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案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案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案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下)教案

中国古代后期史(隋朝—清朝〈1840年以前〉)教案

第一章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

[提要]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统一而强盛的封建王朝。隋、唐两代,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隋朝(公元581~618年)从建立到灭亡经历两帝,共存在三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和秦朝相似的短暂王朝。但隋朝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隋朝历史须注意的重点:(1)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2)隋朝中央集权制度集汉魏以来各种制度之大成,其官制、兵制、科举制、刑律等,对唐朝和以后的各封建王朝以极大影响。(3)隋朝继续推行北魏均田制并大力检括户口,给予农业生产发展以有利条件。隋代社会经济发达,财富之盈积为以往历代所罕见。(4)统治阶级迅速腐化,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尤其是隋炀帝上台以后,滥施暴政。(5)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爆发,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支。隋王朝在大起义中迅速覆亡。

唐朝(公元618~907年)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建立。自建立到灭亡共经历二十帝、二百八十九年。唐朝历史一般可分为前后两期,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唐前期,755年以后是唐后期。此外学术界还有另外的两分、三分和四分等分期法。

学习唐朝历史须注意的重点:(1)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王朝的灭亡,给新建立的唐王的统治者以极深刻的教训。为了巩固李唐政权,唐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在隋制的基础上补充、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2)唐太象实行开明政治,缓和了社会矛盾。(3)从唐太宗“贞观之治”,经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各民族之间联系加强,学术文化繁荣、国际往来频繁,达到唐朝和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富强的封建大国。(4)在唐王朝国力达到鼎盛的时候,统治阶级也开始日益腐朽,均田制、府兵制逐渐败坏,统治机器运转失控,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深化。755年,爆发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5)唐后期,北方社会经济残破,经济重心南移,两税法代替了租庸调。政治上宦官专权,官僚党争,藩镇割据发展。(6)唐朝末年,阶级矛盾步步激化,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黄巢领导的起义军虽然最后失败,唐王朝也已名存实亡。907年,唐朝被朱全忠所灭。

一、隋朝的建立和政治经济制度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王朝线索∶

请学生回答对隋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

国号、年号、谥号、帝系、时间、疆域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隋书》

外戚杨坚建隋、隋灭陈:北周政权内部矛盾的迅速激化。580年外戚杨坚逐步夺取政权。

关(陕西关中)陇(甘肃西部)贵族集团和杨坚家族。郑译、刘防假造诏书。杨坚掌握军政实权。

杨坚执政后的措施。杨坚登基称帝。隋文帝。

隋文帝统一全国的步骤。

陈朝统治者的腐败。《玉树后庭花》。

588年隋灭陈。景阳宫枯井。自西晋末年(316年)以来分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又归统一。

隋朝的统一的历史必然。

2、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作为最高政权机关。内史名称由来。隋中央另两省。制令、审议、执行的机构分工。三省长官的宰相地位。六部。三省六部制度之意义。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和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隋文帝罢天下诸郡。州县二级制。

建立科举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德才为标准分科举人。隋炀帝进一步开科取士,设立进士科。中国科举制度开始。科举制出现的意义。

颁布《开皇律》:《开皇律》的制定。刑律与前朝的比较。

分析隋政治制度的历史地位

3、稳定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措施的内容,成效。隋朝统治者重新控制大量劳动人口。

租调制:均田制下隋代农民必须承担的封建义务。租调力役。成丁年龄的提高。

开凿大运河:广通渠。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大运河开凿的政治目的。客观作用。

经济的繁荣:人口数的激增。耕地面积不断扩大。隋代物资储积的空前富裕。

经济繁荣的深层分析

二、隋炀帝暴政与隋末农民大起义

1、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学界争议文帝与炀帝矛盾的积累的分析与介绍

隋文帝后期潜伏着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国富民穷。

杨广个人素质:太子杨勇的立废。仁寿宫事变。

杨广军政措施、大兴土木、巡游无度、用兵高丽

隋炀帝急功好利,在短时期里驱使耗费的人力、物力大大超过了社会生产力所能承受的限度。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已基本停止。隋王朝濒临崩溃。

2、大起义

王薄起义:《无向辽东浪死歌》。起义的燎原之势。

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杨玄感起兵。

翟让、李密的瓦岗军

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

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

3、隋朝的灭亡

江都兵变。太原留守李渊晋阳起兵。

三、唐朝的建立和唐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唐王朝线索∶

请学生回答对唐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补充教材:国号、帝系、庙号、年号、时间、疆域、分期

参考书

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新旧《唐书》、《资治通鉴》

1、唐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李渊晋阳起义唐朝建立:李渊与关陇贵族集团的关系。李渊在晋阳起兵中的作用。起兵后的政策。长安建唐。

李唐统一全国:扫平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李世民杰出军事才能。

瓦岗军的瓦解。

虎牢之役。窦建德、刘黑闼的失败。

江淮起义军的失败。各地割据势力次第被唐扫平。

隋末起义的历史意义

2、唐太宗的开明统治

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与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嫡子三人之争。李世民先发制人。“玄武门之变”分析。

“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政治特点。时代背景。李世民的政治素质。开明的封建政治。

“贞观之治”的评价与讨论

3、武则天的统治

唐高宗“永徽”政治在官制、经济、法律、国防上的建树。

武氏掌握政权:武则天生平。由“才人”经尼姑到昭仪到皇后。对王皇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残酷打击。“二圣”。“临朝称制”。“革唐命”。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实际当政四十多年的分析。机遇、权谋、老辣的政治才干和唐时妇女的社会地位。

逐年老重臣和重用酷吏:恐怖政策,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大杀大臣和唐宗室。

修《姓氏录》、开创殿试制度:武则天以各种方式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提拔一大批人。改唐太宗《氏族志》为《姓氏录》,创立了中国科举制度中皇帝主持考试的“殿试”制度,新兴官僚和武姓势力成了统治集团的主要成员,中小地主参政的规模更大。

武则天的评价:治世成功。黑暗面必须否定。传位问题上的困境。

4、唐玄宗“开元之治”

开元时期李隆基的励精图治。唐王朝的鼎盛。

5、强化封建统治的政治措施

三省六部的黄金时期: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沿袭隋制并有所发展。三省的作用更充分。唐代宰相制度新变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的出现。宰相队伍的扩大和政事堂的建立。

监察机关御史台,五监九寺。

州、县与诸道制:唐太宗时十道与唐玄宗时十五道。

府兵制度:唐代府兵十六卫。内府与折冲府。兵农合一。卫士与兵募。

《唐律》:律、令、格、式。《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科举制度:常举和制举。明经与进士。

6、唐前期的经济制度

均田制和租庸调:均田制实行的最有效的时期。“输庸代役”在隋基础上的制度化。

四、唐前期经济的繁荣

1、农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工具的新进步。《耒耜经》与曲辕犁。水利工程。《水部式》。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天宝时耕地面积。天宝十四年全国户数

2、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官营和私营手工业。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富豪何明远家绫机史料。

