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脾主肉,开窍于口,脾脏不健壮,嘴角松弛,自然会流口水

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

心、肾开窍问题及“舌用非窍”辨析

中医学中的窍,系指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某些腔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年六十而阴萎,气大衰,九窍不利。”王冰解释说:“上窍谓耳、目、鼻、口,下窍谓前、后阴。”上七窍合下二窍共成九窍,所谓“九窍不利”系指此而言。中医理论认为九窍是五脏的对外开窍,属于五脏的功能范畴。

《素问·金柜真言论》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门于口,藏精于脾;西方赤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与二阴,藏精于肾。”这里的窍就是机体通向外界的某些腔道。它是机体和外界环境间交流信息的窗口。中医理论认为这些孔、窍和五脏功能联系密切,能反映五脏功能的盛衰。在临床上,医师们根据患者九窍功能的异常,来判断患者的病情所在与轻重。然后,立法用药、“扶正去邪”,使患者恢复健康。在这里《金柜真言论》的作者提出了“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

然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提出了“心主舌”“肾主耳”的观点。王冰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说,“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然,舌用非窍,故言耳也。”“肾开窍于二阴,盖心寄窍于耳也。”指出“舌用非窍”,即,舌是一个实质器官,不是一个空窍,故上七窍不应该包括舌。

然而,《内经》及后世的不少医家都忽视“舌用非窍”这一现实,他们仍认为“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与二阴”。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应象大论》为主的传统观点。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心肾开窍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二种不同认识,王冰提出的“舌用非窍”的观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耳作为一窍,在《内经》时代就出现了二种不同的观点,耳归于心妥当呢,还是归于肾合适呢?我们看一看耳和心、肾二脏的联系。耳作为一个听觉和位置觉(前庭)器官,和心、肾那一个器官联系更密切呢?当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每使人“心惊肉跳”,而从未见到有人说腰痛腿酸的;粗暴逆耳的声音每使人“心烦意乱”;高低不平,旋转频率太高,往往使人“心烦欲呕”,也从未见到有人遗精遗尿的。由上述实例来看,我们认为,耳作为一个开窍,与心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金柜真言论》的观点较为合适,应当采纳的。

此外,《灵枢·脉度》说:“五脏常内阅上七窍,故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该文又说“脾气通于口,故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我们知道舌是口腔中的肌性、实质器官。口腔和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舌,口腔的机能就不能发挥;没有口腔,舌也不能孤立存在。因此,口腔和舌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而且,五味和五谷也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内经》及后世医家也常将五谷、五味混称为谷味。例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等等。由此我们认为,“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辩五谷矣。”已经包括了“舌知五味”的内容。再提“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辩五味矣。”是重复的、多余的。由此,我们认为,“舌用非窍”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七窍中不应当包括舌在内。

再者,肾开窍于耳与二阴,心开窍于舌而“舌用非窍”。这样心实际上没有开窍。因此我们认为,耳应当是心的开窍,不应当是肾的开窍。

如果舌也算一窍,则“上七窍”应改成上八窍,“九窍不利”也应改成十窍不利。因此,我们认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的观点是接近于实际的、正确的,应当采纳的。而“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的观点是欠妥的,不客观的,不可取的。

河北省宁晋县李源中医门诊李有源李献斌

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青年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109660368.html,) 更新时间:2010/3/23 18:57:44 【字体:小大】

关键词肾;唾;临床意义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

唾”,指出人体内的津液可分属五脏,化为五液,各走其道,注之于窍,于是有汗、

涕、泪、涎、唾之别。而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

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1]。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

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2],而对肾与唾的关系尚未有专篇讨论,显然,对

唾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今据文献资料,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及见解,与同道探讨。

1唾为肾之液

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包括涕、泪、唾等分泌液,都属于津液范围。因唾与液

都是津液中性状较稠厚的部分,故二者实异名而同类(见《中医基础理论》5版教材)。

中医学认为:液的生成,源于水谷,赖脾胃运化,输注于脏腑,而后归藏于肾中。

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由于肾中藏

纳的“水”样(液态)物质,是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水分及营养成分和脏腑生理活

动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因而这些物质富含营养,既能“淖泽注于骨”、“泄泽补益

脑髓”及使“皮肤润泽”(《灵枢·决气》),还能“灌精濡空窍者也”(《灵枢·口问》),出

于口中之唾液,即是由肾液灌注舌窍而成的。肾之液何以能上注于舌?《灵枢·经脉》

云“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灵枢·根结》又说少阴根于涌泉,结于

廉泉,可见肾中藏纳之液,通过自身的经脉,由足上行至舌根,而舌下之廉泉,又

是足少阴经经气流注归结之处,肾之阴液源源由经脉上行,自廉泉出于舌之端。王

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认为“舌下之窍,肾之津液所朝也。……下窍,廉泉穴也”。

之所以称其廉泉,《会元针灸学》释“言其通金津、玉液,廉洁之甘泉也。”而《经穴

释义汇解》更明确地阐释:“舌根下伴有舌下腺体,津液所出犹如清泉”。结合现代

解剖生理知识,可以认为舌下腺体主要指颌下腺及舌下腺,它们的导管开口都在口

腔底部舌系带两侧的粘膜处[3],唾液由此分泌而出,而该部位正是足少阴肾经经气

流注归结处,从而揭示了唾液的分泌与肾直接相关。

2唾之泌泄由肾所制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肾为唾”,即唾为肾液化生,自舌下而出,并由肾控制

其泌泄,使其津津常润,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而且还可灌注脏腑,润泽肢体肌

肤,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医心

方》则更深刻地指出:“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既润脏身,活利百脉,化

养万神”。难怪中医养生家、气功家都特别重视“搅海咽津”,即以舌抵上腭,待唾液

满口后,咽之。因其有补养肾精、强壮身体,却老延年之效验,故称此法为“饮玉浆”、

“服食玉泉”。

唾为精汁,由肾液化生,源源而上,但不溢出口外,这种生理状态,主要通过肾之温煦、蒸化及摄纳、封藏功能来维持和调节的。如肾之精气充盛,则能蒸化津液,上承于口,使唾液不断泌泄润泽;另一方面,肾又行摄纳封藏之职,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阴液无故丢失。倘若肾之精气不足,温煦、蒸化、摄纳、封藏失常,则可出现多唾久唾或少唾无唾等唾液泌泄失常之病证。临床中温热病验齿的光泽、润燥,可作为判断肾中精气、津液盛衰的标志之一,如清·汪宏在《望诊遵经》中明示,齿“滋润者津液犹充,干燥者津液已耗,形色枯槁者精气将竭,形色明亮者,精气未衰”。此外唾液量多少的变化还能反映体内津液盈亏及水液代谢的情况,亦可作为诊断肾藏精主水功能正常与否的依据。

