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入学考试辅导资料

一、A型题

说明:每道考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4.证的概念是指: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5.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外向

C.寒凉

D.抑制

E.晦暗

6.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指的是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协调平衡

E.相互转化

7.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变化,属于质变的是:

A.相互转化

B.对立制约

C.协调平衡

D.互根互用

E.相互消长

8.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假热

9.属于阴的症是:

A.面色鲜明

B.声音洪亮

C.语声低微

D.呼吸有力

E.多言躁动

10.“热者寒之”的适应证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

11.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1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1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14.人体是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A.脑

B.心

C.脏腑

D.五脏

E.经络

15.证的概念是指: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的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E.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16.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温热

C.寒凉

D.向下

E.晦暗

17.“阴平阳秘”是阴阳之间什么关系的正常:

A.对立与制约

B.消长与转化

C.互根与互用

D.对立与消长

E.消长与平衡

18.阴阳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寒热变化,由阴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假寒

19.属于阴的脉象是:

A.浮

B.细

C.大

D.洪

E.滑

20.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相互消长

D.相互平衡

E.相互转化

21.五行中木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22.属于木的味是: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23.属于金的是:

A.东

B.南

C.中

D.西

E.北

24.根据五行相生规律,金的“母”行为:

A.水

B.火

C.土

D.木

E.以上均非

25.土是火的: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均非

26.属于水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7.心病及肝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生

28.肺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纳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气

29.主管生殖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0.“主四肢”的是下列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1.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以上均非

32.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33.属于火的色是: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

34.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

B.水

C.金

D.火

E.以上均非

35.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36.属于水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7.肺病及心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38.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

A.肝病

B.心病

C.脾病

D.肺病

E.肾病

39.怒所胜的志为:

A.悲

B.喜

C.思

D.恐

E.惊

40.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

B.泻而不藏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水谷

E.实而不能满

4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4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4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天人相应

C.五脏六腑五官形体协调统一

D.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

E.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44.属于阴的事物和现象是:

A.晦暗

B.运动

C.温热

D.外向

E.明亮

45.热极生寒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相互转化

B.对立制约

C.协调平衡

D.互根互用

E.相互消长

46.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夜

E.后夜

47.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

48.属于阴的是:

A.表证

B.里证

C.热证

D.实证

E.以上均非

4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适应证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

50.药物性能由其性味、升降浮沉所决定,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寒

51.“从革”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2.水的“所胜”之行为:

A.木

B.火

C.土

D.金

E.以上均非

53.属于火的色是: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

54.属于金的是:

A.东

B.南

C.中

D.西

E.北

55.五气之燥属于哪一行: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56.心病及肾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以上均非

57.怒所胜的志为:

A.悲

B.喜

C.思

D.恐

E.惊

58.抑木扶土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59.肾藏:

A.神

B.魂

C.魄

D.意

E.志

60.主治节是哪一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肃降

C.主运化

D.主宣发

E.主藏精

62.“娇脏”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3.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水

64.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5.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6.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7.通调水道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8.主宣发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9.心的在体是: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70.肝的在窍为: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71.泌别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72.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73.体现为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是: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脾的关系

C.心与肾的关系

D.肺与脾的关系

E.肺与肾的关系

74.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75.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什么气?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心气

76.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是:

A.心肝脾

B.肺肝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肺肝肾

77.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前缘

E.上肢外侧后缘

78.与足厥阴肝经相交的经脉为: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阴肾经

79.手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80.分布在肩胛部的经脉是:

A.手三阳经

B.手三阴经

C.足三阳经

D.足三阴经

E.以上均非

81.与皮肤关系密切的是下列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2.“后天之本”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3.胃的功能是:

A.受盛

B.化物

C.腐熟

D.主持诸气

E.运行水液

84.气的生成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

A.心肝脾

B.肺肝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肺肝肾

85.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清气

86.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摄血

C.气能行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87.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少阳经分布在: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外侧中线

C.上肢外侧后缘

D.上肢内侧前缘

E.上肢内侧后缘

88.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89.下肢内侧前缘分布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阳膀胱经

E.足少阳胆经

90.手太阴经属于:

A.肺

B.大肠

C.肝

D.三焦

E.胆

91.易袭阳位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92.湿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93.燥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干涩

94.凝滞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95.升散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96.易于阻遏气机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97.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

A.火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98.情志致病最易损伤哪几个脏?

