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幼儿的感觉----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如果只靠一个感觉器官,我们往往会"受骗",不能真正地认识到真相。比如镜子里面看到的东西,只有我们用手摸到镜子的后边,才知道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在这个地方。可见,我们必须用头脑把不同感觉器官对同样事物的印象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和判断它的真相。这种联系工作实际上就是判断工作。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通过不同印象的连接而做到的。但为了有这种判断的机会,我们的身体首先要以12种感觉器官把我们感觉的范围分成12个领域。也就是说,一个感觉器官虽然能得到印象,可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的合作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身体首先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把一个事物的印象分成不同范围的,这就是分析工作。然后我们在身体内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又是判断工作。

甚至,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和亮度,形态则是靠对眼睛动作的动作感才能见到的。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靠对眼睛动作的和眼睛本身对亮度的两种感觉、再把形态和亮度两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印象。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小孩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要建立的。比如,小孩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小孩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距离。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小孩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也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小孩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到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小孩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小孩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

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小孩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这样,小孩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

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小孩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小孩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小孩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结果,小孩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小孩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小孩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小孩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小孩来说是关闭的。

多媒体又怎么样呢?多媒体技术除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之外,专门给小孩带来很多假造的印象和幻想、又不允许他同时使用多几种感觉器官。屏幕上的图像和音箱发出的声音,不能让7岁以下的小孩知道声音和图像的来源。如果看不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幼龄小孩又无法建设逻辑思考需要的头脑结构。如果在年龄大一点时用电脑学习,电脑虽然已经能够培养逻辑的思考,不过,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电脑培养出的思维,不会是个人自己的、也不能创造新事物。多媒体不仅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脱离真实生活的幻想中,也非常影响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重视感觉的培养。可是在将来,人的感能力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自然出现。将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和有意识地去培养感觉能力,很多现在还自然发展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技术的发展很自然就会发生,就像属于现代的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使用电脑一样。要担心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萎缩的、本来自然出现的基础才能。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高科技的知识,而是人类慢慢失去的感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让小孩建设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的结构)呢?在山村里,我看到一个老人拿了片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给1岁的小孩,小孩拿着来摸、看、又用舌头来舔,尝它的味道。好像这个老人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在物质的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尝试物质的样子。出生之前,他只与这些物质在精神范围中的根源接触过,不过这些根源在物质上的实现呢?再后,有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塑料的带音乐的名牌玩具,可是小孩却很难受。是不是他认不出来根源(自然规律)在物质上的实现?

他肯定认为,什么都会表现自己真实的本质、有好,就像精神的世界一样。可是塑料没有自然材料具有的那种生命塑造的力量而形成的形状。木头的结构会告诉我们木头中的塑造过程,可是塑料没有我们能观察到的、让它形成的生命力。小孩还不知道,物质世界也包括了假造的和不好的。

他首先需要一个原因和结果都有道理、一个有明显逻辑的环境。为了让小孩了解到不同物质材料的本质,所有在小孩环境中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和表现自己本质的。最好,这些材料的加工方式也只是小孩能感觉到的(不是说能理解的)。如果小孩能在大自然中玩,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材料,然后就见到老师怎样把它变成玩具,这样就最有利于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另外,小孩需要感觉到有生命的(大自然)和有情感的(动物)环境,也需要用自己身体的动作来感觉到自己(平衡感、动作感等等)。这不仅是全身体的运动,有时小孩也需要"安静"的动作,比如说手指细细的小动作或者想象中的动作。最后,小孩还需要给自己的感觉(感受)建设一个小环境,比如用木板和布来做一个小小的"家"。

青少年尝试吸毒一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想体验和感受到超出物质范围的边。但如果依赖吸食毒品,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感受的物质的真实的经历、缺

少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深深的、想得到感觉的愿望。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能够正常通过感觉器官去发挥一些给灵心带来经历的感受,他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弱、特别容易依赖吸毒和其它可以依赖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电子媒体、过分吃东西、赌博等等。但通过吸毒得到的感受不能像真实的感觉那样给灵心带来经历,所以吸毒人的灵心永远是空虚的,得不到满足的。

在一些城市家庭,我看到父母有爱心地、耐心地和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他们的关心和原则,都是通过有逻辑的说明、通过智力上的手段去发挥的。如果这些小孩要发现父母对于他的爱,就必须在逻辑上理解父母对他们说的话,如果小孩不理解,就无法感觉到。

