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徐振强等-海绵城市

徐振强等-海绵城市

徐振强等-海绵城市
徐振强等-海绵城市

实施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

徐振强

xuzhenqi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北京, 100048)

摘要: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造成的城市灾害,正深刻挑战城市的韧性。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因城市洪涝,死亡人数超过千人。城市内涝和雨洪管理同样成为我国城市面临的重大安全隐患,2013年234个县级以上城市受淹(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4%),较2011年激增了72%。2012年北京7·21和2013年7月陕西延安的特大暴雨,因灾死亡人数分别为79和42人,经济损失均超过百亿元。2013年,7个省(区)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为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城市挑战,国际上提出以弹性城市为核心展开研究和区域性的规划设施建设,我国于同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问题、解析其出现的原因;调研了国家政策发展脉络和地方城市的先行实践。

关键词:内涝;弹性城市;海绵城市;能力建设;技术;战略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污染经济等的灾害对世界城市的抵抗能力造成严重冲击。2014年1月,德国慕尼黑保险发布《2013年自然灾害总结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共发生了880多起自然灾害,共造成2万多人死亡,全球全年总计经济损失达1250亿美元。以城市洪水为例,瑞士保险对全球616个中心城市内17亿市民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进行对比,发现水灾威胁的人数超过其他灾害风险,而亚洲城市所处的水灾风险最大1。2010年7月以来,巴基斯坦西北部遭遇80年以来最严重的洪灾,大约2000人丧生,1100万人无家可归。2011年9月洪灾导致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卡拉奇陷入瘫痪。2013年6月12日-27日,印度北部连降暴雨,导致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数百个村庄受灾,共造成约5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美元。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城市就发生过严重内涝。1931年7月,武汉三镇连续降雨十多天,8月15日,武昌大堤溃决,全城陷入水中,直接受灾难民约50万,20万人无家可归,淹死饿死数以万记(图1)。2012年7·21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79人因灾死亡,经济损失116.4亿元。2013年7月,陕西延安连续出现5次区域性大暴雨,延安市区域平均降水量397.6毫米,是常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持续暴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0多亿元2。

1杨芮. 瑞士保险:亚洲城市受水灾威胁风险最大.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20130924/n387123655.shtml

2 钟莹.“2013年陕西省重大气候事件公布 雾霾、高温入选”华商网-华商报2014-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content/2014-01/01/content_10545477.htm

图1 武汉1931年城市内涝情景3

为应对城市水灾,在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刘波提交《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的提案,提出像建筑屋顶一样,对

城市停车场和道路两旁改装成下凹式绿地;把绿化带路面改造为有坡度的,有利于水流入绿

化带旁设置的缺口。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

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

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2014年4月,习近平在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

话中指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

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资源;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

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二、我国城市面临的内涝形势、危害与原因解析

近年来,我国北京、深圳、武汉、杭州、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炎热、地下水枯竭、水环境污染、雾霾污染等问题,对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受灾城市

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的态势。

2.1 城市内涝的总体形势与危害

城市内涝基本覆盖所有31个省份,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以我国城镇化率进行初步估算,城市受灾人口在5000万以上。2010年死亡人口为1949年以来最高,

达到3222人。2009年以来,年均死亡人口在500人以上。2012年7·21北京79人死亡;

2013年7月,陕西延安市42人死亡。

城市内涝经济损失严重,2010年全国达到3745亿元,自2010年开始,损失规模均在千亿以上,13个省份经济损失过百亿,其中四川接近300亿元。2013年,广东省各种气象

灾害造成全省17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489.4亿元(占当年GDP的0.787%),高于同期

全国水平57.7%(全国平均0.499%)。2000-2010年和2011-2013年,全国洪涝累计直接经

济损失分别为10800.99亿元4和7122亿元(表1)。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

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

表1 近年来我国内涝洪灾的伤亡和经济损失概况

年份 灾情概况 受影响的人数 直接经济损评价 资料来源

3 华辰影像. 狂流. 1933.

4 张辉,许新宜,张磊,王红瑞. 2000-2010年我国洪涝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及其成因分析[J].水利经

济.2011(05): 5-9,71.

受灾(亿)失踪(人)死亡(人)失(亿元)

2009 全国气候异常,部分地区降雨历史罕见。洪涝受灾面积较常

年减少近四成 不详 不详 538 超过711 死亡人数较常年减

少近八成,是1949

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2009全国水利

厅局长会议

2010 南北方、东西部(全国30个省、区、市)都发生了严重洪

涝灾害 2.1 1003 3222 3745洪涝灾害各项指标

均大于2000年以

来平均值,其中死

亡失踪人数超过

1998年

2010全国防汛

抗旱工作会议5

2011 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洪涝灾,

共有1846个县(市、区)、1.6

万个乡(镇)受灾,倒塌房屋

69万间,受淹城市136个 0.8942 121 519 1301 因灾死亡人数为

1949年以来最低

2011国家防汛

抗旱总指挥部

办公室网站

2012 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184个县

级以上城市遭受特大暴雨袭

击,城区部分受淹或发生内

涝。一些特大城市道路积水、

交通受阻 1.2 159 673 2675 城市内涝个数和规

模显著增加和扩大

2012全国防汛

抗旱工作视频

会议

2013 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均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部

