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斗争哲学

斗争哲学

斗争哲学
斗争哲学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

副标题: 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中庸之道”

作者: 王小其王小庞王玉坤

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总是要念歪经,走邪道。“中庸之道”就是孔老二为了挽救正在灭亡的奴隶制度而编造出来的。孔老二的所谓“中庸”,就是要人们完全按照奴隶制的“周礼”办事,不能有一点偏离和改变。后来的孔孟之徒对“中庸之道”作了加工解释,鼓吹折衷、调和。“中庸之道”是历代腐朽的反动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民、反对人民起来革命的反动思想武器。叛徒、卖国贼林彪扯起“中庸之道”这面破旗,作为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反动思想武器。林彪胡说什么“凡事勿做绝了”,“绝则错”,“必有恶果”,还胡说什么“两斗皆仇,两和皆友”等等,充分暴露了他疯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反动嘴脸。阶级斗争根本没有什么“中庸”

孔老二说:“中庸”是人类最高的“德”,林彪也说:“中庸之道……合理”。什么“德”,什么“合理”,全是骗人的鬼话。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人类社会自进入有阶级社会以后,敌对阶级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中庸之道”。从孔老二到他的徒子徒孙曾国藩、蒋介石、刘少奇、林彪之流,口里大讲“中庸之道”,行的却是复辟之道、反革命之道。地主、资本家口里大讲“中庸之道”,实际上如狼似虎,残酷地剥削、镇压和屠杀我们劳动人民。

我们南王庄贫下中农就有说不完、诉不尽的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一九四二年,日本侵略者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加上大旱,全村二百八十户人家,有一半外出讨饭,十六户卖儿卖女,十六人饿死冻死。地主老财打着“帮助穷人度荒年”的幌子,乘机贱价买地,实际是抢。有一家地主一下了就“买”地一百三十多亩。失去土地的人,只好到地主那里当长工,做牛马。那时候。玉坤给一个地主扛长活。这个地主常对长工们说:“我叫你们来做活,是为了帮助你们、接济你们。你们多出点力气好好干,粮食打多了,你好,我好,大伙都好。”明明是穷人用血汗养活了地主,他们却说是“帮助”“接济”我们,明明是地主发财享福,穷人受苦受难,他们却说是“你好,我好,大伙都好”。他们就是这样散布孔老二的“中庸之道”,妄想让贫下中农乖乖地替他们当牛做马,不要起来造他们的反。就是这个地主,硬逼着玉坤晴天地里干,风天起猪圈,雨天磨道转,一直把玉坤累成了重病,连站都站不起来。地主老财不但不给玉坤治病,反把玉坤一脚踢出门外。小其三岁时,父亲就被地主的阎王债活活逼死,跟着母亲过日子,没吃没穿。小庞也是苦水里泡大的。一九四二年大旱,被迫把和另外九家合喂的一头牛卖掉,换回三升高梁和一升小米。粮食拿到家还没过夜,一个平日嘴不离“中庸”和“行善”的地主,带着狗腿子闯进门来,把仅有的这点粮食全抢走了。小庞眼睁睁地看着爹活活饿死。爹死后,娘拉着小庞外出讨饭,一直到解放。看!这就是孔老二、林彪鼓吹的“中庸之道”!

阶级斗争根本没有“中庸”可言。反动统治阶级从来不同劳动人民讲“中庸”;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不能同阶级敌人讲“中庸”。一讲“中庸”,就会上阶级敌人的当。我们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我们村有一个不法富农分子,土改时装出一副可怜相,在村干部中散布什么“同姓一家人”,“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来”;还宣扬孔老二的“中庸之道”那一套,说什么“办事要凭良

心,不要搞得太过分了”。当时有的干部由于阶级斗争觉悟不高,放松了对这个富农分子的管制斗争。他不但偷偷地隐藏财产,还对分了他房子、土地的贫农进行恫吓。村南面有这家伙一块地,土改后,分了这块地的贫农去收庄稼。这家伙竟敢提着刀子在地里叫喊:“地是我的,谁敢拉我的庄稼,我就给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但是,翻了身的贫下中农是吓不倒的,当场把他抓住,狠狠地斗争了他。

