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以及交通、通讯等建设,小城镇进入了大建设大投入时期。

第三阶段,本世纪以来的大调整时期。“九五”期末以来,为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苏州开始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乡镇行政建制大规模撤并。由于外来人口的急剧膨胀,全市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余下基本分散在各个城镇,在县城镇以及不少工业和商贸型城镇的外来人口已远远超过当地人口,再加上被撤掉建制的镇还客观存在,仍然还是经济社会的重要载体。

2.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2.1 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作用。在中国,城市化有很重要的外在动力机制----政府的行政推动,政府行政推动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政府强势地位决定的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政府掌控了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政府对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影响相当重大。苏州市城市化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主要体现有两个事件,一是中央政府作出了改革开放决策苏州才有城市化大发展的可能,二是苏州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持,直到后来九十年代大建设时期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变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最后保护主义被破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政府的作用依然存在,但苏州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作用是越来越小了。

2.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同时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载体。20世纪80年代苏州地区的城市化,小城镇作为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产物迅速发展起来,这就是城市

化过程中重要的量变时期,“处处点火”、“户户冒烟”的城镇化虽然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许多问题,不值得倡导,但我们还是必须要看到那个时期这种方式在城镇化发展初期的重要作用。

2.3 城市化的另一个动因就是要素集聚,其实质就是因为集聚经济的存在集聚经济本义是指一批厂商因为彼此位于邻近而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或费用减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集聚经济的内涵被放大,它通常被认为是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的节约。九十年代以来的苏州开始了城市化大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大量乡镇企业开始进行改革,进入工业园区。而另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也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以及交通、通讯等建设,小城镇进入了大建设大投入时期。

2.4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大量的外资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其中苏州吸引外资的数量在江苏是最多的城市,也居全国前列,苏州已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大陆的首选城市之一。90年代至今,苏州成了外资的乐土,200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34家落户苏州,投资兴办企业385家。全市新增注册外资187.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

2.5 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后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和技术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对城市经济的渗透和城市经济结构中信息经济比重的提高,使城市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合,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从而优化了现代城市的运行,强化了现代城市对要素的聚集功能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

城市的聚集功能,促进城市化的继续推进。2009年,苏州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亿691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4.0%。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13.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5.04%,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30.07%。苏州市的高薪技术加强了城市的集聚功能,吸引了外来就业人员150多万,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使整个苏州的发展充满了活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目前国类大部分学者对以苏州或者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其动力因素却各有侧重,本文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列出了主要的六个因素,对于哪些因素是主要的或者次要的,笔者认为各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因素作用各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别,所以应该分别来对待。(如.图1)

4.研究意义

4.1 对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可以明确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动因素,如今的苏州市城市化推动不应该再想去依靠政府推动了,应该转向于信息科技和资本推动,甚至也要逐渐摆脱对工业化推动的依赖,发展服务、科技、金融等第三产业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4.2 苏州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研究苏州的城市化进程模式,有利于西部中部地区借鉴其发展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快更好的实现城市化,早日缩小东西部差距。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以江苏为例的分

析。[J]经济研究,2000 ,(12):66-17

2.程俊杰,唐德才。“苏”南城市化历史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经济与管理,2008,(11)

3.丁刚,张颖。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与动力机制分析。[A]城市经济,2008,(05)

4.章辉,吴伯钧,杨上广。长三角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A]工业技术经济,2006,(10)

5.朱茀华,马海涛。苏州城市化进程中的动力因素分析。[A]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

6. 苏州市农村经济研究会课题组。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苏州小城镇。借鉴,2010,(08)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修订版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案例 分析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池 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州物流中心. 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1 苏州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苏州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城市化的各个过程总结出来政府政策、工业化、要素集聚、外资和信息化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由近及远、以小见大。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 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而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界定,可具体表述为;( 1 )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人口比重相对减少,城市人口比重相对增加,第一产业的人口相对减少,第二、三产业的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地域结构、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 3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过程。作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城市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是中国城市化最早开始的地区之一,也是如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2011年苏州市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 表1. 年份人均GDP(元)GDP(亿元)城市化率(%)三产结构2001 30000 1760 54.2 5.3:56.7:38 2002 35700 2080 58.1 4.4:58.2:37.4