其实,幼儿园的小孩无法去理解这些说明,所以经常正在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哭。有的同时还会乱撒尿,因为身体感觉不到遮掩的保护。由于他们年龄天性的特点,这些小孩希望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我在城市看到的通过身体感觉不到关心的小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父母来打他。他们还不能在父母所说话的逻辑中发现,而只能使用感觉器官从父母的做法来感觉到关心,连打也比逻辑好。所以,只有父母抱着他们(不管他们同时和别人说的话),小孩才会得到满足。

身体作为其他发展的基础

在这我再次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小孩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是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要),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小孩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为了培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幼儿首先需要的就是玩,让他在自己的动作中醒来。所有我们跟小孩做的,都需要有对于人类本质的了解,使我们能让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又能让他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技术世界,使他能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孩都要找到的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任务。

小孩要学会的,是自由地使用和控制他的身体,使他能够在世界中做事。不好的情况是,小孩长大了之后,他的做法被他身体的欲望而控制。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为精神和理想服务。精神和思想不能直接接受教育,因为精神要自由地使用身体做事。只有我们不影响精神和思想,同时让身体健康地成长,精神才能使用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胎儿首先形成的部分是头,头是接受宇宙力量而形成的象征,不是只靠遗传就能得到的。由于物质的遗传而得到的因素是通过四肢接受的,而且整个身体给头提供的营养才从物质遗传的这一面去影响到头的形成。头不能直接接受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受孕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器官都是接受宇宙的力量而形成,然后再跟其他身体部分联系的。

为了培养好身体,把它变成一个精神可利用的工具,我首先想说一些最基础的、可能一下子不太容易理解的身体情况:7岁以下小孩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宇宙的精神在塑造和形成幼儿身体的物质器官。宇宙精神灵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无形的思考)通过封闭的头部去做这个塑造工作,所以,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从他的头开始的。小孩封闭的头是他最大,也最完整的一部分。胸腔和四肢是后边才发挥和生长的。这样的塑造和形成工作需要幼儿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中,还不允许他与外界产生有意识的联系,使得他只根据内部的情况看待环境中的事物。但随着长大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进入外界。这个从头部开始的发展是精神灵心塑造物质结构的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去影响它。

另一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教育因素:从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能教育小孩的角度来看,小孩的头是最后才醒来的,最先醒过来的是四肢。我们通过物质手段能教育的精神还是睡眠在小孩的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和形成小孩的内心世界。人通过物质的教育手段只能从四肢的动作来开始。所以首先需要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四肢。最后,小孩的外界环境会形成他自己的具有根据的内心世界。

睡眠状态的,自然去塑造身体物质器官的精神力量通过已经有完整结构的头起作用,可是通过教育将要醒来的精神,是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四肢从环境接受的。

自然发生的是从头开始的,然后到胸,最后到四肢。可是我们能故意起到的作用(教育)只能从四肢(相反的方向)开始。四肢有道理的动作能接受到环境中的精神而影响到器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构造生命的力量从头转入到整个身体中去,最后又联系(进入)到世界。通过我们物质的手段,我们也只能去教育身体,培养一个健康的,能为精神服务的身体(物质工具)。我们不要,也不能直接去培养精神(思考)。精神只能是自然形成和醒来的。为了帮助这一点,大人(的自我意识)要控制和教育小孩的身体。这应该是直接地去控制,比如通过动它或者让它模仿的手段,但不能是通过小孩还没有产生的思考和理解。

小孩还是直接接受和行动

屯里人经常对小孩们说,我要把他们带出去,卖给别人。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时,他们回答:"我让他怕,这样他就会听话。"另一些村民是想锻炼小孩,不让他弱。在小孩哭时,有的还靠打去制止。可是我认为,这样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情感灵心给毁了。如果不能哭,有一种必须往外的情感就会往内心里去,使小孩容易得心理疾病。所以我对屯里人说:"如果经常让他怕,你们会破坏他的心,长大了他就没有了心,就无法关心你们。"有的屯里人就觉得:"是的,原来是这样!因为这样做,才让小孩变成了对什么都没有情感、很无所谓的样子,难怪我们越教越难教育他。"

因为幼儿的感觉很敏感,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器官的塑造和形成过程。整个幼儿就像一个感觉(知觉)器官一样。可以说,他整个人好像只是由感觉器官组成的。他不仅以他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和感受(感觉),而且是整个身体都在接受(感觉)。