目前对证实质研究表明:肾阴肾阳与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对立统一的两对矛盾,均能控制机体全身器官组织的功能;阴虚病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交感神经兴奋能降低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蛋白含量;阳虚患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而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加唾液分泌量,但唾液蛋白则明显降低[4]。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唾液量的多寡,唾液蛋白含量的高低,受着肾阴肾阳作用的支配。

3唾病责之于肾

唾之为病,主要表现唾液的泌泄失常,或唾液过多,泛溢口外,或唾液枯少,口舌干燥。探究唾病之由,虽有阳虚、阴亏、气不固、邪犯等诸因,但大多与肾病相关。例证如下:

3.1阳气虚衰,清唾不止《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肾阳虚衰,温化失职,机能低下,气化功能减弱,阴液失布上泛,可见唾液时时自口中流出,质稀清冷,伴腰?、畏寒肢冷、舌淡、脉沉弱。据崔殿库[5]报道用肾气丸治多唾症,患者唾液量多,自流不止年余,夜半加重,伴下身常冷,兼有口干少津之象,考虑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水气不化,阴液上泛而多唾,故以肾气丸调治,至唾液泌泄正常时,又虑其因多唾已耗损阴液,故继以六味地黄壮水之主以善其后。

3.2肾气失摄,唾液外溢《素间·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因年高肾气虚衰,或年幼肾气未充,或久病耗伤肾气,致肾气亏虚,封藏摄纳失职,肾不化精,水液上泛可见唾液如泉,外流不止。如李庆华[6]报道:患慢性支气管哮喘病者,不慎感寒病发,症见面色青灰,口唇紫绀,喘不能言,满头流汗,口中唾液如泉,持续外流,1~2h即流一大杯(约200ml),脉沉细如绝,舌淡胖,苔白滑。证属肾阳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水泛而清唾如泉,用温补肾阳,纳气归元,益火之源,以消清液之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合都气丸加蛤蚧人参收功。

3.3肾阴亏虚,津枯唾少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若邪热耗伤阴津,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伤及肾阴,阴不制阳,虚火内扰而见唾液减少,咽干舌燥,甚则唇焦齿槁。笔者曾治一慢性咽喉炎久服多种抗生素不效的女性患者,症见夜间咽干舌燥而痛,声音嘶哑,五心烦热,舌瘦干红,少苔,脉细数,辨为肾阴亏虚,液枯唾少,以滋肾阴,增阴液,润咽喉为法,予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白点秤、青果,14剂病愈。

3.4肾虚兼证致唾病

3.4.1脾肾阳虚,泛吐唾液有一老年胃大出血患者,经住院治疗出血停止,出院后延余于门诊继续调理治疗,证见面色?白,形寒怕冷,胃脘胀闷,多唾不休,纳少,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辨为脾肾阳虚证。其病理

为脾肾虚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多唾而不休,正如《伤寒论》所云“大病差后,喜

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该患者胃虚之由,乃因大病

伤及肾阳,火不暖土,犹釜底抽薪,致中焦虚冷,运化无权,不能收敛津液,故时

时泛吐唾沫清水,遵经旨用理中汤加附子、淫羊藿、益智仁以温肾助阳敛津,黄芪、

砂仁益气温胃和中,连用7剂,唾液不再外溢,余症明显减轻,守方加减12剂,以巩

固疗效。

3.4.2心肾不交,唾液频多《灵枢·寒热病》谓“舌纵涎下,皆属于热”。此热缘于心火,

乃因心肾不交,廉泉制约失调而致。一女性慢性口腔溃疡患者,曾服抗生素、维生

素B2、外用西瓜霜等,调治半年罔效,而延余用中药治之。证见口舌有数个溃烂点,

唾液量多质粘,心烦失眠,尿少便结,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

宜滋补肾阴,交通心肾为法。方用导赤散以清心火,导热从小便出,加益智仁收摄

唾液,玄参、女贞子以滋肾增液,壮水以制火,内服汤药同时,另用大黄粉醋调外

敷涌泉穴,亦有引火归原之意。连用10天,诸症消失,随访1年来见复发。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复制链接]

人体, 中心

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气、血、津液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整个人体生命过程,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化生和补充。这中间,气、血、津液布到全身,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经络本身也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由此可见,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此外,“精”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狭义之精,即指藏之于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这已在本章第一节“肾”中论述,此外不再重复。

(一)气的概念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起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概括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二)气的功能

气是一种的变化着的物质,气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就称为“气化”。由于气化作用,而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

1、推动作用气的活动能力很强,生机勃勃,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4、固摄作用,称为“气能摄血”。此外,汗液、尿液、精液的正常排泄而不致过多,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又常引起气虚、气滞等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为元气不足等。气滞则是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的病理现象,有时也称为“气郁”。由于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不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纳差等。

(三)气的生成和分布

气的生成,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肾中之精气、(主要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气),以及经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丰富,以及脾、肺、肾等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源的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归结起来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气所化,所以叫做“元气”。但它需要后天摄入的营养不断补充和培植,才能保持充足而不断发挥作用。元气根于肾,由肾分布到全身各处,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化的原动力,在人身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元气充沛,则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机体强健而少病。

2、宗气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宗气积聚之处称为“膻中”,为气之海。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持肺的功能活动,推动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较有营养的部分。营气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正由于营气是血液的组成成份,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因而习惯上往往营血并称。又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4、卫气卫气也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雄厚强捍的部分,其性“剽疾滑利”,活力甚强,运动迅速。因而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卫气有温养皮肤、肌肉、脏腑,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发挥了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的防卫机能,所以叫做“卫气”。又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此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不同名称的气,它们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分布、作用于该处,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动。

气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处,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其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养的,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气的升降出入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二、血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

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具体来说,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化,化生营气和津液等营养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之于脉,乃化而为血。”《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此外,肾精的转化为血,也是血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故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无不由血液供给养料,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因此,血虚而血的滋养作用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心悸、面色不华或萎黄、肢体麻木等证候。

(二)血液的循行

血液生成后,有规则地在脉道中周流不息。血液的正常运行,不仅依赖于心,而且与肺、肝、脾也有密切关系。心主血,血液依靠心的动力,通过脉道循行于全身;肺主气,而朝会百脉,肺气贯注心脉,协助心脏,推进血液运行;肝藏血,以调节全身的血流量,使血液的供给更符合生理的需要;脾统血,使血液循行脉而行,不致逸出于脉外。所以,血液的运行和调节,主要是由心、肺、肝、脾等脏来共同完成的。因此,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功能失调,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功能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涕、泪、唾液等。但津和液之间又间又略有区别,较清稀的水液称为“津”,较浓稠的称“液”,不过津液本同一体,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

津液来源于饮食,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它布散于全身,其中津渗透浸润于肌肤间,以温养肌肉,充润皮肤;液流行浸润于骨节、脏腑、脑髓间,以滑利关节、润血脉的津液,则是血液的基本成份。

