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

《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第12期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红黑榜”

●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阅组﹡1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31题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点评:

表面看来,本题似乎有“超纲”之嫌,“东南互保”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均未涉及。但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否知道“东南互保”并不重要,“东南互保”问题只是一个新情境,只是一个引子,本题考查的是对当时历史趋势的理解和认识。

A项“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与材料中“各自保护”“两不相扰”相悖;《东南保护约款》的规定也不能表明“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可以排除C;D选项干扰性最大,“在大清帝国历史上,一半的朝廷命官居然公开指责朝廷的圣旨是错误的,并且明确表示坚决不予执行,这是帝国历史上无前例的一次大意外”2。但这只是一种抗命行为,并非叛变行为。他们对抗的只是慈禧不计后果盲目对八国宣战的“懿旨”,而不是与清廷决裂,这恰恰表明了已经日薄西山的清王朝中央集权受到了来自地方官员的集体挑战。由此可见“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是对材料的正确分析,B选项为正确答案。

中央集权制度、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属于中学历史教材的基本内容,命题者以“东南互保”事件为切入点,考查了这些主干知识。本题视角新颖,体现了“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命

1本刊特约历史试题评阅组主要成员是赵剑峰、钱要武、李胜江、李代贵、陈维坚。赵剑峰,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中,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钱要武,安徽省铜陵市第二中学,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李胜江,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职教中心,安徽省历史特级教师;李代贵,

题理念,这并没有超出“考纲”的要求。

本题突出了能力立意的宗旨,超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背景,更多地提供新材料,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能力。这种从新角度、新情境命题不仅深化拓宽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信息的解读和综合归纳分析能力。

这种“意在此,言在彼”的材料与考查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道堪称经典的好题。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历史卷第14题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点评:

本题选用两则存在矛盾的史料,呈现两位“学者”观点,就“北宋京城的生活燃料中煤炭是否已取代木柴”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判断,重在考查考生全面准确地获取、解读信息和逻辑推理等能力,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材料一在人教大纲版教科书中沿用多年,用以证明北宋东京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煤被市民大量使用为燃料。史料中“尽仰”、“无一家”之类词语,表明其并非出自严肃的历史著作。经查,文出宋人庄绰所著史料笔记《鸡肋编》。题中某“学者”仅以此单一材料得出“已用煤取代木柴”的历史结论,显然是武断、片面的。A项说法武断,材料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依据各自材料得出的结论,未必都是错误的。考古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而对于有文字的历史,考古也只是证明史实的一种手段,并非必备要素,故C项的表述有些绝对化了。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一中的“数百万家”既可以包括民众,也可以包括官员。

本题超越了低层次的知识再认与再现,旨在告诉师生:在历史文献研究中应当尽量全面占有史料,既要关注正面史料,也要关注反面史料,结合两类史料才有可能得出符合事实的历史结论。

本题融考查史料、史证、史论于一体,注重对史学研究方法和学生论证能力的考查,符合新课改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辨析与论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值得高中

历史教师反思和借鉴。

2011年高考山东省文综历史卷第15

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

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

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点评:

本题以综合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四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为切口,从时间上横跨了近代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反映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上折射出自殖民地时代起300多年间世界大国崛起与兴衰的脉络,体现了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理性反思。

细观此题,解题技巧有二:一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做细致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横轴坐标上的关键年代(1600年、1820年、1870年)和曲线变化趋势,并联系四国在这300多年中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就可以判断①为美国,②为英国,③为荷兰,④为西班牙。二是抓住1913年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并进行排位,就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从整体上看,该题主要涉及必修二内容,紧扣课标、考纲和教材,史料选择角度新颖,命题技巧有横岭侧峰之感,考查能力要求明确。可以说,本题真正地融考查内容知识性和能力层次性于一体,既突出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着力于考查学生对纵向历史知识的精确掌握程度;又体现了高考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和有利于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分析比较问题能力和解题思维及方法。

由此看来,平时教学中既要强化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特征的教学,更要注重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等能力培养训练,适度地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41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评:

本题从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出发,从西方崛起立意,同时兼及东西方文明比较。这是针对如今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中国崛起而精心设计的,意在考查考生独立的提取史论能力、综合判断分析能力,从而引导考生理性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过程并从中获取智慧,真正体现了历史学科特色。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并且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试题选取的材料通俗易懂,精而不繁,主题鲜明,设问也很简易,要求明了具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考生回答此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分析产生这种史观的原因,最后对这种史观进行评价。考生在评价时必须联系古今中外的史实,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考生回答起来也得心应手,有话可说。

本题要求考生解读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作者的观点。细析材料,考生可以从中得出两个观点: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的结果;西方崛起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借鉴的结果。本题没有事先设定的参考答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试题,有利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这种开放性试题具有很有的生命力,值得推广。这是一道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较高层次的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具有时代气息的开放性试题。

对于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对历史教师、阅卷人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7题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材料三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点评:

本题的命题角度独特。近代以来民主思想的演进、人类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多为高考历史命题的热点主题。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考历史题,关于黄宗羲、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所处时代及其产生的影响等,多有涉及,若再以相关知识点入题,难有新的命题视角。

本题以“史料、史论、史观”三要素层层递进的方式编制,反映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考试说明》提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考核目标和能力要求达到了全覆盖。既体现学科内的综合,又以中外关联的形式呈现;

既要求考生准确解读题中史料,又要结合日常所学的历史知识;既要准确分析题中史料所含信息与观点,又要考生有自己的见解。

本题所选文字史料,简明扼要,避用政论文字的晦涩长句,对于生僻的字,不但注了字义,而且附了读音。这有利于考生完整地读懂史料,也体现出命题者的人文倾向。

本题渗透了深厚的历史主义色彩。第1小问要求考生回答黄宗羲思想的“新见”,意在让考生认识黄宗羲思想在明清专制文化环境下所体现的历史进步性。“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要求考生回顾儒家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等相关信息,归纳以下答案:“民本思想;保留君主;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黄宗羲的民主思想,既是对儒家“民本”等思想的继承,又是植根于明清之际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

第2小问把考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引出来,考查历史评价方法、态度和价值取向。要求考生将黄宗羲思想放到其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继而结合所学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主张。

第3小问通过材料引出从“传统”和“交流”两个主题来认识历史,体现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立场。“传统”——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纵向看,黄宗羲的新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家的继承,又对孙中山民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交流”——从人类历史的横向看,人类历史又是不同文明相互影响、交流、相互作用的历史,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又是在孟德斯鸠及其思想的影响下掀起的。

黄宗羲所生活的明清之际,专制弊端显现,商品经济发展;孟德斯鸠所生活的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因推行重商主义,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身处社会变局之中,两位学者均有思想的“新见”,他们批判地继承传统,创造性地预想未来。在历史的纵深处彰显着思想的力量,也昭示着人类历史的进步。

●2011年高考海南省历史试卷第22题

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在六七十年代出现表1所反映的变化。

表1 日本众议院席位变化表

“黑榜”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

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点评:

本题提供的答案是A。据此推测,命题者认为:“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这导致了自民党在众议院中的席位减少。

为了说明自民党在众议院中议席的减少,本题呈现了五个年份的席位数。但是,本题在引用史料时断章取义、任意肢解,故意忽略三个年份自民党议席的数据:1960年的296席、1969年的288席、1979年的248席。3如果把这些数据完整地呈现出来,还能得出“自民党在众议院中席位逐年递减”的结论吗?本题设问的前提还成立吗?