比如小孩感觉到大人发火时,他以整个身体去接受和模仿这种发火,使他成长而靠的生命力和灵心的力量也受到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小孩都很好奇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就马上无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所感觉到的过程。因为他还没有属于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外界得到能所感受的情感,所以他就必须去模仿和接受。所以,小孩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直接从感觉来进行动作,没有经过考虑的。这样,他们也能完全投入到某种感受中去。

因为小孩不仅用感觉器官来接受,而是用整个身体、特别是使用了新陈代谢,所以,他也要用整个身体去反应。而身体经常作出的反应,又会形成反应习惯和身体结构。除了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之外,他的灵心(心理)感受也进入到整个身体。不管他有什么感受,身体都会接受并免不了作出反应,比如哭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7岁以下小孩有意识的自我还没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感觉主要只有意志(血)的部分,还没有建设好反射(神经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刚出生的小孩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刚出生的小孩要有意识地感觉到外界环境来的印象和刺激,他就是受不了而发展成一个麻木的人。所以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意识只能一步一步跟着小孩的接受还有创造能力来产生。

因为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神经还没有建设完成它们的联系功能,所以,小孩还不能反射他以感觉器官中的意志"抓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不能认识和意识到他感觉的东西是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结果,他就以好感的意志直接从感觉来作出反应或者模仿。包括所有的乱动,都是直接从对于感受的好感来发挥的行动。他完全同情地活在行动和感受中,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幼儿就通过自己睡眠的意志进入环境,而他睡眠的意志还是一种受不到控制的力量。也可以说,小孩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能控制自己做法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意识,他的自我还是属于环境的,而因为这样,大人(环境)就需要用大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小孩的、来控制小孩的做法。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小孩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血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将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小孩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如果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才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

在下面我想描写小孩整个成长最关键的特点:

7岁以下的小孩认为,所有他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是好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以模仿的方式去感觉物质的环境;

7到13岁的小孩认为,一切都是美的,他用自己的灵心以信任权威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包含的情感因素;

14到20岁的孩子则认为,一切都是有真理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以追求理想的方式去感觉环境包含的思考因素。

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小孩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模仿去学习。7到13岁的小孩根据权威去学习,他已经不会模仿所有好的和坏的动作,他会根据权威去区分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14到20岁的孩子则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他们崇拜和要学习的榜样。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我们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这种反应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 近年来学生犯罪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模拟网络杀人游戏杀人的;还有因为打牌而把舍友都杀了的马加爵;将硫酸泼向熊猫的清华学生刘洋……这许许多多的学生犯罪案例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的同时,也不得不使我们反思,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去提高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走入歧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不得不反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式,法律课上内容单调,课堂过于单板,老师授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法律课的课时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精湛的学到一些有用的法律知识是很不现实的。这就是现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不大的一大原因。 如何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我提出我个人的几个观点: 首先,高校要重视对学生法律课的讲授,增加学时,改变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法律课程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授课课时