(二)津液的代谢,主要与、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有关。脾脏运化,把吸收来的水液上输到肺,通过肺的宣散作用外达皮毛,然后带着废料通过皮肤为汗而排出;另一部分水液,则又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经过三焦通道,下送达肾,通过肾的蒸化,分清泌浊,清者重行吸收再度利用,剩余部分带着废料通过膀胱为尿而排出体外。肺、脾、肾等脏腑密切协作,互相调节,不断地进行津液的吸收、输布和潘泄,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由于汗和津液都是津液的代谢产物,因此,有时将汗、尿也笼统地称为津液。

津液代谢是维持人体内水液平衡的重要环节。因此当津液缺乏时,就会出现皮肤干燥、口唇燥裂、口渴、鼻干等津液不足的症状;内脏津液不足,也可引起各种津伤化燥的病证,如肺燥干咳、胃燥口渴、肠燥便秘等。反之,如果津液运行障碍,代谢的废物不能正常排泄,就会造成体内水液潴留,发生水肿、痰饮等病变。这是津液发生病变的两种基本病理现象。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尽管各自有不同的生成过程和生理功能,但它们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同时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产物。因此,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和血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紧密联系。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的气化;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循环,必须有气的固摄,,所以说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概括起来,则是“气为血之帅”。另一方面,气的生成和发挥作用,需要血的充分供给营养,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旺则气足;反之,如果大量出血,就可导致气的走脱而衰微,所以说“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因而在病理方面,气血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也能引起气虚;气滞可以导致血淤,血淤也能引起气滞,两者互为因果。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之间也互相影响,有着密切联系。津液的生成、输布乃至排泄,无一不是脏腑气化作用的结果,气旺则津液充足,所以有“气能生津”的说法。如果气不化水,将会影响津液的代谢,导致水液停留,发生痰饮、水肿等疾病;若因气虚不能固摄,可造成津液的大量流失,发生漏汗、多尿等病证。另一方面,气也要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这叫做“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病变也会来气的一些病理变化。例如:津液的大量丢失,气往往会随津液而散脱,这叫做“气随液脱”。如果水液在体内积聚,又能阻碍气机的流通,影响脏腑的气化活动。

(三)津液与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属于阴,都具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津液存在于血脉的内

外,在脉中的津液是血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由脾胃化生吸收后上输到肺,与脉中的营气相结合,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为血液,运行于全身;而血中的水液部分渗出脉外,也就成为脉外的津液。津与血之间相互渗透和转化,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病理情况下,也互相影响。津液亏损常可导致血虚,而营血亏虚同样会引起津液不足。如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会使血液耗伤,引起心悸等症,这是津伤而导致血少,心失所养的例证。另一方面,如大量失血后,可出现口渴、舌面干燥无津、尿少、便秘等津液贵乏的症状。因此,《灵枢.营卫生会》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为临床亡血者不可发汗,津夺者不宜动血之诫。

小结

人体的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它们在机体虽然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脏腑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脏的基本功能是贮藏精气,特点是“藏而不泻”。其生命的主宰。肝主藏血,并调结血流量;又主疏泄,对调整全身气机重要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都由此获得给养,故获“后天之本”之称,并能统血,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肺主一身之气,司宣肃而行呼吸,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肾主一身之水液,藏精,主骨髓通于脑,肾中的阴阳是全身的根本,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殖有密切关系,所以被称为“先天之本”。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特点是“泻而不藏”。脏与腑之间互为表里。此外,还有奇恒之腑,功能大多与五脏六腑有关。

总之,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的网络联结,联系形体组织(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以气、血、津液等为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一个即各有其生理活动特性,又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命活动整体。

临床上我经常遇见一些人说自己感觉口味有异常:有人觉得口是甜的,有人觉得口是苦的,有人觉得口是酸的,也有人觉得口是咸的。一般来说,口味异常往往是身体传递给人的健康

信号。如果你无缘无故地觉得口咸,很可能意味着你有肾虚的问题。

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五行和五脏以及五味是相对应的。五脏中的心、肝、脾、肺、肾与五味中的酸、苦、甘、辛、咸相对应。肾的五行属水,五味中的咸味也属水,它们的五

行属性是相同的。中医里面咸味和肾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有咸味入肾的说法。

肾虚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如何在口咸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呢?

肾阴虚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还伴有咽干口燥、头昏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如果看一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薄。临床上我常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常选用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可以参照药品说明书服用。

肾阳虚的人,除了口咸外,往往还伴有全身倦怠、气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腿软无力、夜间尿频等症状,如果看一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胖、舌边有齿印。临床上我常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常选用肾气丸合五味子丸等,可以参照药品说明书服用。

人有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中医把它们称为五志,按照阴阳五行的说法,恐与五脏里的肾同属一行,恐属肾。

恐属肾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恐能伤肾,比如我们通常说的“吓得尿了裤子”,就是恐伤肾的表现:恐惧使肾受到伤害,肾控制水液正常代谢的功能出现异常,控制不住小便的正常排泄。另一方面是说恐惧是肾虚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地有恐惧的感觉,往往说明有肾虚的问题。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说的恐,与平时说的惊是有区别的。惊是事先自己不知道,事出突然而受到惊吓,比如你正在沉思一个问题,突然有人重重地拍了你一下,你吃了一惊。恐就是俗称的胆怯,自己事先是知道的,就是害怕。

由肾虚导致的善恐,一般会同时伴有头脑发空、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大家可以把这一特点作为判断的参考。

表现出善恐的肾虚,有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两个证型。

肾阴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盗汗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而干。临床上我常用益肾填精、滋补肾阴之法,多选用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肾阳虚的人,在恐惧的同时还伴有怕冷、四肢发凉、疲惫乏力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嫩、舌苔白。可选用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两种人,一种人火力十足,比如一些小伙子,大冬天穿得很少也不怕冷;另一种人畏寒怕冷,经常手脚冰凉。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主要跟人体阳气是否充足有关。中医认为,人体阳气充足,能够抵御寒冷,维持正常体温,不会产生怕冷的感觉;如果人体

阳气虚弱,不能温煦机体,就会产生寒冷的感觉。

人体阳气遍布全身,无处不在,每个脏腑都有阳气,从本质上说,肾是阳气产生的根源。肾是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也叫肾阴、肾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畏寒怕冷是阳虚的表现,阳虚的根源是肾阳虚,所以畏寒的根源在肾。从专业角度说,每个脏腑的阳虚都可以导致畏寒怕冷,但其他脏腑的阳虚都跟肾阳虚有关。所以,治疗所有类型的畏寒都要涉及温补肾阳。

那么,如果你有畏寒的症状,如何判断是否是肾阳虚引起的呢?肾阳虚引起的畏寒,常常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软冷痛、面色黧黑、小便清长频数等症状。另外,男子会有阳痿、早泄、滑精的问题,女子会有白带清稀、宫寒不孕的问题。

