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心理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活动总是由外部引起并且由外部行为表现的,人们外显的行为表现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

只有把握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人们才能够对行为加以解释、预测和调控。

总之,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但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反过来,内隐的心理活动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古代的心理学思想都包含于哲学思想体系之中,也就是说,对人的心理或称意识的研究,长期以来属于哲学的范畴。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原是一位哲学家和生理学家,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意识,即人对于直接经验的觉知。他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铁钦纳是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詹姆斯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1890年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著》,阐述了他的有关意识流派的思想。

3、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他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德国也出现了另外一个心理学派别,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6、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处于对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不满,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三、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繁荣,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多分支。这些分支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①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②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③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④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

⑤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相近似,主要区别在于它面对的心理障碍者症状较轻,不仅是做出诊断,相对的更具有指导方面的意义,如一些家庭咨询、婚姻咨询和职业指导。

②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④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⑤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在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心理量表,或称心理测验,其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

3、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考虑三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4、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发两种方式。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性质

1、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

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③对自身的觉知

2、意识的状态

①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③白日梦状态

④睡眠状态

三、注意

1、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它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要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3、注意的种类

①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②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③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四、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1、生物节律

周期性变化,也就是节律,是大千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想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

2、睡眠与失眠

睡眠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①过渡期、②轻睡期、③④沉睡期、⑤快速眼动睡眠随着年龄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的比例越高,幼儿占50%,小学生30%,成人20%,老人10%。

失眠的种类:

①情境性失眠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有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的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

②假性失眠

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

③失律性失眠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适,称为失律性失眠。

④药物性失眠

睡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至久久无法入睡。

3、梦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在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人们的梦具有以下特征: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五、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

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诱导。

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①感觉麻痹②感觉扭曲和幻觉③解除抑制④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2、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

心里促动药物可分为三类:镇静剂、兴奋剂、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简称ESP。超感知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师姐、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内部感觉(饥、渴、胃痛)。

2、感觉的生理机制

*任何感觉的作用都在于收集信息并提供给大脑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不同感觉虽然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收集信息;②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感受器;③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的,物理量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变化量/有刺激=k(韦伯常数)

二、*视觉

1、视觉刺激

光是一种称作电磁辐射的能量。但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其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之间。X光射线和紫外线等波长更低的与红外线、雷达射线等波长更高的电磁辐射都是人的眼睛看不见的光。

2、基本的视觉现象

视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3、视觉的机制

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完善的视觉结构。

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在网膜上实现,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三原色说是由杨和黑尔母兹二人提出的,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红绿蓝)

拮抗理论也简称四色说,有红绿黄蓝,作为解释颜色的对比现象。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应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们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和音色。

2、听觉的机制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四、知觉—感觉的整合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1、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只是经验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②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

③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式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2、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②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可氛围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思维的种类:

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③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1、概念的心理学定义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小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2、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

*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经验中吸取的某些事物的共同特性为基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工概念是认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收到反馈的影响。布鲁纳提出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1、推理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心理学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线性推理,也叫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它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

*2、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3、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才去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启发式。

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表征的方式;②无关信息的干扰;③功能固着性:④心向。

四、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1、想象和创造思维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创造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创造性指的是一种倾向。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或者说创造力的评估有许多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在这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后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

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

①建立目标与臆想;

②训练基本的技巧;

③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④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⑤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⑥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⑦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⑧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⑨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⑩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运用例子。

第六章智力

一、智力概述

总之,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智力测验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世界之上最高的是玛莉莲莎凡228

二、智力的理论

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

卡特尔在对各种测验题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美国心理学家色斯顿提出智利多因素论。

三、智力测量

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心理学家一般将效度进一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预测效度。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一、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因为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所以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的功能:

①激活功能

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禁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②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指引个体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③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烈。

2、动机的产生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产生的。

在一般情况下,诱因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物,能够吸引有机体的活动方向,有助于他寻求需要的满足。

3、动机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力,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性动机,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

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可以将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

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划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二、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1、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①合作;②情谊;③归属。

2、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到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特征:①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②具有坚定信念;

③正确的归因方式。

3、工作动机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三、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

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3、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动机力量是指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指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是指个人依据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动机强度与期待的高低成正比。

四、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1、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