冶铸业和纺织业:合铸金银法。简单车床。印染技术。“蜡缬”、“夹缬”。

瓷器与唐三彩:邢州窑“类银”、“类雪”。江西昌南镇“假玉器”。“唐三彩”。

繁华的都城长安:世界最大的城市,与现西安城墙区域和当时欧亚其他首都城市的比较。一百零九坊和东西两市,

里坊与市:前期王朝体制城市的最高代表。严格区分的宫殿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里坊制度。来划分。严格时间和地域限制下的城市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城市功能。

五、安史之乱

1、均田制、府兵制的破坏和天宝年间政治的败坏

土地兼并、人口增加、战争频繁导致均田制的破坏。均田制破坏和边疆战争形势导致府兵制瓦解。两制瓦解和军制改革的必然性。“长从宿卫”和“长征健儿”。

节度使势力的增长:“节度使”之由来。朝廷和地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天宝十节度。

唐玄宗的腐化:李隆基与杨玉环。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国事。出将入相传统的破坏和胡族军阀势力的坐大。朝内外多个势力集团间的错综复杂矛盾。

2.安史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中央和地方军阀矛盾的爆发。

安禄山范阳起兵:安禄山发迹史。安禄山与哥舒翰、杨国忠的矛盾激化。

唐玄宗出逃四川与马嵬驿之变:洛阳、潼关的失守。马嵬驿禁军哗变及真相。李亨即位。

唐王室组织力量反击:郭子仪、李光弼部队及回纥兵与安史叛军的战斗。

安史内讧和叛乱的失败:安禄山被其子杀死。郭子仪、李光弼率军收复长安、洛阳。邺城之战。史思明被其子杀死。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平定。

安史之乱的严重后果:关中、中原地区几经浩劫,黄河流域从此失去全国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

唐中央集权体制大为削弱。朝廷中宦官势力左右政治。地方上藩镇纷起,割据形势已无法改变。边防空虚,陇右河西走廊尽失于吐蕃。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3.杨炎与两税法

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提出“两税法”。两税法主要内容。两税法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

六、唐后期统治者内部矛盾和黄巢大起义

1.藩镇割据

河朔三镇:安史旧将统领的“河朔三镇”。中原及其他地的新军镇。缘边节度使体制演化成天下藩镇林立。藩镇的不同类型和影响。藩镇之间的互相制约和唐王朝内外局势的平衡。

唐中央对藩镇的斗争:唐德宗时的诸镇反叛和泾原兵变。唐宪宗元和年间平定淮西之役。

2、官宦专权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宦官监军。宦官担任“神策军”神策军最高指挥官左右“中尉”,宦官担任掌管朝廷机密的“内枢密使”,“四贵”。宦官废立皇帝。“宫市”,与“白望”。

南衙北司之争:宦官势力与官僚集团的斗争。

“二王八司马”的改革:唐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的改革。“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关于牛李党争的不同看法。

3、黄巢大起义

唐后期政治的黑暗。“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之象。

庞勋起义:“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王仙芝黄巢起义:盐贩领导的大起义。

起义军的流动作战:王仙芝准备接受招降。王仙芝战死。黄巢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流动作战,进军岭南。再次北上。占领洛阳。

大齐政权的建立:起义军攻占长安,“大齐”政权的建立。

起义的失败:占领长安后黄巢的战略失误。沙陀为唐助战。朱温叛变。黄巢退入河南,败退山东,狼虎谷战败自杀。

黄巢大起义的意义和教训:对魏晋以来门阀世族的摧毁。关于“均平”的评价。流动作战的利与弊。

对唐王朝灭亡的关键一击。

七、唐代的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

1、唐与突厥诸汉国的关系及对西域的控制

东西突厥及后突厥的兴衰唐与突厥的战争:东突厥的再次强盛和唐高祖的称臣。唐太宗灭东突厥。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

唐对吐谷浑、高昌、龟兹等国的征服、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唐朝向西域扩展。唐灭吐谷浑。唐破高昌,安西都护府。唐取焉耆、龟兹,控制天山南麓。“安西四镇”。唐灭西突厥。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后突厥”再起与灭亡。鄂尔浑河突厥碑文。

2、唐与薛延陀、回纥等部族的关系

薛延陀汗国的兴亡:薛延陀与唐、突厥的关系。唐灭薛延陀。燕然都护府。

回纥汗国兴起:回纥与铁勒各部的关系。回纥归唐。翰海都督府。

“参天可汗道”:“天可汗”与“参天可汗道”。

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交往:回纥与唐王朝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安史之乱中回纥助唐。唐真正皇室公主与回纥的和亲。“回纥”与“回鹘”。由纯游牧到半定居生活的快速发展。回鹘商人阶层的形成。黠戛斯灭回鹘。

3、唐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政权的建立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长安会盟碑

4、唐与南诏的关系

5、唐与奚、契丹、渤海国的关系

6、唐代羁縻府州制

唐前期国力、军力的强盛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856个“羁縻府州”的设置。羁縻府州的性质。

7、唐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7至9世纪世界上最先进、最开放的国家,博采众长,充满自信。

国际性城市长安: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都会。长安人口中的外国人比例。史籍、考古发掘的域外记载与文物。“蕃胡”和“住蕃”。

唐与朝鲜的交往

日本遣唐使和鉴真东度

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的交往玄奘、义净赴印度取经

与中亚国家的交往

与波斯大食东罗马的交往

八、隋唐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1、哲学与宗教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形成

道教的再度兴起

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2、文学艺术的繁荣

空前繁荣的唐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

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散文

传奇小说的兴起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艺术

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艺术

盛唐乐舞

3、史学的发展

官修史书制度的发展、唐初八史

刘知几和《史通》

杜佑《通典》

4、自然科学技术

僧一行与《大衍历》

孙思邈的医学成就

雕版印刷术

5、隋唐社会生活与风俗

社会生态与环境

健康水平

习俗风气

(本章课堂讨论一次,2学时。本章及第二章间布置论文写作一次[期中考核],约3000字,20学时。)

第二章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提要]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是隋唐统一王朝时代结束后进入分裂割据、多个民族政权鼎立到完成空前大统一的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有多个政权的统治者来自少数民族。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但是在更大范围内先后有辽、西夏、金等政权与之并立。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存在时间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比前代少数族政权高,它们分别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最后又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全国大统一。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从深度到广度都进一步加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以宋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在隋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生产关系有新的变化,生产力更加提高,一些领域里出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又一个繁荣期。

