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_陈晓萌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_陈晓萌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_陈晓萌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_陈晓萌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

陈晓萌1,2,陈畅2,李德凤2,杨洪军2,许海玉2*

(1.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61003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摘要]为有效地从繁多的中药复方化合物中发现和辨识出其作用成分,明确中药作用功效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对中国知网和国外相关杂志的文献进行检索和总结,从26篇近期报道的文献中提炼出有效成分辨识相关思路,对以药理活性为向导的有效成分辨识和基于体内过程的有效成分辨识这2个主要研究方法分别进行归纳,并着重对基于体内过程有效成分辨识的常用技术如外翻肠囊法、Caco-2细胞模型、血清药物化学法进行了总结。传统的以药理活性向导的中药有效成分辨识和近期发展的基于体内过程进行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均有各自的优势和不完善之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良好的互补。同时,多成分综合作用是中药发挥效果的基本模式,因此,进行有效成分辨识时,在多成分综合效应中辨识出主要的有效成分,是符合中药特点的有效成分辨识方法。

[关键词]中药物质基础;有效成分辨识;体内过程;药理活性;肠吸收模型;血清药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903(2011)12-0249-04

Research Advances in Discovery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EN Xiao-meng1,2,CHEN Chang2,LI De-feng2,YANG Hong-jun2,XU Hai-yu2*(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2.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over and identify effective compositions from various compounds of Chinese medicine,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earing its efficacy,based on the cnki and foreign related magazines,this article extracts related ideas from26recent reports of the literature,and has reviewed discovery technical means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ith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for guides and discovery technical means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the processes of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the two main research methods.And the review introduces discovery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especially focus on the discovery technical means(such as in vitro everted intestinal sac,Caco-2 cell model and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based on the processes of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Traditional discovery means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with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for guides and recent developed discovery technical means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based on the processes of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can achieve good complementary.Meanwhile,effect come

[收稿日期]2011-02-16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Z02063);综合性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2009ZX09301-005-002);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0907001-5)

[第一作者]陈晓萌,西南交大在读硕士,从事药代动力学及其有效成分辨识,Tel:152********,E-mail:juying169@yahoo.com.cn [通讯作者]*许海玉,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中药药代动力学及其中药组效关系研究,Tel:010-********-2948,E-mail:hy_xu62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a9068146.html,

from integrated various components is the basic approach of action for Chinese medicine.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discovery,to find out the main effective component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mplex composition is a better way agreeab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Chinese material medica;discovery for effective constituents;processes of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chemical activity;intestinal absorption model;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如何从中药复杂化学体系中辨识出有效成分(群),并弄清其在中药复方药效中所起的作用,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就中药有效成分(群)辨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中药有效成分(群)概述

普遍认为,中药有效成分是指中药材、饮片或者中成药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学物质,将多种化学物质的集合,称为有效成分群。由于单一有效成分难以全面反映中药功效,不同功效对应不同成分群,也就是说,中药有效成分种类多、不同有效成分群对应不同功效,这些是导致中药有效成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方剂中各味中药发挥的作用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对主病或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有的对兼病或兼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有的发挥引经药或者调和药的作用。我们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复方、不同的主治症中,即使是同一味中药,有效成分的种类有所不同,所发挥的药效活性也不一样。例如丹参中,有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成分,水溶性成分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而脂溶性成分主要起到抗菌作用[1]。

中药有效成分体内过程研究中发现,中药中的有些化学物质对于机体来说直接发挥生物学作用;而另一些间接发挥生物学作用,包括大多数原生苷是前药(prodrug),如灯盏乙素聚乙二醇[2],其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产物或代谢产物发挥生物学作用。然而有些成分没有被吸收入血,却能在胃肠道直接发挥作用或者能对胃肠道菌群发挥作用,如大承气汤中的芒硝,其硫酸钠的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盐溶液,然而其使肠道扩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从而发生排便效应[3]。番泻苷和芦荟苷都是泻下剂的前体药物[4],中药大黄和番泻中都含有番泻苷(sennoside)属于蒽酮类化合物,本身无泻下作用,口服之后小肠吸收率很低,在大肠经肠道菌群作用后生成苷元后才出现泻下作用。

还有一些成分起到促进或抑制其他成分吸收的作用,从而起到增加药效或降低毒性的作用。如对痹祺胶囊进行拆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5],按照中药复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对痹祺胶囊研究结果表明臣药组和佐药组均能显著降低并延长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达峰时间,延缓吸收,降低君药中主要药效成分的血药浓度,避免过快产生毒副作用;有的成分能促进其他药效成分的吸收,如藁本内酯是川芎挥发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发现在胸舒片复方中能促进其他各有效成分的吸收[6]。

由此可见,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疾病时发挥的作用并不尽相同,那么凡是参与疾病治疗的,能提高疗效的或者降低毒副作用的化学成分都是中药的有效成分。

