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帝之死”时代中的朋霍费尔

“上帝之死”时代中的朋霍费尔

“上帝之死”时代中的朋霍费尔
“上帝之死”时代中的朋霍费尔

一、时代的信仰状况:上帝之死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的时代就是基督教信仰面临有

史以来最大的危机的时代。尼采所说的“上帝之死”是对欧洲虚无主义时代危机的历史无神

论的深刻判断。尼采并没有说上帝不存在,他也没有说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投射,他说

的是,上帝连同整个基督教的文化,连同整个西方对最高价值的规定都已经不再被西方信仰

和信任了。不仅仅是不再信仰上帝,而且是不再坚持传统西方的最高价值体系了。尼采把这

种情况称之为“虚无主义”,也就是欧洲虚无主义。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富有声势和色彩地

表达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这场西方全局性的变革的特征。“上帝之死”几乎成了一个可以与

基督教诞生一样重要的历史事件。自此以后的所有的严肃思想家都无法绕开这一重大事件进

行思考:我们如何在这样的历史处境中面对“上帝之死”,克服自身虚无主义的历史处境呢?

在二十世纪,“上帝之死”则成了一个合法的命题。这意味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整个

西方的历史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变化,这一变化决不仅仅是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所抨击的基

督教教会和神职人员自身腐败的结果,而是整个西方文化危机的表征,是整个西方文化转型

的结果。上帝的形象和上帝概念以及整个上帝这一词语所支持的和支撑它的西方基督教文化

突然崩塌了,基督教的道德伦理不再有效了,人们突然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失去了存在

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和标准。如果说克尔凯郭尔批判的是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尼采

批判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而陀斯妥耶夫斯基则以文学的方式最深刻地表达了失去基督教信

仰之后生存毫无意义的巨大的虚无感。“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就都是我的意志。”

“一切都是可能的了”,这就是“自杀和杀人的充足理由!”这个世界剩下的就是纯粹的利益

和权力,反抗上帝的群魔乱舞的暴力和宇宙主宰的空虚的人。在尼采、克尔凯郭尔和陀斯妥

耶夫斯基三大思想家之后,整个欧洲基本上已经接受了“上帝之死”的历史进程为一个历史

“上帝之死”不再是一个尼采式的问题了,而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了。不可逆转的事实了。

这就是二十世纪“上帝之死”时代的信仰状况和思想状况。海德格尔在《尼采》中以一个

哲学家的体验分析说,尼采的话“上帝之死”的上帝指的乃是哲学的上帝,也即传统形而上

学的上帝。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乃是基督教的上帝概念的一部分。基督教的上帝概念既包

括圣经中的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那个上帝概念,也包括作为本体论上最高的存在和最深的

根据的统一性和目的性的上帝概念。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指的是一个超验的、超感性

的世界,其一系列的名字是理念、善、最高存在、根据、理性、自因、进步、最大多数人的

幸福、文化、文明、最高价值等等。那么,“上帝之死”就意味着作为抽象的绝对精神和绝对

价值的上帝理想形象的死亡;“上帝之死”就意味着这些概念及其所表达和塑造的世界和社会

已经崩溃了;“上帝之死”就意味着本体论神学的人造的文化偶像的死亡;“上帝之死”就意

味着一个欧洲虚无主义时代,也即没有根据的意义和真理的时代的来临。海德格尔认为,尼

采所说的“上帝之死”是一个“存在史”的事件,是西方现代性的命运,而不仅仅是一个单

纯的人们不再信仰上帝的宗教现象和社会现象。[!--empirenews.page--] “上帝之死”首先

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和社会事实的判断,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时代的信仰状况。但是,与

此同时,它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道德信念意味着在社会中积极地驱逐作为信仰的意义和真理

的上帝本身,也就是“杀死上帝”。对于欧洲思想家而言,尼采的话“上帝之死”的后果就是

“欧洲虚无主义”,就是欧洲精神“无家可归”的状况。杀死了上帝就意味着欧洲旧的文化体

系的转换,意味着进入了一种“非基督教道德”的时代,意味着进入了一种彻底的政教分离

的时代。在这一西方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过程之中,必然会发生价值、意义和本体论基础的

危机。这一危机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基督教本身的危机只是这一现代性危机

的一部分。“上帝之死”就是对这一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最特征鲜明的根本表达。因此,“上帝

之死”并非一个浅薄煽情的口号,而是一个深刻的时代诊断。尤其是那些深刻地经历了“上

帝之死”的时代经验的思想家,对于他们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基督教的或神学的

或信仰的问题。“上帝之死”这场庞大剧烈的变革不仅意味着一种传统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

上帝概念的彻底消亡,而且也意味着以基督教神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以基督教人性论和基督教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的彻底崩溃,首先更意味着当时的各种各样的神学的上帝概念的破产。“上帝之死”的境况提出的严峻的问题就是,基督教要么彻底消亡,要么彻底更新。整个处于这一前提之下的二十世纪基督教神学不可能象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一样无动于衷。因为,在“上帝之死”的时代里,如果神学家和基督徒也默认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话,如果也支持传统的上帝概念不再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基督教神学和教会本身就不再有任何根基了。那样的话,除了是一种传统的惯性和宗教习惯之外,基督教神学和教会还会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尼采的“上帝之死”是基督教神学和教会本身所面临的最紧迫和最重要的问题。“上帝之死”所引起的上帝问题在基督教内引起了双重的危机,即教会和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危机(Identit?tskrise)和现实相关危机(Relevanzkrise)。因此,二十世纪所有新的神学必然要打上“上帝之死”这一危机事件的明显标记。可以说,整个二十世纪的神学都处在“上帝之死”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二十世纪西方神学和教会持续不断的变革正是回应时代中上帝信仰的艰难困境。这其中,朋霍费尔乃是在神学上、在教会上以及在基督徒个体的实践上,最深刻、最诚实、最坚定地回应这一时代的困境的天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当代基督教圣徒。正是受到朋霍费尔的影响,才有二战后的英美的“上帝之死神学”(安立甘宗的阿尔泰泽、瓦哈尼安、范布伦、加尔文宗的哈密尔顿、安立甘宗的罗宾逊、考克斯、犹太教的鲁本斯坦等),和德国的莫尔特曼、云格尔、奥特和索勒等人的“上帝之死之后”的神学。二、朋霍费尔的回应与反思被罗宾逊称为“上帝之死神学之父”的神学家朋霍费尔最清楚地让人们看到时代信仰状况与信仰本身的区分,也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如何面对上帝被驱逐出西方人生活的中心的时代境况。朋霍费尔的事业一言以蔽之,就是阐明在一个“上帝死了”和“世界成年了”的时代中,做基督徒的意义、基督教会的意义和圣经话语的意义。[!--empirenews.page--] 朋霍费尔1943-1944年在特格尔狱中,作为一个神学家、基督徒和同时代人,他以书简的方式向世界谈到了自己对时代信仰状况的诊断。他说,基督教在今天成了一个问题。赎罪和拯救,悔改和新生,神圣的圣灵,对敌人的爱,十字架与复活,在基督里生活,基督徒的身份,所有这些通通成了问题。人们不可能再具有宗教气质和宗教情感了。人们从生活中消除了痛苦,并以此为生活的追求。人们也几乎不再害怕死亡,也不再能理解原罪的意义。人们不再能理解什么是律法,也不再能理解上帝之国和公义了。在整个人类的各种事务中,在普通人的心中,被人们称之为“上帝”的东西正越来越失去他仅存的一点地盘。没有上帝的生活完全可能。我们正处在一个没有宗教的时代。这是一个不信上帝的无神论时代。当然,这也是一个文化枯竭的时代。这是一个动荡的激烈变革的时代。现在人们说“宗教”一词的时候,与它本来与信仰同义的含义已经没有什么相通之处了。作[1][2][3]下一页为基督教之为基督教的宗教先验已经完全不存在了。宗教性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如果说在公共领域和社会生活中上帝已经完全没有地盘的话,至少宗教还是保持为拯救个人的灵魂的私事。但是朋霍费尔说,他特别害怕与还有所谓宗教性的人在一起谈论上帝。因为那听起来不太真实。他们仍然一到智穷力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就谈起上帝。他分析道,这种情况是一场人类走向自律、世界走向成年的运动的结果。他在1944年7月16日的信中说:“历史地看,走向世界的自律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神学中,首先是切伯里的赫伯特勋爵,他宣称理性对于宗教认识就充分足够了。在伦理学中,蒙田和博丹他们以生活规则取代了上帝的诫命。在政治学中,马基亚维利他使政治学说摆脱了普遍的道德,并建立了‘国家理性’学说。此后,仍然在人类社会自律的方向上,但内容又有所不同的是格劳修斯,他把国际法作为他的自然法,‘即使上帝不存在’(etsi deus non daretur),它也是一种有效的。这个过程最终在哲学中得到完成。一方面有笛卡尔的自然神论,他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无需上帝的干预而自行运转。另一方面则有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他认为上帝就是自然。康德根本上将是一位自然神论者,而费希特和黑

