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冯春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科学界和生态学界曾提出:“无论将土地作为生产性利用还是非生产性利用,都会形成一种干扰,使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降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尝试性地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对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影响与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效应;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30112;F2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4)06-0416-02

Study on Developing I ndex System of E 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Land Use Planning

FEN G Chun -tao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Abstract :In the 20century 90s ’,some scholars and specialists in land or ecological science brought forward a new viewpoint ,“whatever the land would be used for bringing profit or not ,it would be regard as disturba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s result ,not useful for making decision when start to plan land use ”.Under this backnround ,this paper analyzed environmental impact that would be caused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land ,and then ,the index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 planning land use were raised ,in addition ,gave rises to as 2sessment methods that would be used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planning land use.

K ey w ords :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ssessment methods

收稿日期:2004-09-28;修改日期:2004-10-12

作者简介:冯春涛(1977-)男,工学学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1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

一定的目的,根据土地自然属性及其规律,对土地进行的使用、保护和改造活动。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的形式和结构渐趋复杂,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脆弱度也愈加剧烈,进而对依附于土地的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生态环境变化的推动力,人类正是在与土地生态系统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推动环境变化和演替,使生态环境的质量发生正向或逆向变化[1]。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农业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以及中低产田的改造是使生态环境质量发生正向变化的例子。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也会带来诸如土地退化、水体污染、改变大气结构等使生态环境质量逆向变化的负面影响。2 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效应分析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的环境问题就由于全球环境出现危机而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科学界和生态学界提出:人

类活动和土地利用不但影响到所在地区,而且影响到大环境。因此,无论是将土地用于生产性利用还是非生产性利用都会形成一种干扰,使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降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减少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合理性,使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众所周知,根据我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的生产性利用是指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是指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基地的利用。我们可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三大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11 农业用地的环境影响效应

农业用地是所有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约占全部陆地表面积的75%。农业用地的环境影响负效应类型有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更替、土地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不当引起的。开垦土地意味着清除原生植被,代之以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地表的植被保护性能降低,每遇降水冲刷地表就形成细沟侵蚀或片蚀而带走肥沃的表土。据统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占国土面积的22%扩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38%[2]。212 工矿用地的环境影响效应

工矿用地主要是指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用地,空

?

614??研究方法?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420(6)

间上具有地表露采占用、地下挖掘两重性。地表露采占用土地不但破坏了地表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废弃尾矿(煤矸石、剥离物等)还占用土地、污染地下水和周围土壤;在已关闭的尾矿库中由于堆放大量尾砂,每当径流产生时表面有害物就流入河湖污染水体;在干燥有风情况下,大量矿物粉尘和有害物又排入大气,污染空气。这些污染都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导致矿山周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化的破坏和丢失,从而引起了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迭加和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组分均产生影响。但是土地利用仍有其共同特点,即生态群落简单化,物种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规模、结构和强度的不同,它对生态环境组分及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如林地被大肆砍伐或改为耕地,小区域范围内的直接危害为植被破坏、动物迁徙、物种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大范围还会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旱涝灾害增多,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一般而论,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有:①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反映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现状及变化特征。②综合性原则。全面衡量各种环境因素,严格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③系统性原则。确定相应的评价层次,按系统论的观点评价各个指标,构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312 选取指标的方法

一般评价指标的选取有范围法、目标法、部门法、问题法、复合法等方法[3]。其中范围法主要根据土地用途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指标,但这种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直接把土地利用目标与指标挂钩,而目标法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部门法是按土地利用的各个部门进行分类并选取指标,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揭示部门之间的联系;问题法则是从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出发来选取指标,该方法往往出现因问题错综复杂等而无法选取指标;因果法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各种结果导出原因,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构建指标体系,但作为一个复合体,其内部各种现象的联系远比因果关系复杂。因此,因果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地利用中的各种关系;复合法是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指标体系组合在一起,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指标体系各自的缺点,但指标体系的选取过于复杂。

313 指标体系的设置

土地利用引起的环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自然生物物理条件与人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景观变化。因此要着重考虑选择相对指标,尽可能减少选取绝对指标,以反映宏观层面的影响。由于开展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能够为将来土地利用在考虑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②土地利用分项环境影响层。三大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影响度为农业用地环境影响度、建设用地环境影响度、未利用土地环境影响度。③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包括对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用以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和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指标。

这里仅对其中一些指标进行说明:①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含草地、草坪)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轻噪音、吸附灰尘、降低风速、增湿降温、美化景观等功能。森林覆盖率降低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它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土地生态环境的优劣,这是衡量保持和提高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②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排放量。耕地的土壤系统是一个有一定结构、通过自组织而具有一定功能的独立系统,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条件下,土壤营养平衡、地力变化很小。但是人们为了提高地力而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③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乱砍滥伐森林,但是不合理利用土地却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率的增高反映了所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④土壤盐碱化面积。土壤盐碱化是造成农作物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土壤盐碱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造成一些元素富集而另一些元素缺乏,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污水农灌造成土壤的盐碱化,从而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⑤单位面积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对于土地利用而言,单位面积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是衡量土壤污染的指标。大气污染通过降雨以酸雨形式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侵蚀土地;水污染一是通过挥发形成大气污染,进而污染土壤;二是通过直接灌溉或渗入地下水而污染土壤;固体废弃物挥发到空气中形成大气污染或直接施于地中或被废水冲到地中形成污染。单位面积的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越大,土壤污染越严重,对农业用地的环境影响度就越大。

314 评价方法的确定

(下转第420页)

?

