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辽宁省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析

辽宁省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析

辽宁省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析

摘要:分析了辽宁省教育失衡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这是与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不能保证

密切相关的,因而探索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模式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的重要保证。该文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与流动原因分析;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模式等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资源

中图分类号:G 520

文献标识码:A

姜俊和,郝世文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所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是指我国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战略目标之后,现有的存量教师和新增的教师,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下,均衡配置、合理流动,使受教育者获得质量均等的教育[1]46-47。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均衡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是否均衡,而要保证青少年到校读书必须有充足的教师资源。然而,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所以,要使义务教育质量达到均衡化水平,就必须使教师资源的配置予以均衡化。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与失衡原因分析

1.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质量之间存在差距。要缩小或消除这种差距,使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必须从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入手。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资源配置不适当既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特征,也是引起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

义务教育是国家投入的免费的国民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保障全

Analysi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Compulsory Education Teacher Re -source Configur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JIANG Jun-he,HAO Shi-wen

(Normal College of 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

Abstract:Deep-seated reasons for unbalanced education are closely relevant to not enough high qualified educa -tional resource,especially high qualified teacher resources.Explor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er resource mod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The teacher resource config -uration and flow causes of compulsory stage are analyzed.The conditions and policy modes to realize balanced teacher resource configuration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Key words:compulsory education;balanced development;teacher resources

文章编号:1008-3863(2010)02-0101-04

收稿日期:2009-11-18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07BSH012)。

作者简介:姜俊和(1963-),男,内蒙古开鲁人,沈阳大学教授,博士。

JOURNAL OF SHENY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Vol.12,No.2Apr.2010

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12卷

体国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毋庸置疑。在辽宁省1998年底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基本被扫除。但在农村地区虽然在数量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质量上其工作仍然处于攻坚阶段。全省的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质量低下,很难实现义务教育应有的功能。一方面,个别地方师资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质量低下、年龄结构失衡。有的地区小学教师年龄多在40岁左右,尚存在一大批5年内退休的教师,如某县2007年就退休125名小学教师[2]。由此可以看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省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地解决此类问题,如建立在农村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全乡教育资源积极地加以整合,同时采取对口支援的形式,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问题。

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失衡原因分析

(1)滞后的教育政策扩大了教师资源的非均衡发展。

①二元的城乡制度致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失衡发展。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户口制度的指示》以及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义务教育方面,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城市教育的高投入与农村教育的低投入造成了农村教育相对落后。2001年,我国农村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额、事业性经费及基建支出分别为889元、840元和49元,而城镇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总额、事业性经费及基建支出分别为1649元、1502元和153元,农村仅相当于城镇的53.8%、53.8%和34%。农村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总额、事业性经费及基建支出分别为649元、623元和27元相当于城镇平均水平的53.8%、54.7%、38%[3]。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了部分优质教师资源流向城区的现象。

②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促使城乡教师资源之间的差异增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其实质是国家在向地方转移自己应尽的职责,这种转移致使贫困的农村与优越的城区之间教师分配的严重失衡。贫困的农村很难支付承办优越义务教育的财力来发展义务教育,甚至有的地区连教师的工资都很难保证,故城乡之间教师资源差异在所难免。

③人为制造校际间教师资源不均衡。应该说我国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的产生与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关系密切,一方面国家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选择优秀学生为国家更快、更好的培养出人才,另一方面,探求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略。到目前,当时建立重点学校的目的已达到,重点学校应该取消。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重点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仍然在积极的执行,仍在人为地制造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资源不均衡。

(2)个人“求进”之理念促使教师向好的学校集中。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教师资源的配置主要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很少或者不考虑教师个体的需求。而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师资源的配置中教师个人的职业选择意愿占有很重要的成分,这就为教师个人“求进”理念支配下的向专业发展水平高的学校集中提供了前提。

①收入的差距导致教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物质待遇丰厚的学校。城镇和乡村之间教师的福利差异非常明显,尤其是自1994年后,农村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教师工资常常不能及时发放。就是在2003年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支付的情况之下,有些县的教师工资还被拖欠几年,同时许多农村教师也只能得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奖金及医疗费用成为“画饼”,从而致使优秀教师向城市或好的学校转移。

②教师发展的机遇不同致使优秀教师流向更好的学校。目前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实行学区就近入学,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整合,同一地区内学校教育设施已相差无几,校与校之间主要的差别就是教师质量的差异。由于各类学校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方面提供的机会不同,导致教师向能提供给个人发展机会多的学校集中。应该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享受到同等的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上。为此,缩小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差距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受到普遍的关注。

102

第2期

二、实现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条件

1.领导应高度重视,积极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条件。如沈阳市的教师交流,曾有人认为很难实行,但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决支持下,不仅实行了,而且运行的比较平稳、有序。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涉及到人事、组织、财政等多个部门,各地区的多项义务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是由于当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注意加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与协调。