阶级斗争的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对阶级敌人半点“中庸”也不能有,对他们只能斗争,只能专政。林彪胡说什么“两斗皆仇,两和皆友”,鼓吹阶级调和,其目的是反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斗争,复辟资本主义。我们决不能上他的当。干革命非斗不可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我们干革命,就要敢了斗争,既敢于同阶级敌人斗,同剥削制度斗,同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斗,也敢于同错误路线斗,而且要一斗到底。“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不斗它,它就要斗你。在这个问题上,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设有调和的余地。只有不断地斗,才能不断地推动革命胜利发展。

一九五四年,我们带头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办起了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就在第二年春天,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刮起了一股砍社妖风。当时,“上级”派来工作组,一进村就要我们“退社转组”,支持少数富裕中农闹散社。一小撮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分子乘机叫嚷:“自古以来种庄稼就是一家一户地干,一伙子人在一块怎么也闹不好”。那时全村七个小社,被砍掉了六个。我们社里的三户老中农也退了出去。这样,全村就只剩下我们这穷三户的小社了。工作组又说什么“三户不能叫社”,硬逼着我们散摊子。当时有人也劝我们说:“这股风有来头,好汉不吃眼前亏,胳膊哪里拧得过大腿,不要顶得太狠了。”我们想,干革命就得斗,只能看路线、看方向,不能看来头、看势头,不能象墙头草随风倒。就这样,我们没理他们那一套,硬是把社办了下来。当年,这个社会主义的小苗苗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四十五亩贫瘠的土地上获得了大丰收,打粮食九千九百五十斤、花生两千斤、棉花七百斤,比单干时的产量增长一倍,在村里拔了尖。一九五五年秋后,毛主席给我们三户小社极高的评价:“这个三户贫农的合作社,几个月以来,在全国农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河北省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英雄的合作社,给贫农壮了胆。”并把这小社誉为“全国五亿农民的方向”。如果按照林彪、孔老二鼓吹的“中庸之道”来办事,对错误路线不顶不斗,搞调和,搞折衷,当不吃眼前亏的“好汉”,哪会有南王庄的今天?

在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的黑风又刮到了南王庄。有人来到我们这里说什么“牲口要分户喂养,自留地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大一倍”,“自由市场要扩大”。不管他嚷嚷得多凶,反正我们心里有个定盘星: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路,只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才是贫下中农的生命线;除了这个,不管你刮什么风,唱什么调,我们坚决不听,坚决顶,顶到底。后来,来的人沉不住气了,问小其、小庞:“一亩自留地的产量顶多少集体耕地?”一听这话,小其、小庞压不住心头怒火,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说的那一套在南王庄根本兴不开!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没荒一分一垄地,集体是我们的铁靠山。单干,做梦也没想过,要我们走回头路,办不到!”就这样,我们和广大贫下中农一起,大干苦干,一九六四年粮食亩产过了“黄河”,第二年又过了“长江”。

