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一、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脏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较轻。

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胁肋部,且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而积证腹内无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胀大,腹内积块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胁肋部。

五、鼓胀的鉴别诊断:

1、鼓胀与水肿:水肿病位多在肌肤,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症状是先出现眼睑、头面或下肢浮肿,渐次出现四肢及全身浮肿,病情严重时才出现腹部胀大,腹壁无青筋暴露。鼓胀病位在腹部,主要是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其症状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期腹部胀大而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苍黄;病情较重时可出现下肢浮肿,甚至全身浮肿,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2、气鼓、水鼓、血鼓的鉴别:腹部膨胀,嗳气或失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多属肝郁气滞;腹部胀满膨大,或状如硅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肿,是为“水臌”多属阳气不振,水湿内停;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腹内积快痛如针刺,面颈部赤丝血娄,是为“血鼓”,多属肝脾血瘀水停。临床上气、血、水三者常三者为患,但各有侧重,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辨证。

3、鼓胀与积证:积证是腹内结块。鼓胀以腹胀大为主症,而积证是以腹中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症,二者有别。

4、鼓胀与痞满:痞满是腹中自觉有胀满感,或虽有胀满而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胀满,且有胀急之状,病程长且腹内有有形之物。

六、头痛的鉴别诊断:

1、头痛与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内伤与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2、一般头痛与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多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性加重,伴呕吐、抽搐,症重与一般头痛区别。

3、头痛与类中风:类中风多见于45岁以上,眩晕反复发作,头痛突然加重时,常兼半身肢体活动不灵,或舌謇语涩。

七、眩晕的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涡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扑倒,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也有部分中风的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与联系。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可有欲仆或晕旋扑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眩晕与痫病: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而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八、中风的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口僻是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的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的年龄都有发生。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中风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发生时也可伴昏厥。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昏晕而后可出现抽搐。痉病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状。

3、中风与痿病:痿病以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的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但痿病一般起病较缓,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4、中风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可做脑脊液、眼底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局限性脑梗,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在正常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高。

5、中风与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而中风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为特征。

6、中风与痫病:痫病与中风中脏腑均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双目上视,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九、瘿病的鉴别诊断:

1、瘿病与瘰疬:可在颈部出现肿块,二者的具体位置与肿块的性质不同,瘿病的肿块在颈部的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病变部位颈项的两侧或下颌,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小个数多少不等。

2、瘿病与消渴: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三消的症状可同时出现,瘿病中的阴虚火旺证虽有多食易饮,但无多饮多尿,伴有心悸易怒。

3、瘿囊与瘿瘤:瘿囊颈前肿块较大,两侧对称,肿块光滑,柔软,主要病机为痰淤气阻。若日久兼瘀血内阻可局部出现结节。瘿瘤表现颈前肿块偏于一侧,或一侧较大,病情严重,肿块迅速扩大。

十、疟疾的鉴别诊断:

1、疟疾与风温发热鉴别,邪在卫分时,可见寒战发热,多伴咳嗽气短,胸痛等肺系疾病,疟疾则以寒热往来,汗出热退,休做有时为特征。在发病季节,风温多见于冬季,疟疾多发于夏秋季。

2、疟疾与淋证发热:淋证初起,于湿热相搏,常见于寒热发热,且兼小便频急,滴沥刺痛,腰部酸胀等症状。

3、寒疟与温疟:虐发寒重热轻,但寒不热者,为偏于寒盛,属于寒疟。热重寒轻,但热不寒者,为偏于热,为温疟。如高热不退,头痛,惊厥、抽搐,昏迷等症状。

十一、心痛的鉴别诊断:

1、厥心痛: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2、心痛与胃痛:心痛之不典型者可以表现为胃脘部的剧痛,胃痛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症状。

3、心痛与胁痛:胁痛疼痛部位以右胁部为主,可有肋缘下压痛,可合并厌油、黄疸、发热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诱发。胆囊造影、胃镜、肝功能、淀粉酶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十二、咳嗽的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

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十三、痹病的鉴别诊断:

1、痹病与痿病: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鉴别主要看其有无疼痛。

2、痹病与痉病: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

十四、胃痛的鉴别诊断:

1.胃痛与胃痞:与胃痛的病位皆在心下,但胃痞以满为患,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为特征;胃痛以疼痛为主,可有压痛。

2、胃痛与心痛: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

3、胃痛与腹痛:腹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为主,常伴腹胀、腹泻、矢气、大便干结或便秘等症。胃痛在上腹胃脘部,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

4、胃痛与胁痛: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而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十五、心悸的鉴别诊断:

1.心悸与胸痹心痛: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多呈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恶、闷痛,常因劳累、感寒、饱餐或情绪波动而诱发,多呈短暂发作。但甚者心痛剧烈不止,唇甲紫绀或手足青冷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晕厥,病情危笃。胸痹心痛常可与心悸合并出现。

2、心悸与奔豚: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曰“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本病与心悸鉴别诊断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本患者可排除此病。

3、心悸与卑惵:《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卑惵病因为“心血不足”,虽有心慌,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与心悸不难鉴别。本患者神志清楚,故可排除此病。

十六、痴呆的鉴别诊断:

1、痴呆与郁病:郁病是以情志抑郁,情绪不宁,悲伤欲哭,或胸胁胀痛、易怒、烦躁或咽中如有异物不适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也可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中风过后常并发郁病。郁病

无智能变化,而痴呆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伴有生活能力下降或人格障碍。症状典型者不难鉴别。但部分郁病患者常因不愿与外界沟通而被误认为痴呆,取得病人信赖并与之沟通后,两者亦能鉴别。

2、痴呆与癫病:癫病是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抑为特征的疾病,俗称“文痴”,它可因气、血、痰邪或三者互结为患,以成人多见。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重痴呆患者与癫病在临床症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CT、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3、痴呆与健忘: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但神识如常,明晓事理,善忘而告知可晓。而痴呆则是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CT、MRI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十七、厥证的鉴别诊断:

1、厥证与痫病:常有先天因素,或有头部外伤史,以青少年为多见。痫之重者亦为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发作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嚎叫,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小便失禁等。常反复发作,每次症状均相类似,苏醒缓解后如常人。此外,还可作脑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2、厥证与中风: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有肝阳亢盛病史,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 斜、瘫痪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瘫痪、失语等后遗症。

3、厥证与昏迷:为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来说发生较为缓慢,常有原发病存在,有昏迷前的临床过程,先轻后重,由烦躁、嗜睡、谵语渐次发展,一旦昏迷后,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难,苏醒后原发病仍然存在。

4、厥证与眩晕:眩晕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耳鸣为特征,但无神志异常的表现。

十八、痫病鉴别诊断:

1、痫病与中风病:本病重证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症,但本病无半身不遂、口眼 斜等后遗症;而中风病亦无本病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等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2、痫病与厥证: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而无痫病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

3、痫病与痉病:该病除四肢抽搐与痫病相似外,其他症均不相同,且多无自然恢复者。

十九、胸痹的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作肩或左肩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伴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

2、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3、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症候。

二十、水肿鉴别诊断:

1、水肿与鼓胀: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2、水肿之阳水与阴水:水肿可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级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风水、皮水多属此类。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正水、石水多属此类。

二十一、淋证鉴别诊断:

1、淋证与癃闭: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通者为尿血。

3、膏淋与尿浊:膏淋与尿浊在小便浑浊症状上相似,但后者在排尿时无疼痛涩滞感,可资鉴别。

4、六种淋证: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便拘急隐痛。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

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二十二、癃闭的鉴别诊断:

1、癃闭与淋证:癃闭与淋证均属膀胱气化不利,故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但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2、癃闭与水肿: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但水肿时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与肌肤,引起头目、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而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可资鉴别。

3、癃闭与关格:二者主症都有小便量少或闭塞不通,但关格常由水肿、淋证、癃闭等经久不愈发展而来,时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常伴有皮肤瘙痒、口中尿味,四肢搐搦,甚或昏迷等症状。而癃闭不伴有呕吐,部分病人有水蓄膀胱之证候,依次可资鉴别。但癃闭进一步恶化,可转变为关格。故癃闭病情轻于关格。

二十三、遗精的鉴别诊断:

1.遗精与早泄:遗精是指没有进行性交的情况下,精液流出,而早泄是性交时精液过早泄出,而影响性生活。

2、遗精与走阳:走阳是指性交时,精泄不止。遗精是没有同房而精液流出,两者不难鉴别。

3、遗精与精浊:两者都是尿道有白色分泌物流出,流出物均来自于精室。但精浊常在大便时排尿终了时发生,尿道口有米泔样或糊状分泌物溢出,并伴有茎中作痒做痛,而遗精多发生于梦中或情欲盟动时,不伴有疼痛。

二十四、虚劳鉴别诊断:

1、虚劳与肺痨: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2、与其他疾病的虚证鉴别:一是:虚劳的各种证候,均以出现两脏或多脏劳伤,气血阴阳中的两种或多种因素虚劳为特点,而其他病症种的虚证均以其各自的病症为主要表现。如眩晕一证虽也有气血亏虚型,但该证是以眩晕为之基本的表现。二是:虚劳病程较长,病势绵绵。而内科其他病症中的虚证,其病程取决于该病证病情及演变结果,既有较长者,又有较短者。

二十五、腹痛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二十六、呕吐鉴别诊断:

1、呕吐与反胃:反胃与呕吐同系胃部病变,同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同有呕吐,故反胃亦可归属呕吐范畴,但反胃又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反胃病机为胃之下口障碍,幽门不放,多系脾胃虚寒所致,症状特点是食停胃中,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食后或吐前胃脘胀满,吐后转舒,呕吐与进食时间相距较长,吐出量一般较多;呕吐的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特点是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吐出物多为当日之食,呕吐量有大有小,食后或吐前胃脘并非一定胀满。

2、呕吐与噎膈: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其病位在食管、贲门,病机为食管、贲门狭窄,贲门不纳,症状特点是饮食咽下过程中梗塞不顺,初起并无呕吐,后期格拒时出现呕吐,系饮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呕吐与进食时间关系密切,因食停食管,并未人胃,故吐出量较小,多伴胸膈疼痛,噎膈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呕吐病位在胃,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症状特点是进食顺利,食已人胃,呕吐与进食无明确的时间关系,呕吐量有大有小,可伴胃脘疼痛。

二十七、郁证鉴别诊断: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邰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

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病:脏躁多发青中妇女,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不发时如常人。癫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率无显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二十八、消渴鉴别诊断:

1、消渴与口渴症: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点。

2、消渴与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二十九、腰痛鉴别诊断:

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鉴别: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

2、腰痛与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三十、外感发热鉴别诊断:

1、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郁而化热,热势高低不一,常呈低热而见间歇,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而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外感表证等证候,属实证者居多。

2、外感发热与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三十一、不寐鉴别诊断:

1、不寐与少寐、暂时性不寐鉴别:不寐多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并伴有头昏眼花,食纳乏味,精神萎顿,或心悸、健忘等的一种病证。少寐--如睡眠时间较少,但精神不减,无其他不适感觉者,不应视作病态;老年人夜间醒后不能再睡,多属正常现象。

2、不寐与短暂性不寐:短暂性不寐是因一时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暂时性不寐亦不属病态。

三十二、泄泻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两者均系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而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其大便中无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或有或无。

2、泄泻与霍乱:霍乱是一种卒然起病,剧烈上吐下泻,吐泻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常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而泄泻只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一般起病不急骤,泻水量不大,无米泔水样便,津伤较轻,无危证。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 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 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2.癥积与瘕聚: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有形可征,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多为脏病,形成时间较长,病情一般较重。瘕聚腹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脏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较轻。 3.积聚与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特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