格尔则是泛神论者。这些思想的目标就是人和世界的自律。在自然科学中,这个过程开始于库萨的尼古拉和布鲁诺及其‘异端’的空间无限理论。古典的宇宙与中世纪被造的世界一样,是有限的。一个无限的宇宙无论怎样设想,‘即使上帝不存在’,它都会自行运转的。的确,现代物理学对于宇宙的无限性并不象以前那么肯定,不过它也并未回到早先那些有限的宇宙概念上去。上帝作为道德的、政治的、科学的起作用的前提现在被抛弃了,甚至上帝作为宗教的或哲学的前提也都被抛弃了,正如费尔巴哈所言。尽可能地抛弃这些起作用的前提,乃是一种理智的诚实。”这就是朋霍费尔对时代的信仰状况的诊断。无疑,朋霍费尔所开列的世界历史的世俗化进程和独立中立化进程的特征还可以无限地列举下去。“上帝之死”,“世界的除魔”,“欧洲虚无主义”,“世俗化”,“无神论”等等不过是我们最常用的几个标签而已。在整个持续三、四个世纪的西方现代历史进程中,许多社会历史政治事件或科学文化事件,甚至地理发现、技术发明都可以作为标志性特征描述这一进程。当然,也可以用基督教内部发生的许多事件来标志这一进程,比如布鲁门伯格认为,中世纪晚期上帝绝对意志的唯名论对人的自持的要求和授权乃是近代的开端;而有人则把基督教的世俗化追溯到灵知教派;韦伯甚至将“世界的除魔”一直追溯到旧约。沃格林把宗教改革的教会分裂和教派迭起视为近代的开端也许是老生常谈了;海德格尔和朋霍费尔都认为路德的称义的确定性无疑受到了笛卡尔的自我意识的确定性和明晰性要求的影响;舒茨(Paul Schütz)说路德的唯信主义是现代个人主义和信仰私人化的起源……朋霍费尔既从基督教内部体验和思考,也从近代的世界历史去思考“上帝之死”这一巨大的历史事件。朋霍费尔最后的提问“那么,还有什么空间留给上帝呢?(Wo beh?lt nun Gott noch Raum?)”并不是对基督教严厉的诘问,而是对基督教的呼召,吁请对“上帝之死”作出神学的解释和信仰的决断。这就是他在同一封信中所说的,对基督教及其神学体系和教义体系进行“非宗教的解释”,尽管在神学和教会本身看来这是非常激进的做法。[!--empirenews.page--] 朋霍费尔说,他不喜欢在人的生存的边缘情境中,在软弱无助中,在生活的自暴自弃中,去企求一个万能的上帝及时显灵,帮他解决一切困难和痛苦。他希望更加真实和坦诚地谈论上帝。在生活的中心,在人的力量中谈论上帝。他不喜欢在生活的彼岸谈论上帝的能力,而要在生活的苦难和现实中真诚地站在上帝面前。他认为,那场人类的自律和世界的成年的“上帝之死”的过程具有积极的一面,它是一个被启示出来的征象,那就是使人放弃虚假的“上帝概念”,放弃作为在一切地方都起作用的前提和假设的上帝,走向圣经中的上帝,一个软弱的、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钉上十字架的、受苦受难的上帝。朋霍费尔认为“上帝之死”就是作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上帝、弗洛伊德的“父法”形象的上帝死亡,就是人要依赖的显神的上帝(deus ex mechina)之死。世界越不相信各种偶像崇拜的人造上帝,也许就因此在无名沉默和渴求之中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上帝。索勒、凯泽曼、莫尔特曼、云格尔、汉斯?昆等六十年代一代的神学家接受的都是这一“苦难的上帝”和“悲情的上帝”。这一上帝就是圣经中的上帝,它既不是哲学的上帝,也不是神学的上帝。除此圣经中的上帝之外并无别的上帝。从圣经的上帝来看,那种虚假的上帝(哲学的上帝和神学的上帝)乃是各种世界的抽象属性如全能、全知等的集合。这种思辩中的上帝并不是在人的生存的位格中与人相遇的上帝。中世纪形而上学或哲学中的上帝并不是全然抽象的上帝概念,因为它们属于整个基督教大一统文化,中世纪并非首先通过形而上学来经验上帝的,所以,这种哲学的上帝不可经验的危险在当时还没有暴露出来。当哲学同神学在近代分离之后,尤其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上帝就已经被哲学以及哲学的神学(如自然神学、理性神学、宗教哲学等等)弄得不再可经验的了,进入哲学中的上帝与圣经中的上帝再也没有任何相同的地方了,人们也不再能从哲学与神学一体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安瑟伦和阿奎那的上帝存在的证明的意义了。因此,大神学家蒂利希的后有神论重新把上帝视为存在本身,他认为所谓的“上帝之死”只是以一种象征的方式,指出“一种”有神论的上帝概念的死亡。“上帝之蚀”只不过是人以其力量和意志遮掩掉了上帝的“一部分”而已,作为存

