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下图,回答1~2题。

1.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城市的功能区及城市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解析】本题具有很强的现实背景。材料中的“钟摆族”的现象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有关。根据题干中关于“钟摆族”的信息提示——“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而“两处奔波”,可知:“钟摆族”居住的地方最大的可能不是高级住宅区,而是位置较为偏远、工作不太方便的中低级住宅区;购房主要考虑的收入,环境质量是考虑因素之一,而非主导因素;“自己驾车”是上下班的一种选择,绝非全部,对于特大城市中的“钟摆族”来说,借助于城市的公共交通可能会更方便。根据以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D.

【微思考】可结合京津冀:燕郊“钟摆族”的生活状况作为案例讲解。

2.“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知识,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于“潮汐车道”的信息提示——“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而“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可知“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减少交通拥堵,优化配置道路资源,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故选:A.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气候公报》介绍,2014年,冬半年(1-3月,10-12月)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而夏秋季节台风活动较少,但登陆台风偏强,5个登陆台风登陆时平均风速达40.6米/秒,超强台风“威马逊”历史罕见。据此回答3~4题。

3.2014年,冬半年由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大气环境容量持续偏低,不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雾霾天气多发B.中、东部平均风速比常年小

C.北方采暖耗能较常年同期减少D.大多数地区出现了干旱、低温阴雨等灾害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及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在新情景下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正常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深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风力较为强劲。根据题干“2014年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可知我国“中、东部平均风速比常年小”、气温较常年同期高一些,北方采暖耗能要同比减少一些,故B、C正确。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与两个条件有关: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与稳定的气象条件。在城市人口、工业生产及机动车辆排放到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总量大致不变的情况下,“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这样会导致“雾霾天气多发”,故A 正确。因“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我国大多数地区比常年同期气温较高,低温阴雨等灾害出现的几率降低,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

4.2014年我国台风活动较少,尤其是8月西太平洋无台风生成史无前例,其原因可能有()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异常偏南②热带辐合带对流云团活动很弱

③受全球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的影响④来自高纬度的的冷气团势力强劲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气候异常及副高、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论证

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本题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及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副高是控制和影响中国雨带南北移动和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它的移动是造成我国旱涝的主要原因。副高的强度与台风生成的关系是:1)副高位置偏西偏北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会给台风生成带来比较足够的空间,并且带来外力——东风与水汽支持,有利于台风的生成;2)副高偏南偏强的话(主体在100~200N),由于台风在极低纬(0~100N)地转偏向力太小而难以生成。西北太平洋大部分热带气旋都是热带辐合带的低云或者云团发展起来的,而在厄尔尼诺年赤道东太平洋变暖时,热带西北太平洋则变冷,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积云对流在热带太平洋地区的发展,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数量也就相应的会减少,登陆我国的数量也会比常年偏少。故选:C.

图为兰州市和拉萨市地形图,读图完成5~7题。

5.对两城市的描述,错误的是()

A.河流提供水源,是两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B.拉萨气温年较差大于兰州C.河谷地形使两城市形态呈条带状D.拉萨太阳辐射比兰州更丰富【答案】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城市的形态与形成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根据图示及相关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兰州地处黄河谷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谷地形使两城市形态呈条带状;靠近河流,可以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充足而稳定的生产生活用水,故A、C正确。拉萨地处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兰州位于第二阶梯。与兰州相比,拉萨因海拔较高,空气更为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故D正确;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拉萨气温年较差应小于兰州。故符合题意选:B.

【易错点】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但气温低: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太阳辐射丰富。而气温低的原因同样与海拔

高、空气稀薄有关。因为空气稀薄,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汽较少,对地面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红外线部分吸收较少,加上大气逆辐射较弱,导致近地面气温较低。

6.西北工业重镇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虽有很大改善,但仍堪忧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出路

B.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春季和初夏的沙尘暴

C.河谷地形昼夜山谷风的转换,利于污染物扩散

D.治理污染的重点应该进行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作

【答案】A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环境污染原因与防治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图示及题意可知,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不佳与“工业重镇”的定位、工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其大气污染物主要是来自工业生产,而非沙尘暴;在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主导地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污染影响很大,故“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出路”。兰州所在的黄河谷地地形,白天的形成的谷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黑夜形成的山风则加剧城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污染的重点应该是工业区的合理布局,而山区的绿化仅能对城区大气的污染起到减弱的作用。故符合题意的为选项A。