正确的路线和错误的路线是势不两立的。你斗得狠,错误路线就没了市场,群众眼睛就亮了,

觉悟也提高了。如果这叫“做绝”的话,那就是做对了。这样不但没有恶果,而且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反,如果对错误路线不斗争,实行什么“中庸”,那才是祸害,才真会有“恶果”。十几年来,我们坚持毛主席历来提倡的斗争哲学,坚持不懈地同阶级敌人斗,同修正主义路线斗,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贫下中农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胡说什么“凡事勿做绝了”,“绝则错”,“必有恶果”,妄图使我们放弃对修正主义的斗争。这只能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发扬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这就是说,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总要不断产生和发展壮大,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但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斗争的过程。阶级敌人必然要破坏,旧思想、旧习惯势力必然要干扰,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以刘少奇为头子和以林彪为头子的两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批判了他们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对此,我们贫下中农心里顶高兴,顶欢迎,都拍手叫好。可是,林彪反党集团和社会上的阶级敌人,恶毒攻击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掀起一股复辟、倒退的逆流。面对这股逆流,我们贫下中农,一定要遵照毛主席关于“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原则”的教导,发扬敢于反潮流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地支持、爱护、扶植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狠狠反击林彪反党集团和一切阶级敌人对革命新生事物的进攻。在这场拥护新事物还是反对新事物的斗争中,我们决不能听信孔老二的什么“中庸之道”的鬼话,只有坚决斗争,才能使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茁壮成长,才能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这个新生事物来说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判了旧的教育制度,贫下中农夺回了教育大权,占领了学校这个长期被资产阶级统治的阵地,管起了学校。玉坤当了管校委员会主任,这可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呀!贫下中农高兴极了。但是,阶级敌人是不甘心的。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刮来了一股冷风,叫嚷什么“教育质量低了”。俺村的一个地主分子也跳出来捣乱,叫嚷什么“学校越办越不象样子,不正规了”,“学生上学白上,读书没用”。他唆使自己的子女退学,还叫他们拉拢一些贫下中农子女退学,想瓦解学校。面对这股逆流,我们想,为什么资产阶级统治学校时他们不喊“不正规”,贫下中农管理了学校他们就喊“不正规”了。为什么过去学封、资、修的东西,他们不说“教育质量低”,现在开门办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就喊“教育质量低了”?这不是说旧学校好、新学校不好吗?这不是否定无产阶级教育革命的成果吗?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于是,我们寸步不让,对这股逆流展开了斗争。我们和管校委员会一起,发动群众,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了所谓“不正规”、“质量低”的反动谬论,坚持了办学的正确方向。现在,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了学,出现了生动活泼、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彪宣扬“中庸之道”,也是为了维护旧事物,反对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以便于他复辟资本主义。如果我们听信了“中庸之道”那一套,对新生事物不支持,对旧事物不反对,对复辟逆流不斗争,那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会前功尽弃,资本主义就会复辟!

社会主义革命,象大河流水一样奔流向前,总要有几个漩涡,有几股回流。我们虽然进行了几次大的斗争,将来还会有斗争。我们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发扬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敢于同帝、修、反斗,同阶级敌人斗,同错误路线斗,同错误

思想斗。斗则进,斗则胜,我们将在斗争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哲学内涵 (简单版)

“探索规律”中的哲学内涵 建始花坪民族小学杜万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为更好的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本人认为,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新思维。因此,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探索规律”(以下简称“探索规律”)这一新增特色内容进行哲学分析,尝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文章所探讨的对象。 一、探讨对象的相关概述 探究对象是任何文章写作的基础,“探索规律”就是本文的探究对象。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形象思维常被运用在合情推理中, 所以低年级阶段就可以设置专门的单元或活动板块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规律。正是基于此,人教版一(下)数学新编实验教材88-92页的教学内容应用而生了。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例1-例7内容呈现出从图形变化规律开始,图形与数字变化规律,接着数字变化规律的探究趋势,而且教材内容的设计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探索规律”教学中有两大主要