2以药理活性向导的中药有效成分辨识

以活性向导的中药活性物质辨识是研究中药物质基础的传统方法和最基本的模式,在活性物质辨识的其他思路中,都渗透着这种思路。该研究方法为以药理活性为导向(体内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等)的化学研究(中药复方、有效部位、有效成分3个层次上步步深入)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主要有2种思路:①先化学后药效。把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系统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逐一进行药效学研究,药理筛选出有效的化学成分即认为是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②先药效后化学。把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该复方中主要的化学成分类型和君、臣、佐、使的配伍,有目的地将该复方划分为若干个部位,将所得的各个部位和该复方进行相对应的药效学研究,确定其有效的部位,再将有效部位进行分离,得到有效部位中的各个化学成分,把有效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认定为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复方多数是口服,口服后被肠内菌转化或被机体肝药酶代谢,以转化物或代谢产物的形式发挥作用,也有些成分根本不被人体吸收,因此复方的药效成分与成药中的化学成分不等同,很可能有重大差别[7];其次,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重药效的特点,在试验研究时,尤其是在离体组织器官、细胞、靶点研究时,往往选用的药效模型有限,不能全面、有效的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可见,传统的以药理活性向导的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模式难以有效辨识中药药效成分。

3基于体内过程进行中药活性物质筛选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临床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是产生体内活性的先决条件(在胃肠道直接发挥作用的药物除外),是整个体内过程的源头和起点。在多数情况下,中药有效成分需要被吸收入血、到达靶器官并作用于相应靶点后才能发挥药效作用。

该研究方法是通过现代仪器,如高效液相-质谱的联用法(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核磁共振法(NMR)等,系统的分析生物体中血液、组织器官、尿液、粪便等中随时间和空间(各个组织)的药物(包括原型药物、转化产物和代谢产物等)动态变化情况,并对药物及其代谢物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药物各种代谢途径、方式的信息和药代动力学的各种参数。王喜军[8-9]对六味地黄丸及口服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所含成分的原型成分。将血中移行成分以适当浓度添加到大鼠成骨细胞培养液中,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速度,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奠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的混合物各剂量组均表现出对大鼠成骨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从而初步确定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是其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细胞吸收模型、离体器官吸收模型、在体吸收模型等体外吸收模型常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及其成分吸收机制的研究,同样,血清药物化学、药物代谢物组学等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了中药的研究开发,提高了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水平。目前研究药物在肠内吸收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体外法(in vitro)、在体法(in situ)、体内法(in vivo)。体外吸收模型的建立,使原本复杂的动物实验相对简单化,不受一些生理因素例如胃肠道的排空、小肠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相比整体动物而言有一定优势,而且方法简单,对研究药物跨膜吸收、被动吸收和主动转运过程的机制有一定价值,并可单独用于研究影响吸收的因素。本法包括分离肠黏膜法(isolated gut mucosa),外翻肠囊法(evened gut sacs),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cell line),MDCK(madin-darby犬肾细胞系)细胞模型法[10],平行人造膜通透性测定法(PAMPA)[10],以及其他研究方法[10],如研究小肠吸收的其他方法还有固定化人工膜技术(IAM)、固定化脂质体色谱(ILC)、胶束电动色谱(MEKC),生物分配胶束色谱(BMC),脂质体分配系统、生物传感器法、空壳红细胞法等,另外,还有一些细胞株如2/ 4/A1,IiT29,T84,lEC-18等,但运用并不广泛。其中,外翻肠囊法和Caco-2细胞模型法相对来说最为完善,运用最为广泛体外肠吸收模型。

3.1外翻肠囊法外翻肠囊法又称肠外翻法,它是由Wilson和Wiseman于1954年创建,最早用于研究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肠道的代谢、转运[11],后经不断改进,成为目前最常用的体外肠道吸收生物模型。冯亮等[12]研究了三七皂苷Rl和人参皂苷Rgl在大鼠胃肠道的吸收动力学,并考察不同的药物浓度和常用吸收促进剂对其吸收的影响。本法是一种广泛用以研究肠吸收的方法,可用于研究生物膜的转运机制。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试验条件易控制,重复性好,经济适用,被广泛用来研究药物动力学和养分的吸收机制。然而由于组织的功能或形态易发生改变,该法只适于研究快速转运。

3.2Caco-2细胞模型Caco-2细胞(the human colon adenocarcinoma cells)模型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外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药物吸收的体外模型,在吸收过程研究中,比较简单,重复性好,应用范围较广。Caco-2细胞即可形成与小肠上皮细胞相同的细胞极性和致密的单细胞层组织,其形态和功能上与人体的小肠上皮细胞相似[13]。杨秀伟建立了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14],在中药成分的转运机制探讨方面,杨秀伟课题组对中药生物碱类化合物[15-18],香豆素类化合物[19],蒽醌类化合物[20],三萜类化合物[21],和其他物质[22-23]的转运机制做了系统探讨。尽管Caco-2细胞单层模型在药物肠吸收和转运研究上有诸多优点,但亦存在某些缺陷。已知P-糖蛋白(P-gp)在药物外流上起重要作用。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结肠腺癌细胞,与正常结肠细胞相比,具有过量表达P-gp,的特性,因此,所得到的药物外流性研究结果可能低于实际吸收水平。由于这个缺陷,为了更好地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预测体内肠道药物转运和代谢行为,今后应着重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生化诱导技术对Caco-2细胞模型进行优化,改善Caco-2细胞模型的性质,使之更接近人肠药物吸收的实际情况[14]。

