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重点

哲学重点

哲学重点
哲学重点

哲学重点

第六章

(1)量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规定性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的形式:数量增减;场所变更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显著的变化、飞跃,体现着事物发展的间断性。

质变的形式:爆发式质变;非爆发式质变

(3)同一性

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4)斗争性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它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有无限的多样的内容和形式。(5)肯定

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百不是他物的方面。

(6)否定

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基本原理

1.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一,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引起量变,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作准备;

第二,在事物的质变阶段,斗争性推动旧矛盾统一体解体和新矛盾统一体建立,推进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4.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自我否定,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

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就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消极的方面,保留旧事物积极的方面。作为辩证否定环节的“扬弃”,既是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又是联系的决定性环节。

第七章

(1)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自然运动是自在形式,社会运动是自为形式。

(2)人民群众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个人和社会集团。

从其质上看:是人民,具有进步性,并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其量上看:是群众,是居民的大多数。

从其主体上看:是劳动群众。

基本原理

1.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

第一,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素自发的、盲目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从发展规律的形成机制看,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历史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第二,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盲目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盲目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历史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四,从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的表现为动力学规律,历史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2.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和社会规律所决定的。社会形态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选择性,是指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即具体的历史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从纵向分析,统一性是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不同民族的跳跃性和差异性;从横向分析,统一性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其本质的共同性;多样性是具体表现的特殊性。

3.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一,在社会量变中,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在社会质变中,推动社会形态更替。

4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人类是世世代延续的,所以具有无限性。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人类的活动是有限的、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是首要。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也其重要作用。

5.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变化。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过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实现的。

两个一般规律:一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态的规律。二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态的规律。

第八章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第一,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

第二,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第三,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第九章

(1)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特点

理性认识是第二阶段,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

(2)反思、建构、虚拟

反思是对自身的思想或思考再进行的思维、思考。反思是后思;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是校正思维。反思是主体以自己的思维为对象或内容的思考,表现为人对思索过程反过来的思索,这是一种从反思维、间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校正纠偏性思维。

建构,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过程;从认识过程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

虚拟是以“代码”的形式来表达和合成事物及其功能。

基本原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两者的区别

第一,认识发展阶段上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阶段,理性认识是第二阶段

第二,认识内容和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第三,认识表现形式的区别: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

第四,认识特点上的区别: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特点;理性认识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

(2)两者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十章

(1)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包括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

演绎:由一般性原则到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关系: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两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

(2)分析与综合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属性、方面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

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3)抽象与具体

第一,感性具体:指感官能直接感觉和直觉到的具体,即可感知的具体对象。

第二,抽象规定:思维经过对感性具体的分析抽抽取出来的一个个单一的规定性,是客观对象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第三,思维具体:在抽象规定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在人的大脑中复制出的理性具体。

第十一章

(1)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基本原理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是正确反映,不能被推翻;其二,人类认识按本性是无限发展的。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具体性决定了真理是相对的。其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只有把握无限多样事物的某一些(一个)事物;其二,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只是把握该事物的某个层次的本质。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真理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和颗粒;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之中有相对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发展过程,就是使认识由相对真理不断地上升为绝对真理的过程。

(3)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对待任何真理的态度,都应该是坚持与发展相结合。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实践作为真理标准的理由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第一,从本性上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范畴。要判明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和一致及符合的程度,只在主观范围和纯客观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本性,要求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找到一座沟通和比较的桥梁,而构建这座桥梁的材料应该是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品质的东西。

第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满足了真理本性的要求,使之能够成为真理标准。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双重的,一方面,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另一方面,实践又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第一,实践标准的惟一性。

第二,实践的发展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取决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

第一,现实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全部理论(只能是部分地证实或驳倒)。

第二,即使是已经通过实践检验是真理性的认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发展再检验。

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及其关系

(1)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无能为力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2)真理原则和价值的区别

第一,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原则。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的原则。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第一,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第二,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实践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第十二章

(1)社会进步的含义

社会进步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包括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进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代价的含义以及原因

其一,代价是人们在众多价值目标中,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他价值目标被抑制、损害甚至牺牲;