A.心肝肺

B.肝脾肾

C.心肝脾

D.肺脾肾

E.心肝肾

99.能够耗伤心血,损伤脾气的因素是:

A.劳力过度

B.劳神过度

C.房劳

D.久卧

E.久立

100.邪正的盛衰变化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

B.病位的表里

C.气血的盛衰

D.病证的虚实

E.疾病的类别

101.开泄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02.易于伤肺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03.暑邪的致病特点是: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104.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1045.情志致病引起气机紊乱,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

106.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

A.邪气

B.正气

C.邪气损正

D.正气不足

E.正不抗邪

107.虚证是指:

A.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

C.邪气亢盛,正气已衰的病理变化

D.正虚邪恋的病理变化

E.以上均非

108.“大实有羸状”指的是:

A.由实转虚证

B.实中夹虚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虚实错杂证

109.引起虚热的的病机变化是:

A.阳盛

B.阴盛

C.阳虚

D.阴虚

E.以上均非

110.气停留阻滞于局部的病理变化是: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111.“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2.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与哪脏的功能关系密切: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3.主藏血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4.腰为:

A.精明之府

B.肾之府

C.筋之府

D.血之府

E.元神之府

115.主纳气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6.与肝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肌肉

D.皮

E.骨

117.与皮毛关系密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8.与耳及二阴关系密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9.肝其华在:

A.爪

B.面

C.唇

D.毛

E.发

120.主受纳,腐熟水谷的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121.受盛化物的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122.“太仓”指的是:

A.胆

B.胃

C.大肠

D.小肠

E.膀胱

123.称三焦为“孤府”的依据是:

A.三焦无五行配属

B.三焦无脏腑相合

C.三焦无表里关系

D.三焦为元气之道

E.三焦在脏腑中最大

124.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是:

A.心肝脾

B.心肝肺

C.心脾肾

D.心肝肾

E.心脾肺

125.在血液运行及生成方面关系密切的是: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脾的关系

C.肝与肾的关系

D.肺与脾的关系

E.肺与肾的关系

126.“精血同源”指的是:

A.心肾关系

B.肝肺关系

C.肝肾关系

D.肝脾关系

E.心肝关系

127.在气机调节方面关系密切的是:

A.心与肺的关系

B.心与脾的关系

C.肝与肾的关系

D.肺与肝的关系

E.肺与肾的关系

12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29.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合关系到什么气的生成?

A.元气的生成

B.宗气的生成

C.营气的生成

D.卫气的生成

E.真气的生成

130.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是气的何种功能?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131.脉外之气指的是什么气?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大气

132.气机是指:

A.气的运动

B.气的生成

C.气的功能

D.气的分类

E.升降出入

133.积聚于胸中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34.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的物质是: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135.手三阴经在何处交何经:

A.在手指端交手三阳经

B.在头面部交足三阴经

C.在足趾端交足三阳经

D.在头面部交足三阴经

E.在胸中交手三阳经

136.分布在肩胛部的经脉是:

A.手三阳经

B.手三阴经

C.足三阳经

D.足三阴经

E.以上均非

137.与足少阳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太阴经

B.足少阴经

C.足厥阴经

D.足太阳经

E.足阳明经

138.易于生风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39.燥邪的致病特点是: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干涩

140.易引起小便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41.两眼灵活,明亮有神,神志清楚,反映灵敏,语言清晰的变化是:

A.得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E.假神

142.热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143.舌上有瘀点或瘀斑,多见于哪种病证?

A.虚寒

B.实热

C.气滞

D.痰饮

E.瘀血

144.舌尖有芒刺多属:

A.肝火上炎

B.热邪壅肺

C.胃火炽盛

D.心火亢盛

E.膀胱湿热

145.用于辨别疾病轻重的小儿指纹内容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

146.涩脉的主病是:

A.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B.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C.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D.痰饮,食滞,实热

E.痰饮,痛证,肝胆病

147.恶寒发热同时并见的是:

A.寒证

B.热证

C.表证

D.里证

E.半表半里证

148.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微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

A.肺气虚

B.肺阴虚

C.风寒束肺

D.风热犯肺

E.热邪壅肺

149.属于既病防变的是:

A.调养精神

B.加强锻炼

C.起居有节

D.人工免疫

E.早期诊治

150.属于反治的是: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因热用

151.阴偏衰多见哪两个脏?

