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

边塞诗中的月

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3班

王桃生2009040982 随着当时社会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唐代边塞诗诸多意象的意蕴也不断丰富。唐代边塞诗中除了山、关、陇、沙漠等地理意象,雪、风、云、秋等天气意象,旗、刀、剑、鼓、笛等特定的人文意象外,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是盛唐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经过长期的审美积淀和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伴随着浩渺苍茫的宇宙时空,蕴含了阔大深远的历史意味,营造出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边塞诗的发展由来已久,但真正达到其顶峰无疑是在唐代。唐代边塞诗因其特定题材和特定时代而表现出一定的思想与艺术倾向,总的来说,内容上以英勇爱国、建功立业、边塞风光为主流,艺术上相应地以慷慨豪迈、苍凉壮阔为基调。

在唐代,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很普遍和成熟,诗人甚至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意象”,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感。虽然边塞诗以战争为主要内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写以及当时人们对战争的强烈态度必然减少诗作的含蓄表达,但唐代边塞诗在艺术趋于成熟的大环境中,比如对意象娴熟的运用和把握,其意象的意蕴必然更为丰富深厚。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就以它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或文化意蕴使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唐代边塞诗中,只有月亮意象并非特定的边塞或战争环境中所存在,但月亮却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以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常常融入浓浓的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时空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对人来说本就相对永恒的天体意象和地理意象在时空上一下子拓展到了无法追随的地步,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

桑感。紧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长征”则是人的一种抗争,虽然十分悲壮,最终却“人未还”。人类如此种种的行为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面前,尤其是在那不断圆缺中历经漫长岁月的冷冷照耀着眼前一切的“明月”下,充分印证着无常的战争中脆弱的生命在相对永恒的时空下,是如此的渺小与无奈,增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结尾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虽然隐隐的凄凉中写出了一种不屈,与开头两句照应,却写出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物是人非的悲剧命运,因此,在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中,“秦时明月”通过产生一种沧桑感,进而强化了整首诗的悲剧感。又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长期身在边关的诗人,非常熟悉笛声、角声等边声,通过对这些边声的捕捉以写征人愁思成为他边塞诗的特点之一。但这首边塞诗有所不同的是,从边声入手,而写景的重心一度落在了天上,从“汉月孤”到“无限塞鸿”,最后诗人迫不得已被秋风中传来的《小单于》惊醒。首先,勾人愁思的阵阵边声中有“月”的出现,就使诗的意境得以拓宽,同时“月”的意蕴也扩展,不会仅仅陷入一种凄惨的离愁别绪。因为“月”本身就有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除了离合聚散,还有很多对时空的探索,尤其前面用“汉”限定,“汉月”更突出的是一种时空感乃至沧桑感,还有隐约的辽远感,加上它的高高在上和明亮光彩,还有些许壮阔感。

二、月亮与特定的人文地理意象相结合,突出了思想内容的悲凉感与深沉感大多数唐代边塞诗除了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报国、开拓进取的盛唐精神,揭露和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

如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诗中出现了“火山”、“赤亭道口”这种边地特有的地理意象,表现了李副使去碛西的旅途之艰苦,烘托出他不畏艰苦、毅然前行的英雄气概。诗虽然又以“功名抵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结尾,然而诗中“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一方面指李副使因为长期征战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另一方面用“岂能”故作反问,也隐含了他无法见到“轮台月”的些许悲凉,尽管岑参的边塞诗素来被认为是积极向上、昂扬豪迈的盛唐之音的典范,但充满思乡愁绪的“轮台月”使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在明快的情感基调中产生一种少有的深沉感。又如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诗一开始出现了“东门营”、“河阳桥”、“大旗”、

鸣叫的“马”、“平沙”等边塞特有的人文地理意象,形成一种大旗战马的壮阔气势,一幕行军场面凛然而庄严。接着诗人将这幕行军场面置于“中天”、“明月”之下,即“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夜晚军营的景象和气氛与白昼截然不同。一轮明月高悬在天空中,加上军令的严格使得整个军营一下子安静下来,万籁无声,正是因为月亮本身在夜晚不散发热量,光线清冷、淡漠等特点,以及望月之人又皆背井离乡,使充满荒漠的边地更加寂寥、孤独,整首诗的思想情感由一开始的壮阔、严肃变得悲凉、沉郁,正是杜老沉郁顿挫的风格体现。