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

外部行为:在情绪产生时,除上述两种内部过程之外,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只有其中一种成分或两种成分时,不会产生一个真正的情绪过程。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机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3、情绪情感的种类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情感的表达

表情可以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他们经常呼吸爱那个配合,更加准确或复杂地表达不同的情绪。

五、情绪情感的功能

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情绪具有激励作用;②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①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②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

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第八章人格

一、人格性质

1、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本质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2、人格的结构

知一情一意系统、心理状态系统、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二、人格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主要的认知类型:

①冲动型与沉思型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查。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②系列型与同时型

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进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地推导出问题的结果。

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

③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主要涉及了人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依赖程度。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存在于心理的各个方面,如知觉、思维、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从其人格整体来说,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维度没有好与坏之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独领风骚。场独立性的人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他们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而场依存性的人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他们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他们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2、气质差异

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脾气禀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

①胆汁质(黑旋风李逵kui)

这种人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

②多血质(浪子燕青)

这种人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情绪丰富而且外露,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强,教育的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③粘液质(豹子头林冲)

这种人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外冷内热,自制力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内刚外柔。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

问题细致而周到。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比较差,经常是别人让他们去做某事才会去做,而并不是他们不想做。

④抑郁质(林黛玉)

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多愁善感,给人以温柔怯懦的感觉。他们聪明而富于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而单调,虽然踏实稳重,但却优柔寡断。

3、性格差异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不像气质那样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与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性格结构分为四个大方面:对现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差异就体现在这四类特征上。

三、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说

人格特质说起源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和R.卡特尔。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分三种: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卡特尔的人格5因素模式:

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

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

开放性: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

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

谨慎性: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

2、人格类型说

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①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②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

内向与外向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为指标的心理类型

③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四、人格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五、人格测量

1、测验法

测验法是在标注花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测者的行为和内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为自陈问卷法,这是一种纸笔测验方法。自陈量表法是被试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予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现今国外最流行的人格测验之一,此量表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哈萨威和麦克金里所编制的。

2、投射法

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

①罗夏克墨渍测验

②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瑞编制的。这种测验的性质与看图说故事的形式很想死。全套测验由30张模棱两棵的图片构成,另有1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人物,也有部分景物,不过每张图片中至少有一人物在内。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一、人际交往概述

1、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本能、合群需要、自我肯定需要

2、人际交往的理论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舒茨认为,以上三种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

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二、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1、人际沟通

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①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②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信息差异量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差异量如果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导致有效的态度改变。

劝说的技巧也很重要,当采用两面性劝说时,目标靶就会认为信息较为公正,更少偏见,于是会减少对抗和防卫,容易被说服。

③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

④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⑤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

⑥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

⑦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

人际沟通的类型:

①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②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表情、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身体语言的类型: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2、人际吸引的条件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①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想死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一般来说,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交往者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交往者双方的需要不同时,交往者对对方的期望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

②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③结晶性与熟悉性

3、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全力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等。

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我们通常将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群体生活是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①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

②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③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总之,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知、情、意”三方面都无所不在。

1、群体的一般特性

2、社会影响

群体对成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作社会干扰。

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拉塔奈认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三个: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②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

!匿名性,当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穿着同样的制服时,个人是不容易被识别的,个体就被湮没了,被匿名了。

!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们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③群体的决策行为(群体极化、群体思维)

克鲁特认为,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4.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响;

5.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④从众与服从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表面上顺从,另一种为内心真正的接受。

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发出者、命令的执行者、情境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合法权力、责任转移。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科学的健康观念

2、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浆,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①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应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②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③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①一般常态心理;②轻度失调心理;③严重病态心理

3、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种种看法中,我们可以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②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④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

①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②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③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④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⑤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二、心理健康与压力

1、压力及其来源

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压力源分为四类:①躯体性压力源;②心理性压力源;③社会性压力源;④文化性压力源

2、压力的身心反应

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加拿大心理学家薛利在20世纪50年代以白鼠为研究对象从事多项压力的实验研究,指出对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分成三个阶段:①警觉反应;②如果压力继续存在,身体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抗拒;③衰竭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精力耗尽,身体各功能突然缓慢下来,适应能力丧失。

