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才子”有传统 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大才子”有传统 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大才子”有传统 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大才子”有传统 三任社长都出家

北大才子有传统三任社长都出家

核心提示:第一位出家的社长就是耕读社的创办人,原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巧合的是,邓文庆也在龙泉寺修习佛法,现法号显庆。

柳智宇正以居士身份在龙泉寺修行

信息时报报道: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曾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拿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一个是到北京凤凰岭一带的千年古刹龙泉寺遁入空门。今年6月,这位从中学起就被称为才子、大牛的北大毕业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了后者。

然而,遁入空门或许并不能让柳智宇得到梦寐以求的清静。4天前,这件事被人披露到上网后,媒体接二连三地采访和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反而闹得有些沸沸扬扬。尤其是对于他的那些北大校友来说,尽管可以尊重他的选择,但是却未必就能够理解或者赞同。

北大耕读社——

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

北大就读期间,柳智宇曾参加过学校里的两个社团,一个是禅学社,另一个是耕读社。就在他入寺修习佛法的新闻见报后,北大禅学社立即在发表声明,声称之前的媒体报道中存在失实之处。这一社团表示,柳智宇的个人行为均与北大禅学社无关:

柳智宇曾于2006年加入北大禅学社,但其后除社内少数合唱活动外,很少参与社团活动。2008年起,柳智宇连续两年任北大耕读社社长,不再参与任何禅学社活动,已然淡出禅学社。禅学社尊重每一位社员及北大同学的选择自由,对个人行为无权干涉或发表任何评论。

对于北大耕读社的社员们来说,柳智宇的选择其实并不出人意料。一位不愿具名的耕读社前社员对记者透露:如果算上柳智宇,我们这个社团,三任社长都已经出家了。据他介绍,第一位出家的社长就是耕读社的创办人,原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巧合的是,邓文庆也在龙泉寺修习佛法,现法号显庆。

这件事情涉及别人的个人隐私,对他的选择我也不好表态,但是我们很多社员对此并不认可。这位前社员说,初入耕读社时,社团打的旗号原本是推崇健康生活,回归传统文化,社员们在一起阅读的多是儒家经典书籍,但是后来偏离了这个方向,彼此谈论的话题也以禅学为主。

耕读社前社员表示,刚开始我们很多人就有想法,对于社团的核心活动不太认可,后来除了几名骨干社员,其他人也就逐渐淡出了。这位社员认为,一个社团三任社长出家,或许是受到了所读古籍的影响,毕竟古代文人大都有出世的思想。也有人在海外上对此评论说:看来这是传统啊!

原以为他会去做NGO或慈善事业

柳智宇的确可以被称为才子。中学时代,他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时至今日,网上还能查阅到楚天金报2004年采访他的一篇文章,当时年仅16岁的他挑战了17世纪瑞士数学家雅各·伯努利提出的一道难题,由此撰写的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获得了省级比赛的一等奖。

称身边同学活得苦

当年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今天读来耐人寻味:柳智宇兴趣广泛,计算机将他的生活变得多彩;哲学则使他保持了平和的心态。面对‘是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提问,柳智宇坦言,学习中经常遇见头疼的难题,但每次他都会将它放下,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思考几天后,总会有所得。

这样的心态被柳智宇带到了北大校园。在北大未名站讨论区里,一名北大在校生发帖《纪念柳智宇学长》时提到一个细节,柳智宇曾说,他在大学呆了两年,发现自己以及身边的同

学普遍活得很苦。作为一个从苦海里解脱出来的人,他非常希望大家能像他一样活得从容淡定,对世界充满爱。

柳智宇曾多次在北大阐述他的哲学和理想。不过在北大内部,因为柳智宇申请了麻省理工学院奖学金,也有学生对他的言行提出质疑。发帖纪念他的学生也提到:我原以为他会去做NGO(非政府组织)或慈善事业。

柳智宇遁入空门后,他曾写过的一些文章被好事者挖了出来,尤其是他在北大就读期间写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他参加一次慈善活动后的感受:想想夫子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就是这般了吧。仅仅只是一天,我已经感觉到自己在改变。这样想的时候,顿觉人生无限辽阔与富足。

迷惘如何改善社会

这篇题为《如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的文章写道:到了大学以后,一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的方向,发现自己没有取舍的标准。怀抱很远大却显苍白的理想,却不知如何开始行动;未来似乎充满希望,又似乎离现实非常遥远。

他曾设想:工作了之后又怎样呢?现代社会节奏非常快,一些行业的工作量很大,还要应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升职、评奖金、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更有家庭需要照顾。他迷惘,但是这一生应该做什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改善社会?柳智宇说: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智慧是否足够明晰,使得当我们认为自己卸下社会的枷锁时,我们抛弃的不是粮食和水?随大流是安全的,因为能常与人沟通,如果离群索居,我们怎么保证自己不会堕入到自己的情绪和成见的小世界里?