目标,目标一是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指出下列物品。且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目标二是使学生能够根据图与图、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概括出规律,并能按规律写数。且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计算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字排列的规律。 二、剖析“探索规律”中蕴含的哲学思维。 对于探讨对象,我们有了基本的认识,接着文章将从中发掘该内容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包括认识知识世界的内容(如教材内容)。笔者认为,应用哲学思维认识教材、指导教学实践,数学教学质量会提高地更好更快。因此,下文主要简述“探索规律”所渗透出的基本哲学思维,启迪老师教学中应用哲学思维教学。 (一)真理的观点。例1-3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例4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等等。这些例题都反映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规律的共同特点。数学领域的规律问题一定程度上说是该领域该阶段的真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在探讨过程中领略思考的美、体验实践的美、执着追求的美、探寻真理的美。 (二)意识能动作用。人具有强大的意识能动性,能透过现象认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作者:容少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艺学院 从海德格尔的视角看建筑哲学 内容提要:为了对建筑哲学的概念及其主体等有一个初步探讨,本文从海德格尔的时间开始,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总结回顾了建筑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思考了它们的运用方式方法。ABSTACT:In order to hav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ncept and its main body of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 this paper starts from Heidegger's view to expound his main idea. Then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uilding, and think deeply myself. 关键词:海德格尔主体论建筑哲学 Keywords: Heidegger Main the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什么是建筑哲学? 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哲学的本体论?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对象与范畴是什么?建筑哲学与建筑美学又有什么关系? 初探 海德格尔提出了生存论的本体论,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建筑,特别是把现象学的方法带入建筑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现象学模式。海德格尔从人的定居、人的生活行为出发,来思索建筑空间的产生和构造,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人为本、人宅相扶的重要思路。一般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以《关于人道主人的书信》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人与"是"的关系是海德格尔思想贯穿前后期的主线,本文企图通过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视域中来浅薄的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1 对目的--手段图式的批判 在流行的用法中,"栖居"是目的,"建造"是手段,两者是处于目的一手段关系中的两种分离的活动。这种从表象上看似正确的图式,实际上掩蔽了"栖居"与"建造"的本质关系。"因为建造不只是获得定居的手段和途径,建造本身已经是定居。谁向我们道出此点的呢? 究竟谁给我们一个尺度,让我们去测度定居和建造的本质呢?"[1] 2词源学的考证 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BUAN)的意思就是栖居(WOHNEN),定居意指持留、逗留其实我们追根溯源,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最原始的东西。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隐蔽着的到来。" [2]语言在"说","说"又是么意思呢? "也许。作为动词的

2016尔雅军事理论考试 期末考试

关于“顶放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实行运动战与坚守防御阵地战相结合的原则。B实行诱敌深入与坚守防御阵地相结合的战法。 C、全面发挥游击战的配合作用和战略作用。 D、作战形式不宜过多,民兵组织不宜长期存在。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九变篇》指出克服将帅之“五危”,指的是()。(1.0分) 1.0分 ?A、 死拼、易怒、好冲、好名、不攻 ? ?B、 怕死、易怒、贪婪、好名、保皇 ? ?C、 死拼、怕死、易怒、好名、保民 ? ?D、 好冲、易怒、贪婪、死拼、好名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三个世界的理论是由谁提出的?()(1.0分)1.0分 ?A、 斯大林 ? ?B、 华盛顿 ? ?C、 毛泽东 ? ?D、 希特勒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毛泽东思想萌芽时期的代表作是()。(1.0分)1.0分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

《论持久战》 ? ?C、 《井冈山的斗争》 ? ?D、 《论十大关系》 ?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 民兵的各种传统战法不包括()。(1.0分)1.0分 ?A、 麻雀战 ? ?B、 地雷战 ? ?C、 地道战 ? ?D、 步兵战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 古代欧洲国家军事思想的典型代表不包括()。(1.0分)1.0分 ?A、 古希腊军事统帅埃帕米农达 ? ?B、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 ? ?C、 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 ? ?D、 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第一颗带有军事意义的卫星产生在()。(1.0分)1.0分 ?A、 苏联 ?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