三、月亮与人物特定的心理相映衬,外化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

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诗一开头写将士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行军,途中不断传来《行路难》的笛声;接着“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写的是全体将士听到这笛声后的共同感受。感受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诗人又如何写出呢?他正是利用了“月”作为传统的古诗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意义,并与此时此景中的人物——为建功立业而抛妻别子的边塞将士的复杂心理相映衬,虚实结合,让征边将士的真实感受在“回首月中看”这一有着生活本质真实的举动中具象化,再加上行军的艰难与笛曲的悲苦,使月亮意蕴更加深厚,把现实表现得更为丰满。透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的壮观画面,可以看出,面对艰苦的环境,边塞将士的真实感受既有建功立业的男儿热情,又有背井离乡的常人愁思,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在“一时回首月中看”的诗句中得以生动展现,而且是意味深长的表达。再如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同样也是将月亮意象与特定的人物心理相结合,更为直接地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矛盾心态。“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诗一开头就把凉州城置于普照大地的清冷的月光下,接着写听着胡人弹奏的琵琶声,“肠堪断”实际在写如此的景色中勾起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写到“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写出了一种曾经因为乡情有过犹豫、有过迷茫的心理活动过程,展现了边塞将士的真实的矛盾心态,使人物性格更为丰满。

四、月亮与战争疆界相联系,表现了边塞战争中的民族情感以及战争的复杂意义唐代边塞诗不仅常常在“月”前面加历史性的限定词,增强了诗的沧桑感与悲剧感。

如祖咏的《望蓟门》“燕台一去客心惊,珈鼓喧喧汉将营。”诗的开头就点明

到了“燕台”的本是一颗受了惊的“客心”,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感情,接下来“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中的“胡月”给孤独清冷、使人思亲的“月”一种分界,使人产生“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深刻感受,使胸中的民族情感愈加强烈,使本来无情的战争也生出一些感情色彩。唐代边塞诗中将“月”与战争疆界相联系的作品很多。又如唐代将领严武的《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篇就写清是“边月”,一方面作为边塞将领的诗人表现出了对敌情的关注,与此同时更抒发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唐代边塞诗中“胡风”、“胡地”、“胡天”等词语运用频率都很高,“地”可以分界,而“风”、“天”、“月”等对于人类来说本来是没有界限的,而在战争年代人为地进行分界,尤其是给充满感情色彩、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月”分界,无情战场与有情美景交织,使月亮陷于一种尴尬的处境,在此人们对战争的存在不能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对边塞战争复杂意义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总之,唐代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因其与诸多意象及人物环境相结合,意蕴更为丰富复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边塞诗鉴赏练习题

边塞诗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③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 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 答: 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边塞诗专题复习

【专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复习 【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2.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 一、边塞诗简述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朝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淹)。 二、边塞诗的时代特点 初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三、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地名: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四、边塞诗的常见情感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赠友送别诗