分地区山洪灾害严重,县级以

上城市受淹234个 1.2 374 774 3146 城市内涝个数进一

步增加,经济损失

突破3000亿元

2013国家防汛

抗旱总指挥部

办公室网站

北京、延安、上海、深圳、武汉、杭州、武汉和广州等城市均遭受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和排水危机(表2),集中在汛期短时间内出现大到暴雨,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大,内涝面积大。以南昌2012年5月12日为例,124毫米的雨量为南昌市带来了9亿多立方米的水,根据水资源公式,3小时雨量可装满90个青山湖(该湖最大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

表2 近年来我国代表性城市雨涝灾害概况

城市 时间 丧生(人)程度

北京 2012年7月

21日-22日 79 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降雨量在100毫米

以上的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以上;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

米,接近五百年一遇,城区最大点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百年一遇;山

区降雨量达到514毫米;小时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数多达20个

延安 2013年7月以来42 受灾人口已达102.9万人次,窑洞房屋倒塌、严重受损逾7.8万间;强降

雨超“百年一遇”,区域平均降水量397.6毫米

上海 2010年9月2日18站点的累积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标准,其中徐汇徐家汇地区雨量

达144.6毫米

深圳 2013年8月30日 2 平均降雨78毫米,最大降雨量240毫米,100多处不同程度被水浸 2014年3月30日 2 30年来3月份同期最强大暴雨,50年来最大的小时雨强降雨,气象局6年

来首个全市暴雨红色预警,持续生效15小时20分钟,创下了2006年以来

5 陈雷. 在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010.12.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ztpd/2010ztbd/qgfxkhgzhy_gs/zyjh/201012/t20101208_246864.html

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纪录。最大日雨量出现在深圳机场,达284.1毫米,

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宝安区和平社区,雨量达到116.2毫米。从3月29日

8时至31日16时,全市累计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宝安区,(西乡324.3毫米,

沙井海上田园318.6毫米,石岩基地315.1毫米),内涝200处

2014年5月11日遭遇7年来最大暴雨,全城内涝,街道变河道。平均雨量223.6毫米,最

大累积雨量445.6毫米(龙华站)。降雨过程最大3小时、6小时、72小时

雨量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222.5毫米、319.8毫米和602.2毫米

武汉 2011年6月9日

-24日 遭遇5场特大暴雨,主要城区平均降雨量417.7毫米,主要城区渍水严重,特别是6月18日暴雨,全市80多处严重渍水

2013年7月6日-7日 特大暴雨,中心城区最大降雨量达333.75毫米。全市49处路段严重渍水,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行驶,交通几近瘫痪,部分城区道路水流成河

杭州 2013年6月24日 1 受梅雨带南侧对流云团影响,杭州主城区北部出现短时大暴雨,拱宸桥测

站雨量162.1毫米,德胜小学测站小时雨量153.5毫米,出现大面积道路

积水,晚高峰交通严重拥堵

南昌 2012年5月12日日降水量和3个小时分别约为200毫米和124毫米

2012年8月22日 1 相当于90个青山湖的蓄水量。1人因救人触电丧生

广州 2013年4月21日3小时内市内出现强降水,20个气象站点录得超过50毫米,其中天河区

(64.8毫米)、黄埔区(51.5毫米),广州石化厂雨量最大124.8毫米 注:气象学规定,24小时内某地降水大于50毫米即为暴雨,大于100毫米的即为大暴雨。

2.2 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

针对我国多个城市在夏季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导致严重内涝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区的自然生态调节能力为降低暴雨内涝对

城市的影响,如表3所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缺乏系

统规划、标准体系不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河湖水系被随意侵占现象突

出,是导致城市内涝频发的重要原因。改变现有相对单一的排水设施规划思路,综合考虑下

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等海绵城市工程措施,有助于缓解城市排水

难题,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这既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思路。气候变化是城市出现内涝的主

要诱因,因城市建设大规模改变地表径流是主因,排水能力多年建设不足或受影响是现状,

违规开发在部分关键节点上制约城市人工排涝,而对雨水利用不足、缺乏生态化城市建设理

念、规划和工程设施是关键。

表3 我国城市内涝和排水问题的主要成因

原因 分析 影响

气候变化造成降水不均和局部过强,同时城市局地条件不利于排水 降雨呈现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分布明显不均的特点,汛期