2003 46793 2802 62.3 2.8:63.1:34.1 2004 56992 3450 63.3 2.2:65.7:32.1 2005 66826 4026.52 65.4 2.0:66.8:31.2 2006 78308 4820.26 66.5 1.9:65.4:32.7 2007 91346 5700 67.3 1.7:63.7:34.6 2008 106412 6701.3 67.8 1.6:62:36.4 2009 116850 7400 68.7 1.8:58.8:39.4 1.城市化进程分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苏州城市化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洪银兴陈雯把江苏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镇化;二是城镇城市化;三是城市现代化[1]。本文根据其定义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了三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初,在农村联产承包制推行和乡镇工业兴起的双重作用下,苏州出现了农村劳力大规模转移的高潮,120余万农民进厂进镇。乡镇工业产值成为全市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小城镇也随之迅速扩张。但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九十年代初,苏州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标志着苏州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新阶段。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来人口进入中心城市和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成为共识,竞相进行老

苏州-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工业地产经典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大幅改善,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4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2004年,园区以中央领导多次视察园区和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七次会议、成立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为动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服从和主动适应宏观经济调控,在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新增合同外资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50%;新增注册内资174亿元,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一、形成了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建立了新的开发和管理体制。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管委会是园区的管理主体,下设15个职能局(办),工作人员面向全国招聘,并通过树立“亲商亲民”理念、增强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途径,初步形成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科学、规范、透明”的法制化环境。 三、建设了高水准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基本完成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道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建设了首期60万千瓦发电厂、日供15万吨自来水厂、日供15万立方米燃气厂、日处理10万吨污水处理厂和每小时供气40吨集中供热厂等基础设施

甘肃水资源现状分析

1、甘肃省水资源现状分析 甘肃省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包含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水资源不足,人均和平均耕地占有量少,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286.21亿m3,人均占有量1119m3, 居全国第22位。西部河西走廊属内陆河流域,干旱多风,年降水量稀少,以灌溉农业为主,水地面积占全省水地面积的75%,人丁绿洲发展速度较快,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中东部地区属黄河流域,年降水量250-550mm左右,地表水、地下水十分稀少,区内多为山区早地,农业生产完全依靠天然降雨,旱地面积占全省早地面积的80%。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制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 土流失进一少加剧。在部分河谷沟道、黄河及其支流沟谷有一定量的地下水存在,但由于开采有一定难度,或由于资金原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长江流域多为山地(陇南山区),但降水量相对较大,水多地少,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2、模型应用 应用任务1中所建模型,对甘肃省承载能力潜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基本资料见表3,结合甘肃地区水资源的有关资料确定矩阵A的 权重,。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等级水资源承载能力情况,对 、 、 进行0~1之间的评分,取得 计算出水资源指标特征值见表4,推求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分值见表5 Partition Population (Million)Land area () Irrigated area () Water supply () Use of water () Water requirement () Total water resources () Inland River in Hexi Corridor 478.22270024901.447308180698930079550006591500 Longyangxia 3.57101800.056990289032002686400

(完整)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1.1.1 案例借鉴 (1)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 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 年,历经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8 亿美元。 ○1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 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 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3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2

苏州工业园 1.案例背景信息 位置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市区东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288平方公 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定位 苏州东部新城,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 功能 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 城市空间发展 与现有城市相结合, 成为高效率的城市实体,提供良好的居住、商业环境,平衡苏州市的线性发展。 苏州工业园功能组成、功能载体: 产业:综合保税区、沙湖动漫城、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创意泵站 科技:国际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 生物纳米科技园 教育:独墅湖高教区 1 分区商业中心 2 邻里中心 3 大学 4 职业学院 5 区域医院 6 社区医院 7 文化中心 8 主题公园 9 体育中心 10 体育场/游泳11 科研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4 4 5 6 7 8 9 10 11 11 11 11 11 11

