周易又怎么解释;如果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旦达到鼎盛时期,就要开始走向衰败,那连马列主义都可以不学,用周易测一下,然后慢慢等着就是了;如果不要怕别人强大,我们也不要搞改革开放,小富即安就行了。这个学法律的大师,简直就是荒唐。

我五十岁已学过《周易》,可以说不会有大的过错了。(孔子有很大的理想和抱负,晚年依旧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整理六经,但自知时间已不多了,所以发出“加我数年!”的感慨)。这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显然是对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的补充说明。为什么孔子要特别强调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呢?“知天命”和“学《易》”有什么关系呢?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这就是说,孔子晚年非常喜爱《易》学,并整理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易传》文献。孔子读《易》很勤奋,以致把一部《易经》编书简的皮绳都弄断了好多次。《史记》的记载和《论语》的记载情况是相吻合的,孔子是认真“学《易》”后,才“知天命”的。根据《史记》讲的经孔子整理过的有关《易传》文献分析,“《易》道”与“天命”确是息息相通的。《易》学阐明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天道观,成为孔子以后历代儒学流派的自然观的立论基石。所以程颐、朱熹深悟此中道理,各自花费几十年时间研读《易》学,程颐有《伊川易传》、朱熹有《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问世,他们皆为儒家易学造诣极深的人物。因而当他们读到《论语》中子贡对孔子“言性与天道”发出赞美不绝的感慨时,他们俩皆不略而同地肯定子贡一定是听到了孔子关于“知天命”天道观的精妙之论,不然孔子也不会自我表白“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确实,孔子认真研读

《易》学,韦编三绝,一定会有自己关于“知天命”的精彩论述。新近公布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易传资料中,有一篇《要》,这篇易学文献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谈论《易》学的情况,十分珍贵,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孔子“五十以学《易》”和“五十而知天命”的秘密所在。

【原文】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shèng),楚之《梼杌》(tàowù),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①。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注释】①史: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父胜质则史。”《论语·雍也》“史”与”野”意思相对,有浮华不实之义。1.乘: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2.梼杌: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谓之梼杌。”赵岐《孟子》注:“囂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亦是一种史书。

【译文】孟子说:“先圣王者离我们而去,他们的事迹也被人忘记,颂扬的诗篇也随之消亡;颂扬的诗篇消亡,乱世作《春秋》。(“春秋”,有两义,一是指当时记载历史的史书。一是指鲁国的《春秋》这本书。)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是一回事。所记的事,都是齐桓公、晋文公之类的事;所用的文体,不过是史书的文体。孔子说:‘它所表达的大义,却是我私自确定的。’”

【评说】孟子论述孔子写《春秋》的历史背景。由于书写的原因,周朝以前的事迹很少留传下来;自周朝立国后,各种竹简、钟鼎文也就多了,因此记载各诸侯国的史书也多了。但是,什么样的史书才真正符合历史事实呢?所以孔子作《春秋》,认为自己私自决定了历史事实的褒贬之义,以尊重历史事实为本,为的是统一各诸侯国史书的写作。因此孟子在此举此例,也就是说明在史书的写作上,孔子采取的是最佳行为方式。

【现代阐释】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孔子修《春秋》,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在孟子看来,与《春秋》同时代的史书,如《乘》《梼杌》等,“其文则史”,也就是太过夸饰。而《春秋》则是将《诗》的褒善贬恶的大义引用到修史上来的从而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

【学·思·练】关于修史治史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主张“微言大义”,司马迁主张“实录”。联系本章,就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发表你的看法。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 学史以鉴今。在教育事业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古代圣人的教育思想,是为了“温故而知新”,在继承中发展。《师说》中闪烁的积极教育思想,特别是通识教育观、平等师生观、创新学习观及终身教育观等无不对现代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下面是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的小编和大家分享的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怎样才能做好阅读理解呢