【微思考】注意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及风向的日变化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7.拉萨城市规划的总原则是“城中限高,城外限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中心城区以外,以大面积住宅区、工业区的开发为主

B.中心城区限制建筑物高度,保护城市特殊风貌

C.周围山地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D.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答案】B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考查调动地理知识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拉萨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城市,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根据题意,B为正确选项。在中心城区以外,“大面积住宅区的开发”会破坏城市的特殊风貌;“大面积工业区的开发”会造成城区的污染,况且拉萨的工业基础较差,应该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故A错误。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高原冻土(而不是水土流失),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面临的困难很多,成本很高。故排除C、D选项。

读河流流量与发电效率的关系图,完成8~9题。

8.有关图中发电效率和发电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月流量越大,发电量越大

B.月流量越大,发电量越小

C.各月流量均匀时发电效率高

D.10月份前后发电效率最高

【答案】C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析】根据图示中的变化曲线,发电效率最高时,对应的月水流量和年水流量的百分比(%)数值为10~14之间,说明“各月流量均匀时发电效率高”,故选:C。从图中右半部分可以看出,月流量越大,即图中月水流量和年水流量的百分比(%)数值越大,发电效率越低,但无法判断出发电量的大小。故排除A、B、D选项。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可以把生物能转变成电能

B.森林覆盖率和河流发电效率没有什么联系

C.西欧的森林覆盖率对河流发电效率影响大

D.长江上游造林能提高三峡工程发电效率

【答案】D

【考点】本题结合图示旨在考查调动地理知识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图示中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出河流“各月流量均匀时发电效率高”的结论。西欧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各月降水较为平均,河流的各月水流量变化较小,故“西欧的森林覆盖率对河流发电效率影响”较小;而长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各

月降水变率很大,而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河流水量进而减小各月水流量的变率,故“长江上游造林能提高三峡工程发电效率”。故选:D.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1米分辨率意味着卫星从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观察,能看见1米大小物体的轮廓,绝对能分辨出地面汽车的大小。据此回答10题。

10. “高分二号”卫星照片制作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及与以往地图制作相比的优点( )

A. GIS、展现的范围扩大

B. RS、便于市级土地规划

C. GPS、所用比例尺变小

D. RS、展现的细节增加

【答案】D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

【解析】本题首先要清楚主要地理信息技术(3S)的主要区别:GIS侧重于地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GPS主要作用为定位与导航、RS是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的感知。根据题干信息“1米分辨率意味着卫星从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观察,能看见1米大小物体的轮廓,绝对能分辨出地面汽车的大小”,可以判断出使用的是RS,可以看到地面事物更多的细节。故选:D.

图中,a.b为晨昏线与极圈以外的m纬线(北极星仰角为60°)的交点,且a为晨点,b为昏点。读图回答11题。

11.a、b两点间的距离由最小变为最大期间,下列说话错误的是()A.m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少

B.m纬线上的昼长逐渐减少

C.此期间长江中下游将会进入伏旱期

D.此期间我国正常年份东南沿海寒潮危害较多

【答案】D

图5 图6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地球运动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及气压带与风带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相关知识的联系能力。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m 纬线(北极星仰角为60°)”可判断m 纬线的纬度为北纬600, 由“a 为晨点,b 为昏点”可判断m 纬线圈的右半部分为昼半球(白天)、左半部分为夜半球(黑夜)。当图中a 、b 两点间的距离最小时,应是夏至日,北半球的m 纬线上昼长达到最大值;距离最大时,应是二分日,m 纬线上昼夜平分。“a 、b 两点间的距离由最小变为最大期间”应是夏至到秋分期间,即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赤道上这段时间,位于北纬600的m 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少、昼长逐渐减少,故A 、B 正确。题意时间期限为6月22日至9月23日,这段时间内的7、8月份,长江中下游因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将会进入伏旱期,故C 正确;而寒潮是我国冬半年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不可能出现。故符合题意的为选项D .