咳嗽中医症状鉴别

咳嗽的症候鉴别诊断 咳嗽,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的,以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咳嗽既可以是独立性的病证,又可以是肺系统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其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咳论》,该书对咳嗽的病因,病机,症状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阐明了造成咳嗽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病证与症候也是各有不同,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完善,直至明代医家张介宾执简驭繁,将咳嗽分为了外感,内伤两大类,由此使得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成熟。 咳嗽总的病机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辨证要点主要为外感内伤,虚实,咳嗽特点以及咳痰特点。根据辨证要点和病机大致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肺气被郁,肺失宣降,导致咳嗽。其中,风邪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易随风邪侵袭人体,故外感咳嗽多以风为先导,挟寒、热、燥等邪,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外感咳嗽多属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其病证症候鉴别诊断大致分为: 1.1风寒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稀薄色白,常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宣,则咳嗽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痰稀薄色白,为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为风寒外束肌腠,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证。 治疗上以三拗汤和止嗽散加减,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1.2风热咳嗽 主要症状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咽燥喉痛,咳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常伴恶风,身热,鼻塞流黄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肺热伤津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下列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岀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 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岀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 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 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兼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岀,常 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 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 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常见证候 寒热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 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舌、脉正常。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发凉,疼痛,跛行。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脉沉微。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瘀血紫寒热下注足趾发黑与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肝肾阴虚足趾发黑:三证共 同点均为足趾发黑而奇痛难忍,其初始病因多有长期感受寒凉的病史,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寒湿下注者,缘由阴寒湿毒久伏于内,血

中医内科指导:血证的鉴别诊断

1.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2.与肺痈相鉴别肺痈患者的咳血多由风温转变而来,常为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初期也可见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证候,以此可与咳血证相鉴别。 3.与口腔出血相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的出血,常为纯血或血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吐血 1.与咳血相鉴别见上文所述。 2.排除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这些部位出血,血色鲜红,不夹杂食物残渣,在五官科作有关检查即可明确具体部位。 便血 1.与痢疾相鉴别痢疾初起有发热恶寒等症,其便血为脓血相兼,且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便血无里急后重,无脓血相兼,与痢疾不同。 2.与痔疮相区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的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作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 尿血 1.与血淋相鉴别血淋与尿血均可见血随尿出,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 2.与石淋相鉴别两者均有血随尿出。但石淋尿中时有沙 1.与外伤鼻衄鉴别因碰伤、挖鼻等引起血管破裂而致鼻衄者,出血多在损伤的一侧,且经局部止血治疗不再出血,没有全身症状,与内科所论鼻衄有别。 2.与经行衄血鉴别经行衄血又名倒经、逆经,其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于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与内科所论鼻衄机理不同。 齿衄 与舌衄相鉴别齿衄为血自齿缝、牙龈溢出;舌衄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针眼样出血点,与齿衄不难鉴别。 咳血 1.与吐血相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中医病例鉴别诊断

一、咳嗽的鉴别诊断: 1、咳嗽与喘证:喘证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2、咳嗽与肺胀:肺胀常伴有咳嗽症状,但肺胀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证的病史,除咳嗽症状外,还有胸部膨满,喘逆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颜面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咳嗽与肺痈: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脓而成。 4、咳嗽与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热、盗汗、身体消瘦等主要症状,具有传染性,X线胸部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1、积聚与痞满:痞满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满闷不舒,系自觉症,而无块状扪及。积聚是指腹内有结块,或痛或胀,不仅是自觉症状,而且有结块扪及。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中医鉴别诊断

一、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2、阳黄与阴黄的鉴别诊断: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症状、病史予以鉴别。阳黄以皮肤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阴黄面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伴纳少、乏力、舌淡、脉迟或细缓。 四、积聚的鉴别诊断: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 各论 一、内科症状 一全身症状 1畏恶风寒 [概念] 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 常见证候 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 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 眩晕仅就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就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08、中风与痿证鉴别? 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09、中风与痫证鉴别? 中风:昏迷时可见口眼涡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 痫证:昏迷时四肢抽搐,多吐涎沫,后发出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 10、水肿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每成于数日之间。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与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与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11、淋证与癃闭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癃闭相似,但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而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 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12、血淋与尿血鉴别? 血淋就是以小便夹血,淋漓涩痛,其痛难忍为主症;尿血就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多无疼痛,为其特征。故一般以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 13、膏淋与尿浊鉴别? 淋证的小便浑浊需与尿浊相鉴别。尿浊虽然小便浑浊,白如泔浆,与膏淋相似,但排尿时尿出自如,无疼痛滞涩感,与淋证不同。以有无疼痛为鉴别要点。 14、癃闭与水肿鉴别? 癃闭与水肿临床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尿量少,但水肿就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大全(doc 9页)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 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04、眩晕与痫证鉴别?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08、中风与痿证鉴别? 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09、中风与痫证鉴别? 中风:昏迷时可见口眼涡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