7

1

4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200420(6) ?研究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

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开发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民族团结和东西部共同发展的方针[2]。4 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作用雅砻江洼里至小得石区间是雅砻江流域的主要产

沙区,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址即位于此区间。据统计,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为1690万t ,推移质年输沙量71.7万t 。锦屏一级水电站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77.65亿m 3,死库容28.5亿m 3。如水库运行20年,可拦截全部的推移质沙和82.6%的悬移质沙,有利于减少长江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此外,针对特定的大洪水,发挥水库的临时调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下游地区的洪灾损失,因此锦屏一级水电站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3~4]。5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锦屏一级水电站不仅对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生

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替代火电电源,减少了燃煤火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初步估算,锦屏一级水电站正常运行后,可使电力系统每年节约燃煤804万t ,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1~39万t 、一氧化碳3000~6100t ,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效益,也缓解了煤炭运输的交通压力。锦屏一级水电站装机规模达360万kW ,总投资约221亿元;涉及土建

工程量有:土石方明挖1149.2万m 3,石方洞挖435.5万m 3,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805.3万m 3,石方填筑110万m 3。主要建筑材料用量有:木材3.9万m 3,水泥172.15万t ,钢筋钢材10.39万t 。机电设备投资23.83亿元。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工需求量给各行业带来了9.44万人次的就业机会。经初步估算,电站建设过程中,每年可拉动四川省G DP 平均增长约3.41%,每年创造产值约634.91亿元。6 结论

锦屏一级水电站具有良好的调节性能,它的建设

可优化四川电力系统电源结构,提高系统供电质量,增加电网水电站群的枯水期平均出力和电量,缓解电网枯水期缺电的局面,是四川电力系统不可多得的好电源点,也是四川省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和加快雅砻江梯级滚动开发、补偿长江以及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的需要。锦屏一级水电站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四川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电东送”,发展水电支柱产业的重要工程。

参考文献:

[1]朱成章.加速电力发展势在必行[J ].电力技术经济,2003,3∶8~10.[2]赵文谦,马光文.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四川水能资源开发[M ].成都:四

川科技出版社,2001,230~240.

[3]徐国弟.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51~159.

[4]李锦,等.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3~109.

(上接第417页)

层次分析法(AHP )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一方面能充分考虑人的主观判断,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另一方面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出发对各种复杂的因素进行逐层分析。由于该方法重点在于对复杂事物中各因子赋予恰当的权重,特别适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此外,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推广应用,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也可利用图形叠加法将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潜在水土流失地区分布图、草地退化地区分布图、水资源分布图、自然保护区图、湿地分布图等图件进行叠加,分析、预测和评价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调整带来的环境影响[4]。如可选取一套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评价区内的图形库和数据库,然后通过GIS 的特有空间分析功能得出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前后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变化图层,选取控制点,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相关性分析确定环境变化会与哪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相关,从而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模式提供依据,达到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作用[5]。

参考文献:

[1]张凤荣.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1

[2]李毓堂.草产业是西部经济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基础产业[J ].中国草

地,2001(1)∶1~5.

[3]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资源

科学,2001,23(5)∶23~27.

[4]贾克敬,谢俊奇,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

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3,(3)∶15~20

[5]张妍,尚金城.规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J ]1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53~1591

?

024??专题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420(6)