唐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1~979年),共72年。学习五代十国历史须注意:(1)五代十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发展,北方诸国混战动乱,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五代十国又是转向重新统一的过渡,后周的改革为结束分裂奠定了基础。(2)同时期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与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3)与此同时契丹的兴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后改名大辽。辽朝(916~1125年)从耶律阿保机起共经历9帝,209年。学习辽朝历史应注意:(1)辽与宋曾经数次进行过大战,但澶渊之盟后双方保持了中国北方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之间罕见的长期和平,辽与宋是北、南朝兄弟国的关系。(2)辽朝幅员辽阔,境内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辽朝统治者实行了“因俗而治”政策,其北南双轨制度很有特色。(3)辽朝在经济上对东北和北方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在经济上有自己的特点。(4)辽灭亡后,其王族又在新疆、中亚建立了西辽,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仍是汉族王朝。宋朝,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共320年,18帝,其中北宋9帝,南宋9帝。学习宋朝史应注意:(1)北宋实行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效地铲除五代割据的弊端,保持了内部统治的稳定。其以收权分权为目的的复杂的体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个高峰,但也带来了不少弊病,造成武功不兴,对外作战屡败,政治上也暮气沉沉。至北宋中期发生“三冗”,改革与变法也无法扭转。(3)唐五代以来阶级关系、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到宋大致告终。租佃关系和土地兼并使宋朝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斗争的矛头指向不平等的财产关系。(4)内部和平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宋经济迅猛增长,人口及生产水平超过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城市进一步商业化,科技文化也十分发达。(5)北宋末年金朝入侵,南宋与金南北对抗,虽出现抗金名将,仍苟且偏安,但经济上十分繁荣。

西夏(1038~1227年)共立国190年,传10帝。学习西夏历史要注意:(1)西夏是北宋西北的劲敌,对北宋的战争规模大、时间长,对北宋国内的影响也深。(2)西夏是党项贵族所建,但国内有与内地匹敌的发达的农业、手工业。(3)西夏善于利用邻国矛盾,故长期割据西北。

金朝(1115~1234年),女真贵族所建,共传10帝,120年。学习金朝历史要注意:(1)女真族在反抗辽朝压迫中以少胜多,迅速崛起。(2)金朝前期曾对中原进行了野蛮破坏,但很快就完成了封建化,统治者汉化程度甚高。金曾在进入中原后以移民实施民族压制,但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族融合。金朝统治下的北方社会经济有明显恢复发展。‘

此段历史头绪纷杂,必须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观察各王朝的盛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此外,还须注意这一时期大理、回鹘、喀喇汗朝等的发展情况。

13世纪初,蒙古部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元代历史从成吉思汗起,共163年,历15帝。自忽必烈定元朝国号起,共97年,历11帝。学习元代史应注意:(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促进了蒙古民族的形成和蒙古社会的进步,蒙古的军事扩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2)元朝结束了自五代以后3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从多方面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王朝,是蒙汉各族封建阶级的联合政权,它采用了汉族封建制度,也保存了许多蒙古旧制,具有民族压迫的色彩,呈现复杂和矛盾。(4)元代经济文化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有不少发展,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尤其发达,呈现出一种开放性。(5)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元朝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赋敛苛繁、政治腐败使统治基础日见动摇。在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的冲击下,元朝被明朝推翻。(6)这段历史中少数民族及域外的名词、典制较多,需要下功夫理解、记住。一、五代十国割据与契丹的兴起

1、五代更替与契丹的兴起

五代十国线索∶请学生回答对五代十国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当时实际分裂政权的数目、民族、疆域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新旧《五代史》

朱温建梁:黄巢起义失败后最迅速的新藩镇。903年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904年害死昭宗立哀帝。907年废哀帝称帝建梁。

五代更替: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武夫的黄金时代。惨烈战争和频频兵变。沙陀三王朝。骄兵悍将拥立皇帝。北方经济的惨重破坏。

契丹的兴起:契丹族的渊源和历史发展。耶律阿保机氏族推选制建契丹国。契丹国的迅速扩张。征服渤海国。

石敬塘与燕云十六州: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举兵叛唐,向契丹割地称臣做儿皇帝。耶律德光助石敬瑭建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易手的深远影响。946年灭后晋。耶律德光改国号“大辽”。“打草谷”。中原人民的剧烈反抗。刘知远后汉。

周世宗改革与统一活动:后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荣。郭威恢复经济的措施。柴荣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后周军队对后蜀和南唐的进攻。柴荣北伐。后周为以后统一奠定的基础。

2、十国兴亡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吴、南唐、吴越、闽、南汉、楚、荆南、前蜀、后蜀、北汉。

南方战争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较北方小的原因。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圩田”的大量增加。

3、五代文化

从五代十国开始,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开始转到了南方。

二、北宋的建立与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

1、北宋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北宋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国号、年号、谥号、帝系、时间、疆域、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宋史》、《宋史纪事本末》、《东京梦华录》

2、北宋的建立

陈桥兵变: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北宋建立。

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和中原江南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分析。北宋朝统一中原和江南地区。

3、宋初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

“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现象分析。“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与调兵权。

收地方精兵归中央:“收其精兵”。全国正规军的禁军化。厢军、乡兵与蕃兵。“内外相制”。

更戍法: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分割相权: 枢府与政府对掌文武。“二府”。“三司”与“计相”。

设置转运使:路设转运使统管调运各地税收。地方失去反叛的物质基础。

取消支郡:节度使成空衔。

通判的设立:“监州”与知州(府)之间互相制约。

养兵政策:古代募兵制的全盛时期。“有叛民无叛兵,有叛兵无叛民”。

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官”、“职”、“差遣”制度及分析。

重用文臣,以文制武的政策:枢密院长官、副官文人担任。武将不能参掌最高军事机密。大幅度扩展了科举制规模。军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性下坠。

北宋前期集权措施的重大影响。

4、“不抑兼并”和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五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抑兼并”成为北宋国策。“田制不立”的影响分析。

主客户:主户和客户。上户。下户。形势户和民户。税户与佃农。

分成租与定额租:

5、王小波、李顺起义

王小波、李顺起义的爆发和大蜀政权。“均贫富”口号的提出。

三、北宋与辽、西夏等政权的对峙

1、辽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契丹-辽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契丹-辽帝系、国号、都城、疆域、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辽史》、《契丹国志》

2、北宋与辽的对峙

宋太祖对辽策略。“封桩库”。

宋太宗伐辽失败:高梁河之战。“雍熙北伐”。歧沟关与陈家谷口的失败。杨业与“杨家将”故事。“守内虚外”政策的确立。

辽军南下:辽圣宗及萧太后率军南下。澶州对峙。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条款。双方政治上互相妥协的结果和此后长时期的和平并存。辽宋间的榷场贸易。

辽朝政治经济的发展:“因俗而治”的政策,双轨二元的北、南面官制。地方部族制和州县制。斡鲁朵制。头下军州制。“御帐亲军”和“宫卫骑军”。

五京制与“捺钵”。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

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辽朝经济的历史地位。北朝与南朝。“契丹”在西域以远地区历

史文献中的含义。

3、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西夏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西夏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西夏帝号、国号、都城、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辽史》、《宋史》、《金史》所附西夏传

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党项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定难军节度使与夏国公。李继迁起兵反宋。李继明、李元昊控制河西走廊。1038年元昊称帝建大夏。

西夏社会经济的发展:元昊提倡蕃族风俗礼仪。仿宋制度设官分职。制西夏文。蕃汉糅合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系统。发达的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西夏立国的物质基础。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北宋不愿承认原来藩属的帝号。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3大战役中宋军的惨败。元昊胜后求和。“庆历和约”。双方时战时和。辽夏战事中辽的失败。西夏的实惠和平衡外交。