喘证(心衰) 中医鉴别诊断:喘证当与哮证相鉴别。喘证就是指气息而言,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哮证就是指声响而言,以喉中哮鸣音为主要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证: 需与喘证相鉴别,哮证以声响言,呈发作性,喉中痰鸣有声,不发作时如常人;喘证以气息言,呈慢性迁延性,两者可鉴别。 哮喘 中医鉴别诊断:"喘证"与"哮病"相鉴别。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胸痹(冠心病) 中医鉴别诊断:"胸痹"与"真心痛"相鉴别。二者均有"胸痛"得症状,但胸痹疼痛不如真心痛剧烈,为心痛轻症,多为心脉挛急所致。真心痛为心痛重症,多为心脉闭塞所致,尚伴大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结代等危重症,可资鉴别。 眩晕(高血压) 中医鉴别诊断:"眩晕"与"中风"相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窝斜,半身不遂,而眩晕之昏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表现。可资鉴别。 心悸(心律失常) 中医鉴别诊断:"心悸"需与"怔忡"相鉴别。二者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也有轻重之别。怔忡由内因引起,并无外惊,自觉心中惕惕,稍扰即发;心悸以心慌为主,病情轻浅,可资鉴别。 应辨虚实,可有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痰阻心脉、痰火扰心等证。 中风(脑梗塞) 中医鉴别诊断:应对中经络与中脏腑进行鉴别。两者均可见言语蹇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但中脏腑以出现神志昏迷为特征,或牙关紧闭,或二便自遗,甚至导致死亡得表现。而中经络神志正常,仅见有肢体、言语等不利症状,病情有轻重之分,预后不同。 水肿: 水肿当与鼓胀相鉴别,鼓胀就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人四肢水肿,不消瘦,无鼓胀得其她症状,故辨为水肿。 应鉴别阴水与阳水。阳水起病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得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可见本病属阴水范畴。与鼓胀相鉴别,两者皆可见水肿。水肿以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为主,鼓胀以腹部膨隆为主,甚可见青筋暴露。此可鉴别 尿浊与膏淋 尿浊与膏淋都有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得表现,但膏淋常伴有尿道得涩痛感,而尿浊排尿时无疼痛感,以资鉴别。 关格分为虚损期与关格期,前者病情较轻多见乏力,纳差,腰酸等症状,小便可,无恶心呕吐;后者多见恶心,呕吐,少尿等病情较重。结合患者目前情况属于关格-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复习题

中医内科鉴别诊断重点 复习题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01、阳黄与阴黄的鉴别加急黄。 阳黄为湿热蕴蒸所致;急黄为热毒壅盛,内陷心包所致;阴黄为寒湿困脾,阳气不宣所致。在病性上,阳黄、急黄为实热证,阴黄为虚寒证。在病势上,急黄病程短,最为凶险;阳黄病情较急,病程较短;阴黄病势较缓,病程较长。在颜色上,急黄其色如金;阳黄其色鲜明,阴黄色泽晦暗或如烟熏,且三者的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02、眩晕与中风的鉴别诊断 眩晕仅是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以仆倒。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者不经昏仆,仅以喎斜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03、眩晕与厥证鉴别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眩晕仆倒的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04、眩晕与痫证鉴别 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05、中风与口僻鉴别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06、中风与厥证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07、中风与痉证鉴别 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08、中风与痿证鉴别 痿病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悯。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09、中风与痫证鉴别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 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 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 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 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 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①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 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②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7、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中医病历汇总