在的基础和终极关怀的上帝始终与人的生存相互关联。朋霍费尔是基督教世界中第一个按照尼采所说的“理智的诚实”接受“上帝之死”的时代状况的。朋霍费尔的神学是以对上帝之死的承认为前提的。因此,称朋霍费尔的狱中神学是一种“上帝之死神学”似乎也有一点道理。但是,对于朋霍费尔来说,接受上帝之死只是第一步,他的神学努力就在于回答一个问题:在无宗教的时代中,基督教是否还有可能?对上帝的信仰是否还有可能?朋霍费尔的神学最终是否是一种耶稣论?朋霍费尔对作为宗教的基督教的衰落和对传统的上帝信仰的崩溃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基督徒和神学家,朋霍费尔对此他毫不回避而是诚实面对。这是朋霍费尔的人格和思想最感动人的地方。一个无神论者声称上帝之死,或者一个基督徒声称信仰上帝,这都不足以触动这个时代的神经,唯有一个真诚的基督徒和一个深刻的神学家说出“上帝之死”的时候,并在无宗教的无神论的时代中寻找上帝的时候,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empirenews.page--] 当朋霍费尔在1944年7月16日的信中用一句拉丁语(etsi deus non daretur)来表述他的上帝信仰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良苦用心。这句拉丁语是一个虚拟句,意思是“即使上帝不存在”,其含义是说“上帝看起来好象是不存在的”,但这决不等于一个“上帝不存在”的断言。不存在的或者消失的是宗教的上帝(Gott der Religion),因此,“没有上帝”(ohne Gott)这是对无神论时代状况的判断和承认,即所谓的上帝死了,宗教的上帝死了。圣经的上帝也是将耶稣弃置在十字架上,这也表明“没有上帝”,或者说“上帝的肉身”死在了十字架上。上帝是被这个世界送上的十字架,尼采更加阴险地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然而,纵然上帝不存在,我们也必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且上帝通过将耶稣遗弃在上一页[1][2][3]下一页十字架上教导我们,必须作为一个没有他也能过得更好的人而生活,我们必须学会不依赖于他而生活。当人们真正地成年的时候,真正地自律地独立地没有上帝也能生活的时候,人就与真正的上帝遭遇了,人就会在苦难中遭遇到那个真正的受难的软弱无力的上帝,需要我们强力的人的帮助的上帝,同时这个上帝也以爱的无力的力量帮助我们,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与站在上帝面前(vor Gott),与上帝同在(mit Gott)。对于朋霍费尔来说,一个被一千九百年所坚持的宗教的万能的上帝死去了,但是人们正因此才能重新找回来那个在圣经中被世人钉上十字架的、软弱的、需要现代的成年的人帮助的上帝。因此,“上帝之死”不仅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开端;不仅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契机;不仅是一个困境,也是一个转折。“上帝之死”带来一种新的上帝观,或者说,这并不是一个新的上帝,而仍然是圣经的上帝,但绝对不再是本体论神学的上帝,不再是形而上学的上帝,不再是拯救灵魂的上帝,不再是道德至善的上帝,不再是世界的统一性、意义和根据的自因的上帝。真正的上帝就是圣经的上帝,就是一个能受难且已经受难了的上帝。这个上帝正是通过他在耶稣基督中的软弱无助和受苦受难成为人的担当和慰藉。基督教本身是追随基督和纪念基督的共同体和蒙召的人,这些人在上帝面前与上帝一起生活就是分担参与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苦难,为这他人而生活。与上帝一起生活就不意味着从上帝那里获得力量,而是以一个成年的人的力量去分担和参与上帝之爱的软弱无力,因为与人的强力意志相比,上帝之爱的本质恰恰是软弱无力的。上帝道成肉身是为了这个世界,为了这个世界的人,上帝的肉身耶稣在此世的存在就是全然为着他人的生存,在他的生平和死亡中我们看不到一点所谓他的自我和个体的东西,并且他以自己的身体承担了他人的软弱和苦难,亲自上了十字架。朋霍费尔的十字架神学(Theologia crucis)更强调此世的耶稣承担世界的苦难的意义,而不是强调十字架的荣耀和十字架的奥秘。在无神论的时代中,这个苦难的上帝将成为隐秘的基督徒的全部生活隐秘的中心,是生活复调的坚定而清晰的主旋律。在主旋律坚定而清晰的条件下,就要最大可能地发展其他各个声部的旋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基督生活的织体。没有主旋律,其他各个旋律就是完全自律、各自发展的;同样没有对位的旋律只有一个单一的主旋律,就失去了基督生活的丰富性和整体性,也就不复为基督的生活了。朋霍费尔的复调的比喻不仅针对基督徒的生活方式,而且

同样适用于基督教神学本身。基督教神学也必须是一个丰富的神学,既不能失去它自身的中心,同时也不能失去它的边缘域。十九世纪的自由神学无疑是失去了神学的中心,也就是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辨证神学的革命就是重新确立基督教神学的中心和主旋律。但是,在十九世纪晚期以来基督教自由神学和社会福音运动对此世生活的关注被辩证神学中断之后,就一直面临着一个在世俗化的世界中如何进入世界的问题。莫尔特曼将辩证神学对自由神学的中断称为“境域的丢失”(Verlust des Horizontes),也即“失去了世界的、历史的、精神现实的境域”。而神学失去了境域也意味着“失去了中心”(Verlust der Mitte)。这正如朋霍费尔所说,失去了次终极的,也就失去了通往终极的事物的道路。虽然在一战后二战前巴特的辩证神学和布尔特曼的宣道神学重返了上帝之道的神学中心,但他们同时却又失去了上帝之道和上帝诫命历史的、此世的现实性。布尔特曼基本上对现实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尽管他加入了反对纳粹的认信教会,而巴特的巴门宣言的教会政治论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二战后教会重建的现实需要。莫尔特曼认为,是朋霍费尔将基督论的中心真正地放在了此世的生活坚实而宽广的境域之上。他的希望神学的任务仍然是接续朋霍费尔获得现实境域的使命。正是这种基督徒的激情,这种神学家重建基督教的雄心,使得朋霍费尔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神学家,并且引发了六十年代英美激进神学运动和德国的希望神学、政治神学、普世神学等运动。