4、大理政权的建立

“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政权。

大理与宋的关系。已形成较完整封建体制大理社会经济发展。大理文化。

5、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甘州、于阗、高昌回鹘诸政权和喀喇汗朝。回鹘文。喀喇汗朝双王制。《福乐智慧》和《突厥语词典》。突厥语民族中第一个穆斯林王朝。“桃花石汗”。

四、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

1、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养官政策及厚禄。滥官“繁冗甚也”。军队人数持续上升与素质日益低下。官俸、军费、外输岁币和皇室挥霍导致的冗费。

严重的赋役问题和社会矛盾

2、范仲淹和“庆历新政”

范仲淹生平。“庆历新政”10个方面的改革方案。新政的夭折及分析。

3、王安石变法

变法内容:王安石生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熙宁变法”。“制置三司条例司”。“富国强兵”及措施内容。

新法推行的效果分析

变法的失败、历代评价及分析

4、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崇宁”与“元祐党籍碑”。“六贼”。“花石纲”。

5、方腊起义、宋江起义

五、北宋经济的发展

北宋王朝政治上缺乏活力,军事上软弱无能,但社会上经济的综合实力(非朝廷掌握的财政)和经济生活中的新的因素却极为突出。宋代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古代堪称又一个高峰。

1、农业的发展

农业工具的改进

水利灌溉的发展发达

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良种的推广

农业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稻米的产量超过粟、麦,跃居全国首位。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者大量涌现,农产品商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

人口和垦田面积的大幅度增长:宋徽宗时全国人口首次超过了1亿。宋神宗时垦田亦超过汉唐时的垦田数。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开采冶炼业的发展:煤炭在北方家庭尤其在冶炼中已广泛使用。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铁、铜、铅、锡的年产量。与英国革命时的铁产量比较。

造船技术的进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隔离舱和救生艇,指南针,船坞,滑道下水技术的使用。

四大名窑和景德镇瓷器:定窑、钧窑、汝窑、官窑。景德镇的由来。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大量增加。都市结构和管理上的重大变化。营业地区和时间限制的被取消。“夜市”和“鬼市”。初步具备近代城市的风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市镇在乡村崛起.

交子的出现

六、北宋灭亡与金和南宋对峙

1、金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金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金帝号、国号、都城、特点与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金史》

2、金国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女真族的兴起:黑水靺鞨。熟女真与生女真。完颜部与按出虎水。女真与辽朝关系。“海东青”。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1113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出河店之战。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

猛安、谋克:女真狩猎军事单位的演变。“猛安”“谋克”制度。

金灭辽:金太祖击败10万辽军主力。向辽的全面进攻。天祚帝的逃亡与被俘。辽亡。

西辽的建立:辽皇族耶律大石在现新疆和中亚建立了西辽(又称喀喇契丹)。西辽的历史地位。

宋金结盟:北宋君臣的形势判断。宋金缔结联合灭辽的“海上之盟”。宋军攻燕的失败和虚弱的暴露。“燕京代税钱”。燕京等六州空城的归宋。

金兵南下:金太宗继位和大举攻宋。

北宋军民的抗战:1126年初金军逼近开封。宋徽宗传位钦宗后逃跑。李纲和开封军民的顽强抵抗。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开封军民抗议投降的运动。金军暂时退兵。

北宋灭亡:宋靖康元年金军再次南下。郭京“六甲法”,开封被破。宋徽宗、钦宗被虏。“靖康之变”。

3、南宋的建立和抗金斗争

南宋的建立:1127年宋钦宗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南宋开始。

李纲、宗泽的抗金部署

宋高宗的苟安政策:宋高宗政策的原因分析。宗泽忧愤而死。

金军渡江南下及撤退、南宋定都临安:1129年金兀术渡江占领建康,宋高宗逃亡海上。1130年黄天荡之战。刘豫伪齐政权。宋高宗建都临安。

八字军、五马山寨军和河东红巾军的抗金斗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人民的自发抗金义军。抗金义军对金军的牵制是南宋得以在江南立足的重要原因。

南宋将领的抗战、岳飞的北伐:南宋统治者适当松动北宋时严格限制武将的策略,战争中新形成的军队。韩世忠、吴玠、刘锜。岳飞事迹。郾城大捷。颍昌之战。金军准备放弃河南。

宋高宗、秦桧的议和活动、岳飞被害:宋高宗再夺兵权。高宗心病与秦桧。“十二道金牌”。“莫须有”。岳飞被害。

绍兴和议:1141年金宋“绍兴和议”。宋向金称臣,以淮水、秦岭为界。

4、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

洞庭湖滨的钟相、杨么起义。“等贵贱、均贫富”的主张。岳飞的镇压。

七、南北经济的继续发展

1、南方经济继续发展

人口和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开始完全南移。南宋凭借地利和大大超过北方的经济实力支撑150多年的半壁河山。

江南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双季稻。

丝织业、制瓷业中心的南移:丝织业中心完全移到长江流域。南宋所收税绢的数量超过北宋。制瓷业中心南移。哥窑。

大型海船和车船的制造:水上、海上交通的需求刺激造船业的发展。

临安、泉州等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的扩大:南宋商业与城市的繁盛比北宋更为突出。“天上天堂、地下苏杭”的谚语。国际贸易港泉州、广州、明州。市舶司,年市舶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纸币的大量发行:东南会子、四川钱引、湖广会子、两淮交子。

2、金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金内部政治斗争。“勃极烈”制的行废。猛安、谋克户内迁,“屯田军”。金熙宗、海陵王的改制。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女真的汉化。

中原华北地区的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金世宗时户数超过了原北宋北方地区的户数。金代垦田超过北宋时北方垦田。金的手工业、建筑业的高水平。金全境推行纸币。

八、元朝大统一及其统治

1、元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元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蒙元国号、帝系及庙号、年号、时间、疆域、特点及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元史》、《元史纪事本末》、《史集》

2、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的渊源。“蒙兀室韦”。“鞑靼”。蒙古及室韦部落的西迁。与辽朝和金朝的关系。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12世纪后期中国北方大漠高原形势。兼并战争。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蒙古五大部。铁木真的势力的壮大。草原统一战争。1206年“忽里台”。“成吉思汗”。

大蒙古国的建立,千户制、怯薛制、札鲁忽赤与札撒:军事行政统一的基层单位千户制。蒙古军事力量的核心“怯薛”制。“札鲁忽赤”与“札撒”。畏兀儿字体蒙古文。“大蒙古国”国家机器的建立和新的蒙古民族的形成。

蒙古灭西夏:为保障侧翼成吉思汗首先向西夏用兵。1205—1209年间,蒙古三次进掠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

蒙宋联合灭金:1211年成吉思汗攻金。蒙古军两次击溃金军主力,将金朝压迫到黄河以南。窝阔台的攻金。河南三峰山战役。1234年蒙宋联合灭金。蒙古与南宋开始长达44年的战争冲突。

蒙古军的三次西征:成吉思汗领导的第一次西征。花剌子模战争。窝阔台发动的第二次西侵。“长子西征”。蒙古军攻入东欧。以波斯和阿拉伯为目标的第三次西侵。旭烈兀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蒙古帝国与四大汗国。蒙古各地区随不同文明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发展道路。