治疗这类问题,宜采用温补肾阳法,可选用右归丸等中成药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打哈欠是生活里经常遇到的生理现象,一般在身体疲倦欲睡时,或者在酣睡中被人叫醒时都会发作,这些时候打哈欠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担心。但如果不拘时间,在不疲倦的时候哈欠连连,经久不止,可能说明你有肾虚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打哈欠怎么跟肾虚联系起来了呢?道理很简单:肾是先天之本,肾中所藏的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肾精充足,人的精神和形体都能得到充足的濡养,则精力充沛、体力充沛;如果肾中精气不足,人的精神和形体得不到充足的濡养,则精神委靡、神疲乏力,常常哈欠连连。这类人同时还会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

打哈欠所表现出的肾虚一般是肾阳虚证,这类人除了哈欠连连、神疲乏力外,还常常伴有面色白而无华、形寒肢冷、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夜尿增多(或者小便清长)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能发现舌质淡、舌苔白、口唇青紫等症状。

在临床上我常采用补肾壮阳祛寒之法,多选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6克、细辛3克、制附子6克)治疗。

打喷嚏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很多人都有过打喷嚏的经历。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呢?中医认为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急性打喷嚏,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凉之时、身体受凉时以及感冒流行的时候,多与感冒症状同时出现,感冒好了,喷嚏也就停止了,这种情况的打喷嚏属于实证。大家都见过压力锅吧?压力锅上有个放气孔,使用压力锅时,如果不在放气孔上放置压力阀,锅内的蒸汽能够自由排出锅外,锅内便没有多少压力;如果把压力阀放在放气孔上,锅内的蒸汽

不能自由排出锅外,锅内的压力便会逐渐增高,达到一定程度后便把压力阀顶起,放出多余的蒸汽。急性打喷嚏和压力锅的原理差不多,当外界的邪气太盛,侵袭人体导致肺气被郁,卫气得不到正常的宣发,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集中“喷发”一次,这就出现了打喷嚏现象。

另一种情况是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身体里的卫气就像人体的卫士一样,是抵御外邪的主要力量,它根源于人体的下焦肾,滋养于中焦脾,宣发于上焦肺。如果人体的肾气虚弱,卫气的来源就会不足,到达卫气的宣发通道——肺的卫气就少,肺就不能正常宣发卫气,于是出现打喷嚏的现象。

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往往是喷嚏频频,经久不止,同时伴有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疼痛、面色无华、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以过敏性鼻炎患者为多。

对于肾气虚引起的打喷嚏,仅仅靠祛邪是难以治愈的,应补肾以固本,让肾气旺盛,卫气充足,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

与打喷嚏相关的肾虚有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两种。

有肾阴虚证的人,除了喷嚏频频、日久不愈外,还伴有鼻痒、流浊鼻涕、咽干咽痛、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等症状,若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红、舌苔少等现象。治疗时宜用滋补肾阴之法,可用知柏地黄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有肾阳虚证的人,除了喷嚏频频、日久不愈外,还伴有鼻塞、流清鼻涕不止(早晚时较重)、畏寒、四肢不温、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会发现舌质淡、舌苔白等现象。治疗宜用温补元阳法,可选用桂附地黄汤(肉桂6克、制附子6克、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合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6克、细辛3克、制附子6克)治疗。

唾液分为唾和涎,唾和涎均为口里面的津液,比较稠的为唾,比较稀薄的为涎。中医将汗、涕、泪、涎、唾称为五液,并认为五脏化五液: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从五行的角度看,唾属肾。

肾是先天之本,人体所有生命物质都来源于肾,并储藏于肾。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人体所有的阴液都来源于肾,并储藏于肾,以滋养身体。

在五脏中,肾的位置最低,位于下焦,人体全身的阴液都会下行汇入肾,犹如百川归海。《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就是这个道理。

肾阳好比身体里的一轮太阳,肾中的阴液在这轮太阳的蒸化作用下,通过经络输布于全身,滋养人体的四肢百骸和脏腑组织。

肾中所藏的阴液到达口中就可以滋润口舌。唾液是肾精所化,对人体具有滋养作用,所以很多练功的人都会舌抵上颚,通过呼吸和意念的引导,使唾液缓慢地分泌出来,等到唾液满口时咽下,让它回到身体里滋养肾精,从而起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

为什么说唾液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有肾虚的问题呢?道理很简单:正常情况下,口中的唾液适中,让人既不觉得口中干燥,也不觉得口水过多,如果肾阴虚,肾中的阴液分泌不足,唾液就会变少;如果肾阳虚,肾中的阴液分泌过多,唾液就会变多。所以,无论是唾液过多,还是唾液过少,都说明可能有肾虚的问题。

如果你唾液过多,同时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发黑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能发现舌质淡嫩、舌苔白滑,基本可以断定这是肾阳虚弱引起的唾液过多,治疗宜用温肾化气、固摄精液之法,可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如果你唾液过少,除了口中干燥唾液少以外,常常还伴有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烦热、骨蒸潮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形体消瘦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能发现舌质红绛、舌苔少或者无苔的现象,基本可以断定这是肾阴虚引起的唾液过少。治疗宜用补肾养阴生津之法,可用六味地黄汤(生地黄15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丹皮10克)合增液汤(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因为前方中已有生地黄,所以本方中就可以不用了)治疗。

中医将红、青、黄、白、黑五色与五行相配,黑色属水;将心、肝、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相配,肾属水。五脏中的肾与五色中的黑色同属于水,所以黑色与肾以类相从,黑色属肾,黑色的事物大多与肾有关。

从人的面色来看,如果面色发黑并且晦暗无光,就要考虑是不是肾虚了。

可能有人不同意了,说我生下来面色就比别人黑,难道也是肾虚?还有人说了,前阵子我晒日光浴,晒黑了,难道也是肾虚?上面说的这两种面色黑,一种属于生理性面黑,一种是阳光暴晒造成的,都属于正常范畴里的面色黑,与我这里要说的属于肾虚造成的面色黑是有区别的。这两种面色发黑往往黑里透红,乌黑有光泽,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肾虚造成的面色黑,往往晦暗、无光泽,黑得就像烟熏的一样,看上去有一种不干净的感觉。

由肾虚造成的面色发黑,有肾阳虚和肾精亏虚两种证型。

如果你面色发黑且晦暗无光,还伴有耳聋耳鸣、全身怕冷、四肢发凉、腰膝酸软、小便

清长(量多,颜色清白)、大便溏泻、尿量减少、水肿(腰部以下明显)的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体胖大、舌质淡嫩、舌苔白的现象,可以断定你有肾阳虚的问题。治疗时宜选用温补肾阳之法,可用右归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如果有水肿的问题,宜用温肾利水之法,可用真武汤(制附子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治疗。

如果你面色发黑且晦暗无光,还伴有耳轮焦枯、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头发脱落、牙齿松动、健忘、精神恍惚、足痿无力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质红的现象,可以断定你有肾精亏虚的问题。宜选用益肾填精之法,可选用左归丸(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合紫河车粉(即胎盘粉)6克(冲服)等治疗。