你知道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恐惧的历史根源吗

你知道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恐惧的历史根源吗?(转载) 西方人对于东方,对于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恐惧,害怕中国强大起来,所以不断的有人鼓吹中国威胁论和黄祸。这固然是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此打击中国,但归根到底还是他们惧怕中国强大,因为在骨子里西方人对于东方对于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恐惧,而其历史根源或许就是欧洲曾被三个来自东方的民族蹂躏过。 入侵欧洲的第一个东方民族是匈奴。一队骑兵从天而降,他们身材矮小面貌丑陋(匈奴人的习俗,男孩子一出生就要用刀子把脸割花),他们远射近砍,迅速灭亡了东哥特王国。他们就是来自中国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在中国北方被汉朝打败之后,一部份匈奴人西迁,经过两个世纪的迁徙,他们来到了欧洲东部,在欧洲,匈奴人重新找回了他们的荣耀,看到那水草丰盛的匈牙利大平原,面对着那些尚未开化不堪一击的欧洲人,想想当初在中国北方和汉朝拼死拼活打了那么多年是多么的愚蠢。 在匈奴人排山倒海般的打击下,日耳曼人各部族被打得鸡飞狗跳,纷纷投降或往西逃窜,西哥特人逃到了现在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盎格鲁-撒克森人(也就是英国佬的祖先)逃到了英伦三岛,几乎所有的日耳曼部族都被驱动了起来,形成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就连西方人引以为傲的罗马帝国也不得不向匈奴人纳贡臣服,整个欧洲在匈奴人的面前战抖。匈奴大单于乌尔丁曾对东罗马帝国色雷斯省的总督说,凡是太阳能照射得到的地方,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征服。 匈奴大帝阿提拉统治时期的匈奴帝国是匈奴历史的最后一章,也是最辉煌的一章,他让罗马人蒙羞,让日尔曼人恐惧。罗马人和日尔曼人把他和他的匈奴铁骑称为“上帝之鞭”。 阿提拉先后对东欧和北欧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各部族纷纷战败投降之后,他开始率大军攻打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军队接连战败,东罗马皇帝只好和匈奴人签订和约,赔偿巨额的黄金,同时增加每年进贡黄金的数额。由此看来签订不平等和约和赔款这种事并非是西方殖民者首创。 在劫掠了东罗马帝国之后,阿提拉又将矛头直指西罗马帝国。他要求娶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为妻,同时狮子大开口的要西罗马帝国割让一半的国土作为公主的嫁妆,在遭到拒绝后便以此为由对西罗马帝国战争。匈奴人对意大利北部疯狂攻打,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摧毁。随后兵临罗马城,西罗马帝国不得不请教皇出面议和。阿提拉答应议和,但撤军时仍扬言要是不把公主送去,他还会再次攻打。罗马人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匈奴人在自己国土上横行,满载着抢夺而来的财物扬长而去。匈奴人的入侵推

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 1关于生死 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1】 1.1生死现象 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 2.1基督教生死观 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欧洲古代到20世纪电影合集

一、古代部分:希腊、罗马、希伯来: 1、根据荷马史诗拍摄的《奥德赛》,场景宏大,并包括了《伊利亚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马屠城记》是《伊利亚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数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环王》中的精灵弓箭手饰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应该很好看。 2、希腊悲剧在六七十年代曾经批量搬上银幕,《美狄亚》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还有风格怪异的《俄底浦斯王》。 3、关于罗马的电影不少。老片《宾虚传》,表现罗马赛车场面,至今仍然是经典之作。而反映罗马后期文化历史的《角斗士》也一定要看,里面的反面人物是根据历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电脑特技复原了罗马城原貌,可以参照较早的大片《罗马帝国沦亡史》。另外一部风格独具的电影是《提图斯:圣诗复仇》,霍普金斯主演。至于根据安东尼奥尼小说改编的《斯巴达克思》也还不错。 4、希腊托勒密王朝及罗马的复杂纠葛:《埃及艳后》,有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影子。 5、终于有人为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拍部电影了:《亚历山大》。 6、勿忘东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圣经中的旧约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制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银幕,名字自然是《诺亚方舟》;《出埃及记》有两个版本:史诗巨片《十诫》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场面震撼人的《所罗门》(上、下),其实(上)是所罗门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著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诫》,对《旧约》十诫的现代阐释,非常好。 9、圣经中的新约部分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根据希腊存在主义作家卡赞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编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对救世主进行了全新阐释,80年代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国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据福音书改编的耶稣生平《神之子:耶稣传》,是《新约》的入门。不过现在有了两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稣传记,一是梅里尔·吉布森导演的大片《受难》,一是2003最新版本的《约翰福音》,都很壮观。 二、中世纪部分: 10、中世纪最著名的自然是亚瑟王传奇,有电视连续剧,也有电影《阿法隆传奇》。而亚瑟王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一骑士兰斯洛德与王后圭尼维尔的故事,电影《风流剑侠》很好看。 11、同样的骑士风俗和文化,可以看比较后现代的《圣战骑士》。还有一部史诗性的《十字军骑士》。 12、不过,最能体现中世纪梦幻与野蛮特色的,当属神话传说大联合的《指环王》。 13、看看但丁想象中的天堂与地狱:《美梦成真》,电脑处理非常细腻而唯美。 14、中世纪最著名的英雄故事:《圣女贞德》,让·吕克·贝松的名作,看之前最好多读点中世纪历史和神学。 15、班德拉斯主演的《十三勇士》:北方蛮族的世界,北欧独特的传说系统,神王奥丁、地下的龙和妖怪,等等,故事未必能自圆其说,但值得一看。 16、中世纪最著名的浪漫爱情:哲学家阿贝拉尔与他的学生爱洛伊丝——《天堂窃情》。 17、英国的民间谣曲,家喻户晓的《侠盗王子罗宾汉》,科斯特纳主演,主题曲《一切为你而做》比电影更有名。还有个老版本是肖恩·康纳利和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宾汉与玛丽安》。 18、意大利后现代作家艾柯,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名作《玫瑰之名》,80年代末期被拍成电影《蔷薇的记号》。 三、文艺复兴部分:

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马原论文之《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 在各种宗教的描述里,上帝是永生不灭的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可是一百五十多年以前,在南欧的山谷和海滨,有一位孤独的漫游者,他没有职业,没有家室,一身是病,四处飘泊。手中的笔记本是他唯一的伴侣,他随手记下像风一样迎面扑来的思想。 有一天,他像一头亢奋的狮子一样,疯狂的喊出“上帝死了”,更是张狂的呐喊着“我是太阳!” 这个人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成了西方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 没错,他就是尼采,有人说他是伟人,是大师,却在鲁迅眼中成为了疯子;有人说他没有信仰,却深深影响了希特勒。 那么,上帝真的死了吗? 在我看来,形式上的上帝死了,心中的上帝依然存在。 欧州中世纪时,君权神授,政教合一,那所谓“永生不灭”的上帝啊,却成为了当权者玩弄权力与政治游戏的筹码,成为了执政者统治人民的枷锁,成为了科学与自由的死敌。犹太教信仰上帝,因为上帝拯救了希伯来人,替他们受苦受难;基督教信仰上帝,因为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有,是人民的拯救者,是罪恶的审判者。有人说上帝给了世间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可在耶路撒冷之中仍闻上帝存有悲声,东征的十字军究竟是上帝之手,还是当权者的罪恶之剑?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千年之争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贫民眼中无所不能的上帝啊,在当权者眼里如同儿戏一般你争我抢,他们抢的不是上帝,而是统治人民的权利,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调和剂,所以被教堂烧死的贞德又成为了圣女,所以这样的上帝反对自由,反对平等,反对民主,反对科学。 另一方面,上帝却也生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是一种信仰,一种希望,一种真善美。因为相信上帝,人们相信善恶终有报,世间多了一份善行,少了一份恶意;因为相信上帝,人们相信付出终有回报,为了理想,多一份努力,少一分抱怨;因为相信上帝,人们相信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多了一份友爱,少了一份冷漠。 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 尼采对了也错了,形式上的上帝死了,而人们心中的上帝还存在着;可上帝缺没错,尼采终于不被世人理解而住进了精神病院。就像鲁迅说的那样、那个疯狂的尼采、喊出上帝死了、我是太阳的那个尼采、最终还是没有成为太阳。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位上帝。

