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初二历史土地改革练习题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下边两幅图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1950~1952年土地改革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藏和平解放

D、大跃进运动

2、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放,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

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

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如果要了解有关建国后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可以查阅下列哪部作品()

A《暴风骤雨》 B《狂人日记》 C《雷雨》 D《班主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判断对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

削制度,从此,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

开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每题10分):

1、右图是1950年秋天浙江省余姚县农民正在拔除

地界碑的情景,当时这里正在进行()

A、土地改革运动

B、国土整治工作

C、划清界碑

D、土地普查工作

2、1950年冬,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

农民,在政府的组织下,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硬上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成了良田,第二年种上花生和棉花,当年喜获丰收。梅家村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

①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②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③耕地面

积的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③④

3、阅读下列材料:

xx年3月12日,新浪网报道: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到税改。如此具体地明确三大税种的改革方向,在以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很少见的。三大改革是:“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落实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

另据新浪网2月14日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作为xx年的“一号文件”,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

请问:当和人民政府xx年的农业政策与1950年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4、请你为本文另起题目:

比较:我的题目特点:

原来题目特点:

5、我想把自己一些理解或感受写(画)下来:

6、我有以下疑问,想通过方式解决:

改革开放前后土地政策的演变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1949一1978)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1949. 10- 1956. 9) 第一阶段:继续推行土地改革政策(1949. 10一1953春) 第二阶段:初步建立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政策(1953. 4一1956. 9)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土地政策(1956. 9一1966. 5) 开始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宣告结束。(1956. 9一1958年底)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966.5 -1976. 10) 土地政策基本处于停止不前,乃至倒退、混乱或被砸碎的不正常状态。 4徘徊时期的土地政策(1976. 11-1978. 11) 比文化大革命时期虽有所好转,但起色不大,突出的特点是徘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1978 – 2002) 一、人民公社后期的土地政策(1978.12-1982.12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变和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召开标志着人民公社开始解体 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的演变((1978.12-2002.12 )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前20年是人民公社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带有浓厚的人民公社色彩,后20多年是改革开放时期家庭承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 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 12-1984. 12 ) 所谓大突破指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阶段的体制特征是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制度全而解体,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家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这一时期,土地政策走过了一个不平凡阶段。 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 1一1991. 12 )。 所谓大磨合,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其体制特征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转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领域,向计划经济时期最基本的经济制度之一——“统购统销制度”发起冲击。1984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卖粮难”的出现,宣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政策的成功。这一时期,主要是贯彻落实第一阶段的土地政策,且又有所创新。 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 1一1996. 12 )。 所谓大转型,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 1993年4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宪法》进行了又一次修正,第一次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使其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从而解决了多年来人们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争议与非难。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大转型的重要支撑。 199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开垦荒地、营造林地、治沙改土等从事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可以更长。”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 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在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华东解放区,凡是过去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被废除、土改基础较好的地区,均实行抽补、调剂政策,以

初二历史会考预测

初二历史期末练习预测2014.4 一、选择题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 A 1917年 B 1919年 C 1920年D1922年 2.2012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出现了“正能量”和“中国式”这样的词,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该是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3.右图是油画《列宁在农民中间》,反映了1921年,列宁深入农民中间调查出现的严重问题。为克服危机,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土地法令 C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D实行新经济政策 4.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B有利于促进苏联商品经济的发展 C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D不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5.一战后建立了世界新秩序,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称为 A雅尔塔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6.在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右),该漫画将英、 法、美、意、日比作一只五头怪兽,它将德国踩在脚下,贪婪地将其 内脏吞食殆尽。这一漫画适合用来: A说明一战的性质B揭示巴黎和会的实质 C说明华盛顿会议的目的D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7.一位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的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A华盛顿体系B凡尔赛体系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8.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恢复发展B稳定了美国的社会局势 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意大利组织法西斯党的是 A俾斯麦B墨索里尼C希特勒D东条英机 10.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不同这处是 A疯狂扩军备战 B对外推行侵略扩张 C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D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建立 11.上图的名画《格尔尼卡》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罪行的批判,这位伟大的作者是 A毕加索B达·芬奇C凡高D高尔基 12.1941年,德、日法西斯在欧洲和亚太地区连续发动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到最大规模。其中,代表性的事件是() ①卢沟桥事变②德国突袭苏联③珍珠港事件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或影响 巴黎和会1919年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给日本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使中国回到被几个 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慕尼黑会议1938年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强行割给德国 A帝国主义国家总是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本国的利益B恐怖主义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危害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4.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以下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日本偷袭珍珠港②英法对德国宣战③莫斯科保卫战④法国投降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 15.右图反映的是1942年1月中、英、美、苏等26国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情景。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 A联合国建立B国际联盟建立 C欧洲联盟建立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6.右图所标志的国际组织是当今世界上最 大、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 织。决定成立该组织的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 17.以下四部二战题材的影片,如果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观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①〈不列点空战〉②《南京大屠杀》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18.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表现在 A快速发展 B经济发展停滞 C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生产D经济增长低迷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19.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为此,1967年欧洲人采取的措施是A接受美国援助 B加入WTO C成立欧共体 D建立欧洲联盟 20.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于 A 1969年 B 1973年 C 1991年 D 1993年 21.二战后欧洲逐步走向联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②20世纪90年代欧盟成立 ③2002年欧元在全欧洲使用④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纵观日本近代史,其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工业立国—科技立国—文化立国”的演变。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是在 A 19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的原因有 ①美国经济援助②抓住了新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新技术 ③扩充军备,对外扩张④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注重企业的科学管理