古代诗歌的抒情艺术和表现艺术 第三讲 一、学习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解说这首诗 银烛吐青烟,银色蜡烛兀自吐着青烟, 金樽对绮筵。手持金色酒杯面对着华丽的筵席,主客相视无言。 离堂思琴瑟,在这充满离情别绪的厅堂,回想起我们深厚的友谊, 别路绕山川。此后一别长路独行山川绵延环绕。 明月隐高树,明月从高高的树丛中隐去 长河没晓天。银河淹没在破晓的天空。 悠悠洛阳道,想起这悠长的洛阳古道, 此会在何年。不知此地一别何年才能再相会。 注:绮筵:华丽的宴席。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长河:银河。 2、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怎样的转换? 时间上:由夜晚→天亮;空间上:由室内→户外→遥想洛阳古道 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思? 首联描写出了朋友离别时面对华筵,相对无言的场景。蕴含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烘托出即将分别时的怅然。 4、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写这种情感的? 颈联抒发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怅惘缠绵。诗人借景物的变化来抒情,“隐”字和“没”字,表面上写树阴遮掩了明月,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实际上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时间的流逝更增难舍难分之情。 5、尾联写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引起了诗人怎样的感触? 诗人联想到悠悠不尽的洛阳古道,不禁产生后会无期的感触,忧伤哀愁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 二、学习李颀《送魏万之京》 1、解说这首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你才和薄霜一起刚刚渡过黄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怀愁之人最不能承受鸿雁的鸣叫, 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令人生畏,更何况是在作客途中来跋涉。 关城树色催寒近,潼关城的树色渐渐枯黄,催促着寒气越来越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长安城的深秋捣衣声越接近晚上就越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请不要只看到那长安是行乐所在, 空令岁月易蹉跎。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轻易消磨。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2、首联、颔联写出了怎样的季节特征?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运用怎样的抒情手法?“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是诗人想象凉秋九月,寒气逼近,万户捣衣的景象。营造出寒冷萧瑟、急迫忙碌的意境。包含了作者岁月如流、时不我待的感慨。 4、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浅谈古代边塞诗的发展 古代的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唐代的边塞诗有2000余首,几乎所有的重要诗人都创作过此类作品。边塞诗被誉为“更能代表盛唐精神和诗风”;“这些慷慨豪迈的诗歌最能代表那个时代昂扬开展的精神”;“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李益等人共同形成了边塞诗派,这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文学史上称他们为“边塞诗派”,个人为“边塞诗人”。笔者就古代边塞诗的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先秦军歌源头。 边塞诗虽然在盛唐发展到顶峰,但它的渊源却非常久远,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在先秦集体歌唱的时代,由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诗经》、《楚辞》中保存不少征战之歌如《无衣》、《东山》、《采薇》、《伯兮》、《国殇》等,可以说,它们就是先秦时的边塞诗,或至少是边塞诗的直接源头。这些早期的边塞诗,基本还属于集体歌唱的性质,民歌味较浓,写实性很强,显得古朴、自然,与“风人”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其雄壮豪放与悲慨苍凉的风格特征已较明显。

二、汉乐魏晋序幕。 到武帝时,国家到达空前强盛的阶段,汉武帝凭借这强盛的国力,再加上他雄才大略的本性和在位五十四年的长久时间,掀开了和匈奴决战的大幕,在长城一线上演了一幕幕最雄壮悲怆的英雄活剧,汉民族以巨大的牺牲,彻底击败了匈奴,一洗上千年中原农耕民族所蒙受的屈辱,使汉王朝一度登上了历史辉煌的顶点。汉乐府中,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汉民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有《关山月》等八曲,后世之所加。以上十八曲中,至少有十一曲是边塞乐府,其题多为后人所沿用。六朝时还出现了对边塞诗创作的一些理论探讨,如著名的诗歌评论家钟嵘曾列举非用诗不足以表达思想情感的数件强烈 感人之情事,边塞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在这里钟嵘不仅强调了人们的边塞生活经历非得借助诗歌不能表达,同时对边塞诗的内容亦作了明显的概括,这是六朝人对边塞诗内容界定的一大进步。

羁旅诗、边塞诗习题及答案

三、羁旅诗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技法点睛 鉴赏羁旅诗应从以下几点切入: 1.把握情感类别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2.挖掘关键信息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这些都是鉴赏的切入点。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心四种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④“杜鹃啼血”。 4.注意两种手法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妻子写得娇美动人,也衬托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动人。 经典链接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鉴赏点拨:①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伶仃,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②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①“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②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高适的边塞诗有哪些 1、《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2、《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4、《蓟门行五首》 (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二)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三)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四)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五)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5、《效古赠崔二》 十月河洲时,一看有归思。风飙生惨烈,雨雪暗天地。我辈今胡为,浩哉迷所至。缅怀当途者,济济居声位。邈然在云霄,宁肯更沦踬。周旋多燕乐,门馆列车骑。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岂论草泽中,有此枯槁士。我惭经济策,久欲甘弃置。君负纵横才,如何尚憔悴。长歌增郁怏,对酒不能醉。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 6、《钜鹿赠李少府》 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投壶华馆静,纵酒凉风夕。即此遇神仙,吾欣知损益。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初稿阅)

