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综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restore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9 to March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60 cases,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Bmnnstmm stage, Fugl-Meyer (FMA) integration method and the FCA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ssessment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motor function after 1, 3 months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1, 3 months treatment, lower limb Bmnnstmm stage, FMA points, FCA walking function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P<0.05), and the indexes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restore of motor function in hemiplegia patients is good, and it’s wor th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aralysis;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脑卒中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常表现为突然昏倒、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卒中早期进行针灸治疗可反复刺激外周感觉,增加中枢刺激,提高脑细胞兴奋性,并且可以局部改善肌张力,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1],近年传统针灸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后患者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多。本文笔者收集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探讨康复训练配合针灸治疗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7-11-22T14:38:35.0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9期作者:阿吉古丽.艾尔肯塔吉古丽.麦麦提库西塔儿.木塔里甫[导读]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改善。 新疆阿克苏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康复科 8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2月9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比较两组脑卒中预后;治疗前后NHISS评分、SF-36评分;干预前后患者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结果:联合组脑卒中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NHISS评分、SF-36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NHISS评分、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相近,P>0.05;干预后联合组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改善,有利于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也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目前,研究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需早期进行合理康复治疗。本研究分析了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4月-2017年2月9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联合组。联合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59-79岁,平均(67.24±5.70)岁。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58-79岁,平均(68.34±2.1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1)早期。采取侧卧,进行远端至近端肢体内外旋、屈伸、外展等被动训练,并进行健侧和患侧小幅度至大幅度起坐训练。(2)中期。进行诱发分离和抗痉挛训练,并通过中医康复按摩缓解肌肉和关节痉挛,进行缓慢牵张背伸患侧下肢踝关节和上肢腕关节。(3)恢复期。进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进行健侧直腿抬高训练和上肢上举、交叉平举和侧举,下肢则进行步行以及上下楼梯训练。注意循序渐进。(5)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病情允许后开始训练患者穿衣、吃饭、梳洗等生活能力。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存在口眼歪斜者选择阳白穴、鱼腰穴、大迎穴、迎香穴、攒竹穴和承浆穴;意识障碍选择合谷、人中、百会、太冲;上肢运动障碍选择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肩贞穴、肩井穴、肩髎穴;下肢功能障碍选择足三里、环跳、委中、阳陵泉、风市、秩边、承山。捻转直刺,行捻转提插手法,急性期采取泻法行针;恢复期采取补法行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脑卒中预后;治疗前后NHISS评分、SF-36评分;干预前后患者VFSS评分、FMA评分、BI指数。治愈:NHISS评分降低90%以上,生活能力、肌力等均恢复正常;显效:NHISS评分降低45%以上,生活能力提高,肢体肌力改善两个级别,生活自理;有效:NHISS评分降低18%以上,生活能力改善,但生活无法完全自理,肌力改善1个等级;无效:NHISS评分降低18%以内,肢体功能、肌力无改善,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1]。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作计量、计数数据录入比较,输入数据后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脑卒中预后相比较 联合组脑卒中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观察 彭青