怎样才能做好阅读理解呢? 第一,轻松上阵,调整心态。 首先有一个好心态。就当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歌,亦或构思巧妙的小说,逻辑严密的说明文等。让它给你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陶冶你的情操,净化你的心灵,改善你的思维,然后再想着做题。这时,你就会得心应手、有的放矢了。 当然,现在的阅读理解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从文学角度、艺术角度、医学角度、美学角度等来考查你,学科交叉现象明显,题型各种各样而又千变万化。但不论范围多么广,题形怎样变化,都跑不出一个字,“理解”。那么,就用你的头脑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再运用你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吧。 第二,初读原文,整体把握。 平常阅读课本,文前有提示,文中有注释,文后有思考练习题,这些都与我们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你可以通过朗读、默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来完成。也可以反复推敲,亦或遇到疑难,也可以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而不受时间限制,直到把文章完全吃透为止。而考场上,你却没有如此多的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阅读完文章,并马上做题。要想理解透,运用好信息,难度可想而知。试卷选文虽不及平时学习的课文提供的信息多,但也提供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有用信息。比如做题时可以先看文章的题目,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此时要特别浏览一下后面出了哪些问题,从问题的内容里,可以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同时,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整体把握全文,以期对解题做到心中有数。此时,你不妨这样做:(一)把握中心 中心思想非常重要,文章不论长短,都有一定创作目的,都有一个中心,这一点不容置疑。又怎样才能把握中心呢?看题目,往往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要注意关键段、关键句、关键词,在你认为那些点明主旨的地方做上记号。重点词语特别重要,往往是出题的题眼,也和中心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只要把握了中心,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出题人设计的很多题目,都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同样,答题也要紧扣中心来答。 (二)理清思路,掌握文章基本内容 看完一篇文章,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读到前面的,要想到后面的,知道了起因要想到后果,每走一步都带着问题。假若换个角度,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怎样构思,怎样谋篇布局,怎样下笔等。如果你的猜测和作者思路相同或者相吻合,你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从而使你消除了考场上的一切负面心理作用。这样,既做到了胸有成竹,又把文章行文线索、`思路等一系列问题都装到了你的脑子里,做到了整体把握。此刻,最起码你也该掌握了文中的大多数信息,甚至你已经会复述原文了 第三,再读原文,把握“三个意图”。 首先,把握好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意图,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必须弄清楚。这一点,如果养成良好的读

新年好的音乐教案

新年好的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熟悉歌曲《新年好》和掌握了三拍子的基础上学习自编简单的身体动作 2、引导幼儿学习为歌曲《新年好》配上打击乐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一些打击乐如:腰鼓录音机钢琴 2、老师事先布置好教室带过年的气氛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发声练习:《苹果歌》、《我爱我的小动物》、《火车快飞》、《讲卫生》 2、律动练习:《日生活模仿动作》、《我们大家做得好》《这是小兵》 二、导入活动 1、老师让幼儿观察活动室 老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呀 幼儿:有灯笼和对联 师:为什么我们怎样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幼儿:我们可以唱歌跳舞做游戏 2、引出本次活动内容:为歌曲《新年好》配上打击乐伴奏

三、学唱新歌《新年好》 1、老师先一边弹琴一边范唱一遍小朋友你们听听钟老师是样来庆祝新年的 2、老师要求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3、请幼儿分男、女演唱要求幼儿在唱强拍时拍一下 四、启发幼儿自编节奏动作 1、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三拍子的节奏(如拍一次手拍两次脸:拍一次手拍两次腿:跺依次脚拍两次肩等等) 2、幼儿听老师弹琴《新年好》合着拍子的节奏自由用动作表现强弱弱 3、请个别乐感强的幼儿听琴声《新年好》大家做示范表演 五、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伴奏 1、让导幼儿尝试用打击乐为歌曲《新年好》配伴奏如强拍敲击什么乐器两个弱拍敲击什么乐器 2、将手持腰鼓棒腰挂腰鼓乐器的幼儿分成2——3组老师指导幼儿看指导听《新年好》音乐打击乐器 3、幼儿听《新年好》音乐完整地演奏 4、幼儿换乐器听《新年好》音乐边唱边演奏 六、进行结束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唱完《新年好》这首乐曲

韩愈师说赏析

韩愈师说赏析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全诗欣赏如下:【分段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音乐教案-新年好

音乐教案-新年好 新年好年级:一年级上学期。 课型:综合课。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2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会使用其为歌曲伴奏;进行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拍,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 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一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节奏,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教具准备:手风琴歌片铃鼓木鱼碰钟节奏卡小兔子道具录音机磁带灯笼鞭炮。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歌声互相问好!引言: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课,你们欢迎吗?听你们音乐老师说,一⑴班的小朋友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比实验小学(其它学校)的同学都要好,是不是?生:是!(大声地说)小兔子(一只木偶由老师操纵):是谁在说大话呀?师:噢,我忘了给