此外,全身皮肤发黑、眼圈发黑也应考虑肾虚的可能。

“耳朵大有福”,这句俗语尽人皆知。耳朵作为人体的听觉器官,怎么就跟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了呢?这是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目、舌、口、鼻、耳这五官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配属,耳属肾,耳为“肾之外窍”,由肾气所主。

一方面,耳朵的听觉功能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好,听力就好;另一方面,耳轮的荣枯与肾精的盛衰密切相关,耳轮是肾精是否充足的外在表现——这就是“耳朵大有福”的中医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健康的人,耳轮饱满、红润、有光泽;耳轮发黑、晦暗无光,看上去有不干净的感觉,则说明可能有肾虚的问题。

如果你耳轮焦黑且晦暗无光,并伴有头晕目眩、口干咽干、五心烦热、失眠、遗精、盗汗、腰膝酸软等症,如果看看舌头,还会现有舌质红、舌苔少的现象,说明你有肾阴虚的问题,治疗宜用滋补肾阴之法,可选用左归丸合二至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如果你耳轮焦黑且晦暗无光,并伴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遗精、阳痿等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质淡、舌苔白的现象,则说明你有肾阳虚的问题,治疗宜用温补肾阳之法,可选用右归丸合五子衍宗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前文我说过,肾主骨,骨靠肾精滋养,肾好骨才好。而齿为骨之余,骨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牙齿的好坏。所以,肾与牙齿有着密切关系,肾虚则骨失所养,牙齿就会不坚固,出现牙齿松动的问题。

肾阴虚和肾气虚均会导致牙齿松动。

如果你牙齿松动而干燥、隐隐作痛,并伴有头晕、耳鸣、脱发、腰酸的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体瘦薄、舌质红嫩、舌苔少或无苔的现象,一般可断定是肾阴虚。我在临床中发现,出现这类问题的人,往往有房事过度史,或者有遗精史。治疗宜用滋阴补肾固齿之法,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用滋阴清胃固齿丸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如果你牙齿松动、牙龈淡红,并且伴有咀嚼无力、少气懒言的症状,如果看看舌头,还发现有舌质淡、舌苔白的现象,可断定是肾气虚,治疗宜用补肾固齿之法,可选用还少丹治疗(使用方法参照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

五脏调养法

五脏调养法 五脏调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以五脏为核心,以维持脏腑功能稳定协调为目的的综合养生方法。 五脏是生命的基础,是身体强壮的根本。《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以 五脏为中心进行调养,使“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功能正常,则人能长 久保持健康,却病延寿。各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五脏坚固、气血平和,即要使生命的基础得以巩固加强,使五脏生理功能得 以正常发挥,进而使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生命系统保持正常与协调。 五脏调养=调畅神志+日常调养+食疗养生+运动导引。接下来每个 脏器调养方式将由以上四大版块展开。 第一节肝(应春) 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各脏腑组织需要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内经》云:“故人卧血 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而且,肝脏还能根据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状态,对血液进行合 理的调节和输布。肝为将军之官,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善于升发阳气。疏泄既是肝脏之功能,也是肝气条达的具体表现。人体的气、血、津液和精神情志都必须在肝脏疏泄功能的支配调节下,才能发挥各自应有的表现。因此,调养肝脏,最主要的就是要顺应肝喜条达的特性,保持其正常的疏泄,从而维持人体气血津液和精神情志的条达顺畅。

一、调和情志法 针对肝的调和情志法,主要包括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调节、控制不良情绪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主观上应要求自己保持积极向上、愉悦宁静的精神状态,达观、从容地看待和处理世事人情,常保持平常心,以仁爱精神,把各种分外之求、身外之物看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常处顺,享受生命,过好每一天。 至于控制不良情绪,则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 1.戒忿怒。“怒则气上”,忿怒的情绪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最终“怒伤肝”,因此,对于难以避免的精神刺激,要学会控制情绪,不激愤、不暴怒,就必须加强平时的自我修养,增强自我控制、调节情志反应的能力,心平气和、理性地对待周遭的不平之事、不顺之事。 2.摆脱抑郁。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引起社会 的广泛关注。抑郁症的发生,既有社会心理因素,也有生理改变因素。前者,如营求不遂、际遇不佳、人事关系紧张等,均可使人悒悒不乐,郁郁寡欢,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化解,就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后者,如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经行断绝,生理周期的改变,可逐步形成精神抑郁的状态。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要摆脱抑郁,也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耐心以及适时调节自我情绪。但总的来说,学会交流,懂得倾诉,放松自我,适当的发泄,得失不萦于怀,爱憎不留于意,是预防抑郁症发生的有效手段。 3.减少焦虑。由于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使许 多人在职场、家庭、情感上陷入高度紧张、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在各种工作、生活压力之下,焦躁急切,烦思苦虑,甚至寝食难安,形颜憔

中医上的五脏六腑是指什么

1、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2、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3、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4、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5、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6、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7、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8、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9、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10、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11、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12、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

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 每个人对自己的作息时间都表示没多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现在很多白领或上班人士来说,很多时间都是规定好的,或者想熬夜就熬夜。但是,你想想你现在走的这个时间表是对自己身体健康有影响吗?下面提供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来看看你有按时做到吗? 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推荐调理五脏的最佳食物 以上就是介绍的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和不按照调理排毒时间做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1.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 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切记)晚上吃为好。 2.养心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3.养脾最好的食物: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在西方的医学界把黄豆列为劣等蛋白,

调理五脏六腑的饮食

调理五脏六腑的饮食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那么人体是有多种器官构成的,那么平日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健康问题呢?其实我脏六腑都是应该去调理的,那么调理五脏六腑的饮食,都是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调理五脏六腑的岩石都是由哪些方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春天,温暖的气候使人的活动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内部所需营养供应增加,这时要保持肝脏有旺盛的生理机能。 宜:甘甜少酸,多吃小葱、豆豉之类的助阳食品和大枣、莲子之类的补益食品 忌:肥肉、糯米团、凉糕 食谱: ⑴韭菜粥先将粳米加水大火煮沸,然后小火煮至米软,加入洗净切碎的韭菜50克,煮10分钟即可。 ⑵红枣粥用红枣、粳米,大火煮沸,小火熬软即可。 ⑶洋葱韭菜炒虾:洋葱切丝,韭菜切小段,虾去壳,起油锅,加虾、洋葱丝爆炒一下,再加入韭菜拌炒至熟,起锅前加入盐调味。(洋葱、韭菜、萝卜并称为蔬菜里的三大催情壮阳食物,这道菜不仅能增强机能,而且对损耗的体能有直接的补益功效。) 烈日灼身——养心(从立夏到小暑,5月7日—7月7日) 夏季是一年当中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季节,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出汗多,消耗大,食欲不佳,心脏负担较其他季节明显