如今,外人已很难知道柳智宇自己会如何作答。

我们坚决反对孩子的这个决定。这一两个月我已经心力交瘁,他的母亲也病了一场。我们不埋怨任何人,只是感到很无助。柳智宇刚刚毕业还没有社会经验,希望他先到社会上走走,李叔同也是在39岁功成名就之后才选择出家,孩子现在什么都不懂,没法帮助别人。——柳智宇的父亲

网民围观

@一米八五:

我并不惊讶。我虽然没有他的智商,也没有他那样的精神境界,但我能感知一二。我们是站在地面的人,一般的牛人是站在楼顶的人,他则是天上飞翔的反重力的神。

@王国军: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知柳智宇是出家的成就大,还是治学的成果丰。

@未明空间:

恐怕有人高薪聘他,出家更赚钱吧。

@水木社区:

现寻人中,求法号!有言:北大数院从此多了一条出路。

@网易网友:

请不理解的人不要随意诋毁,你就肯定在这污浊世间追名逐利到头来空梦虚幻一场就比那些早早看破而追求心灵境界的人高明吗?到底谁傻呢?

@华油常鸣:

书读多了。

(来源: 《信息时报》)

评论:告别被支配的人生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想起海子这句经典的诗行,是因为最近遁入空门的北大才子柳智宇。他无疑就是像海子那样孤独的王,放弃了拿全额奖学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选择到古刹龙泉寺修行,完成了对世俗标准的巨大逆反冲击。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 佛教有很多禁忌戒律,其中不得结婚就是其中一条。为什么出家之后就不可以结婚了呢?接下来请阅读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佛教知识。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戒律要求 出家人有一个戒律就是不结婚,很多人对此不是很理解。认为结婚与否与出家不出家有什么联系那。另外,性也是人之常情,禁欲应该是很残酷的一件事情。 其实不允许出家人结婚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一、世务纷争,本身与佛学道理就是相违背的。这里简单讲解,佛学讲六道轮回,世务纷争就是使人六道轮回无法出离的原因。 其二、色情,更多的是感情的瓜葛。而感情色彩,是脱离六道轮回的最大的阻碍。所以要远离。 其三、对于家庭财产的执着,与家庭成员的执着,同样是六道轮回的原因。也就是内心中无法放下,总是有这些方面的挂碍。同样无法出离六道轮回。 其四、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无法去做无私的奉献。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为人们讲解的道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大家都要按照去做的。是一种人生的具体行动。也就是无私奉献的行为。有一句话叫做“即为人师,世为人范”也就是说既然给大家讲道理,自己首先要

做的到。所以菩萨有句名言“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是自己如果做得无私奉献,就一定会侵犯到家庭的利益,侵犯到妻子、孩子的利益。自己虽然做的是好事,但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员,不是修行人,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一定会不理解。所以,出家人慈悲为怀,为了不侵害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不结婚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从根源上说,和尚不结婚是佛教基本教义的体现。佛教的教义总的来说有四个方面,即苦谛(说世间的苦)、集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和道谛(说灭的方法),这四点统称为“四谛”。而所谓的苦,就是人在没有悟道之前,执着于六道轮回之间(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再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之间升降无穷)。因此佛教徒所追求的解脱就是要摆脱这六道轮回的命运,达到无爱无嗔的涅盘境界。如果结婚就是执着于六道中的人道,就等于甘愿沉沦于六道之苦,与佛教苦集灭道的基本教义相违背。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结婚:宁心 (1)他们以为凡是学佛的都不能结婚,此实不知佛教徒有四众弟子的类别:①出家的二众,②在家的二众。出家二众是僧尼,是须绝对遵守佛教的戒条而不可结婚的,但在家二众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夫妇的正常结合,佛教是许可的,并不加以禁止;如果说是禁止的话,那不过是禁止他们,除了正常的夫妇关系外,不得再去做非礼的事而已。在家佛弟子,既然可以公开结婚,岂不与普通不学佛的人一样,可以生男育女吗?这样说来,所谓学佛不结婚可以灭种的问题,应该是就不成为问题了。