已经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哲学研究】 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哲学思考 李永胜3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49) 摘 要:工程活动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技术、管理、社会、伦理、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活,建构着新的生活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例如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系统化、集成化,工程目标的多元化,工程活动的高科技化,工程存在的虚拟化,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增大。对此,我们必须从哲学层面予以深入思考和理性把握,以便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 关键词:工程;社会;哲学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4—0001—09 所谓工程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综合利用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和各种技术手段,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一定的人工世界的活动及其实践成果。工程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它是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必要手段。在现代社会,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尖锐问题,它产生和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经济的,更有社会的、人文的和生态的。可以说现代工程活动已远远超出了纯经济、技术的范畴,体现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予以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是人类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结,它可以为工程实践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与价值观导航。由于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现代工程活动呈现出一系列崭新的特点,对此要求我们从哲学视角正确认识,准确把握,深刻反思,以便理性地制定积极合理的应对策略,促进和推动工程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哲学视野分析,现代工程的基本特点是: 一、工程规模的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现代社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工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庞大化,结构复杂化,系统集成化。 (一)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自觉的、集体协作的、有一定规模的造物活动。尽管工程活动一开始就表现为规模化的造物,然而,近代以来,正是由于专业工程组织及职业工程师的出现,人类变革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的进步,才使得当代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日益增多,并成为社会的“常态”。考察工程活动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工程活动了。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竞技场和中国古代的大运河都是古代工程的奇观。可是,在古代社会,大型工程建设活动只是当时社会的“暂态”,而分别从事个体劳动才是社会的“常态”。在工程完成后,临时征召的农民和工匠便要 — 1 —  第11卷第4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4 2009年8月 Journal of Eastern L 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ug.2009 3收稿日期:2009-05-11 作者简介:李永胜(1963—),男,陕西华县人,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哲学及工程社会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以德配天: 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道”,指过程和规律。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 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 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论语·雍也》 5、忠恕: 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 1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哲学视野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制定和实践其他一切政策的基点,在正确界定以人为本的概念后把以人为本和以人类为中心、以个人为本和以物质为本(忽视价值存在)等错误观点区分开来,在超越主客二体截然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对以人为本的深层体悟:以人为本就是以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为本。 标签:以人为本;主客对立;天人合一 近年来,以人为本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之后,其理论更是成为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问题,辩明以人为本还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笔者认为只有超越主客二分才能深层体悟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界定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怎么样理解“人”,一是怎样理解“本”。对于“人”和“本”不同的理解,得到的以人为本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甚至彼此冲突。 (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 何谓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单就哲学而言,由于哲学家不同的世界观对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人是神的创造物;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自觉解放自我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因此,以人为本也就不能偏费任何一方。 (二)以人为本的本的理解 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之本只能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本,而不可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人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质,世界对于人而言是先在的和自足的。 以人为本的本只能是价值之本,也就是把人的价值当成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不用回答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提出是“物本论向人本的转换”[1],然笔者认为,只能从价值体认上理解这种转换,否则将会有失偏颇,还有学者提出本应该理解为“终极意义上的本”,“历史意义上的本”[2]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笔者认为,不管提法如何不同,坚持价值意义的视角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就是从价值论角度坚持人的利益为根本,这种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有机统一,个体人和人类的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统一,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则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统一的人,简言之,就将人的全部和全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生态风险问题.pdf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和尖锐冲突问题被人们称之为“生态问题”并获得了全球性关注。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的结构性破坏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造成的、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生态危机和风险。人们为了解决并消除这种危机和风险,建立了许多国际性组织,出版了数千种期刊,召开会议并起草各种呼吁书和宣言。然而,迄今为止,生态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以说它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生态风险日益变得可见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散,呈现出无间断性和常态化,并不时地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风险和危机。生态风险引起了国家、民族、种族之间的争端,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国际冲突,导致争夺资源和能源的全面战争。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这种生态风险已经演变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是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是在历史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获得对历史的新理解的,正是意识到了历史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中介,历史唯物主义才突破了狭义的“历史理论”的界限而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历史作为人类活动的时间性过程性的表征,历史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哲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对立或者统一,它既没有简单地把历史归并于自然也没有绝对地把自然溶化于历史,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结构和历史情势。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当今生态风险问题的全部答案,但马克思在深入研究当时的土壤肥力退化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理论,其中蕴藏着我们可以用以探究当代生态风险问题的思想智慧。以当代生态风险问题激活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性的阐释和重构,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风险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的现实关怀。 二、马克思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的确立。 近代以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首先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在人与自然彼此分离并抽象对立的两极中解释二者的关系,因而无论是思辨的唯心主义还是直观的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说明二者的关系及其对破解人类历史之谜的意义。通过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实践论变革,马克思把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作为阐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础、出发点和思维原则,确立了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思维。马克思指出:“在一个学究教授看来,人对自然的关系首先并不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而是理论的关系……人处在一种对作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但是,人们决不是首先‘处在这种对外界物的理论关系中’。正如任何动物一样,他们首先是要吃、喝等等,也就是说,并不‘处在’某种关系中,而是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他们是从生产开始的。)”[1](P405)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中,重要的不是先从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概念抽象出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是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55)只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中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才生发出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其他关系。正是在人的生存、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实践活动内在矛盾的社会历史性展开才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了重大意义。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置于一切问题的首位,把它作为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界的关系。”[3](P11)对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个事实,马克思主张“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3](P11)进行考察。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孤零零地独自存在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因而,“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呼入一切自然力的人 ”[4](P105)必然处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原初性关联表明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映照,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这个整体内才成为问题并可以理解、认识和干预。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抽象的对立或者和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辩证结构,始终在冲突与协调相交织的矛盾中发展变化。在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中,自然既有先在性、实在性、基础性,又有属人性、社会性、历史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才为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不可或缺的意义。因而必须承认自然环境及其内在规律对于人的先在性、实在性和基础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4](P56)而“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4](P92),“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6](P107)。另一方面,通过人的社会历史性的生存和生产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人来说的先在的自然、外部自然界就不断地转化为人化的自然界和历史的自然。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4](P116)。“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

