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

2.1 宗教和精神性

2.2 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

2.3 上帝

3 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

3.1 内省、内在经验

3.2 内在法和外在法

4 宗教信仰和实践

4.1 奖惩和来生的启示

4.2 接近死亡体验(NDE)

4.3 日常生活的暗示

4.4 宗教实践

5精神性的发展

5.1 精神性发展的方法

5.2 精神性与大脑

6 宗教与身心健康

6.1 宗教的消极影响

6.1.1宗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1.2宗教与焦虑

6.1.3宗教对自然世界的消极态度6.1.4 宗教与战争和暴力

6.2 宗教的积极影响

6.2.1 宗教与身体健康

6.2.2 神职人员的健康状况

6.2.3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健康

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

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

1 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

尽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挖掘出大量内涵,但宗教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Fontana认为主要有四个理由(加上这门学科的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导致对宗教心理学的错误的忽视,尤其是对精神性心理学的忽视:

1.1宗教和精神性似乎是与源自17世纪的科学文明及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的科学思想相对立。

1.2宗教不仅看似与科学对立,它也确实曾阻碍过科学思想的进步。一个极显著的例子就是16、17世纪时天主教会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创建的天文学的仇视。这种仇视不是建立在合理的争论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进步是与正统的宗教教义相矛盾的基础之上的。

1.3宗教心理学的复杂性要求宗教心理学家们不仅要有心理学知识,也必须熟悉历史、哲学、神学及创造性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在知识专业化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所有的知识。

1.4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存在着主要的方法论问题。宗教心理学必须测量的是被称作内在体验的比较棘手的一个领域,很多心理学家们对这一领域抱着很大的怀疑在旁观。

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

2.1 宗教和精神性

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定义,因为几种主要宗教(主要是来自中东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信仰和实践非常不同,想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困难。Fontana也仅下了一个操作定义:有精神方面的信仰(最重要),奉行一系列精神仪式或活动并能产生一些源自精神教义的道德行为。

第一类人可以称之为精神信仰者而非宗教徒,第二类人可以看作精神信仰者或是宗教徒,而第三类人则是真正的宗教徒。这样Fontana 就把精神性和宗教区分开来了。

精神性是对非物质的一种信仰,不过事实上它比宗教更难定义。

2.2 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

信仰包含信任或对没有明显支持的某事物的自信,有很多水平:深层次(仅在要以生命为代价时才抛弃)、浅层次(对思想行为影响很小)。Smith(1963)认为,信仰仅是信念的一个方面,即信仰是信念不可动摇的形式。

所有宗教都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但内容有很大差异:西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倾向于把信仰者看作自身的一种德行;而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认为信仰仅仅是宗教生活的第一步。

2.3 上帝

在Fontana所提及的六种主要宗教中,除了佛教以外的五种宗教

都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的。而上帝、众神都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或者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被人格化了的精神力量。

3 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

3.1 内省、内在经验

对宗教和信仰心理学来说,内省十分重要,但是它又被很多主流心理学所忽略。为什么科学心理学会如此怀疑内省的科学性?作者从心理学与内省的发展来看:

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冯特)十分重视内省。之后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William James)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实际功能。早期行为主义完全的抛弃了内省,而后行为主义又开始转向重视内在体验。现代内省技术又得到了发展,用来研究个体态度、信仰、自我评价、自尊和世界观等方面,而且其方法论也比冯特时期要广泛的多。现代心理学应该把内省重新当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方法。

另外,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都很重视内在体验:·内省也是心理动力学(关注无意识刺激和精神模型)的必需方法。心理动力学承认人类行为背后的很多刺激都与早期经验有关,而且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它主要强调给予个体适当的帮助,让其内省和说出个人经历。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为了迎合物理科学的方法论,过分的研究“量”而忽视了“质”,而很多精神、情感状态、经验都与后者有关。在人的发展中,如自我概念、人格、自我评价等“质”的多

样性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如果内在经验和“质”得到了重视,对可观察行为就能有全面的理解。

·Maslow 的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

3.2 内在法和外在法

宗教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内在法和外在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宗教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误用为另一种。

3.2.1 外在法

外在法由Argyle、Beithallahmi(1975)和Beit-Hallahmi、Argyle (1997)发展起来,并使之成为宗教心理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的。它主要是观察宗教团体和组织中的个人的一般行为(主要是社会化、仪式化的)。也可以称之为“外在的”、“社会的”或“它和他们的”方法。它把宗教看作显著影响个体、组织和文化行为的信念和活动的集合体,以及与一些可测的心理变量,如需要、社会一致性、团体压力和清晰的恐惧及幻想有关。

外在法强调客观性、准确而恰当的抽样、精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以及仔细的评价。它包括测量、问卷调查、调查、使用试验组和控制组、特殊变量以及恰当的假设、控制无关变量。如果处理的恰当,它的结果可以很精确;如果环境允许,可以反复使用。

3.2.2 内在法

内在法主要依靠自我报告,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宗教在人类个体以及社会水平上对人的思想

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这种“内在的或内省的方法”主要是找出宗教体验的本质,以及有关的个体的思维活动、体验、信念等。因此,它研究宗教体验和信仰的本质的、重要的自我报告,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神秘的体验以及影响知觉-信念体系的自发事件(如,来自与神圣的、死亡的交流)。Walliam James的《宗教体验的多样性》一书是这种方法的一本经典著作,至今为止仍然是一本在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中被广泛提到的一本书。

3.2.3 举例

比如说,对参加宗教仪式如上教堂祷告的人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外在方法主要关注“上教堂”这一行为对个体或所属团体以及社区的作用,而内在方法则可能询问每一个参与者“上教堂”对他或她的意义。

外在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上教堂”加强了团体的凝聚力,有一种亲密感,一般可能导致更多道德行为的出现,而且他们会更愿意参加慈善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而且他们与一些社会问题如虐待、婚姻破裂、孤独、性别混乱等大多没有关系。而内在法得出的结论是,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神圣、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感受神圣的爱和奉献可以提高精神境界,可以与上帝进行更亲密更深刻的交流。