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观察彭青 发表时间:2018-11-21T11:34:16.4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6期作者:彭青 [导读] 脑梗死是指因斑块停留于脑动脉造成阻塞,导致动脉血流骤然停止或减少。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病人80例,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38),治疗组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恢复完全24例,显效15例,临床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恢复完全17例,显效8例,临床有效率为65.8%,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梗死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调节病人脏腑功能,加快气血运行,舒经通脉,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针灸推拿 脑梗死是指因斑块停留于脑动脉造成阻塞,导致动脉血流骤然停止或减少,引发血流供应区的脑组织软化、坏死,出现失语、偏瘫,单侧肢体感觉麻木、活动受限,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出现肢体致残,病死率约为10%-15%[1]。有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可以促使肢体功能最快的速度恢复重建至最佳水平[2]。探析脑梗死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重要,故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9月在本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病人80例,偏瘫部位:左侧41例,右侧39例。纳入标准:符合WHO制定的脑梗死偏瘫的诊断标准[3],经相关检查确诊。均为第一次发病,病程6个月-1年。年龄48-67岁,平均(58.3±3.2)岁,男性44例,女性36例。按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38),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8-67岁,平均(58.4±3.2)岁,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18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48-67岁,平均(58.4±3.3)岁,偏瘫部位:左侧21例,右侧21例,两组的偏瘫部位、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大体一致(P>0.05)。 1.2 方法两组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法,治疗组进行针灸治疗:上肢取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等穴位,下肢取三阴交、足三里、太冲、血海、风市等穴位,吞咽障碍者取阴郄、通里、哑门等穴位,口角歪斜、失语者取内关、廉泉等穴位,留针半小时,1次/日。推拿法:按揉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等穴位,腕肘关节、肩关节轻摆,全上肢捏拿,下肢对腹股沟至血海、至髌上、至解溪、足三里进行滚法,后对三阴交、足三里、犊鼻、梁丘、血海、伏兔、风市进行按揉,大小腿肌肉捏拿法。15min/次,1次/日。康复训练法:对病人进行转动、踏步、蹲起、床下站立等平衡锻炼,对举手、抬腿、侧身、躺下、床上起坐进行训练,训练言语发音、手指精细活动、洗脸、穿鞋、脱衣、穿衣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康复训练,方法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治疗1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4] 评估病人治疗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恢复完全:临床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可自理生活,语言流畅,肌力达V 级。显效:临床体征及症状显著缓解,肌力提高II级。无效:临床体征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为恢复完全与显效的百分比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的评估比较治疗组恢复完全24例,显效15例,临床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恢复完全17例,显效8例,临床有效率为65.8%,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探析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推拿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恢复完全24例,显效15例,临床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恢复完全17例,显效8例,临床有效率为65.8%,差异显著(P<0.05),与雷迈等[5]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对患者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针灸特定穴位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肢体瘫痪、麻木、疼痛等症状,缓解肌肉紧张,同时对体液及神经进行调节,调节病人的脑部病灶的营养及供血,对病人偏瘫肢体进行推拿,提高肌肉营养状态,具有加快气血运行、舒经通脉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缓解肌肉痉挛,肌张力减低,同时加强康复训练,润滑关节,调节脏腑功能[6]。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病人偏瘫肢体的活动频率,避免肌肉萎缩和痉挛。综上所述,脑梗死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与针灸联合治疗,调节病人脏腑功能,加快气血运行,舒经通脉,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柏臣,粟芳.中医药结合康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0(15):258,269. [2] 王岩,张立峰,丁学玲,等.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屈曲功能恢复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7):19-21,24. [3] 倪浩斌,张萃艺,王华政.化痰通络法联合针灸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12(4):466-467. [4] 刘未艾,吴清明,李向荣,等.不同时期介入针刺和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9):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病例来源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1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随机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是传统的干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手段基础上给予的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中风功能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改善了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症状,提高了临床效果,安全有效。 