探究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探究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滥垦滥伐等加上不当的开 发利用土地,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土地问题。对此,通过编制并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此类事件的发生,但还远 远不能做到完全趋利避害。因此,借鉴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应运而生。本文主要阐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关键环节及 主要内容,以期为今后的土地规划环评提供借鉴指导。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目标;环评预测评估;减缓措施; 1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评价方案 每个战略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或明确或模糊。土地利用规划也 不例外,首先,列出一系列的目标,然后通过与政府机关、公众协商以及借鉴国 内外相关的经验,结合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得出最终的目标。由于不是所有的战 略行为都是能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而且,就算需要,其需要评价的深度和等 级也是有区别的,因此,需要从环境影响的显著性以及环境影响受体的敏感性等 方面对战略方案进行筛选。筛选出战略方案以后,需要对方案进行描述,一般要 说明清楚两件事情,其一就是阐述清楚我们所要评价的是一个什么要的战略;其二,我们要如何贯彻实施这个战略。同时,我们还需要将战略实施的时间范围等 给予说明,战略规划实施时间越长,越能将可持续性以及可承载性等问题整合出来,而确定评价范围的目的是为了辨识对决策产生影响的一些关键的环境要素, 并可用来指导如何有效的评估这些要素。 战略评价范围的确定其过程要比具体的项目或者工程的评价范围要复杂,因 为战略包含多个行为,其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而且受到更多的政策法 规的影响。当然,尽管战略行为可能产生很多方面以及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起 决定性影响的也只可能是其中某一些。因此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要确定环境影响 指标,尤其是那些起关键影响的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并用来描述环境发展 趋势的工具。 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指标可用来衡量和描述环境现状、预测环境发 展趋势以及用来比较备选方案并检测战略目标的实施情况。一般的环境指标包括 如下三种:一种是环境状况指标,其被用来描述环境现状;另一种是影响以及压 力指标,被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后一种是行为指标,被用来 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以及产生何种影响。无论选择何种指标,这些 指标都必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这些指标既具有单项指标的意义,又具有综合 指标的意义,可以被用来分解也可以被用来综合。第二,既能反映出国家的方针 政策,也能体现区域的发展特征。第三,易被获取,便于统计,具有现实意义且 能体现出关键问题;第四,易被理解,能衡量出环境问题且能被用来预测环境问 题以及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测;第五,所有被选定的环境指标得具备可重复性 和可再现性。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环境目标分析 环境影响识别是环评的初始环节,环境影响识别所选因子,直接关系到后续 评价工作的进行。首先要找出影响环境的各个方面,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并分 析影响的性质、强度、范围、程度,找到相关因子,使评价更具针对性。根据建 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性质,影响分为多种:有直接、间接之分,全面、局部之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0m,北方宽< 2.0m的沟、渠、路和田埂。 耕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水浇地旱地农用地园地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林地牧草地设施农用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 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

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 1.0米、北方宽度≥ 2.0米的地坎。 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表 A.1(续1)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一级类二级类城市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三级类含义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 指城镇、农村区域已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 指城市居民点,以及与城市连片的和区政府、县级市政府所在地镇级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 指建制镇居民点,以及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8年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协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236条) 1.基本名词(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53条) (10)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对规划区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参考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标准,分析规划方案的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识别其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从而能够保证规划实施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涵盖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包括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能力建设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各项能力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有效管理、严格立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等,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因此规划环评作为联系政策与环境影响的重要纽带,需要时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规划环评的基础性指导作用,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系统科学理论 对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影响的中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又能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统一表现出一定的功能,从而成为一个大的系统。土地利用系统涵盖耕地、园地、林地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系统又同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联系。因此,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要运用系统方法着眼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其间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 (三)生态经济协调理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部分地区,土地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确保经济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最终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为土地利用规划环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分析和方法支持,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理论之一。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12年9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 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概要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土地利用及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及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也是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和评价也越来越重要,人类逐渐认识到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也更重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在对环境管理过程中环境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 标签:土地利用环境评价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十分令人担忧,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①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②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 ③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④湿地保护力度不够;⑤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⑥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评价过程中除遵循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外,针对土地规划的特点,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区域环境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定的功能要求其有特定环境目标,因此进行任何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根据其目的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和内容。②跟踪评价原则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跟踪评价,及时修正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偏差。③可操作性原则土地规划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在能说明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数据的取得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力求内容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区域生态系统的演化始处于可持续性的原则,区域生态经济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满足正递增、协调和稳定发展的判据。⑤区域环境总效益(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性原则。 2 土地利用的环境评价方法 2.1 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包括个别地、分散地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和结构化的或组织健全的专家咨询法,如“智暴法”和“特尔斐法”。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以匿名方式当面反复征求专家们对拟定规划方案的意见,确定各方案中规划活动对综合环境影响大小、重要性排序或对不同性质影响按价值判断作归一化处理。对每一轮专家进行统计,经过多次反馈,使专家们分散的评价意见逐步收敛。最后集中在比较协调一致的评价方案上,从而得出可信度较高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样本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协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 236条) 1.基本名词( 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 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 53条) (1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产出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牧草地人均土地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值单位草场面积产量单位草场面积产值单位林地面积产量单位林地面积产值单位园地面积产量单位园地面积产值单位水面面积产量单位水面面积产值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单位产值占地率耕地灌溉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利用集约度容积率林木覆盖率水面利用率中低产田比率受灾面积比率土地盐渍化面积比率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规划的关系

一、两规的定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 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情况、资源条件、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二、两规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包含 从规划范围和内容来看,城镇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部分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市政建设、城镇体系等,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包但城镇规划还包括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含这些内容。两者都属于区域规划中最低层次的规划,其关系应当是相互包含和制约的关系。1、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2、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3、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三、两规的相同与不同1)共同目标:为了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两者关系:(①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 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对土为主要目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而城市规划侧重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地资源及其使用功能进行划分和控制,利用。②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 城市经济社会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城市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内容,这些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③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 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城市规划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的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总体规划应进一步树立合理和集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协商一致。城市总体规划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制约,共同遵循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思路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而城市总体规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J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 人口统计口径不同 因此,导致两规中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内涵不一致,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直接影响根据人。口规模计算的城市用地面积 土地分类体制不同《全各类用地面积统计采用在地类划分上,“两规”存在较大差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个三级地类。而城镇总体个一级地类、10 个二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