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北留完小吴聪霞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师:地球上哪里有土壤?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师: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形成的。但是岩石的风化物还不能算是土壤,因为土壤要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等。那么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下面我们就进入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寻找土壤的成分”。

二、实验探究

1.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东西?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找出这些成分呢?

3.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活动(观察新鲜的土壤)

拿出你们组准备好的新鲜土壤,把土倒在一张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小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

师:小结并板书:水、小石子、草根、小虫。

4.第二个活动是观察干燥的弄碎的土壤。

师:把你们组准备好的干燥的土壤,尽量弄碎,然后用肉眼看,用放大镜看,用手摸。

生:汇报

师:板书

5.第三个活动是沉积实验。

师: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组实验。

生:展示汇报。

师:小结:把土壤放在水里还未搅拌时,我们能看到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存在。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明显地看到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师:可见土壤里有空气、沙、黏土、残体。板书

三、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汇报

师:我们所知的土壤的成分都是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的,那么土壤中还有没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呢?下面请大家来看一些资料。(课件出示)

师总结: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齐读两遍。

四、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生:自学。

师: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二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

师:可见土壤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五、全课总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教学新课 (一)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察。 拓展活动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2课《土壤的组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2课。通过上节课中观察土壤样本,学生初步了解了土壤,知道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过的痕迹,但对组成土壤的成分并不了解。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组成,利用探究实验达到认识土壤组成的目标。 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局限于让学生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建构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的科学概念,还强调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对土壤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在观察中除了发型土壤里有动植物生活的痕迹,也会发现土壤中很多小石子、细沙及更多的颗粒、粉尘。但学生并没有从土壤组成这个角度去认识这些都是土壤的组成成分。所以,本课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三种土壤的组成差异。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了解土壤组成的主要成分。 2.能够根据土壤组成不同成分的特征,运用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能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 4.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组成的不同。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烧杯、培养皿、搅拌棒、放大镜。 学生准备:土壤、小瓶子、小盒子、标签。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延续上节课的观察活动,波波和琪琪在实验室观察土壤。 问题:能不能把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分开呢? 交流: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颗粒的方法。 任务:分离土壤里大小不同的颗粒,探究土壤的组成。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 问题:从上节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那么。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我们能否将这些不同的成分分离开来? 交流:分组交流自己的观点,并想办法分离土壤的不同成分。 任务:按照《学生活动手册》的指导,按步骤完成土壤组成成分的分离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1:将土壤放入烧杯中(土壤约占烧杯体积的四分之一),把培养皿盖在烧杯上,然后把烧杯放在室外的阳光下。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步骤2:把半杯清水缓缓注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步骤3:充分搅拌水和土壤混合物,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活动:分组实验,在活动手册上做记录。 交流:在步骤1时,可以观察到盖在烧杯上的培养皿内壁附着许多小水珠,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在步骤2时,可以观察到土壤中冒出许多气泡,说明土壤里有空气。从步骤3中,可以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植物残体,说明土壤中有腐殖质;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沉淀物在水中逐渐分层,颗粒较细的黏土位于上层,颗粒较大的沙位于下层,说明土壤里有大小不同的颗粒。 小结:土壤主要是有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另外还含有水、空气和腐殖质等。 2.活动2: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 讲述: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四年级《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4.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种类 难点: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去底的塑料瓶、沙布、玻璃杯、支架。 学生: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搜集、查阅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质疑: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种类。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特点。 预测: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 ,,,, 质疑:同学们,你们玩过土,摔过泥吧?那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土或泥? 预测:沙土、黄胶泥, 谈话: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采集来了许多土壤,那么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呢?我们可以运 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 1.猜想假设。 学生分组猜测,然后让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2.制定方案。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鼓励学生想方法去比较土壤的不同,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如 用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捏、捻、在纸上涂抹、加水搅拌后沉淀、用滤网过滤,, 3.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①分组观察桌上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②用放大镜看一看? ③用鼻子闻一闻? ④用手捏一捏? ⑤加水沉淀后看一看? ⑥用滤网过滤后看一看? ,,, 4.实施探究。 小组同学分别采用一到两种方法探究土壤的特点,引导不同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探 究土壤的特点。教师巡视。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土壤的特点 质疑:同学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探究到土壤有什么特点? 预测1:用手捻一捻,感觉有些土壤颗粒大,粗糙,疏散;有些土壤颗粒小,细滑,黏重。 预测2:用眼睛看,颜色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腐殖质含量不同。 预测3:用鼻子闻,泥土的味道不同。 预测4:用手捏,有些土壤容易捏成团,有些无法捏成团。 预测5:加水沉淀,有的土含沙多,有的土含沙少。 预测6:用滤网过滤,有的土壤颗粒大含沙多,有的土壤颗粒小含沙少。 2.给土壤分类 (1)依据土壤的性质对不同的土壤进行分类。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知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1、认识土壤的种类(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①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②用放大镜看一看?③用手握一握?④在纸上涂一涂?(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二、新授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我们知道砂质土渗水快,粘质土渗水慢,壤土居中。 砂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差,粘质土积水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好,壤土积水比砂质土多,比粘质土少,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 板书。 2,调查我们家乡的土壤。 先制定出研究的计划,然后再做实验。 用图表来展示我们调查的结果。 观察方法:用放大镜看用手捻在纸上涂抹放进水里搅动后汇报观