学年论文 (2009级)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11011120 院系人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班级092班 指导教师吴从祥 完成日期2012.9.6

杨广及其边塞诗研究 刘梦娟 内容提要:在边塞诗研究史的上河中,隋代经常被忽略。隋代虽然建国只有几年,但边塞诗却是隋朝艺术界一朵耀眼的昙花。虽然在诗人、作品的数量上远不及南北朝和边塞诗的全盛时期唐朝,但在诗歌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突破了南朝凭空想象的矫揉造作和北朝直白耿直的生硬,集两者优点于一身,既有南朝诗歌华丽的外表也不失清新质朴的边塞诗魂,开创了边塞诗的新局面,为后来唐代诗歌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隋朝诗人不多,但都很典型,最特别的要数隋炀帝杨广,在大多数诗人还在效法前人诗题的时候,不仅集南朝诗风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再加上一身帝王之气使得他的诗在茫茫诗海中傲然独立。(重写。“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简单概括。) Abstract:(补上) 关键词:隋代;杨广;边塞诗 Key words:(补上) (加入几句引的话,如杨广作简单介绍。) 一、隋朝的社会环境对其诗歌的影响 隋朝是结束了自东晋以来几百年的战乱割据,而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国家,国势强盛,版图辽阔。隋朝建国短暂,久经沙场的将士们对塞外的记忆还丝毫未减,人人渴望杀敌报国,整个社会洋溢着英雄主义的味道。 隋代社会崇尚武侠,仰慕先烈驰骋沙场,征服天下的英雄气概。尤其崇拜汉代军伍英雄,而同时隋朝的边塞诗人大都有从戎经历,因此偶像效应在诗人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诗人的汉代英雄主义情结也自然渗透到诗歌中。《隋书·梁睿传》载,隋文帝时,梁睿见突厥强大,恐为边患,上书奏之:“今皇祚肇兴,宇内宁一,唯有突厥种类,尚为边梗。此臣所以废寝与食,寤寐思之。昔匈奴未平,去病辞宅;先零尚在,充国自劾。臣才非古烈,而志追昔士。”(这是《隋书》内容,应当直接引自《隋书》,而不能转引自现代人论文或著作。)①梁睿以霍去病、赵充国为榜样来激励自己,表示渴望远征边塞保家卫国。《隋书·宇文庆传》载,宇文庆曾“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②(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后来他“应募从征”显然是受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影响。杨广在《遗史祥书》中称史祥:“将军总戎塞表,胡虏清尘,秣马休兵,犹事校猎,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作页下注,标明出处)李广和魏尚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但在杨广眼里,史祥足以超过他们,其帝王之气,颇有压过大汉的意思。杨广兼帝王与诗人一身,好大喜功,在他心中,历史上的王朝只有秦汉可与之相比,秦皇汉武都是他效仿的榜样。《隋书·炀帝纪》,炀帝即位之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③(同上,应该直接引自《隋书》)一方面盛治宫室,极尽奢靡,一方面极力张扬,奋发有为,北巡长城,西出玉门,这可说是他慕秦皇、汉武的表现。 二、集南朝词采之艳丽浮华与北朝清新质朴于一身 ①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注意注释格式) ②任文京:《中国古代边塞诗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 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 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边塞诗鉴赏训练: 1.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简要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编辑本段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抒情诗、叙事诗、怀古诗、田园诗、送别诗、悼亡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现代诗

送别诗: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叙事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阴雨》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4、《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5、《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完整版)边塞诗鉴赏专题