导致自民党在众院中席位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自民党的强大社会基础是农村广大的小农,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城市。1960年至1991年,日本第一产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率从30%降至7%,而第二产业则从28%增至34%,第三产业从42%增至59%。由于进城的农民脱离了原来的选区,不再给自民党议员投票,自民党在众议院的绝对得票率从1958年的46.75%下降到1983年的32.78%。80年代,自民党迫于美国的压力,部分开放农产品市场,使农民蒙受重大损失,致使自民党在农村的统治基础发生动摇。”4

但是,日本学者石川真澄认为,农业人员的减少并不是自民党得票率低的直接原因。因为,日本是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人口才开始减少,而自民党的得票率到70年代则不再减少了。5顺便指出,八九十年代自民党在众议院中的议席有所增加,而这一时期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又和本题的结论是相冲突的。

制约一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胜负因素很多,国内阶级和阶层结构变化一定程度或短期内都会对选举产生影响。但把这个归结为影响日本自民党近二十年众议会选举的重要原因是不严谨的。

本题在设计的过程中随意裁剪史料,逻辑不清,立意不明,不符合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

2011年高考广东省文综历史试卷第18题

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3百度百科“1955年体制”。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题虽然图文并茂,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但是类似的图片在许多教辅材料中出现过,有的省份还以相近的图片命制过高考题。而且,设问过于直白、肤浅,题目图片中给出的时间“1958年”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大跃进”运动,几乎不用思考直接就能选出A选项,这样的试题其选拔功能会大大下降。在命制高考历史试题的时候,应考虑其难易度,这样才符合高考的使命。

本题的表述不够确切:此图属于讽刺漫画,还是宣传画?应在题干中明确指出,以防给学生造成不应有的误解。有的学生认为,此图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科学规划蓝图与发展设想。

总而言之,本题虽然运用图片,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觉,但是图片没有新意,试题的区分度过低,表述也欠妥当。

●2011年高考天津市文综历史试卷第9题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点评:

本题的形式过于单一,而且考查的是机械记忆能力。题目的本意主要是考查国际关系史中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于1967年,美国从越南撤军的时间是1973年,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于1961年,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只要弄清具体时间,通过排序法,这道试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其联系非常紧密,考查其中的先后顺序,应以逻辑关系为主,而不能单纯考查时间的记忆。本题以考查机械记忆能力为主,既无法体现出能力立意的根本要求,也无法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课程观。所以从材料选择、命题技术、试题形式以及高考能力要求等方面看,本题都不是一道成功的试题。

涉及到时间的高考试题,应立足于时序观念的考查与培养,这样才能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32题

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图5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点评:

这道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本题中的地图来自美国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徳兹·阿迈斯托所著的一本新型历史教科书《世界:一部历史》。原著的作者使用该图旨在说明,“随着世界贸易的增长,各国经济日益变得相互依存” 6。也就是说,作者运用此图是为了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但命题者在对原图做了简单的加工后,却要求考生对下列观点做出正误判断:全球化的弊端——使单一商品出口国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加剧;全球化的原因——贸易往来,资本流动。

作者绘制本图,本不是用以说明全球化弊端的;作者重点分析了全球化出现的原因:“在全球范围内,国家放松对经济的调控和管制,以及放宽了对跨境贸易的管制,因而企业在全球开展业务时比以

前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7。本题不仅对原图做了一定的修改,更主要的是,对作者的原意也做了较大的篡改。显然,从学术上来说,这是很不严谨的。

●2011年高考浙江省文综历史试卷第13题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8是

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

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④①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相关

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与地理的结合。

但是,本题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过细,有故意刁难之嫌。高中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主干核心知识,宋代不同地方瓷窑的分布状况,知识点过于琐碎,它很有可能会误导一线教师强化此类知识的教学,从而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试题设计缺乏技巧,某种程度上更像地理题,能力考查范围偏窄,纯粹为考识记而设计的。本题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特点,相反突出地理学科,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题目只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不利于高考选拔优秀人才。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对优化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几点建议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版)》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历史学科考查和试题命制的要求及目的:“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

发展的基本脉络。”纵观2011年全国以及各省市新课标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命制情况,总体上都积极贯彻上述考试大纲的精神实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然而,毋庸讳言,某些试题的命制从情境材料选择、试题切入角度、考查内容、命题技术、试题结构、高考能力要求、学科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鉴于此,从优化高考试题命制的目的出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一,坚持历史学科特色,发挥史学价值功能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关注人的生存和精神状况。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汝伦教授曾说,中学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激发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的宽阔胸怀,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把历史学科列入高考必须考查的内容,显示出历史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发展起着很多学科无法企及的积极作用。