少,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任务授课时匆忙仓促,讲解不透彻。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了事,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基于学校法律课的枯燥无味,我们很有必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是说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法,运用身边发生的法律时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理论联系了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办案人员进行课堂讲法,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办案,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等等。其实,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是有很多选择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校要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造氛围,为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尽量多地举办一些法律专题的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将娱乐和学习相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面临着学习、恋爱和就业等众多的心理压力,一旦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就会越过法律的束缚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点滴做起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点滴做起 发布时间:2007-10-25 收藏本页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点滴做起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应从点滴做起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完成必须以幼儿的安全为前提,然而不安全的隐患总是在不以为然的疏忽中悄然而至。如何让幼儿在幼儿园愉快平安地渡 过每一天,这是我们老师必须面对、履行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幼儿良好为习惯作为日常工作的中心,随时强调提醒幼儿。把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 一、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相结合、相辅相成,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把鞋带系好可以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说话可以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平时应对生活小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情就让幼儿自己做,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二、活动的组织 有序的活动靠良好的组织,如:活动前检查器械是否牢固、场地是否平整、干净、幼儿的衣服、鞋带是否系好,根据不同的季节增减衣服等,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加强照顾、观察,预防意外的发生。 三、一天生活领导 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定时作息和教幼儿遵守行为规范,如幼儿起床、午睡、盥洗、进餐、学习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都可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晨检:“一看二摸三问四查”涵概晨检的内容,除观察身体外,我们发现幼儿指甲长了就及时剪;对携带了不安全物品到幼儿园我们就及时没收,并告知家长带这些东西的危害性。 盥洗:厕所的台阶、尿槽、水源、地面都有导致幼儿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教幼儿懂得谦让,知道排队、不推不挤,并有专人看管,随时帮助幼儿完成上厕、洗手过程。 进餐:要求幼儿不随便发出声音,避免食物误入气管。 午睡:睡前检查幼儿有否带物品上床玩而影响睡眠。严格按照午睡管理要求,做好巡视工作,密切留意幼儿的被盖和睡姿,防蒙头睡、防跌落。发现特殊情况及时作出处理。接托:严把接送关。坚持接送卡制度,对不认识的人在使用接送卡接幼儿时,在问清楚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从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学年中,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其进入小学打好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善于与他人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未来社会成员存在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儿的合作是指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 关键词:幼儿一日指引合作能力培养 在《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中,根据幼儿活动的属性,把幼儿一日活动分为四种类型:生活活动,体育活动,自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而大班幼儿合作的能力也是紧扣着这四个活动而进行的。 一、在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贯彻"合作"的精神 生活活动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如“在饮水、盥洗、如厕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排队,谦让。“在进餐、午睡”时请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别人。这些也都是合作交往的重要表现。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我们可采用多种的教育手段,给幼儿提供合作交往的机会,随时关注幼儿的交往合作行为。提醒幼儿要有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使每个孩子都喜欢与人交往,掌握与人合作交往的正确方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与纠纷。 二、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精神