总而言之,心理学一直都是需要观察行为的,但是产生这种行为

的过程、人们自身的心理状态以及个人体验的所有方面都是必须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把我们自身放到一个高度去定义和发展我们的方法论,以便能越来越大程度地关注这种体验以及发展自信。

4 宗教信仰和实践

4.1 奖惩和来生的启示

不同宗教关于来生的差异很大。但大多数宗教都认为在来生会对这一生的不公正作出补偿,对正义者和做过坏事的人有所奖惩。这对信仰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它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包括自身和所爱的人的死亡),给那些遭遇痛苦和努力奋斗的人以希望,信奉神的人能更接近神圣,而且也能使非信仰者变得更优秀。

4.2 接近死亡体验(NDE)

在众多宗教体验中,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可改变状态对人随后行为和信念的影响。最近关于这种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所谓的接近死亡的体验(NDE)。NDE关注的情况是临床上短暂死亡的人(如在医学上没有了生命的迹象)或者临床上的高危患者。虽然结果是有差异的,但是大量的案例报告在这段时间有一段意识的持续,有时候能提供临床干预的细节和其他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但是不能正常的知觉。偶尔他们甚至报告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并体验到了那种想要回到自己的身体却遇到阻碍的“尴尬境地”(Bailey 和Yates,1996)。

Ring(1985)曾经研究那些体验过NDE的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

的行为和信念体系,发现大约75%的人在以下方面有显著提高:喜欢普通事物和自然;关心、同情她人;对他人有耐心、能容忍;对他人有爱心、有洞察力;能接受她人;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需求;自我理解等;他们对物质事件更有兴趣,对宗教和精神性更适应;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

这种改变很有可能来自与死亡擦肩而过后的解脱感,而不是来自接近死亡本身。这种擦肩而过的体验唤醒了人的道德感,使人更关注精神的东西。但是不管我们如何解释NDE或NDE想要告诉我们关于思维活动的有关方面,重要的是它使那些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相信来生的存在,并显著地改变了他们的信仰体系和行为。

4.3 日常生活的暗示

宗教圣传中提到的行为的暗示能导致在来生有一个更有利的体验,是通过一系列起源于神圣和启蒙的根源的训诫来表达的。犹太教和基督教通过他们的“十诫”来表达上帝的旨意。另外犹太教有“摩西法”,犹太教专家的决定都是来自犹太法典的。而基督教有基督和他的同伴们的箴言。佛教有它的卓越的“八层布道”、“五诫”(诫杀、偷、懒,禁欲、酒)。伊斯兰教有“五柱”(阿拉和穆罕默德、五种日常祈祷、施舍、斋戒、往麦加朝圣),所有的回教徒都要信仰阿拉,但至少也不能否认其他四“柱”。道教有“道德经”,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对自然界的事情不进行干预)而儒教有孔子和他的门徒所著的“论语”(四书),被奉为礼教的珍藏(有关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正确行为)。印度教有“Manu-Samhita”法典,是印度宗教和社会行

为的评判标准。

这些不同的暗示的生命力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在数个世纪中,他们不仅是这些文化的宗教法典也是民事法规的基础。其作者的权威性以及人们相信如果遵守这些训诫在来生会有好处都使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他们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也确实作出了重大贡献。

4.4 宗教实践

不同的宗教圣传所宣扬的宗教实践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差异。印度教与佛教——更甚至有耆那教——特别强调不杀生、非暴力。在这些圣传中,不杀生不仅指人(显著相对的是某些人所信仰的尚武行为),而且指所有生物。事实上,耆那教徒在不杀生的压力下甚至避开农业(在农活时会毁坏小的生命形式),也避免践踏庄稼。另外耆那教的法师们甚至带着口罩以防止呼吸会毁灭飞虫,当他们走路时要先拂开前面的土地以免伤害到任何生命形式。佛教忠告他的信徒们要避开三种主要的障碍才能受到启发:执着、憎恨和欺骗,强调爱心,不仅是对家人朋友还应该是对所有有感觉的生物,包括动物和那些我们所厌恶的人。

不同的宗教圣传所宣扬的行为与暗示的差异,可能源自不同地区的偏爱、偏见和社会需要。例如,佛教禁止饮酒可能是认为酗酒会抑制仁慈,身体的自我约束需要靠精神生活,而在西藏和其他地方这种精神生活就是要过着僧侣式的生活。伊斯兰教没有僧侣和神职传统(回教领袖式学者和教师,在伊斯兰中是不可取代的),也禁止饮酒。所以这个原因可能至少部分是认识到药物能减轻社会和道德抑制。在

犹太教中严厉的规则和禁忌支配着选择、准备,而饮食可能源于明智的保健活动而不是精神启迪。

然而,圣传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待其他信仰的问题。伊斯兰教承认他们向犹太人和基督教中的摩西和基督学习忍耐,他们都被回教徒视为穆罕默德之前的先知。而尽管时代在变,基督教一直都宣称他们从基督那里得到神圣的启示,但是却一直在迫害异教徒,反对所有的其他宗教;在不同的基督教派之间也是如此,被视为异端。犹太教也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为犹太人是上帝选择的,尽管(可能因为历史的偏好)它没有通过战争来体现这种地位。一般来说,东方宗教不仅在容忍不同信仰上,而且在认识自身信仰中间的多样性都比较宽容。所以,他们一般很少会改变宗教信仰。另外,这些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间的对抗和敌意也较少。印度教和佛教通常强调的是传教士的人品而不是他属于哪个教派,因此有抱负的年轻人可以不管其教派而拜访不同的传教士。通常在不同的教派中都会有不同的活动以迎合个别差异。因此不同教派和不同传教士会有不同的仪式、学习、奉献、沉思和其他适合每一个人的不同活动。

宗教和世俗力量的联系,把宗教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等现象都存在。有组织的宗教在其结构上一般是权威超过民主,通常与政治、社会地位相关而不是与激进主义相关。现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西藏佛教,其宗教领袖喇嘛拥有精神和世俗两种力量。自17世纪以来最卓越的达赖喇嘛是“Gelupa派”的领袖,在1621年粉碎了强大的蒙古侵略者所支持的其他教派的野心(Power,1995),但是他宣称是受到