如何到五台山出家 出家需要什么条件或手续 及和尚的收入

五台山出家的问题,咨询有关的出家的手续,出家的条件,我们走访了五台山有关的佛教界的负责人,具体的说需要有正确的出家信念,虔诚的佛教信仰外,还需要一些硬性的条件: 五台山大小寺庙300余座,都有正规的宗教部门颁发的宗教场所活动证书。无论是善男还是信女都能找到您的信仰归宿,300余座寺庙遍布台内、台外,既有热闹非凡的台怀镇寺庙群,也有人及罕至的台顶寺庙和台外寺庙,我们首先看看出家的基本条件。 1.出家人要经过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并且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健正面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 年龄不小过17岁,不大于60岁。 8. 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10.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 (二)出家人的等级: 最初出家,受十戒,称沙弥。 完全受了比丘二百五十戒,称比丘。(也就是和尚) 作为出家人也就是这样了。 还有个行政的级别,方丈、监院、维那等等。是寺院的管理团。 高僧未必有很高的行政级别。就和大学一样,学问最好的教授,未必当领导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居士不要与出家人谈恋爱,该与僧人保持一定距离! 正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偶然听闻谈及居士与僧人的距离问题不免感叹万…… 现今社会上有些不良风气,尤其一些女居士,平时总想与出家的师父建立所谓的“干爹干娘”“兄弟姊妹”“亲密朋友”“同参道友”等之类的关系,殊不知出家人最初的发心就是“舍俗”出家修行,居士们绝不能用这些世俗的烦人感情,来牵绊、障碍师父们的清静修行。 欲界凡夫都生活在情欲之中。有些居士对出家的师父日久生情,居士之间私下争风吃醋,有位法师曾经对此现象做过警告开示:“不要把师父们对你的慈悲和恒顺当作是爱是情,你跟出家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虚空聊天,那是在唱独角戏,自我陶醉。”僧人看破了世间虚妄,他们每天都安住在自己对佛法体证的境界里,即使俗世你们还有所谓的“尘缘未了”,如今该明白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出家机缘更难得,以解脱轮回为追求,决不能再纠缠不休,妄想着将已经舍离五欲的出家人拉回俗事烦恼之中。‘夺衣反俗五无间’,强迫僧人还俗,死后是要堕入无间地狱的。即使僧人无可奈何地随顺了你,但他们早与社会断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争名夺利、是非恩怨,每次都会以“不计较”的心态只会宽容地说:随缘吧!这样会经常让你恼怒不已。 他们因有出家的因缘就说明他们在世间的因缘福利已尽,他们的功德、事业在佛门,欲染的世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自然谋生相当困难。大多还俗后的僧人都过得清贫,所有的家庭琐事仍然都是居士一个人来承担,绝不会所想象的那样每天都过着花前月下、恩爱缠绵的日子。他们心里仍旧念念不忘清净修行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对世俗烦恼的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次教训,求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就更加强烈,放下一切的决心也一定无法阻挡。 绝对不要和出家人恋爱,因为结局注定是痛苦的,还有障人修道、甚至断人慧命的大罪业。将来自己有因缘出家修行的时候,一定也会承受被人障道的果报。用舍戒还俗的方式去恒顺众生是自甘沉沦、自断法身慧命的愚蠢做法。 有机会供养三宝就种下了功德福报的种子,切勿为满足虚荣之心再奢求师父们说感

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惟善副教授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2015-05-22 作者:哲学院新闻中心 来源: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

出家人qq个性签名精选

出家人qq个性签名精选 出家人qq个性签名精选1) 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 2) 现在对自己狠一点,或许未来会过得更幸福点 3) 路过的风景、有没有人为你好好收藏。 4) 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幸福得有些难过。 5) 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6) 强颜欢笑在人前,谁知我心似刀割。 7) 有的人像风筝一样,一断线就回不来了。 8) 分手万岁,分手快乐,分手泪流成河。 9) 这样的夜里,我总是一次次的想起你。 10) 你感觉我永远不会受伤就像乞人不需要形象 出家人qq个性签名大全1) 得与失之间进退都太难. 2) 人总该有些追求生活不该如此将就. 3) 我想被需要也习惯被冷落一旁不计较. 4) 任何事都可以原谅前提是不要说谎. 5) 比起偷摸的变心光明正大的受伤多么风光. 6) 我也有冷淡的习惯温暖有时只是障眼法. 7) 比起送别我更喜欢送走别人. 8) 总把生活想得太简单所以所有的狼狈都是意料之中. 9) 你我生来皆冷漠又何须假意泪满襟.