雨量可高达年总量50%以上,局地年均降雨量增加2成-1

倍,超出常规的排水设计要求;部分城市自然高程分布

和设施布局客观存在受涝风险,尤其是地下空间开发、

大面积公共广场、地形复杂的交通设施周边

突发性降雨强度和总量对传统排水

设计和能力造成威胁

人为大规模改变地表径流 城市道路建设以硬化为主,雨水下渗入的草地和水沟均

被硬化马路替代;小区绿地不同程度硬化为停车位

城市大部分地面的径流系数因人为

显著增加,汇流速度快,低洼地带

易积水;城市建成区自然渗水功能

被破坏,城市排水主要靠人工设计

的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热岛水汽成雨 热气徘徊在城市上空形成热岛效应 水汽在城市上方集中带来降水

传统雨洪处理主要考虑排水 传统城市水处理系统目的是排水,将落到地表的水通过

地下排水系统及时地排出

未考虑将雨水再利用

绿地设计与排水矛盾 为突出城市景观,按照国家规范,绝大多数绿地均高出

临近区域 下雨时起不到缓解城市排洪压力的作用

自然水系收纳雨水能力受损 大规模城市开发建设,使原本具有蓄水调洪功能的湖泊、

河沟、洼地、池塘、湖泊、水库等(原有的自然水系)

被人为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

破坏原有自然排水系统,内涝几率

增加

大坝阻拦的雨水难以汇入河流 洪水来时,激流冲击大坝,形成大坝安全隐患;洪水退

时,大坝阻拦雨水入河,促成内涝。把洪水拦在城市之

外,减少受淹面积和频率、降低灾害

把洪水拦在城市之外,但大坝也会

蓄积城市降水,排不出去

高标准设计大坝增加激流对坝体安全考验 大坝经常设计建造为50年一遇,建得过高,随着城市开

发,河道变得越来越窄

50年一遇的洪水来临,形成强大的

激流,大坝安全隐患激增

排水管网排水能力和覆盖密度与城市发展不适应 部分城市现有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主要以小

排水管。当24小时降雨量达到大暴雨等级,一般都会超

过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的一年一遇排水标准,多数市县排

水管网多数为低于一年一遇的市政排涝标准;新建区域

内排水管网均会并入城市排水主管网

造成原有排水管道承载能力不足,

极易造成城区大范围严重积水

我国城市雨水灌渠覆盖密度一般在10 km/km2以下,远

低于发达国家的城市(2004年日本城市排水管道密度

20-30km/km2)

不仅旧城区并未随着城市发展提升

排水标准,不少市县在建设新城区

时,排水管网未跟上步伐

部分滨河城市排水管道长期承载能力不够 早期城市多数沿河岸而建,城市水处理系统也从河岸开

始建设,后随着城市逐渐向上游、内陆扩展,水处理的

量增加,排水管道无法承受大排量

需要不断地为下游更换大排量的排

水管

河岸违规开发 不少城市沿河区域建设河景房,为防止被淹或潮湿,会

填高沿河区域,人为提高河岸高度 将城市变成内凹地形,发生内涝,水不能自然流入河里,需借助水泵,排水时间和内涝时间增加

行洪道违规开发 部分城市行洪道上开发密度过高,建立居住区和重要的

公共建筑、商服设施等

人员伤亡隐患加剧

三、国内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与地方实践

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度聚集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脆弱、水安全压力大。世界银行分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世界银行预测,我国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

3.1 城市缺水的基本形势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指出,全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北方城市71个,南方城市43个)。在多水的长江流域仍有缺水城市59个,缺水县城155个6。与此同时,按照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全国有3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我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天津、

6中国缺水城市排名名单 中国纸金网 2014.5.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Browser/show.php?itemid=20479

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资源量不足以维持全境有植被的生态系统,总面积超过44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6%。2014

年4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主旨演讲中表示,“城市首先要考虑如何增强本地区水源涵养能力,不要指望都调水。现在我们1100座城市严重缺水,400多座缺水。要优先考虑节水,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如何更多利用自然力来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

3.2 国家加强城市排涝的政策沿革

水利部、国务院(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和环境保护部等单位先后针对城市内涝、城市排水防涝、气候变化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等开展研究或指定相关政策(表4)。从2001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发改委组织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7。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都明确要求加快推

进节水城市建设,将节水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多数省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都缺水,城市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平衡被打破,由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形成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2007年,水利部启动《全国洪水风险图》的编制工作,针对

各地洪水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引导洪水风险区域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科学使用土地,有效规避风险。水利部曾规划15年内做出全国的大江大河流域的洪水风险图,推动各地方做出辖区内的洪水风险图,据此划分各地风险等级,进而规范开发行为。洪水风险区划通常将洪水风险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一般开发区,以此引导洪水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减轻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表4 国家及相关部委关于城市内涝方面的政策或重大项目

时间 发文单位 政策或重大项目名称 重大意义

2010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的决定中发〔2011〕1号 国家高度重视,明确指引城市防洪能力必须提高

2011年11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

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

〔2011〕55号 提出要创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模式

2012年1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

意见国发〔2012〕3号 将节水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

2013年4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

知国办发〔2013〕23号 对地方城市排水防涝提出明确规划和工程任务要求

2013年6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

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

〔2013〕98号 明确城市排水设施的具体工作建设任务

2013年9月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号 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

将节水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

2014年2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 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工作要点 引导社会资本成为城市建设

7杜宇, 何雨欣. 全国657城中有300多属严重缺水或缺水城市[N]. 新华社, 2014-05-18.