“Chenresi”(西藏的仁慈的佛,超凡的保护者和精神守护神)的启迪。罗马主教作为基督教会之父也是基督教会的精神和司法领袖。而康斯坦丁大帝则把基督教会与世俗地位放在一起,并把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罗马主教成为西方罗马帝国在宗教和非宗教领域最有权威的人。宗教和世俗的联盟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得到宗教的帮助,世俗力量才能对国内管理和控制地位有所了解,而有了这种地位,宗教才能够从实践上掌控人们对信仰和思想的表达,才能收集和维护大量财产。这种地位的一个更大的便利是能够去除那些对教会有威胁的、对教会财产觊觎的人以及那些异端邪说。而对教会而言的另一大好处是,任何被教会法庭裁定为异教的人都能被国内的专家判处死刑,以此来使教会避免双手沾满鲜血。

5精神性的发展

5.1 精神性发展的方法

宗教心理学家们很少对主要的宗教圣传中精神性发展的不同途径予以分类,所以本书只能依赖宗教领域的学者所做的尝试,特别是印度教的学者如Airobindo(1957)和Ghose(1970)。

印度的思想家们归纳出了五种主要的发展途径,被认为是瑜珈的五种不同形式。“瑜珈”(梵语),意味着“结合”,人与神的结合。印度智者还把这五种途径与五种宗教人格类型对应起来。

5.1.1 Hatha瑜珈

“Hatha瑜珈”是通过身体活动和身体的改变来与神结合。在西

方主要被看作是一系列使身体健康的技术。其本质上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上的,即相信通过对个人身体和欲望的控制能够把身体能量转变为精神能量(Wood,1962)。

有两种实践的方法:第一种,禁欲、禁诫。在西方僧侣和美学传统中,身体对性、事物的需求以及其他感官上的快乐都被看作精神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因为它使人专著于物质存在而不能向神解放思想,所以这种欲望必须被禁忌。第二种,真正的身体能量能够通过一系列姿势(给内脏器官带来压力)来转化为精神能量。最有力的身体能量被认为使性能量,所以必须禁欲,不是因为性行为对身体有害,而是认为它会驱散这种珍贵的能量。

在很多其他的体系中也有很多运动被看作是“Hatha瑜珈”的形式,它们都能够使专注的实践者获得一种微秒的能量(这种能量在中文中被称为“气”),得到这种能量就能使身体健康和精神得到发展。比如在中国流传很广的“太极”、“气功”、“武术”、“柔道”、“空手道”等等。

5.1.2 Karma 瑜珈

Karma 瑜珈通常被描述为无私行为和好工作的瑜珈。这种行为可以是精神实质的(如做一个传道士)或物质实质的(如做一个贫困的工人)。在所有的宗教圣传中事实上都有这样一种差别表现在两种人身上,一种是追求祈祷和沉思为主的孤独生活的隐士或封闭的僧侣团体,另一种是选择留在世间为他人服务的人。佛教中的这种区别就表现在阿罗汉(追求个人启发,以便进入极乐世界)和菩萨(为众生寻

求启发,立誓愿轮回转世直到所有生物都进入极乐世界)上。Karma 瑜珈就是属于菩萨那类型。

Karma 瑜珈本质上是包含利他行为的。

5.1.3 Bhakti 瑜珈

Bhakti 瑜珈,信仰神或一些精神信念的瑜珈,是所有主要的宗教的一个普遍特征,而且有很多种形式。例如,通过圣歌、祈祷、赞美诗,通过虔诚的颂歌来歌颂上帝或神。

5.1.4 Jnana 瑜珈

Jnana 瑜珈是关于瑜珈的知识(西方灵界知识),是特别直觉知识、真理的意义和本质以及精神领域的瑜珈。Jnana 瑜珈要求追随者做到两件事,一是专心学习经典著作,二是深刻地理解包含在这些著作中的主题。

通过自身数世纪的调查研究,Jnana 哲人宣称有四种意识状态。第一种就是被称作一般的清醒意识(waking),我们凭此来应付外在世界。第二种是做梦的意识(dreaming),我们继续体验外在物质世界的一种内部状态,但是是很微妙的、虚幻的。第三种是无梦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下,我们对外部事物的意识消失,在此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形式是不受限制的。最后是终极状态,自身之中或意识到的极大的幸福,不能知觉到任何客体,只有在这里我们才有完全的平和。

Jnana 瑜珈把前面三种意识状态实际上看作个体体验第四种状态的遮蔽物。Jnana 瑜珈和一般精神生活的目的据说就是揭开这种遮挡。这并不意味着消除三种浅层次的意识状态。一般的清醒状态、做

梦的状态和无梦的状态仍然是必需的,但是通过理解这些状态也能进入第四种状态——了解真正的自我以应付物质世界。

自我体验到的第四种状态据那些有过这种体验的人宣称,它不仅能带来完全的平静还能真正地了解“自我”和“婆罗门”的真正意义,类似于Eckhart和其他基督神秘主义者讲到的灵魂和上帝的统一,在“极乐箴言”中佛陀和极乐世界的统一。

5.1.5 Raja 瑜珈

Raja 瑜珈是特别指对思想的控制以获得第四种状态的一种瑜珈,“瑜珈经典”宣称,Raja 瑜珈允许实践者逐渐掌握他或她自身本质的不同元素,尤其是肉体、意愿和可观察到的思想。一旦顺利获得,实践者就达到了第四种状态下的精神完美。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而写成的“瑜珈经典”中把精神发展分为8个阶段:

Step 1 Yama(阎罗王)——自我抑制。控制身体欲望和需要,使实践者更多地关注思想。

Step 2 Niyama ——自律。包括伦理道德约束,据说使安全到达更高水平的基础。

Step3 Asana ——身体训练。包括Hatha 瑜珈中的姿势,特别是让身体保持平衡和专心沉思的姿势。

Step 4 Pranayama ——控制呼吸。宗教认为只有通过呼吸,生物才有生命,只有呼吸才能让一个人接近自己的本质。

Step 5 Pratyahara ——控制感觉。这种感觉是从外部世界退回来,所以意识能全部的和强烈的关注于内部。

Step 6 Dharana ——控制集中精力。当注意稳定的时候能够长时间地关注于一个有选择的客体的内部(如神圣的幻想或心里的一朵虚幻的莲花)。

Step 7 Dhyana ——控制冥想的能力。在印度教的瑜珈典籍中圣歌(一个神圣的声音)通常被看作是焦点,直到个人自我中心开始消失,冥想才算成功。

Step 8 Samadhi ——一个很难翻译的术语,指实践者经历的第四种状态下的意识,被描述为他/她与诸如“神圣、自我、绝对、婆罗门、源泉、无限潜力、一致意识、空虚、上帝、极乐世界等等”是一致的。这种体验据说是在其他三种意识状态的概念之外,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这8个步骤的进步都受到了身体和伦理的约束,以使人专注于内在。心理学家认为在这种专注于内部的过程中实践者排除了所有的外在刺激,进入一种极端的游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或她变得特别容易受到虚构事物的影响相信专注于神圣幻想或圣歌所象征的含义,其中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被认为是这种状态的一个特征。

5.2 精神性与大脑

最近几年有关大脑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大脑皮层功能的详细描述导致对精神领域的关注。在Persinger早期研究的基础上,Ramachandran已经证明当人们暴露于可引起宗教或精神的词语或思想下时,普通人的脑叶的电波活动水平比癫痫患者的活动水平要剧烈。癫痫患者的体验与下面一些神秘体验的报告有些相似,如看见了

被描述为所谓的圣光,洞察了不能用言语表到的终极整理,感到与上帝融为一体,感到强烈的喜悦。Ramachandran也表明,普通人的脑叶的不同区域的刺激似乎能唤醒一系列这种神秘型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报告包括类似的到来世、异世的旅行,UFO体验,退回到前生等等。而Persinger、Ramachandran以及他们的同事门更是异想天开地把这种脑叶区标记为“上帝之点”或“上帝的区域”。

当然,这些研究也仍然是有争论的,在我们能把普通脑叶活动叶包括在这种跨文化、跨世纪的体验中,并把它标记为精神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甚至使用诸如“上帝之点”或“上帝的区域”也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就证明上帝或神是存在或是不存在的,或者人与神之间的交流是可能还是不可能。它也不能证明精神体验源自大脑,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思维通过大脑来活动。但是如果“上帝之点”确实能服务于精神目的,那我们就一定要问这种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大脑要发展出这种能力?

Persinger(1987)总结到“上帝的体验是脑叶的短暂变化”,也是一种补偿人类预期厌恶刺激(如死亡)的能力的心理机制。Zohar和Marshall(2000)认为“上帝之点”似乎与他们称之为“精神智能”的术语有关;“精神智能”是一种创造性能力,应对当前思想和状况的能力,使我们的经验一致,并让我们理解的能力,调和现存法律和规则与理解和怜悯的能力,允许思维预期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追求生命中更高的意义,用积极的方法来改变自我和生命的现状能力。这些能力并不只是一系列求生本能的表现,它们的无所不在暗示了它们

对人类心理的功能价值。

Zohar和Marshall有这样一种观点:“上帝之点”可能帮助我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作出选择,是赋予我们的行为和生命以更宽广、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内容,或者是“用一种轻易的方式放弃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去奋斗,给予我们生存的目的和内容”。Goleman(1996)把“精神智能”看作是IQ和EQ的补充,并被称作SQ(a 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精神智商)。对宗教信徒们来说,这种观点可能很吸引人,但是Zohar和Marshall并不能够证明“上帝之点”和“精神智能”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特别是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包含在“精神智能”中的思维形式能刺激到那些与“上帝之点”相连的脑区域。

即使“精神智能”的理论可得到证明,仍然不能告诉我们SQ赋予了人类怎样的进化上的好处。“上帝之点”所在的额叶是在人类发展的晚期才进化来的,这就说明人类如果没有它们也能生存的很好。而其他哺乳动物的脑叶仅停留在初期,更进一步表明在肉体的生存中他们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从Zohar和Marshall的描述来看,“上帝之点”事实上可能更多地与人类生命的“质量”而不是肉体生存形式有关,更多的与利他主义联系在一起。

6 宗教与身心健康

作者在整本书中的不同方面都强调了,研究行为是为了评价宗教和精神信仰和实践的心理重要性。对宗教和精神信性信仰的获得所带来的自我概念的变化已经有一些研究了。但是忽略其细节,如果宗教

和精神信仰及实践似乎能带来可检测的身心益处,那么这种对科学家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相反如果宗教和精神信仰对身心健康有消极影响,它也能引起关注。不值得惊讶的是,最近这些争论吸引了大量研究,在他们的大量研究中Koenig、McCullough(2001)总结道:“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宗教信仰和实践与积极健康行为有关,”也赞成这些信仰“很可能是宗教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通道”。

6.1 宗教的消极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对个人、对社会等各反面都带来过一些消极的影响。

6.1.1宗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环境下宗教有可能与身体健康呈负相关。King,Speck和Thomas(1999)使用大量的精神信仰定义而不是传统的宗教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健康结果比控制组要差。这可能是因为,拥有一定的基本宗教信仰的团体反对一些重要的医疗干预如输血、胎儿检查以及儿童期的预防接种。他们可能宁愿依赖他们的宗教信仰而不是正常的医疗看护,在极端的案例中甚至有人拒绝接受手术。但是这类人相对来说较少,而他们的信仰对死亡率和其他与健康有关的变量之间的影响如何还不知道。

6.1.2宗教与焦虑

Freud是第一个宣称宗教教义能导致犯罪行为的极端水平的心理学家,他认为这种犯罪行为(特别与身体和性行为有关时)是引起神经官能症的原因之一。Zeidner和Hammer(1992)研究了在海湾战争

中遭遇导弹袭击的以色列人,发现在将精神性作为一种应激机制和增加的焦虑之间呈正相关。他们认为那些焦虑的人倾向于在危机的时候转向宗教和精神性,也有可能使导弹的袭击带来的精神恐惧伪装成了一种对犹太宗教和文化的威胁。这些结论证实了宗教信仰在一定环境下能促进焦虑。