小学科学教案8、土壤的种类

课型(新授)课题8、土壤的种类 主备教师周怡辅备教师周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的种类,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并初步知道这三种土壤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不同性质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认识不同种类的土壤在保水、渗水及透气性能方面的不同,进而知道土壤的种类。 教学难点 样品选择要能保证对比实验的效果明显的土壤,进行分类的科学方法的学习。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三类土壤,3个同样大的去底塑料瓶、特制的支架(或3个铁架台)、粗纱布、3个同样大的烧杯、水。 2、分组观察材料:三类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教学引入 师生谈话:你们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什么了?(教师出示三类土壤)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中山公园的“五色土”都去过吧?你们知道“五色土”表示什么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壤的知识。(板书课题:土壤的种类)(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比较三类土壤的不同的质地 (1)师生谈话:现在每人面前都有三包土壤,我们要认识它们,就要比较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呢? (2)学生每个人先想一想可以用哪些比较、观察的方法。 (3)学生每个人进行观察、比较。 (4)学生汇报观察、比较的方法。 (5)师生共同归纳观察、比较的方法。 (6)师生谈话:观察土壤时,可以先用手捻一捻,按在纸上搓一搓,感觉它们颗粒的大小;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它们的颗粒。 (7)学生再次自行进行观察。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5.土壤的类型 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5.土壤的类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些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1青岛版《科学》六制三年级下册.《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 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 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 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 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 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 设计与反思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与评析 淄博桓台实验学校何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 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 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 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种类》说课稿

《土壤的种类》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的《土壤的种类》。本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本地的土壤》之后,进而发展为对土壤类型(观察、学习、研究)的课。《土壤的种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三种类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受 认识土壤的各种类型的慨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土壤的保护》提供感性认识和理性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学习了解土壤的种类,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的过程,观察和描述相关实验的现象,能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鼓励学生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难点: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1、小组器材: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2、演示器材: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五、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三年级年级的学生对于土壤有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分离土壤的方法,初步了解了土壤的成分,对土壤的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动手探索,乐于从中得到科学知识。 2、学生的困难在于区分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怎样不同的土壤里。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发展对土壤的种类和特性的理解与认识。 3、教法: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土壤的种类》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a、探究研讨法 b、分组讨论实验法 c、观察实验法 d、多媒体辅助法

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案设计 青岛版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 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2、用放大镜看一看? 3、用手握一握? 4、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1、实物展示三类不同的土壤。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做粘质土,砂和粘土的含量差不多叫壤土。 1

土壤的种类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

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评析】导入新课不仅是导入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唤起儿童潜在的智力和情绪。在丰富的视觉画面给学生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问题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新课的学习,既简洁,又能使知识与情感同步调动起来,效果好,有新意。 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 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们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土壤的种类,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的种类,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试验,并做实验记录。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试验,并做实验纪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去底塑料瓶、集气瓶、烧杯、培养皿、玻璃棒、放大镜、土壤、水。 教学过程 一、课前研究,感受新知 课前布置课前研究任务:搜集你家附近的不同的土壤并编号,仔细观察其主要特征,完成课前研究学习单。 附:课前研究学习单 搜集你家附近不同的土壤并编号,仔细观察,完成下表。 温馨提示:在野外活动要注意安全!最好有家长陪同!

