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
人生的枷锁

【内容摘要】《人生的枷锁》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小说人物和作者毛姆的人性,它所叙述的生动事实说明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一些年轻人发现自我和接受情感教育的人生历程,它的内容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来反映小说人物及作者毛姆的人性,它所叙述的事实说明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一、小说人物生动的人性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人生的枷锁》借助于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束缚和痛苦来反映人性的不同特征,其实也反映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英国、德国和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品的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虽然出身于中产阶级,但十岁时成了孤儿,被送到布莱克斯泰勃与他伯父伯母一起生活。早年的凯里上过英国的寄宿学校,并在德国、法国学习过,接着在伦敦被雇佣为注册会计师,本后来他只能借助于行医来打发自己的人生岁月。菲利普的第一个麻烦是他的畸形足,这个天生的不幸使他举止活动不便,使他心灵充满创伤,使他精神闷闷不乐。在具体生活中,菲利普贬低自己,忍受别人对他的嘲笑和玩弄,从而使他历尽磨难,吃尽苦头。另一方面,畸形足也使他受益匪浅。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的人生百态和社会现象。童年的菲利普逐渐认识到伯父伯母具有自私、残忍和烦人的个性特点。当然,他伯父也有同情心和慈善心,而他伯母更有难以忘怀的热心肠。更有趣的是他伯父的所作所为和人生信仰之间矛盾重重,即一个宗教信徒的个人生活和他的追求理想之间大相径庭。事实上,其他牧师的生活也表明了这一人性特点。在门徒们过着悲惨生活的时候,牧师们总有虚伪的面孔和邪恶的灵魂。这一切使菲利普认识到基督活动不过是骗人的谎言把戏。在法国学美术时,菲利普发现迪克罗先生消极地对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迪克罗是日内瓦公民,他当时贫病交加,靠给穷学生授课来苟延残喘。尽管他年轻时曾为社会、为自由浴血疆场,晚年时却对社会、对人类丧失希望,只是沉默地等待死亡来解脱自己。同样,范妮?普赖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普赖斯确实诚心于绘画艺术,遗憾的是她没有那份天赋,当一位严师直言不讳地劝说之后,她仍不改初衷,继续作画,几年来的饥寒交迫使她山穷水尽、炊断粮绝,最后她只得含恨轻生,悬梁自尽。

可以说普赖斯同她所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她成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牺牲品。这些残酷无情的事实使菲利普反思和掂量了自己的才能。当意识到他缺少

“艺术家的气质”时,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绘画,返回伦敦上医学院,继承了父业从医当大夫。在自己的行医中,菲利普目睹了老百姓边挣边吃的悲惨现状。当时,婴儿出世后首先遇到的是父亲的满腹牢骚和母亲的悲观绝望,因为现有的家庭成员已经食不果腹,所以父母巴不得孩子是死胎或尽快地离开人世。这种人性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悲惨现实和普通民众的艰难生活,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黑暗历程。但是小说又指出,“菲利普觉得有些人花时间去帮助穷人是完全错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穷人对有些东西习以为常,并不感到有什么妨碍,而他们却企图去加以纠正。他们硬要去纠正,结果反而扰乱了他们的安宁。本”显然,作者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对那里的贫穷阶层和个人没有正确地认识,更没有客观全面地分析普通民众的社会处境。菲利普靠他伯父的供给在伦敦学医,后来因自己投资失败便无法生活下去,就去了一家百货商店当打工仔,过着同其他店员一模一样的生活。面对川流不息的顾客和单调乏味的工作,他的心情到了绝望的边缘,此时他万念俱灰,惟一的希望就是他伯父尽快死去,以便继承些钱财,完成他的学业。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在圣路加医学院学习时,菲利普有过一场波折离奇的爱情历程。

他的朋友米尔德丽德是个下层社会的女子。两人相识时,她在一家饭馆打工,菲利普心爱这个个性多变的普通姑娘,由于她的素质和教养太差,他开始讨厌她,而她却不断地来纠缠菲利普。