10) 你是我爱过疼过挣扎过放弃过还义无反顾想爱的人 11)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未来,但我会为了这个肯定的假设努力 12) 不要随便哭泣,因为就算哭泣也挽留不住什么 13) “你会为我而死吗”“我会喂你耳屎” 14) “我除了爱你以外还能干什么?”“更爱我!” 15) “你还等吗”“不等了”“为什么”“凭什么” 16) “you jump i jump!”“再不下楼我就自己去上学了!” 17) 腻歪反过来怎么读来着?”“歪腻啊”“我也爱你” 18) “口袋里的钞票最薄情寡义,身上的肥肉最不离不弃。” 19) “以后我结婚你会来砸场吗?”“我自己的婚礼为什么要砸?” 20) 咦,你的胸在唱歌”“在唱什么歌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21) “我闻到了一股任性的味道。”“说人话。”“谁tm又在吃辣条!” 22) “为什么别人都讨厌我你却喜欢我呢”“因为我不是别人” 23) 老师:“考成这个样子,你们跟猪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 24) “我觉得我一无所有”“你瞎说什么呢你不是有病吗” 25) “这支笔真漂亮。”“送给你了。”“你好漂亮。” 26) “同学 , 你为什么不写作业”“我是被原来的课代表惯的 , 有意见吗”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月悟法师发布时间:2013-10-29 21:26:46繁體版 为了随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礼仪,中国佛教僧人的称谓也很复杂。 法名:从出家那天开始,剃度师父就给你取法名,法名是出家人的第一个称谓。从古至今,高僧的法名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讳,直称他人姓名是很不礼貌的。直称他人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出家人统一姓释(释迦牟尼佛的释),法名是出家人的第一个称谓,一般也只能用于自称、介绍或作传。作传时,还得在法名前加“讳”。现在,不讲究了。 称字:出家受大戒,仅有法名不够,剃度师父再给你取字。对他人,称字不称名,是有礼貌的称谓。如,天台宗第四十三祖谛闲大师,名古虚,号卓三。谛闲是大师的字。

名、字并称:作传时,可以将高僧的名与字并称,字放在法名的前面,以谛闲大师为例,称“谛闲古虚大师”。或在“字”的后面,加上“法名”的下字,称“谛闲虚大师”。中国佛教僧人的法名,与传法世系、剃度字派有关。上字表师徒辈分,佛教徒对他人敬称自己的依止师父为上某下某法师。笔者的法名“月悟”,上字“月”。上字“月”的剃度恩师,是上字“式”。上字“式”的剃度恩师是上字“静”。下字较比上字不重要,主要为区别师兄弟法名。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高僧的出生地、居住地、居住寺院,其名称都可以作为对高僧的尊称。如,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尊称为天台大师,因为大师长期隐修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天台宗第五祖灌顶大师,尊称为章安大师,因为大师出生于临海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陈宅村)。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师,曾住常州妙乐寺,讲法华,尊称为妙乐大师,大师之《法华文句记》称为妙乐记。《观心略要集冠注》曰:“吾山先哲皆指湛然尊者云妙乐大师。相传云:妙乐,寺号也。” 大师是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也尊称为荆溪大师。 尊称、字并称:尊称放在字的前面。如,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荆溪是尊称,也是大师出生地。湛然是大师的字。 称“号”:僧人的号,大致有三种情况:1、接受法卷时,法师父依照宗派传承字派顺序取号。2、依止师父取号。3、自取法号、别号,如,弘一大师的别号很多,晚晴、二一老人等等。 名、号并称:作传时,可以将高僧的名与号并称,“号”放在法名的前面,以明末禅宗高僧密云禅师为例,称“密云圆悟禅师”。或在“号”的后面,加上“法名”的下字,称“密云悟禅师”。圆悟是禅师的法名,密云是禅师的自号。 敕号:帝王颁赐称号。如,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法号“智顗”,字“德安”。世称“智者”,乃隋炀帝(当时为晋王)敕封之尊号。 谥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有的高僧圆寂后,也有谥号。如,天台宗第九祖湛然大师,吴越王追谥“兴道尊者”。