压力下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这是适应的心理反应,有助于个体应付环境。

3、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压力是由刺激引起的。

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①经验;②准备状态;③认知;④性格;⑤环境

个体从面临压力到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

①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来临之时;②安定阶段;③解决阶段。

一般而言,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类:处理困扰与减轻不适感。处理困扰指直接改变压力来源;减轻不适感不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调节自己,消解不良反应。

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正确的应对方法:认识压力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理压力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压力。

常用的方法如下:

①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②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

③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

④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

⑤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⑥改变不合理观念,通过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三、心理健康与挫折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挫折也像压力一样无所不在,关键要看人们是否承受得住。

2、挫折的产生原因

导致挫折的原因可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3、挫折后的反应

人们受挫后会引起的反应:①攻击行为;②冷漠;③幻想;④心理防御机制。

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境中时,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减轻内心的不安,以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这些方法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具体表现为十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

4、挫折的应对策略

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有必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应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以下有一些建议。

①正确认识挫折

②改变不合理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强烈挫折感的与其说是挫折、冲突,不如说是受挫者对所受挫折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

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有以下几种: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

③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④优化自身人格品质

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

以下几种人格类型的人常常容易引起挫折感:性情急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自我偏颇的人。

四、心理健康与焦虑

1、焦虑的概念

2、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焦虑障碍包括五种类型:

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恐慌障碍;③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症;

④强迫症;⑤创伤后应激症

3、焦虑的应对策略

①认清焦虑状况

身体: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郁闷、食欲差、恶心、失眠、尿频、流汗

思维:记忆力减退或混淆、易分心、思维难以集中、反复想同一件事情

心理:易怒、不耐烦、紧张、害怕、坐立不安、恐惧、沮丧、警觉戒备

②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③学会放松自己

④运用想象减轻焦虑

⑤进行理性思考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第二版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脑与心理 1、脊神经发脊髓,穿椎间空外出,共31对。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12对。 中枢神经系统有脊髓和脑组成。脑在颅腔内,脊髓在脊柱中,两者通常以椎体交叉的最下端2、和第一神经的最下端为界。 3、脊髓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二是可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4、脑由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组成。 5、大脑的组成: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机器覆盖着的边缘系统和基地神经节组成,它从前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区域。 6、总之研究者比较一致认为左右半球都具有语言能力,而且在语言的较多方面,左半脑出现加工优势。 7、挖掘大脑的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重充电。第四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发大脑潜能。 地三章行为和动力 第一节需要 1、什么是需要:需要时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应、 2、需要的特征:第一对象性。第二动力性。第三社会性。 3、需要的种类:1生活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连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我们把那些为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物质产品的需要称为物质需要。所谓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 4、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中水平。马 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基本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因身体上或生理省某种的缺失而产生的需要。成长需要则u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他同时对基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成长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须的,但满足这种需要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第二节动机 1、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2、诱因按其性质分为两种:凡能驱使个体去趋向接近目标者,称为正诱因。凡是驱使个体远离或回避目标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分类1生理动机1)饥饿2)渴3)性4)睡眠2社会性动机1)兴趣2)权利动机3)交往动机。 5、动机冲突或动机争斗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6、动机冲突的分类:按性质和内容分类分为1)原则性动机冲突: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2)非原则行动机冲 突:于社会道德标准不矛盾,只涉及个人兴趣、爱好取舍的动机冲突。按表现分类1)双趋动机冲突:同时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又不能同时到达,必须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动机冲突。2)双避动机冲突: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都醒避开,但必须接受其一时产生的冲突。3)趋避动机冲突: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的既好而趋之,又恶而避之时产生的动机冲突。 7、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1)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2)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质量。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 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默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直觉的范围变的国语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是行为效率降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耶基斯多德定律)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观条件可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只有抓住了这个关键,才能保持正向一致和正向不一致,消除负向不一致,提高行为效果。 8、归因理论: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1环境归因2个人归因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 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性”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2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3可控归因合格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9、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0、学习动机的激发:1设置合理目标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第四章认知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识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注意可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需 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呢4注意的转移 4、造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责任2受外界影响的干扰3生理因素包括疲劳、生病等4心里 不适合障碍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之比较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之比较 作者:管延华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广东,广州,510310 刊名: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2003,23(4) 参考文献(6条) 1.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 1982 2.叶浩生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 1994 3.杜·舒而茨现代心理学史 1983 4.Brett G S Associationism and "Act" psychology 1930 5.BRENTANO F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Book 1 1973 6.Wertheimer M A brief history of psychology 1987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崔光辉.郭本禹.CUI Guang-hui.GUO Ben-yu从内知觉到相即知觉——胡塞尔对意动心理学方法论的推进[期刊论文]-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6) 2.吴佳男.刘晶晶.Wu Jianan.liu Jingjing内容抑或意动--浅析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次思想之争[期刊论文]-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7(1) 3.刘将.LIU Jiang意动心理学的思想谱系及其理论反思——评《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期刊论文]-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1) 4.黄涛.HUANG Tao从"心理现象"到"善"——布伦塔诺的价值论思想及其心理学基础[期刊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刘高岑.Liu Gaocen心理意向:实在的还是工具的--当代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期刊论文]-哲学动态2005(11) 6.陈启伟.Chen Qiwei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浅析[期刊论文]-中州学刊2007(5) 7.张文利构造、机能、行为主义流派对当今运动心理学的影响[期刊论文]-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6(3) 8.赵金凤.Zhao Jinfeng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学说与内知觉明证性理论解析[期刊论文]-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 9.郭本禹.崔光辉.Guo Benyu.Cui Guanghui意向性:从布伦塔诺到麦农[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129456574.html,/Periodical_gdjyxyxb200304009.aspx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心理咨询的定义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依据心理学的理论,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方法、技术,协助其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人际过程。 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原则 保密原则道德中立原则时间限制原则设置边界的原则自愿原则收费原则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误区 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有精神病心理咨询等于思想工作心理咨询师应该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咨询师等于救世主 心理咨询的对象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希望获得更好发展的人(全体大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疏导的人(心理困惑)存在一定心理问题需要提供专业帮助的人(个别有心理障碍) 需要求助心理咨询的情景 刚升入大学,对新环境适应困难与同学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疏导改善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经历了失恋、单相思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学习压力大,但又不能自行调节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等 心理咨询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要有主动求助的动机要建立一个现实的心理咨询期望要打破“凡病需吃药”的老观念 心理问题的种类 心理困扰,由各种压力引起的,轻度心理失调。其强度较弱,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疾病范畴,可自我调整或求助得到恢复。 遇到心理困扰该怎么办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分类:人格与适应不良神经症精神病性障碍

