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

毛概

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毫无疑问给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享受着他带来的一切好处,物质资料的丰富使中国人摆脱了百年来的贫穷生活,我们欣喜,我们庆幸,我们在为中国的不断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和光荣,也在为着GDP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断努力奋斗。

二十多年前一位老人的著名论断——市场与计划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使中国人的思想不再禁锢,不再受到约束和压抑。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在不断的探索者中国的发展之路,他们顶着风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改革的浪尖上奋勇前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的前进,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肯德基,什么是麦当劳,什么是好莱坞大片,什么是真正时尚与潮流,我们吸收着世界各种先进的文化,享受着世界各种令人向往的文明,而这一切,也让中国在风云变化的世界环境中,可以稳步前进,并越走越走也自信。

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圣诞,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不再是刺激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方式,“平安夜”,“情人夜”更是成为“黄金夜”,各大商家在这样的节日里简直是欢天喜地,因为这一天的销售收入或许是一般商家至少一个星期的销售收入。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令人深感忧虑的各种隐患。无可厚非,西方的一些节日,是西方文明历经岁月洗礼的结晶,节日的盛典,是西方优秀文明和和

谐社会环境的最真实写照。对于外来文明,我们党一向的宗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喜欢着这些精华的外来文化,是丰富和繁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方式。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策略。

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甚至产生了厌倦和无赖的感觉。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七夕,端午节,中秋节”,还有曾经最令人向往的“春节”似乎越来越淡离于我们视野,难以想象“除夕,七夕“之夜会有百万计的人同时走上街头疯狂购物,游玩。所以,如此看来,中国人是不是在渐渐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然而,更令人心痛的事我们是不是在犯着双重错误,就是在“取其糟粕,弃其精华”。如果仅仅是抛弃了传统文化,能够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或许有一天我们还能将传统文化再一次发扬光大,但是,我们抛弃的同时,还在扭曲和误解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精髓。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西方国家人民在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和温馨祝福的特别之日,那一天,西方国家的人民要么会全家团聚,要么走进孤儿院,学校和贫民区,给那里的人民,孩子送去祝福,送去礼物,送去物质,更重要的是送去孩子们生活的自信,告诉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来幸福的未来生活。只要你努力,就会得到面包,得到幸福,或者在浪漫的夜晚,给心爱的人以最完美的表达。最重要的是,

他们利用这些,在教育着自己的国民,如何成为成功的人,如何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自己的祖国。

相信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质和国民的购买能力要比中国强的多,至少是现在。可是,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夜晚美国的大街会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大场面。然而,中国的商人把这些特殊的节日变为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温馨的平安夜,却是持久的交通堵赛,酒店,商场安全隐患全面曝光的时期,甚至广州一家私人酒吧圣诞节的火灾使26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宽敞的马路上,挤满的是看不见尽头的人群,慢慢蠕动的汽车,弥漫着各种吵杂的声音,这人究竟是一种和谐,一种繁荣,还是中国人心灵空虚和浮躁,带来的不安?为何我们不能在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里,多给孤独,贫穷的孩子和老人们送去祝福,送去温馨,送去生活的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政府都不会忘记这样一群弱势群体。可是仅仅靠这样的救助远远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这种方式变为一种教育和获得知识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们得到真正精神上的礼物,那将比礼物的本身更重要。另一方面,如果中国的经济需要人们在一夜之间购买打折的物品来刺激,那么国民的生活水平就竟是提高了还是在降低?我想,这样的场景被别人看见会感到痛心,因为,将优秀的文化扭曲比不赞同更可怕。

甚者,外来文化全方位的冲击,足以颠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但是没有民族精神,将会不

打自跨”,这也更是某些野心国家用来达到统治世界的另一种全新手段。

我们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指导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保证经济的良好发展,但我们不需要“市场社会”,这个社会需要人文,自然的和谐。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热爱传统从未削弱一个民族,实际上传统在危难之际增强了民族力量,但是新的思想必须降临,世界必须滚滚前进。”如是这句话引发了我对中国渐渐在淡离传统的思考。既然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需要转变。一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尊重是我们每位国民的义务和责任,然而,丛另一方面讲,如果传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它也必将停滞不前,变得毫无生命力,也就会变为死去的文化。这更令人痛心疾首。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传统文化上,结合现代的元素,把西方文化的精髓融入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文化的实质变得不再抽象和空洞,而是可感,可知,以致触手可摸?我想,当我们真正能将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的交融和革新时,人类历史文明必将永远焕发闪耀的光彩。