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导读: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云龙禅师和徒弟经过一片由出家人守护的土地,人在舒适地栖居,马在欢快地奔跑,狗在尽情蹦跳,连水盆里的鱼儿也悠然摇着尾巴。 云龙禅师走上前问:“你这里有多少人?” 出家人答:“七百多吧。” “有多少匹马?”“七百多吧。” “有多少条狗?”“七百多吧。” “有多少尾鱼?”“七百多吧。” “为什么都是七百多呢?我没有看见有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马、 狗和鱼?” “我回答的是动物的总数,我这从不区分种类,因为它们都是佛祖关爱的众生。”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平等和安宁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云龙禅师和徒弟继续向前走,看见一个人在放牛。放牛人把白牛赶成一群,把黑牛赶成一群,但总有牛走错位置,放牛人就不断地两边跑,把牛赶出来。这里的景色仍然秀丽,但气氛莫名的紧张。 云龙禅师走上前去问放牛人:“你的`牛每头要吃多少草?”放牛人问:“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白牛要吃三十斤。”“黑牛呢?”“黑牛也要吃三十斤。”

“它们每天能产多少牛奶呢?”“你问的是白牛还是黑牛?”“白牛。”“白牛能产十斤。”“黑牛呢?”“黑牛也能产十斤。” 云龙禅师再问:“你为什么要把一样的牛分成白的和黑的分开来说呢?”放牛人答:“因为白牛是我自己的。”“那黑牛一定是别人的了?”“黑牛也是我自己的。” 云龙禅师回头问徒弟:“你知道等级和混乱是如何产生的了吧?”徒弟点头。 【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 1.老人和女孩的哲理小故事 2.哲理寓言小故事:人和蛇 3.牧人和海的哲理故事 4.商人和小贩的哲理故事 5.半路出家的哲理故事 6.误会的哲理小故事 7.心理哲理小故事 8.4则哲理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哲理小故事:出家人和放牛人,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

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 涅盘。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出家的目标是什么 出家的条件及方法 (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 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

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正(佛制)。(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好了可以出家)。(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佛制可通融) 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家做沙弥。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隋唐时期的出家人与家庭

隋唐时期的出家人与家庭 隋唐时期佛教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崇佛礼佛成为不同阶层许多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许多皈依佛门的出家人与世俗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参与家庭的佛事活动,为父母亲人写经造像,表达自己的孝顺与亲情,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信仰倾向。 标签:隋唐;僧尼;家庭 唐代,佛教风靡全社会,崇佛礼佛成为不同阶层许多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举行佛事活动往往由家庭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绝大多数是为家庭成员祈求福佑,即使出家的子弟也参与世俗家庭的佛事活动,与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一、为亲人祈福 为父母造塔造像写经是僧尼表达对亲人怀念的主要方式。景福寺尼九娘为亡母郭氏敬造弥陀像一铺,又为生父造观音、地藏各一。洪洞县令孙佰悦有出家女尼,字智觉,住圣道寺,“念父生育之恩”,因“不重俗家迁穸,意慕大圣泥洹”,所以为父亲造灰身塔“于宝山之谷”,希望“同沾释氏之流”。敦煌灵修寺比丘尼善信,天授二年(691年)三月廿九日“减三衣之余”,为亡母写妙法莲花经一部,希望亡母“乘斯福业,上品上生”。清人陆增祥所著《八琼室金石补正》中记载唐代女尼为父母造像的例子很多,如:尼净明为亡父亡母造弥勒像一龛,尼恩恩于亡考忌日造地藏菩萨、业道像七躯,尼二娘为亡父造阿弥陀像一铺二菩萨二师子。 二、参与家庭的佛事活动 造像记和写经题记显示,有些造像是由僧尼所造,有些是僧尼与世俗的平民官吏共同所造。有的僧尼还参与自己的出家前的家庭的造像活动。如龙朔二年(662年)种云海在巩县石窟造像,参加者为妻子王氏以及女儿比丘尼果儿。清信士吴难过女为亡过父母造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佛一铺。参加的还有过妹比丘尼普贤尚志,过女比丘尼法真,孙女比丘尼二禅。这样的情况在《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中非常普遍。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题记”: 云居寺主僧玄导供养,慎州刺史李怀仁、夫人靖,息文义府长上果毅师感,妻郡君严,感息上柱国处泰,刺史妹龙华寺尼善遇、女尼善贤,女净光寺尼善胜供养,大经主瀛州常乐寺僧惠庆供养,仁弟高陵府长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刘,息上柱国师秀、妻孙,海女龙华寺尼善威供养。 可以看到,参与造像者除了寺院的僧人外,就是慎州刺史李怀仁一家,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弟弟、弟媳、侄子、侄媳,还有就是李怀仁的一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侄女,而这四个女子都是出家的尼姑,其中三人在龙华寺为尼,一人在净光寺。这一个家庭有四人出家,可见其家庭中的信仰气氛是何等的浓重了。这些女子出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