休闲:阳澄湖旅游度假区 公共服务机构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公用事业,公积金管理中心、苏 州物流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独墅湖图书馆。 2.产业结构与布局: (1)一个核心区:中央商贸区 两大行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 三大亲水商圈: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 四个生活服务功能点:高教区、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国际博览中心 五个特色商业街:李公堤商业水街、中央河步行街、葑谊商业街、斜塘商业街、浅水湾商业街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时序 1995-2000: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 2001至今: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 (2)宏观——空间布局模式 用地类型 比例 面积(ha) 居住用地 1524.2 24.0% 公共设施用地 442.7 7.0% 工业用地 2119.7 33.4% 其中:高科技工业 375.8 5.9% 普通工业 1743.9 27.5% 空间布局——圈层+轴线 圈层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作为与粮食、能源同等重要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今,全球都面临着缺水的挑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因缺水而死。节约用水,刻不容缓! 一.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2.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地球上只有不到1%的淡水或约0.007%的水可为人类直接利用,而中国人均淡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 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 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 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 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 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 方米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中 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 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 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中国水资源总量并不算多,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的国家中排在第88位。中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 二.水污染问题 中国的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随着科学事业的逐渐发展,厂房高楼的逐渐增多,水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类的破坏,原来的那个蔚蓝色的“水晶球”已经不再明澈,不再蔚蓝了,即将干枯。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t(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149.8万t。其中工业废水占39%~35%,城市污水占61%~65%,城市污水已经成为主要的污染源。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411个地表水检测断面中,Ⅰ~Ⅲ类的断面仅占41%,Ⅳ~Ⅴ类的断面占32%,劣Ⅴ类水质的断面达27%,说明已有59%的河段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与河流相比,湖泊、水库的污染更加严重。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泊及水库中,满足Ⅱ类水质的仅有2个,满足Ⅲ类水质的只有6个;Ⅳ~Ⅴ水质的8个,劣Ⅴ类的竟达12个,即72%的湖泊和水库已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43%的湖泊和水库失去了使用功能。目前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生态工业园区案例分析

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 摘要:本文以我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的先导——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工业园发展、评价、分析和优化为主线。根据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和发展,总结出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类型、特征及发展阶段,判断生态工业园成功的共性影响因素,并结合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的现状特征,建立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园区建设的不足,提出优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指标评价;发展路径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our country integrated eco industrial park in Suzhou High-tech Zone pilot --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co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for masterstroke.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industry garden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phase, judge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successful common influence factors, combined with the Suzhou high-tech zone status quo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s feature, build Suzhou High-tech Zon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sis of garden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development route. Keywords: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Suzhou high-tech zone; evaluation index; development path 前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三大主题。工业化进程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对地球有限资源的占用,同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又在无情地摧残着人类。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方性疾病的蔓延等等,影响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业如何以最低环境代价进行发展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

