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

本内容是关于富有魅力的中国道家修道德的修炼思想材料的整理。

中国道家的修道德也称为修真,它的基础是炼气。迪子依据道家的这两大中心孜孜不倦,逐渐的开始明悟流传的“古道古德”的修道德的内蕴,并将其中炼气的活动与资料进行继承挖掘和整理,提出了一个《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的粗疏小文阐道德幽微。以后迪子将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的充实,与众好道德同志交流心得,以明“古道古德”,共进道德文明,从而为维系中华悠悠古源文明而努力。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内容体系将拟由以下方面构成:

一、修道歌迪子

㈠结绳记事鸿蒙辟,混沌初开判阴阳。日月星辰列为天,江湖川峰为地数,撑地立天人身来。反观照察气筑基,神火立机鼎中用。恬淡虚无自然行,大道现原活坨坨。

㈡道机不说人人寻,寻到却笑太平常。太平常,大道简,珍惜先民朴玉真。日日修,时时行,身心利来道德行。舍身济人反天地,无为确是真苗裔。代代传承身口授,造福世界流口碑。

(三)气沉丹田不用力,松腰松胯中正寻。舒适轻灵圆机现,含胸拔背活里解。大道真修意气柔,由此参通身心妙。

(四)氓民可学成哲嗣,君子至圣品不凡。可怜哲言质朴真,不敌众人玲珑心。怀壁和氏众人讽,过眼烟云趋如鲫。龙门只有江鲤跃,道机元元居平常。

(五)胸藏玄机千千万,情怀天地终始一。能文能武人为式,甘露点点身化雨。阶石万年青苔无,平平常常修道士。

二、何谓道家的道德

道德乃“大道玄德”之简称,是华夏民族先哲“天人合一”的玄迹;是千古“性命双修”的奥秘奥旨;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气”文明智慧之大学。

中国道家的“道德”有其独特的涵义,这种涵义不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更广泛,她超越了当今人们所谓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的极其狭隘的“道德”的涵义。道家的“道德”是一种包含自然活动于内的、范围天地人的、综合性的中华大道的知识活动的体系与修炼的活动的总称。

(一)中国道家修炼的理论模型太极八卦五行道生图

(二)中国道家修炼理诀

天圆地方,厚德载物,阴阳道生,五行互化,八卦推荡。

性命双修,起始炼气,抟气至柔,恬淡虚无,道法自然。

道德境界,宇宙燮理,念兹在兹,默识神通,实践真行。

伟哉大哉,中华奇学,大道至简,利益广袤,贵在勤苦。

(三)道家炼气修炼的目标

1、造福社会人类。

2、重德求道,特别是重玄德,修大道。

3、道法自然,逐渐而修,万法归宗。

4、积极修炼,继承宏扬中华正统文化。

三、何谓道家

上古之人,人人都会炼气,故凡道家都要以炼气为修道德的基本手段,老子、庄子和列子一定是炼气修道的大行家。

何谓道家?道家阐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单的讲,道家不仅仅是炼气的人,更是修道的人,是修自然的人,修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所以道家就是炼气修道德的人(《道德经》)。

泛而言之,何谓道家?道家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数术”,以炼气为基本工具而认识自然(天地),把握自然的人(《黄帝内经》);道家也是学无止境,以道的毅力与智慧相结合,战胜千难万险,克服重重困难险阻的人,“学者,学其所不能学;行者,行其所不能行;知止乎其不能知”,是“好道,进乎技的人”(《庄子,庚桑楚》与《养生主》);道家是真人、至人、神人和全人的总称;道家是是理论与实践并行,以牺牲精神不断创设绝学的人(《庄子,庚桑楚》);道家是“不敢为天下先”,无私无我,“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的人(《庄子·外篇·天地》),所以,无己无私,追求“天下为公”,“替天行道”的人就是属于道家。

道家总的特征是自然。它提出了道虽为远、为大、为逝、为返,但“道法自然”。

哪么什么是道家的自然观念?道家认为,所谓自然是“天地固有常,日月固有明,星辰固有列,禽兽固有群,树木固有立。”(《庄子·外篇·天道》),是生万物的“道生,德蓄”,是“清净无为”,“恃而不有”的,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自然。故道家是自然道德的人,即是“古道古德”之人。所以“万物悉备于人”,修道的前提就是不离自然,这样人不离道,道则不远人,才是真正的“提挈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

道家的生活方式的目的是“道德”、“炼(抟)气”和“贵生”。所以道家的道德生活奉行“道生之,德蓄之”,“上善若水”以及“好道进乎技”。因此,道家生活方式的道德最高层是“道法自然”、“恬淡虚无”和“清净无为”;道家的生活方式的道德中层是炼气,炼气可以冲和,可以至柔;道家的生活方式的最低层是难老及为寿的“骨弱筋柔以握固”的导引术,是通过身体与智慧的提高而发展生产的技艺与能力。因此道家是代表积极向上、创造大道生活的孜孜不倦的“远游”天地自然、而勤于“问天”的“求道”而索天命的追求真实自由的人(屈原《楚辞》)。

道家对修道德炼气的人士的称谓有真人、至人和神人;而有待真人、至人和神人选材传授道德的人,道家将其称为上士、中士和下士,但又不是固定的,因为道家认为,道无处不在。

故选材传授道德的人首先不是以男女界限所谓的“君子、小人、女子”为标准;

其次,选材传授道德的人也不以贫贱富贵为分,因近道德无贫贱富贵等分。

道家更不是以“上智下愚”、的知识多寡为标准选材,道德是另外一种知识体系,是知识的源泉与根,因为《道德经》中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大道至简,至朴。

因为道家选材传授道德的人是以对道德的亲近为标准区别和划分,所以传教有类。所以道家传道的界限也极易受人们误会,认为是保守、私密,但必须明白道家的精神永远是“大道行世,天下为公”,一旦选得其才,道家传道则是坦淡无己,甚至不惜生命与付地传道。

道家非巫,巫是“知其然”,具有一些以“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的神通。虽然道家一样通过修炼具有巫的神通,但是道家修炼是修大道,“知其所以然”,能巫所不能,所以道家修炼一定具备有超越巫的神通的能力和水平,庄子通过列子与壶子关于郑国的神巫季咸的寓言故事,表明了与巫的这种高下的区别(《庄子·内篇·应帝王》)。

道家也非方士和术士,当然道家也一定通备方士和术士的导引术与相关的手段。方士和术士是“技也,能有所艺者”,他们不进道,他们的“道”是以技艺为主而非以道,所以方士和术士,即使如彭祖这样尽形寿的炼气高人,在道家看来仍然是属于“胥易技系”类的低级技术(《庄子·外篇·天地》)。

道家总的目标就是修道,以“道法自然”指导发展技能技术,即“和于数术”,而提挈天地所以,对于什么是道家,依据以上的资料分析可以做一个概括:

狭义的讲,所谓道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列子等为首的“无为”和医家“贵生”为代表的一类的“清净无为”和“道法自然”的思想理论家。

广义的讲,所谓道家,是指依循远古时期的“古道古德”阐微自然的道生德化的万物观点、阴阳五行的卦象方法相结合,通过炼气的导引术而有效的研究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的演化过程的“大道玄德”的古传大智慧思想体系。

四、关于道家修炼

道家修炼,从内容上讲,一是指修道德,二是指炼气。

修道德是目的,炼气是步入修道德的路径。道家修炼的起点、终点的落着点都在气这一关键要点上,都在围绕着炼气的这一中心过程上。炼气是修道德的基础和必须的过程,为此道家形成了一整套的精气神的修炼理论与修炼技术。

道家修炼也称为修炼功夫。关于道家炼气修炼,迪子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去领会理解,才能做好“惟精惟微”的道家修炼:

1、道家修炼的入门道路是在形体上,因此“外练筋骨皮”是一门必修课程。

2、道家修炼的道路道路过程是炼气,因此“内练一口气”是“外练筋骨皮”的目的,否则就不是道家的修炼,可见道家修炼是一种相当高级的、精微的形体修炼术。

3、道家修炼的炼气仍然是过程,道家修炼的形体终极是人的“性命双修”,或“达生全神”,也是初步的修道德,是人部的完成。

4、道家修炼的第二步是“天人合一”。从理论上来讲是内五行的外化,从修炼实践上做是内外的气的勾通与运用,是内气外运,外气内化,化炼合一的“气在人中,人在气中”。从层次上讲,是进入到比较更精微的修道德层次,也就是说是深入到了“天地人”大自然的一步,也是天地部,是“道法自然”而出的体会自然的重要的步骤,这就是“天人合一”。所以,道家修炼的第二步是“天人合一”部的修炼。到此即是完成了道家所说的“无为”的修炼。