资金的主力军

2014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

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4〕27号 明确提出加大老旧管线改造力度

2014年8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建城

〔2014〕114号

强化规划前置性引导和控制;

分类实施海绵工程建设

2014年9月 国务院(发展改革

委员会编制)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重点城市防洪除涝能力

必须加强

2014年11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

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

行)的通知 建城函〔2014〕275号 强化了地方开展海绵建设的工程技术能力

环境保护部近期拟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上报国务院审定,将鼓励各地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在拓展融资渠道方面,除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水污染防治外,将大力推行排污权抵押融资。提出建设下沉式绿地和城市湿地公园,具备条件的新、改、扩建市政工程应配套完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大力建设滞、渗、蓄、排相结合,通过构建海绵城市,来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

4.3 我国城市可利用雨水的初步估算

201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53.4毫米,较常年同期(629.6毫米)偏多3.8%8。但局地存在雨水减少两成以上的情况,这对于农业产区影响较大,如贵州、吉林等。我国每年获得的降水资源量是6.029万亿立方米,人均为4385立方米/人.年(表5)。根据我国各个省区市的2013(或2012)年人口数量、面积和平均年降水量,来估算各省、区、市的每年人均拥有的降水资源量。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按照2010年4.05万平方公里计算,约有254.35亿雨水量(约为南水北调总量的56.8%)落在城市建成区,如果雨水利用率达到23.6%,将能够满足城市60亿水资源缺口;如果按照北京、南京等(表6)针对整个城乡的雨水利用率1%进行计算,节水总量在602.9亿立方米(超过南水北调工程调水总量),总体上远远满足城市缺口,1‰的利用率就能够与城市用水缺口相持平。如上计量是比较理想的方式,还因考虑城市降水地理时空分布不均匀、强度不均衡等特点。但从城市局地生态地质循环恢复,尤其是补充地下水漏斗来分析,强化雨水收集与生态利用是符合可持续理念的生态工程,是缓解城市内涝、恢复城市人工消纳雨水能力的关键。

8 中国气象局 新闻发布会 2013.12.31

表6 部分城市可利用雨水资源量的估算

省份或城市 可利用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 概况 文献来源

广东 2 全省平均降雨量2124.4毫米(2013年),

广东省气象局9

较常年偏多336.2毫米(19%),为近

五年最多

10北京 1 年均降水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但只

有约14亿立方米降水形成地表水资源 南京 1.47 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丰水季(4-9

主城区 11

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

4.4 国内雨水利用的实践

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城市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等行业领域的工作者正为了加强对城市发展、保持城市活力和提高城市抵抗灾害等方面,对弹性城市的局部要素开始

认识。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建设,取得了系列进展。面对某些突如其来的城

市新冲击和由此引发的高度社会关注,正在采取有利于提高城市弹性的举措。

国内城市以往在防涝方面,推进实施人工湿地、人工造湖等项目,均是海绵型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2000开始,北京启动建立各类蓄水池、人工湖和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

但收集率低于1%。2012年7·21大雨过后,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

储水能力达一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1000吨补贴50万元。北京大水造成严重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城市洪水问题,上升到了全国瞩目的高度。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

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大纲12,北京市、上海市等政策要求的城市均启动了防洪规划。

但目前尚缺少从复杂科学和城市巨系统的角度,系统剖析城市的脆弱性,因此,城市弹性从

理论到实践需要顶层设计。我国对海绵型城市的研究和实践还刚刚起步,多限于城市对雨洪

调蓄的小尺度应用,以工程设施的探讨为主,宏观尺度雨洪管理规划,缺乏雨洪管理、水质

保护和景观综合效应的研究与应用,对雨水的概念大多仅限于储存、利用、导排等方面,尚

未成体系的综合考虑海绵型城市对水乃至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已逐步开展了雨污分流改造、雨水调蓄池建设等措施,但仍面临地下水补给不足问题、城市热岛和雾霾污染等问题。但仍

有部分城市和学者开展了相关尝试,如北京首钢工业改造区雨水利用综合规划、哈尔滨群力

雨洪公园、常德市江北区内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等。我国部分省市等地已经发布了与构建海

绵城市相关的政策(福建、海南、四川、台湾、昆明、广州),有的编制了相关规划(巢湖、

南京、西安)、研究计划(青岛、秦皇岛)和实施了工程建设(哈尔滨)等(表7),秦皇岛

正在筹备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

表7 我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地方实践政策或规划

省份或城市 年份 政策或规划 核心要点

昆明 2009 《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 明确提出与一定建设体量以上的主

体工程同期要建设雨水收集设施 广州 2011 《广州市建设用地地表径流控制办法》 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必须同步

9 胡玉萍.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N].广东建设报. 2014-03-11.