3.3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己有学者对复方五仁醇胶囊[24],醒脑滴丸[25],等中药复方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指纹图谱现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和研究体系,如果利用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就能更加清楚地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然而,该法在实际运用中也可能遇到问题。首先,在血清中检测到的“成分”未必就是有效物质或者有效成分代谢产物;其次,某些吸收入血检测到的成分,经过富集和提纯后,未必能发挥出药物初提物的药效,这给有效成分的确定带来困难;此外,不同种属、年龄的动物对药物吸收的差异,不同给药剂量、采血时间造成的血药成分、浓度的差异,加上血清内源性成分的干扰,使血清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产生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尽管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许多问题尚待今后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传统的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方法遇到瓶颈时,基于体内过程的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给我们开辟出了另外一个思路。然而有些指标成分在药材中含量较高,但由于生物利用度低、代谢消除迅速等原因难以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相应的,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原型药物没有药理作用或者药理作用不强,但在生物体内被肠道菌群转化或者被肝药酶代谢转化成活性代谢产物而发挥药效作用。同时,有效成分可能能刺激机体发生作用形成的新成分。这些都为有效成分的辨识增加了难度。

4展望

一药多效是中药普遍具有的特点,为此,必须在明确的适应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成分辨识,较笼统进行有效成分辨识更具有实际意义。多成分综合作用是中药发挥效果的基本模式,因此,进行有效成分辨识时,在多成分综合效应中

陈晓萌,等: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

辨识出主要的有效成分,是符合中药特点的有效成分辨识方

法,我们在川芎挥发油舒张血管有效成分的辨识中,采用数据挖掘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辨识出13种具有血管活性的有效成分[26],探索了有效成分辨识的新方法。此外,结合体内过程,亦可以有效缩小辨识范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向荣,陆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

[2]叶海,张灿,沈文斌,等.灯盏乙素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天然药物,2006,4(4):283.

[3]周永学.芒硝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30(1):54.

[4]Dreessen M,Eyssen H,Lemli J.The metabolism of sennosides A and B by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n the rat and the mouse[J].J

Pharm Pharmacol,1981,33(10):679.

[5]许妍妍.基于配伍理论的痹祺胶囊药代动力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6]戚建平,平其能,李江然,等.舒胸片中各活性成分药动学的相互作用以及川芎挥发油的促吸收作用[C].

南京:江苏省药学会第七届药师周大会、第十一届华

东地区药剂学术会议,2006.

[7]郭立玮.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5.

[8]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

[9]孙晖,张宁,李丽静,等.六味地黄丸主要血中移行成分对培养大鼠成骨细胞促增殖作用的研究[J].中国

中药杂志,2008,33(17):2161.

[10]H van de,H Len,P Art.药物生物利用度[M].何仲贵,钟大放,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11]Wilson T H,Wiseman G.The use of sacs of evened small intestine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ference of substances

from the mucosal to the serosal surface[J].Physiol,

1954,123(1):116.

[12]冯亮,蒋学华,周静,等.三七皂苷R

1

和人参皂苷

Rg

1

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4):1097.

[13]孙海燕,廖晓慧,彭光华.Caco-2细胞模型及其在食品

营养物质吸收研究中的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10):2573.

[14]杨秀伟,杨晓达,王莹,等.中药化学成分肠吸收研究中Caco-2细胞模型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建立[J].中西

医结合学报,2007,5(6):634.

[15]马莲,王莹,杨秀伟.利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白鲜碱和茵芋碱在人小肠的吸收[J].中国新药杂志,

2007,18(2):124.

[16]马莲,杨秀伟.盐酸黄连碱和小檗红碱在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23):2523.

[17]马莲,杨秀伟.利用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婴粟碱、N-甲基四氢婴粟碱和头花千金藤碱在人肠道的

吸收[J].药学学报,2008,43(2):202.

[18]马莲,杨秀伟.利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预测柯楠碱、育亨宾、阿马碱、萝芙木碱的人肠吸收[J].中国

中药杂志,2008,33(20):2373.

[19]杨秀伟,郭庆梅,王莹.独活中6种香豆素类成分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转运研究[J].中西医

结合学报,2008,6(4):392.

[20]王莹,杨秀伟.游离蒽醌在人肠Caco-2细胞模型的转运[J].中国天然药物,2008,6(2):141.

[21]郑艳,杨秀伟.茯苓三萜类化合物在人源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

(13):1596.

[22]田莉,杨秀伟,王莹,等.顺式-和反式-阿霍烯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体外摄取、转运和外排特性[J].药学

学报,2007,42(1):87.

[23]郑艳,杨秀伟.茯苓酸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和转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

(7):704.