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 姓名:时美换 摘要:以精干的常备军为骨干,又要以强大的后备力量为基础。只有把这两种 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凝聚和带动一切力量,一旦有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以正义的反侵略的人民战争来对付它,坚决把敢于来犯之敌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关键词:战争、美国、海战、空战、挑战、技术、精兵、合成、高效 我曾在一本军事杂志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战争是过去战争年代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要求了,倘若还抱着人民战争的老观念不放,就要吃大亏。从近年来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这似乎有道理:1986年3月24日,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名,对利比亚进行了一次军事打击,代号“黄金峡谷”。美国的空袭行动从15日凌晨1时54分开始至2时12分结束,前后持续时间为18分钟。共出动海、空军飞机150多架,共投掷炸弹150多吨,完全按照“黄金峡谷”计划炸毁了预定的5个目标。18分钟摧毁了一个国家的防空力量;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宣布对伊拉克开战。联合部队经过两个星期的战斗,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期间,美国陆军第三机步师更是创造了日推进160公里的战争奇迹。但是这种看法,过分夸大了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对人民战争带来的挑战,而没有看到人民战争面临的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战争,但要结合新情况、新要求,研究和发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我们要客观正确的分析,诚然,海湾战争以来的各次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非常激烈的。可以预计,像我们这样的大国,敌人一旦对我发动战争,从一开始就大规模派兵跑到我们国土上来打仗的可能性比较小。敌人最有可能首先还是利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远程作战飞机进行空袭,实施相对独立的海战、空战。应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现阶段我们确有困难和短处。然而,现代高技术战争形态变了,但战争的本质没有变,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我们真正的优势还是人民战争。我们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许多有利条件,如:我国良好的地理条件,深厚的战争潜力,相当规模的常备军,有限的核反击力量,丰富的人民战争经验,还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保障,等等。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时,弱小的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可见,南联盟的人民战争给北约军队沉重的打击;伊战中,伊军被迅速击垮之后,抵抗组织的游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一) 【内容提要】“类哲学”是一种人的思维方式,它关注人的存在及未来走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它的提出,并不是纯粹思想意识的产物,其最深厚的根基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在一定意义上,“类哲学”具有“导向”的作用,引导着人类走向美好未来。 【关键词】类哲学/物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类存在 【正文】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旨在摆脱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因而失落了人这一理论困境,思考当代人的生存问题。“类哲学”破除了传统哲学以物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以人的方式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存在问题作了新的思考和说明。本文试对这两方面加以论述。 一、物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思维方式 高清海先生提出“类哲学”的基本思路就是,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分析现实的人及其存在,用人的方式理解人,确立起哲学思考人的存在的新的思考维度,取代传统哲学的思考维度。为此,他比较了物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 物的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它面向人的外在自然,习惯于从日常经验和实证科学的视野,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去理解把握对象,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思维。这种思维方法原本只适应于理解物的存在方式,但在人们崇尚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成了理解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唯一思维方式,形成了以物的方式说明人的问题的哲学传统。这就是哲学史上人总是被抽象化理解的主要认识论根源。 高清海先生指出,物的思维方式用观照自然的方式观照人,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从人的发生学上理解人。即寻找先定的本体,并由此引出人的本性规定。这也就是传统本体论思维模式;其二,以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在人与物的区别中把人拆零,从不同于物的特性去规定人的本性;其三,在人的诸多本性规定中寻找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本性,把人理解为由这一特性所支配的存在物。实际上,这三者都是认识物的“对象意识”,其固有的思维特点,使“本不能对象化的人对象化”(注:陆杰荣:《类哲学:哲学维度的思考方式》,《学术月刊》1997年第3期。),使不是纯自然化的人纯自然化。因此,以物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全面地说明人的存在问题。如果人类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致使人的科学理性片面发展,因而引起诸如战争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 人的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只有用人的方式观照人,才能真正理解人。高清海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人虽来自于自然界,但同时又超越于自然界;人虽有自然生命,但同时又有超自然生命;人作为人,超越了物的“自在存在”,成为“自为存在”;人不断地将外在自然界变为人的“无机身体”,建立起与万物一体的开放性存在,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意义。总之,人成为人,已是一种超越性存在,不能被简单归结为一物,用说明物的方式说明不了人的存在问题。高先生认为,人的自为生命是在实践中不断创生的,应从“实践”观点出发说明人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必需的生活资源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4页。)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就是强调以实践的思维方式说明人的存在。 应该说,高清海先生把实践思维方式定义为人的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重新规定和说明。在我国传统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仅仅被归结为与理论相对的认识论范畴,本质上还是从属于物的思维方式。按照这种规定,实践只能说明理论问题,无法说明人的问题。高先生把实践定义为“人的方式”,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实践的意义。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它还是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范畴,实践的认识论意义是从属于实践的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定的。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从哲学视角看化学——探索科学的新体系 哲学是追求世界本源的大智慧,是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意为“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o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在生活中人们生来便追寻美和寻求真理,在这种思维方式中哲学家有点像科学家。科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系统,然而它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已。如果人们打破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界限,那么所有的研究就都变成了同一个课题,也就是哲学。化学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研究领域。化学哲学是研究和探讨化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科学,是科学哲学的分支,是化学与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学科。化学哲学以化学科学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要研究领域,对于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对于化学科学的学科发展及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萌芽阶段多数化学工作者是朴素的科学实在论者,他们习惯于将化学研究的对象如原子、分子等作为整个世界的构成部分。他们忙于制造