二、交流汇报,达成共识 1、小组内交流采集的土壤,并将在同个地方采集的、主要特征类似的土壤放在同一个表面皿内。 2、小组汇报课前研究学习单。 三、动手玩耍,总结新知 教师:同学们找到的土壤可真多,课前研究学习单也完成地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很喜欢玩土! 你们平时都是怎么玩土的? 生:碾碎、捏泥人、放进水里等等。 师: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玩一玩你们采集到的土壤。玩耍的同时别忘记总结你们的发现哟! 1、学生动手玩土 (1)用眼睛看(2)用放大镜观察 (3)用手摸、捏、捻(4)用鼻子闻 (5)...... 2、汇报发现 附:我的实验报告单

四、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太强了!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土能捏到一起,有的土就捏不到一起呢? 学生猜想:能捏到一起的可能含黏土比较多,不能捏到一起的可能含沙比较多。 教师:同学们再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呢?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加水搅拌,观察沉淀情况。 (2)将三个去底塑料瓶倒立在集气瓶上,往塑料瓶内分别装进三种土壤,然后往瓶内倒水。观察漏水快慢情况。 教师:嗯,同学们的方案都有可行性!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做第二个方案的同学要注意遵照对照试验的原则。土壤和水的量都要一样,还要同时向塑料瓶里倒水。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吧!别忘了完善好你的实验报告单哟!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4、分组汇报实验报告单。 教生总结:含沙多的土颗粒大,透气性好,渗水快;含沙少的土透气性中,渗水中;含黏土多的土颗粒小,透气性差,渗水慢。 教师:恩,大家给这三种土壤起个名字吧! 学生积极讨论。

小学四年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教学应用实录

《土壤的种类》教学应用实录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从不同的地点采集土壤,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请各小组将采集到的土壤先在组内归类、整理,准备集体交流。看哪个小组采集的土壤种类多,对土壤观察地更全面、更细致。(学生小组内展示交流采集的土壤以及活动发现,把采集到的土壤归类、整理) 2、哪个小组先上台展示你们采集的土壤,告诉大家这些土壤是从什么地方采集的?有什么不同?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是从花坛里、工地上采集的。花坛里的土壤颜色深,工地上的颜色浅。 生:我们组是从 生:…… 师:同学们采集到这么多的土壤,还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真不错!请再仔细观察、比较这些土壤,你有什么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生:土壤为什么不一样? 生:可不可以给它们分类? 生:不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生:……

师:既然同学们对土壤为什么不同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 二、认识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 (一)认识土壤的特点 1.组内制定观察探究土壤的方法。 师:要研究不同土壤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由小组长记录在你的科学记录本上,准备发言。 2.交流研究方法。 师:请小组长把你们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向同学们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要认真听取发言,等待做补充性展示和发言。 生:我们想用眼睛看他们的颜色。 生:我们想用手捻一惗。 生:我们想加水观察。 生:我们想看里面含沙量多少。 生:…… (师课件呈现小结) 3.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师:同学们已经想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吧!注意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做好记录,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记录表,内容如下:(课件呈现记录单)

最新四年级《 土壤的种类 》

土壤的种类 1 2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8课 3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选择自4 5 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6 2.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 3.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并掌握三种类型土壤的特点。 8 4.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9 教学重点和难点: 10 重点:了解土壤的种类 11 难点:掌握三种土壤的特点。 12 教学准备: 13 教师:课件、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去底的塑料瓶、沙布、玻璃杯、支架。 14 学生:集不同地点的土壤,搜集、查阅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 15 教学过程: 16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7 谈话: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18 的源泉。不同质地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为了更好的发挥土壤的作用,我们就要更多的去研究土壤。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其中,砂和黏土是 19 20 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