标签: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神经功能 缺血性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脑梗死的范畴,脑梗死急性期往往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术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缺血性中风往往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大家公认的时间是从发病后3周至3个月的时间段,在此时间段内,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往往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2]。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疗效等方面的差异,科学评价两组的疗效,验证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瘀血阻络证的可行性、有效性,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为开展确有疗效的中药院内制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病例来源从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集10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随机进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是传统的干预手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手段基础上给予的是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Barthel评分、中风功能评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该化裁方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恢复期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 摘要】在中风的临床治疗当中,偏瘫作为最常见的后遗症,一旦没有受到及时 有效的治疗,对患者未来的生活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来说,治疗偏瘫的方 法很多,但是其效率均呈现出不高的状态。因此,有效提高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率,是目前中风临床治疗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探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 偏瘫的临床效果,我院特选取多名患者进行对照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本 文详细记录了此次治疗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针灸;康复医学;中风偏瘫;临床效果 0引言 中风在临床上又被称做脑卒中,其是由于机体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或脑脉痹 阻所致,患者临床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中风存活患者中约有 80% 患者遗留有 程度不同的后遗症状,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发 生障碍,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基于此,本研究对针 灸联合康复医学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3 年 11月至 2014 年 12 月中风偏瘫患者 67例,其中:男 38 例,女 29 例;年龄在 45~80 岁,平均年龄为62.43±8.16 岁;患者发病至入院治疗时 间在 3~24 小时,平均时间为 5.83±2.92 小时。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患者;2 次或 2 次以上发病患者。将 67 例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单纯组 3 3 例,联合 组 34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数据具有良好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行抑制血小板集聚、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对症治疗。单纯组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选择人中以及患 者患侧的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委中穴、涌泉穴、通里穴、极泉穴、 悬钟穴作为主穴,并以按经络辨证规律选择配穴。以温针疗法交替进行针灸治疗,对穴位进行消毒后,选择 30 号的毫针,直接刺入穴位中,并进行小幅度的插、捻、转,至位置合适后留针半小时。不同的穴位刺激后强度不同,如人中穴针应 以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曲池穴、内关穴、三阴交和极泉穴以患 者有微触电感为宜,针委中穴时抬腿45度,直刺1寸,提插泻法,使下肢抽动3 次为佳,极泉穴则不宜留针。每天一次,每五次为一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间 隔两天,治疗四个疗程。联合组在针灸治疗基础上接受康复医学治疗。①主动锻炼和被动训练两种方法结合,以达到缓解神经错误支配肌肉痉挛、促进肌肉正常 活动收缩以及稳定关节功能的目的。每天上午、下午各训练一次,每次进行 1h。 协助患者进行缓慢行走、迈步行走、站立平衡、锻炼患侧关节弯曲能力,上肢外展、上举以及肘关节屈曲和伸展,加强眼部和手部协调性训练。②肢体按摩:对患侧肌肉做向心性按摩,然后再对各个关节进行按摩,按摩的动作要轻柔、缓慢。 ③穴位按摩:从印堂两侧从眉弓向太阳穴,从印堂沿着鼻两侧经迎香、颧骨至两耳前往返按摩;面部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按摩,稍用力。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自述疼痛消失,偏瘫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系统功能显著恢复,能 够自行活动和生活;有效:患者自述疼痛有减轻,偏瘫症状有好转,神经系统功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2T16:35:15.1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作者:钱亿飞 [导读]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熟 215500)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行动障碍等方面,对脑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钱亿飞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方法:选择来我院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48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每周五次,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看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灸;康复训练;脑中风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43-02 随着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脑中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脑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当前已经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其恢复的程度较慢,时间较长[1]。