[24]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簇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

[25]阳长明,陈玉平,李霄,等.醒脑滴丸中右旋龙脑含量测定及其体内分析方法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6,29(7):489.

[26]陈畅.基于数据挖掘的川芎挥发油有效成分辨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责任编辑何伟]

第17卷第12期2011年6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7,No.12

Jun.,2011

中药化学试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单糖及低聚糖生物碱盐游离生物碱油脂 粘液质苷苷元、树脂蜡 氨基酸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水溶性有机酸挥发油 第二章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中药有效成分常见色谱前处理方法

中药有效成分常见色谱前处理方法(转载) 第一步:提取法: 用相应的溶剂使有效成分溶解出来的,溶剂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来选择。可以冷浸,如果稳定性允许,为加速溶解的过程,可采用超声处理,加热回流(包括索氏提取)。选择适当的溶剂可以减少杂质。基本原则是能用纯的甲、乙醇不用带水的,能用非极性的不用极性的,因为消除极性杂质一般比非极性的麻烦。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非极性溶剂溶解的极性物质较少。 蒸馏(多为水蒸气蒸馏)也较多使用,同时具有提取和一定的分离作用。 某些物质还可以用升华法:樟脑,咖啡碱(178℃以上就能升华而不被分解)等。升华法易产生挥发性的焦油状物,粘附在升华物上,不易除去,另外,升华不完全,甚至会分解,不能用于含量测定。 第二步:分离和纯化: 1、液液萃取 基本上都是水溶后,用乙酸乙酯、乙醚、氯仿、石油醚等与水不相溶的有机溶剂。一般分析的量较少,微溶于水的物质都可以用液液萃取的方法。通过合适的酸化/碱化步骤,可有效的去除杂质。 2、沉淀 利用重金属等与待分析物形成络和物或难溶盐沉淀而分离,然后再用酸、碱等把它还原出来。铅盐常用以沉淀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粘液质、鞣质、树脂、酸性皂甙、部分黄酮等。例如含绿原酸的溶液加醋酸铅溶液,搅拌使沉淀,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物加5%硫酸溶液,用醋酸乙酯萃取。常用雷氏铵盐使生成生物碱沉淀析出。橙皮甙、芦丁、黄芩甙均易溶于碱性溶液,加入酸后可使之沉淀析出。某些蛋白质,可以变更溶液的pH值利用其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的性质而使之沉淀析出。此外,还可以用明胶、蛋白溶液沉淀鞣质;胆甾醇也常用以沉淀洋地黄皂甙等。 3、析出法:包括盐析和改变溶剂极性析出。 盐析法是在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盐,可使某些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大的杂质分离。常用作盐析的无机盐有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镁、硫酸铵等。三七皂甙乙、掌叶防己碱,小檗碱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不过,一般分析上是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再用有机溶剂萃取,例如麻黄碱、苦参碱等水溶性较大的物质。 改变溶剂极性析出是在溶液中加入不同极性的溶剂是物质析出。就像生产中水提醇沉、醇提水沉。 4、柱色谱法: 常用的固定相有硅胶、氧化铝、聚酰胺、大孔树脂、活性炭、硅藻土等。柱色谱法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吸附解吸,理论塔板数相当于一,跟萃取差不多,也可称富集,例如像现在用得很广的SPE(solid phase extract)。另外一种则是像色谱先驱Tswett那样,样品加在柱上形成一窄带,然后再分步或连续洗脱。 第一种较简单,活化后,按要求预处理,然后让样品溶液通过吸附剂,吸附饱和后,根据不同物质的解吸条件,选择不同吸脱溶剂吸脱下来。关于SPE小柱的使用这里不介绍了,仅举一个更实际的例子:取天麻细粉5g,加甲醇50ml,水浴加热回流1小时,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30ml溶解,用氯仿萃取2次,每次10ml,弃去氯仿液。水液加热挥去残余氯仿,加活性炭(不活化)2g,微沸20分钟,放冷,加硅藻土1g,搅拌均匀,用滤纸过滤,再以40ml水洗涤残渣,滤液弃去;残渣于水浴上干燥半小时,然后置锥形瓶中,加无水乙醇50ml,回流半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 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