5、道家修炼的第三步是“神乎神”。“天人合一”部修炼完成就进入到第三步,即炼虚、“无为而无不为”的高级部。

6、道家修炼的关键与基本原则是守德和虚无。

对于学习道家修炼必需掌握的知识结构,迪子将其划分为理论部分和修炼部分:

理论部分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包括五个方面,即:

(1)道家理论;(2)道家修炼与炼气理论;(3)道家修炼的(生理心理理论)内外景理论;(4)道家修炼的入门术语;(5)道家修炼的文献。修炼部分主要是道家所说的炼(抟)气,是做道家的炼(抟)气修炼功夫,也包括五个方面,即:(6)一套循序渐进的系统的道家修炼的功法体系;(7)严格遵守道家修炼基本要领;(8)遵守注意事项;(9)对道家修炼的生理心理效应保持“应物自然”的心态;(10)要对道家修炼充满信心。

即使对于道家修炼理论如果一无所知,对于道家来讲并不重要,道家认为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是实践的升华和提炼。道家理论的通悟是来自修炼实践,而且道家极为重视修炼,即极为重视实践,“实践出真知”从中华文明的根源上是来自道家所说的修炼中。所以修炼即是修真,修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师,故此,修道德才能够称得上为修真的活动。

中国的炼气修炼内涵与它的所有现象一样极为复杂,范围甚广,一般认为除有道家修炼,佛家修炼,还有民间修炼和医家修炼,甚至古代兵家训练。由于民间修炼、医家修炼和古代兵家训练的传统性质本源道家,本处迪子将它们统一,归入道家修炼之中。

不管道家修炼的诸种外在形式差异多大,但是道家修炼的宗旨是确定的,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是一贯的,都是在道德原则指导下的修炼、炼气,而且是可以互相借鉴发展的。

对于道家修炼能否养生?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迪子认为首先要明了中国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健康内涵与现代健康内涵的区别,中国传统养生运动与现代养生运动的区别,才能回答好关于道家养生的问题。

对于养生,现代现代养生和现代健康学有:饮食养生和运动养生,认为通过饮食营养和运动能够获得健康,再结合有规律的起居生活,从而防病保健,能够获得身体的健康和保健延年的方法。这类养生在中国道家看来不是“养生之道”,而只能是“养生之术”。

中国道家的养生的贵生思想是“道法自然”的“大道玄德”的古训思想的运用。

中国道家的养生阐导遵循“无为而无不为”原则,养生首要是要明确养生的目的,人之生存,总有生死,养生并不是怕死,而是要一个健康的生命基础,有了健康的生命,才能修道德,当然自然也会长寿。也就是说道家不以狭隘的自私生命的养生为目的,但却有个体生命的养生作用。中国道家的养生才能称为“养生之道”。

中国道家的“养生之道”的理论内涵非常丰富。中国道家“养生之道”的中心的和基本的是炼气,道家养生是“性命双修”的过程,它是以炼气修养身心,所以炼气即是养生。所以养生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养为基础上结合诸种养生的综合,强调和修道德的统一,强调运用阴阳的道生的方法养生,强调以炼气摄生进入恬淡虚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淳德至柔的养生,其次再结合适当的药补和和食养,起居调养,和于四时,这就是道家的“大道”养生。

所以道家的养生之道是依据的是道家的阴阳道生的方法的、体察天地至道的炼气活动,道家理论全面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应用于人类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和人的生命生活的道家的根本方法,不但能改变和改造生命本体,而且是变革生命思维,融合自然的统一,是道家修炼是大道内涵,所以道家修炼必然也是生命的养生之根本的大道。

五、道家修炼的三大命题

道家修炼与道家重自然和贵真是一致的。道家修炼是运用道家所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的思维知识进行基本的修

炼而探索自然奥秘,归纳起来就是道家修炼的三大命题,它们决定了道家的和中华民族的关于修道德的基本导向。

这三大命题是:⑴“天人合一”的命题;⑵“我命在我”的命题;⑶“修道德”的命题。

1、天人合一的命题

天人合一命题是道家关于自然与人的统一性理论的命题。道家指出自然出于“道生,有常”的结论,因此修炼即是贵真思想的体现。贵真之路是人们通过对身体的“精、气和神”的发微,而发展到对宇宙的基础性的“气”的概念运用,和统一性的“道”的概念的发抉,形成的“抟气”技术,所以,道家炼气修炼就由修身的身体导引术“器”的修真而归于“道”化。当身体的真气与宇宙的真气同步,修炼就达于与自然的“大道”的“归一”,道家炼气修炼也就达于“天人合一”境界,才能实现修道德的基本目的对“归真”的“修真”探索。

由于道家通过炼气修炼能直接感受到和接触到大自然的道,获得道慧,道家炼气修炼也就是被道家作为“修大道”的有机的而且是重要的组成。因此由于这方面的运用,使道家不但将古导引术吸收和保留下来,而且也使古导引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使朴素的“古道古德”成果上升为系统的“道德”大论成就结晶。

由此可见,道家炼气修炼不但是修身炼气的“天人合一”的技术的“数术”,而且由于有效的解决了“修道”和“道的”证修的验证的技术,也是道家对宇宙的认识方法的“天人合一”的技术的“数术”,是“大道”技术。故对于“清净自然”的道家而言,修道德则必然涵蕴炼气修炼的技术,而炼气修炼的技术有是修道德的理论与方法,道术是直接合一的。道家必然在理论上和修炼上的发展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所以,这个命题应该是道家的基本的理论成果的结晶。

2、“我命在我”的命题

“我命在我”是建立在道家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天人合一”命题上而进一步发展出的命题。道家修炼既然通过炼气明证了宇宙和人的统一的基础是“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宇宙的自然本根是气。因此,虽然修炼的基本目的是炼气修道,但修大道的终极目的又在哪呢,是修大道吗?不是。所以道家进一步指出,修道修炼的过程不但是通过炼气修炼的实践实验活动,和对宇宙不断的知识抽象化而“玄之又玄”的到达修“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合道的直接同一的修道活动,而且道家提出了修道是人的活动,所以炼气修炼和修道的中心是人。

于是道家一方面指出了“人也,命也,天也”的事实,故庄子提出了命归自然,修道不为寿的结论;但另一方面,道家又以生命为本,极为重视生命,所以道家自然的形成了“万物悉备于人”观点,也就是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归一”、“归根”的炼气修炼、炼气修大道的过程,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过程,用今人的话讲是人认识宇宙、掌握宇宙的基本与根本的过程。

以道修身而达于“全生”、“全神”,成为“知道”的真人、至人、神人,这始终是炼气修炼、炼气修大道的要旨。所以对延寿的方术置于不屑,道家指出,作为生命的人,不但是形寿的自然过程,更应是宇宙自然的关系的主体,是宇宙的道的驾驭者,是在有限生命、社会与大自然环境中,自己命运的真实主人,是人的性命生活的最高境界,因此,炼气修炼、炼气修大道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性命双修”的大道过程。

于是道家就阐发了炼气修炼的进一步的意义,即是“我命在我”,形成了道家炼气修炼的第二个命题。所以,炼气修炼是性命的最高境界的技术,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故而道家炼气修炼实是发展人和对自由程度掌握的过程的修炼。

3、“修道德”的命题

道家修炼讲的是“以道进德”。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大道”;上善若水,德是自然的“大德”。所以,“修道德”,在道家理论中和在道家修炼中,不仅仅指一般的“修道德”行为,更是指修“大道玄德”的修炼。。

“道者,导也”,在道家看来“大道”就是真人、至人与神人的路途。道家说,“道生之,德蓄之”,这条路途必须由德来保障的。所以,道家修炼与道家倡导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宗旨是一致的。道家也将这种思想融贯在道家修炼中,认为气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则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且对于“全神”的至高层次而言,有形的、具体的技术虽然在入门炼气筑基时很重要,但已经是极为低层的“小术、小法、小道”,是为寿的养身的小德,属于巫与方术之流,不能解决“全生”的性命问题。而“大道”修炼是“玄之又玄”的,是难以用具体的技术掌握的,只有德、用德而无德,“恃而不有”,才能真正进于大道,才能完成修炼,获得“全生”。所以,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道家修炼的高级技术,是修炼的成功的至高原则。