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在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行动障碍等方面,对脑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是现代医学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针灸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新的神经元,有效缓解和治疗患者的后遗症[2]。本院对近年来收治的脑中风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治疗,发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治疗患者的脑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34至81岁,平均年龄(59.7±3.8)岁,病程周期2个月至13个月,平均病程周期(6.3±3.9)个月。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患者年龄35至81岁,平均年龄(59.1±3.7)岁,病程周期2个月至13个月,平均病程周期(6.5±3.1)个月。治疗组中男性12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34至80岁,平均年龄(56.2±4.3)岁,病程周期2个月至12个月,平均病程周期(5.8±4.4)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法与舒尔氏刺激治疗法。运动治疗法训练的内容包括:由一开始的卧床转变至坐立,这样可以锻炼患者的平衡力与耐力,再而转变至站立,当可以独立站立时,需要家属搀扶行走,当患者可以独立行走时,可以进行台阶,起蹲等动作。舒尔氏刺激治疗法:利用卡片、语言指令等形式练习患者的语言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理解功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需每周五次,主要在外关穴、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命门穴、三阴交穴、手三里穴、阳陵穴、悬钟穴、梁丘穴、大椎穴、膻中穴、百会穴、气海穴、曲泽穴、肩髃穴位留针三十分钟,如语言障碍者加配廉泉穴、哑门穴;嘴角歪斜者配颊穴、地仓穴;身体痉挛者配申脉穴、照海穴、跗阳穴、居髎穴;吞咽困难者配哑门穴、水沟穴;弛缓者配昆仑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两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 1.3 评价标准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比,如经过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显示正常,恢复正常生活,后遗症情况基本消失则为康复;如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开始慢慢好转,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则为有效;如患者神经功能的各项指标无任何明显变化,生活自理能力与治疗前无任何差别则为无效[3]。 1.4 统计学软件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配对χ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34%,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6%,显而易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在中医上脑中风称为脑卒中,是由阴阳失调、运化不畅与气血逆乱导致的,所以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需要以调节气血,顺气舒血,平衡阴阳,越早治疗效果会越好,一般在治疗2个月后患者会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研究表明[4],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脑中风后遗症的不同程度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运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是现代医学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最有效地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使患者维持肌群生理功能,在建立运动平衡系统时,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确的运动思维,使原本睡眠的脑细胞恢复正常功能,本研究中显示,对照组在单纯的通过康复治疗来治疗患者时,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虽然都有转好迹象,但其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而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明显的看出患者在生活与精神上的好转。针灸是中国中医理论治疗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灸各个穴位来达到舒经活血、温阳益气、解痉缓急、疏通经脉、平衡阴阳等方法来治疗疾病。现代医学理论中表示[5],针灸对恢复机体运动功能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针灸可以快速的使局部神经系统达到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专业知识模拟题30含答案

康复治疗技术主管技师专业知识模拟题30 A1/A2型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下列关于冠心病Ⅱ期康复方案叙述错误的是 A.活动强度为40%~50% B.活动时主观用力计分RPE不超过13~15 C.上肢超过心脏水平的活动应避免减少 D.一般活动仍需医务人员监测 E.每周需要门诊随访一次 答案:D [解答] 一般活动无需医务监测。 2. 脊髓损伤水平定位在L3平面的关键肌为 A.踝跖屈肌 B.长伸趾肌 C.踝背伸肌 D.伸膝肌 E.屈髋肌 答案:D 3. 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不正确的是 A.球海绵体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B.损伤平面以下出现疼痛感觉和肌肉张力升高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C.损伤平面以下可引出反射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D.患者意识清醒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E.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肌肉收缩运动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答案:D [解答] 球海绵体反射再现,损伤平面以下可引出反射或有疼痛感觉、肌肉张力升高、肌肉收缩运动表示脊髓休克结束,患者意识不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 4. 以下哪项不是肌张力的正常特征 A.近端关节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 B.