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中药毒理学新论_二_彭成

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毒性反应。中药使用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与药物的毒性、机体的状态和临床是否合理应用有关[2]。本文在中药毒性分级、中药毒性类型、中药毒性安全性评价论述的基础上[1],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阐明中药毒理学的思维原理。 1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首要因素,药物因素的核心是药物的质量。中药的质量主要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相关,对中药毒性和毒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品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同一药名,基源不同,物质基础有别,药物的毒性差异明显。如:白附子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谓其“生蜀郡,三月采”。 一般认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认为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1.) Ralp .的干燥块根,商品习称“关白附”。而关白附含有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毒性很大。再如:木通原名通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性论》始称之为木通。《本草图经》所载通草,包括木通、三叶木通或其变种白木通,《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为毛茛科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历代本草未见其描述,是近代的新兴品种。1963年版《中国药典》同时收录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毛茛科铁线莲属川木通和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关木通,但以后各版药典则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删去,仅收录了川木通和关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肾脏毒性明显,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不再收录。 1.2 产地 早在《诗经》中就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强调“道地”(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集注》指出60多种中药材何地、何种土壤生长者良,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药出州土”篇,首次把519种药物按产地分十三道集中论述,强调道地产区与中药质量、药性、效用的直接关系。现代研究也证明,同一种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如:吴茱萸为芸香科(Rutaceae )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 ? 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 ?名家论坛? 彭 成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 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先后负责国家“973”、国家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30多篇,SCI 收录50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 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负责人)。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技术,创制病证模型,建立《中医药 动物实验方法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 材协同创新中心”,系统研究和开发道地药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在国家 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 国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 模式,主编了新世纪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 重点学科。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国家973计划2012CB723502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中药抗氧化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抗氧化成分研究进展 陈永钧 GDPU 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机体在生化反应中产生的性质活泼的具有极强的氧化功能、可以导致机体衰老的物质。3在化学结构上,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上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未配对电子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基团[1]。与人密切相关的一类为活性氧自由基。如,2超氧负离子自由基(O2·-)、过氧化氢(H2O2)、烃基自由基(·OH)等。它们可以攻击DNA、蛋白质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造成DNA链断裂和氧化性损伤、蛋白-蛋白交联、蛋白-DNA交联和脂质过氧化。其中脂质过氧化是造成生物体氧化损伤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对于ROS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1有诸多证据表明ROS诱导的氧化反应是机体衰老或疾病的重要原因,如大脑衰老,神经细胞死亡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3]。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抗氧化剂已经大量应用于食品药品之中,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抗氧化剂以其独特的疗效、较低的毒性、高效的作用正在不断兴起。但对其开发利用尚有待加强,从中药中寻求更优良的抗氧化剂服务于医药食品等行业必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近10多年来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提供有益的参考。自由基与疾病的关系抗氧化结构 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以2-苯基-1,4苯并吡喃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化合物,也是中草药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化合物,常以游离态或糖结合成苷而存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保护机体组织不受氧化侵袭的能力,固有“天然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称呼。黄酮类抗氧化的主要机制是:阻止或抑制与氧自由基相关的反应;同时,调节和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 有研究指出,从菊花中提取的总黄酮粗品进行烘箱储藏法测定其油脂抗氧化作用,显示菊花黄酮粗品对猪油的氧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4]。王桥,宋学英等人在对生姜的乙醇提取物的研究中发现,其对·OH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浓度到达2.09g/L时,其抑制率及清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5]。而银杏叶提取物中的九

中药毒理学

一、中药的基本作用 “扶正祛邪,调节平衡”。通过扶正祛邪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除病邪,通过调节平衡来调整阴阳失调,调和气血运行,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气血盈畅,达到病去人安的目的。 (一)扶正祛邪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其治疗方法,则应“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1、扶正即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而产生扶正之功效。(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虚证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补益药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或)特异性免疫功能,这是其扶正作用的药理基础之一,对于防治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感染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人参、黄芪、刺五加、灵芝、甘草、党参、枸杞子、熟地、鹿茸、天冬等能升高外周白细胞数;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当归、淫羊藿等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如冬虫夏草、白芍、白术、黄芪、女贞子、人参、当归、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参附汤等,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细胞免疫功能。 (2)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补益药能通过增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影响免疫功能。如人参、党参、黄芪、刺五加等能兴奋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淫羊藿、冬虫夏草、人参、黄芪、补骨脂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2、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二、中药作用的方式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 1、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热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亢,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用附子、干姜(1:1)组成温阳药,党参、黄芪(1:1)组成补气药。 2、对代谢功能的影响:寒证患者基础代谢偏低,热证患者基础代谢偏高。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许多寒凉药,如羚羊角、牛黄、冰片、黄芩等多有抗惊厥、镇静等中枢抑制作用。海藻、昆布、浮萍等寒凉药中含有的碘、溴对中枢有镇静的作用。另如朱砂含HgS、Fe2O3,磁石含Fe3O4,都能安神镇惊,降低中枢系统的兴奋性。温热药则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癌作用: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连翘、白头翁、鱼腥草等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及抗毒素、抗炎等许多药理作用,从而控制微生物感染,在根本上减少机体对病原物质的反应,使过高的体温下降,产热减少。肿瘤从中医临床辨证上属热,具有抗肿瘤和作用的药物从药性大多为寒凉药,如山豆根、大黄、青黛、苦参等。