而且对于一个“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得道”的真人、至人和神人,老庄说,由于他们是“能知古始”,通于“道”的。如果以道而谋一己私利,和教导大众以私,“众人熙熙攘攘以趋利”,那么天下就会“大道废,大伪出,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至于人性坠落了,自然也惨遭破坏的境地,难道这不是修道的悲哀吗?所以修道,“不可不畏”,“畏”则德不可偏废。

因此可见,修炼成不成功,不仅仅是修炼不到家而“废身”,更可能“废大道”,“使万物为驺狗”,是事关“大道”修炼成功的至要。

故道家要解答“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命题的关键是“修道德”,因此是道家修炼的第三个命题成立的依据。

故道家解答“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和“修道德”三大命题,一方面是建立抽象的理论分析寻找方法和道路;另一方面更以炼气修炼为“大道”的实践基础,通过结合修炼的感应、体验和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提出的解决人与自然的这三大命题。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就决定道家修炼是结合道德的内在的“大道”的和“玄德”的统一的方法论的炼气的技术之学。

道家修炼的三个命题之间的关系是:道家修炼的第二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的发展,第三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第二个命题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第一个命题是道家修炼的基础,第二个命题是道家修炼的核心,第三个命题则是道家修炼的灵魂。道家修炼的三个命题三者不可偏废,但各有重点。

所以,道家要解答的“天人合一”、“我命在我”和“修道德”三大命题,如果没有炼气修炼,是难以解答的,但仅止于此仍不是修道。因此,以炼气修炼修大道,道家炼气修炼的三大命题作为修道必不可缺的核心内容,其难道不正是你我所需要得到的同于天地的大道境界吗?不正是你我所需要得到的道家的正解吗?不正是你我所期望的彻底的身心解放和终极自由的修大道吗?

六、道教和道教修炼

道家与道家修炼是指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的、阐微上古的“古道古德”为内容的知识活动,是一个属于中华民族关于自然与人生的综合性的大知识体系。

道教和道教修炼虽然也有修道德和炼气,但主要则是指以老子的“道”为本体、为最高信仰,以修炼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思想渊源于中国远古的思想(如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等)、道家理论和神仙方术。道教组织的正式创立,一般认为是在东汉后期,创教人为张道陵天师,初期称为“五斗米道”。

道教和道教修炼的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也是道教修炼的象形标志。道教神仙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和修神仙。“三清”尊神是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为最尊的神仙,也是道教修炼层次的最高术语之一。

道教和道教修炼的重要贡献主要有:其一,是道家以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的存在方式;其二,它对继承、发扬、发展和完善道家文化和道家修炼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三是通过道教修炼,内丹术的出现,发展了道家的修炼,达到了一个精细化的发展阶段;其四,促使了中国科学技术、文化与祖国中医药学的发展。

当然,由于它的宗教性质,道教化以后,使道家修炼走向私密化和神秘化,但它的修真、修道德的主旨是最重要的,在传承上仍然继承了“大道行世”和“天下为公”的宗旨,和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与民族生存奋斗的精神,这是我们研判道教修炼时应注意的。

七、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法则

迪子将道家理论与道家修炼总观进行提炼概括,形成了一个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法则,共有七条,内容见于如下: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法则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炼虚合道,道法自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3、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4、专(抟)气致柔;涤除玄览;真人之息以踵。

5、三田之中精气微;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6、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无为而无不为。

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法则是在学习道家理论是一个了解道家思想的重要的形式,更是道家修炼时的依据和遵行的准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当然每个修炼者更应结合自己的修炼形成适应自己需要的原则。

八、道家修炼的气论

“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更是道家的三大核心概念之一。对于气,老子说,抟气至柔,庄子说,通天

下一气,内经说,移精化气,《黄庭经》则直接以炼气的气化过程表述了气的内涵,可见,对于道家气是万物的基础与本质。是结构性的和修炼的过程性的成果。

气在道家修炼中被划分为:①精、②气、③神。指出气是“炼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过程,修炼中的三种不同的结构对象,在修炼的过程中对应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因此道家的气是结构性的和修炼的过程性的描述。

道家修炼的中心与基本活动就是炼气。道家修炼学指出,气是“精气神”,是天地人的本根。在人,“精气神”是津、精、气,是五脏的真元,和丹田黄庭的真气;在地:“精气神”,为万物成长积聚的物华精神;在天:“精气神”是日月星三宝光华。

道家修炼说,气是生命的本根,精养灵根,气养神;气是修炼“精气神”的原质材料,也是“精气神”的修炼结晶的精华。

道家炼气修道德是以“气”行“清净自然”,所以炼气是对自然状态的复归,即是修真。道家炼气修炼的最重要性和最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和它对“内景”的经脉、丹田、藏象和神的“气化机理”与效验上,即表现为以气的“涤除”与“玄览”奇妙上。

道家炼气修道德基本的是生命奇迹的创造和生命的创新。“气”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是“道法自然”的“大道”的“玄德”的“上善若水”的天然禀性。炼气能“真人之息以踵”,老子说的:“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能使人至柔,能“握固”身体而祛病。所以,道家炼气修道德,实质是生命奇迹的创造和生命的创新。

可见,“气”与“精气神”远远不是一个概念性的理论,道家的修道德和炼气活动也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抽象,而是生命与宇宙的实体,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此,“气”在道家并不神秘,“精气神”的修炼也并不神秘,它是宇宙和人体的精微的自然的基本形态,是道家修炼的重点和基本对象,也是道家探索自然的载体工具。“大道无形”,其言不虚也。

九、道家炼气修炼学

道家有一个相当系统而完备的炼气修炼理论。

道家指出,进行炼气修炼可以得到全面的智慧与人生生活。“道生之,德蓄之”,“把握阴阳,和于数术”,“抟气至柔”。道家为修习道德的智慧至学,运用包含了一系列导引炼“气”修炼的方法,作为保护生命,认识自然和人的修道德的治学基础。

(一)道家炼气修炼学的历史渊源

这套文明大学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育的中华民族重要而的独特的宇宙观知识、道德修学知识和健身、强身、医疗等等的重要传统文明内容,是中国太古、上古时期的“古道古德”知识体系的内涵,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将中华民族的知识血脉继承保留和获得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道德繁荣时期,迪子将道家关于炼气修道德的大学内容进行挖掘整理研究,这就是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的来源。

(二)道家炼气修炼学的范围与内涵

道家炼气修炼学是遵循以道家“古道古德”古训的“大道玄德”作为总的炼气修炼的原则指导,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融道家理论、道家方法论指导下的集道法术于一体的道家炼气修炼学。道家炼气修炼学扼要的讲,是关于研究修道德和炼气相结合的中国传统的修炼数术学。这是因为:

中国在太古、上古形成的宇宙自然观学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是天地人和气构成的万物世界,因此,“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因此,宇宙是道生和德蓄的世界,道是宇宙的至理。所以,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是建立在道家“大道”的“修真”的宇宙自然观学上的。生命的本质也是宇宙的“天真”部分,由气组成和道主宰的,生生不息。因此,中国道家以“上法圆天,下法方地”、“道生”的宇宙自然观学为基础,主张自然“厚德载物”的禀性,生化、化育万物,是“恃而不有”的“大道”的“玄德”。所以,道家炼气修炼学首先是道家以“大道玄德”作为总的原则指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融道家理论、道家方法论指导下的“大道”炼气修炼。

其次,中国道家炼气修炼也是建立在道家的“气”为物质基础和物质演化过程的“大道”“修真”的“精气神”的大道的技术学。道家指出,大道是“天地之大纪,自然是“通天下一气”的“道法自然”的大道世界,所以,宇宙“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宇宙万物是以“气”为承载的道生世界。炼气修炼通过“抟气至柔”

获得移精化气的炼气冲和的效果,不但能“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而且由于在炼气修炼中“和其光,同其尘”,达到与天地“上合昭昭,下合冥冥”的“玄同”的境界,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故炼气修炼也是“天人合一”的能“知不知”,能道生和明阴阳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大道修为。

第三,道家的炼气修炼是一套炼气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和方法的修导的方法技术的总称。道家的炼气修炼是以动静导引相结合的“气”的修导,它运用的方法理论贯串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和方法。阴阳在道家的修炼就是以道生气,以道导引身体炼精化气;五行就是阴阳—道生的具体模式化,是气化的规律在归根五脏的真性实象。所以阴阳五行在道家的炼气修炼的内涵,以传统的简单的口语概括的表述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炼一口气”的修炼,术语化和系统化的表达是“气----精气神----全神——修真”的修炼。所以道家的炼气修炼学是属于修道德的显学的理论部和修炼的的玄密之学的炼气部结合构成的修道德的炼气修炼的方法技术大学。