边塞诗鉴赏专题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在音乐背景下展示一组塞外风景图片。 听着动听的歌曲,欣赏着优美的风景,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快事。这组图片中的景色表现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边塞、塞外) 看到这些优美的风景,你想到了哪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像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我通常称之为边塞诗,那么,边塞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什么是边塞诗: 从唐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其中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朝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边塞诗,走近边塞诗人。首先我们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感受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三、示例分析,总结规律。 1、展示三首诗。分别先指名朗诵,读后评价,指出不足;再找学生读,再评,然后范读或录音朗诵,再有气势地齐读或男女生分别齐读。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浅谈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高适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高适无疑是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大影响的。高适一生三次入塞,对边关战事有清晰的认识;在梁宋躬耕三十载,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有很大的感触;入仕后不辞辛苦,为国效劳。这里就从高适的生平和其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加以论列。 关键字平生边塞诗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艺术特色 前言 中国文人的爱国情结不外乎有两种表达途径,一者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为国君献计献策,创出太平盛世;再者就是铁血铮铮,战事边防,在祖国的边防线上建功立业,保卫国家。然而后者更为令我激动,粗犷萧瑟的边塞境地,豪情奔放的战士品格,无一不使令自己为之神往。大学后在任课老师的细心讲授下,文学史上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深深吸引了我,边塞诗中那“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高适《送董判官》)的献身精神;“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的豪情壮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深刻批判;“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爱国情怀,无不激荡人心,催人奋进,不愧是构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便开始了阅读高适诗集的校注,文学界先后有刘开扬先生的《高适诗集编年校注》,孙钦善先生的《高适集校注》,他们积数十年心血,广为搜索,深为耕耘,对高适诗歌进行了全面年的校勘和注释,为读者深入研究高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着就是研读有关高适生平历史的书籍,包括一些史书等等。在此感谢闻人贤哲们对中华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 诗歌在进入唐朝以后,便进入了顶峰时刻。唐代许多诗歌大家名扬千古。奔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介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一)生平: 两度出塞深入西北边疆促使他成为了边塞诗人,成就了他的边塞诗歌。 (二)岑参诗的内容: 岑参的诗歌较为集中于边塞题材,西域的奇丽风光,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涉入了他的笔端,拓展了边塞诗的内容。 (三)岑参诗歌艺术特色: 奇情壮丽,节奏多变。风格壮伟恣肆,富于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一气流注。尤擅于七言歌行。 (四)高岑较异: 同: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诗的风格,豪迈雄壮。 异: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得多,这主要体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于艺术个性。但高适在创作思想内容的深广度要大于岑参。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送别诗边塞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 您能不能回来呢? 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次相见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分别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失落的情怀。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苍凉之感和思乡的惆怅。后两句写士兵们不畏艰苦英勇戍边的豪情壮志,也体现出边关将士的无奈和决绝。 塞上曲二首·其二 唐·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译文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表达了作者以死信念战胜胡兵决心誓死,报效祖国至死不悔的爱国情怀。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首诗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的情怀。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豁达广阔胸怀。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 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 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续,地点转换;第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专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这首诗围绕怨字展开,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荡气回肠,怨情自生。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译文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寒冷之气袭来,使树林萧瑟。 军中的高堂之上,正在举行宴会,怎能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 军中的娱乐是仗剑而舞,边塞的音乐是胡笳的演奏声。 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 全诗全诗以景起,以情结,以“夜饮”二字为中心紧扣题目,在豪壮中寓悲凉,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诗人难以平息的滚滚思潮,表现了作者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寄寓着诗人悲愤的感慨。

边塞诗的特点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它开在远古的楼兰,它开在僻远的大漠,它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索。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④陈 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反映 了唐代长期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虚实对比为该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⑤《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 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 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 ③《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 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 ①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精品文档 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

赠友送别诗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 【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阿渊明。 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一餐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首联点出友人即将远行。“倚剑”二字是关键字眼,它不仅使“行迈”、“别交亲”既悲既壮,而且暗示了友人是从戎远行。 B.诗的颔联写诗人对友人赴边后即受重用的祝贺,表达了对董判官的赞誉和慰勉。于此同时,还流露出一般羡慕之情。 C.作者多次出塞,因此诗中对于边塞的“多雨雪”和“风尘”的描写并非夸张之笔,而是作者实写出关塞的景物特点。 D.诗的三、四两联把雨雪风尘之苦和莫顾一身,施展长策,立功边陲放一起写,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顿生波澜。 E.诗的最后一句以高昂的情调使开头“行迈”颓丧之气为之一振,使作品显得气势流畅,格调雄健,毫无一般送别诗的儿女离别之态。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

边塞诗 赏析

从军行赏析 这首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从内容和结构谈作用)。“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

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