10 张明宇. 北京打造“海绵型城市”年收集雨水约1亿立方米[EB/OL]. 新华网 2014-06-25 北京市园林

绿化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local/2014-06/25/c_1111316278.htm

11 龚捷. 江苏南京市建造“海绵城市”[N]. 中国水利报. 2014-03-1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

通知.2013.6.18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zcfg/jsbwj_0/jsbwjcsjs/201306/t20130627_214142.html

建设雨水径流控制设施;新建项目

建筑物室外、交通道路和公园等均

设定渗透铺装或设施比例要求 2012 《广州市水务管理条例》 新建项目不得改变建设前的径流系

数;每个社区要建设蓄水池

安徽巢湖 2012年3月 《巢湖市市区水系生态综合治理框架方案》建设“海绵城市”强化生态净化 江苏南京 2013年起 《雨水综合利用规划》 实施集蓄利用(直接)和渗透利用

(间接),针对河道、道路和屋面开

展生态改造

台湾 2013年11月 《流域综合治理特别条例草案》 6年安排600亿元(新台币,约合120

亿元)治水经费

青岛 2014年4月 《青岛市城市雨水利用调研报告》 增加人工湖泊、小型水库;鼓励推

广小区内蓄水池建设;道路广场“软

化”

福建 2014年5月 《关于印发《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专

项行动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闽宜居指

办[2014]25号》 加强城市绿化、推广透水性铺装和强化雨水生态管理13

海南 2014年8月 《海口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拟投入183亿元完善海口市排水(雨

水)防涝系统;对透水性地面、绿

化屋顶、下凹式绿地等提出明确的

比例要求

2014年9月 省水务厅组织18个市县编制的城市排涝规划

已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国家住建部 落实国家要求,全面在地方城市铺开理念和推行规划编制

四川 2013年起 省政府要求各地积极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

省住建厅要求164个县(市、区)编制单元

和18个市评审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四、结语

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实施海绵城市战略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和更新的重要内涵。通过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我国弹性城市建设积累经验和教训,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红线。

13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闽宜居指办[2014]25号 2014.5.3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f9859638.html,/xxgk/zfxxgkzl/zfxxgkml/flfg_zfxxgkml/qt/201406/t20140616_95343.htm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一.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 项目地址:德国弗莱堡市 项目面积:整体规划180公顷 建成时间:2011年 项目特点: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

二、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 项目地址:新加坡 项目面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 建成时间:2012年 项目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色核心既为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

该场地内的生物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建筑群的一侧与城市相接,而另外一侧则朝向森林。自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水元素被应用,以支持现有的场地水文流动 - 生态洼地净化雨水,同时引导雨水从路边的排水渠进入中心地带。在那里,雨水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用成为厕所冲刷用水。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金斯敦市议会 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目 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201x年版网络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90分 ======单选题部分====== 1.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A 10% B 11% C 12% D 13%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以上均对 2.海绵城市是以()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 A 低影响开发 B 保护环境 C 可持续再生 D 以上均对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将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好且采用()模式整体打包运作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A PPP B CM C DB D 以上均对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的基本原则有:() A 尊重规律,因地制宜 B 科学规划,系统布局 C 保护优先,综合施策 D 以上均对 3.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排放标准。 A 一级A B 一级B C 二级A D 二级B 4.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A 60 B 70 C 80 D 90 2.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主要任务有() A 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 B 推进城市水生态治理与修复 C 建设雨水径流调蓄和承泄设施 D 以上均对 3.英国政府2010年启动了()建设计划,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认真考虑减少排水压力,建设这个系统旨在管理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从而减少城市水灾和水污染的风险,同时缓解污水收集网络的压力 A 可持续排水系统 B 分流排水系统 C 管道排水系统 D 以上均不对 4.治水提质工作计划提出“十大行动”,制定进度计划,确定资金安排,明确责任主体,将着力完善排水管网、提高雨污分流率的是哪一项()行动。 A 织网 B 净水 C 碧水 D 宁水 3.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原有径流量。 A 低于 B 等于 C 超过 D 无要求 4.LID效果包括() A 径流减少30-99%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D 以上均正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4~1.8m。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0.9~3.7m。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2.6~8.8m。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2.7~3.1m ,相当于标高35.45~36.15m,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2.0m。 1.2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海绵城市理论

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规划网、作者刘红 植物方面:①建造街道生态调节池(沟)如下:

②适当堆造地形、构建植被集雨盆地,注意排水坡度: 材料方面:

①硅砂滤水砖/硅砂透水井 ②透气保水树坑盖板 ③ 技术方面: ①、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②、董淑秋、韩志刚,其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③、LID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一组植生滞留槽,并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 二、绿道设计的相关规范 1、①主游路主要起景点联系、功能分区界限的功能,一般宽3-4米; 次游路主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通常宽2-3米; 游步道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观的道路,采用的宽度为1-2.5米,也有小于1米的。 ②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米,靠路边和靠分隔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米。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米;混有其他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应为4.5m。 2、驿站的服务半径 3、活动广场 4、道路两侧及广场的果皮箱设置间隔应符合规定,商业、金融业街道间隔为50至100米;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间隔为100米至200米;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间隔为200米至400米,广场按每300米至100平方米设置一处。 果皮箱的单侧设置间隔宜符合下列规定,并可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和废弃物产生量适当增 减间距:食堂等人员短时间相对集中区域,其主要通道布置2个,次要通道布置1个。 主要参观通道宜为150m左右,物流通道无需布置。 5、路宽等于灯高;间距为3倍路宽。。250W的高压纳灯的杆高一般是8米或者9米,间距有30/35/40都可以,如果遇到有弯的地方,间距*0.55或者0.7的系数,一般路宽和灯杆高是1:1左右的话,单侧

海绵城市是什么

说起海绵城市我们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然后充分发挥建筑、绿地、道路、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是中国的推广速度并不慢。这个被称为能够逐步消除“城市病”的水生态管理新框架不仅是在给城市增添绿化,还为城市收集雨水,以自然的方式保护自然水系。 “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

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工程技术措施的“六字箴言”,各有各的门道。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减缓雨水汇集速度、延迟峰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和灾害风险。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改善城市水环境。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推出新一代24QP雷达流量监测系统,可用于生活污水、合流污水及雨水管网开放式沟渠的流量监测。设备采用非接触式测量,不受污水腐蚀,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实时测得水位、流速、流量,通过RTU传输到监控中心,便于实时了解地下管网运作状况。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海绵城市PPP项目案例分析 2015年4月,武汉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当年启动青山、汉阳四新2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截至去年底,试点区 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涉及城市水系、管渠、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在此基础上,2018年将向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拓展,重点针对存在“水问题”的小区,并 与“四水共治”紧密结合。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青山区,看看 这里的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供行业参考。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综框 作为曾经享誉全国的“百湖之城”武汉曾有大小湖泊166个,合 计面积77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其典型的老城区如青山区,大量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雨水管网老旧不足,雨 季期间下大雨后积水严重,历史上和近年城区均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涝 灾害。作为华中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频频“看海”的现象引起了国 家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15年武汉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海绵建设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下图是这三年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轴: 二、青山区南干渠海绵PPP 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西起工业路,东抵滨港路,南起友谊大道,北至和平大道,总面积约3.84 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涉及到市政道路13项、小区公建59项、公园绿地2个、城市管渠3项、城市水系1项,项目总投资约12.74亿元。