第四,道家的炼气修炼学是对生命的“全生”技术修炼。对于生命道家提出了“全生”的含义,道家指出,道,道家修炼是人类“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因为修炼是进行以炼气为基础的修“天、地、人”的“大道”学,是全神进道德的阶梯,炼气修道能使人具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厚德”的价值禀赋,所以道家的炼气修炼也是使人珍惜生命的修道德的技术修炼。

第四,道家不但将炼气修炼视为个人的全生至宝,也是人类生命的全生至宝。道家提出“大道行世,天下为公”为—炼气修道德的准绳。道家最重要的是不是导引坐忘,是将炼气修炼也视为一个道德世界的坦途,所以道家炼气修炼才被称为“大道玄德”的修炼。在道家修炼中道家努力倡导依循“古道古德”“清净无为”的修大道和传道准则,坚守和坚信“大道行世,天下为公”的大道玄德的传统。所以道家修炼是道家“替天行道”,努力践行的一个大道境界的理想的技术工具。

通过对道家以上技术修炼内涵的分析,可见道家炼气修炼是进行以炼气为基础的修“天、地、人”的“大道”的、以全生、全神进道德的技术理论。因此,关于道家的炼气修炼学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概括归纳:道家炼气修炼学是修道德的智慧至学,是中华民族重要而的独特的宇宙观理论,道德修学的理论,健身、强身、医疗等理论组成的重要的中华传统文明体系,是在道家理论指导下的、即关于“天、地、人、道”的“大道玄德”的理论与实践的集道法术于一体的道家炼气的修炼知识体系。

(三)道家炼气修炼学的体系结构

道家炼气修炼学是道家理论的具体化,目的是为修道德、和贵生服务的,是道家掌握自然、发展知识、了彻人生的重要内容。道家炼气修炼学如同道家文化一样,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即道家炼气修炼学的体系,它由道家道德理论、道家生理学和道家导引学组成,对它们的研究即构成迪子所称的道家炼气修炼学。

十、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体系

道家炼气修炼是道家理论、道家炼气修炼学理论的具体化,即是属于道家的“数术”内容,因此“和于数术”的一个主要内容的表现其中就包含道家炼气修炼的实践活动。

道家炼气修炼的体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原则与方法概莫出于道家理论的天圆地方的自然观、道生德蓄的大道玄德的道德观、阴阳五行的方法总论、和握固抟气全神的修炼技术要领总观组成,是道家炼气修炼必须遵循的准则。对此进行总结概括,是顺利完成道家炼气修炼的关键,也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口传身授”的宝贵经验内容。

道家认为炼气修炼的目的是为了完整的认识自然的、和生命的意义,修道德、炼气和贵生是统一的,是天人合一。道家修道德是以治气修炼为基础、基石和出发点,所以完成修道德,必须炼气;其次,炼气的过程就是修真、归真,是发现自然奥秘,所以道家炼气修炼也是证道的重要技术手段;第三,道家指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炼气效应,炼气也是改造生命,卫生生命的重要修炼技术。故此,道家炼气修炼充分的体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古道的道数和术合一的古道思维,也常常被称为大道修炼术。

道家炼气修炼内在的即是炼精化气过程的修炼,外在的是以身体为主的自然技术活动,道家炼气修炼是由一系列完整的导引体系组成,包括动作导引,坐忘等组成,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中心活动目标是炼气。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是“蓄德、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中华民族“古道古德”发展的显著文明成就,是道家产生“大道”的道家修炼的重要的法与术,是验证道家道德理论、修正发展道德的修炼,和造福人类、开发文明智慧的独特修炼。

炼气在太古、上古的古代称为“抟气”,道家炼气修炼始终是在道家理论的指导下的修炼。道家理论对道家炼气修炼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和贯彻始终的,主要表现为如下要点:

1、道家理论的“大道玄德”是道家炼气修炼的总的和根本的原则;

2、“道法自然”,“恬淡虚无”和“归根”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原理;

3、“阴阳五行”的道生方法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方法;

4、“调形,调息和调心”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要素;

5、“松、静、自然”,“开合升降”,“至柔”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要领;

6、“天人合一”(“地点、方位,时间”)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条件;

7、道家炼气修炼的基本过程是“精气神”为主导的“炼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发展过程。

以上道家理论的要点在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中是全面体现。迪子已将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法则于前发表,它是道家理论与道家修炼总观的高度提炼的概括,共有七条,内容见于前述,供做道家炼气修炼的道友参考。道家导引术是道家“气”的理论的具体化、技术化,统称为“炼气”功夫,古称为“抟气至柔”。“炼气”功夫的理论化运用就是道家导引术学,它是在道家自然思想、一般的原则、根本方法和道家经络生理学为主的理论相结合的、道家宇宙模型运用的具体化的和技术化的成果结晶。

道家导引术立足于“实其腹,虚其心”,以脏腑为真元所在的府所进行炼气,基本的修炼要素是“调形、调气和神”,基本的修炼要领是“松、静、自然”。道家导引术基本的中心是目标是“炼气”而达于“全神”。

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道家分为形体导引术、形意皆静的导引术和导引辅修术三大类基本形式。

道家形体导引术是以动作导引炼气术(现代称为动功),古称“熊经鸟伸”,它由一系列目的明确的、连续的动作组成,是相当有效的祛病术、健身术和强身术,一般是道家炼气修炼的起步阶段。道家形体导引术的运动特点是松柔、外炼筋骨皮为主,而内则导引五脏六腑的运化机能调动脏腑真源修炼真气,目的是开发人体,古法所称的“三伐毛”,或“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一般指这一阶段的效应和功用。

道家形意皆静的导引术是形意皆静而听任自然的导引炼气术(现代称为静功),古称“坠四肢”的坐忘,它也由一系列目的明确的、但基本呈静的形体状态组成,一般有坐姿、卧姿或站姿三大类构成。而坐姿的形体形体又有两大类,一类是盘腿坐,一类是两脚放于地面的有一定高度的坐形,一般是坐于凳椅的坐法。道家形意皆静的导引术不但亦起着相当有效的祛病术、健身术和强身术的效果,而且起着炼神效果,一般是道家炼气修炼的较高级的阶段。道家形意皆静的导引术的运动特点是松柔、内炼筋骨皮为主,既导引五脏六腑的运化机能调动脏腑真源修炼真气,又导引真源真气濡养五脏六腑,目的是深化开发人体,开发智慧,进而“天人合一”,进入“炼虚体道”的“修真”境界。古法所称的“三洗髓”,一般指这一阶段的效应和功用。

道家炼气修炼或尚有一套形体外似动而内静的动静皆备的导引术(现代称为自发功),或许是道家炼气修炼所称的古朴导引术。

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辅修术,一般是按摩术,有整体的,也有某一部位的,目的是起着调理气血,激发气机的作用,普遍用于修炼前和修炼后使用,在后期道家称为“起火”或“息火”。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辅修术亦具有祛病术、健身术和强身术的效果,长期坚持效果等同于道家形体导引术。

总之,道家导引术的基本功能是炼气修身、炼气修脉,而达到炼气全生、炼气全神的性命俱修的真人、至人和神人的“大道玄德”的体道德境界。

可见,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是一门高度复杂的技术学,因此而概括成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学。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是道家理论与宇宙理论模型的运用结晶,它是号为博大精深,自然之大学,大道之学的中华道家的内涵与成果的重要反映。故,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综括的说,也是:

理想的健身(术)学:抟气;理想的强身(术)学:致柔;理想的祛病(术)学:贵生;理想的心理(术)学:恬淡虚无;理想的大智慧(术)学:道法自然;理想的全息文明(术)学:天-地-人-道;最简单的知识方法(术)学:大道至简。

所以,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成功的解开宇宙自然奥秘的知识窗口的技术。对于修学道德,通过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一般是能够达到道家基本修炼操作的预期效果,所以是中国道家非常重

要的学习内容。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导引术体系的修炼在入门阶段(筑基阶段)一般需要有丰富经验的人(道德真人,或者师傅)指导下进行。可见,有经验的人(师傅)是非常重要的入门的决定因素,是道家修炼学习和今后发展水平高起点的关键。