体育游戏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幼儿充分发挥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也满足了幼儿好动贪玩的天性,深得幼儿喜爱。同时,体育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有利于幼儿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良好交往技能。如“接力运球、两人三足、同心协力等”游戏中,让幼儿讨论,怎样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胜利。又如“螃蟹走”游戏中,与同伴讨论要背靠背,侧步并横着走,而且还要有同步的节奏,“一二、一二······”才能顺利到达终点。这样就能让幼儿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玩,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这样游戏才能进行下去。因此,教师要提供更多幼儿合作的机会。 三、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和游戏角色。这样能在活动中促进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同时也能更好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如:在区角活动中“水果店、医院、银行等”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合作布置游戏场景,并能交换角色,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能自行解决等等,最终达到合作的目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遵守规则,讲文明,有礼貌。引导幼儿大胆地模仿、想象,及选择可用的代替品。同时教师也应适时地鼓励,给予肯定的表扬,使幼儿获有成就感,这样幼儿就能够更积极与同伴合作,并且对与同伴合作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议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8-06T13:45:00.47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9年07期作者:马晓霞 [导读]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甘肃临夏州广河县幼儿园 731300) 【摘要】: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立于不百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现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问题意识、问题能力、问题情景、创新精神、自主探索、思维能力、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文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回答问题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有谁能保证自己的回答和提问每次都是正确的,不被批评和嘲笑呢?因此,只有不回答问题和不提问题才不会有任何不愉快的结果。这种信念直接导致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缺乏。学生不带着问题走进教室,也不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就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造。 近年来,创造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应是新时代幼儿教育追求的理想。 一、激发幼儿提问的欲望,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 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对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问号和疑惑,他们想知道、要知道和能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幼儿刚进幼儿园时,都是兴高采烈、充满奇思异想的,教师提出问题时,他们马上就会七嘴八舌、各抒已见,教师要求他们举手回答,他们又都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面对孩子回答问题的高涨热情,有的教师左右为难,只好让他们把手都放下,说“我只请举手姿势好的孩子来回答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的热情,重新举手就重新举手,因为他们太想回答问题了,可是这次教师却又让他们把高举着的小手放下来,说“我要请不举手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教师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不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严重挫伤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热情。有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设了许多问题,却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要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幼儿回答问题而应努力去营造一种情境,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引发幼儿内在的问题意识。 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 幼儿园教育要帮助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为此,教师的角色应向促进者转变,成为创造学习情境和组织学习过程的人。如果教育活动围绕幼儿的兴趣展开,你会发现幼儿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他们会层出不穷地提出问题。教师应记录和评价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分析幼儿问题的类别、提问的倾向,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幼儿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比较浅显,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招架不住。一般5岁以下的幼儿提这一类问题的比较多。对于这类问题,教师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第二类是“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在幼儿园中班这个年龄明显增多。这表明幼儿的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开始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结构。这类问题往往是幼儿开展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第三类问题是“怎么样”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标志,这类问题在幼儿的所有问题中只占极少数,它是建立在前面两类问题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于那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的找到答案的问题应给予更多的等待、支持和鼓励,并适时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那些一时还不能得到结论的问题,则可以创设环境,提供机会,让幼儿带着疑问继续探究,因为了解幼儿解决的过程比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让幼儿不断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 三、重视幼儿的提问,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成长 对于幼儿的提问,教师与成人要给予重视。教师不仅要用言语鼓励幼儿提问,而且要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在教师创设的和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情境中不断成长。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幼儿探索世界的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引起的,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常常与周围的环境、材料密切相关。幼儿的问题常常蕴含于话题、情境、材料和生活实景之中,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觉醒状态,问题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社会生活、生活实景是幼儿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土壤。当今的幼儿知识面广,个性独立,对于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冲动。他们不愿意停留于在假想情景下的游戏体验,因此,给幼儿提供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幼儿尝试运用经验、自主探索、内化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独立生活等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体验的加深,幼儿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认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寻找答案。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胡雪娟概述:本文分析并阐明了幼儿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之入小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详细论述了教师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措施:1、开展各种活动,有:加强值日生工作,明确其主要的任务;大带小活动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图示活动教会幼儿完成任务的方法;各种游戏活动,训练幼儿完成任务的能力;布置口头任务,及时检查,培养幼儿的持久性。2、家园配合,形成合力。 3、拓展评价的方法:由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改变为多种人员的参与评价,有教师、幼儿自己、同伴及家长。全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问题的提出简单分析了幼儿入小学的不适应及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必要性; 二、培养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可行性从政策性理论、心理学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综述了实施的可行性;三、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目标;四、教师采取的具体措施:详实而操作性强。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大班幼儿的任务意识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平常的教育中教师和家长较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在智力上投资,让幼儿熟练地运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组织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当然这些做法很有心要的,但是不够全面,容易出现以下的现象:初入小学的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上课找不到所要的书或练习本,接连丢失学习用具等,孩子不能很快地适应入小学后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心理紧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归纳为两个方面。 1、幼儿自身方面: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晚期的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好模仿等显著特征,而且要求自己独立活动,成为活动主人的愿望强烈。但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 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品才网整理了法律意识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增强法律意识的演讲稿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普法工作的重大意义。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法用法,从我做起”。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的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正常的运行。也许有些人对此会不以为然,认为人应该拥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一个有规则、有规矩的社会中生活,你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这样的自由吗?当然不能!做为一个社会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我们所拥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么我们也不会拥有自由。法律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它的束缚。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想象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

重要,那我们就应该要遵守法律,遵守规则。 我想通过这么一说,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来就应该要学法了。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讲道理,如果我们人人不讲理,那我们的国家将是怎样一副场面,这个国家怎能还称其为一个国家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法律意识,提高我们的法律素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好好学习它,还要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朝着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方向在努力。国家一直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教育公民自觉守法,并且学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于执法机关,普法的意义则在于能促使执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职能,惩治违法犯罪份子,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年来,我们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好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有很多原来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随着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的开展,使得人民群众逐渐接受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并自觉自愿地运用法律。我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并且从事着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我没有什么更好的心得,我想普法宣传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内容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 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大多数城市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相互交流、玩耍、沟通、合作的机会,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疼爱中,从而养成了独占、霸道的个性,以至于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而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交往。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合作能力已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是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事实也证明幼儿之间能够合作。从小就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通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探索,我也看到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在伙伴中人缘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有些幼儿骄横跋扈,和伙伴一起玩时爱和他人打架;有些幼儿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玩一玩。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相互间的合作能力,我尝试了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学会合作 幼儿的心目中老师永远是他们的偶像,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老师和老师、老师和保育老师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中幼儿就会看到三位老师各自分工不同,谁在负责他们的学习,谁在负责他们的生活,他们都会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还会在一些自发的游戏中表现出来,比如我班的小异、小泳等小朋友在活动后会聚到一起,仔细一看小异正在分工呢:“我来上课,你去准备点心……”其实大班幼儿的心里都知道什么叫“合作”,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只会用游戏来表达自己对“合作”的理解。另外,在家中父母的合作,也是幼儿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知道在家里妈妈做哪些事情,爸爸做哪些事情,有这样的观察经验,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他们就会玩的更加投入。另外家长也是幼儿学习合作的好榜样。平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熟练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帮我,好吗?”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 二、提供多元的合作机会,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新《纲要》中也提到:“教师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教师工作心得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推动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过去教师是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今教师们将幼 儿园活动设计的部分空间让给了孩子,让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充分 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教师从中撷取幼儿爱好所致、幼儿发展所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生成了新的主题活动。让我们走进了 孩子的心灵。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 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通过自发的参与、自主的学习、自 由的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其中, 在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在主题的开展、进行,乃至延伸过程中,幼儿的提问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这样说,有了 问题,才有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动力;有了问题才让幼儿更关注事态 发展的变化,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愿望。问题是一切活动的源泉;问 题是一系列主题的产生、发展。因此,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努力让 幼儿成为问题的主人,不断培养幼儿提问的意识,为主题的开展奠 定良好的基础。 那如何激发、培养幼儿的提问意识,成为主题进行中的核心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摸索、反思后,教师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一 些启示。 一、材料、环境能激发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主题活动进行中往往一个问题的引出,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关注热情,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常常与环境和操作材料密切相关,所以在幼儿自由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 1.关注幼儿的自发生成的问题,创设环境,引起兴趣 实录一在秋天里