那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有什么特色呢?洛阳理工学院朱继军老师曾做过这样精辟的概括:学科内涵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品质是求真求实的;学科方法是整体的、全局的、深入的;学科坐标是多维时间意识的;学科意义是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从高考试题命制角度而言,坚持上述历史学科特色,牢固地坚守史料、史论、史观的阵地,真正发挥史学的人文价值功能,乃是高考试题命制的立足点和最终目的。

第二,强化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坚持学科整体性和知识专题化

虽然高考是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理解运用程度,但高考文综卷的历史试题,仅有十道左右的客观题和两三道主观题,要想在这区区几道试题中做到所有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命题时必须把握支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和阶段发展特征,并在命题时保证较高的广度和保持必要的深度,特别对教材中重点知识做重点考查,显示出重点知识在试卷中的突出位置。同时,命制试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科整体性和知识专题化,并站在整体的角度设计问题:既检验学生是否形成了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又检验学生能否从专题化史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运用历史思维有效地、灵活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考对课堂教学的反作用。

第三,淡化机械记忆,强调历史思维和方法

如今新课标试卷题型日趋稳定,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大都以全新的情景史料形式呈现,这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使史料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地位更加显要。这些新颖的史料试题基本上摈弃了过去纯粹的以机械记忆模式呈现的题型,强调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更加凸显了历史思维和方法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历史学科思维和方法是历史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历史现象、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历史思维

和方法诸如抽象与概括、联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拓展、迁移与运用、一般性与特殊性等理应是每年高考考查中理解、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举。

第四,强化探究意识,提倡合作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不仅开辟了由单学科教学研究向综合中求得拓展的新天地,而且也促进了由传统单一的课本资源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让教育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多元开放、民主平等、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型模式。如今在全国及各省市新课标高考试题设计中,不凡有这样的经典试题呈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历史卷第41题,这种开放性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便于拉开不同水平考生的距离,较准确地确定考生的学习水平,区分度较好,信度和效度较高。由于试题没有设定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由发挥,考生只要紧扣题意,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回答,能够得到较高分数。既能准确检测考生的思维水平,考生又有话可说,容易得分,这是其它题型不可比拟的,必将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欣喜之余,还是有点缺憾,一是有些省市试题并没有出现过能体现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题型;二是这类题型在高考试题总量中比例还是比较少;三是这类题型仍处于摸索之中。站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制高点和突出高考选拔性考试功能上看,这类试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因为这样的高考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具体地说,这样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而不是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考查学生的能力。这种在考试中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命题,使高考这个重要的评价形式建立在新的理念的基础上,对今后考试内容改革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五,避免试题过分形式化,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从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不少试题超出历史教材,与历史教材没有丝毫的联系,有的虽然有点联系,但考的是非常边缘的知识,很偏很怪,让考生无从下手,背离了高考命题的宗旨和目标。高考历史试题应该避免过分形式化试题的出现。不断引入材料情境,防止机械记忆;同时,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叙述和信息干扰,保证试题主旨突出。试题引入材料情境时,命题材料情境的设立,应当注意科学有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材料的引入与试题的关联度比较好,避免出现一些与正确答题无关联的、可能有装饰性的材料;避免设置一些“高深莫测”的史料,来考查学生对史料之语言、意境的所谓“精读”功力;避免把材料弄成试题绕弯子的“圈套”或“陷阱”。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必须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考虑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更要顾及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和学生对历史专业的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选拔人才,又有利于高中教学。