“大道至简”。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也是一门极简单的技术,掌握入门阶段(筑基阶段)的初步要领,依循道家的基本原理,不懈的勤学求真,从“道法自然”的理想效应讲,是可以将复杂知识简单化而达于“大道”的基本途径。

“无私、无虑、无欲、为公”是“清净无为”的“重德为本”,这是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修习的古训,是中国道家千古万世反复强调的、最高的修炼修道原则,也是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最简单的最有效的技术,更是中国道家顺利完成炼气修炼求达“大道”的根本保障。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口传身授”,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的修习表明中国道家与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是一门实践的修炼。道家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学习道家而不明修习道家炼气的重修炼要旨,是足入宝山而空空而归。悠悠千万年,中国道家影响不断,中国道家炼气修炼传承不断,且叠出光彩,人才辈出,光耀民族灵魂,自有她神人明亮,魅力长流的玄奥。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的修习也表明,学习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既需要恬淡虚无的境界,也需要发扬不畏坚辛、勤修大道的献身勇气与精神;既是前路艰辛,又是精神幸福的宇宙奇妙的探索之旅。

舍小我,为大我,“大道行世,天下为公”,为文明,为民族,为人类,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导引术体系不但是道家炼气修炼的“弘术,弘法”的道家学问,也是道家的“弘道,弘德”的非凡智慧大学,更是中华民族“大道玄德”的“古道古德”的精神价值的彰显与传承天下大学。

十一、道家修炼的主要文献与道家修炼术语

(一)道家修炼的主要文献

道家的文献经典是道家修炼的思想、观念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功理、功法的理论来源。以历史来看,道家修炼文献众多,甚至散于正野史各书,于此择其主要文献罗列如下,供修道德参悟:

1、道家修炼理论原则经典文献:《道德经》;

2、道家修炼阴阳五行方法论经典文献:《易经》、《黄帝内经》;

3、道家修炼生理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黄庭内外经》;

4、道家修炼导引、坐忘、悟道技术要领经典文献:《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

5、知识视野拓展文献:《庄子》、《列子》、《孙子兵法》、《史记》及四大古典名著;

6、诸子百家与屈原的《楚词》,也是道家重要的心灵思维的文献。

我国古代文献与出土文物证实,道家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优秀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其中重要的人物是:赤松子、老子和黄帝,据说传了道家最重要的理论经典:《道德经》和《黄帝内经》。

以及择其中华文明发展中的文学成就,作为辅修资料罗列于下:

1、《西游记》;

2、《三国演义》;

3、《水浒传》

4、《红楼梦》;

5、《封神演义》。

(二)道家修炼术语

道家修炼术语是道家修炼的理论观念、修炼原则和功理、功法的提炼,也是道家修炼的约定俗成的技术化语言,是反映道家修炼的过程与环节的规范,是修炼的效应和功能的理论表述;是重要的人体部位,经络、穴位的道家生理学的专用术语。

道家修炼术语范围庞大,复杂,通过以上道家修炼术语内涵的展示,可以概括的说:道家修炼术语是道家理论、道家修炼生理学和道家导引理论的范畴的概括,是修炼的理论的提炼和修炼的约定俗成的规范。

十二、道家修炼发展史

(一)中国道家修炼发展史

中华文明发自自然,是一部读“天书”的辉煌历史,中国道家修炼就在其中孕育和发展,所以,中国道家修炼发展史也经历了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应该是中华文明中发展最悠远,继承最完整的文明形态。由于久远的历史,如何将其断代,是一个相当棘手的工作,但是由于她传承的完整性,历史线索仍然是相当清晰的,

迪子依据古传资料和口传资料,并将其与当代考古成就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迪子的道家修炼发展史的划分。

中国道家的历史划分是研究中国道家修炼发展史的主干,而且这也是与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的传统划分相一致的。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时就大方向的划分为:太古、上古、中古和下古(近古)时期的各个区分显著的朝代。对这种历史脉络的整理,迪子将中华文明发展史相应的划分为七个时期段,道家修炼发展史与其相伴而发展:

(1)太古是混沌氏、刑天氏舞干器,盘古开天地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时期。

(2)伏羲、女娲和神农三皇的上古时期,这时期的知识主要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天地人的自然发展活动为主,但太古的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自然常识和活动的经验,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萌芽或诞生时期。传说三皇时期女娲抟土造人,伏羲推演先天八卦,神农人文初祖为道文明的初创。据说祖先人首蛇身,是“道”的原型,这应是中华民族具备自然经验的积累,修道德的肇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修炼的导引术和炼气产生的开端时期。根据流传的记载,此时期虽然为中华民族人文初始时期,但修炼成果却相当丰富和精奥。

(3)黄帝、炎帝、尧、舜及大禹五帝的中古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定型时期。定型时期是人类从自然走到对自身的关注时期,因此从道德,炼气的自然的阴阳、五行,八卦推及人身,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活动的观念和生命观。此时期产生的中华民族修炼的的导引术具体多样而且有针对性,是中华民族修炼、炼气大规模运用和普遍推广的时期的开始。不但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文献资料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当代对这时期的出土文物也相当清晰的表明了这种成就具备相当的系统性。

(4)夏商周的下古(近古)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定型后的社会发展的时期,人的影响上升为主要的,从自然生发的道德开始大量的关注人的未来,和人天关系,主要表现所谓的“后天八卦”的衍义和《易经》的理论上。下古(近古)时期也是导引术和炼气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

(5)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繁荣时期,也是道家集大成时期,道家修炼由此获得了道德理论发展、阴阳五行方法论发展、中国生理论发展与导引技术发展的高度统一的发展运用,中国炼气修炼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准则,以及重要的理论术语出自于此时代。

道家修炼经过以《道德经》与《黄帝内经》为主的提炼与发展,相当程度的脱离了巫、方术和导引的低级水平,正式将炼气作为修道德的途径而较系统的以理论形态形成和出现了,也标志着道家炼气修炼的理论形成。

(6)后古时期,秦以来至清的整个封建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发展的成熟时期。这时期中国道家对中国文明进程的影响力虽止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沉潜。但道家修炼以内丹术的道教修炼形式走上了宗教发展、社会(民间)发展和医家发展的分化繁荣的道路,并与外来的佛教文化和修炼交融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默默的守护者,体现了道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价值。另一方面,由于道家与道家修炼的核心性质是张扬“古道古德”,因此,成为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私有制度而极力压制和力图改造的对象,前者则被妖魔化,和以政权力量屡屡打击,后者则受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内儒外道”的儒化,和降低其核心价值的所谓的“养生文化”的以迎合统治阶级淫奢生活方式的需要改造,其中较为宋代最为明显。但不论如何,道家与道家修炼的核心性质的“古道古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因此,无论来自何方的力量,或者是激发彰显这种传统精神的力量,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道家修炼的代代传承,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替天行道”的义旗和人民的义气行为无不表明了这种实际;或者成为这种传统精神的力量的无意识的传播者,使人们更多的接触她的精神,反而强化了中华民族在传统精神下的凝聚力。

(7)晚清、民国及新中国的近现代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由几近衰亡到逐渐复兴的时期。晚清与民国由于国难民族拯亡运动,历经两千多年的神秘发展,道家修炼正式再兴,努力于强种救国为务,其辉煌表现为传统的中国功夫精神价值张扬民族自新的“古道古德”传统。尤其是新中国使道家修炼迎来新生,成为人民修身,健身、祛病、防病和提高体质的重要手段获得了普及;尤其是新中国承担了中华文明的继承、挖掘发展任务,不遗余力的对中华文明进行现代化,使中国道家修炼复兴获得了全面现代化的发展基础。

复观中华历史,一而二,二而三,迪子感慨,每在人民谴难,民族兴亡之际,常是道德人士倍出,“替天行道”之时,道家修炼如是迩来,令人扼腕不胜零涕。“大道玄德”至学,道德旨意深厚,诸君珍惜,中华至宝必光耀人类寰球!

(二)道家修炼的未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充满高度智慧精神的伟大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重大和深远,而且也丰富而奇彩辉煌。

“古道古德”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母体,道家文化是连接中华民族与她的文化载体的脐带与基石。道家修炼是道家文化自身发展中的一个文化大观现象,其炼气修炼对道家文化起了升华和深化的贡献作用,成了高度发展的中国文明的重象征,对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地位和辉煌与贡献不亚于道家文化本身。

5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知识与信仰的价值。曾经,世界上那么多民族,最不缺乏信仰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做为中国人,当出生那日起,就顶着信仰的光环和上下五千年的灿烂的文华!