A.心肾

B.脾肾

C.肝肾

D.心肺

E.肝脾

152.气大量丢失不能内守的病理变化是:

A.气虚

B.气滞

C.气逆

D.气闭

E.气脱

153.虚证、湿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154.两颧潮红多属:

A.阳盛发热

B.湿温发热

C.气虚发热

D.阴虚发热

E.真寒假热

155.青色的主病是:

A.虚寒证,失血证

B.虚证,湿证

C.热证

D.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

E.肾虚,水饮,瘀血

156.邪热深入营血的舌色变化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绛舌

D.红舌

E.紫舌

157.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舌的不同部位,肾病变可反映于:

A.舌尖部

B.舌边部

C.舌中部

D.舌根部

E.以上均非

158.气血两虚的舌象多为:

A.舌体胖嫩

B.舌体瘦薄而色淡

C.舌有芒刺

D.舌有裂纹

E.舌体瘦薄而红绛

159.中风先兆或中风的舌态是:

A.痿软

B.歪斜

C.短缩

D.颤动

E.吐弄

160.主热极或寒盛的苔色是:

A.白苔

B.黄苔

C.灰苔

D.黑苔

E.以上均不是

161.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

A.谵语

B.郑声

C.乱语

D.狂言

E.独语

162.恶寒发热同时并见的是:

A.寒证

B.热证

C.表证

D.里证

E.半表半里证

163.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加重的是: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

164.痛在头侧者是:

A.太阳头痛

B.阳明头痛

C.少阳头痛

D.少阴头痛

E.厥阴头痛

165.实证多见的脉象是:

A.浮脉

B.沉脉

C.数脉

D.实脉

E.涩脉

166.望小儿指纹适用于几岁以下的小儿?

A.1岁以下

B.2岁以下

C.3岁以下

D.4岁以下

E.5岁以下

167.感觉怕冷,得衣被而不解,称为:

A.畏寒

B.恶寒

C.寒证

D.假寒

E.寒栗

168.发热,伴有气短、声低、懒言、乏力的是:

A.阳明潮热

B.湿温潮热

C.阴虚潮热

D.气虚发热

E.阳盛发热

169.扶正适用于:

A.虚证

B.实证

C.虚实夹杂证

D.邪盛正虚,尚耐攻伐,兼顾扶正会助邪

E.正虚邪盛,不耐攻伐,兼顾祛邪会伤正

170.热因热用的适应证为:

A.实热

B.实寒

C.假热

D.虚热

E.虚寒

171.易于引起干咳,或少痰难以咳出,或痰中带血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72.情志致病最易损伤的是:

A.心肝肺

B.肝脾肾

C.心肝脾

D.肺脾肾

E.心肝肾

173.瘀血所致的出血特点是:

A.血色浅淡

B.夹有血块

C.血色鲜红

D.血液粘稠

E.以上均非

174.虚证是指:

A.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

C.邪气亢盛,正气已衰的病理变化

D.正虚邪恋的病理变化

E.以上均非

175.阳偏衰以哪两脏为主:

A.脾肾

B.心肾

C.肺肾

D.肝肾

E.以上均非

176.望神最主要的是观察:

A.眼神变化

B.精神状态

C.面部表情

D.反应灵敏

E.语言气息

177.肾虚、水饮证的面色变化为:

A.青色

B.赤色

C.黄色

D.白色

E.黑色

178.病变性质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胀痛多见于:

A.气滞

B.血瘀

C.寒凝

D.热结

E.湿停

179.见于正常人,无诊断意义的舌形是:

A.胖大舌

B.瘦薄舌

C.裂纹舌

D.齿痕舌

E.芒刺舌

180.虚人感冒应采用的是;

A.治病求本

B.标本兼治

C.因人治宜

D.急则治标

E.缓则治本

181.第一部脉学专著是哪一部著作?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18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寒凉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183.下述描述中属于证候的是:

A.发热

B.恶寒

C.头痛

D.风寒表证

E.浮脉

184.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

B.向下

C.寒凉

D.沉降

E.兴奋

185.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制约

E.阴阳平衡

186.阳偏衰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

B.实寒

C.虚热

D.虚寒

E.寒热错杂

187.属于阳的症是:

A.面色鲜明

B.脉象沉迟

C.语声低微

D.呼吸微弱

E.少言沉静

18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哪种病证?