徐州市区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徐州市区水资源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徐州市区供水工程系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功能区水质等现状,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区域可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再生水利用不足等问题,为徐州市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徐州 徐州市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共包括云龙区、泉山区、鼓楼区、铜山区、贾汪区5个市辖区,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北部与山东省微山县、枣庄市为邻,南部与西南部接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萧县,东部与邳州市、睢宁县交界,西北部与丰县、沛县毗邻。市区东西长64.5 km,南北长61.5 km,总面积3 038 km2。废黄河横贯市区,成为独立的长条形高滩地,是徐州境内地表水系的分水岭。京杭大运河斜贯市区北部,始于蔺家坝,下至邳州市大王庙入中运河,全长71.7 km,具有灌溉、排涝、航运、行洪等综合功能[1]。 1 水资源现状 1.1 降水量 降水是当地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量的分布特性一般能反映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性。降水量的分析统计采用3个站点连续57年的资料,1956—201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858.3 mm。降水量地区分布上呈现东南大于西北的特点;年内分配集中,连续最大4个月的降水量为595 mm,占全年的69.3%,7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的29.6%,12月降水量最小,仅占全年的1.67%;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的2.3倍;丰枯变化频繁,丰枯水年经常连续发生。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丰水期;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为枯水期,尤其是1991—2002年,出现连续枯水年份,2003—2009年为丰平期。 1.2 现状供水工程系统 市区内现有大中小型水库(湖泊)和蓄水塘坝达104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总兴利库容约1.21亿m3;此外,通过多年来的建设,共开挖疏浚干支河道21条,开挖疏浚大沟195条、中沟977条;建成大型水闸1座、中型水闸19座、小型涵闸92座、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3万余座。骨干沟河年度可复蓄2~3次,成为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市区主汛期的水量大,而河道防洪标准低、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小,从而导致主汛期的绝大部分水量不能利用。非汛期来水量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增加河道防洪标准、兴建蓄水工程等方式来解决[2]。 1.3 现状及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情况

阜阳城市化进程和动力机制研究

阜阳市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阜阳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同时对其动力机制进行了概要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发现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阜阳 1.前言——区域概括 阜阳,是皖西北重要的门户,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与河南省周口市、驻马店市相邻,西南部与河南省信阳市接壤,北部、东北部与亳州市毗邻,东部与淮南市相连,南部紧靠淮河与六安市隔河相望。阜阳交通便捷,是华东二通道的起点【1】。阜阳市面积占安徽省的7%,共9775平方公里,人口占安徽省的15%,共947.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阜阳市辖3个市辖区(颍州区、颍东区、颍泉区)、4个县(太和县、临泉县、颍上县、阜南县)、1个县级市(界首市)、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GDP)324.6亿元。处于淮北与淮南煤炭“金三角”板块地带中心的阜阳,地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可采储量80亿吨,煤炭均为5000大卡以上的优质煤,正崛起成为华东能源新基地。 2.城市化进程分析: 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下的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自建国以来可大致划分为短暂发展时期(1949年~1957年)、起伏波动时期(1958年~1965年)、停滞时期(1966年~1976年)、过渡时期(1977年~1981年)和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年~1991年)、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相应地,阜阳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可划分为类似时期。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为界,介绍阜阳的城市化历史进程。 2.1改革开放前的阜阳城市化过程 1953年~1957年的短暂发展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社会初步稳定,人民的生活环境逐渐恢复正常。阜阳处于中国中部安徽西北部,在国内稳定的同时,阜阳也有了一个良好的恢复发展环境,城市化水平开始提高。受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影响,阜阳的工业开始了一

水资源现状调查

水资源现状调查 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水资源现状调查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水与人体的关系 每天,一个人大约需要7升水来消化食物,3.5升水用于唾液,排出2升多水。 毛细血管每分钟润滑你的眼睛25次。没有水,人不可能看见东西,也不能哭泣。 人的一生中,喝下大约80吨水。 国家节水标志的含义 中国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象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也是今年“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 中国水周”的时间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

水资源现状分析

水资源现状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单方节水投资会愈来愈大,技术要求也愈来愈高。

城市化动力机制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 为什么?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D) 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 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 分析: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目前40%多一点,线段MN中的N点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故选项A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一般达70%左右,a线城市化水平约63%,故选项B错;城市化速度在城市化水平较低阶段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也较高,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C)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青壮劳动力为主,使城市人口年龄结构较轻,故选项A错;我国东部社会经济发展快于西部,城市化速度也快于西部,故选项B错误;大城市由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工业和人口迁入周围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发展迅速,故选项C正确;大城市向乡村回流属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故选项D错。