考虑到她可怜的生活现状,菲利普便让她免费地住在他租借的套房的隔壁。然而,她却变成了他的累赘,最后她无情地毁坏了他住所里的许多用品,使他难以过活,难以求学。

幸亏在他的朋友索普?阿特尔涅的帮助下才完成了学业,为自己后来行医作好了准备。

然而,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爱并没有完结。虽然菲利普与诺拉接触之前,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观,但同诺拉相爱时,菲利普的内心矛盾进一步深化。诺拉乐意与菲利普共度人生,她是一个勇敢、真诚聪明的小姑娘,为人正派,喜欢菲利普并能给他带来快乐。而菲利普对她却没有丝毫恋情,更没有注意到诺拉比米尔德丽德强十倍的事实。“他把在米尔德丽德冷冰冰的嘴唇上吻上一吻,看得要比吻遍诺拉全身更有价值。”①其实,米尔德丽德是一个爱金钱、讲虚荣而头脑平庸的人,她把嫁人当作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却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

子。在与菲利普的交往中,她漠视他的真情诚意。她还将性病故意传染给他人。她以这种方式来报复社会对她自己的不公正、不公平。从米尔德丽德对别人、对自己孩子(她与她的情人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致死)的残酷无情的事实来看,她自己已经丧失了人性。后来,菲利普认识了阿特尔涅的大女儿莎莉。这个女子同米尔德丽德一样,也是下层社会的一个人物,但在许多方面又不同于米尔德丽德。虽然阿特尔涅的家境贫寒,但每个成员都勤俭节约,乐于进取,助人为乐,在思想上没有宿命论意识,这是菲利普与莎莉结婚的一个主要原因。当菲利普与莎莉结婚时,他担心结婚会限定视野并影响他的行为。他渴望能环球旅行,梦想以医生的身份去西班牙、缅甸、东京、上海、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和南太平洋群岛。实际上,早在与米尔德丽德打交道时,菲利普就想了解世界,就想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看外界的生活。“他还年轻嘛,时间不成问题。他在英国无亲无故,完全可以花上几年在这大千世界周游一番,尽情领略万花筒似的生活之美妙。”②尽管这是一幅宏伟迷人的蓝图,但是莎莉真诚地信任他,爱慕他。“他知道要是老是惦记着莎莉的狼狈处境,那在旅途中他的心境一刻也得不到安宁。本再说,对他的父母如何交待呢?他们夫妇俩从不把他当外人看,决不能恩将仇报哇。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尽快同莎莉结婚。”③这里可以看出,在确定菲利普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矛盾总是与他相伴而行。这一矛盾还表明毛姆在强调一个观点:人要受到情感的束缚并将被迫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从菲利普的爱情故事可以看出,他和女友之间的关系充满着人性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愿望与自制的矛盾、自由与枷锁的矛盾。大约在二十年的岁月中(从1885年到1903年),菲利普体验到了人生的坎坷,经历了物质和精神上的重重打击。这一切表明了菲利普的个性突出、思维敏捷、性情执傲、富有责任心,但他的社交能力差,尤其在个人追求、学业和生活道路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菲利普不断地探索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只因观念模糊而一无所获。不过,他后来认为事物是纷繁复杂和变化莫测的,而人性则是复杂难解的。这就是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哲学。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自由。即主张人们应该运用想象和理智,变经验为预见,这样才能掌握“未来”,才不致沦为“过去”的奴隶。菲利普的人生哲学借用了这一说法,但它理性的内容消失了,代之以一套类似东方佛家“清心寡欲”、“四(土、水、火、气)大皆空”之说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哲理。不过,就小说主人公而言,作为一个理性青年,在摆脱斯宾诺莎的人生枷锁而步入人生自由的过程中,菲利普有能力避开纯动物情感的束缚。作为一个历史过度人物,菲利普不仅具有强烈而坚定的现实感,而且思维清晰敏锐。“在打破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和宗教价值观的过

程中,菲利普一直探寻现代世界的真正意义。他还认识到要获得幸福,一个人首先得忍受痛苦;自满和坦然的内心是悲剧的产物。”④二、小说作者毛姆的复杂人性《人生的枷锁》体现出毛姆作为一个作家的品格,他是那个时代的一位代言人。在《人生的枷锁》中,除了社会邪恶外,毛姆还洞察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里精神上的空虚、沮丧和忧郁。小说还表明毛姆本人不仅冷眼看世界,而且能对他那个时代的人性进行真实地反映。本《人生的枷锁》反映了毛姆的部分人性,即作者的个性特征。对这部小说来说,它的内容和表达与作者的人生历程有时紧密相关。“毛姆是一个具有明显主观倾向的作家,他的个性反映在他所写出的一切作品中。”⑤《人生的枷锁》是毛姆早年岁月的一种再现,因为这部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书中涉及到的故事和人物与毛姆早期的经历息息相关。