质疑: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1 22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种类。 23 预测:我们想知道土壤的特点。 预测: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 24 25 ………… 26 质疑:同学们,你们玩过土,摔过泥吧?那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土或泥? 27 预测:沙土、黄胶泥… 28 谈话:同学想知道的还真不少,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课后通过读书,上网29 来研究,我会支持你们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土壤的种30 类) 31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32 同学们从不同的地方采集来了许多土壤,那么各种土壤有什么不同特点呢?我们可以运用33 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 34 1.猜想假设。 35 学生分组猜测,然后让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36 2.制定方案。 37 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鼓励学生想方法去比较土壤的不同,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如用38 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用手摸、捏、捻、在纸上涂抹、加水搅拌后沉淀、用滤网过滤…… 3.课件出示操作提示: 39 40 ①分组观察桌上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最新小学科学《土壤的分类》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土壤的分类》教学反思

《土壤的分类》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学生自主互助学习。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对于不同土壤的特点,学生们大多没有认真研究过。丰富的材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是进行对比实验的必要条件。课前我指导学生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不同的土壤,做好采集记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及其他途径搜集查阅关于土壤种类的资料。为研究不同的土壤种类打好基础。这样,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将学生的目光引入校内外广阔、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吸引他们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体现学生自主性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当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你们想研究土壤的那些方面呢?用什么方法呢?”于是就会出现“捏、捻、吹”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在“给土壤分类”这一活动时,学生分别制定出不同的分类标准,真是百花齐放。接着,让学生按各自的标准进行活动,科学地给土壤分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超出老师的预料,有时他们的讨论、争议竟那么激烈,让你真是不忍心打断他们……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汇报。学生在活动中通过

土壤的种类教案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会做土壤鉴别类型的实验。 2、能够开展小调查活动,了解本地土壤类型。 3、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乐于用所学科学知识、技能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学重点: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类标准。 2、引起对家乡的关注。 3、通过中长期观察培养学生的坚持性。 教学难点: 能够做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实验、 教学准备: 上节课所采土壤、笔、记录纸、种子、花盆、不同类型的土壤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导入 通过你们的观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吗? ? 教学新课 (一) 认识土壤的类型 1、土壤的类型是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来划分的。 2、开书21页自行了解。 (二)鉴别土壤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学生汇报。 3、教师补充“手捏法”。 4、学生分组对上节课采来的土壤进行鉴别。 5、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 拓展延伸 小调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类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适合种哪些植物。 第二课时 ? 教学导入 大家的小调查进行得如何? ? 教学新课

(一)科学调查讨论会 1、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有什么结果? 2、学生汇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教师宣布调查结论。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适合生长在什么类型的土壤里。 2、猜一猜,同一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类型的土壤里会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吗? 3、教会学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对比实验) 4、学生动手实验。 5、嘱咐学生做一个有科学精神的有心人,坚持给豆子浇水、记得每天观察。 ? 拓展活动 1、学生自己阅读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的知识。 2、教师补充说明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2 土壤的种类 砂质土:含砂较多。颗粒大,渗水快,保水性差,透气性好 黏质土:含黏土较多。颗粒小,渗水慢,保水性好,透气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颗粒居中,渗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

……………………………………………………………最新资料推荐………………………………………………… 土壤的种类 认知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拓展性目标: 调查农田的土壤种类,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知道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大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去底瓶(3个,用布蒙住瓶口,扎好)、支架(3个)、杯子(3个)、三类土壤、水,图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并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1、把土块放入水中,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动手。