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艺术探索)

尼采“上帝死了”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及启示 易善炳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 [摘要]尼采“上帝死了”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不再刻意表现上帝、女神、宗教徒,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题材更为广阔,表现方法更为多样,表达思想也更为深刻。其对现代绘画的启示为:绘画要在创新中保留着传统的艺术精神,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题材的选择上要更具自由性,绘画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特质。 [关键词] 尼采;上帝死了;现代绘画;影响 作者简介:易善炳(1987.10.—),男,汉族,河南固始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一、对于“上帝死了”的两种解释 尼采哲学中提到的上帝是什么的问题?这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感知心理作用的问题,在欧洲过去的时代,人们崇敬上帝,任何违背或蔑视与神或与上帝有关的东西,就被视为背叛或要遭到上帝的惩罚。人们似乎只有在神的权限范围内从事社会生产或工作。离开了上帝的庇护,好像什么都不能行似的。简单地说,上帝是他们精神化的产物,是他们愿望得不到实现而以另一种物质形式加以存在的表现。介于物质和意识之间。概括地说,上帝在西方人心中是完美的,自由的和永恒的形象。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上帝是白天与黑夜,冬季与夏天,战争与和平,满足与欲望。”从这里可以得知上帝能代表一切,存在于诸物之间,他不可能会死,当然也不可能会消亡。 然而尼采突然宣布“上帝死了”,他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是说:人类信仰上帝的心死了。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不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是随心所欲。由此联想到绘画领域,也可以说上帝的确死了。现代的西方绘画艺术不在把上帝描绘成他们所敬仰或膜拜的对象。而是直接拿上帝开刀,把上帝作为他们笔下的玩物。显然,西方画家是在彻底地摧毁上帝。当然,尼采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作为象征上帝的人死了。欧洲经过宗教改革,迫使宗教分裂,基督教皇不能维护基督教教义的权威。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想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追求一种歌颂自然、反对专制、追求自由、崇尚情感、反对复古,具有狂热的个人主义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

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后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1、拥有死亡意识,并不意味着(D ) A. 懂得生命的有限性 B. 知道人生无常 C. 接纳死亡为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D.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有一天会死亡 2 【单选题】(3分) 2、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不包括(A ) A. 教给人们深邃的死亡哲学智慧 B. 唤起人们的死亡意识 C. 教会人们认识死亡,了解死亡 D. 帮助人们征服死亡恐惧,获得心灵安顿 3 【单选题】(3分) 3、下面哪一个不是死亡教育的主题?(D ) A. 我是谁? B.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C. 活在当下,如何安身立命、自我实现 D. 怎样为来世做好准备? 4 【单选题】(3分) 4、死亡学的创始人是(A ) A. 梅欣尼可夫 B. 罗伯特·富尔顿 C. 罗斯维尔?帕克 D. 荷蒙?菲菲尔 5 【单选题】(3分) 5、1963年,(B )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死亡教育课程 A. 荷蒙·菲菲尔 B. 罗伯特?富尔顿 C. 西塞莉?桑德斯 D. 库布勒?罗斯 6 【单选题】(3分) 6、世界上第一本专业的死亡教育期刊名称是( C ) A. 《临终关怀》 B. 《死亡研究》 C. 《死亡教育》 D. 《死亡学》 7

【单选题】(3分) 7、在华人文化圈内,第一个把死亡学本土化为“生死学”的学者是(A ) A. 傅伟勋 B. 钮则诚 C. 余德惠 D. 郑晓江 第二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下面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神造论的是( D ) A. 盘古开天 B. 女娲造人 C. 上帝造人 D. 进化论 2 【单选题】(3分)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人的生命来源于( C ) A. 猿猴的进化 B. 上帝的创造 C. 父母性交后精子竞赛的偶然结果 D. 地球的演化 3 【单选题】(3分) 为什么要讨论生命的意义?( A ) A. 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世俗的和超越的支持 B. 了解生命秘密的需要 C. 论证人是否为上帝所造 D. 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4 【单选题】(3分) 讨论生命的意义不包括下面哪个方面?(D ) A. 生命对于所在星球、宇宙的意义 B.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的意义 C. 生命对于生命所有者外的他人、社会的意义 D. 生命对于创造生命的神的意义 第三单元测试 1 【单选题】(3分) 蒙田说:预先思考死亡就是预先思考自由。蒙田的意思是( A ) A. 拥有死亡意识,就不会违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B. 天天想着自己有一天会死,会让自己失去束缚,获得自由。 C. 在死亡之前先对死亡思考一下,生活中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中学生信仰

“上帝之死”与中学生信仰 中学时期,在许多国外心理学家的理论中,叫做“反抗期”。身体的强壮和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自己是个成人,是个不再被成人照顾、被成人管束、被成人教导的“真正的人”。他们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常常流露出“你还是个小孩子”的神气,通过帮助、照顾他们或是欺负、凌辱他们显示出自己是个“大人”。而对比自己年长的人,他们充满了对立情绪。母亲叫吃饭,他偏说“不饿”,父亲叫早点回来,他偏要让你把饭一热再热才姗姗来归。 他通过一切故作深沉、故作矜持的举动来证明自己有一个独立的世界,证明自己有一套完整的行动逻辑,进而证明自己不再是个低人一头的娃娃。为了这一证明,他便需要种种“反抗”,反抗的对象就是堆积在自己心灵上的一切权威,父母之言,师长之命,学校的纪律,公共场合的守则。 而所有这一切背后的那个反抗的总对象,就是在他来到这世上之前人们规定好的,仿佛专门用来对付他的一个大“阴谋”,一个道德价值的总准,一个笑容可掬同时又威风凛凛的上帝。他一定要把反抗的支支利剑都对准这个上帝,在与上帝的搏斗中证实自己的成长壮大,直到这成长壮大业已实际完成,不再需要以反抗来证明之日为止。所以,“上帝”的存在,使中学生的反抗有一个总的目标,使他们自我强化的情绪有一个集中的宣泄闸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某种“上帝”的存在对中学生的思维成熟是有利的,甚至是必需的。