中医病历汇总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入院记录 姓名:廖开桂籍贯:江西上犹 性别:男性住址:上犹县陡水镇红星村年龄:47岁入院日期:2014-07-21 09:30婚否:已婚记录日期:2014-07-21 11:30 民族:汉族病史陈述 者: 患者本人 职业:农民可靠程度:可靠 发病节气:大暑 主诉:反复腰部疼痛1+年,复发加重伴双下肢麻木疼痛3天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不慎扭伤后后出现腰部刺痛,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休息后疼痛减轻。就诊于我科诊断为“急性腰扭伤”,入院后予针灸、拔罐、中频、灸法等治疗,治疗15天后腰痛好转出院。此后上症每因劳累或久站后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时轻时重,未系统治疗。3天前患者因搬运重物后,上症再次加重,并伴双下肢麻木疼痛,无潮热、盗汗、乏力等症,无尿频、尿痛等症,休息后未见缓解。今为综合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腰痛”收入我科。入院症见:腰部刺痛,痛有定处,转侧不利,按之痛甚,活动受限,双下肢麻木疼痛,腹胀、纳呆,精神、睡眠欠佳,二便调。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史。否认“伤寒、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中毒史。 过敏史:患者5年前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后,出现全身瘙痒,无皮疹,未予其他药物治疗,停用阿莫西林胶囊后,约1小时后瘙痒症状减轻。否认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出生于陡水未曾到过疫区,生活环境尚可。有吸烟史25+年,12-15支/天。无饮酒史。 婚育史:21岁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体键。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望闻切诊:

肩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要】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按肢体部位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史上对于肩痹相关论述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通过对肩痹有关历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肩痹的病名、肩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述,及肩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晰地认识肩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肩痹;肩周炎;肢体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虚邪瘀;文献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5 肩痹是以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酸沉和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本病多因正气亏虚,肩部感邪或损伤所致。肩为肢体部位之一,是风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肢体关节症状是风湿病(痹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按肢体部位命名的风湿病即肢体痹,是指病位主要在颈、肩、臂、手、背、腰、骶、脊、髋、膝、足、腿等肢体部位的一类风湿病[2]。肩痹为肢体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肩痹为常见风湿病,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历代中医文献有丰富的记载。本文对有关肩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使肩痹理论能够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1 肩痹的病名 古代医籍中关于肩痹的论述颇多,多以症状出现于各论著之中,如早于《黄帝内经》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有“肩似脱”描述。《内经》论述本病有“肩痛”“肩不举”等表现。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提出“肩痛”之名。宋?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明清医家对本病论述较为丰富,但多不在“痹门”论述,一般在“肢体疼痛”中论治。《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专设“肩背痛”,详细论述。现代娄多峰《痹证治验》以“肩部痹证”对肩痛、肩背痛、肩臂痛、肩胛痛等统称,规范本病。娄玉钤《中国风湿病学》首次完善“肩痹”理法方药。临床上依其发病特点,还有不同称谓,如漏肩风、肩凝症、冻结肩、五十肩等。 1.1 肩痛肩痛作为本病的最主要症状,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缪刺论》中有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针灸甲乙经》首次单独提出“肩痛”,曰:“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另外,《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证治准绳》《症因脉治》等也论有“肩痛”。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不同,肩痛又有不同的称谓:如肩后部疼痛连及胛背,称为肩背痛、肩胛痛;肩痛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者,称肩臂痛等。如《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妇人大全良方》《东垣试效方》《丹溪手镜》《证治要诀》《医学入门》《赤水玄珠》《证治准绳》《寿世保元》《张氏医通》《症因脉治》《医学心悟》《类证治裁》《杂病广要》等论有“肩背痛”;《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东医宝鉴》《寿世保元》等论有“肩臂痛”;《备急千金要方》《经历杂论》论有“肩胛痛”;《丹溪摘玄》有“肩膂痛”;《杂病源流犀烛》有“肩前痛”“肩后痛”等。因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肩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肩痛。《医林改错》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因为肩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故也成为历代文献对肩痹最常用的称呼。即使现代文献也多以肩痛作为病名来代替肩痹,甚至相互通用。其实两者是有所不同的,肩痹虽然以肩痛为最主要症状,但还包括肩强不适、肩不举等多种临床表现,因此名称有待进一步规范。但由于历史、习惯等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肩痛可能还会被使用。然而,为了学科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在不违背科学原旨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肩痹一名。 1.2 肩痹《针灸资生经》首次提出了“肩痹”之名,其曰:“肩外俞治肩痹。”另外,《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论有“肩胛周痹”。《针灸甲乙经》还论有“肩背痹”“肩背痹痛”“肩背周痹”等。《针灸资生经》还有“肩痛周痹”“肩痹痛”等。清?王清任《医林改错》首次明确把肩痛归为痹病论述,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娄多峰把痹病着于肩部者称之为“肩部痹证”[5]。娄玉钤《中国痹病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