大家介绍了,这是我的好朋友小兔子,它也跟来看看,要和朋口中小(实验小学)的同学比一比,比什么呢?小兔子:嗯……比动作。 谁都知道我小兔的动作最灵活(悄悄地说)。 你们学过了《火车开啦》这首歌,我们来边唱歌曲边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吧!你们想想可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开火车?(个别提问-人)火车头呢,可用什么动作?(个别提问-人)选择种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游戏。 (全班分列,各列按顺序从前门开出,后门开进,还没轮到走的同学原地做动作。 )二节奏练习。 1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开火车开快乐,小兔子都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了,你们听它是怎么说的。 小兔子:我是小兔│我是小兔│我们大家│做朋友-‖师:谁愿意和小兔子交朋友的请你也这样说,比如老师这样说:我是老师│我是老师│我们大家│做朋友-‖。 师引导学生按小兔子说话的节奏创编语言。 学生读节奏/│││-‖(师启发学生这是三拍子的节奏,生可边按三拍子拍手边读)。 三歌曲教学。 导入:小兔子:真好听,真好听,同学们拍节奏的声音就象过年放的花炮声一样,啪啪啪啪的。

韩愈-师说翻译

韩愈·《师说》英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On the Teacher Han Yu In ancient times scholars always had teachers. It takes a teacher to transmit the Way, impart knowledge and resolve doubts. Since man is not born with knowledge, who can be without doubt? But doubt will never be resolved without a teacher. He who was born before me learned the Way before me, and I take him as my teacher. But if he who was born after me learned the Way before me, I also take him as my teacher. I take the Way as my teacher. Why should I care whether a man was born before or after me? Irrespective therefor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igh-born and the lowly, and between age and youth, where the Way is, there is my teacher. Alas,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the Way of the teacher was transmitted! And so it is difficult to expect people to be without doubt. Though ancient sages far surpassed the common folk, they nevertheless asked questions of their teach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es of today, who are far inferior to the sages, are ashamed to learn from their teachers. Consequently, the sage became more sage, and the ignorant more ignorant. Indeed, is this not the reason why the sages were sage and the ignorant folk ignorant? He who loves his son selects a teacher for the child?s education, but he is ashamed to learn from a teacher himself. He is indeed deluded. The teacher of a child is one who gives instruction on books and on the punctuation of sentences. This is not what I meant when I talked about one who transmits the Way and resolves doubts. To take a teacher for instruction in correct punctuation and not to take a teacher to help resolve doubts is to learn the unimportant and leave out the important. I do not see the wisdom of it. Shamans, doctors, musicians and craftsmen are not ashamed to take one another as teachers. But, when the scholar-officials speak of teachers and pupils, there are those who get together and laugh at them. When questioned, their reply is that so and so is of the same age as so and so and tha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is similar. If one takes another who holds a low position as his teacher, it is something to be ashamed of. If it is some high official who is taken as a teacher, it is a form of flattery. Alas, the Way of the teacher is no longer understood! Shamans, doctors, musicians and craftsmen are not respected by a gentleman, but their wisdom is beyond that of the gentleman. Is this not strange? Our sages had no constant teachers. Confuc ius took T‘an-tzu, Ch‘ang-hung, Shih-hsiang and Lao-tan as his teachers, all of whom were not so wise as himself. Said Confucius, ―Among three men who walk with me, there must be a teacher of mine‖. The pupil is therefo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he teacher, and the teacher is not necessarily wiser than the pupil.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one has heard the Way before the other and that one is more specialized in his craft and trade than the other – that is all. Li P‘an, who is seventeen, is fo nd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is deeply versed in the six arts, the classics and chronicles. Not subject to the trend of the day, he has studied under me. Pleased that he can practice the ancient Way, I have written this essay on the teacher to present to him. (刘师舜译)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阅读理解的习题

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阅读理解的习题 这次批改三年级考试试卷的时候,发现不少小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漏题,错题,偏题比比皆是,失分现象很严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的正确率呢?下面我就做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向你们作个具体介绍,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有茅塞顿开的。 一、阅读是关键 一般来说,学生做阅读理解时有两种情况,有人习惯先看阅读材料再看题,有人习惯再看题,再返回来看阅读材料,这两种都是找到答案的途径,但就我对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情况的了解,一般来说,我认为先看阅读材料比较好,因为仔细研读阅读材料,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内容,这是解答阅读题的至为关键的第一步。研读阅读原文,整体感知原文是因为所有阅读理解习题的答案都是显现或隐藏在原文之中的。这是解答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如果有了这样清醒的意识,那么在解答问题时就不会担心找不到答案了。 反之,你先看题目,再去阅读材料,做题目就会受到先入为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局上把握这个材料,尤其对一些要求你正确理解和判断全文意思的题,就更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 因此阅读是解题关键的第一步,这一步不可忽视,更不能省去。读懂原文,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会出现答偏、答漏、答反、答错的现象。阅读完语段,要能明确主题及作者的爱憎感情;对文中的语句只有在整体感知、领会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领的基础上,才可能准确解答。