6.1.3宗教对自然世界的消极态度

另一个据说受到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的领域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White在1967年,Pruyser在1971年就提出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他们认为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要归因于胜景的教导:人是万物的“主导”,因此有一种神授的权利去征服和改变物质世界。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道德准绳中就充分西方人对待自然资源的态度,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被实利主义的科学技术所掌控。

宗教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包括基督教的观点,与不可知论、无神论者之间的争论)得到了大量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同时也得到了一些不能确定的结果。然而,相对清晰的是,一个人的理论越保守,他或她就越不可能去关注环境问题。Guth等人(1993)的一个研究得出了特别明确的结论,发现47%的新教徒和自由天主教在面对美国的问题时更多的提到了环境,而Guth和他的同伴所定义的嫉妒又派(正统基督教派、低教会牌及神授基督派)中只有3%。在正统基督教派中,对世界末日的信仰导致了对环境问题的漠视。

但是在其他宗教中没有表现出西方科学和基督教右派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漠视。美洲和亚洲的巫教和西方的异教徒认为iziran世

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2、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3、2016年北大哲学系,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根据素质审核结果和当年招生计划,原则上按照3:1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4、外语等级证明,必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的复印件,各种成绩证明3年内有效(以报名截止时间起算向前推算),复审时提供原件。 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考试时间等见学校通知); ②国家英语六级; ③TOEFL; ④雅思; ⑤GRE; ⑥小语种仅限于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必须提供三年内的有效的语言水平证明。(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年份 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2013年 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92人/34人2014年 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64人/34人2015年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77人/34人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10107宗教学2013年4人 2014年3人 2015年8人 申请—考核制 1、笔试100分 宗教学方向:宗教学与宗教哲学 基督教方向:宗教社会学、中国基督教史 东正教、俄罗斯宗教哲学方向:东正教与俄罗斯 哲学 基督教哲学、宗教哲学方向:基督教哲学 宗教学、比较哲学方向:比较哲学与宗教学 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方向:中国佛教史与佛教 哲学 道教方向:道教史 2、面试100分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事研究领域的 了解和看法、本人拟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 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3个研究方向:01.宗教学、宗教哲学02.中国基督教史、宗教社会学03.宗教学、比较哲学04.基督教哲学、宗教学05.东正教、俄罗斯宗教哲学06.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07.道教史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宗教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三、申请制流程及打分项 申请制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制,申请需要考生提交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英语成绩等级证明和学术成果。英语成绩等级证明,可以是雅思、托福、GER、GMAT、四六级、专四专八等,也可以是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拿过学历。这些不同形式的考试是有一个分数的限制的,具体要求各个学院是不同的。学术成果这一项,最重要的是你发表的论文、参加的学术会议以及做过的课题,没有发表论文得赶紧发表了,最好是有一篇北大和核心和两篇国家级期刊,否则很容易第一关就被刷掉。文章能自己写可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你总结写完了吗?”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

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智慧 【摘要】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早期诞生的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各民族宗教神话的广泛研究,瑞士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卡尔-荣格提出来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作为其理论精髓的集体无意识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人格层次结构学说、性格的类型、人格探索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及心理治疗过程中的转移现象和应对策略加以梳理,并浅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关键词】荣格、意识与无意识、性格类型、转移 ——————————————————————————————————- 荣格(1875—1961),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在弗洛伊德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其无意识理论,采纳了精神分析的方法,以意识与无意识、自我与自己为轴心,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人性等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他特有的思想结构,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 人格的结构和内容 一、意识——精神事实对于自我的一种关系。 意识是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它源于无意识领域,以自我为中心:意识从无意识领域和外部世界中汲取内容,当这些内容与自我发生联系时即成为意识。其本质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意识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1.外部功能(即心理活动机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2.内部功能:记忆功能、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 二、个体无意识(又称下意识)——被压抑或遗忘的个体知觉和经验 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心灵将经验重建为内在客体后的产物。荣格认为,情结以类似本能的方式运作。说“类似本能”是因为它们对特定的情境或人物会产生立即的、直接的、特指性的反应。然而与本能不同的是,它们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更大程度上是创伤、家庭互动模式、文化制约等经验的产物,这些经验再综合了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性要素才产生了情结。情结对心理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但是,对于意识自我来讲,那些苦恼的情感经验、精神创伤等个人生活经历又都可以成为加深个人见识,增强自我的适应,使人格更充实的有利条件。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原型要素就是透过情结的经验被体验的。 受地域、民族、经验的不同影响,每个人能够意识到的内容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个体无意识具有相对性,它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同个人无意识的偶然事件可能易于被召唤到觉醒的意识中来比,组成个体无意识的一切冲动和愿望、模糊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信仰在满足个体精神需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定及完善道德规范体系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的实证性研究为依据,揭示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个体户和大学生五个群体的信仰现状,并分析信仰弱化的根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报告信仰现状/社会安定意识 1 问题提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已经暴露出当代民众的信仰状况存在诸多问题,焦虑心理、相对剥夺感、受挫情绪和“政治不服从”意识在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层面上有所体现[1]。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体人数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没有信仰者占全体人数的58.33%,超过全体被调查者的一半[2]。因此,对于信仰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理论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领域以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而总的看来,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本文试图以“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与社会安定意识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依据对我国民众信仰现状作心理学分析,以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信仰与社会安定建设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1-70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五个群体,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师等)、个体户和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天津市民中随机抽取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45份,回收率83%。在被调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年龄分布:21-30岁231人,31-40岁142人,41-50岁147人,51-60岁118人,61-70岁107人。职业分布:农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识分子234人,个体户110人,大学生151人。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学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专文化122人,大专以上375人。 2.2 问卷设计信仰作为个人精神世界最深