A.阳胜之证

B.阴胜之证

C.阴虚之证

D.阳虚之证

E.阴阳两虚

189.“稼穑”是哪一行的特性: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190.金的特性为:

A.曲直

B.炎上

C.稼穑

D.从革

E.润下

191.属于水的色是: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

192.属于土的气是:

A.风

B.暑

C.湿

D.燥

E.寒

19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的“所胜”之行为:

A.土

B.金

C.火

D.木

E.以上均非

194.属于水的是:

A.春

B.夏

C.长夏

D.秋

E.冬

195.土是水的:

A.母

B.子

C.所胜

D.所不胜

E.以上均非

196.属于火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97.肺病及肾的传变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以上均非

198.对于肝病患者,出现的克色之脉应是:

A.弦脉

B.洪脉

C.缓脉

D.浮脉

E.沉脉

199.主宣发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00.运化水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01.主管饮食物消化和吸收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02.三焦的功能是下述哪一项?

A.受盛

B.化物

C.腐熟

D.主持诸气

E.运行水液

203.与肾关系密切的体是下列哪一项?

A.筋

B.脉

C.肌肉

D.皮

E.骨

204.肝开窍于:

A.目

B.舌

C.口

D.鼻

E.耳

205.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206.心藏:

A.神

B.魂

C.魄

D.意

E.志

207.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肃降

C.主运化

D.主宣发

E.主藏精

208.肺的生理功能是:

A.主血脉

B.朝百脉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纳气

209.“水之上源”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0.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1.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

B.主气

C.主运化

D.主疏泄

E.主水

212.“先天之本”指的是哪一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3.与鼻.喉关系密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4.具有司呼吸功能的是什么气?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后天精气

215.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脏走手

B.从手走头

C.从头走足

D.从足走腹

E.以上均非

216.与手太阴相表里的经脉是:

A.手阳明经

B.手少阳经

C.手太阳经

D.足阳明经

E.足太阳经

217.风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218.粘滞是下述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219.收引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220.趋下是哪一邪气的致病特点: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221.怒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下

D.气结

E.气乱

222.寒邪的致病特点是:

A.善行

B.粘滞

C.升散

D.凝滞

E.炎上

223.致病后引起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224.偏于寒盛引起的痹证,临床特征是:

A.疼痛游走不定

B.关节疼痛重着

C.疼痛不明显

D.疼痛较为剧烈

E.以上均非

225.疠气与六淫的区别是:

A.疠气致病病情重

B.疠气致病发病急

C.疠气致病可转化

D.疠气致病传染性强

E.以上均非

226.易致二便失禁、骨酸痿厥、遗精的情志刺激是:

A.过度愤怒

B.过度悲伤

C.思虑不解

D.突然受惊

E.过度恐惧

227.苦味入: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28.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邪气损正

D.正气不足

E.正不抗邪

229.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哪个阶段:

A.末期

B.初期

C.各个阶段

D.初期或中期

E.以上均非

230.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理变化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231.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的变化是:

A.得神

B.神乱

C.有神

D.失神

E.假神

232.“至虚有盛候”的证候性质是:

A.实证

B.虚证

C.虚实夹杂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实假虚证

233.瘀血患者的面色为:

A.面色黧黑

B.面色萎黄

C.面色鲜红

D.面色苍白

E.两颧发红

234.热证的舌色变化多为:

A.淡白舌

B.淡红舌

C.红舌

D.绛舌

E.紫舌

235.脾胃病变可反映于:

A.舌尖部

B.舌边部

C.舌中部

D.舌根部

E.以上均非

236.望小儿指纹,可用于辨别疾病轻重的是:

A.红紫

B.三关

C.浮沉

D.淡浓

E.以上均非

237.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加重,称为:

A.自汗

B.盗汗

C.大汗

D.战汗

E.脱汗

中医学基础学习知识(相互学习知识重点)

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 整体观念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基本特点官窍:目、口、鼻、耳、舌 形体:皮、肉、筋、骨、脉 辨证论治1)病、症、证 2)辨证论治辨证 论治 .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相统一。1)人是有机的整体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以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整;结构上不可分割;2)人与自然相统一:时间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地域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症:症状或体征。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的简称。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的病理过程。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特性的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 辨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可变性:事物的阴阳属性随其对立面的变化而变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可分性:阴阳之中可分阴阳 对立制约:对立——阴阳属性相反、相对制约——阴阳相互抑制、约束 阴阳的相互关系互根互用:互根——阴阳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用——阴阳相互促进 消长平衡:阴阳相互消长、阴阳协调平衡 阴阳相互消长:指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量的增减和比例大小的变化 阴阳协调平衡:指阴阳双方的消长在一定限度内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 阴阳相互转化:指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条件:“极”、“重”“甚”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治疗 五行的概念: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及其运动变化。 木曰曲直本义:描述树木枝曲干直的生长状态。引申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 火曰炎上本义:火苗有炎热向上的特点。引申义:温热,升腾。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本义: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土爰稼穑本义:土主管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引申义: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本义: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①金属的器物可随人的意向改变形状②革土生金。 引申义:沉降,收敛,肃杀。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 D )。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2.下列特性中属于阳的为(A )。 A.兴奋 B.抑制 C.静止 D.下降 3.心的阴阳属性为(A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五行特性中,水曰( D )。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5.金之所不胜为(B )。 A.木 B.火 C.土 D.水 6.下列不属于奇恒之府的为(B )。 A.胆 B.胃 C.脑 D.女子胞 7.五脏中,在液为泪的是(C )。 A.肺 B.心 C.肝 D.肾 8.与情志中“悲”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为(D )。 A.心 B.肝 C.脾 D.肺 9.具有运化功能的脏为( B )。 A.心 B.脾 C.肝 D.肾 10.主神明的脏腑为(C )。 A.肝 B.胆 C.心 D.肾 11.先天之本是指( D )。 A.心 B.脾 C.肝 D.肾 12.下列不属于风邪特点的是(D )。 A.性质主动 B.百病之长 C.善行而数变 D.性质凝滞 13.金元四大家中倡导“火热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完素B.元素C.从正D.朱震亨 14.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可以用阴阳概括的是( D )

A.天地 B.寒热 C.水火 D.木土 15. 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16.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B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17.心在体合( D )。 A.肉 B.皮 C.骨 D.脉 18.其华在发的脏腑为(D )。 A.肾 B.肝 C.脾 D.肺 19.气的分类不包含( C )。 A.元气 B.宗气 C.清气 D.卫气 20.易生风动血的邪气为( D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热之邪 21.“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的关系是( B )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 D.阴阳互藏 2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24. 以下治法中,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的是( 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25. 胆属于( 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26.运行于脉外之气是指( B ) A、营气 B、卫气 C、元气 D、宗气 27.下列哪项不是导致瘀血形成的原因( A ) A、食积 B、血寒 C、外伤 D、气滞 28.下列不属于正治法的是( C )。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寒因寒用 D.虚则补之 29.五脏中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心、肝 B、脾、肺、心 C、肺、脾、肾 D、肝、肺、肾 30.五行分类中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排列有错误的是( C )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完素 B.杲 C.从正 D.朱震亨 E.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1.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中医博士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与复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和复习题 (七版教材)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3.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观点 4.整体观念的概念 5.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从结构、生理、病理、诊治等方面说明) 6.试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7.证、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3.气的两种存在形式 4.气机与气化的概念及其联系 5.气的中介作用的意义 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阴阳的基本概念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9.阴阳对立制约与消长、平衡的关系 10.阴阳互根互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11.阴阳交感的机理和意义 12.阴阳消长的涵义和形式 13.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条件和形式 14.阴阳自和的涵义和意义 15.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划分(二分法与三分法) 16.阴阳偏胜、偏衰和互损的病理变化及其理论基础 17.怎样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和互损 18.五行的基本概念 19.五行的特性 20.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21.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和母子关系 22.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和所胜、所不胜关系 23.五行制化的概念和规律 24.五行相乘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5.五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机理 26.母子相及的涵义 27.以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9.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30.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方法