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化定位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迪子认为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必须从以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悠远的关于自然与人的高度一体的道德文明传统为基础开始。

当前中国道家文化和道家修炼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中国范围,并且正在不断地向世界扩张它的影响,在走向世界文化的更高融合和发展中,世界人民对它的不断的了解的深入,和热爱使它已成为人类文明财富的重要瑰宝组成,故开展中国道家文化和道家修炼的成果的介绍、研究和学习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或许,因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的精微,她的“大道玄德”灵魂永远是世界之巅峰大道!

或者现代化是一个不需要的梦望,需要改造的是我们那颗已远离我们的“道之根,气之始,命之所系”的“天之骄子”的心性。我们只须守着千年的辉煌,寂静地只须走自己的路,走,一直走下去…

但,世界一定会走近她。因为她的名字叫中国!她的文明叫悠久的“厚德载物”的中华文明!

十三、道家修炼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影响与贡献

道家作为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它的内容表明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是中华民族在文明成长中古远的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道”与“玄德”、“贵生“与“天人合一”的“古道古德”思想的直接继承者。所以,道家修炼由于是直接的以这些思想为原则的道德修炼学,对中华大地的影响极为深远,在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底蕴的基石与根底,对中华文明的全面发展、繁荣和辉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道家修炼对中国民族、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贡献,迪子概括出了十个基本方面,主要表现述见如下:

(1)在民族思想观念上,“上善若水”的“德”的彰显是第一位的。所谓的真人,至人及神人,不但是修炼之人,而且领导民族的人必须是以“淳德无我”贡献民族的“大德之士”,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对自己提出的崇高要求。因此,“德蓄之”,对中华民族的“崇德”、“重德”的“德教”的社会观念产生了不可动摇的影响。

(2)在民族求知求道上提出了“求本”、“务本”、“归根”和“形而上”的理论发展的思想,为民族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修大道”精神的基础方向。

(3)道家修炼对道家的“道生”理论,即阴阳五行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将抽象的“道”具体化、感性化的能力,为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集大成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泉源。

迪子于此特别强调的是,道家修炼形成的(1)(2)(3)的三大贡献,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它们共同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深厚的民族禀性,是构成中华民族民族的灵魂、和中华文明的价值的核心。

(4)我国的中医药学也称为“中华道医学”,因此,一方面表明“大道玄德”是中医“悬壶济世”的基本标准和行医的基本准则,可见对中华医药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道家炼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在祖国中医治疗学和临床中占据了突出的和显著的位置并且可以单独运用,同时也是中医针灸、按摩治疗“得气、调气”的基础学习,它的神奇作用至今仍然吸引人们的关注。

(5)中华民族长久以搏击大国而举世闻名,其中就不乏道家炼气作出的杰出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所有功夫是以炼气为基础、为底子的功夫,道家炼气基本遍布内外诸家的中国功夫之中,它的“精气神”标准是全面发展的、高度技艺化的、全面实用的技术的中国功夫的标准,也是中国功夫登峰造极的内核。可以毫不夸张的自豪的说,所有的导引术基本具备中国功夫的条件,所有的中国功夫只要是以炼气为基础的就是可以作为导引术,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统一。高级的中国功夫也许不是拳脚,而是在重德的原则下的气和神的运用,是修大道的路径,“大道行世,天下为公”,岂是轻许?!

(6)道家炼气对中华民族的技术影响是深远的。在技术上,道家倡导的“好道,进乎技”的技术应用发展观,是建立在精微的缕缕辨析“精气神”的基础上的,而且道家炼气本身更是高级技术,是“玄之又玄”的大道技艺,其水平近乎玄机玄迹,其应用方法超乎想象。修炼得道者迷者,非迷路也,实乃陶醉到一个神气的大道的缤纷世界。所以中华民族在工艺技术上也必然成果累累,技术文明的成就辉煌耀世。

道家修炼的(4)(5)(6)的三大贡献,是道家炼气的必然成果,也是“数术”的具体形式,或道的“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技术化表现,它表明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是相当全面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个伟大的技术文明史。

(7)对对秦汉以后的中国儒家的影响是是不可低估的。自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成为封建统治者所谓的“国学”。道家虽然沦为非主流思想,成为旁支,仍然继续在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础。即使后继儒学的宋明理学和明代心学,更是揉合了道家学说的宇宙思想及道生方法发展而成。所以,尽管长期以来中国儒家虽然在思想上极力排斥道家、打击道家及其炼气修炼,妄图“内儒外道”的以儒家思想改造道家的大道思想,但却在思想根源上始终依赖道家,不能独立的脱离道家而发展,而且常常企图借助道家修炼的方法完善其“心斋”的修身术。

(8)对宗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本土的“道教”的影响,二是从印度“西土”东传的佛教的影响上。

“道教”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道”来教化民族人民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是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文明质素的重要手段。东汉以后,则将道家思想和人物神秘化,作为“道德”的表征,而道家修炼从修道德转而则被冠以修神仙的终南捷径的手段,从此道教使道家修炼走上消极的发展,产生了中国的本土宗教系统——道教。虽然道教使道家修炼走上消极的发展,但由于道教宣道德的中心是“古道古德”,因此,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中,道教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保持高尚理想社会的重要文化,它常常成为鼓舞人民追求平等的动力,当然也与封建统治的国学内容的儒学是常常对立的社会价值,引起统治阶级的恐惧和不安,常常禁制道教的发展。

佛教是从印度“西土”东传的宗教,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扎根,根本的原因是佛教的“众生平等”和“舍己”的“慈悲为怀”的“功德”观,和蕴涵的佛家成佛的修炼方法近似和一致。所以,印度佛教一走上东土,就注定要改造为具备中华“大道玄德”的内容相合的发展道路,这种改造在中国禅宗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佛家的修炼也脱离不了道家“全身”到“全神”的“全生”思想观的影响,这点在佛家修炼的典籍《易筋经》和《洗髓经》中是相当明显的,而且佛教修炼的修炼模式更脱离不了中国的经络学说和“归根思路。

(9)道家修炼对中华的艺术成就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贡献。道家修炼对中国文学、音乐歌舞戏剧、绘画雕刻到杂技表演等等及其理论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这种影响重点表现在道家修炼的“神境”所阐发的“形神”与“意境”理念的深刻影响和指导,这在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表现的极为突出。而且,由于道家修炼与道家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道家修炼的传播也使它极为重视文理、文体和文思的及其书画、音乐和表演的手段,从而也造就了中华的艺术成就的辉煌文明史路。

(10)道家修炼对中华民俗影响;道家修炼属于中华民族根深叶茂的文明,它的成果长期被中华民族传说和作为向往的理想精神的寄托,它的历史人物常常被作为民族精神与道德的楷模广为传颂,特别是“崇尚自然”思想风格和奉行“节俭”的生活精神更深深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求朴、求直和勤修的精神更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中,而“问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熔铸成中华民族“克难致胜”的力量和不畏强暴的恒久的斗争精神。

对于(8)、(9)、(10)方面是道家修炼的广泛社会化的影响也表明,道家虽然被迫退出历史显相的政治舞台,但仍然沉潜于民族生命的精神中,始终保持了它的大众性质、社会化性质和民族性质。因此,中国社会的大众凝聚力仍然是道家“古道玄德”的精神,而道家修炼充当了连接中华民族与这种精神的强有力的纽带。

可见,道家修炼的终极目的不是“炼气”,而是“修道德”,成为一个“大道”与“玄德”具备的“真人”、“至人”和“神人”,使我民族成为文明素质高扬的民族。所以才为中华民族奉为民族精神的圭皋和至宝,而致我民族人民于南至北,由东到西,人不分男女,齿不分老幼,乾乾孜孜于此,始终不倦,力图登峰造极,不畏艰辛,以致生死度外,行道德而代代流传,对中华民族和她的文明璀璨作出了不可低估的重大贡献。

最后的篇章:迪子寄语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就这样初步告一个段落,其中有非常多的不确切,迪子为此向众道德朋友致以歉意。因为:一方面是中国道家炼气修炼的广度和难度所决定的,想用一种新的方式对中华民族这一伟大而辉煌的流传近万年的“身授”文明成就进行系统的理论综述是极为困难的;另一方面是由于迪子的修为和见识实在是太肤浅了,不但是对道家理论的学习悟解,而且更在于对中国道家炼气修炼上更为渺小,是很初步的水平。所以,《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学概述》有相当相当多的片面和错误,这应是迪子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迪子将随着修炼进展会不断的修正和增删,甚至彻底的变动,以其完善。