忽必烈登上汗位:蒙哥汗进攻四川时的死亡。蒙哥弟忽必烈和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与汉人幕僚集团。忽必烈灭大理国。忽必烈得胜利的原因分析。

忽必烈采行汉法:忽必烈采行汉法的背景分析。蒙古统治中心的转移。

元朝的建立: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大蒙古国演变成中国的传统王朝。元朝皇帝对蒙古各汗国的宗主权。

3.元朝的大统一

南宋统治的腐朽:贾似道专权。贾似道给蒙古以用兵的口实。

襄樊之战、元军大举攻宋:刘整降蒙古。蒙元军功宋重心的转变。襄樊攻守战。伯颜统军攻宋。南宋朝廷投降。

南宋军民的抗元斗争,文天祥就义: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立南宋宗室。文天祥事迹。

南宋残余的灭亡:崖山之战。元朝大统一的历史意义。

4.元朝的统治制度

中央统治机构:主要承袭金制。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行省制的确立:行省制度。“腹里”与10行省。路、府、州、县。

对云南、西藏等地的行政管理:云南设省,行政管理一如内地。宣政院对西藏的治理。

驿站的设置:“站赤”制度。急递铺。

蒙古旧制的存在,四等人制、达鲁花赤制:元朝统治体制中的旧制。怯薛制与“内朝”。“投下”。“四等人制”。“达鲁花赤”。层层钳制的元朝军制。元代统治制度的汉蒙二元性特征。

九、元朝的社会经济

1、赋役、户籍与阶级

南北相异的赋税制:元朝赋税南北相异。北方税粮与科差。“五户丝”。南方两税。杂泛差役。

诸色户计:按职业分工及民族和宗教的因素被分成的“诸色户计”。不同的义务和管理系统。

驱口与佃农:蒙古游牧社会中奴隶制成分与汉族封建社会中奴隶制残余的混合。主要集中于北方的驱口和南方的佃农。

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司农司的设置:司农司和大司农司。鼓励开荒,组织屯田,禁止占民田为牧地。

棉花种植的推广:棉花种植的传播。木棉提举司的设立。

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

大运河的修凿和海运的利用: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隋朝以后第二次伟大的运河工程。大规模沿海漕运的开通。

3、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兴盛

中西交通的空前畅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蒙古重商传统。超过唐、宋的元朝海外交通与贸易。七市舶司。

商业城市的繁荣:大都。杭州。泉州。

纸币在全国范围发行:元朝首次将纸币推行到全国范围。“中统交钞”、“中统元宝钞”、“至元宝钞”等。

十、元末红巾军大起义

1、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皇室的内争:蒙元汗位继承的不断危机。南坡之变。两都之战。

贵族的贪污暴敛,财政困窘:巨额赏赐。喇嘛教“佛事”的挥霍。纸钞贬值。

官吏和军队的腐化:元末官僚机器的失控和军队战斗力的丧失。

严重的自然灾害

2、红巾军起义

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贾鲁开河的利弊。白莲教源流。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红巾军起义。

彭莹玉、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北方红巾军和南方红巾军。“北琐红军”和“南琐红军”。方国珍、张士诚的先后起兵。

宋政权的建立和红巾军北伐:“天完”政权。“小明王”“宋”政权。“大周”政权。元宰相脱脱高邮之败。宋政权分兵三路北伐。保元地主武装的兴起。

3、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和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及其势力的发展:朱元璋早年的贫苦生活。投奔起义。势力的扩充。铲平群雄,统一江南。

明朝的建立、明军北伐与元朝的灭亡:徐达、常遇春北伐。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建明。明军逼近大都和元帝出逃。

十一、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哲学

理学的形成及其主要派别:中国学术思想在宋、元时期的主要发展。理学、道学哲学体系的特点。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思想:理学的先驱-北宋湖南学者周敦颐和陕西学者张载。理学的先驱基本范畴的开始使用。程颢和程颐兄弟。“天理”与“道”。理学道德等级规范。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及其影响: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庞大的理学体系。天理论的更加严密深刻化。

陆九渊的“心学”:孟子理论结合佛教禅宗思想的“心学”。“鹅湖之会”。

元代理学至尊地位的确立:许衡、吴澄、刘因的融合朱、陆趋向。元代科举考试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为标准,理学至尊地位的完全确立。

陈亮;叶适反理学的思想:“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

邓牧的思想:“三教外人”与《伯牙琴》。

2、史学

《新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当代史、地方史志、金石学:南宋李焘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编《三朝北盟会编》、北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范成大编《吴郡志》、潜说友编《咸淳临安志》、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蒙古秘史》:现存北方游牧民族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编修的史书。

3、文学艺术

词的兴盛:五代韦庄、冯延己、李煜。宋代文学的代表。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和辛弃疾。

话本的出现:“瓦舍”和“说话人”。“讲史”、“小说”,与“话本”。

元曲和南戏:宋“杂剧”。“杂”之含义。“金院本”。“南戏”。元杂剧和散曲。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高潮。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

4、科学技术

毕升和活字印刷

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火药、火器的发展

沈括《梦溪笔谈》:中世纪的科学百科全书。

元代三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

郭守敬和《授时历》:简仪、仰仪、圭表等的首创。中世纪仅有的大规模天文观测。比公历早300年的《授时历》。

医学的成就:铜铸人体模型。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金元四大家”。

5、中外文化交流

周去非《岭外代答》、赵妆适《诸蕃志》、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汪大渊《岛夷志略》宋朝与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元朝与亚、非、欧各国的文化交流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

《马可波罗行记》

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本章课堂讨论一次,2学时。)

第三章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衰落

一、明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和经济的发展

[明朝提要]明朝(1368—1644年)由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建立,共历16帝,277年。李自成破北京灭明后,明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4个小王朝,史称南明。学习明朝历史需注意的重点:(1)明前几个皇帝竭力推行加强专制集权的方针和政策,如废除丞相、创设内阁大学士、重用厂卫特务、文字狱等,从而使君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并爆发“靖难之役”,但国势总体上强大,并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2)“土木之变”后,国势由盛转衰,宦官长期干政,小农经济遭破坏,边境局势动荡。万历时,出现张居正改革。(3)明朝农产品商品化扩大,手工业生产水平提高,工艺精湛,商业繁荣,市场话跃,更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在明代文化繁盛,出现不少著名思想家,艺术和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动向。(5)明末,统治极度黑暗,皇室带头的土地大兼并达到历史极致。关外满族兴起,关内起义遍地,明朝被农民战争摧毁。

1、明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明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国号、帝系及庙号、年号、时间、疆域、特点及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明史》、《国榷》、《明史纪事本末》

2、明统一全国

3、明前期君主集权的强化

废元朝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府县的建制: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地方集权与皇帝。

废除宰相、六部和内阁:胡惟庸案后罢中书省,不许再议置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分掌兵权、卫所的设置: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由元军制沿袭而来的卫所制。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御史台变督察院。“七卿”。三法司。通政使司。

《大明律》和《大诰》:“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理学的法典化。刑法案例汇编《大诰》。乱世用重典和法制宣传。