第二章藏象 1.藏象的基本概念 2.藏象学说的形成 3.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5.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6.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条件 7.心藏神的概念,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由 8.心的生理特性 9.心在液为汗的机理 10.肺主呼吸与主一身之气的涵义和关系 11.肺主行水或为水之上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12.肺朝百脉、主治节的涵义 13.肺为华盖和娇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14.肺气宣发与肃降的概念和体现 15.肺合皮毛的机理和意义 16.脾主运化的涵义和内容 17.脾为后天之本的原理和意义 18.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 19.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意义 20.脾气主升的主要体现 21.脾喜燥恶湿的临床意义 22.肝主疏泄的概念及其体现 23.肝主藏血的涵义及其生理意义 24.肝为刚脏的生理病理意义 25.肾藏精的涵义 26.肾精与肾气的关系及其生理作用,肾为先天之本 27.肾阴、肾阳的来源和功能 28.肾为五脏阴阳之本的涵义 29.肾主水的概念和机理 30.肾主纳气的概念和机理 31.肾主蛰守位的生理意义 32.肾主骨生髓通脑 33.七冲门的部位及作用 34.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35.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的道理 36.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37.胃的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8.小肠的部位和生理功能,“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机理 39.大肠的主要功能及其与此相关的其他脏腑功能 40.三焦的六腑和部位概念 41.六腑三焦及部位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42.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43.脑的主要生理功能 44.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此有关的诸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重点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2、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4、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阴阳三分法: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 6、阴阳总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阴阳的互藏则是阴阳交感的动力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阴阳的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消长转化来维系,而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与趋势。如果阴阳的这种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会出现反常现象,在人体则会由生理状态进入疾病状态,甚至死亡。 7、五行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8、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9、五行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的母子相及。 10、相乘与相克虽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11、精,按其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言其分布部位,则有各脏腑之精;以其特殊功能,则有生殖之精。 12、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13、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要熟背) 5、中介作用 14、人体之气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2、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3、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15、血相关脏腑:脾胃、心肺、肾。血的功能(重点):濡养、化神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

2017年3月11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真题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乙癸同源、水火既济 2.仓廪之官、决渎之官 3.用热远热、热因热用 4.忘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气脱与亡阳的定义与联系 2.热、火、暑的异同点 3.忘了 4.忘了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何谓肾精、肾气、肾阳、肾阴?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阴阳偏衰既可导致相对一方亢盛,又可导致相对一方虚损不足,对此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 3.风气动的概念、成因和病机。 4.“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中的“本”的区别与联系。 2017年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考题记忆版 1.为什么说“亡血家不可发汗”? 2.何谓体质?何谓征候?二者有何联系? 3.何谓七情?为什么说情志病皆从心生? 4.何谓脱气?与亡阳有何区别? 5.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 6.何谓循经论治?何谓分经论治?试论头痛与牙痛的分经论治? 7.对脾喜燥恶湿,胃喜润勿燥的理解? 8.金元四大家。 9.对“金曰从革”的理解及临床指导意义? 2016年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回忆

一、名词解释(20分,5个每题4分) 1.水火既济 2.经脉 3.寒性凝滞 4.阴阳格拒 5.七情伤 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8分,5个) 1.简述中医发病的基本原理? 2.何为正治?包括哪些治法? 3.何为痰饮?痰饮的分类? 4.简述宗气学说的原理? 5.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形、体、窍、华、志、液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40分) 1.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15分) 2.中医“体病相关”理论与临床意义?(25分) 2017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2*5) 1.疬气 2.五脏化液 3.百病皆由气 4.从化 5.皮部 二,简答(10*5) 1.试论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2.阴维脉、阳维脉经脉循行及其功能。 3.试述“肾为胃之关”。 4.试述何谓反治?简述其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