(图注:急欲“长大”的中学生;编辑配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当代的中学生,当反抗的种子如期在他们心里萌芽开花时,却找不到那个宣泄的总闸门。上帝没有等到他们反抗,已经被年长的人们乱棍打死了。打死上帝,成了年长者永远可以向他们炫耀,向他们骄傲的资本。凭着与上帝的战斗史,年长者可以永远把自己当作大人,把他们当作孩子,把自己当作栽树者,把他们看作乘凉客,可以对他们说古道今,谆谆教导。总之,上帝之死竟使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竟使他们面临着永远长不大的危险。当然,从总体上讲,这一代中学生并没有理性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的反抗在性质上形式上,乃至于目的上,都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色。 反抗是与信仰相关联的。反抗的对象或者是信仰本身,或者是信仰对自己的排斥和误解。反抗的结局或是与信仰达到一致,或者推翻旧信仰,建立新信仰。上帝之死首先使一代中学生的反抗进入了“无物之阵”。 鲁迅是这样描述“无物之阵”的: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死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如何正确理解他心中的神和上帝

如何正确理解他心中的神和上帝 斯宾诺莎是位荷兰籍的犹太人,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父母也是犹太人。 1656年,斯宾诺莎被犹太公会冠以宣扬自由思想之罪驱逐,犹太公会认为他的一些观点侮辱了基督教政府当局。至此,斯宾诺莎远离朋友圈,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隐居生活,偶尔用书信和同时代的一些伟大思想家们保持联系。他靠磨光学镜片维持生活。磨镜片吸入的灰尘加重了他的肺病,使他英年早逝。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之一,与笛卡尔、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是位一元论者,更严格说他是一位理性泛神论者,他的政治和宗教著作《神学政治论》开启了批判圣经之先河。 那么斯宾诺莎为何要批判圣经呢?他眼中的神和上帝与基督教中的神和上帝有何不同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度探讨下。 在斯宾诺莎的理论中,神不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万物存在的总源头,万物都被神决定。按理说,这个理论应该很合宗教的口味才对,但实际上,斯宾诺莎本人长期受到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犹太教等各类宗教的打击和迫害,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斯宾诺莎口中的“神”完全颠覆了基督教里的神。

1,斯宾诺莎的神 斯宾诺莎认为,那些没有理性的人最容易迷信,从而相信宗教里的神!这些人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不愿究其原因,只愿明其目的,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级认识阶段。对于一件事情,如果以他们有限的知识能解释明白,他们就会很高兴,如果解释不通,他们就只好凭主观猜测,以己之心,度物之心。 在很多事情解释不通时,人们就把它们归到了神身上,他们膜拜神,迷信神,竟至于用神来解释所有的现象,比如哪个人突发疾病死了,他就说那是因为不敬神,哪个人发达了,就算这个人没做过一点好事,他也会解释说是前世修来的福。 如果我们用哲学中的思辨和逻辑来看的话,这种解释真的是漏洞百出,不合情理,但是沉迷于信神论的人会说,说“不要用人的智慧去试图揣测神”,但在斯宾诺莎看来,这神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们自己揣测出来的。 斯宾诺莎一方面批判“神”,一方面又说“神是必然存在的”,这里并不矛盾,因为他给神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具体如何定义神呢?请接着往下看: 斯宾诺莎认为,神是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实体存在: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属性:我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将死之人的临终感言》

《将死之人的临终感言》 大换藏书屋 dahuan5856 《将死之人的临终感言》 编辑大换我们用什么来铭记死亡?是尸骨、墓碑、遗物还是其他的什么?现在我们可以随着摄影师探访临终 关怀院里的人,了解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感悟与馈赠。Abel:“人生是单程车票,不要浪费。”摄影:Andrew George Abel:“我相信英雄,因为当你做正确之事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我相信生命的意义会迫使你去助人和自助。”图为Abel的手书。Chuck:“我的确享受着生活。我最爱的那些时刻有,童年时和兄弟们玩棒球,妈妈会加入我们;长大后,我们骑摩托车上路,妈妈也会骑自行车加入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是娶了Sally。” “谁希望永恒?我不希望。”“我在1974年遇到Sally,1975年我们结婚了。我们在一起35年,直到2010年2月她去世。”Chuck在纸上写道。Ediccia:“得知自己

身患绝症这是非常令人恐慌的。我不问上帝'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无权这么问,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我必须坚强对待这件事。” “与祖母一同喝咖啡闲谈是我最爱的时光,我很怀念那些日子。当我的孩子们出生的时候,终于看到他们的脸的时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我希望人们想起我时,想到的是 并未放弃的一个人。”图为Ediccia的手书。Irene:“当我做了心脏置换手术以后,我无法回忆任何一个梦。”“我最 骄傲的事是嫁给了我的丈夫,不顾任何人的反对,哪怕反对来自他家人。”“我愿意回到生命中哪一刻?此时此刻。” “我有世界上最棒的丈夫;2个小孩;6个孙子孙女;1个女婿1个儿媳:我别无他求,我有生活。”Irene在纸上 写道。Jack:“死亡?只是必将发生的事情而已。”“妻子并非我人生中的最爱,一个日本女孩才是。海滩,钓鱼,林中散步,所有我做的事情她都喜欢。那是20世纪40年代,我们十六七岁,但是后来战争发生了……” “我为我做过的事情和赢得的声誉感到骄傲,人们需要把什么事情做好的时候他们总说去找'魔法师’吧,然后他们就来找我帮忙了。”图为Jack的手书。John:“父亲死亡可能是我生命中最棒的时刻,因为他在医院里实在太痛苦了,就像我现在一样。我意识到如果你不再强求你就是自由的——你不需要再满足他人的需求。”

历史虚无主义

论历史虚无主义 课题:如何看待近年来网上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班级:统计15甲 组员:陈文蕴谈诗雯陈建芳陈亦婷张晓锦陈思玥周敏芳高东东 随着信息互联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急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思考方式。因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就变得更加直接与激烈,不同的思想层现错出。历史虚无主义也借助新媒体的快车越来越深度的介入、渗透大众的思想、行为,甚至演变成“看得见”的线下破坏力。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是非常不可取的,这种在网上肆意蔓延的思潮引起了我们当代众多人民的关注。 首先,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它并不是单纯地不承认自己民族的历史(但也包括这种情况),有时,它更多的是用各种方法去解释历史,歪曲历史。因受外界某种或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一系列对历史不全面的,不正确的看法,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世界观,历史观。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两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三年抗美援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是一部英雄史诗。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拥有如你我一样的血肉之躯,却在有限的时空里诠释了人类生命可以抵达的厚度;他们是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在未来的岁月里创造奇迹的鲜活人物,并以奇迹改变了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然而最近网上兴起了一股浪潮,一些针对革命先烈的诋毁性谣言开始兴风作浪,更有人诋毁毛泽东,否定中国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等等。编造雷锋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政治偶像、邱少云、黄继光根本不存在,是杜撰出来的英雄等谣