中国古代土地改革

1.中国最早的土地制度出现在西周,叫“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割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在西周时盛行,为周王所有,也叫“公田”,分配给领主,领主再强迫庶民去集体耕种,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向周王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 2.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秦国的商鞅推行“废井田、开阡陌”的法令。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项变革瓦解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强国的基础。 3.封建的土地制度基本确立后,出现了土地兼并,产生了封建地主阶层。地主将土地租给无地农民,秋后收取粮租。土地过分集中造成社会生产萎缩,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重等问题。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如东汉末年的“屯田制”;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以及清初的“更名田制”等,都是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土地,同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巩固统治。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土地兼并,但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5.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大小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绝大多数的起因都是由于土地分配不均造成的。 6到了近代,中国要推翻旧的封建制度,建设工业化的现代国家,首先要改变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制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却没有触动农村封建的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且日益尖锐。 7.而中国共产党则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争得广大农民支持,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8.从1931年起,中共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又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9.1947年,中共又在解放区搞土地改革,把被地主、富农圈占的大片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帮助人民群众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历史夙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最关键的一步,解决了广大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顺应了民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起解放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0.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此后,在3.1亿人口的农村开展了土改运动。到1953年,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彻底被消灭。 11.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有人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会重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出现两极分化,产生新的地主富农阶层。所以,在土改运动的同时,我国又逐渐推行农村集体化,先从互助组开始,经过初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合作社。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在集体的土地上劳动,用工分计算劳动量,到年底按每人所挣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这种方式的弊端是,用固定标准计算工分,造成了平均主义,很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粮食生产也因此长期徘徊不前。 13.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农村也开始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出现。这种方式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集体将土地和生产资料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分给农户经营和使用,承包户向国家和集体交纳税费和公共提留后,剩余的可以归农民自己所有。 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和解放了生产力。在它实行的2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近期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推进农

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长沙市周南中学2018届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5题,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上,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在 A.金田 B.永安C.武昌 D.南京 3. 19世纪末,日本通过下列哪一个条约割占我国领土台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B.《马关条约》D。《黄埔条约》 4. 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黄海之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战役 5.19世纪进行的戊戌变法,支持变法的巡抚陈宝箴是 A .湖南巡抚 B. 湖北巡抚 C .广东巡抚 D.山东巡抚 6. 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 .<<南京条约>> 的签定 B. <<北京条约>> 的签定 C.<<马关条约>> 的签定 D.<<辛丑条约>> 的签定 7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于 A 天津 B . 南京 C .郑州 D . 重庆 9. 辛亥革命后并存的两大思潮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共和③武装斗争④土地革命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10. 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阶级是 A.农民阶级 B.地主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1 .中国共产党’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成立中国共产党 B.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D.决定”工农武装割据” 12. 下列不属于1926年北伐战争主要对象的是 A.吴佩孚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张作霖 13. 九一八事变后, 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南地区 14.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5.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此歌词与抗战时期的哪一件事情有关? A.三湾改编 B.一二九运动 C.大生产运动 D.整风运动 16 .二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 A. “扶蒋反共” B.中立政策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五大历程 2010年09月28日15:14城市化网【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9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于是,所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开始探寻: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农村的土地。业内人士预言,在农村上演的新一轮土地改革将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农村土地改革带给农民的究竟是福祉还是祸患?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将助力我国社会发展逐步向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呢? 回顾: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 通过梳理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农村的土地经历了个体农民私有向集体所有制转变,新一轮土地改革尝试赋予农民在土地上的更多权利。 历程1: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 历程2: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 1954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历程3:集体所有→三级集体所有