加重。外部环境越热,心情越要保持平静,要“常如冰雪在心”。这个季节的食物要能消暑解热,利尿消肿。 宜:甘酸清润,减食,少油,绿豆、西瓜、乌梅最佳 忌:鸡肉、羊肉、干辣椒 食谱: 薄荷茶:嫩薄荷叶两三片,生姜一片,沸水冲泡即可,不仅清凉解暑,还能祛风。 长夏难熬——养脾(从小暑到立秋,7月8日—8月8日)从小暑到立秋共计3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又往往伴着湿气,所以这段时间炎热多湿。蔬菜瓜果大量上市,能促进消化功能,要注意对脾脏的保养,防止饮食带来的消化道疾病。 宜:芳香醒脾,少吃油腻,多吃素食 忌:辣椒、肥肉 食谱: ⑴薏米粥薏米、粳米,一同熬制成粥。 ⑵香蕉冻奶香蕉两个打碎成泥,加入少量牛奶拌匀,入冰箱冷藏然后食用,能在炎热的天气里解除疲劳、增进精力。 秋刀鱼的滋味——养肺(从立秋到立冬,8月9日—11月8日) 秋天气候干燥,有“秋燥”的说法,人容易咽干鼻燥口渴。秋天的饮食需滋阴润肺。 我们一起来了解了关于调理五脏六腑的一些饮食情况,如果大家觉得身体上不舒服可能会是某一种器官出现了问题,那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用中医或者以其他方式来调理调理好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话才能让自己更加健康,平时的生活也可以充满希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

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 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四季养生(五脏)

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概念一日与四季一天之中的子时(夜晚23至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11至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春(风)气通于肝(养肝)夏(火)气通于心(疗心)长夏(湿)气通于脾(健脾)秋(燥)气通于肺(润肺)冬(寒)气通于肾(固肾)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一、春季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养好生,一年四季身体好。万物复苏,养生要趁早。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吐蕊,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就应该借助春天的生机,长养自己的生气。五脏有

了生气,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会养生。(一)什么叫养“生”?养“生”,就是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的活力。春天正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二)春天,怎样养“生”?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1 我们一起做运动。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春天大自然的生机,长养人体的生气,激发人体生命活力,帮助人们走出严冬,融入到春天生机勃勃的状态中去。2、摆脱春困,充满生气。人体由冬寒进入春温,由“冬藏”转入“春生”,这样气血运行偏于外,可能导致心脑相对缺血,所以使人发困。多平卧,免春困。因为平卧时,血就会充分流到肝内(“卧则血归于肝”),肝的气血充足、气血条达,心脑供血充足,春困便可解决。中医认为肝管理人体气血的分配,所以养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劳,春天就不会发困。春茶提神。春茶是让人有生气的好饮料。此外,人参炖鸡或黄芪炖肉,可以益气养肝,帮助我们走出春困低谷。3、心情愉快,朝气蓬勃拒绝抑郁,远离沉闷。冬天天气严寒、气候阴冷,人的心情容易沉闷、压抑;到了春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就应该拒绝抑郁,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一、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 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 1、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 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 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 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4、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 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手抖、腿抽筋、舌颤,若热之极点可引起肝风内动而抽搐。肝血充足,指甲红润,如肝血不足,则指甲变软、变薄。 胆的主要动能:储藏胆汁,胆病的主要症状是肋痛,黄胆,口苦,呕吐苦水。肝与胆互为表里并且肝胆相连,发病时常互相影响,所以治疗时也要同步治疗。 三:脾与胃 1、脾主运化: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 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使各组织能利用它作为滋养。另外,还能运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中医脏腑辨证临床用药 (一)心 1.心气虚: 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动则易汗,舌质较谈,体倦乏力,舌体胖嫩,苔白脉虚。治宜补心气。 人参、炙黄芪、党参、孩儿参、茯苓、五味子、炙甘草。 2.心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气,心悸气短,经常自汗,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结代。甚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宜温心阳。 桂枝、肉桂、制附子、薤白、干姜、大枣。 3、心血虚: 面色不华,头晕目眩,心悸易惊,健忘失眠,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心血。 酒当归、丹参、白芍、鸡血藤、龙眼肉、紫河车。 4.心阴虚: 心悸心烦,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口干,健忘失眠,脉细数。治宜补心阴。 熟地、生地、麦冬、玉竹、阿胶、百合。 5.心神不宁: 心血虚,心阴虚均可导致心神失养.而出现失眠,健忘,易惊等症。除可用补心血,补心阴的药物以外,还可用养心安神或镇心宁神的药物。 养心安神:

酸枣仁、首乌藤、炙远志、合欢皮。 镇心安神; 琥珀、朱砂、煅龙骨、煅龙齿、煅珍珠母、磁石。飞铁落、生牡蛎。 6.心火旺: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渴,口舌糜烂疼痛,舌尖红或舌质红,脉数。治宜清心火。 水牛角、牛黄、黄连、马尾连、生栀子、莲子心、百合、竹叶、木通、连翘、生地、丹皮。 7.痰迷心窍: 神志错乱,意识不清,或神呆目滞,自言自语,举止失常,脉沉弦滑,苔白腻。严重者可昏倒在地,不省人事,喉口痰鸣,漉漉有声。治宜开窍化痰。 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牛黄、冰片、蟾酥、菖蒲、炙远志、郁金、细辛、猪牙皂、竹沥、青礞石。 8.心血瘀阻: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向左臂内例放射,时发时愈,严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治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丹参、桃仁、酒红花、酒川芎、三七、赤芍、郁金、毛冬青、银杏叶、鱼腥草根、荜苃、檀香、降香、沉香、公丁香、乳香、麝香、人工麝香、苏合香。 (二)小肠 1.小肠虚寒: 小腹疼痛,腹胀肠鸣,排气则舒,或疝气作痛,苔白脉弱。治宜温小肠寒。

五脏调养之调脾

五脏调养之调脾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所以,人后天的身体状况、健康与否,与脾有重要关系。 脾正常的表象 一、脾气足,肌肉丰活 “脾主肌肉。”脾气足,肌肉丰润、鲜活,面部生动而富有活力。这是因为脾气足,人体肌肉中的气血通畅,故肌肉皮肤色白、丰润而富有弹性。“气色二字,讲的是内有气外才有色。脾气虚者,面部肌肉呆板,全身肌肉酸懒乏力,甚者萎缩。 二、脾气足,脸不臃肿 面部白里透红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谓“富贵之美”,这是相当一部分男性所持的审美标准。除此之外的胖,多数为肿胖。“脾主运化水湿,输布体内水分。 脾虚失职,则导致水肿。”肾虚引起的水肿在腿脚,脾虚引起的水肿在脸部及全身。 脾气足,可使人面部去水肿而轮廓清晰,肤色白里透红,全身的赘肉逐渐消失。这就是“应该把人补瘦,而不应该把人泻瘦、饿瘦”的道理。 三、脾气足,精神爽 脾气足者气血贯通肌肉,精神爽快;脾气虚者精神抑郁,许多精神病患者或心理有疾的人都与脾虚有关。 四、脾气足,嘴唇红润 许多现代女性靠涂抹口红,遮盖暗淡粗糙的嘴唇,却不懂得只要调好了脾,就可以使嘴唇自然红润。 “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脾气通于口,脾气足能知五谷。”脾气足者呼出的气无异味,吃五谷杂粮可品出其中的香味。脾气弱者唇白而粗糙,若寒凝脾中则唇紫或黑,呼出的气息异味浓重,饮食无味。