下图为青山区示范区总改造范围: 下图为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PPP项目工程平面图: 在经历了如下正式程序: 1、立项--2、项目建议书获批--3、可行性研究--4、初步设计--5、PPP项目实施机构甄选--6、实施方案获批--7、招标--8、正式签订PPP合同后,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最新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和城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低于IV类标准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 o A 40% o B 30% o C 20% o D 10% ? 2.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 o A 10% o B 11% o C 12% o D 13% ? 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o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o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o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o D 以上均对 ? 4.LID效果包括() ? o A 径流减少30-99% o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o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o D 以上均正确 ======多选题部分====== ?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 o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o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o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o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 o A 城市自查 o B 省级评价 o C 部级抽查 o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 o A 禁建区 o B 限建区 o C 适建区 o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部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对错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2T12:50:40.9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刘曼苓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天津市 30019 摘要: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为雨水管网等水泥灰色基础设施,防洪和排水规划设计缺乏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一系列“城市病”,如雨涝与城市缺水并存、城市“看海”、水资源污染、热岛效应等日益暴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1海绵城市特点 海绵城市的含义指城市在面对环境变化和水灾时可以像海绵一样拥有良好的吸水、蓄水、净水能力,在缓冲水灾的同时储存并处理水资源,并在需要时将水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海绵城市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性积存、渗透和净化,实现特点的方法分为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环境和LID(低影响开发)。保护生态系统,是指对生态环境中原有的江河湖、湿地、沟渠等水源性生态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在开发城市时依然保留充足面积的拥有吸水缓冲能力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是指通过生态手段对城市开发过程中破坏的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开发中遵循可持续开发理念,对降雨加以储存和利用。所以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多理念的可持续化开发,其内涵十分丰富。海绵城市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弹性城市,一样不离弹性城市的三个本质特征:承受改变并保持结构与功能、自组织以及学习适应。总而言之,海绵城市属于弹性城市中的涉水子分类,自身体系较为完善,可以与其它弹性城市的子分类互相配合,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条有效的道路。 2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策略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设计阶段,首先要根据城市的河流走向,植被覆盖及地形设计合理的方案,通过后进行阶段性改造。针对人口密度大、地势坡度小、地下水位高的城市类型,首先需要加强植被覆盖和生态围墙,在城市外种植林带,城市内加大绿化面积,并提高立体绿化程度;其次要考虑地下水位高的特性,不宜过多使用下凹式绿地;将城市中的河面进行拓宽,活化河水以疏通水路,保持自然蓄水灵活性和生态环境;最后是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将雨水蓄积并做净化处理,当水资源短缺时补充水源,经济优势明显。具体措施如下: 2.1绿地植物的生态选择 选择绿地植物就是可以在海绵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雨水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植物。与下凹的绿地比较,非雨水利用地段,植物将需要经受一定程度以及时间内的反复干旱、受淹以及盐碱的考验。所以,绿地植物要选择抗旱、抗淹、抗盐碱的类型;同时按照具体的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植物特点进行选择。选择这种植物可以帮助绿地在雨水应用中拓展了应用生态空间,可以促使绿地集雨停留、渗透时间以及集雨总量提高,加强植物的生态作用。由于不一样的植物的特点有非常大的差异、能够适应不同情况的水分条件,耐淹的植物耐淹时间超过24个小时,从而提高雨水积蓄量。 2.2透水硬化地面的生态选择 城市建设当中已经广泛的应用的透水铺装,这是一种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方法。特别是透水砖,因为透水砖具有非常迅速的透水性,路面不容易出现积水、便于居民安全顺利出行的良好性能被广泛的使用到多种雨水应用的过程中,近年来获得了非常快速的进步发展。由于受到城市建设“黄土不露天”意识的直接影响,人们开始偏爱透水砖,从而易出现大量使用透水砖的情况,忽视了大量降低的的未覆盖自然土壤面积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持续进步发展,给整个的城市生态系统带来非常大的隐藏威胁,导致城市的自净能力大大降低,因为需要重新进行改造,所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3.1城市生态修复目标 城市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的结构、功能较自然界简单,结合城市双修工作实践,总结城市生态修复工作一般包含山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掠地生态修复、绿地系统生态修复四部分内容。城市生态修复的目标源于对环境阶段的理解。按照环境质量高低可以将环境阶段划分为环境安全线和生态基线两个节点。位于安全线以下的生态环境属于生态破坏的状态,存在发生系统性生态风险的隐患,此时的工作应是开展环境应急和环境风险防控工作;位于安全线和生态基线之间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退化是主要问题,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作;位于生态基线之上的生态环境,能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此时的生态修复可进一步发掘生态环境的复合服务功能。即第一层次:低层次,受损生态系统的乡土植被恢复;第二层次:中层次,营造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结构;第三层次:高层次,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创造尚品质的生态效益。可见,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将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而是要结合环境阶段开展生态建设工作,逐步建立起环境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生态修复目标应以改善和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为基础,提升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挖掘环境的经济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3.2城市生态修复措施 按照人工参与的程度,城市生态修复的方法分为自然生态修复和人工生态修复两种。自然生态修复是生态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根据生物的自身生长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人为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自然修复虽然强调依靠生态系统自我组织、自我维持能力来修复,但并不排除人为措施,只不过它强调生态系统恢复力建设,通过协调、促进系统各要素内在联系实现系统的恢复。自然修复的对象有初期裸露的土地、退化的河流、湿地、山体、森林采伐地等,自然修复的方法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即通过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改善退化生态环境,提升土壤、水的环境承载力。人工修复更加强调修复过程中的人为参与,主张运用各种物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呢也总结有以下几个LID低影响开发的策略: 一、LID低影响开发策略 雨水进入到土壤,通过植草沟,旱溪或者下凹式绿地方式将雨水下渗吸收,未完全吸收的雨水将溢流到雨水管网中,最后将超标的雨水排放掉。 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透水铺装 2、下沉式绿地 3、生物滞留设施 4、透水塘 5、湿搪 6、雨水湿地 7、植草沟 8、渗管/渠

9、植被缓冲带 1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 和吸收利用。 那这个怎么来实现呢? 要实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 1:“渗”,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 水质,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所以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 到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 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3:“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我们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 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 导致内涝。因此,“滞”非常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内涵 “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看以看出,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其内涵是:现代城市应该具有像海绵一样吸纳、净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极端降雨的防灾减灾、维持生态功能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如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友好等作为综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当然,低影响开发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理念与方法,其涉及的领域可以更加广泛,不仅涵盖城市雨洪管理领域,还涉及节能减排、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等领域,从这个角度讲,低影响开发则可认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综合目标的实现,注重通过机制建设、规划统领、设计落实、建设运行管理等全过程、多专业协调与管控,利用城市绿地、水系等自然空间,优先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并结合灰色雨水基础设施,统筹应用“滞、蓄、渗、净、用、排”等手段,实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标,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 1、海绵城市建设应采用优先保护和科学开发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方法。首先,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开发前的海绵要素,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并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促进雨水的渗透、储存和净化,最大限度地维持或恢复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