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考博真题精华版05至

四川大学宗教学专业历年考博真题(2005—2013年) 2005年宗教学原理 一、简论宗教的本质(25分) 二、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25分) 三、简说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25分) 25分)四、从“神道设教”谈中国宗教的特色( 2007年宗教学原理 一、简论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5分) 二、试论宗教与文艺的关系。(25分) 三、论宗教与邪教的原则区别。(25分) 四、你怎样理解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25分) 2008年宗教学原理 一、试析宗教的本质。(25分) 二、简析宗教与封建迷信的主要区别。(25分) 三、试论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意义。(25分) 四、简述宗教的文化功能。(25分) 2009年宗教学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 1、宗教的基本要素 2、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3、宗教的主要心理功能 4、古代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态 二、问答题(每题20分) 1、宗教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谈谈你的认识。 2、为什么说:“宗教是文化”?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与认识。 2010年宗教学原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宗教人造说与宗教神启论对立的思想根源。 2、简述宗教观念与宗教其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3、简述当代世界主要宗教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成因。 4、如何理解“宗教的改革是社会关系的变化在宗教上的反映”? 二、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科学与宗教在认识方法上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如何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011年宗教学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的异同; 2、为什么说宗教意识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 3、简述宗教礼仪在信徒生活中的作用; 4、简述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主要特征及成因; 二、论述题 1、试述宗教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目前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试述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2012年宗教学原理 一、试述宗教的文化属性。 二、试述有神论与无神论对立的认识根源。 三、试述理性与信仰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四、试述宗教伦理的基本特征及其现成的现实理据。 五、试述“神道设教”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2013年宗教学原理 1、简述宗教的基本要素(20分) 2、宗教礼仪的功能(30分) 3、请列举两种关于宗教本质的理论,并进行比较和评价(50分) 宗教学专业历年考研真题 1998年 一、试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 二、试析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三、阐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四、为什么说宗教将伴随社会主义长期存在? 如何正确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1999年 本试卷共四大题,每题25 分,总分100 分 一、试论述什么是宗教。(25 分) 二、试论述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如何正确分析和判别合法宗教与邪教? 三、在现代文明中,宗教的意义和前景如何?(25 分) 四、试论述宗教与信仰是什么样的关系?(25 分) 2000年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

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

2019人大哲学(宗教学方向)考研经验

人大哲学(宗教学方向)考研经验——跨考 关于考研的经验,心境和历程和大家分享 本人是19考研学生,本科是北京某双非一本院校,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考研,三月份准但是对文学完全无法深入,哲学反倒一直吸引着我,大概在5月份再次决定考研,先确定了考哲学,刚好朋友想喜欢人大,就买了人大中西哲学史的专业课书籍,但看书时间要到后面了。大概是4月22日(具体记不清了)始学习考研英语。下面我单独说一下个人每门课的学习经历。 关于英语 英语在专四之后开始学习,英语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满意,六级也是刚刚过线,而且我的情况是翻译写作那块特差但是考研不考听力,还有两篇作文,我又不是一个善于自主学习的人,于是就报了课(这里说一下,我本人非常实力才是资本,所以有课程讲主讲技巧,就会从我的名单里排除),我买课也很经济实惠,199哈哈哈全部都有作文……,阅读老师是陈仲凯,还有其他老师也很棒,疏通了我20年的语法(手动捂脸) 英语就是一直跟着课走,但是课程只是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要做三遍真题,买的课自带一本真题,然后时间大概是6-9月1999-2018年真题,9-11是2006-2018年真题(此时是倒着做也就是18年开始),12月又真题。 Ps.不要觉得自己一遍真题就记住了答案,太高估自己了,如果做不到100%,那就是没有做到。 暑假的时候过了一遍单词,考六级的时候一直用百词斩背,但是效果不好,记不住,后来暑假的时候就用网上了一遍,单词书用的也是课程带的,不过网上也有买——陈正康单词书(现在课程里面单词书不是这个了) 关于政治 政治和英语我是最早复习的,最后政治考了68,毕竟在北京这个大旱区,而且我基本没背,所以已经很满意了政治也是买的课程,和英语不是一家。199哈哈哈,社会主义基本款,物美价廉()当时是看着价格买的,知乎了一大堆东西,发了三次货,里面的老师是真的厉害,但是要注意刚开始,听课的人有些杠精,忽视就好,越到这就看是否能坚持下来了。政治完全跟着课程走。 因为肖秀荣的书大家都买,我也买了,但是太多了,我就会厌烦,就放一边了,我是那种自己看很容易走神的人合自己的方法),不过做了一下肖秀荣的1000题,错的那叫一个惨淡,但其实考试没那么难和偏,(个人认为了) 关于专业课 我的两门专业课在人大考的是中西哲学史和哲学专业综合(考试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方向就行) 首先复习的是中西哲学史,这里西方哲学史用的是张志伟老师的《西方哲学史》大蓝本和《西方哲学十五讲》,文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大蓝本。 因为是跨考,所以专业课书籍,刚拿到的时候看不懂(也是醉了),刚好当当在满200-100,就买了一些关于哲家们都干了什么》(这本书虽然是畅销书,但是带我入了门,看了不下4遍,现在看觉得有点小儿科,当时救人不哲学》。 6月16日考完6级之后就开始看专业课教材了,这个时间到8月是我最认真的时间,早上6点40起床,7点开始语外刊,买了课,但现在没有这个课了),吃完早餐大概是8点半,然后去图书馆,计划20天看完中国哲学史学史,10天看完宗教学新编,计划完成后,我妈妈说让我回去……然后就回家了,回家后坚持晨读,早起,但是境了,大概是9月初去的学校,认真学习到10月,又把专业课过了一遍,之后计划10月和11月再过两遍,1笔记。 PS.计划是差不多完成了,但是实际上10月之后就完全不在状态,受周围人的影响,再次因为自己是跨考,准备看,注意力不集中,但还是坚持在图书馆,12月就彻底放弃了图书馆,转战床上。 在系统学习的其余时间,比如说路上会听喜马拉雅的讲的西方哲学史,听力张志伟老师和武汉大学老师讲的,之马拉雅才能睡着……

佛教与心理学

佛教与心理学 星云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一.佛教对心的看法 “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