新的化学物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却从不去解答宇宙学、神学或思辨哲学的问题。尽管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意念上却鄙视哲学。另外,由于化学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上化学家注重实用的传统,化学家们养成了回避形而上学问题及其争论的习惯。科学哲学家认为,化学不像物理学那样曾在19~20世纪之交发生了重要的科学革命,并没有像量子力学那样引发“经典认识论的危机”。同时,在西方主流科学哲学家当中,想当然地把化学看作是物理学的延伸,以为化学理论在原则上可以还原为物理学理论,相应地所有化学哲学问题只被看作物理学哲学问题的特殊表现。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牛顿力学理论诞生以来,传统哲学在对科学做哲学反思时保持着对牛顿范式(对数学化和严格形式化的理论)的偏爱。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批“学物理学出身的哲学家”率先发表了大量关于量子力学 和相对论问题的哲学论文,从而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领域。不仅这批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而且证伪主义者波普尔及至后来的历史主义者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也全都精通现代物理学,于是形成了科学哲学关注理论物理问题的研究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忽视了化学,而且也忽略了其他科学分支。此后,生物学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末期,化学哲学则处于其研究活动最为频繁的一段时期,并且开始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哲学家(a)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3)哲学家(a) 根据《中国哲学简史》、《中西哲学小史》的介绍,结合查阅的资料,遴选了31位对中国哲学发展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梳理、编录了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开创了儒家学派。他编纂了《春秋》,修订了“五经”,创办私学,打破传统贵族教育。在道德哲学方面以“仁”为核心自成系统--孔子之道即是“仁”。孔子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各个时代很不相同。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了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认为他是接受天命,继周而王,被称为文宣皇帝、文宣王;公元前1世纪,孔子被认为是活着的“神”,这也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在汉朝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之后,孔子的地位回归到理性上来,不再被认为是“神”,但他依旧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总的来说孔子如同苏格拉底在西方历史中的地位。根据他与弟子言行编辑的《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一)正名说: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必也正名乎”!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首先要正