文字狱:朱元璋的自卑与敏感。文字狱与思想专制。

锦衣卫等特务机关的设置:“检校”。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东、西厂和内行厂。“厂卫”特务政治。廷杖。

发展教育和科举制度、八股文:明科举制度的完善。乡试、会试、廷试。秀才、举人、进士。八股文。

分封藩王、靖难之役、迁都北京:明太祖继续元代分封宗王出镇。北边“塞王”实力。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靖难”。朱棣克南京称帝。明成祖迁都北京。南北两直隶。明成祖时期君主专制和国力的进一步发展。

4、明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驱口;奴婢的解放

对小自耕农的扶持、移民垦荒、实行屯田

轮班匠与住坐匠:明廷继承元代对工匠的管理制度后的调整。

黄册、鱼鳞图册

兴修水利

冶金工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发达

制瓷业

造船工业的进步:

市场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水陆交通与南北漕运的增加

二、明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张居正改革

1、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

宦官专权与权臣党争:永乐时期太监势力的上升。特务机构是明宦官专权的重要基础。宦官念书的禁止和许可。明宦官二十四衙门。“票拟”与“批红”。

北部边防形势,土木堡之变:蒙古鞑靼与瓦剌。太监王振挟英宗亲征。“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景帝即位。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

夺门之变:英宗被释返京。“夺门之变”,“南宫复辟”,英宗再次登位。于谦被杀。

2、阶级矛盾的激化

地主、官僚、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以皇帝带头掠夺地产,大量设置皇庄为特点的土地兼并。

赋税徭役和地租的加重、自耕农的破产、流民增多

叶宗留、邓茂七起义,杨虎刘六起义,刘通、李原起义,大藤峡瑶民起义

3、张局正改革

张居正执政,整顿吏治、整饬边防:

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最为重要的措施。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三、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作物种类增多:耕作技术的进步。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花生、番薯、玉蜀黍的引种。棉花的普及。

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

商业资本的活跃:徽商、晋商、江右商。

工商业城市的繁荣

白银的广泛使用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雇佣关系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出现、包买商、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及社会风俗的变化:关于这类现象评价的学术界不同看法及讨论分析。

四、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及其影响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影响的不同看法的介绍分析。

2、抗倭斗争

倭寇的骚扰,抗倭斗争,援朝战争:倭患发展的三个阶段。明嘉靖、隆庆年间倭患中的中国沿海社会因素分析。倭患性质的学术界不同看法。戚继光、俞大猷。明援朝战争。

3、反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殖民势力的斗争

五、满族的兴起及其与明朝的斗争

1、满族的兴起

女真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

建州女真的强大、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583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近40年的统一战争。

八旗制度:牛录、甲喇、固山。正四旗与镶四旗。

2、后金政权的建立

后金政权的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金。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攻明。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击溃明军。

3、皇太极与清政权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松山之战:努尔哈赤攻宁远炮伤致死。皇太极继位。皇太极反间计杀袁崇焕。1636年皇太极沈阳称帝改号“大清”。松山战役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投降。

六、明末农民大起义

1、明后期的社会矛盾

明统治的腐朽:君主不理政事。“争国本”和明末三案。

东林党及其政治行动:顾宪成、高攀龙。无锡东林书院。

阉党专权:魏忠贤得势。阉党。对东林党人的逮杀。九千岁与生祠。

土地高度集中:历史上最恶性的皇族的疯狂兼并。自耕农大规模破产。

三饷加派:“辽饷”、剿饷、练饷。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

自然灾害的严重:万历到崇祯的71年中,灾年有68年。整个社会已到崩溃边缘。

2、明末农民大起义

各地义军蜂起:陕北揭开明末大起义的序幕。饥民、驿卒和逃兵的背景。王嘉胤、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主力军的形成:“闯将”、“闯王”。“八大王”。从低潮到再起。

“均田免粮”、“平买平卖”的口号:李自成率部由湖北进入河南。牛金星、宋献策等的加入和口号的提出。

大顺政权:李自成取襄阳称新顺王。李自成击败孙传庭。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

大西政权:张献忠占成都建大西政权。

李自城进占北京,推翻明朝:李自成百万大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

大顺政权的一系列失误。吴三桂降而复叛。山海关之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兵的突然参战。大顺军撤出北京。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难。

3、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七、清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清朝提要]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入关,次第占领中国各地,建立多民族的统一王朝,这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后金及清共12帝,入关后共10帝(1644—1911年),历268年。自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8帝,196年。学习清朝历史需注意:(1)清朝在维护民族特权的基础上承袭明制,继续强化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先以南书房掌机要,再以军机处为朝廷中枢,辅以密折制和文化控制,君主个人独裁达到最高峰。(2)清廷在地方以督、抚管理,还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了对西藏、新疆、蒙古及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治,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对边疆管理效果超过前朝。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帝国达到鼎盛。(3)在“摊丁入亩”等政策的刺激下,传统经济达到顶峰,人口爆发性增长。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压迫,资本主义萌芽只能缓慢增长,社会发展日益僵化,开始落后于世界。(4)嘉庆、道光后,社会危机四起,清封建统治逐渐衰落。

1、清王朝线索:请学生回答对清王朝印象及基本概况

对教材补充:清国号、帝系及庙号、年号、时间、疆域、特点及地位

参考书:参见下发书目,介绍《清史稿》、《东华录》

2、清军入关和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南明福王政权的建立:福王朱由崧弘光政权。阉党余孽与东林党人的争斗。

史可法守扬州,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史可法坚守孤城就义。清军屠扬州。薙发令。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

鲁王、唐王、桂王政权的建立、以大顺军、大西军为主体的西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南方各地的抗清斗争一直到康熙朝初年才基本被平息。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

3、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内阁和六部职权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其废止:多仿明制又有自己的特点的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内三院。满汉复职制。满族贵族专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从南书房到军机处:康熙皇帝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军机处的性质和意义。

理藩院和内务府的设置:全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内务府及其对宦官势力的限制。

总督和巡抚:清代地方行政区域三大块:本部、藩部、东北特别行政区。本部总督和巡抚。明后期临时军政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疆大吏。与明省级长官的对比。

对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加强:盟、旗制度。绥远将军及归化城都统、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达赖、班禅“并受戒于驻藏大臣”。盛京等处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保甲制度

八旗兵和绿营兵: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八旗的迅速腐败。自康熙朝始成为清朝军队的主力的绿营兵。

《大清律》

文字狱:庄氏明史案。吕留良之狱。民族控制下的文网。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平定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

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平定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

土尔扈特蒙古重返祖国

击败廓尔喀的入侵

镇压南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

改土归流

八、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

1、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圈地及其停止: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停止圈地。

奖励垦荒

更名田: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农民。

逃人法及其废止

匠籍和各种贱民的废除

治河、兴修水利

整顿赋役和“摊丁入亩”:“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地丁制”。几千年按人丁派役和由此派生的代役银基本上被废除。

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迅速增长的清代人口:乾隆年间从1亿4300多万到3亿100多万;道光二十年更增长到4亿1200多万。摊丁入亩等方面的因素。人口压力的到来。