具现代心理学色彩。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分别、执着外在环境的色、声、香、味、触、法,依个人的判断力差别,而有真假认识,并逐渐建构出自我理解的宇宙人生。其实,万物成、住、坏、空不断异动,心念生、住、异、灭刹那生死,那有常住不变的宇宙人生呢?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呀!这个聚集我们多生累劫善恶种子的阿赖耶识,如同大仓库,收藏今生已不复记忆的爱恨恩怨种种,不时左右我们现世一切行为的抉择,佛教称之为“无明烦恼”。由于无明烦恼的业力因缘,我们投胎转世;当过去所种的恶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烦意乱,六神无主,更造恶业,又成恶因种子;当过去所种的善因种子现行时,我们心明智朗,良心不昧,多做善业,善因种子回熏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唯识学理论的“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藉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的心理动机。 由于过去无明烦恼的影响,造成我们情绪与判断力的偏差,更因为贪、瞋念头的兴起,使我们生出妄识妄心,错看世间的一切。如同植物种子的生长,没有阳光、雨水的因缘,也不会开花结果。因此,人类心灵深处虽然存在着各种爱恨

宗教学专业精美个人求职简历模板—410

aaaaaaaa bbbbbbbbbb 00000000000 00000000000 对数字敏感,擅长用数字分析解决问题; 阅读新闻,坚持每周浏览新闻和各类网站,关注财经类新闻 精通EXCEL,熟练使用数据透视表等各类功能; 教育经历 山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学士 主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 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 学》; 获奖情况:获得2013年国家一等奖学金 (前1%)2011-2013连续3年获得校一 等奖学金(前3%); 资格证书:通过注册会计师(已通过《会 计》《税法》《经济法》); 技能证书 办公技能:熟练运用WORD、EXCEL、PPT 等办公软件;能够使用SPSS等软件统计 分析; 英语技能:大学英语六级(CET 6); 会计技能:计算机会计考试VB二级; 高盛中国有限公司财务部实习生 2013年03月- 至今 ?协助财务主管核算成本及收入,编制本月的预算报表; ?打印审计底稿,并打印整理归档存档;打印审计报告并在中国 注册会; ?通过ERP软件进行仓库库存登记、盘点、汇总,销售额; ?负责建账、期初数据过账,依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编制会计报表,完整的会计; 山西康达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 2013年03月- 2014年03月 ?负责销售后台数据分析、网络间交易转账; ?使用会计软件完成 268 笔交易的会计实录; ?负责销售后台数据分析、网络间交易转账; ?负责建账、期初数据过账,依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编制会计报表,完整的会计流程; 智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 2014年06月- 2014年07月 ?协助公司财务经理记账、核算及数据处理,多次受到赏识; ?使用会计软件完成 268 笔交易的会计实录; 阿斯顿出口有限公司会计助理 2015年03月- 2015年05月 ?本次实习以香香味食品厂为模拟对象较为典型的经济业务; ?装订凭证及填写记账最终取得92分的好成绩检查账务错误;自我评价 有着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擅长多 种软件、工具的使用,有较强的会计能 力;擅长时间管理,计划意识强,有较强 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有较强的会计 能力;擅长时间管理,计划意识强,有较 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应聘财务会计类岗位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翻读了由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每看一点便觉得书中所说如同枪棒,一次次的甩过来,自身却无力挡脱。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交,所以只好赶在今天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

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

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既是对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的发展,也是荣格的一种创造。荣格用它来表示人类心灵中所包含的共同的精神遗传。或者说,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整个精神性的遗传,注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荣格给集体无意识做定义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它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因为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可以归结为个人的经验,因此不能为个人所获得。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以后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严就没有出现在部训之从末为个人所获得,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 (二)原型 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概念的关系十分密切。个人潜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荣格往往把原型作为复数)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 集体无意识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继承或进化而来,是由原型这种先存的形式所构成。主要是由原型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具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表现方式,因此它就组成了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

础,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并且会在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原型心理学的意义上,荣格认为,历史中所有重要的观念,不管是宗教的,还是科学的、哲学的或伦理的观念,都必然能够回溯到一种或几种原型。这些观念的现代形式,只是其原型观念的不同表现,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原型观念应用到了生活现实的结果。 (三)原型意象 荣格用原型意象(Archetypal images)来描述原型,将自身呈现给意识的形式,但是荣格也一直努力区分原型与原型意象的不同。原型本身是无意识的,我们的意识无从认识它,但是可以通过原型意象来理解原型的存在及其意义。我们可以把原型意象看做是原型象征性表现。通过其表现以及表现的象征,我们就可以认识原型。比如,出生、结婚、死亡与分离等等。 无意识内容一旦被觉察,它便以意象的象征形式呈现给意识。 荣格曾根据自己的分析与体验,提出了阿尼玛、阿尼姆斯、智慧老人、内在儿童、阴影和自性等诸多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型意象。 阿尼玛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 荣格曾经描述了阿尼玛发展的四个阶段:夏娃—海伦—玛丽亚—索菲亚。作为夏娃的阿尼玛,往往表现为男人的母亲情结;海伦则更多地表现为性爱对象;玛丽亚表现的是爱恋中的神性;索菲亚则像缪

宗教信仰的认知分析

宗教信仰的认知分析 张宪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论文摘要] 本文尝试说明可以从认知角度对宗教信仰及其经验进行分析,以确认支持宗教信仰的 特殊经验与日常感觉经验一样具有同样的认知信息和水准。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问题的引 出;第二部分介绍认知分析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简述认知分析的几种主要观点;第四部分就宗教 经验从认知角度展开初步的分析并给出判定的几个标准。最后的结语部分指出,宗教信仰是一种向 着终极实在开放的认知自由活动。 一.宗教解释——解释学抑或认知科学? 当我们说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基础时,实际上对宗教作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解释:信仰者通过宗教经验发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的直接或间接证明的要求。例如,基督徒相信,圣灵(Holy Spirit)赐予他(她)超自然的荣耀,使他(她)在皈依(上帝)之后,找到自己与世界相关联的新途径,由此他(她)便假定,自己对圣灵赐予超自然的荣耀的信仰被经验间接地证明了。这种宗教经验使信仰者对周遭世界及其事物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反应,这反过来即成为信仰者假定圣灵存在的一个理由。另一方面,当信仰者自认为正在经验上帝的临在时,他(她)便认为他(她)的经验证明了,假定上帝就是他(她)所经验的东西是正当的。因此,在相信上帝向他(她)显现时,他(她)的经验直接证明了信仰上帝是合理的。1这里,宗教经验有别于日常经验的一个主要特点当然是它的神秘性。无疑,神秘经验普遍见之于人类的宗教活动中,特别在一神论宗教那里,它既是对上帝及其启示的神秘认知,又是把人引向上帝之路的津梁。不过,宗教经验的神秘性仅是表明宗教经验不同于日常经验的特殊性,并非说,宗教经验具有神秘性就成为不可解释的经验。神秘经验无疑也是经验,“神秘的”在人类语言使用中极富弹性。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说,神秘经验指的是,呈现在意识的“信息”被我们某种对终极实在的超感官知觉所获得。2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页,美国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宗教经验的本质。他在《宗教经验之种种》(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1902)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对宗教经验的神秘性作了较为详尽的科学分析。3不过,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宗教并由此形成一种所谓“宗教的认知科学”,这是较为晚近得多的事情。 1详细的分析可见[美]迈尔威利?斯图沃特编《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周伟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页281-290。 2参见[英]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192。3参见该书英文版第十六和十七讲演(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A Study of Human Nature,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8),页292-328。