其二,代价是人们在追求价值目标的过程中,由于内在矛盾和复杂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对人的消极作用;

其三,代价是由人的错误、失误所造成的背离自身价值取向的消极后果。

原因:第一,人类发展的需要与这种需要的满足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人类的发展越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第二,无论社会或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开,某方面的片面化发展就会影响全面发展。

第三,合理的社会发展应当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但现实中往往达不到这种统一。

(3)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景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1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任何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一个社会形态由于其自身的矛盾,必然被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而是一种同以往的各种社会制度一样的过渡性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坚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必然向其最高级阶段——共产主义迈进。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201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A卷) 2010--2011学年第 2 学期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45分) 二、多项选择题(10 分) 三、判断题(10分) 四、材料分析题(15分) 66、 (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也是真理的具体性的重要表现。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确定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会变成谬误,谬误会变成真理。(5分) 先进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坚持和发展先进文化一定要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先进的外来文化精神,坚持和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分) (2) 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谐社会建设要同社会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并克服从主观出发的唯心主义错误。(5分) 五、论述题(20分) 67、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9分)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解群众之所忧,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分) 结合热点略。(8分) 68、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1分)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3分)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地位,控制着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规则和主导世界经济的国际组织,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最大利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民具有积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得以在经济全球化中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生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以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6分) 其次,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主要表现是: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点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这些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0分)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⑶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2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3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 4 存在, 5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6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7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8 在一定条件下,9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认识的本质(认识论)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⑵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⑷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⑸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⑹实践是检验反映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 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认识论) 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 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 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 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 son son”.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 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 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 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superiors in the employment of your inf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your inferiors in the service of your superiors.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fore, to precede those who are behind.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in those who are behind, to follow those who are before.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right, to display toward the left. Do not use what you dislike on the left, to display toward the right. This is called the principle of applying a measuring square.” 答:“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壬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7.“Chung and shu are not far from the Way. What you do not like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Serve your fa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on to serve you. ...Serve your rul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subordinate to serve you....Serve your elder brother as you would require your younger brother to serve you. ...Set the example in behaving to your friends as you would require them t o behave to you...” 答:“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8.“Our master's teaching consists of the principle of chung and shu, and that is all.” 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9.“The reason why the superior man tries to go into politics, is because he holds this to be right, even though he is well aware that his principle cannot prevail.” 答:“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0.“Is jen indeed far off? I crave for jen,and lo! jen is at hand.” 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1.“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 【答案】C 【解析】(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选项】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 【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 B.一切物质的共性 C.物质的具体形态 D.物质的存在形式 【答案】B 【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选项】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那么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第三点,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的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 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 【答案】A 【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2020年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整理(表格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 标题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时候会考察课本“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内容”) 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①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②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③又要反对离开运动 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 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 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反对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注意两重 性);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坚持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两者结合起来

教育哲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填空或选择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2、亚里士多德著的形而上学的开头一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类的本性。” 3、___________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4、“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识”。 5、黑格尔说:“思维本质就是对当前的直接经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______________”。(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斯宾塞 8、遵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9、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10、德性就是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知识。——苏格拉底 11、____的能量是无限的,它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它能够测度一切,领悟一切”。 12、德国学者卡西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是哲学的最高目标”。 13、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确保目的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14、马克思说:“形而上学,整个哲学,是概括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面的。” 15、____杜威_____指出:教师们应该认识到,他们与农民和工厂劳工一样都是“工人”,因此也就受到“具有经济特权的、人数虽少,但权力很大的阶级”的控制。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进步“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这个阶级的愿望和计划”。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集

教育哲学期末复习题 603版本,仅供参考 一、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第一,从教育哲学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介于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一门理论学科。 ?第二,从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上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第三,从教育哲学与其他哲学分支学科的地位比较来看,教育哲学是地地道道的实践哲学。 二、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联系:总体上科学的发展丰富着哲学,哲学又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着科学,指导着科学的发展。 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看 第二,从研究方法看, 第三,从其社会功能上看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哲学和教育科学都是人们认识教育的两种方式 2、所属畴不同。 三、教育哲学的定义: ?我国在解放前后教育哲学家们有很大的共识: 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 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 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哲学的新观点: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 ①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罗蒂,全名:查里德·麦凯·罗蒂(Richard Mckay Rorty,1931—) ②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 波普尔:“哲学的自大狂” ③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认识的哲学”指以认识为主题的哲学。 “存在的哲学”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哲学。