言。那些所谓的邱少云在烈火中捐躯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言论在网络上不断被炒作,这也从深层次反映出历史虚无主义当下的猖獗和卑鄙,以及小部分网民价值观的缺失与精神信仰的迷失。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大多会被接地气、接网气地包装成娱乐消费产品,借以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例如称赖宁是官二代,雷锋玩姐弟恋,孙中山包二奶,岳飞是大地主,孔子是丧家犬,等等。内容也须有所差异,但进攻方式、娱乐形式、诋毁手段、抨击目的,都是一致的。然而对我党我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蓄意进行抹黑和贬损提出这些言论的人的背后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当一些聚焦历史话题的微博客、网络大V,以及某些公共微信平台或个人微信,成为歪曲历史甚至编造历史的主要推手,使得一部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集散地,让这些言论影响大家对这些英雄人物的看法和感观,但是我们得意识到这些英雄人物怎能容得这些言论这样诋毁,我们应该正确而又客观地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应该对这些不良网络风气进行扼杀。 也许我们还存在很多的历史猜测、历史疑问,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以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还不是妄加猜测,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恰恰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的判断,结论往往是有目的的,借助目前发达的互联网,去驳倒一些已经成形的历史真相。所以我们要记住,当我们去面对那一些历史,着手去研究那些历史时,要放下我们的意气,用一颗空的心去填装历史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考古时,考古人员要戴上手套,力求保证历史现场的完整。 另外,还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象就是否认历史,完全否认某段或所有历史的真实性或存在。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很可怕的想法和趋势。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统称那些否认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人的。要知道,否认历史,就是否认民族。

科学革命与上帝之死——读《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科学史- 科学史总论:科学革命与上帝之死——读《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作者简介: 柯遵科:北京大学哲学系2004级博士生 文章来源: 本文发表于《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3期 加入时间: 2007-06-21 阅读次数:1528 次 科学革命与上帝之死——读《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柯遵科 回顾科学史在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人们首先就会想起两个人:乔治?萨顿和亚历山大?柯瓦雷。正是乔治?萨顿在学科建设上的不懈努力,促使科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亚历山大?柯瓦雷则为这门新兴的学科开创了一个卓有成效的研究传统——科学思想史的传统。柯瓦雷的研究贯穿哲学、宗教和历史,深刻透彻,充满洞见。在他的影响下,科学思想史在二战以后的二十多年间迅速发展,在科学史研究活动中占据主流地位,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学者,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著作。可以说,正是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使科学史走向了成熟,为它在人文学科的殿堂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亚历山大?柯瓦雷于1892年8月29日出生在俄罗斯的塔冈罗格,1964年4月28日病逝于法国巴黎。他先是在哥廷根学习数学和哲学,受教于希尔伯特和胡塞尔;而后又去了巴黎,随柏格森和布伦希维奇等人研究哲学。自1922年,他任教于法国的高等研究实用学院,并于1930年出任研究主任,直到逝世。在1956年,他被聘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而且还是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他精通古典希腊文、古典拉丁文和教会拉丁文,现代语言则通晓法语、意大利语、俄语、德语和英语。他尤为博闻强记,谙熟于原始文献。据听过他课的学生回忆,上课时他常常凭记忆大段引用原始文献,给人感觉真是信手拈来。 柯瓦雷的研究对象最初是宗教思想史,随后转向哲学思想史,最后落脚于科学思想史。概要来说,就是从圣安塞姆和中世纪的哲学,到帕拉塞尔苏斯和十六世纪的神秘主义,而后是哥白尼、笛卡儿、伽利略和牛顿。从他的研究伊始,他便相信人类思想的统一性,认为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总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而后在19世纪30年代初,在他研究16、17世纪哲学史的过程中,他开始考虑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对当时的哲学和宗教的影响,认识到要深入理解中世纪和近代思想,对科学思想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从此转向了科学思想史的研究。 在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柯瓦雷依旧为人类思想的统一性的信念所鼓舞,相信科学思想的演化与超科学的思想,哲学的、形而上学、宗教的思想有着紧密联系。他把所研究的著作置于当时的思想和精神氛围之中,考察其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想,以及这样想是否有它自身的合理性,而不是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简单地划出对错,以求把握住科学思想发展的原貌。他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揭示科学观念与哲学的、形而上学、宗教的观念之间的相互依赖,进而梳理出科学观念在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宗教的语境中的演化与变革。 柯瓦雷研究工作的中心是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他看来,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关键是宇宙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人们不再把世界看作一个有限的、封闭的和等级有序的整体,而同时,空间却被等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空间,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无限的空间观念正在兴起,并为人们逐渐接受。这场革命意义深远,它不仅动摇了人们思想的内容,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框架。柯瓦雷的四部主要著作,《伽利略研究》(1939年),《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1957年),《天文学革命》(1961年),和《牛顿研究》(1965年)都是相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历史叙事,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共同描绘了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全貌。 其中《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尤为精炼,它着重勾勒出了17世纪科学革命的主线,即天球的破碎和宇宙无

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几点看法 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 虚无主义发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资本的全球化进程,后发展国家和民族也逐渐被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迁,社会的内部结构和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各种思潮的挑战。一些人以“反思历史”为名,借助史学研究和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否定近代中国革命的意义,否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等等,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梁柱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中,归结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竭力贬损和否定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及其伟大成就;二是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特点:否认历史事实,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观点错误,影响面大,甚至将矛头指向历史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从1840年被列强侵略以来,太平天国的农民,洋务运动的官僚,戊戌变法的维新派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派只赶走了皇帝,但共和国壳子好歹是有了;大革命失败了,共产党给国民党打工没发工钱不说还被国民党倒打一耙跑到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了,这一百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后,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官方的语言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逻辑是:造反历来都是你行你上,你不行,就得死。但是,仅仅不怕死是不行的,天兵天将怕死?六君子怕死?义和团怕死?黄花岗烈士怕死?他们都不怕死,那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呢?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农民,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基础;一个是中国革命的生力军。共产党放弃了俄国城市中心论而转向农村发展并迅速坐大,本身就充分说明了城市工人阶级并不发达,于是转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农民战争,并且取得了成功。因此,这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地主阶级洋务派没摘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摘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摘到,反倒是大山沟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摘到手了。但革命成功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果子那么简单,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还包括:

玄天上帝灵签解

玄天上帝灵签解 第一签;宋太祖登基;上上之卦《吉胜无疑之兆》飞龙变化《猴》 诗曰;一箭射红心,人人说好音,日长鸡唱午,真火炼真金, 家宅;三阳交泰转洪钓,瑞气盈门百事新,岁秽时丰财禄旺,又添人口许亲,吉宅人口之卦可得喜气,但防夏月疾难就是非涉财火厄,皆因厝前受杀冲伤,吓佛祖令旗安门上祭化又嫌水道不美,有利宜修整,则居住平安〉 岁君;飞龙变化喜逢时,此日升腾果遂期,某望求财皆得利,求官进职更无疑, 生意;春月生意欲失财,夏月财利丝丝来,待到秋冬两季节,壮胆经营利路开, 《五,八,十一月返利可得厚财》 谋望;冲霄志气上心头,君子安宁久困穷,岁稔时丰财禄旺,万人头上逞英雄,《谋事初时有阻隔,心虽思成,但不随意宜用心窍刻苦谋之,无急迫到底可成也》 婚姻;世间天理定婚姻,天配如何误世人,人若自知天理合,何须着意问天神,《婚姻成之,就是天配良缘,不用问神自能情投意与,白头皆老》 出外;一事初有阻隔,但须立胆智交三,五,八月往外有贵人扶助名利双全!开铺;开铺签文叶吉,各事宜小心,可以成功,君若才能高超于五,八,十一月起可得厚财也, 合伙;之伙多人多福,各人宜同心同德协力,刻苦经营可得厚财利也! 求财;正财初时有些跋涉,宜立胆志向前交三,五,八月返运可得大财利,偏财须大胆谨慎,忍口舌则得之!