二、综合题

36、(26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4年12月26日,兰州铁路局开通兰州至乌鲁木齐首趟动车,标志着世界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将全线开通运营。兰新高铁全线地质最复杂、海拔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铁路,全长1776公里,共设31个车站。

材料二:图5为兰新高铁过站线路图,图6为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地形略图

材料三:从西宁到武威要拐一个90°的角,让设计院的工程师觉得很不方便,绕路。到张掖的话拐的是钝角,是约120°——145°。且从西宁到武威的祁连山地质条件差,坡道斗,弯道的曲线半径小,隧道又多,不符合建设要求;而西宁到张掖穿越祁连山的地质条件相对来说好一些……

(1)列举祁连山南北两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6分)

(2)材料二图6达坂城至吐鲁番附近一段被称为“30里风区”,简述“30里风区”多大风的原因。(6分)

(3)兰新髙铁与兰新铁路线路不完全重合,试说明高铁经过西宁到张掖,而没途经武威的原因。(6分)

(4)试评价兰新高铁对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8分)

【答案】(1)①以南属青藏高原,处于第一阶梯;以北以内蒙古高原为主,处于第二阶梯;

②以南为典型的高山高原气候;以北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③以南多大河源头,河流分布较密集,落差大,流速快;以北河流分布较稀疏,流量不大,流速较慢等。(6分,只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任选3个方面,回答合理可斟酌给满分)

(2)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强了局部地区的风力(“狭管效应”,途径的风力得到加强);冬春季临近寒冷气流的源地,冬季风强劲;达坂城到吐鲁番地势高差大,顺着地势下滑风力增大;吐鲁番盆地以沙漠戈壁为主,比热容小,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必然导致强烈大风。(每点2分,共6分)

(3)经西宁与青藏铁路并联,促进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西宁到武威的祁连山地质条件差,而西宁到张掖穿越祁连山的地质条件较好;西宁到武威拐角小,绕路长,而西宁到张掖拐角大,绕路短。(每点2分,回答合理可斟酌给6分)

(4)使客货运输分离,有效提高西部铁路网综合运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辐射三省区的高铁旅游线;能增强民族团结,提升国防能力;能满足人们出行需要,可拓宽沿线优势资源的运输通道,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加强区际联系,缩短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和西南地区甚至是中亚的运输时间。(每点2分,回答合理可斟酌给8分)

【考点】本题以兰新高铁线路所在的西北地区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交通线

路布局及交通设施建设的意义等知识,考查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整体。祁连山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其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差异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方面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即可。(2)风力的大小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形两方面考虑。“冬春季临近寒冷气流的源地”、内陆气温的季节变化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会导致强烈大风;山口的“狭管效应”及地势的落差则加强了风力。(3)高铁主要是客运,以直达为主,连接的主要是大城市及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设置的目的是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以降低建设成本。“高铁经过西宁到张掖,而没途经武威的原因”就从两城市的等级与区位地位、沿线的地质条件与线路长短及拐角大小等方面考虑。(4)兰新高铁建设对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从提高运力、拓宽运输通道、形成高铁旅游线等经济方面与增强民族团结、提升国防能力、加强区际联系等社会方面概括总结。

37.(20分)读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发源于西班牙昆卡省中西部潮湿山区的瓜迪亚纳河,注入大西洋加的斯湾,河流全长824km,是伊比利亚半岛最长河流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班牙和葡萄牙在该流域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所建水利工程大多具有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效益。

(1)比较A、B地地形差异及主要外力作用。(8分)

(2)分析瓜迪亚纳河谷盛产葡萄的自然条件。(6分)

(3)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物量的影响。(6分)

【答案】(1)(8分)A以山地为主,多峡谷,地势起伏大,(2分)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2分);B以平原(三角洲)为主,地形平坦,(2分)以流水沉积为主(2分)

(2)地中海气候,夏季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冬季温暖有利于葡萄过冬(6分)。

(3)入海泥沙减少,导致三角洲萎缩;水生生物养分减少,入海水量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变化;大坝修建影响洄游性生物的生存,导致河口各种水生生物数量减少(6分) 【考点】本题以伊比利亚半岛为区域背景,主要考查地形差异与形成原因、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知识,考查从材料及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与阐释地理规律的能力。