五、脾气足,皮下无瘀斑“脾统血,使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顺畅不致外溢。” 脾气虚,无力统血时,血溢出脉管外,称为“血不循经”,即血衄。有人会皮下出血形成瘀斑(紫癜)、鼻孔出血、甚至出现“血汗”流(出的汗为红色),有的女性会经血不止。 脾虚的原因 引起脾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吃,二是思。过多吃冰冷食物、水果,暴饮暴食,都能伤脾;思虑过多,也可能伤脾。高考前不少孩子泻肚,就是由于用脑过度,脾虚所致。 健脾和胃要领 脾和胃相表里。脾相当于指挥长,胃相当于加工车间,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但是,脾、胃的习性不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气上升,人中气足;胃气下降,才能顺利消化、吸收。 脾胃失衡的辨别 脾和胃的功能正常与否,其症状如下: 1. 脾气虚时唇偏白,重则无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则有裂纹。 2. 脾气虚得太久,上牙龈萎缩;胃气虚弱久,下牙龈萎缩。 3. 脾气虚弱便溏稀,重则泻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 4. 脾气虚时四肢不温;胃火旺时人躁且热。 5. 胃阳不足,胃脘凉而胀痛,呕吐清涎。 脾胃的生活调养 针对人体脾、胃过寒的北方冬天气候,营造一个南方的夏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针对胃过热的南方夏天气候,营造一个北方的冬天气候。二者相抵,不适之症自然消退。

周易与五脏六腑

周易与五脏六腑(一) 肺与大肠 肺,八卦中兑卦主之,金属.注:(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肺位于胸腔内,与六腑中的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即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对人体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相互交接的场所,人体经过肺部,吸入自然界对自己有益的精华,排出体内无益的浊气,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使体内外的气体不停地得到交换,来维持正常运转的功能,古人有:"天气通于肺"之说.肺有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水谷运化后的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主呼吸,以经过心脉而传播给各器官组织,以濡养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肺气运化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反之,则出现呼吸无力或短促,以至身倦无力,语言低微等气虚不足之病状. 肺还主生,降的作用.这里的生,降是指吸收和排出的意思.肺所吸收自然界有益的气的推动,使这种生发的气血和津液得以传播全身,体内的脏俯筋络,体外的肌肉皮毛,无处不到.若肺气得不到充分的生发,就会产生胸满,鼻塞,咳喘,甚至气逆等症状.降,就是排出的意思.所谓"降",就是肺气的不断下降即不断地排出其浊气,这样才能导致上焦浊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直至膀胱而使小便通利,通调水道是肺气有促进和推动维持水液新陈代谢的平衡作用.这一功能,是由肺气的运化来完成的,肺气吸收和排出,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正常的升,降,则肺气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如果这种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出现咳嗽,喘息,胸闷等等.运化生发肺气通调水道的具体体现.这就充分说明通调水道是由肺气来完成的.若这种肺气的生降失调,可产生小便不利和水肿等疾病,肺又开窍于鼻,鼻是呼吸的主要器官,肺气出,升降正常,则呼吸顺利,嗅觉才灵敏,否则,会导致鼻塞,流涕打喷嚏,嗅觉不灵甚至导致鼻炎,鼻癌等不良疾病. 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 大肠位于腹腔,上接小肠,下终肛门.大肠的功能主要接受小肠向下输出的糟粕物,使之变经成为粪便,然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为此,大肠是传导和排泄糟粕物的通道.若大肠传导和排泄的功能失调,便会产生种种病变,如大肠气血虚弱,不能传导和排泄,则会出现肠鸣,大便难泻等症,大肠突热,则产生大便秘结等症状. 肺与大肠辨证: 肺主气,具有宣通,肃降气机的作用,故其病理表现多见肺气失宣,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肺病者,喘咳逆气","诸气郁,皆属于肺".又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损伤后常见肺与大肠的辨证有 1,肺气虚 临床表现为胸胁隐痛,咳嗽气短,痰白清稀,疲倦懒言,声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光白,舌质淡嫩少,苔薄白,脉虚弱.多见于胸胁陈伤旧患. 2,肺阴虚 临床表现为干咳或痰少而粘,痰中带血,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舌红苔少,脉细数.多见于脏腑内伤日久以致肺阴耗损患者. 3,肺瘀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咳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状,多见于胸部损伤早期的患者. 4,大肠突热 临床表现为发热口喝,烦燥,腹部胀满,疼痛拒按,不思饮食,呕吐,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因气血凝滞,壅阻经络,积瘀生热所致. 肾与膀胱 肾,八卦中坎卦主之,属水.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肾藏精,主发育和生殖.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能生化气机,它所生之气即肾气.肾的精气旺衰,直接影响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能力.古人有:"肾为先天之本"的名言.肾的精气,有肾阳和肾阴两个方面.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它对人体的各脏腑的组织起着滋润养育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 从阴阳的属性来讲,精液属阴,肾属阳.肾阴与肾阳在人体内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才能维持人体生理病理的动态平衡.若这一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肾的精气偏旺偏衰的病理变化.若出现五心烦燥,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头晕目眩,遗精等症状,则是阴虚阳亢之症,是肾阴虚少,不能制胜肾阳之故.又若出现精神疲惫,腰膝冷痛,疲软,感寒肢冷,小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小儿推拿脏腑辨证与五脏治法 (2013-12-25 22:15:07) 转载▼ 标签: 育儿 脏腑辨证是应用脏象学说理论,将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及体征加以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所在脏腑及病证类型的辨证方法。《内经》已有五脏辨证雏形;《金匮要略》将临床症状进行经络和脏腑归类,建立起了理、法、方、药治疗体系;《中藏经》和《备急千金要方》中较为系统的对脏腑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总结。但直到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才将其发展成为五脏(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最大特点是将临床各种复杂的症状最终以五脏的某项功能失调加以概括和解释。由于人以五脏为中心,万变不离五脏;任何疾病,无论外感、伤寒、温病,还是内伤杂证总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脏腑的某项功能失调。所以,自从脏腑辨证诞生以后,就被后学重视,广为流传,成为了今天内伤杂证及外感疾病的重要的辨证方法。 中医儿科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脏腑辨证的确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其实是针对某一病机采用与儿科方药功效类似的手法治疗的一种外治手段。 一、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一)生理功能与特点 脾与胃居于中焦。二者以经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运化、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脾主统血、主四肢、在体合肌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色黄而应土;胃主受纳,主通降,脾胃为后天之本,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及精微输布。其中,脾主运化最为重要,是脾胃生理功能的基础,具体表现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湿。由于运化水谷包括了对饮食物的受纳、腐熟,气血的化生和糟粕的排泄的全过程,而气血充足是小儿出生后生长与发育的必要条件,气血的主要生成和来源主要在脾胃,故传统中医将脾胃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相对于小儿对气血的需求,脾的运化显得不足,于是,古人提出了“脾气多不足”的观点。这一理念在小儿调护与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二)脾胃病证的辨证思路 1. 运化与升清功能失常生理上脾的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水湿,一旦脾失健运,水谷和水湿的运化将会失常。 (1)气血生成不足:表现为贫血、脾胃功能低下、全身虚弱、发育迟缓、毛发唇甲不荣、虚劳、消瘦、少气、倦怠、懒言等。 (2)积滞:主要为饮食停滞、或发展成为痰饮、气滞、血瘀等。 (3)自身运化功能失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呃逆等。 (4)水液停留:水溢于全身为肿,溢于局部为饮为痰。古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5)脾气不升、脏气不固:表现为各脏腑及器官位置下垂和头昏、乏力、动则喘喝、声音低怯、久泄等中气不足之征。 2. 脾不统血脾统血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不溢出脉外,其为病当表现为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衄血、紫癜等症。