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必惊慌,与其排斥,不如加以引导,使其朝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为我所用。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面对受到冲击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欧美,韩日等外来文化并不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韩剧,动漫,大片,劲舞等何以迅速占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当我们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才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孟母教子已经千年,传统文化

太久没有质的飞跃和创新,外来文化可以借鉴,当做我们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连接起来的引线。事实证明谁创新得好,

谁就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

综上面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应盲目排外,更不能盲目屈从,应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之上合理创新。让我们在正确面对的同时,创造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

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007-03-17 18:04:2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欧美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依托美国的强势经济在不断的世界化,特别是在美国国际新战略的推动下,英语文化正成为一种霸权文化向全球扩张。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非英语文化,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的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危机。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生存与文化发展,很多民族都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主张,一些激进的人士甚至掀起了反全球化的浪潮和反英语文化的浪潮。

在英语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也一度面临着诸种难题,民间和学术界都曾高度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应对英语文化的冲击,并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种种对策,并有不少人开始以实际行动来保护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是今天中国民间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话题,而且也引起了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政策和舆论都在高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时,我们更需要理性的看待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生

存和发展的影响。

换一个角度思维,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外在动力。

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

种外在动力

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通技术的发展,人类所生活的地球的空间距离在相对缩小,特别是人类步入外太空以后,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地球的看法便不断的发展了改变,在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技术面前,地球不再是广袤无边的星球,而只是一种村庄,而逐渐的演变成地球村。随着交通技术的发达,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模式和交际观念,人们的视野不再只是局限于本土,而是不断的将视野扩大到全球,伴随着

人类交往的加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在不断的加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文化交流迅速升温。

文化交流的加剧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基于历史、传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出于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塞缪尔·享廷顿在1993年美国外交杂志的夏季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文明的冲突》一文,虽然享廷顿的分析并不完全是科学合理的,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美国在1995年提出的国际新战略提出要在全球范围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文化以后,文化霸权与文化殖民便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交往的加剧改变了文化的生存状况,过去一种文化总是依托于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的地区中存在和发展的,全球化带来的人群扩散与混居,使得同一地域的民众信仰着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分居于不同的地域。同一地域的民众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归属这是全球化给当代人带来的难题,人们是应该信仰其所生活地域的文化还是应该在文化上认祖归宗?在经历20世纪90后代的文化困惑之后,人们普遍的开始寻找文化的回归,于是也就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浪潮。

中国有着大量的海外移民,这些移民大部分已经获得了所在国的国籍,有的依然还保留着中国国籍,但无论国籍如何,他们的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他们认同的文化也还是中国文化。就当前海外移民的生活现实来看,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很快的认同了所在国的政治,但在文化上他们真正能够认同的只有中国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出于文化上认祖归宗的需要而不断的探寻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海外游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关注和思考儒家文化的复兴首先便兴起于海外,并在海外新儒家的推动下将儒家文化热推向大陆。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对外经济交流和人员交流中,各种外来文化也不断的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化信仰。这种冲击曾经一度被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自己进步的标志。但背叛带来的传统文化生存危机以及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等诸多的差异,使得他们从背叛传统走向了维护传统,开始在文化的交流中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

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必然使这种思考走向传统文化,而定位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又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与现实的关系,在思考和处理这种关系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便成为思考的核心。于是我们看到,虽然全球化给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一度产生了种种冲击,但最终这种冲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动力,一种基于文化识别需要和文化定位需要的内在动力。正是在这种推动力的作用下,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正促成了很多人从背叛传统文化走向了保护传统文化,从鄙视传统文化走向了重视传统文化,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

础。

二、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成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诸多与商品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从而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使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拉大,中国从世界强国变成一个任人欺凌的弱国。为了救国,为了振兴中华,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掀起了文化的革新,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从文化上摆脱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使中国通过文化革新进而走上制度革新来实现富国强民。

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也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虽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思想家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但绝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接受这种科学合理的思想方法。特别是打开国门以后,当我们发现与世界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时,不少国人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再一次指向了传统文化,并走向了对传统的自我否定,一度在中国盛行并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观念便是

这种思想的反映。

但就在我们否定传统的时候,西方人却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从中发现了不少可以根治他们的社会弊病的方法,甚至在中间寻找到了现代高科技的理论刍型。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