【解析】(1)根据材料及图中信息可判断A地为河流上游,B为河流入海口处,其地形及主要外力作用结合地理必修1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得出答案;(2)根据材料中的“伊比利亚半岛”及图中的经纬度相关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河谷“盛产葡萄的自然条件”从两方面总结:一是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及积累有机质;二是因纬度低而冬季温暖,避免葡萄过冬受到低温冻害。(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瓜迪亚纳河流域开发对河口生物量的影响体现在:中上游建设了多座水电站和水库,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水生生物养分减少;入海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大坝修建阻断了了洄游性生物的洄游线路,影响了洄游性生物的繁衍生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42.【旅游地理】(10分)

下图中为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下表为九华山半山区与平地区大雾持续时间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0

(1)请列出来安徽选择去九华山旅游的理由有哪些。(6分)

(2)依据表格,你认为半山区与平地区大雾哪个造成的危害大?(4分)

【答案】 (1)九华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设施改善,环境进一步优化;九华山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交通便捷。(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6分)

(2)半山区大雾持续时间长,平地区大雾持续时间短,由此可见,半山区大雾造成的危害大。(4分)

【考点】本题以安徽省九华山旅游开发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等知识,考查从图表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1)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旅游资源本身,二是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及相关方面。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具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二是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及服务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旅游者的感受及选择(九华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交通便捷;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半山区与平地区大雾的持续时间及出现次数从表中可以直接读出,其危害大小可直接判断出来。

43、【自然灾害】(10 分)

图10示意某年贵州羊昌瓦寨崩塌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贵阳羊昌瓦寨崩塌发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10 分)

【答案】原因:山高坡陡,岩层多断裂发育;水从岩石的节理或裂缝处溶蚀,使岩石失去稳定性;农业生产和公路工程等人类活动,破坏山体稳定性。(合理即可,4 分)。防范措施:加强区域地质灾害的检测和预警;加强监督和管理,减少对地质地貌的破坏;对崩塌体及已经破坏的岩层进行工程加固;陡坡山地退耕还林、还草。(任意答三点,6 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质灾害中的崩塌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知识,考查调动地理知识与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析】崩塌产生的条件:1)地貌条件:崩塌多产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缓;2)地质条件:在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下易产生崩塌;3)外力条件:地表水的冲刷、溶解和软化裂隙充填物形成软弱面,或强烈地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的爆破、边坡开挖过陡,破坏了山体的平衡,都会促使崩塌的发生。贵阳位于云贵高原,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附近,岩层破碎、多断裂发育;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丰富的降水从岩石的节理或裂缝处溶蚀,破坏了岩石的稳定性;从图中可以看出,崩塌体位于陡峻的斜坡地段,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都会导致崩塌的发生。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等方面。

44.【环境保护】(10分)

近段时间,我国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笼罩。“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霾的意思是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

(1)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6分)

(2)人们在雾霾天气出现时应注意哪些事项?(4分)

【答案】(1)原因:高空大气颗粒物污染传送;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并飘浮在空气中;汽车尾气、燃煤等二次污染;空气湿度相对饱和使大气颗粒膨胀;长时间静稳天气和辐射逆温。(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危害: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能见度下降,易发生交通事故,影响出行;加重大气污染,扩大污染范围;人居环境恶化,阻碍经济发展。(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2)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戴棉质口罩来预防呼吸道受“污染”。外出归来应及时清洗脸部及其他裸露皮肤,也可用清水冲洗鼻腔;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去人多的地方,一些地方空气流通差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交叉感染;雾霾天气时避免晨练。此外,平时多饮水、清淡饮食、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4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雾霾形成的原因与危害及应采取措施等知识,考查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1)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与两个条件有关: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与稳定的气象条件。图中反映的是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其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产生的“内源”:工业生产及生活取暖燃煤排放的烟尘、大量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二是“外源”:受西北季风影响,来自黄土高原上的山西、陕西等省的大气污染颗粒物及西北部分地区的沙尘会可能会随风传送到华北地区。稳定的气象条件:大气对流弱(或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水平方向风速小或静风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主要从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及人居环境恶化、阻碍经济发展方面总结。(2)

人们在雾霾天气出现时的注意事项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减少接触的机会:减少外出、避

免晨练等;二是做好充分的防护及卫生清洁工作;三是增强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