第五章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一)A型题 1.分析中药制剂中生物碱成分常用于纯化样品的担体是() A.中性氧化铝 B.凝胶 C.硅胶 D.聚酰胺 E.硅藻土 2.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成分常在碱性条件下使用的单体式() A.三氧化二铝 B.纤维素 C.硅藻土 D.硅胶 E.聚酰胺 3.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碱时常用的显色剂是() A.10%硫酸-乙醇溶液 B.茚三酮试剂 C.硫酸钠试剂 D.硫酸铜试剂 E.改良碘化铋钾试剂 4.可用于中药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A.反相高效液相色潽法 B.薄层色谱法 C.气象色谱法 D.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E.分光光度法 5.不宜采用直接称重法进行含量测定的生物碱类型是() A.强碱性生物碱 B.若碱性生物碱 C.挥发性生物碱 D.亲脂性生物碱 E.亲水性生物碱 6.生物碱成分采用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主要依据是() A.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 B.生物碱在醇中的溶解度 C.生物碱在低极性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D.生物碱在酸中的溶解度 E.生物碱PKa的大小 7.使生物碱雷氏盐溶液呈现吸收特征的是()

A.生物碱盐阳离子 B.雷氏盐部分 C.生物碱与雷氏盐生成的络合物 D.丙酮 E.甲醇 8.生物碱雷氏盐比色法溶解沉淀的溶液时() A.酸水液 B.碱水液 C.丙酮 D.氯仿 E.正丁醇 9.含有下列药材的中药制剂可用异羟肟酸铁比色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的是() A.黄连 B.麻黄 C.防己 D.附子 E.黄柏 10.雷氏盐(以丙酮为溶剂)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1.苦味酸盐比色法的测定波长是() A.360nm B.525nm C.427nm D.412nm E.600nm 12.酸性染料比色法影响生物碱及染料存在状态的是() A.溶剂的极性 B.反应的温度 C.溶剂的PH D.反应的时间 E.有机相中的含水量 13.酸性染料比色法溶剂介质PH的选择是根据() A.有色配合物(离子对)的稳定性 B.染料的性质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原理、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基础及其主要应用。同时,通过介绍系统毒理学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research background,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标签: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對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

抗衰老中药进展论文

2012年8月摘要:衰老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中国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延缓衰老方面作了长期的研究与探索, 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总结其抗衰老的作用, 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抗衰老;中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049-02 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 刘步芹*黄丽* *安阳市中医院(55000) 2012年6月18日收稿 衰老是生物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 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所以 增强抗病抗衰老药物的研究逐渐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许多学者对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抗衰老益寿药物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研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 早在60年代,walford 就根据免疫重要理论提出了自身免疫的衰老学说,认为与自身抗体有关的自身免疫在导致衰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指出老年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免疫系统功能不 断丧失,尤其是T 细胞功能欠缺而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就已收集 到的抗衰老药物研究结果证实:灵芝、 山茱萸、枸杞子、何首乌、肉苁蓉、补骨脂、刺五加、海马、桑椹、肉桂、鹿茸、紫河车、山药、茯苓、白术、人参、黄芪等。其中黄芪、、人参、灵芝、刺五加、五味子等 能提高T 细胞转化率, 促进T 细胞数量的增加,还能抑制自身抗体引起的免疫疾病;冬虫夏草及其深层培养物(菌丝体及培养液) 有保护T 细胞的作用; 白术能促进免疫功能,明显提高血清IgG ;海参、猪苓等,可激活包括胸腺在内的中枢性免疫器官;百合、枸 杞子等,可提高外周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人参、 黄芪、刺五加、白术、蒲公英等,能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率;西洋参、柴胡等,能改善B 细胞的功能状态,促进抗体产生;灵芝、甘草等对免疫功 *包头市第四医院(014030) 2012年6月2日收稿 摘要:用简易的性状鉴别特征区别川贝母及其混淆品、类似品、伪品。收集沈阳地区各主要零售店、中药材市场的样本,用性状定方 法及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工具书等加以描述。现将川贝母及其类似品、混淆品、伪品的外观特征进行简要区别,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亦可供消费者购买川贝母药材时参考。关键词:川贝母;伪品;鉴别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049-01 川贝母及常见伪品的鉴别 任立波*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 itillar ia cir rhosa D.Don )、暗 紫贝母(Fr itillar 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 ) 、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棱砂贝母(Fr itillar ia delavayi Fr anch )的干燥鳞茎[1] 。前3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和炉贝。 川贝母主产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暗紫贝母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肃贝母主产甘肃、青海、四川等省,棱砂贝母主产云南、 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区。夏、秋二季采挖,西北地区多在积雪融化时采挖。挖出后洗净,去除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因川贝母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效,且货源紧缺,价格高,加之规格较多,市场上伪劣品较多。现将川贝母及常见伪品鉴别如下:1正品川贝母 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 ,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底部平或中央微凹入,能直立 放稳,习称:观音坐莲,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 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本品呈类扁球形,高0.4~1.4cm ,直径0.4~1.6cm 。外层 鳞叶2瓣, 大小相近,相对抱合,在顶部形成裂口。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残茎, 底部钝圆。气微,味微苦。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 ,直径0.5~2.5cm 。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2常见伪品 东贝母:百合科植物东贝母Fritillaria thun Drgii Varchekingensis 的干燥鳞茎[2]。主产浙江东阳等地。呈扁球形,直径1~2.5cm ,高1~1.5cm 。表面类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对合,中央有皱缩的小鳞叶2~3片及干缩的残茎。质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苦。 草贝母(丽江山慈姑):百合科植物益辟坚(丽江山慈姑)Iphi - genia indicd Knuth ex Benth 的球茎[3] 。呈短圆锥形,高1~1.5cm ,直径0.7~2cm 。顶端渐尖,基部常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 黄棕色,光滑。一侧有自基部伸至顶端的纵沟。质坚硬, 断面粉质或胶质。臭微弱, 味极苦而微麻。北贝母:百合科植物一轮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Freyn 的干燥鳞茎[4] , 主产河北承德及辽宁等地,鳞茎呈圆锥形,高0.4~1.2cm ,直径在1cm 以下, 表面浅黄色或浅黄棕色,顶端渐尖,基部突出多数磷芽,一侧有浅纵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胶质,气味微弱。 土贝母:葫芦科植物假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的块茎[4]。块茎肉质,白色,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 达3cm , 外面暗棕色至透明的红棕色,凹凸不平,多直裂纹,顶端有一突起芽状物,质坚,断面角质,约有焦糊味,味微咸而苦。 光慈姑: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 Baker 的干燥鳞茎[5]。鳞茎呈类圆锥形,高1~2cm ,直径0.7~1.5cm ,顶端渐尖基部圆平有根痕,表面类白色、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凹沟,质硬而脆,有粉性,气微,味淡。 搜山黄:鸢尾科植物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 VanHoultte 的干燥球茎[6]。不规则块状,较扁,大小不等,两端有凹窝,无粉性,断面角质,无臭,味淡。3小结 正品川贝母与伪品从药材形状,顶端是否开裂、底部是否凹凸、 表面颜色、质地是否坚硬、断面粉性强弱、苦味的程度等可加以辨别,以便保证用药安全。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7-28.[2]潘莉,等.川贝母的真伪鉴别[J].中国药业,2008,17(20):57.[3]任仁安,等.中药鉴定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5-218.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3-225. [5]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中药材标准[S].1987.49. [6]中华本草编写组.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5. 49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课件ch2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教学内容 zΔ2.1 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 zΔ2.2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基z本原理及应用。 z 2.3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程z序和方法。

