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了 B.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5.以下选项中,最能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16.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内迁后,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17.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故名晋江。说明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

A、西晋、东晋

B、隋朝、唐朝

C、北宋、南宋

D、元朝、明朝

18.北魏统一北方后,于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后又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从而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19.人类历史之河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面对历史的洪流,伟大的历史人物直面于变化,求索于天地,选择去改变,创造了一段又一段历史的传奇。

请回答:

(1)公元前356年,在城门立柱随后在秦国开展一次巨大改革的商鞅使秦国富强起来,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问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2分)

(2)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什么措施?(2分)

(3)作为鲜卑族的王者,他顺应历史的大洪流,改汉姓、穿汉服、写汉字、说汉语,全面的学习汉族文化。请问他是指谁?这次改革在历史上又有何作用?(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西晋人口内迁分布图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1)材料一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3)孝文帝改革给我们什么启迪?

2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3)两个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历史上两次著名战役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知,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这两次战役都以少胜多,战后北方地区出现分裂和混乱,因此,该题A,B,C正确,D项和题意不符,本题选D。

2.B

【解析】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发生淝水之战,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东晋在淝水击败前秦军进攻的著名的战略决战,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符坚攻打东晋并没有得到大臣和军民的支持。故本题选B。

3.C

【解析】淝水之战作战双方是前秦的符坚与东晋的谢安、谢玄,因此选C。此题考查基础知识。4.B

【解析】根据所学,“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淝水之战有关,其他战役与题目无关。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2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所以答案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所以答案选B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答案是B.。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为了巩固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中原霸主,隋朝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所以答案是C。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图可以看出,这场改革的突出特征是提倡汉化,学习汉族,故选D。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史记能力,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A。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之说汉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用(讲/写)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仿汉制(管制、律令),学汉礼,尊崇儒孔,以孝治国,尊老养老。当时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题干中的“北语”就是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故选C。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关史实。从题干中的关键词“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

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可以看出是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融合,故选B。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具体地说,与其他历史阶段相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融合也空前发展。隋代大一统和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是其后果及影响。秦汉制度多数瓦解,世兵制、租调制、屯田制、府兵制、均田制、胡汉分治制等登上历史舞台,各个政权在新旧制度、治国思想、方法上进行了尝试和选择,以加强国力,进而统一全国。门阀士族制度由鼎盛而至衰弱。其间东晋王朝还出现门阀政治,皇权微弱,门阀共治。江南社会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南移。故选C。1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看似是考查五族内迁,实际却是在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迁的五族谁的影响最大,这要看内迁各族的历史贡献。北魏鲜卑族的贡献:统一了黄河流域;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这样大的贡献是其他各族所不能比的。本题的命题立意和命题角度都很好。重点考查民族关系问题,却由内迁引出改革,最后通过统一和改革来谈影响,对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行考查。故选B。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北方汉人大规模南迁晋江流域的朝代是在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唐朝末年至两宋时期,北方汉人为躲避战乱,再次南迁,元朝以后,因为人口增长,许多人迁居国外。故答案先A。

18.孝文帝、洛阳

【解析】

试题分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长期纷争割据的局面。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后进行了力度更大的改革,革除鲜卑的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成为西晋以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峰。

19.(1)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2分)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3)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春秋以前,由于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和推广,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进行变法,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故答案为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变法。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西汉初期遵循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也随之产生了思想相对混乱的新问题,为了达到思想上的一统,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兴办太学,以推行儒学教育。故答案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并进行改革,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等。所以答案为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语),这次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孝文帝;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0.【答案】(1)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姓氏或者改汉姓。

(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凡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题,通过两则材料分设三个问题来考查学生的能力。

(1)本题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影响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据此可回答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发展影响是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阅读材料所给关键信息:“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行了改革;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据此可回答第一问魏主是孝文帝。据此可回答第二问本诏令是改革姓氏或者改汉姓。

(3)本题考查的是运用历史知识能力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据此可回答孝文帝改革的启示是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凡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21.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4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