吃完了中餐与往常一样,教师带着幼儿外出散步。秋风习习,将树上的叶子吹落在地,好奇的幼儿将它们一一捡起,边走边讨论着 各自手中的树叶。“为什么我的叶子是红色的,你的叶子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上面有小斑点?”“为什么有的叶子一捏就会 碎掉?”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议论起来。 教师发现幼儿对树叶的探索欲强,组织幼儿边走边将掉在地上的树叶捡起来带回教室。接着又组织一次树叶的分类活动,把绿树叶、红树叶分开;有小斑点的、枯树叶又分开,并放在不同的盒子里, 安置在有阳光的地方,隔三岔五的将它们的变化记录下来。教师以 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树叶变化,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 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树叶”产生了可能。 2.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获得经验的途径、方法是多种的,幼儿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也是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的。在资料、材料区中,不仅 有老师收集来的材料,更多的是幼儿自发从家里带来的。有各类书 籍十万个为什么?、汽车工具、涂涂画画;有音像资料,碟片、录 音磁带;有各种废旧物品,空鞋盒、牙膏盒、硬纸板、饼干铁罐、 饮料瓶;还有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图片、文字记载。在教室的资料、材料区里总是塞的满满的。也就是因为这些不起眼的材料、资料, 常常引来幼儿不同的争议。 实录二各种各样的汽车 在观察、了解了汽车的种类和功能后,幼儿自发的想创造设计各种车。幼儿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废旧的材料做车。大多数幼儿都挑 来了一些空盒、空罐做车,可梵梵却偏偏挑了个废旧的碟片做车。 在一旁的潘天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碟片是不能做车的,开不 起来的?”可梵梵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不放。潘天浩就将此告之老师:“老师,碟片可不可以做车?”“我也不知道,那要看梵梵门 是怎么做的?”老师将问题悬置故作不知。一会儿,车作好了,许 多幼儿都很开心,因为大多数幼儿做的车都差不多,他们觉得如果 大家做出来的车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了。可老师却偏偏表扬了梵梵,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时下,又正缝幼儿园贯彻《纲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领会《纲要》精神,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适合本园实际的安全教育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安全健康快乐成长。但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药安全”、“玩具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着装安全”、“保健自助”等等。如何把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教给幼儿,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以便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可采取如下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幼儿园环境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有“能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有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等。而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首要的,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创设环境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因此,我们首先精心创设了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如:我们将教室中各个桌椅的边角做成圆形,带有尖的部位用软布包好,暖气片做上海棉套,并剪贴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知道。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架上;有的贴在电视机插座上;有的贴在窗台上;有的贴在门上;有的贴在了洗手间的地上,这样在活动中可以时刻提醒着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角,我们还设立了专门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三幼李旎 内容摘要: 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影响,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机会的缺乏、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教育要求不统一几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与教师的合作、幼儿与家长的合作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合作环境的创设。 2、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3、正式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4、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5、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6、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7、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8、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人来到世上,一个重要的生活和生命课题就是:学会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合作”既体现出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人的合作性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纵观现幼教界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充分显视出了。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而在一片红红火火的“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研讨声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执教的大班幼儿间的合作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实实在在地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拙见。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合作”的意义。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和一二年的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问题创新 【正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只注意他们的学习,而忽略他们安全意识的培养,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个惨痛的教训让我们知道安全应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放在其次。只有有了安全,其他才能谈及。呢?英国颁布的《儿童宣言》可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借鉴: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于告诉孩子,生命安全比一切都重要,任何人都不能剥夺。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告诉孩子身体属于自己,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权力。儿童有拒绝触摸、亲吻的权力。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要告诉孩子,一旦出现威胁自己生命的时候,比如遇到坏人持刀抢劫,保全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身体比物品要重要。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要向孩子保证,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说实话,父母都不会怪罪,而且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父母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向你隐瞒实情,或许会出现大问题。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生人的糖果”。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在生活上过分压抑孩子对物质的享受;从小向孩子讲授要别人东西的害处;让孩子对毒品、烟酒说不。 6.“不与陌生人说话”。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没有分辨好人、坏人的辨别能力,遇到陌生人搭话,孩子可以假装没听见,立即