2020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班级:2019-2021年二级注册建造师第四注册周期继续教育必修课学习(建筑工程专业)考试时长:15分钟,总分:10分,合格分数:6分 单选题:(共4题,每题1分) 1、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A .10% B .11% C .12% D .13% 2、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 )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A .机械恢复 B .生化恢复 C .自然恢复 D .条件恢复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以上均对 4、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B .生态恢复和修复 C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 D .以上均对 多选题:(共3题,每题1分)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总体要求包括()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创新建设运营机制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 6.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有哪几个阶段 A .城市自查 B .省级评价 C .部级抽查 D .竣工验收 7.县城和重点镇都要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杜绝大拆大建。其中“三区四线”是指 A .禁建区 B .限建区 C .适建区 D .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

判断题:(共3题,每题1分) 8.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关键时期对重大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对 错 9.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等多重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 错 10.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分为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显示度 对 错

海绵城市:生态建设不可或缺(附案例)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的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 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 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 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 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

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 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 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 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 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 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绿色屋顶策略中,表面种植绿色植被,用以吸收雨洪期间多余的雨水径流,通过植物根系净 化过滤,将雨水收集到雨水桶进行存储回用; 绿色屋顶底层有轻质土层、防根系穿透层、排水层以及防水层等多层结构保护,同时能保护 建筑表层,多样植物搭配的绿色植被层可以吸收建筑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开敞型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设计有基本结构层,同时屋面坡度大于2度,以有效汇聚、收集雨水。 2、密集型绿色屋顶 密集型绿色屋顶荷载承受能力较高,能够种植覆土较高的乔木、灌木,打造景观体验丰富的 屋顶花园。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时吸水,干旱时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首先要配套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从建筑物对雨水分级收集利用开始,强化雨水的滞、渗、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将发生彻底转变。 排水系统转变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逢大雨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 建立“海绵” 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外排。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比如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成都2015城市规划出炉,市域内规划了“5环24射”快速路网、“2环17射”地铁网和“1环4射9片区”有轨电车线网 轨道交通实现地铁与有轨电车规划里程达到两个“1000公里” 快速路规划建设一批快速路,中心城区建1个高效交通改造示范区 小街区在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内,确定一批小街区规划示范区

海绵城市工程案例——昆明市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设计

2018年第2期(总第46卷 第324期) 建筑节能 ?生态城市与环境 doi:10.3969∕j.issn.1673-7237.2018.02.027 收稿日期:2017-05-19; 修回日期:2018-02-09?基金项目:云南省省级人培项目(KKSY201522057) 海绵城市工程案例 昆明市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设计? 李 彬a, 张宝华a, 李贤胜b, 施永生b (昆明理工大学a.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b.建筑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 摘要: 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是缓解当前水资源短缺局面但被长期忽略的一种有效手段三昆明市某小 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方案设计提出了采用下凹式绿地二透水铺砖地面二渗透井二弃流井和雨水调蓄池等技术手段收集小区内的初期雨水,并估算整体工程效果及投资三设计属于缩微的小区型海绵城市方案,为城市雨水收集提供了可参考的工程设计案例三 关键词: 城市雨水; 雨水收集; 收集系统; 工程实例; 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37(2018)02-0131-04 Sponge-CityProjectCase:EngineeringdesignofRainwaterCollectionand UtilizationinaResidential DistrictofKunming LIBina,ZHANGBao-huaa,LIXian-shengb,SHIYong-shengb (a.Faculty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b.FacultyofCivilEngineeringandMechanics,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093,China) Abstract:Urban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isaneffectivewaytoalleviatetheshortageofwaterresources,whichisneglectedinthelongterm.TheprojectschemeofrainwatercollectionandutilizationinaresidentialdistrictofKunmingshowsmethodofusingsunkengreenspace,permeablebrickfloor,penetratingwells,abandonedflowwells,rainwaterstoragetankandotherstocollecttheinfiltrationrainwater,andestimatestheoverallprojecteffectandbudget.Thisprogrambelongstothereducedvisionaboutthecelltypespongecity,soastoprovideareferencefortheengineeringexampleofurbanrainwatercollection. Keywords:urbanrainwaterresource;rainwatercollection;collectionsystem;engineeringexample;spongecity 0 引言 我国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1],且区域时空分配存在显著不均衡情况三云南省昆明市作为西部缺水地区,其城市雨水长期被忽视三国外学者一直关注通过雨水收集利用解决当前水危机的技术手段[2],我国部分城市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示范, 但目前依然存在未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二管理比较落后等突出问题[3],严重影响了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的 发展三 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二储存二渗透二净化再利用从而涵养城市,是一种现代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4]三随着城市硬化工程的实施,据统计只有20%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其他80%全部形成地表径流,而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地进行雨水资源收集再利用,从而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5]三本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和‘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相关内容,将昆明某小区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建设小型的海绵城市范本,供今后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参考三 1 31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