1957年-1978年,“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历程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历程5:“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改革开发30年后,2008年10月1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盘点:各地探索土地流转 尽管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考察安徽小岗村定调新土改方向——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并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自从有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就在悄然进行。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悄然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农业、走出农村,有的农民就把土地或转让或转包或转租给别人。 有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农地流转量仅占承包地总量的1-2%,90年代末达到4%左右,现在已经达5-6%。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省,则高达30%左右。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中国土地改革的历史及政策 生意社2009年09月11日讯 新中国最早的土地法 土地改革总论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我们这里所讲的论土地改革指的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 土地改革的源起

土地改革工作会议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脉络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

产。《土地改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2013年至2017年初中历史会考答案、

2013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HT]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政治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制度创新:科举制。鉴真;玄奘。(5分) (2)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层深入;各阶层广泛参与。(2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2分) (3)民族团圆梦:民族区域自治;国家统一梦:一国两制。 农民致富小康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27.(1)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早于西方;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分) (2)主要方式:殖民扩张、殖民掠夺、殖民贸易。 重要事件: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4分) (3)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或安庆内军械所)(1分);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2分) (4)中国海军力量强大,不仅能够保卫祖国海疆,而且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分) 28.(1)八国联军侵华;建立中华民国。(2分) (2)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同反法西斯) 对抗:抗美援朝(或朝鲜战争)。(2分) (3)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2分) 新形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及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4)发展与冲突(摩擦)并存(或合作与分歧并存)。(意思相近可得2分) 29.(1)孔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梁启超,组织维新变法,促进思想解放。(4分) (2)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3分)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3分)(4)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分)阅卷提示: (1)上述答案仅供参考,阅卷时不要限于上述答案的表述,一些题目的答案要采意给分。 (2)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只要符合题意,应适当给奖励分,但总分不超过规定分数。 2014年烟台历史会考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历程回顾 嘉实基金研究部刘杰 土地改革,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使用制度、产权制度以及税收政策改革等等。由于农业在经济中的长期重要地位,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回顾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发展历程,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新的农村改革政策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促进作用。 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1948年-1953年)。建国之初,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而且对拥有的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土地改革法》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收回土地所有权(1954年-1956年)。被誉为“三大改造”之一的农业改造,目的是要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农民个人直接所有的土地,也从土地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三级所有”的土地改革(1957年-1978年)。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国内农业供给相对有限,所以又一次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土地属于三级集体所有,即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农村生产小队三级所有。社员集体在公有土地上统一生产和劳动,社员没有任何私有土地,彻底消灭了私有制。这一阶段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彻底被收回的阶段。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逐步使得个体农民私有的土地向集体所有制转变。这一转变的结果是,农民对于土地的产权弱化,土地在运动当中逐步归集体所有,个体农民与土地不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关系,那么,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的流转方式已经不可能实施。 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同志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农户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种模式在保证农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保证了农户的独立经营权,并对农村土地的经营收益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短时间内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1987年,沿海发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这样,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突破了家庭承包经营的限制,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开始进入试验阶段。2005年7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草案)》,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于2005年10月1日起上市流转。此举意味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也是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突破。 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通过。决定中提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中共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大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1929年4月,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逐步确立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它与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具有三个特点:①、产生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②、这一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③、具有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统一战线,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对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以及国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党中央对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决定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在各解放区迅速展开。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路线,解放区的土改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踊跃地生产、参军、支援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土改任务,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

上海初二历史会考含答案

2015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要点和评分说明 注意:(1)属于解释性的回答,大意正确,均可酌情给分。 (2)属于开放性的答案,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Ⅰ.闭卷部分(共40分) 一(共11分) 1.司南(或指南车、指南针)(1分)活字印刷(或印刷术)(1分) 造纸术(1分) 2.毕昇(1分)北宋(或宋)(1分)蔡伦(1分)东汉(或汉)(1分) 3.作出判断即得2分 能从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它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或从发明的唯一性等任一角度加以阐述,言之成理即得2分 二(共10分) 1.B、C(全部答对得1分)英(1分) 2.A、C(全部答对得1分) 联邦制度确立(或国家独立、民族独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等)(1分) 3.(1)蒸汽(1分)内燃(1分) (2)B、C(全部答对得1分) A、D(全部答对得1分)