二、抓重点词句的解读 试卷中经常会有对文中关键词语意思或找近义词、反义词的题目,我们一般要从该词字面和上下文相结合,来准确解答。 当出现对关键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时候,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第一是结构方面,第二是内容表达方式方面。从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所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说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承上启下,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从内容表达方式方面,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可从修辞手法的作用方面来解答,比如采用比喻、拟人的句子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是为了强调,采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是为了增强文章气势等。 当试卷中出现写阅读原文感受或启示的题目时,我们应该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再结合原文的题目或关键句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循序渐进来解题 粗心和漏题是我们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经常犯的错误,因为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子题目排列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细审清题后,应按照试题的顺序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还因为试题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易后难,先理解后感悟,因此,拿到试卷可以按试题的前后顺序去做。但遇到难题一时答不出来,千万不要停止不前,耗费时间,可以打个记号,等到全部完成试题后再回过头来逐一解决。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教学案例

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新年好》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人音版》第一册第10课。《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F大调,四三拍,旋律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听《平安夜》,感受不同地方的音乐情绪。 2、知识与技能目标: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编创简单节奏,做送新年贺卡的小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课件、碰钟两个、16K白纸(硬纸)、铅笔、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

2、师生一起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老师边做动作边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学生跟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边学老师做动作,最后的动作以座好结束。 二、聆听《平安夜》。 1、故事导入。 师述:同学们都做的很好,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过节的小故事――《平安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放录音《平安夜》(声音稍弱),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关于平安夜的小故事。 再让学生聆听故事中的圣诞歌曲《平安夜》。 听完后,教师讲解“圣诞节”:一年一度的圣诞节12月25日是许多国家万民同庆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我们过春节,比较隆重、热闹。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平安夜》。 2、聆听《平安夜》,让学生带着感情充分地感受歌曲安宁、祥和的音调。 3、欣赏《平安夜》,老师提问学生: 通过聆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 4、聆听《平安夜》,老师和学生一起随着歌声轻轻地做动作,看谁做得最好看。 三、歌曲教学。 1、谈话导入:

韩愈《师说》全国一等奖优秀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文运动”及“说”的文体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2学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有一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提出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3、说: 《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4、背景简介: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文章给李蟠。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 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 ⑴字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近谀(yú)

培养孩子好阅读习惯的5个方法

培养孩子好阅读习惯的5个方法 “读书破万卷”,从小养成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但可以丰富孩子课外知识,一本好书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德行,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昵?首先,家长要舍得购书、藏书,构建书香家庭,培养主动读书的意识。要努力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第一需要。只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孩子就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 一、带孩子进书店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带孩子进书店,让孩子徜佯在书的海洋中,通过书店的环境感受读书的气氛。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效应”。 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图书齐全,有许多书一定是孩子们喜欢读的。在这里,不用教他们,他们自己就会翻开来读,这对吸引孩子对书产生兴趣非常有帮助。孩子在书店也许能发现自己喜欢的书,这些书可能不在父母的选择之列。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购买喜欢的书,体验到购书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对书产生兴趣。 最初去书店,可跟着孩子,观察孩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以后,家长和孩子—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 对于孩子选择的书籍,给他充分的自由度。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

趣,而不是用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基本上不干涉。至于买书,则可给孩子立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理由是漫画书字少,一本书有时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买了划不来。其余的书,只要孩子喜欢就买。 二、与孩子同读书 无论自己的工作有多忙碌,每天都应当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名家经典,这对家长自身来说,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品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滋润,得到净化,更有利于亲子双方在文化修养上的共同提升。 让书香弥漫家庭,让家长成为孩子读书的榜样。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时刻也是家庭生活中很幸福的时刻,父母亲和孩子一起读各种各样的书,增强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对父母,对孩子,对家庭都是一种陕乐。书滋润着两代人的心田,也必然能提升了两代人的素质。 因此,每天需有固定的读书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在读书,雷打不动,如果有事情错过了,也一定要补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和训练,固定时间内读书,就成了一种习惯,和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一种需要后,想不让孩子读书,都难了。 三、读书给孩子听

一年级音乐上册《新年好》教案一 人音版

《新年好》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 2、认识铃鼓,掌握其演奏方法,并会使用其为歌曲伴奏;进行创编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新年好》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2/4拍,F大调,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节奏,用各种方式为歌曲伴奏。 教具准备: 手风琴、歌片、铃鼓、木鱼、碰钟、节奏卡、小兔子道具、录音机、磁带、灯笼、鞭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用歌声互相问好! 2、引言:今天,老师给大家上课,你们欢迎吗?听你们音