宗教学考博-人大哲学院宗教学专业考博真题资料申请方式复习备考指导经验分数要求-育明考博.doc

育明考博,中国考博辅导第一品牌。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于2009年创办,并有诸多高校博士加盟。专业致力于考博课程辅导,辅导学员人数及辅导成绩连续3年稳居第一。针对人民大学开设的考博辅导课程包括:人大考博英语辅导课程、人大哲学院考博专业课辅导课程、人大考博申请保过课程。 人大哲学院宗教学专业考博资料申请方式复习备考指导经验 一、人大哲学院考博招生人数及名额分布及报考统计 年份人大内地招生总数(计划数/实际数)哲学院博士招生人数哲学院博士招生方式 及人数分布 公开招考报名人数复试人数2012年900人/873人641、普通招考(53人)2、硕博连读(11人)约357人90人2013年 850人/891人 661、普通招考(54人)2、硕博连读(12人)343人 91人 2014年900人/893人68 1、硕博连读(10人) 2、申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57) 3、骨干计划(1人) 约389人117人 (育明考博辅导课程咨询电话133.0111.9426(陈)或400-668-6978;扣扣:547063862;考博群105619820) 二、人大哲学院宗教学专业考博招生流程考试内容参考书 招生专业 招生人数综合复试人数 考试环节(流程) 综合考试科目010107宗教学 7-8人 12-14人 1、申请制考试科目:①②③“申 请-审核-复试(综合考试)”制;2、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①②③;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①②③;④哲学理论基础;⑤哲学专业基础;⑥政治理论。 1、笔试: ①专业课笔试(100 分) ②外语笔试(阅读、翻 译、写作)(50分) 2、面试: ①综合素质(100分)②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50分) 1、哲学院博士招生考试不指定参考书(可参照育明考博推荐参考书) 2、专业课笔试考试范围: 方向一:宗教学原理方向二:佛教哲学方向三:基督教哲学 (考生需根据个人研究方向,选择该方向答题,不得跨专业、跨方向答题)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明代诗人钱福的佳作,诗中可是看出,前人已经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尤其要珍惜今天的时间! 今天,当我读完美国作家威廉·克瑙斯的《终结拖延症》后,更加意识到当我们决定做某事的时候,我们要战胜自已内心的拖延习惯,尽可能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把它完成。因为,这对于完成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道:慢工出细活。试想,当你仓促的干完某事,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了,怎么能够去保证质量?这根本不叫完成某事,这只能叫对付掉某事。虽然拖延症是对我们最普遍、最顽固又最复杂的挑战,但是我们可以试着让自已坚持实践“立即行动”哲学,为自已照亮一条新路,沿着这条新路,我们去“战拖”!我们在观念上要转变自已,识破那些将我们引离主线的消极自我意象和情绪威胁,以及分心的活动,不让他们去妨害我们的工作成果。 拖延现象仿佛是一团迷雾,多变而复杂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借口和意外,这就需要我们调整自已的期望值,采取可行的矫正措施,来对抗拖延行为。遇到事情,很多人可能都有“待会儿再做”的这种心态,它就像一张“借据”,它预支着“现在就玩”的特权,让“以后”再为“现在”买

单。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就会发现利息的高昂。所以,我们不能把明天的时间透支给今天来玩,而把今天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这样我们实际付出的成本也会很高很高。 《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让我们用三管齐下的方法,终结拖延症,不妨让我们努力试着去改变我们的拖延:1、通过认知方法磨亮自我察觉,改变拖延思维,从而斩断我们的拖延思维;2、通过情绪方法建立对不愉快任务的忍耐力,练出情绪肌肉,克服拖延,让自已知道如何去应对与压力相关的拖延;3、通过行为方法,让自已果断行动,坚持到底,攻克拖延。 人的一生中,许多习惯都是自已养成的,好的习惯我们可以继续保留,坏的习惯我们要慢慢让自已去丢弃。拖延就是一种坏习惯,当我们愿意去战胜拖延的时候,我们就要有决心和我们的拖延坏习惯说再见。今天的事就让我们养成今天就做的习惯,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那么,告别拖延,就从现在开始吧! 王俊 2018年3月20日夜

从心理方面分析宗教

从心理方面分析宗教 一般地说,宗教总是“劝人为善”的,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各种宗教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例如佛教以“普度众生”为佛教要义,基督教以“爱人如己”为最高诫命,以及有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偷、不盗、不淫、不贪、不妄语”等等戒律,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的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纪律、讲卫生)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热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是相协调、相一致的,两者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因而,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具有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通过这种组织功能,形成一股稳定社会的力量。尽管这股社会力量曾几次受到打击,如“文革”中被严厉禁止了宗教活动,宗教组织功能有所削弱,但是宗教活动恢复以后,仍然继续发挥其团结群众,稳定社会的组织功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

宗教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宗教学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宗教学 班级:宗教学01班 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宗教学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6)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7)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宗教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宗教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宗教学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宗教学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宗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宗教学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宗教学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宗教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宗教学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宗教学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宗教学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