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C.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D.能够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E.具有部分抵抗肢体重力的运动能力 答案:E [解答] 肌张力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5. 关于痉挛的益处,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借助伸肌痉挛等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B.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向心收缩的肌力 C.可相对保持肌容积 D.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E.降低麻痹肢体的依赖性水肿 答案:B [解答] 活动过强的牵张反射可促进等长和离心自主收缩的肌力,但向心收缩力弱。 6. 以下哪类疾病的患者较少出现震颤这一症状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4T11:20:48.5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作者:张争启 [导读]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5700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其基础之上进行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患者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疗前为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3.20,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结合机制研究表明,现代康复对传统针灸具有重要的意义,反过来,针灸对康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针灸;康复治疗;脑卒中 脑卒中是目前我国第一大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致残率高达80 %以上,约有2/3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功能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偏瘫,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最大程度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虽然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产生的时代不同,起源的国度有异,但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互补性使其结合在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此,我院对其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的治疗组,对照组25例患者,男10例,女15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4例;年龄为41 - 78岁,平均年龄为(67.20 ± 9.41)岁,病程7 - 32d,平均病程为(16.43 ± 6.72)d。治疗组25例患者,男13例,女12例,左侧偏瘫15例,右侧偏瘫10例;年龄为43 - 75岁,平均年龄为(64.91 ± 10.63)岁,病程5 - 34d,平均病程为(15.65± 5.22)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患者入院后,急性期均给予神经科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治疗:良肢位的摆放,使肢体位于功能位,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位,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轻度屈曲及踝关节背屈位(关节的被动、主动 - 助力运动、主动运动,鼓励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关节运动。体位转移及坐立位平衡训练,体位转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卧→坐→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强调躯干侧曲及旋转,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以上均为2次/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3 - 4 次/d,指导家属协助训练。2周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个疗程。治疗组处理常规的康复训练之外,进行针灸治疗。主要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取人中、极泉、内关、尺泽、合谷、委中、三阴交等。操作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方法操作,随症加减:口眼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下关、迎香; 舌强不语者,加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曲池、少海、手三里; 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昆仑、太冲。诸穴均平补平泻,2周为 1 个疗程,1 次/d,共治疗 2 个疗程。 1.3评价标准 ①运动功能评定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BI)指数评定,有专人测评。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20.0 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采用 t 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9.01 ± 2.25,治疗后19.20 ± 8.32;下肢治疗前8.25 ± 3.10,治疗后21.32 ± 8.57,其BI值治疗前为38.25 ± 10.11,治疗后为74.48 ± 18.32.对照组的FMA评分为:上肢治疗前8.92 ± 2.14,治疗后13.25 ± 6.35;下肢治疗前为8.05 ±3.20,治疗后为14.16 ± 6.67;其BI值治疗前为38.26 ± 9.35,治疗后为60.34 ± 15.10.这两组患者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3.1脑卒中的介绍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包括: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②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③突然出现失语或听力障碍;④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根据脑动脉狭窄和闭塞后,神经功能障碍的轻重和症状持续时间,分三种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内动脉缺血表现为,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等,少有意识障碍。椎动脉缺血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作,甚至一天数次或数十次。