走开。遇到陌生人敲门,可以不回答,不开门。因为小孩子没有能力帮助陌生人。大人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 以上几条希望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孩子们平安,健康,快乐。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篇2]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幼儿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会诱发危险因素,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日常生活及户外活动中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的伤害。所以,让孩子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求救和自救的能力显得尤

班级讲座:任务意识的培养

童星幼儿园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班级讲座 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大班年级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独立性、坚持性,使幼儿各项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做好大班幼儿入小学前各种能力准备的重要目标之一。家园合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让家长们有效地配合教育,做到家园互动非常关键,实践中我们是这样与家长合作的。 一、留给幼儿的任务要向家长“保密” 教师不定时地把任务直接留给幼儿,向幼儿交待清楚应做的事情,完成的时间,鼓励幼儿自己完成任务。在幼儿完成任务之前,教师要向家长保守任务具体内容的“秘密”,当家长询问时,引导幼儿亲自把任务告诉家长。如:一天雨后,孩子们在操场游戏时发现了很多蜗牛,对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并在离园前留给幼儿一项任务:回家后把观察到的蜗牛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第二天交回。第二天,那些未完成任务的幼儿的家长看到有小朋友交画,自然就会询问。这时,教师请这些幼儿自己把任务内容告诉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进行回忆,鼓励他们在次日完成任务。就这样,我们不断地鼓励幼儿自己向家长交待并完成任务。任务的“保密”减少了幼儿过多依赖家长的心理及家长过多的包办代替行为,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二、公示的统计结果要“有所保留” 建立一张“幼儿完成任务统计表”,这是教师和家长进一步了解和肯定幼儿进步的重要手段。教师将幼儿点点滴滴的进步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时进行口头表扬。对于统计的结果教师会有所保留,只向全班幼儿公布按时完成任务的小朋友的名字,进行表扬。在向家长介绍幼儿每次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时,也只介绍全斑幼儿按时完成任务人数及百分比。对于没有或经常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要多加关注这些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在每次留下任务后特别加以提醒。当家长询问到幼儿完成任务情况时,教师都会婉转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哪几项任务是按时完成的,比以前有怎样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对于统计表的“保留”,使教师和家长不断看到的是幼儿的进步,这样更有利于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树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三、家园之间的信息要相互速递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培养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途径和方法

培养幼儿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药安全”、“玩具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着装安全”、“保健自助”等等,它们在幼儿安全教育中缺一不可,如何把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教给幼儿,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以便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这非常符合应对当前所面临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由于多元化发展,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等安全问题也出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加之战争、恐怖活动、瘟疫等伤害儿童生命的隐患非常多而且后果严重、防不胜防。尤其是我园地处新疆伊宁市,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受一些消极因素影响,环境安全方面还存在问题,坚决将不安全因素阻挡在幼儿园以外。那么,如何提升家长安全防范意识,改变家长的观念,引导家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 幼儿园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生活环境中的安全自护教育,如:进餐、睡眠、行走、防触电、开、关门等方面的安全自护,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如:防火、防烫伤、防雷电、防拐骗、防异物吸入等方面的安全自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全自护教育中,我们从常规教育、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家园共育等几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有效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