对于高考试题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亚南研究员认为“好”题目的设计标准是:高深的立意,新颖、真实、内涵丰富的情境,准确到位和严谨的设问,指向明确,与试题提供的条件吻合,不产生歧义、合理的赋分,完整、无歧义、有适度空间的考察答案。理想的高考命题应该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学科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将历史知识、史学观点、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考历史试题才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才会经受得时间的考验并值得人们回味、品味和鉴赏,才会真正地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强大推力。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2012—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全汇总)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 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 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答案】B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 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汤灭夏建商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试 卷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 说明:1. 全卷分第一卷和第二卷,共10页。第一卷为选择题,第二卷为非选择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 答题前,请将姓名、考生号、科目代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在答题卡 上;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第二卷密封线内。不得 在答题卡和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3. 本卷选择题(1---25)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它答案,凡 答案写在第一卷上不给分;非选择题(26---31)答案必须写在第二卷题 目指定的位置上。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下列古代君主中没有被称为皇帝的是 A. 商纣王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2.释迦牟尼的塑像被尊奉在 A. 教堂里 B. 佛寺里 C. 道观里 D. 清真寺里 3.代表我国古代纺织业最高水平的是 A. 丝绸 B. 麻布 C. 棉布 D. 尼龙 4.下列几个行业中,受到我国古代统治者重视的是 A. 商业 B. 手工业 C. 农业 D. 制造业 5.下图反映的史实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 张骞 B. 班固 C. 鉴真 D. 玄奘 6.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 八国联军 B. 英法联军 C. 美英联军 D. 德法联军 7.1919年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响起的口号是 A.“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D.“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广东省中考历史真题试题(无答案)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图1 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D.清朝 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5.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 A.收复台湾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7.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相声节目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内容都穿插其中。上述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①支持正常贸易②反对鸦片走私③反对开放口岸④维护民族利益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

深圳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

深圳市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与社会试卷 说明:1.答题前,请将姓名、考生号、考场、试室号和座位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好。 2. 全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8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本卷选择题(1--25),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26—30),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内。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电视剧《命运》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成长和发展历程,让观众

更直观、更全面地了深圳经济特区。这里体现了大众传媒所起的作用是

(D) ①监督②传递和获取信息③娱乐④文化传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行使(C) ①最高立法权②最高监督权③最高决定权④最高审判权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深圳“敢为天下先”的拓荒牛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D) ①自强不息②爱好和平③开拓进取④勤劳勇敢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2010年我国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市遭遇严重干旱,给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这五省市都位于(A)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5.澳大利亚海陆疆域的突出特点是(D) A 岛国 B 海陆兼备的国家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巻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5.“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 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8.197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圳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9.1979年、占中国人ロ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10元。2009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10.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史学常识 名题分解 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2011·福建文综·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解析】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尔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3.(2011·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201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史学理论

史学理论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 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 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思想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答案】略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新目标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018长春)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这项内容出自 D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18长春)2.设置纪念日是为了铭记历史,传递力量。我国的青年节是为了纪念 A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召开 C.南昌起义 D.抗日战争胜利 (2018长春)3.长征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B A.血战湘江 B.四渡赤水 C.急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4.右图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哪一战役 C A.武昌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018长春)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B A.初步萌芽 B.“黄金时代” C.再度受挫 D.陷入绝境 (2018长春)6.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 A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 C.土地改革 D.港澳回归(2018长春)7.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B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完成 D.大庆油田建成

(2018长春)8.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人是 C A.邱少云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2018长春)9.以下成就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 B 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8长春)10.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B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参与、合作,促 进共同繁荣 (2018长春)11.右图中的古老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尼罗河流 域,它曾记载了哪一文明古国的历史A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王国 C.古代印度 D.中国 (2018长春)1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一种使用液体燃料的动力机器。它是 D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2018长春)13.有首老歌中唱道:“从小就知道有个大胡子,这个外国爷爷叫马克思。很多很多的大书里,第一页的第一句都是他说的。“以下哪句话是”他说的 C A.无论是巨大的星体还是微小的尘粒都逃不脱我发现的“万有引力” B.国家应由开明君主执政,资产阶級必实现自由平等 C.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D.人类是进化而来的,我的《物种起源》必将轰动整个世界 (2018长春)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 A A.萨拉热窝事件 B.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C.凡尔登战役 D.美对德宣战 (2018长春)15.凡尔赛体系确立的帝国主义統治的新秩序不包括 ...C.