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脑内无明显梗死灶。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与TIA基本相同,但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有的患者可达数天或数十天,最后逐渐完全恢复。脑部可有小的梗死灶,大部分为可逆性病变。3.完全性卒中(CS)症状较TIA和RIND严重,不断恶化,常有意识障碍。脑部出现明显的梗死灶。神经功能障碍长期不能恢复,完全性卒中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 3.2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针灸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络、调节气血$纠正气血逆乱,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血流障碍,从而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但针灸过分重视肌力的恢复,而忽视了异常运动模式的改变,所以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 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而现代康复训练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现代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外周神经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建立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改善肢体痉挛和萎缩,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08-23T16:25:49.2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8期作者:赵淑珍 [导读] 其效果优于康复训练疗法,有助于提升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整体疗效,同时还能缓解其神经功能的缺损状况,因此有推荐意义。赵淑珍 剑川县人民医院云南大理 671300 【摘要】目的: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行康复训练+针灸方案联合治疗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重点筛选2014年11月-2016年05月因脑中风且出现后遗症问题而入住本院的77例患者,依照不同救治措施,将77例患者分作常规组(共36例)以及综合组(共41例),分别施以康复训练疗法、康复训练+针灸方案联合治疗措施,并比对两种方案应用效果。结果:救治两个疗程后,常规组内有效率77.78%(28/36),而综合组是97.56%(40/41)(P<0.05)。此外,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对照表现出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较之单行康复训练疗法,临床救治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时,加行针灸方案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联合治疗;康复训练;神经功能缺损;针灸;脑中风后遗症 临床救治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时,选择康复训练+针灸方案联合治疗法效果突出,为评估该联治方案应用价值,此次以77例于2014年11月-2016年05月因脑中风且出现后遗症问题而入住本院的患者为主要救治对象,对其分组、再实施不同疗法,并对两组救治情况客观评估,以期提升康复训练+针灸方案联合治疗水平。 1.对象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重点筛选2014年11月-2016年05月因脑中风且出现后遗症问题而入住本院的77例患者,依照不同救治措施,对77例患者分组。常规组共36例:性别比16(女)/20(男);51岁至85岁,其均值(67.2±7.3)岁,且该组施以康复训练疗法。综合组共41例:性别比18(女)/23(男);50岁至88岁,其均值(69.4±7.8)岁,且该组选择康复训练+针灸方案联合治疗,两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进行比对后,无突出差异(P>0.05)。 1.2方法 1.2.1康复训练疗法 (1)为训练机体认知能力,可选择Schuell刺激方案进行,通过对口令以及卡片等进行充分利用,指导患者进行模仿,并完整指定动作,鼓励患者准确描述卡片内容,不仅能提升改善其认知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锻炼其语言能力。(2)运动训练。训练之初,采取被动训练模式,并逐步过渡至主动锻炼,重点锻炼患者踝关节组织、膝关节组织以及髋关节组织等。(3)训练频率为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一个疗程15天,训练时长共两个疗程。 1.2.2综合疗法 在落实康复训练疗法的基础上,综合组加以针灸方案:(1)选取患者肩髃穴、百会穴、曲泽穴、大椎穴、手三里穴、命门穴、曲池穴、气海穴、内关穴、膻中穴以及合谷穴等,施针时需坚持“补虚泻实”基本原则。(2)如果患者出现弛缓现象,需加以针刺阳陵泉穴、昆仑穴以及足三里穴等;(3)如果患者出现痉挛现象,需加以针刺居髎穴、照海穴、申脉穴以及跗阳穴等;(4)如果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现象,需加以针刺水沟穴以及哑门穴;(5)如果患者出现语言障碍现象,需加以针刺哑门穴以及廉泉穴;(6)如果患者出现口角喎斜现象,需加以针刺颊车穴以及地仓穴。(7)得气后,需留针半小时,每天两次,一个疗程15天,针灸时长共两个疗程。 1.3 数据统计 选用软件版本SPSS20.0,以(±s)代表文中相关计量资料;以“例数/百分比,(n/%)”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对照两组脑中风后遗症病例相关信息,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表明(P<0.05)。 1.4 疗效标准 临床显效:患者病情改善、症状消失,同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动能力都基本恢复;有效:患者病情改善、症状缓解,时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动能力都有一定好转;无效:病情无变化,同时功能障碍问题突出[1]。 2.结果 2.1 实施不同救治措施后两组疗效比对 救治两个疗程后,常规组内有效率77.78%(28/36),而综合组是97.56%(40/41)(P<0.05),如表1。 表1 实施不同救治措施后两组疗效比对(n/%) 3.讨论 中医学认为[2],“情志失调”、“肝肾不足”、“脾虚痰盛”以及“正气亏虚”均属于中风诱发因素,若诊疗工作不及时,极易引起各种后遗