租佃关系的发展

经营地主和雇工人数增长

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工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

商业的繁荣

“海禁”的解除和海外贸易的开展

十三行的建立

市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手工业工人反对作坊主的“叫歇”斗争

3、各族人民的起义

统治集团的极端腐化

土地兼并的加剧

朱一贵、林爽文在台湾的起义

苗民起义、川楚陕三省农民起义、天理教起义

九、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文化

1、哲学

王守仁的“心学”: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又直接继承陆九渊而形成的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古代汉语授课教案(郭锡良版)教案 第一讲绪论 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古代汉语课则不然。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这种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掌握和记忆相当数量的古代词汇和语法规则等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如《史记》列传类的历史散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一般难易度的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例如…

古代汉语教案古代汉语教案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 四、如何分析引申义 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我们研究词的本

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例如: 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 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 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义的“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的主要方式,词义不断地引申就可以克服词和语言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使语言更好地完成帮助人们交际的任务,但从另一方面说,一词多义现家太纷繁,又给学习掌握选成了困难,为了学习古汉语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来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分析本义,引申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会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 绥:有安抚的意思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南开大学2015年中国史、世界史真题

南开大学2015年中国史真题 名词解释:(8选5) 上计形势户《岛国志略》府院之争史迪威事件汤若望 XX限价 论述题:(8选5) 中国古代王朝的多京的情况南京北京东京什么的具体情况什么的(大概是这样历史地理里面学的) 论述中国文化中的“士” 论述汉到明的监察制度 论述科举制 论述李鸿章的功过是非 论述袁世凯死后的主要军阀派系 论述与抗日战争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转变 古代汉语: (一)解释加点的字 句子来自尚书诗经左传 (二)古文填空 一共四句 (三)古文翻译 两段古文,一段繁体有句读,一段时简体没有句读 第一段是选自《左传》里的《晋灵公不君》 第二段是选自《史记·匈奴列传》 南开大学2015年世界史729真题 一、名词解释(9个)九十分 种姓制度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塞尔维乌斯改革重商主义《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宅地法九品中正制(还有两个我忘了) 二、材料解析(四段) 1、材料反映了罗马共和国哪两个重要的阶段?罗马共和国到帝制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分析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 3、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两段材料。①分析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我理解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停止对外扩张的原因);克伦威尔为了夺回“漂亮姑娘”采取了哪些行动②国内人民的不满情绪与夺回漂亮姑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王党分子借此采取了什么行动 4、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为了打破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努力?如果你是威尔逊总统,你希望巴黎和会通过什么决议,为什么? 三、论述题(有二十分和三十分两种分值,共150分) 1、伯利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不知道是表现还是原因我想不起来了)和局限性 2、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结果 3、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背景 6、十九世纪七十到九十年代中国边疆危机的情形

古代汉语教案[1]

古代汉语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2007 -2008 学年第 1 学期 主讲教师 张居三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要介绍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要点,教材的特点,学习方法,考核形式。使初学者对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重点及难点: 古代汉语的分期课程的性质学习方法 授课内容: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一)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课程的性质 (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二)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三、教材 (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 (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单元复习课时】 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 【2009大纲要求】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 (一)单元阶段特征 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 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 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 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 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 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井田制与分封制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复习课时:1课时 基础网络

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 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 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是综合性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即通过古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有重点地阅读古代文献的实践,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共1-4册。该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文科统编教材之一。其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部分。其文选部分,精选了历代典范作品,教学中以先秦作品为主;其常用词部分,共收一千多个,但教学中应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要求学生切实掌握;其通论部分,又包括了工具书、文字、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诗律、词律、曲律等,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尤其是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知识。 本课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使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紧密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选的基础上,讲授通论,使学生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同时,学习文选,应以解释词句为主,尤其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词,应抓住古汉语词义的细微差别以及同义词、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的语感,注意体现语言课的特点。这是本门课的难点所在。要攻破这个难点,就是坚持少而精,循秩序渐进,注重练习,培养技能等项原则。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质量,应确定重点篇章段落,要求学生熟读和背诵。并通过习题课、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等环节检查教学效果。 因所选教材份量大,教学时数有限,故采取以下措施弥补:一是讲读与自学相结合。重点讲授第一、二两册、第三、四两册由学生自学。另,第一、二册中的文选、通论部分皆由教师讲读,而常用词部分则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在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基本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与其他课程互补。古代汉语课,历来以散文为主,韵文只涉及较少部分,如《诗经》、《楚辞》等。而古典文学课将涉及到辞赋、诗、词、曲等。这样,古代汉语课中的自学部分,古典文学课将会讲读其中的大部分。古代汉语课讲读的大量散文作品,又将为古典文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二者互补,将使学生在古代汉语课与古典文学课两方面都收到成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计划讲授144课时。 二、课程内容 数学计划和安排 古代汉语课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以文选为纲,常用词、通论与之密切配合,共七个单元,第一学期讲授第一、第二、第三单元及第四单元的文选,第二学期讲授第四单元的

中国古代史教案(全套)--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2014年南开大学751世界历史(日本研究院)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南开大学751世界历史(日本研究院)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高句丽 答: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1世纪中期,“高句丽”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出现在《汉书》中的年份是公元前113年。朝鲜前三国时代,高句丽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224年,高句丽都城被曹魏摧毁,高句丽王逃往沃沮;在朝鲜三国时代,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公元5世纪末,高句丽好太王统治时,高句丽进入鼎盛时期。后因内部纠纷逐渐衰落,但在与隋唐的战争中不落下风,最终在唐与新罗联合攻击下于公元7世纪中期覆亡。 2.武士团 答:武士团是日本平安时代地方豪族和名主在同族内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团体。地方豪族是土地所有者,名主拥有政治实力,他们为了对抗国司,维护自身利益,将团体武装化,于平安中期后初步形成武士团。 3.朱熹 答: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又字中晦,谥文,世称朱文公。他是儒学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他提倡义理之学,总结了宋代理学思想,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而