乐老师说,一⑴班的小朋友上课认真积极举手发言,比实验小学(其它学校)的同学都要好,是不是? 生:是!(大声地说) 小兔子(一只木偶由老师操纵):是谁在说大话呀? 师:噢,我忘了给大家介绍了,这是我的好朋友小兔子,它也跟来看看,要和朋口中小(实验小学)的同学比一比,比什么呢? 小兔子:嗯……比动作。谁都知道我小兔的动作最灵活(悄悄地说)。你们学过了《火车开啦》这首歌,我们来边唱歌曲边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吧!你们想想可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开火车?(个别提问3-4人)火车头呢,可用什么动作?(个别提问2-3人) 3、选择2种开火车的方式进行游戏。(全班分4列,各列按顺序从前门开出,后门开进,还没轮到走的同学原地做动作。) 二、节奏练习。 1、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开火车开快乐,小兔子都很想和大家交朋友了,你们听它是怎么说的。 小兔子:我是小兔│我是小兔│我们大家│做朋友 -‖ 师:谁愿意和小兔子交朋友的请你也这样说,比如老师这样说:我是老师│我是老师│我们大家│做朋友-‖。 2、师引导学生按小兔子说话的节奏创编语言。

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简介 韩愈《师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人称昌黎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为韩吏部。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叔父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3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寡嫂郑氏抚养成人。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尽通《六经》百家学。25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坎坷。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后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子学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57岁去世。 韩愈生于安吏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五个皇帝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的太平,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中兴”

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局面已无法挽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韩愈深通儒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是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他主张施“仁政”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役,关心民间疾苦。强调“三纲五常”,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教育人民。他反对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在当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客观上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他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宣扬君权至上,强调封建的等级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他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韩愈师说原文及翻译】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 【--读后感】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韩愈师说的原文及译文吧!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如何更好阅读的读书名言(57条)

如何更好阅读的读书名言(57条) 一、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 二、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三、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四、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兰克林 五、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六、用心念书,是为了避免成为不中用的人。——纪伯伦 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八、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曾国藩 九、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十、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十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十二、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十三、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 十四、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孙中山 十五、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鲁巴金 十六、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十七、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十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十九、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二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二十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二十二、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二十三、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二十四、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二十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二十六、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 二十七、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二十八、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二十九、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三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三十一、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幼儿园音乐《新年好》教案六篇

幼儿园音乐《新年好》教案六篇 1、让幼儿在熟悉歌曲《新年好》和掌握了三拍子的基础上,学习自编简单的身体动作。 2、引导幼儿学习为歌曲《新年好》配上打击乐。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一些打击乐如:腰鼓,录音机,钢琴。 2、教师事先布置好教室带过年的气氛。 活动过程: 一、复习 1、发声练习:《苹果歌》、《我爱我的小动物》、《火车快飞》、《讲卫生》。 2、律动练习:《日生活模仿动作》、《我们大家做得好》,《这是小兵》。 二、导入活动 1、教师让幼儿观察活动室,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呀? 幼儿:有灯笼和对联 师:为什么?我们怎样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幼儿:我们能够唱歌跳舞做游戏。 2、引出本次活动内容:为歌曲《新年好》配上打击乐伴奏。

三、学唱新歌《新年好》。 1、教师先一边弹琴一边范唱一遍,小朋友你们听听钟老师是怎 么样来庆祝新年的。 2、教师要求幼儿有表情地演唱。 3、请幼儿分男、女演唱,要求幼儿在唱强拍时拍一下。 四、启发幼儿自编节奏动作。 1、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三拍子的节奏?(如拍一次手,拍两次脸:拍一次手,拍两次腿:跺依次脚,拍两次 肩等等) 2、幼儿听教师弹琴《新年好》合着拍子的节奏,自由用动作表 现强弱弱。 3、请个别乐感强的幼儿听琴声《新年好》,大家做示范表演。 五、引导幼儿实行打击伴奏 1、让导幼儿尝试用打击乐为歌曲《新年好》配伴奏,如强拍敲 击什么乐器?两个弱拍敲击什么乐器。 2、将手持腰鼓棒,腰挂腰鼓乐器的幼儿分成2——3组,教师指 导幼儿看指导,听《新年好》音乐打击乐器。 3、幼儿听《新年好》音乐,完整地演奏。 4、幼儿换乐器,听《新年好》音乐边唱边演奏。 六、实行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唱完《新年好》这首乐曲。 篇二 活动目标:

怎样上好阅读课

怎样上好阅读课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一、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华考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二、加强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应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增强语感。 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阅读时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四、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