道家的理论是微妙的,老子用了三个“妙”表述犹觉不够,再加上了“玄”和“玄妙”、“玄通”来进一步慷慨这个“道法自然”的“道生”境界,当然老子的所有表述也是我们在华夏民族时代的普遍而通行的表述。我们的华夏民族及其祖先太伟大了,在那样的人类遥远时代就登峰造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已经屹立于人类文明的绝顶。

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是道家的修道德的理论的基础,而且一个民族在最高的理论上有极为有效的实证工具,是不多见的,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具备如此完备而丰富的手段。迪子随着修炼的进展,不断牛刀小试,由身及体,由心及神,内通外达,意境所发,智慧萌发,真惊天地泣鬼神,方解炼气修炼之高妙玄通处。于是迪子始稍悟道德精微,故虽只即炼气修炼之皮层,已受益良多,真实体会到我中华民族,有无穷瑰宝掩藏于世。

今天的我们面对如此绝学,如果任其沦落沉丧,不但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而且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其后果的严重性是相当沉重的。而且历史也曾经确是这样,因为老子明为写《道德经》,实为复兴我华夏“古道古德”的正统灵魂血脉。但当时的残酷时代,老子不能直述,只能铭心刻骨,用心良苦,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掩涵民族血泪,以表述复兴我华夏的愿望殷殷,和警告剽阉华夏民族文化灵魂以投靠异族求荣的“伪德”之大奸。

所以,今迪子宏申中国道家炼气修炼,亦为再次在此“文明世界”中,复兴中华大道文明,既内拯我中华民族文明于微末,又为悲哀理性狂决,道德危亡世界人类引申方向。迪子望诸众道德同志重视、爱惜中国道家炼气修炼,奋力自勤修道德,则中华“大道玄德”文明复兴有在即,新的人类世纪朗朗昭兴。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道家传统养生四宝2007

中国道家传统养生四宝2007-09-06 07:15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能治心血管病 参考《养生大世界》 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是中国道家传统养生四宝。很多人以往长期伏案工作,头晕、目弦、心悸、耳鸣、失眠病症长期困扰,十分痛苦。自坚持修炼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以后,彻底治愈了上述疾病。现将叩齿、咽津、握固、鸣天鼓的机理、操作及效应作一简要介绍: (一)叩齿的操作与效应 叩齿,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能去心火,治牙痛。 《九真高上宝书神明经》中讲:“叩齿之法,左相扣,名曰:‘打天钟’;右相叩,名曰:‘捶天磬’。”叩齿三十六遍为佳。《长生秘旨》讲:“叩齿行功时必要舌抵上腭,则舌下玄膺穴矣。”“此窍开,真气可流通于周身百节。” (二)咽津操作及效应 咽津,“玉池清水灌灵根。”心液滋合,气血流畅,水火既济,上润顶门,中注五岳,溉脏润身,诸疾不生。 《逍遥子导引诀》讲:“以舌搅牙龈之上下(一般三十六下为佳),每作三次乃止。”“津液满口,分三口咽下。”《仙术秘库》讲:“津液者吾身之精气,聚而成液,辅助五脏之机能,滋润六腑之作用者也。人无津液则五脏停其机能,六腑失其作用,气绝精尽而至于死,犹如水无源则流涸,灯无油则火灭也。仙家名之曰玉液……玉浆、神水。……练而咽止,则成不老之丹。” (三)握固操作及效应 握固,使人心气归一,有助于思想安宁,邪气百毒不得人也。 《道枢众妙篇》讲:“握固者何也?吾左右拇指施其四指或四指总握其拇指,用左右手以挂腰腹之间者也。这种手式有促进使心气归一,辟邪毒之气的作用。”《道德经》讲:“骨弱筋柔而握固。”葛洪讲:“握固守一。”《云笈七签》讲:“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日,留手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人内。” (四)鸣天鼓操作及效应 鸣天鼓,两手掩耳两食指压中指,然后食指用力滑下,略有敲击弹性。可闻若鸣天鼓声,击三十六下,有通血脉、激发内气作用。《圣济圣录》讲:“击天鼓,天鼓者,耳中声也。”《十二度按摩图》讲:“鸣天鼓治头晕目眩”,可“醒神益脑”、“清心明目”。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及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学子考北大的原因之一吧,今天作为北大的一名学子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考北大的一些心里路程,希望可以帮到学弟学妹们。 奋斗了了一年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北大的校门,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付出总有回报!这不是套话,这是我刚刚知道我考了多少分的那一刻的最深切的体会!想起当初大学毕业只身前往北京,举目无亲,那个时候不知道北大的食堂在哪里、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住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在哪里看书学习、不知道向谁去打听专业课的问题……,总之苦楚溢于言表,当然最后的得到的快乐也可以说是喜上云霄!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汪学长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当年以总成绩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新祥旭考研一对一讲解621中国古典文献学和832中国古典文献学基础专业课,首先我自己当初也是在新祥旭考研辅导学校辅导过专业课,觉得老师们水平很高,尤其是在北大的学子们几乎是没有人不知道新祥旭的,毕竟新祥旭创始人就是北大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新祥旭兼职任教的原因,毕竟我也是在这里的老师帮助下考上的,这个在这里不细说了,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留言或者加老师微信,那么我给大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中华书局(写的可读性很差,最重要,逼着自己去看)曾贻芬《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商务印书馆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史》中华书局 安静小太郎《经学史》万卷楼 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各经的发展源流很明晰) 徐有富《目录学与学术史》中华书局 江蕃《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精彩有个性)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 外国人与中国道家趣谈中国道家思想在国外的影响有多大?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外国人怎么说: 一、马若瑟在《道德经》中发现了“上帝” 马若瑟(1666—1735),法国传教士,1698年来华,他曾用拉丁文对《道德经》作了评述。马若瑟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传教士,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其中影响最大是他在《老子》书中发现了上帝的名字。《老子》第十四章曰:“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Yihs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也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名字,该发现非同小可,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中国也决不例外。该发现也鼓舞了“《旧约》形象学派”一帮人,这是一个要以中国文明证实《圣经》可靠性的团体,当时在欧洲也曾流行一时。其追随者经常召开关于上帝、神、道的学术会议,甚至今天仍有人在研究它。他们中一些大胆者甚至提出了“神道”教来代替基督教,终不为罗马教庭所容。 二、里根“治大国若烹小鲜” 里根是美国第40任总统,连续任两届。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当选和就职时年龄最大的总统,也是最长寿的总统。里根在1984年访问中国期间,了解了一点道家学说。他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

中,引用了中国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阐明其施政纲领。他还在咨文中鼓吹说,“在别的宪法中,政府告诉人民怎么做;在我们的宪法中,咱人民告诉政府怎么做,而且只能按照宪法上规定的去做。别的革命是用新的统治者来取代旧的统治者,而我们的革命却立人民为主人,雇政府为仆人。在美国,是咱人民说了算。” 里根一句话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于是八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老子》,其版权价值13万美元,可谓一字千金了。三、玻尔自称道家得道者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与爱因斯坦并称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双雄”。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了道家的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找到了哲学上的基础。 因为道家的太极图中的阴阳,就是处在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进一步探索更让他震惊万分,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所作的阐述,老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概念的相对性)、“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等互补思想。从此,玻尔就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他说:“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互补 关系。”1947年,玻尔设计了他的哥本哈根学派研究所图徽,其中心是伏羲黄老的“太极图”,同时还加上了“对立即互补”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道家认知疗法的操作程序

道家认知疗法的操作程序(ABCDE技术) 标签: ⑴ 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 此步骤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找出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并进行定性、定量和分类。 ⑵ 调查价值系统。 此步骤的主要价值目标是帮助患者认清其价值系统,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产生应激的主观原因,使治疗者可以在运用道家思想帮助其重建认知时有的放矢。 ⑶ 分析心理冲突和应付方式。 此步骤的主要目标是分析确定患者的心理冲突并了解患者的应付方式,针对其不当或不足之处予以调整和强化。 ⑷ 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 这一步骤是道家认知疗法中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步骤,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步骤。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患者熟记32字保健决,并能理解和吸收。 32字保健决:①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 ④清静无为,顺其自然。 ⑸ 评估与强化疗效。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治疗效果,总结实践经验,强化和巩固疗效。 认知领悟疗法:钟友斌在60年代初用心理动力学的原则对强迫症和恐怖症病人进行实验性治疗。国内称为“钟氏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的异同: ⑴ 承认人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承认人的一些活动可以在意识以外进行,自己不能理解这些活动的原因,尤其是病态的行为。 ⑵ 承认人格结构论,承认人们不自觉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来解决或减轻自己的心理冲突和烦恼,包括病态的恐惧。