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

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hzh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推荐调理五脏的最佳食物 以上就是介绍的一天中调理五脏的最佳时间,任何试图更改生物钟和不按照调理排毒时间做的行为,都将给身体留下莫名其妙的疾病,20、30年之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1.养肝最好的食物:生吃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豆汤(把绿豆放水里煮,当水开了以后再煮7~8分钟,然后喝水,不是我们习惯的把绿豆煮烂,绿豆煮烂后会失去养肝的功效——切记)晚上吃为好。 2.养心最好的食物:红色食品,特别是红豆,可以是红豆豆沙包、红豆粥、红豆豆浆。早上吃好。 3.养脾最好的食物:黄色食品,特别是黄豆,可以是豆浆、豆腐、豆腐干,都是上等的养脾佳品,在西方的医学界把黄豆列为劣等蛋白,认为黄豆的蛋白质很难吸收,这个观点只适合西方,对中国人来说,黄豆是非常优质的蛋白质,原因是西方很少吃大米,而中国人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当黄豆的蛋白质和米饭一起,就是绝佳的蛋白质。什么时候吃都好。 4.养肺最好的食物:白色食品,特别是大白萝卜,白萝卜只有生吃才能养肺,切记。什么时候吃都好。5.养肾最好的食物:黑色食品,特别是黑豆,黑芝麻,晚上吃为好。 【味道和五脏的关系】 1.酸养肝,但是过酸则伤肝。如醋酸,每天吃点酸作料就好,不要多吃。 2.苦养心,苦味的食物可以泄心火,特别是苦瓜。 3.甘养脾,甜味的食品养脾,比如各式各样的水果。 4.辛伤肺,辛辣的食品少吃,如果离不开辣椒,则需要控制在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次。 5.咸养肾,盐是养肾的,但是过咸则伤肾,每天吃盐控制在6g以内就好。 (责任编辑:龚艳丽)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法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法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本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 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调理,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一定要细心判别。 1 气虚 1、肺气虚 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 取穴:太渊、肺俞、太溪(太渊,肺俞,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俞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2、脾气虚 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 胃、脾虚证,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俞, 因为脾俞善长纯补脾脏。 2 血虚 1、心血虚 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 治则:养血安神 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2、肝血虚 主证: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 治则:补血养肝 取穴: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曲泉作用养肝兼泄肝阳上亢。间使主要用来行气通络,如果伴头痛头晕还应加太冲,太冲穴生下来就是扮演输泄、疏 导肝气的角色。) 3 阳虚 1、心阳虚 主证:心悸自汗,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舌淡或紫暗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

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铁皮石斛,调理五脏有奇效!!.docx

铁皮石斛,调理五脏有奇效!! 清理肺部在中医理论中,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两者在生理上也相互为用。 肺部气机调畅,能促进津液的分布,促进大肠的传 导功能,有利于身体垃圾的排除;大肠传导正常,则有利于 肺气的宣降。 如果肺气壅塞,则气不下行,粪便在肠道内运行缓 慢,导致小便细而无力、大便干燥或稀溏、排便困难,如果 大肠实热,传导不畅,就会减慢肺气的运行,产生胸中憋闷 或咳喘。铁皮石斛含有“两碱一糖”,多种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 其中两碱中的羟基石斛碱、石斛次碱,能够调节人 体内的酸碱度,使阴阳平衡,并排内脏之毒,把滞留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各种表层病毒和垃圾,形成黑炭,彻底排除体外。 “一糖”是石斛多糖,而且含量高达22.7% ,具有打扫战场,补充营养,提高肺部纤维细胞弹性,提高肺部自身抗 病毒的能力。 长期食用铁皮石斛,可以排除大量块状黑炭,黑炭 的颜色逐渐变浅,块状变小,直至肺内阴影消失,呼吸顺畅。 呼吸中的含氧量也会逐渐增强,痰量大幅度减少直

至清白,铁皮石斛的清肺排毒效果可见一般。药理 研究表明,铁皮石斛提取液能调节胃肠平滑肌蠕动,明显促 进家兔气管纤毛的运动速度并促进肺粉红的排泄,证实了铁 皮石斛的祛痰作用。 铁皮石斛滋养调理五脏,有生津、润肺、排毒之功效,堪称 “肺部清道夫”。“肺主皮毛”,人体进入中年期后,由于体内的阴液日益减少,滋养、濡润作用减退,从而加速皮 肤老化使之变黑、变皱或长斑。 五脏之中,肺主气,司呼吸,使气血津液输送到全 身,以发挥滋养、濡润皮肤和毛发的作用,肺还有通调水道 功能,是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关键。铁皮石斛首先是滋养肺胃之阴,肺脏、胃脏的滋养能力增强后,人对 营养的吸收好,气、血、津液输布全身的作用增强,维持体 内水液代谢平衡能力恢复,当然会对肌肤有滋养作用。肌肤 水润美白了,青春的光彩自然而然就焕发出来了。舒心安神中医认为心与小肠通过经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在生理上互相为用,心具有推动和调控血 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的功能,心血的濡养有助于增强小肠消 化食物的能力;小肠主要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和水液,其中 食物中的精华部分经过脾传输于心,化血以养心脉。 心与小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日常生活稍不注意就 容易产生阳盛阴虚的症状,即人们说的上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