z 2.1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z (一)从物质基本类型分:有机物、无机物。 z (二)按元素组成、结构母核分:生物碱、黄酮、苷、醌、甾、萜、苯丙素等。z (三)按酸碱性分:酸性、碱性、中性。z (四)按溶解性分:非极性(亲脂性)、中极性、极性(亲水性)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五)按活性分:有效成分、无效成分z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称为有效成分。 z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物活性的成分称为无效成分。 z(六)按生合成途径分:一级代谢产物(如糖、蛋白质)、二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皂苷)。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2.2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基本z原理及应用 z一、基本概念 z1、提取:利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将所要成分尽可能从原料中完全提出的过程。 z2、分离:将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开,并将得到的单体加以精制的过程。

z二、提取方法 z水 z溶剂提取法: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升华法 压榨法

z(一)溶剂提取法 z1、原理 z根据中药中各种成分的溶解性不同,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z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 黄峰中药学 2110948107 摘要: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是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程序做一个综述,并对所涉及的色谱法、光谱法等在结构鉴定中的运用做一个具体探讨。 关键词: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色谱法;光谱法 前言 中医药现代化是当今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和中医药领域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药中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如其中的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的认知不仅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基础,也是中医药能够走向世界的关键。 从中药中经过提取、分离、精制得到的有效成分,运用各种物理或化学的科学技术鉴定或测定其化学结构,才能为深入探讨有效成分的生物活性、构效关系、体内代谢以及进行结构改造、人工合成等研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研究清楚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步骤。 因此,研究清楚中药的化学成分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关建步骤。本文主要对中药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和程序做一个综述,以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对中药未知化学成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探索。 1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般程序 1.1纯度检测 在进行有效成分的结构研究之前,必须对该成分的纯度进行检验,以确定其为单体化学成分,这是鉴定或测定化学结构的前提。一般常用各种色谱法进行纯度检测,此外,固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其熔点,考察其熔距的大小作为纯度的参考[1]。液体物质还可通过测定沸点、沸程、折光率及比重等判断其纯度[2]。对已知物质来说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物质,如其比旋度与文献数据相同,则表明其已是或接近纯品。 用于纯度检测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包括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和比重等的测定。固体纯物质的熔点,其熔距应在0.5度~1.0度的范围内,如熔距过大,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Chin J Ind Hyg Occup Dis,Febru ary1998,Vol.16,No.1 述 评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刘杰 镉(Cadmium)是一种重金属,它与氧、氯、硫等元素形成无机化合物分布于自然界中。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镉对肾、肺、肝、睾丸、脑、骨骼及血液系统均可产生毒性,被美国毒物管理委员会(ATSDR)列为第6位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环境中的镉不能生物降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受污染环境中的镉含量也逐年上升。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毒物。镉在肾脏的一般蓄积量与中毒阈值很接近,安全系数很低。在60年代提出了镉污染与日本“痛痛病”的因果关系后,环境中的镉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来,有关镉毒理学研究的文献每年超过600篇(Medline检索)。美国目前有大约100个关于镉与健康的研究课题,涉及各个领域。国内对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广泛,其中一些在中毒机制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 镉的毒性和毒理学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镉污染与人类健康 1.环境中的镉:对环境中镉污染的早期关注局限于锌、铜、铅矿的冶炼。后来注意力转为镉在工业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合金、油漆和塑料等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外对职业劳动中接触镉的卫生保护已大大加强。