“存在哲学”的产生及特征: ④从“规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规的哲学”是以提供和维护人们认识和行动的基本规为目的的哲学 “解放的哲学”是主把人从原初认识和行动的依据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免于规陋习的束缚,能够自我反省,不断以新眼光来考量存在和存在方式的哲学 ⑤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抽象的哲学”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哲学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 第二是指哲学的研究方法是抽象的演绎方法 第三是指哲学的学习是抽象的学习 四、教育哲学的新进展:(当代特征) 教育哲学研究的新发展: 第一,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英国的卡尔我国的金生鈜教授都持这种观点 “实践哲学”有两种含义:狭义指“伦理学”; 广义的实践哲学指人们从事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活动的哲学。 第二,教育哲学的反思性 一是指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是追求价值的中立,而是把研究者自身是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着对这一部重要条件的分析。 二是指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第三,教育哲学的批判性 Critical的基本含义:“解读”、“讨论”、“评价”、“判断” ②批判的过程,是一种使学习对象意义显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使批判者自身价值立场和认识框架呈现的过程。 ③我们国家的理解:一是强调批判的政治性;二是突出批评作为一种手段,忽视其思想历程 ④教育哲学的批评性是指:首先,使教育者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思想的基础。 其次,由思想到实践 再次,结合实践,重构教育生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 最后,解读并克服各教育流派狭隘的观点,促进教育哲学的发展。 第四,教育哲学的价值性 ①含义:“普遍有效的” “价值无涉”(value_irrelevant)或“价值中立”(value_neutral) ②产生背景:后现代哲学中“知识”与“权力” ③主要代表:福柯哈贝马斯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毛中特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大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的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2009年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 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你们两个争个啥呀?”一小儿说:“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另一小儿不服气:“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一小儿说:”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孔子恍然: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另一小儿不服气:“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3.以下是一则漫画: 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这则漫画。 4.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 材料1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2

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

哲学 一.物质观/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哲理: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 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哲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哲理: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要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二.实践观/认识观:实践.认识.真理 《求索真理的历程》范围: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哲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需要树立时间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认识的反作用哲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和真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哲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哲理: ○1真理具有客观性,要求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认清真理的使用条件和范围,随着过程的推移, 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求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红色表明的是网上找的,不是很确定,仅供参考 一、选择(10×1') 1、黄济先生四点表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成为独立学科 2、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观点论教育,更是从教育的观点论哲学的学问——贺德夫 3、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大写到小写、贵族到平民、认识到存在、规范到解放 4、新的后现代哲学:实践性(性质是一门实践哲学不是指为教育实践服务)、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在一定价值基础或原则指导下进行) 5、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P39 6、哲学著作的条件:思想原创性、完整的新的哲学基础、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长远影响 7、解放后哲学研究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哲学基础部存在、广度深度都较强、中国传统哲学得到系统整理和阐述、从教材编写深入到专题问题研究,出现亚领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8、规范教育哲学代表人物——弗兰肯纳 9、教育哲学学科名称由来——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的体系》布莱克特翻译为英文《教育哲学》 10、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涉及美国教育哲学生死存亡的辩论,科南特认为教育哲学基础正在塌陷应取消教育哲学由一般哲学代之;布劳迪认为不是取消教育哲学而是要改进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11、美国本土实用主义P66 二、名词解释(5×4') 1.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代表人物周浩波。他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2.人生境界:一层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或境界”,或人性所能达到的高度;另一层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心境”或“意义领域” 3.理性知识: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 人文知识: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 4.学术自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 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力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地的人员。 教学自由:教学自由有三层含义: 第一,教学自由是一种不受强制的状态; 第二,存在于师生关系中,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 第三,是在政治权利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力。 5.民主教育:是一种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doc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五:怎样坚持(做)类知识归纳一、哲学常识(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3、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二)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四)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五)如何解放思想的?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解放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456 2020-01-2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