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种社会关系的名。比如“君”的本质即所谓的“君道”,这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也就是“实”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否则纵然使别人称他为君,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君”。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都有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也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实”。(二)仁、义之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比如,父行父道爱其子。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仁”就是人的一切德性的总和,“仁人”就是“全德之人”的意思。所以统治者要“爱人”,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义”,宜也,即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且所做的这些事从道德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如果出于非道德的原由,虽然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而属于利的行为。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三)忠、恕之道:“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那么实行仁的方法,即“仁之方”是什么呢?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中庸》所举的例证,“己所欲,亦施于人”,孔子称之为“忠”,强调的是忠恕之道肯定方面;另一是《大学》所举例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强调的是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这正反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

安全文化的哲学视角(2021年)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总结前苏联切尔 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如今,这个概念早已经超出核工业界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它是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信仰、安全习惯、安全道德、安全传统、安全价值观念以及安全技术、安全产品的综合反映。建构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而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安全文化,是把握安全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安全文化的价值关怀 从本质上讲,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其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体现着的强烈的人文价值关怀。 其一,安全文化的经济价值关怀。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安全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保证。这是因为,搞好安全生产能够保护生产力,

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期末结课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李镇明 2011-5-23

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 李镇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2009级土木工程专业 摘要:本文以哲学为出发点对土木工程进行审视,探究了哲学与土木工程的关系,最后以此为 铺垫,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哲学土木工程前沿 要想探究哲学视野下的土木工程前沿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哲学与土木工程的关系,其次则要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土木工程的性质与发展,最后才能以哲学的视角去看待土木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 1 哲学与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从人类开始为自己建造居所搭巢挖穴时就已经出现,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到了近代可以说已趋成熟。但是一类工程的成功设计。规划与实施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佐,许多学科对土木工程的都有着不可泯灭的作用,其中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代表,对土木工程更是有着贯穿始终的重大的意思。1.1 哲学与土木工程相伴相生 “工程”一词古已有之,起初用于指战争设施的建造活动,到了近代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则演变成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各部门中去,并通过工程思维的升华,系统成工程管理方法,将工艺诀窍和优化后的工程程序等综合而成的各工程学科的总称。日常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土木工程。而哲学其实在人开始思考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哲学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土木工程。 比如闻名于世的都江堰,之所以能留存前年,本质原因就在于它因势利导,能与环境和谐共存。都江堰采用的材料就是江中卵石,冬春枯水则导岷江水经深水河道灌溉农田,汛期丰水则引大水经宽浅河道流入长江,使良田免遭洪涝。这其中体现的正是疏导与防堵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使都江堰成为中国古代工程与哲学思维完美结合的典范。 1.2 土木工程离不开哲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