焦虑症,以无明确原因的不安和紧张为主的一类神经症。 令人不安的认知。 表现:躯体反应,如坐立不安、发抖口干、胸闷、头晕等 逃避倾向 主要形态:广泛焦虑症惊恐发作恐惧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症等 焦虑症治疗护理: 消除和减轻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短期、少量)。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着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症状。 表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睡眠及食欲障碍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心境障碍治疗护理: 正确看待疾病,不避讳;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及时处理现实中的困难; 谨防心理危机事件。 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表现: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情绪障碍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治疗护理:早发现早治疗; 坚持足量用药; 康复期需多方面帮助。 自我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能动反映。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精编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为()。 A.内向型 B.外向型 C.理智型 D.情绪型 E.意志型 标准答案:A|B 2.下列哪些属于外部感觉?( ) A.动觉 B.平衡觉 C.皮肤觉 D.视觉 E.触觉 标准答案:C|D|E 3.实验法 答案: 实验法是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标准答案: 实验法是通过操纵或控制一些研究变量,探讨一个或几个反应变量随着被操纵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标签作用 答案: 是在认知某个人或群体之前,他人提供的信息对认知发生的影响。 标准答案: 是在认知某个人或群体之前,他人提供的信息对认知发生的影响。 5.IQ为118属于智力优秀水平。 标准答案:0

6.幻想是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标准答案:1 7.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标准答案:1 8.荣格用高级神经神经活动类型说来解释气质。 标准答案:0 9.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标准答案:1 10.运动知觉 答案: 反映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标准答案: 反映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 1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05年。 标准答案:0 12.知觉恒常性 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标准答案: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 13.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有()。 A.需要 B.情绪 C.兴趣 D.动机 E.能力 标准答案:A|C|D 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专门渠道包括():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个体心理咨询 C.团体心理辅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