作者在菲利普?凯里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切身感受。甚至从菲利普那儿可以看到毛姆早年的某些影子。谈到《人生的枷锁》时,毛姆说到“它不是一部自传,而是一部自传小说;其中事实和虚构紧密相容;情感是我自己的,但所有的事件并非真实发生过,部分事件不是发生在我的头上,而是我熟悉的人遇到过的,只是转嫁到了小说人物的身上。”⑥关于《人生的枷锁》的写作目的,毛姆写到:“在法国度童年时,我遇到了母亲的去世及后来家庭的分崩离析,而我的口吃使我人生之初的悲惨境遇和学校的苦难生活雪上加霜。

在海德堡,我度过了舒适、稳定、兴奋的快乐日子。当我初涉知识分子生活的时候,我在一家医院度过了几年令人心烦意乱的时光,而伦敦还使我惊心动魄过。这一切在我做梦、工作、聚会和排练戏剧时,总是在我的脑海里萦绕着,并成为我的一个负担,于是我就下定决心将这一切以小说的形式写下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掉回忆的纠缠。”⑦这是《人生的枷锁》常给众多读者一种真切朴实感的基本原因。在这部小说中,不同的人物确实被安排在不同的环境里,目的是反映毛姆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人生经历。就所反映的矛盾来说,毛姆确实强调了人性的复杂、真实、奇特和人的自我完善能力。另外,对这些矛盾的揭示还表明毛姆一直好奇地挖掘人的细微隐私并竭力展现人性之光。言为心声《,人生的枷锁》表达了毛姆一生中得出的结论,即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人的一生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而人自身又无能为力。

所以,人的生活只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系列本能的反映。另一方面,小说的人物试图摆脱个人意识上的枷锁、个人生活中的束缚,进入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要

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毛姆的终生追求。简单地说,借助于个人努力和大量的文学创作,毛姆真诚地期望找到一条自由之路,从而摆脱物质精神上的枷锁。不过,毛姆的自由观念意味着放弃职责和义务;意味着实现经济上的自足;意味着超越时空,即意味着脱离情感的理智上的自由。当然,《人生的枷锁》含蓄地指出要获得自由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经历磨难,需要付出代价。可是,毛姆一生未能获得这样一种绝对的自由。相反,在矛盾和枷锁之中他受尽百般折磨和千辛万苦,特别是精神上的无情打击。毛姆的同性恋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毛姆与赛里?韦尔科姆尚未结婚时已有了一个女儿,她的名字叫丽莎。同时,毛姆与他的男友杰拉尔德?哈克斯顿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后者是毛姆的终生情人、秘书和伙伴。有些学者认为菲利普的爱情史正好反映了毛姆自己的同性恋行为。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的枷锁》还反映了毛姆对同性恋问题的一些看法或态度。本

三、结论“就《人生的枷锁》艺术上的重要性来说,早在十九世纪末,年轻的毛姆已经将目光坚定地面向未来的一百年。如果说他同时代的人H?G?威尔斯和奥尔德斯?赫胥黎理解了科技在二十世纪的作用,那么毛姆就理解了未来人的复杂作用。”⑧的确,该小说将人看成社会的重要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和评价了人的首创精神和能动作用,即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观———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同样,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今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稳定发展。这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既有客观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注释:

①②③(英)毛姆.人生的枷锁[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52. 634. 634.

④⑧Samuel J . Rogal , A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Encyclope2 dia (Westport , Connecticut ,London : Greenwood Press , 1997) ,

p. 201.

⑤John Whitehead , Maugham: A Reappraisal (Vision and Barnes&Noble , Great Britain , 1987) ,p. 13.

⑥W. Somerset Maugham , The Summing Up (London : Pan BooksLtd , Cavaye Place ,1976) , p.

127.

⑦W. Somerset Maugham , The Summing Up (London : Pan BooksLtd , Cavaye Place ,1976) , p.126 - 127.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