4.环境污染;能源过度消耗(回答具体内容也可得分,但大小概念不得并列,顺序可颠倒,每条1分) 三(共9分) 1.A(2分) 2.C(2分) 3. B(2分) 4.创作者对抗战的情感、态度与认识;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及时代特征;作品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顺序可以颠倒,每条1分) 四(共10分) 1.毛泽东(2分) 2.B(2分) 3.认为此事重大而加以关注;认为中美有可能从敌对变成朋友(任答一条即得2分) 4.从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之间的关系变化加以说明,言之成理即得4分 Ⅱ.开卷部分(共60分) 一(共10分) 1.A(2分) 2.印度(或佛教、南亚)、罗马(或基督教、欧洲)(顺序可颠倒,但不可同义反复,每条2分) 3.作出判断即得2分 能从以下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得2分,能综合下述两个方面阐述理由得4分,本大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 如回答“同意”,理由可从丝绸在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等视角加以说明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三次土改的区别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土地革命: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下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双减双交”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注:还有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但不在你问的问题范畴之内,因为题目是近代史。新中国成立是现代史的事情。 【土地革命】1931~ 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一、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二、三次土改的区别 1、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2、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①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②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初中毕业会考历史模拟试题 —— 初中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初中毕业会考历史模拟试题—— 初中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初中毕业会考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46分) 1、秦朝时,我国境内南方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越族C鲜卑D羌族 2、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始于A西汉B西晋C唐朝D元朝 3、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的饮料是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4、元世祖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是A新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B手工业规模的大小C对外贸易额的多少D畜牧业收入的多少 5、宋应星归入下列选项中的哪类A张衡、沈括、郭守政B李白、杜甫、苏轼C张仲景、华佗、李时珍D杨坚、李渊、朱元璋 6、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鸦片战争B虎门销烟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A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B十九世纪末C1914--1918年D 五四运动 8、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一大 9、下列与张学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1)东北易帜(2)一二、九运动(3)西安事变(4)皖南事变A(1)(2)B(2)(3)C(1)(3)D(1)(4) 10、彭德怀指挥的战役有(1)百团大战(2)台儿庄战役(3)孟良崮战役(4)抗美援朝A (1)(2)B(1)(3)(4)C(1)(2)(3)D(1)(4) 11、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八大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2、确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A中共七大、党的十五大B中共七大、党的十三大C党的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D党的八大、十三大 13、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A中美发表“上海公报”B中美正式建交C邓小平访问美国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4、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产生于A古埃及B古印度C古巴比伦D古中国 15、下列事件首先发生于意大利的是(1)资本主义萌芽(2)资产阶级革命(3)开辟新航路(4)文艺复兴A(1)(2)B(2)(3)C(3)(4)D(1)(4) 16、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有(1)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4)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1)(2)(3)B(2)(3)(4)C(1)(2)(4)D(1)(3)(4) 17、电话的发明者是A莱特兄弟B摩尔斯C贝尔D马可尼 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A西亚战场B北非战场C东亚战场D欧洲战场 19、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地点是A巴黎B诺曼底C斯大林格勒D北非 20、下列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创造发明的有A打电话B乘飞机C坐汽船D用电脑 21、邵陵县的名称出现于A西汉B西晋C唐朝D南宋 22、武冈建市的时间是A1977年B1986年C1992年D1994年 23、《牧童短笛》、《游击队之歌》的作者是A魏源B蔡锷C贺绿汀D严怪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 历史沿革 作者:秦英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自提出至今也不过三十几年,通过不断创新、完善,现已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阶段,此阶段主要以中央文件及部门规章的调整为主。 1、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无疑是以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小岗村18 位农民在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表明对于“包产到户” ,国家在政策上有所放松。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规定:“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集体经济长期搞不好的生产队,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也可以包干到户”;“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允许继续实行”。这是第一个

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对解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问题的争论及推动农业体系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其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5、1983年1月,第二个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出台,该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6、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1号文件《关于1984 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主要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 年不变;对农民向土地的投资应予合理补偿;自留地、承包地均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作宅基地和其他非农业用地等。 上述4-6 点所述的三个中央1 号文件从政策上、理论上将包产到户稳定化、长期化、合理化、规范化,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因此制度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广实施,1978年至1984年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二、逐步完善阶段,此阶段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写进法律, 而不再单由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1、19 8 6年6月2 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联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