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

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北师大版必修三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必修3分课汇总(北师大版) 第18课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人文主义思想 1. ( 2015 ?山东文综? 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 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并没有能力驾驭自 然: 自由,故A 项错误;宗教改革时期也没有能力驾驭自然,它追求的是宗教信仰中要靠自 己,体现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作用,提出信仰的就,并不能驾驭自然,故 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的应该是天文学革命, 但并不能体现人对自然的驾驭能力, 故C 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法制等主张既体现了对人类社会的驾驭能力又体 现了对自然的驾驭能力,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 (2015 ?北京文综? 21 )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 宣言中 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 ,法国 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 【解析】卢梭是法国人,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读者不可能不了解卢梭的学说,故 ①错误;“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意思是《独立 宣言》既来自卢梭,也来自洛克,故②错误; “人人生而平等”等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 1776年的《独立宣言》发表时,法国启蒙运动方兴未艾,当时法国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故③正确;“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即天赋人权,在美国《独立宣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是要拜托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 B 项错误;揭开 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已经动摇 A .①③ B .②③ 【考点】启蒙运动;《独立宣言》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D .③④ C .①④

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最新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 3、揭开中华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C努尔哈赤D皇太极 5、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其恢复行使主权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C英国侵占的澳门D葡萄牙侵占的要们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B《人民宪章》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国际歌》的诞生 7、我们能够享受电灯带来的光明最应该感谢 A瓦特B爱迪生C莱特兄弟D卡尔本次 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下列会议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慕尼黑会议 10、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B欧洲联盟的成立C欧洲共同体成立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非选择题(第11题7分,第12题6分,第13题各7分,第14-15题各6分,第16题8分,共40分) 11、【彰显辉煌历史】(7分) 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分)(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2分)(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2分)(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2分) 12、【试看资产阶级革命】(6分) 当看到资本主义曙光之时,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迎来了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 (2)在此期间美国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关键性的领导人是谁?(2分)(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009-2014年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0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A项错误;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考点】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从时间信息与张謇的状元身份入手,理解“捐弃所恃,舍身喂虎”的含义。BCD 项题干无从反映。

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山西省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 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B)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C)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3.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 是(A)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 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5.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D)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6.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旗升起的地方”这一 这是(A)

2012—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岳麓版必修1)政治:古代史

高中历史高考真题(中古史部分)第一课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2017·海南高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D.礼乐制度的破坏 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4.(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第二课 2.(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016·上海高考·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2.(2015·上海高考·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B.皇帝C.郡守、县令D.丞相 1.(2014·四川高考·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2019中考历史与社会标准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9中考模拟历史与社会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读世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 第1题图第3题图第8题图 A. 高原、山地 B. 平原、山地 C. 高原、平原 D. 丘陵、高原 2.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 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 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3.据图可知,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地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 基督教 B. 佛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4.以下远古先民的用具中,能体现先民具有原始自然崇拜的是() A. 黑陶 B. 彩陶 C. 舞蹈纹彩陶盆 D. 骨针 5.人们经常用“发现了新大陆”来指遇到惊喜的事。发现新大陆的说法与下列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6.莫斯科主要的工业部门有() ①汽车工业②化学工业③机床工业④电机工业⑤电子工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7.与中国以往近代化探索相比,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A. 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B.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8.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9.关于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义和团势力起源于山东地区 ②义和团与帝国主义联手,力量强大 ③达到削弱义和团势力的目的 ④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的侵略势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 基本原则……变革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法国的统治是进步的……”。这种“进步”包括() ①颁布《法典》②多次打败反法同盟③远征俄罗斯④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人教版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2019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选择题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題,每小题1分,共计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 搜集到下列信息(图1)。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民族关系的发展 图1 2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A .皇权的至高无上 B .神权色彩较明显 C .按军功授予爵位 D .劳动人民的伟大 3.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 .农民起义 B .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 .统治者的腐败 4.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主要是指 A .平等竞争 B .注重实践 C .分科考试 D .以德取才 5.《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 B .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 .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 D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6.有人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以下属于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措施是 A .打击倭寇 B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 .设立驻藏大臣 D .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7.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 A .中英协定关税 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8.“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待解决,特请先生● 政治:商鞅变法 ●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