第二十二章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第二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可导致严重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章阐述了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分类、预后、常见康复问题、康复分期和适应证、康复治疗原理、特殊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案。 一.概述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PNI)是指周围神经干或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作用而发生的损伤。周围神经多为混合神经,包括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损伤原因 1.挤压伤其损伤程度与挤压力的大小、速度和神经受压范围等因素有关。轻者可导致神经失用;重者可压断神经。根据挤压因素不同,分为外源性与内源性两种。前者是体外挤压因素致伤,如腋杖过高,压伤腋神经;头枕在手臂上睡觉,压伤桡神经和尺神经;下肢石膏固定过紧,压伤腓总神经等。后者是被体内组织压伤,如肱骨骨折的骨痂压迫临近的桡神经等。 2.牵拉伤轻者可拉断神经干内的神经束和血管,使神经干内出血,最后瘢痕化。重者可完全撕断神经干或从神经根部撕脱,治疗比较困难。多见于臂丛神经,常由交通和工伤事故引起。肩关节脱位、锁骨骨折,以及分娩,均可伤及臂丛神经。另外肱骨外上髁骨折引起的肘外翻,可使尺神经常年受反复牵拉,引起迟发性尺神经麻痹。 3.切割伤神经可单独或与周围组织如肌腱、血管等同时被切断。常见于腕部和骨折部位,损伤范围比较局限,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4.注射伤如臀部注射,伤及坐骨神经,腓总神经;上肢注射,伤及桡神经等。 5.手术误伤多见于神经鞘瘤剥离术及骨折内固定术等。 (二)损伤分类 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由于挫伤或压迫使神经的传导功能暂时丧失称为神经失用。此时神经纤维无明显的解剖和形态改变,连续性保持完整,远端神经纤维无华勒变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表现为肌肉瘫痪,但无萎缩;

针灸在康复及以后医学中的作用

论针灸在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在以后医学中的作用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将针刺入人体不同经络的穴位中,以刺激身体不同的部位,通过控制刺激的强度、时间,利用不同的刺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灸法是在穴位上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两者结合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康复是指使患者残存的功能和潜在能力在治疗和训练后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康复对象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最终融入社会。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辅导与治疗,文体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服务。 中医和现代医学这两种医学共同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握方面所持的观点,以及该观点在延伸上所揭示和指出的目标,通过“人的整个个体的再建”这一医学理念而得以体现,从而显示了其合而为一的相似性。尤其针灸治疗和康复医学的物理疗法之间,在治疗的方法论上有着相似性:刺激四肢躯干的躯体本体感受器。 针灸可用于很多疾患的康复,但是却面临两个主要的问题。即一,中医康复学的治疗方法虽然独具特色, 但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药、针灸、按摩、熏洗等, 主要以医者为中心,即被动康复方法;而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性康复方法,在中医康复治疗中尚未广泛采用。二,中医技术(以针灸为代表)对于疾病的康复治疗未成体系,并且仅仅用中医的观点来决定治疗的时机等并不科学。而恰恰现代康复治疗可以弥补这两大缺陷。例如,康复治疗中有运动处方,强调的是患者自己的主动性。康复治疗技术有康复评定学,有利于形成系统科学并且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这样便可以将二者的优势互补,使针灸在康复中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因此针灸便可以很好地与康复治疗相结合,用于许多顽疾的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针灸可以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截瘫患者的康复,小儿脑瘫患者的康复,关节炎患者的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等。 以针灸和康复方法结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为例。康复医学中的Brunnstrom评定法将脑卒中分为六期。弛缓(无反射) ,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 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 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 自主性运动建立, 运动接近正常的 6个阶段。而在这不同的6个恢复阶段内,针灸都能发挥它的作用。 首先在急性期时,这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1-2期。此期患者从偏瘫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本期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此时即可以选用火针、电针等多种刺激手段促进肌张力的产生。取穴根据中医理论, “治痿独取阳明” , 可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头针和指( 趾) 端放血疗法效果更好。康复训练上,可以利用中风后偏瘫早期低位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通过健侧用力收缩来使患侧肌张力提高。此期针灸是通过深浅感觉的刺激来促进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偏瘫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在恢复早期时,这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2-3期。此时患者从偏瘫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患者能主动活动偏瘫肢体,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本期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瘫侧肢体的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同时注意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的程度和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在针灸治疗上应抑制痉挛,针刺取穴应避免加重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状态。取上肢阳经腧穴、下肢阴经腧穴以促发非优势肌群产生运动, 抑制痉挛。 在恢复中期,这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3-4期。此期患者的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偏瘫侧肢体,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到肌肉痉挛减轻,开始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本期的主要治疗目标是以加强协调性和选择性随意运动为主,抑制异常的肌张力。此期的针灸治疗应以促进下肢的屈肌功能恢复为主(如胫前肌)。 在恢复后期,这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的5-6期。此期患者大多数肌肉活动为选择性的,能自主活动,肌肉活动为选择性的,分离运动平稳,协调性良好,但速度较慢。本期的主要康复目标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