3、观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土壤的种类 (1)观察比较沙、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操作提示: 1、分组观察桌上三个纸包里的土壤,用手捻一捻,感觉是不是不同? 2、用放大镜看一看? 3、用手握一握? 4、在纸上涂一涂?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 (4)在各组的实验桌上有三个去底瓶子,瓶口用布蒙住,把这三个倒立在支架上,在每个瓶口下面放一个杯子,往三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然后往瓶内倒进同样多的水。 观察比较:三类土壤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都停止渗水的时候,三个杯子的水量有什么不同?三类土壤的积水情况有什么不同?分组实验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为什么它们渗出的水的多少不一样呢? (6)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7)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认识它们的特征? 2、把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记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四年级科学土壤的种类

8、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三类土壤渗水性不同的对比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三类土壤,3个同样大的去底塑料瓶、特制的支架(或3个铁架台)、粗纱布、3个同样大的烧杯、水? 2、分组观察材料:三类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 (1)什么是土壤? (2)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谈话:课前,你们观察我们附近的土壤有什么不同? 3、讲述:土壤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种类?这节课,我们学习“土壤的种类”?(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分类 (1)讲解: 土壤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常用的有按土壤的颜色或按土壤中含砂、黏土多少来分类?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习按含砂、黏土多少分类?

根据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不同,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砂多、黏土少的,叫砂质土;含砂少、黏土多的,叫黏质土;含砂和黏土差不多的,叫壤土?(在讲解的同时,板书三类土壤的名称及其砂和粘土的含量?) (2)提问: a、刚才我们讲的,是根据什么给土壤分类? b、根据砂和黏土的含量,可以把土壤分为几类?(三类)哪三类? c、这三类土壤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2、指导学生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1)比较三类土壤的外观(形态) a、将三类土壤标本发给各组学生? b、分组观察:看一看,摸一摸这三类土壤有什么不同? c、汇报观察结果?(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边听学生讲边板书?) d、讨论:为什么砂质土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颗粒大小居中? e、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砂质土的颗粒比较大,黏质土颗粒比较小,壤土的颗粒大小居中?这三类土壤外观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与它们的砂和黏土的含量有关系?土壤中含砂越多,看起来颗粒越大;含砂量越少,颗粒越小? (2)比较三类土壤的渗水性和保水性 a、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这三类土壤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例如下雨以后,渗水快慢有什么不同? b、讲述:为了知道这三类土壤的渗水性有什么不同,我们来做个实验? c、演示实验:取3个去底的塑料瓶,将细纱布包在瓶口上,用线扎牢,在3个瓶内分别装进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把3个瓶子放在支架上,取3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分别放在3个瓶子的口的下面;在3个瓶内同时倒进同样多的水?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种类 教学设计

土壤的种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知识与技能 ●知道砂、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土壤中砂、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了解不同土壤历史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土壤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 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三类土壤的性质。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烧杯的使用方法 案例背景分析: 土壤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着的物体,大多数植物赖以生长,土壤与人类关系密切。分析土壤的成

分及土壤的种类所用的实验分析法,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者要对教材、学生作较深入得了解和分析,从中思索教学要求的不同层面,教学中又注意把个别学生的智慧,及时转变为全体学生的认识,所以教学适应学生的各个层面,这对落实义务教育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有益的探索,也是教学“弹性”要求实施的一次实践。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他们去讨论预测,设计方案,教师作为实验伙伴参与其中,提供学生需要的工具。本课的内容紧紧结合儿童的实际,研究自己周围的土壤,增加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更热爱她。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们这样处理教材:让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或其它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种类的资料,以便它们带着对土壤不同的经验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标准》提出: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土壤展览馆等。如果没有条件,就放映一段介绍有关各种土壤标本的录像。 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准备几种土壤的标本,黏土、砂土、腐殖土、学生生活周围的土壤。这些材料本身就蕴含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科学,不同的植物选择不同的土壤生长,也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处于便于操作和开放性原则,决定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教师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导,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科学、做科学”更有乐趣。所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要被纳入到儿童科学活动的整体中。此外还需要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水)、玻璃棒、白纸、漏斗、塑料杯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描述: 一、录像导入、激发兴趣 1.观看录像,提问: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出示几盒录像中出现的土壤标本,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 (学生简单汇报) 3.教师小结:说得很好!大家想知道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我们周围的土壤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