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商鞅变法是为了维护地主利益,发展封建经济,所以商鞅变法是为了解决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汉化,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解决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封建社会,走上了封建道路,所以商鞅变法的形式是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向汉族学习,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形式是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3)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秦国的国力和北魏的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对于改革,我们的态度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改革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必须要坚持改革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冲突中出现了交融的趋势。面对前秦覆亡的教训,为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顺应趋势,推行汉化改革,迎来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不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隋唐的统一与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建立、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基本史实。 运用多元史料透过民族关系的转变建构民族交融的历史,初步掌握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下,民族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 难点:从民族关系看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出示《西晋时少数民族内迁》图。 设计意图:地图引入对民族关系的探讨,导入本课主题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西晋灭亡后,北方政权的变化。 环节二:出示西晋后北方政权变化图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掌握北方政权变化的基本史实,对北方形势有一定的认识 过渡:连绵的战争,使北方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同时,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一一建立,胡汉文明之间的碰撞也愈发激烈。 环节三:出示两幅“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壁画”、《资治通鉴》和《晋书载记》的相关记载,分析得出虽然处于战乱,但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往和交流,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初步体会战争的两面性。 设计意图:懂得历史壁画在集证、辨据上的价值。 过渡:苻坚就是这种形势下,依靠武力统一北方的。 环节四:出示《资治通鉴·淝水之战》相关材料,分析淝水之战的失败 设计意图:知道虽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但是民族的隔阂还是存在的,光靠武力是无法统一的。 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衰败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局势才稳定下来。 环节五:出示孝文帝改革相关史料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公开课教案 学科:历史 班级: 115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时间: 12月27日第6节 授课教师:郑齐平 公开课范围:北魏政治到民族交融

衡安学校初中部教科处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一.淝水之战 复习回顾: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P93,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优秀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学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新课讲授: 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 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教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 教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最终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前秦疆域的四至。 学生看书,回答:前秦疆域东濒大海,西至龟兹,南抵汉水,北达沙漠。…… 教师讲述:“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 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 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曹操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建康 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这一历史词条应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楚庄王问鼎中原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隋朝开凿大运河 11.如图,观察图示,你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征是() A.澄清吏治 B.发展经济C.中央集权 D.提倡汉化 1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措施包括()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 ③说汉话④与汉人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哪项措施 A.改用汉姓 B.改穿汉服 C.学说汉话 D.鼓励与汉族通婚 14.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提倡学习汉族文化

新课标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了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86—89,用笔划出关键词) 1.请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请概括北魏的建立统一和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时间、原因、措施、影响)? 3.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内容(表现、特点、出现时期、影响)? 【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当堂训练】 1.成语“草木皆兵”源于()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 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 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4.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7.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1.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过程: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军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用计使前秦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3.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 5.背景 (1)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6.措施 (1)迁都: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7.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8.表现 (1)经济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关系: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9.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淝水之战 1.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B)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通过解析一系列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问题: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展示: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回答。 展示: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展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1~2题。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生讨论)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示: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重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结果?影响? 强大后的前秦(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共历六主,享国四十四年。),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撒,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撒。不料,当前秦军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兵被打败了!”前秦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攻击,打败前秦军。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420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含设计意图) 授课教师 二次备课 备课教 师 杜兰芬任教科目历史任教班级七1、2、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讲授课时 2 授课 教师 杜兰芬 授课 班级 七1.2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 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 难点 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突破 重、难 点的 手段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 教法 与 学法 探究,谈话 教学手 段与媒 体 多媒体,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贺赖贺 丘穆陵穆独孤刘 步六孤陆贺楼楼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统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 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导入新课 利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淝水之战: 1.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呢? 平城气候寒冷,洛阳相较于平城较温暖。 洛阳是很多朝代的统治中心,政治经济比较发达,便于北魏的统治。 2.北方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课堂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方民族大融合。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学习通P58-60页。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以及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发展学生教学学习的主动性。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6569.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课练19.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B.鲜卑C.汉族D.匈奴 2.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3.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 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5.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 A.民族融合加强B.统治区域扩大C.对外交流频繁D.佛教影响削弱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学习汉族文化 7.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他是()A.商鞅 B.秦始皇 C.张骞 D.北魏孝文帝 8.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论文,下列素材可以入选的有()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9.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 含答案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在淝水与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________。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_______和混战的状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1·cn·jy·com 2.措施:迁都________。进一步推行________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法律等。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9424030.html,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__________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__。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各民族不仅在_____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__________逐渐减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__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www-2-1-cnjy-com 1.右面连环画《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 B.前秦和东晋 C.东晋和宋 D.宋和前秦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B.②③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练习题及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胡人牛耕图 A.北方民族交融 B.江南经济开发 C.中外之间交往 D.北方政权分立 5.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右图)。小明的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请你找找看,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4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383年,前秦的统治者王猛征集了80多万大军,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北。西晋组织了8万人迎战。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开了激战。王猛自恃兵多,骄傲轻敌。前秦军有80多万人,但民族成分复杂,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统治,军心涣散。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齐心合力,一举击溃前秦军,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 C.《北魏孝文帝传》 D.《汉高祖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

一、淝水之战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鬼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2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企图南下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最终, 东晋胜利,打败前秦。 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 4 世纪后期,游牧民族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2)北魏孝文帝即为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①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A.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B.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C.改鲜卑姓为汉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E.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3)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发展概况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局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2.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生:3—分钟阅读。 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