2.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以县域为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辽宁省一些地区看,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二是个别教师工资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若要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辟道路,必须消除城市和农村学校在教师编制上的不同标准政策,进行创新制度,建立规范的有利于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为使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尚需要适时地推进成果的法制化。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共同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激励机制方面,沈阳市教育局在教师晋级分配指标时,没有进行交流教师的晋升概率仅为15%,而进行交流的教师晋升概率则达到了60%,同时还配备有其他各种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积极的杠杆作用,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流动,有效地使教师资源得以均衡地配置。

4.积极地予以财政保障

要实现教师资源的重新均衡配置,没有财政保障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必须有积极的财政方面的支持。例如:沈阳市为使全市35所民办公助的学校恢复到公办性质,需要各校间教师的工资大体相同,财政专项为此投入达1.7亿元。

5.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不能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与教师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具体实际问题,积极关注教师的相关需求。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也才能使流动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虽然教师进行了流动,教师资源也进行了重新配置,但由于参加流动的教师思想上有情绪,工作中会出现怠慢、不努力等的问题,反倒降低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效率[4]。

三、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

就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流向来看,主要是两个层面问题:一是区域层面;二是学校层面。区域层面,是乡镇教师向县城或本省大中城市流动;学校层面,是以县为单位的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为此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应从以上两个层面入手,制定相应政策予以解决。

1.打破地区条块分割制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制度

①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区域归属制度,确保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和流动具有可操作性,使教师的流动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教师不属于某一具体学校,而是属于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建立健全有效的学校教师轮换机制,在教师任期制度,如原则上规定一所学校的教师五年内必须有15%~20%的流动,一个教师在一所学校任教不得超过10年等。②建立有效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流动制度,比如“城区教师支援乡镇学校制度”、“支农教师志愿者制度”、“优质学校教师支援薄弱学校制度”、“优秀教师流动执教制度”等。③建立教育软性资源共享制度系统。如“网络化教研制度”、“教师知识资源库建设制度”、“区域内教师结对子制度”等等。这种软性教育资源的流动比教师“肢体”的流动更容易实现[1]48-49。

2.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制,建立师资人才市场,制定城乡教师流动机制

教师聘任制是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落实和完善教师聘任制,使教师之间积极、合理地竞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是当前整合中小学教师资源的重要举措。要实现教师聘任制,教师个体必须能够以市场主体出现,学校的校长也必须具有择优录取的全权。同时也只有建立了区域性的教师人才市场,教育行政部门

姜俊和,等:辽宁省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探析103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第12卷

才能调整所在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中小学校的教师资源,从而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除此以外,必须制定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城区学校每年向对口支援的农村学校派遣优质教师;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晋级必须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的经历(至少3年以上),只有如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稳步提高。

3.合理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积极改造薄弱学校

中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少数重点学校的发展,从财力、人力方面大力扶持重点学校,致使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存在,人为地导致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出现明显的差距。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除了硬件上存在欠缺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资源的薄弱,优质教师数量少,教师整体素质低下。因此,缩小地区内学校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不均衡,其根本措施是大力改造薄弱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据此,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在继续深化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针对目前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力争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1)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新机制。教育部门、编制机构、人事部门应紧密配合,根据辽宁省农村教育事业的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适时地核定教师编制,在师资数量、素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师资力量必须予以充分的保证。对于紧缺学科毕业生应该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从而解决目前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活力不足、知识老化等问题。根据教育部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精神,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为契机,探索出农村教师编制固定性与机动性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2)积极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培养,提高农村师资的整体水平。对农村教师加强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教师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市县教研和培训部门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业务指导,政府也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比如开展专门针对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手拉手、校际结对帮扶活动等,从而提高农村学校现有师资的水平[5]。

(3)利用定岗晋级机制,适时整合城乡校际间教师队伍的结构。一个时期以来,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享有比较高的高级教师的评聘比例,因此此类学校的教师往往很容易得到高级教师的评、聘资格,这也是使教师向该类学校流动的原因之一。因此,科学合理地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各校高级职称的比例,能够吸引优秀教师流向一般学校或农村学校。同时,对于长期工作在农村学校的部分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在相关政策要求上应适当放宽。

(4)建立健全城区教师支教制度,逐步形成城区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稳定机制。建立城区优秀骨干教师讲师团,定期到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巡回讲课或定期上优质示范课。采取长期制、短期制、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半日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等灵活多样的支教形式,支援农村学校。农村学校要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中心学校学习培训,与优质学校、中心学校教师一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努力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峰.均衡发展取向下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J].教育发展,2007(11).

[2]辽宁省统计局.2007年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07-5.[4]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J].天中学刊,2004(6):95-97.

[5]马萍,蔡文伯.新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8(11):30-33.

【责任编辑鲁茗】

1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