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经典的肯定,为中国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方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然经济的文明,从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与现代商品经济不适应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就完全丧失了其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虽然随着经济的变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极大的改变,但人类在不同的时代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前人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会给后人提供借鉴,因此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借鉴智慧,这也就是培根所说的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西方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从中寻找到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养老问题等诸多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传统文化价值的方法论。如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探求传统文化的现时代价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也影响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国外学者和民众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借鉴异域文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使我们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审视中国传

统文化。

外国人能给中国人提供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视角,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全球化。全球并不仅仅是富国与强国经济的全球化,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观念的全球化,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量落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也在全球化的交往中走向世界,也在不断的融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改变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这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无论是文化的输入方还是输出方都必将受到文化交流

的影响,并在交互影响中改变着自我。

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交流,既给我们带来了国外的文化,同时也帮助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魅力,使我们有可能通过观察和了解外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并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寻找到我们思考传统

文化价值的方法论借鉴。

三、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上,由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周边国家,中国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历史进程,周边国家出于追求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纷纷学习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文化体系中,通过这种融合,他们不仅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将这种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视为自己的传统,这就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出现了文化同源的现象。

这种现象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增强了这些国家与中国的传统友谊,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从传统的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随着文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格局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对文化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起来,人们不仅需要文化的认同,更需要对一种文化资源的合法拥有,从法律上确定文化资源的归属。中国周边国家由于较早的就接受并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实现了与自身文化的融合甚至是完全的将中国文化移植,因此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将现有的文化视为自己的文化,并力求将这种文化的所有权合法化,以求为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法律保障。正是基于这种心态,韩国人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2006年又传出了日本人要在文化领域抢注三国等商标。

中国周边国家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作用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在于这些国家一旦抢注成功,会给中国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制造障碍,同时会在国际上混淆视听,为中国传统文化

获得国际认同制造麻烦。

但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注对对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积极的一面,为我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尽快的赶上发达国家,我们开始学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在学习中很多人出现了不自觉的否定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倾向,陷入了一种民族自卑情结之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在国门打开后,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这种差距,在渴求赶上的同时,不少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自卑情结迅速膨胀,于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媚外情结迅速蔓延开来,全盘西化的调子也在社会上扩张。

这种民族自卑情结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外国的长处,却忽略了自身的长处。表现在对文化的态度上,就是认为西方文化是现代化的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是应该被淘汰的文化,是可以抛弃的文化。外国对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的抢夺,特别是国外对基于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值,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

化引向现代。

外国人的抢注还推动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2005年,由于韩国人抢注了端午节而引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关注,进而推动了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民间也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2006年的端午节也特别的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韩国人对端午节的抢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人重视传统节日并进而重视传统文化的一个催化剂。

四、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文化需要为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国际舆论支持

在全球化的带来的文化冲击下,一些植根于弱势经济的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由于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导致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传统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国际环境为中国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国际舆论支持。

首先,国际上通过的一系列关于文化保护的国际公约或条约为中国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法律支持,使中国保护传统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随着文化贸易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美国的“文化霸权”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的扩张。面对着本国文化遭受的冲击,世界上很多人都认识到与文化相关的活动、产业和服务有其特殊性,不应与一般商品同等对待,而应该给予本土文化以更多的保护,这种认识的推动之下,2005年10月20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公约提出了与世贸组织商品贸易不同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原则。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征”,“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等一系列有关人类文化的基本概念,强调各国有权利“采取它认为合适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公约为此确定了尊重人权自由、文化主权、文化平等、国际互助、经济文化互补、可持续发展、平等共享和公平平衡等八项原则。《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通过为我国制定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国际法的支持和借鉴,对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保

护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各国保护其传统文化的举措,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美国的文化霸权不仅仅冲击着中国文化,同时也对世界上所有的非美国文化(特别是非英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国文化,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保护本国文化的法律或者制定了相关政策。日本为了保护本民族文化,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将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一并纳入保护的范围。法国则通过举办“国家遗产日”活动来发动民众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国外的这些举措,可以成为我们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借鉴,我们可以通过立法和开展中国文化遗产日等活动来唤起人们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再次,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为我们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市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民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基础上,文化消费正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民众文化消费的求异性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民众认同中国文化创造了条件。我国计划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孔子文化学院能够得到所国家和民众的认可,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人们文化消费多样性需要决定的。

科学而辩证的看待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发展的影响,积极利用全球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我们就能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保护并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发在《社会科学家》2007年第1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