⑶ 承认神经症病人患病后有两级获益,尤其是外部获益,给治疗这类疾病造成困难。 ⑷ 承认幼年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体验,对人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但不同意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的普遍特性,也不同意把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都归之于幼年性心理的症结。 ⑸ 同意心理分析的观点,认为各种神经症病人的焦虑都有其幼年期的焦虑的前例,这是成年焦虑的根源。认为强迫症和恐人症的症状是过去或幼年期的恐惧在成年人心理上的再现。 ⑹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障碍是幼儿性欲的直接表现,是成人的一种非常态的性满足。认知领悟疗法认为这有一定道理,性心理障碍是成年人用幼年的性取乐方式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或解除成年人的苦闷的表现。,是本人意识不到的。 ⑺ 用病人易理解的符合其生活经验的解释使之理解、认识并相信其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不合成人逻辑的特点,使之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⑻ 此外,认知领悟疗法与心理分析和其他心理动力学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主要区别在于: 不论病人的临床表现如何,病程长短,一般治疗十次左右就可以使病情明显好转,甚至症状消失。其治疗关键在于分析症状的幼稚性,病人如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治疗者的解释,就可使病情减轻。 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症: 认知疗法的主要适应症为强迫症、恐怖症和某些类型的性心理障碍。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过程和步骤: ⑴ 采取治疗者和病人直接会面交谈的方式。 ⑵ 初次会见时,让病人和家属报告症状、既往病史和治疗情况。 ⑶ 初次会见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直接告诉病人他的病态情绪和行为与幼年时的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现在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生理年龄和智力年龄方面已经比儿童期成熟了很多,但心理年龄仍处于非常幼稚的阶段,还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来面对成年人的问题。 ⑷ 在以后的会见中,可以讯问病人的生活史和容易一起的有关经历,但不要求勉强回忆“不记事年龄”时期的经历。 恐人症的症状表现: 其核心症状包括:赤面恐怖、对视恐怖、体臭恐怖和敏感性关系妄想。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道家与中国文化(上)

道家与中国文化(上)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道家名称的来源与老子其人 (一)道教的名称 今天我做的讲演就是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目我第一次到读书人俱乐部来做的,就是跟这个题目相类似的题目,就是讲道家思想的问题了。今天我讲到的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总论里面,分别来讲道家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所以想比较从历史上,从道家的历史和主要思想方面来贯穿起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因为那次主要是就一个方面来讲的。 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在中国整个传统文化中间应该是有很深的影响的一个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从以往来讲确实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的不是很够。虽然我们经常讲儒释道,那么常常我们脑子里面,特别在现代人的脑子里面大概更多是儒、佛,这个道看得相对来讲比较轻一些。这个原因很多了,道家思想本身也确实是比较复杂,道家是谁创立的,主要代表是谁啊,我们当然一讲就是老庄了,老子、庄子。可老子究竟是指哪一个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司马迁的时代,他作《史记》里面就已经有点模糊了,所以他提出三个人物来讲,都可以称之为老子,当然他有他的倾向性,我们下面来讲。 庄子这个人物的历史也是很不清楚,我们也只能够说大概,至于他的著作,我们留下来看到的《庄子》这部书,这部书究竟是不是庄子作的。这部书里面我们现在看到是有《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里面哪一个部分是庄子的,这个也是在汉代其实也已经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了。有的说《内篇》是庄子的,可是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提出来的,庄子所写的篇目恰恰不在《内篇》里面,所以也是很复杂。 再一个,我们讲老庄、老庄、老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是一样的吗?还是两样的?所以由于很多复杂的原因,所以道家研究起来我感觉到比儒家,比佛教还要困难得多。从学术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一般谈的,当然了道家就是自然无为。这个好说,自然无为是一个概念?还是自然是一个含义,无为又是一个含义?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来等等都是很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今天讲的其实也可以说并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够就一些主流的方面来谈一谈。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两种认知疗法的比较

两种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 ——试论理情疗法与现实疗法的异同 【摘要】在心里咨询的历史舞台上,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先后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本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认知治疗家的成功以及行为治疗家的观念转变,认知行为疗法成为了心理咨询领域又一个新的理论取向。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流派众多,在理论、操作上各有侧重。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基础、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对该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情疗法 与现实疗法做一个比较。 【关键词】理情疗法现实疗法 1.引言 追溯心里咨询的历史,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先后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本世纪60年代随着艾利斯“理性疗法”在心理治疗圈内的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认知治疗家贝克从认知入手治疗抑郁症获得相当大的成功,使得认知治疗逐渐获得承认和重视。此外,行为治疗家于60年代以后开始把认知也看作行为的一部分,并认为也可以以学习的方式加以矫正。这样的两股力量逐渐合流,为本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行为疗法成为心理治疗的又一新的理论取向奠定了基础[1]。 同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不同的是,认知行为取向并不由一人创造,也没有一个统一、共同的概念体系,而是由许多人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出各自的体系。随着这些体系得成熟,人们发现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取向,才从认识上将它们集合在一起[1]。因此,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流派众多,在理论、操作上各有侧重。而在这个体系中,属艾利斯的“理情疗法”与格拉瑟的“现实疗法”最有代表性,并且在我国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于是,在阐述了认知行为取向的主要观点,并对理情疗法与现实疗法的主要观点简单介绍后,将试图从这两种疗法的理论基础、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对其做一比较。 2.认知行为取向的主要观点[2]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及阅读建议(转) 一、阅读书目 文献学讲义王欣夫 中国古典文献学吴枫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以上为古典文献学学科综论,可认真阅读,明确本学科的性质、内容、涉及范围等。 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 校雠学史蒋元卿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 古典目录学来新夏 校勘学大纲倪其心 中国古籍版本概要施廷镛 古书版本常谈毛春翔 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 古书通例余嘉锡 古籍索引概论潘树广 中国古代的类书胡道静 书林清话叶德辉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范希增 以上为学科史和方法论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论著,重点学习古典文献学学科发展史,以及目

录、版本、校勘及古书体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文献学论著辑要张舜徽 汉书艺文志总序、小序 隋书经籍志总序、小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序、类序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校雠通义通释王重民 文史通义校注叶瑛 以上为文献学理论及学术思想论著。 困学纪闻王应麟 日知录顾炎武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经义述闻王引之 十驾斋养新录钱大昕 陔馀丛考赵翼 观堂集林王国维 管锥编钱钟书 以上各书,用通读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史考据的方法。 小学考谢启昆 国学讲演集、小学述略章太炎

文字声韵训话笔记黄侃、黄焯 字诂义府合按黄生、黄承吉 义府续貂蒋礼鸿 各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沈兼士 龙虫并雕斋文集王力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 诗词曲语话汇释张相 问学集周祖谟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俞樾等 古书读法略例孙德谦 标点古书评议吕叔湘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一~~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编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阮元等 中国字典史略刘叶秋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 以上各书,用通览或选读方式,重点学习文字、音韵、训诂研究以及古书辞例,句读、注释和校勘实践等。 与青年朋友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编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适合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法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中南大学杨德森、张亚林、肖水源等教授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考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而创立的。 道家哲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派别,道家哲学思想提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反璞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 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10卷的作者,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 道家哲学中的许多处世养生之道,无论过去或者今天,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调整心身状态,对于与精神应激相关的疾病,它是一付对症的良药。 这里介绍一下道家养身哲学的基本原则,对我们的养身保健会有帮助。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条由《老子》中的“不争之德”引申发展而来。利而不害,意思是说只做利己利人立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尽力而为,且不争名不争利,不与人攀比,不嫉贤妒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时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炼。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

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的思想则出于《老子》第四十三章和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物的道理。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与“妄为”的对应。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的话,就是揠苗助长、费力不讨好。 道家处世哲学的精髓——不过分与他人竞争,不苛求自己,只要尽力就可。能够看到自己已有的成就,所谓知足常乐,没必要增添那么多烦恼。与上下级关系融洽,不孤芳自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与他们的沟通同时也是一种放松,互相学习鼓励,找到工作无穷的乐趣。万事顺其自然,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所谓心安才是最大的福,古往今来,多少能人贤士职位求得一个心安。 道家思想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命。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自胜。 道家认知疗法分为5个步骤: ①调查来访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A); ②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