近年来,对环境中的镉通过食物链对一般人群的潜在危害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含镉磷肥的施用、污水灌溉等,土壤中镉含量增加,继而被某些植物摄取而进入食物链。1997年国际地球生化学会在美国加州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专著;国际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则进一步将土壤中镉的来源、价态、食物链中的转化以及对一般人群健康的影响定为目前镉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2.镉的摄入及监测:职业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镉的浓度进行监测并控制在容许范围之内,是保护工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一般人群来说,镉暴露主要来源于食物和吸烟。人们每日可从食物中摄镉30~50 g,但仅有1%~3%被肠胃吸收。因此,对镉的胃肠吸收、体内分布和排泄的影响因素一直是镉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镉与金属硫蛋白(m etal-lothio nein,MT)的结合,及镉与锌、钙的相互作用是影响镉体内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因素。血镉的含量可用来评价近期的镉暴露,尿镉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镉性肾损伤和体内的镉负荷。尿中的 2-微球蛋白和尿M T的含量已作为镉暴露的生物标志物。 二、镉的毒性研究进展 1.镉的肾毒性:肾损伤是慢性染镉对人体的主要危害。一般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很多学者认为:镉所致的肾损伤是由在肝脏形成的镉-金属硫蛋白(M T)复合物(CdM T)引起的。因此,一次性大量注射CdMT造成肾损伤的动物模型用来研究镉的肾毒性机制已达20年之久。最近,用删除了M T的转基因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镉所致的肾损伤并不一定依赖于CdM T的形成,无机镉亦能直接造成肾脏损伤。一次性注射CdM T主要造成肾小管细胞的坏死,而慢性染镉造成的病理改变则波及整个肾脏,包括肾小球的损伤和肾间质的炎症。慢性染镉 作者单位:66160美国堪萨斯城,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毒理系

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

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中药抗衰老的药理作用机制 及其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论现代中医药实验表明,中药可以通过 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抗DNA损伤等作用延长机体寿命及细胞的传代能力,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关键词】抗衰老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011-01 衰老是机体在发育成熟后,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 生命现象。探明衰老的本质,寻找有效的抗衰老药物已成为当前老年医学领域中的 研究热点,现就抗衰老中药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衰老的机理 1.1 中医理论 中医对人体衰老或早衰的认识源远流长,内容极其丰富,为大多数学者公认。而 又有较好之实际效验者,当以肾虚致衰之说为最。肾虚致衰是肾元之阳气和肾藏之 精气亏损、虚少,五脏气血津液生化无源导致的诸多衰老病态和衰老过程。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以肾为主宰而主持、维系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使其统一平 衡而又能自调自稳地正常活动,从而抵御疾病。肾气亏虚则五脏之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各种衰老病症更日益显露出来。 1.2 现代医学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综合表现,是体内外许多因素(环境污染、精神紧张、遗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衰老的学说有很多种,氧化自由基 学说是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之一。该理论认为,机体内时刻产生着自由基,但同时 又具有有效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使体内自由基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平衡逐渐被破坏,造成自由基过剩。过量自由基可通过 过氧化作用攻击细胞膜及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生物大分子,引起细胞膜上的不饱 和脂肪酸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核酸及蛋白质分子交联,DNA基因突变或复制异常 及生物酶活力下降,最终导致细胞功能严重受损以至衰老、死亡。 2 抗衰老中药及其作用机制 2.1 抗氧化作用 正常代谢过程所产生的自由基如果能很快被机体防御系统所清除, 不会造成危害, 如不能完全被清除, 则会使生物大分子遭到损伤, 导致人体衰老。中药抗氧化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清楚。就已有资料来看,中药既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也可直接 对抗自由基对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作用,或直接清除自由基,还可增强机体本身抗氧 化系统的功能,从多个环节阻断自由基的损伤作用。研究证实,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 中草药尚有: 黄芪、银杏叶、大黄、灵芝、枸杞、蛤蚧、红景天、绞股蓝、西洋参、五味子等;一些中药方剂如百年乐、龟龄集、参鳖补膏、五味子冲剂、复方 丹参合剂等亦有抗氧化作用。 2.2 调节免疫功能 现已证明,人体和动物的衰老与免疫防御功能的健全状态有密切关系。免疫系 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适度调节,可以延缓衰老。因此,近年应用免疫调节剂防 治老年病与控制衰老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治疗虚证的中药,如补肾阳药肉桂、仙茅、锁阳、黄精等具有使抗体提前形成的作用,养阴药炙鳖甲、玄参、天门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