第二签;薛仁贵困白虎关〈羊〉平安之卦,循而复吉之兆 诗曰;入户须防狗,登山遇虎狼,西施身不洁,人被四围藏, 家宅;久淹漏屋欲更新,怎奈伊家欠福神,不但忧惊并怪梦,更添人口及阴人,〈吉宅人口有喜可得,但防四,七,九月灾疾就是非失财,吓佛祖保佑平安,外嫌祖山不顺,内就是灶君不美,有利宜修整,先人伯叔祖香灯查明奉拜〉 岁君;虎出山林惊动民,乡民见了却忧疑,虽然不就是伤人物,亦就是虚惊事可知, 谋望;不凭天理强支持,妄做胡为岂可基,君子虽贫终身道,莫教失计受人欺,〈混杂谋事,不凭天理,定生就是非口舌,若要事成宜从正道,以免就是非〉 婚姻;自观相见好容仪,谁想中间一点非,不就是婚姻休作对,不如撤手且由伊,〈婚姻有阻隔,对方虽为美丽,当非就是百年姻缘,不可强行成婚恐生就是非〉 生意;白虎凶星当头开,要防阻失惊险来,正材可取偏财失,求神保佑能得财,〈白虎星当头恐防小人波累,三,六,九月阻隔,宜细心防避,从正道财得可安〉 开铺;卜开铺之卦应防小人累劫,惊阻凡事宜小心注意,宜请佛祖令旗安门上化吉保平安〉 合伙;之卦有利可得,但不宜贪心偏心,应忍口舌则免亏本散伙, 求财;正财库取利,恐防小人耗劫宜从正道经营,谨慎工作,切勿与人代耽银项,则财得之安稳偏财不可取,取之危险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曲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意图将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完全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囯蔓延,对我囯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我们只有合理分析对待历史,坚定不移的维护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实质、蔓延背景和影响危害,坚决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才能更好地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保障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思潮近年来正在中国重新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坚持认为,中国社会必须先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才能更好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意图将中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蔓延会逐渐消解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消融掉我们所具有的客观理性的历史信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深入理性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兴起的特点、根源和危害,坚决批判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在我国的蔓延传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为我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虚无主义起源于西方,同样历史虚无主义的也源于西方。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是为了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为将我国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附庸而产生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常以“重写历史”的名义,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歪曲国史、诋毁党史。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诋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消解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瓦解我国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消融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信仰。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妄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所帶来的优越性,进而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理性,合法性。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正逐步消除和侵蚀历史学的科学性,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会出现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五,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没有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没有在全面系统的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就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简单的否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袖 鞭

袖鞭 前言:话说袖鞭 一、袖鞭的来历 袖鞭是中国泰戈事业总裁,著名心意六合拳家马胜利先生根据古典九节鞭,哨子棍等软兵器和空手道二节棍技术而发明的现代自卫武器。他改进了以往软性自卫武器的各种缺点,诸如携带不便,难以掌握,技术与实战脱节等等,保留了他们攻击威力大,难以防守等优点,并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保留了九节鞭的钢结构,使其打击威力远大于木制的二节棍;但他又沿袭了二节棍的易于掌握的优点,使他在学习与使用上简便于九节鞭。由于他兼具了各种软兵的长处,所以他的优势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袖鞭的结构与规格 袖鞭,顾名思义:就是袖珍的鞭子,小巧别致。他由三节钢棍连接而成,连接环各为五个,每段连接环的第三节环上,又挂有两个响环,借以增加气势之用。袖鞭的整体长度是62厘米左右,可根据个人臂长稍有增减。三节袖鞭折叠起来,可握在手里做短兵器使用,可砸,可捅,可捣,威力十分巨大,如果与空手的人格斗,如虎添翼。袖鞭两头的制式一样,便于两头使用,可以任意打击对手。基于这些特点,我们给袖鞭起了一个好听的雅号:“霹雳‘掌中宝’”。 三、袖鞭的实战作用 袖鞭几乎适用于一切格斗形式。不管对手是空手还是持械,也不管对手用的是长器械还是短器械,,只要熟练掌握袖鞭,都可以将对手打得魂飞魄散,俯首称臣。袖鞭的使用可长可短,极具伸缩性,短的贴身肉搏,长的劈打一片,十分得心应手。平时袖鞭携带方便至极,只要将第一节穿进腰带,第三节放进裤袋即可,放下衣服后一点也看不出来。使用时一拽即出,直接劈向对手头部,出其不意,使人

防不胜防~最为可贵的事,袖鞭诞生后经历了真实实战的考验,其实战威力得到了现实的印证。我们最初将袖鞭在海南特区的军警保安培训中使用,一般学员练习3,5天后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十几天后就能自如地应用于实战。在对敌搏斗中,我们经常使用袖鞭,往往一出手就可以将成群的“烂仔”与歹徒打得皮开肉绽,抱头鼠窜。不管他们使用什么器械,袖鞭都可以从容应付,而且声势所至,使人万分心寒,有的甚至丢了器械,转头就跑。 四、怎样学好袖鞭 袖鞭是很容易掌握的软兵,只要认真按教材上的方法循序渐进地练习,一般3,5天就可以较为熟练地演练。但是,学习袖鞭也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由于它便于掌握就掉以轻心,随便玩耍。因为袖鞭是钢铁所制,弄不好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打伤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而且学习实战时还要反复用心揣摩,想象各种实战场景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不要拘泥于我们所给出的答案,要善于自己创造打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熟练掌握一两下自己的得意打法。只有烂熟于心,流畅于手,变化多端,才算完全掌握了袖鞭。 五、袖鞭的保养 使用武器就要爱护武器,经常擦拭使其明亮可人。最忌讳的是不能用袖鞭猛力抽打树木,砖石等硬物,以防袖鞭表面的镀层脱落,或者造成连接链的断裂。 六、袖鞭的禁忌 拥有袖鞭之后,一定要注意不要滥用袖鞭的威力,不要动不动就使用袖鞭打人,更不要在与朋友的对练中使用。因为袖鞭的威力实在太大,弄不好就要伤人,甚至致人死地,于人于己都有害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袖鞭,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也应该多打对手的四肢,尽量不打或者少打对手的头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七、袖鞭使用前的处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