其本身则与孔子并提;他提出“理气论”认为万物各有其理,理是事物的规律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他与同时代心学大师陆九渊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举行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日本江户时代,朱子学也受到尊崇,成为幕藩体制的官学。 4.卡尔·马克思 答: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结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个宏大的理论体系由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他的著作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领导了第一国际,为国际工人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99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5.万国公法 答:《万国公法》,又称《国际法原理》,是美国外交官、国际法学者惠顿撰写的国际法著作,1836年出版。全书分四卷,分别释公法之义、论诸国自然之权、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交战条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1863年将此书翻译成中文,次年京师崇实管刊印,定名《万国公法》。后此书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时国家体制设计有重大影响。 6.波茨坦公告 答:波茨坦公告,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是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的会后成果,考虑到苏联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概括地说,古代汉语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古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具体地说,古代汉语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远古、上古、近古等不同时期的汉语,又包括使用范围有广、狭之分的共同语和方言,还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 语言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关于语言产生的时间,北京大学的叶蜚声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科学界一般公认生物已有36亿年的历史,叶教授把36亿年缩成一年。一年有360多天,所以: 一天相当于一千万年 一天24小时,每小时相当于42万年 每分钟大约于7千年 按照这三个缩小的尺度来回顾,那就是: 1月1日开始出现生物 12月1日恐龙才出现和死亡 12月25日出现灵长目(哺乳动物) 12月30日出现猿类 12月31日出现人类和语言 12月31日晚上11点,周口店猿人才开始用火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原始文化遗迹和文字,就是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分钟形成的。由此说来,语言的产生至今已有近一千万年的历史。 文字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的文明程度才产生的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汉字的产生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甲骨文距今3300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 远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原始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公元四至十二世纪)(十三至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以后)汉字产生以前周秦两汉魏晋至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四以后我们开设的古代汉语课,就时间范围来说,远古汉语、近古汉语不是我们主要讲解的范围,因为远古汉语指的是没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汉民族语,也就是商代以前的原始汉语,由于那时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没有留下具体的材料,我们无从知道它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也就无从讲起。近古汉语是指元明到“五四”之间的汉语。这个时期的文言文虽然在书面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已出现了像“变文”、语录、话本这样一些古白话,由于它们同现代汉语比较接近,比较容易懂,所以我们也不拿它们作为学习或讲解的对象。 就“古代汉语”这门课来说,它的内涵只是包括上、中古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并且是上面语,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并不是要去说古话、做古人,而是为了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人运用文言文这样一种书面语,为我们流下了极其丰富的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 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 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

2015考研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历史考试大纲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解析

1/15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9070740.html, 1育明教育天津分校2015年天津地区15所高校考研辅导必备 天津分校地址南京路新天地大厦2007 专注考研专业课辅导8年天津地区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天津分校王老师与大家分享资料 育明教育,创始于200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投资创办,并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和硕士加盟,是一个最具权威的全国范围内的考研考博辅导机构。更多详情可联系育明教育天津分校王老师。 2015考研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世界历史考试大纲考研经验考研真题解析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世界历史(日研院)》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世界史(日研院)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世界通史专业知识参照性水平考试。三、考试基本要求 1.具备世界历史专业本科生毕业应掌握的中外历史知识,和作为背景的相关文史知识。 2.掌握一定的本专业基础理论 3.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功。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采取微观史实基础知识和宏观历史分析试题相结合的形式,侧重考查考生对历史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2/15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9070740.html, 2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总分300分。 1.名词解释。要求考生简明扼要地解释试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参考答题时间为30分钟。 2.简述题。要求考生对试题进行较为清晰完整的解答。2题,每题60分,共120分。参考答题时间为60分钟。 3.论述题。本题为相对综合宏观试题,。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世界史专业本科生所应具备的历史知识和史学基本理论,答题时做到史论结合,论述有理有据。测试考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等专业能力。一题,120分。参考答题时间为90分钟。《世界历史(日研院)》考试内容一览表 序号题型题量 分值参考答题时间(分钟)1名词解释6题 60302简述题2题 120603论述题吧1题 12090共计:300180 人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好习惯和坏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我们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站在考研的角度上,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共通之处的。在此王老师谈谈考研路上特别需要的那些好的学习习惯。 1.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复习计划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复习计划里一定要明确一点:多长时间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并且要尽量将这样的计划做细一些,最好细致到一周内(甚至一天内)完成什么内容的复习。这样详细的计划会让你的复习更有目标感,落实起来有据可依也会更好。此外,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科目,为薄弱科目的复习多安排些时间。总之,考研复习就像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坚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绩。

大学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全

户调式 凡丁男之户,每年每户缴纳绢3匹、棉3斤、丁女及次丁之户,折半输纳,边郡纳2/3,远郡纳1/3。少数民族交賨布,户一匹,远者一丈。户纳绢3匹、棉3斤。这是同类每户应交户调的平均数,每户实际交多少,要根据各户的土地、房屋、桑树等数量和质量的评定,划为九等,然后按家产的等级分类交纳。府兵制(西、北周时期) 府兵制创立于西大统十六年(550),设8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将军,统24军。早期府兵自相督率自带弓刀,不编户贯,将领无论何族均用鲜卑赐姓,军人也从主帅之姓,带有知兵。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称为折冲府,折冲一词取于古语“折冲于樽俎之间”,有不战而胜之意。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军费开支,部分解决了后勤供给问题,也扩大了兵源。这一制度为唐朝所继承。 “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持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大运河 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和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一带人开通济渠,由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同年,又征发人开山阳渎,自引淮水。绕、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大业四年(608年),征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关陇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当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东、西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 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 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

王力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说明 一、课程性质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 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 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教师应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开列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要求。 七、教学方法 文选与古代汉语常识交叉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练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与知识。有条件的要制作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八、大纲编制的依据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前提下,可作适当调整。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选 一、文选是理解古代汉语知识与理论的语言材料,是学好古代汉语的基础。 二、教材中的文选,是从大量古代文献中选择出来的典范作品。编选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既有益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同时又注意与古代汉语常识密切配合,使学生通过学习文选,认识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加深对古代汉语理论与知识的理解。 三、教材中的文选编成若干单元,与古代汉语常识内容相配合。 四、文选的讲授应以字、词、句的解说分析为主,并结合古代汉语常识中的知识与理论进行讲授,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师应将教材中的文选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讲授篇目,由教师在授课时重点讲授,讲授的过程中要突出其示范性,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一部分为自学篇目,由学生课下自己研读,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单元文选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蝜蝂传》《桃花源记》《巫山、巫峡》 《王子坊》《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丘记》 《庐山草堂记》《岳阳楼记》《大龙湫记》 《游天都》《传是楼记》 第二单元文选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吕相绝秦》《子产论尹何为邑》《晏婴论季世》 《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 《燕昭王求士》《鸿门宴》《陈涉起义》 《孙膑》《韩信破赵之战》《汲黯》 《西门豹治邺》《张骞传》(节录)《华佗传》(节录) 《肥水之战》《〈张中丞传〉后叙》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1》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3104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1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1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工具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古代的文选讲授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实词和虚词与现代词汇不同的词性及用法。 2.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中固定格式表达的意义和用法。 3.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与现汉语法不同的文言语法。 4.通过对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代白文。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三年级上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32学时。 2.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联系语言运用实际讲清楚理论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技能的课堂训练和课外练习。 3.本课程的讲授是由文选和古汉语基础知识两大部分组成。通过每一篇文选讲授其中的常 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 4.文选部分主要是讲授历代古文名篇,尤其是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散文名篇和宋明清小说选段。文选的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突出常用词。文选部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性 知识。 5.理论知识主要是讲授前人对古汉语各种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古汉语的特 点和规律,举一反三,加快学习速度。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诗词格律、修辞、文献以及文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6.由于本课程涉及的是古代汉语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课文中存在大量与现代 汉语词性和词意不同的古代词汇,所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学生已经具备汉语中高级水平,在之前现代汉语课学习中掌握了现代汉语的一些基础和 应用知识。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对各章节内容适时进行课堂练习,一般在学完各节基本内容之后,用一些时间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开展练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古代汉语基本概念知识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考核学生对常用虚词、固定格式和文言语法的理解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 《古代汉语》,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