PPP项目成功案例分享-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典型案例-苏州工业园区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历史名城苏州古城区的东面,地处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78万。目前园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云计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3”产业发展格局,且呈现主导产业高新化、服务产业现代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良好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低碳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参与试点以来,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12年~2016年,园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对苏州市GDP的年均贡献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园区能源消耗总量虽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却逐年下降。 二、园区低碳发展的战略与举措 苏州工业园区在低碳试点创建过程中,在产业低碳化、能源管理低碳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低碳化是园区低碳转型的主要抓手。园区以产业低碳化作为低碳建设的重点,通过不断提升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快工业企业低

碳转型。试点以来,累计关停41家不符合产业规划及高能耗的项目,为园区腾出用能空间,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持续推动商贸、服贸、旅游和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入实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 应用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2016年共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3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2%。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园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的高端 发展。推动企业向国际同行业标杆看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全面提 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和环保的水平。实施工业减碳降耗行动,2016年,完成了园区制造业企业能效水平评估工作,包括对企业、行业和园区三个层面能效水平的综合性评估分析报告;新推动8家、累 计推动124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完成19家“万家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新增2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及35家企业节能低碳化改造项目申报;首次推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完成 首批12家企业培训及报告填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考核工作,制订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和相应的评分标准并完成全部重点用能企业 的考核。此外,两年累计新增200家企业接入能源需求侧管理平台, 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苏州独墅湖创新区月亮湾集中供热供冷中心项目定位绿色二星建筑,因地制宜融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体系、雨水利用、分布式热电冷 联供、室内二氧化碳监测系统等绿色生态技术为一体。 2、能源管理低碳化是园区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园区确定了 53家重点单位为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对象和主体,并组织对来自玻璃、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苏州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摘要:通过对苏州水资源现状、特点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提出苏州水资源利用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措施等。关键词:水资源、特点、问题、解决方案 引言 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有各级河道2万多条;湖泊星罗棋布,大小湖荡300多个。总水面积为3609.4Km2,占全市总面积8488.42 Km2的42.5%。 1、苏州水资源现状 1.1降水量:苏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86.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0多亿m3;其中降水量最多的1999年全市平均为1513.8毫米,其中平均梅雨量630毫米,是常年的3倍;其次1993年为1452.7毫米,最少的为1978年仅为598.2毫米,丰枯相差2.53倍。 1.2水资源总量:苏州市常年雨量丰沛,但由于蒸发量较大,降水量中只有很少的一部份(全市约为20%)形成地表径流。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市平水年地表水资源量15亿m3,中等干旱年为8亿m3,特殊干旱年为-3.4亿m3,丰水年地表水资源量可达30亿m3以上。 1.3总水资源量:总水资源量是指水资源总量与境外来水之和。境外来水量总的趋势是:本地水资源量少,入境水量也少;本地水资源量多,入境水量也较大。主要原因是,我市干旱少雨,上游地区也同样干旱少雨,上游地区的水资源除满足用水需求外,很少有下泄水量;而苏州市降水较丰时,上游地区同样较大,苏州市作为太湖流域的洪水走廊,上游地区的洪水需通过苏州市入江入海,这是苏州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1.4水质状况: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2、2007年—2010年苏州水资源公报数据 2007年,全市面平均降水量1122.8mm,属平水年份;于6月23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期31天,较多年平均多了8天。全市水资源总量31.07亿

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格局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从动力机制上解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的脉络,从而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更宏观的背景框架和更深刻的政策渊源。为此,本文以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选取27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含经济总量、投资额、政策、产业结构、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六个测度指标的城市化动力框架和驱动模型,研究了城市化动力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基于计量模型分析的结论,从创新规划的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城市化动力机制中最核心的元素因子,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驱动影响也远远大于第三产业,而科技创新的驱动特征尚不明显,这对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政策启示在于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和促进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 关键词:城市化;驱动因子;规划创新 1 引言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1]。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从根源上把握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动力因素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当今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并由此提出推进城市创新规划的可行性对策,以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 2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框架 2.1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特征与选择 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产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2]。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城市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关键词]:水资源我国浪费污染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那么,我们面临的水资源现状到底有哪些呢?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赢水污染事故频发。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