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七十年代钢琴作品研究

中国七十年代钢琴作品研究

中国七十年代钢琴作品研究

中国钢琴文化溯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钢琴文化真正在中国形成和发展不过百年,从形成之初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约五十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文化受当时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其独特的轨迹逐渐发展。

一、殷承宗与京剧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问世

钢琴在中国遭到冷遇时,国际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获奖者、1963年回国的青年钢琴家殷承宗不甘心放弃自己的事业。在当时那种绝对不许弹外国作品的高压政策下,殷承宗只能在房间里凭着对键盘的记忆和内心的听觉形象,在桌子上看谱默练他喜爱的外国优秀钢琴文献。为了能弹琴,殷承宗把钢琴搬到天安门广场,弹奏革命歌曲,结果围观的听众一天比一天多,这给事业心极强的殷承宗很大启发。他把当时惟一能在中国演出的八个样板戏中的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和李玉和的主要唱段,编成钢琴伴唱曲,正是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使钢琴重新登上了中国的舞台。这使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学生和各文艺团体的钢琴演奏家,又有了弹奏和登台表演的机会。殷承宗则从中国戏曲音乐表演风格如何运用到西欧钢琴乐器的尝试中,发现了新的韵味和美学价值。钢琴伴唱曲京剧《红灯记》深受群众喜爱,也得到当时文化机构的承认,并拍成电影向全国播映。但将钢琴仅作为伴奏乐器登台并不是殷承宗的目的,自此以后,殷承宗决心创作一首钢琴协奏曲。他和当时中央乐团的刘庄、储望华、盛礼洪、石淑诚、许斐星等人开始找创作素材,在众多中国歌曲中,最后选中了《黄河大合唱》。这首合唱在群众中有深远影响,政治上也易通过。为了写这首协奏曲,殷承宗等人去参观黄河,体验生活。为写第一乐章,他们观看了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气势;第二乐章描写黄河的九曲连环,他们就爬到高原上去俯瞰黄河;为了写船夫曲,他们

就去当船夫,听船夫讲抗战故事和勇过激流险滩的壮举。1969年12月,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了,1970年5月,殷承宗独奏,李德伦担任中央乐团指挥,在北京举行了首演。

二、中国七十年代钢琴音乐创作

钢琴伴唱曲京剧《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问世后,使沉寂了好几年的中国作曲家、钢琴家找到了在特定政治环境下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形式。利用改编曲创作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成了70年代重要的创作形式。这个时期比较优秀的代表作有:《北风吹》(殷承宗)、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王建中改编)、《浏阳河》(王建中)、《松花江上》(崔世光)、《序曲和舞曲》(黄安伦)、《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和《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周广仁)、《红星闪闪放光彩》和《南海小哨兵》(储望华)。

以民间乐曲和中国古曲改编的中国钢琴独奏曲有《夕阳箫鼓》(黎英海)、《百鸟朝凤》(王建中)、《二泉映月》(储望华)、《十面埋伏》(殷承宗)、《平湖秋月》(陈培勋)、《梅花三弄》(王建中)、《冀北笛音》和《滇湖琴声》(赵晓生)等。

杜鸣心改编的《红色娘子军》钢琴组曲和倪洪进改编的《京剧曲牌练习曲四首》也和上述改编曲一样,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三、七十年代钢琴代表作品

(一)著名作曲家王建中与《百鸟朝凤》

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改编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就是一首起点高、有独创精神、有独特效果的钢琴改编曲。1933年9月王建中出生于上海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学习胡琴,家庭中的音乐氛围使他很早就接触到西欧音乐。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著名钢琴家李翠贞教他钢琴,后来他又随著名作曲家桑桐学习作曲理论,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作曲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在他的创作中,钢琴作品占重要地位。其著名的钢琴作品有钢琴协奏曲《红旗渠畔》、钢琴独奏曲《陕北民歌四首》、《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浏阳河》、

《大路歌》、《云南民歌五首》等。他的作品多取自民间音调,由于作者本人钢琴功底的扎实,所创作的乐曲都能很好地发挥乐器性能,其表现手法恰如其分,深受钢琴演奏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创作的《夕阳箫鼓》

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一直在探索如何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继承中华民族的音乐精华,力图形成有“中国民族特色创作技法”。他于20世纪50年代写的五十首中国民歌改编的钢琴小曲,是作者用心探索出的五十首不同风格的钢琴精致小品。其后黎英海在钢琴曲创作中贯穿着两个宗旨:一是深挖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二是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以钢琴化手法表现出来。其创作的钢琴曲不多,却首首是精品。黎英海1972年改编成钢琴曲的《夕阳箫鼓》保留了原作的风格,以五声商调为基础,在变奏中使用了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对比,精简了曲式结构,吸收了中国支声复调织体写法,模仿了琵琶、古筝、箫等乐器的表演手法,把人们带入一个神秘美妙的世界。全曲共分11段,每段虽无小标题,但保持了原曲思路。

第一段:引子——“江楼钟鼓”,用散板写成,开始是由远而近,由疏而密的鼓声,然后是下波音,像是江面上掠过的波光将人们带入无边的遐想。

第二段:主题——“临水斜阳”,抒情,中庸的行板,这段音乐采用了中国民间传统旋法“连环扣”,即每一句前句的尾音和后句的头音是同音接递的手法。

第三段至第十段是八个自由变奏。

第三段:《变奏一》“月上东山”,中速,表現的意境是江清月白。

第四段:《变奏二》“风回曲水”,左手模拟古筝流动的琶音,右手从单音主题到三度、四度和音的笙的音响,表现出一幅晚风拂江水、流水回荡的画面。

第五段:《变奏三》“花影层台”。这是一首自由节奏变奏曲,右手的颤音和快疾玲珑的旋律真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状。

第六段:《变奏四》“水深云际”。慢板速度,低音区的主题犹如古琴奏出的深沉而富内涵的琴音,高音区旋律是箫委婉的重奏,双倚音奏出的四、五度和音,好似江面波浪连绵起伏,水鸟一会儿在浪花里自由嬉闹,一会儿在云天翱翔的意境。

第七段:《变奏五》“渔舟唱晚”。此段乐曲描绘了明月辉洒万顷碧波,片片白帆摇荡波中,心情喜悦的渔民,随着满载而归的渔船,醉酒吟唱的夜景。

第八段:《变奏六》“回澜拍岸”。速度由慢起渐快,然后又拉宽到中速。这一段的伸缩速度使乐曲富有动力感,与题目紧紧相扣。

第九段《变奏七》“挠鸣远濑”和第十段《变奏八》“欸乃归舟”两段,有专家认为其音乐很像《琵琶行》诗词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第十段的后半部分,通过把八度和分解八度音型加速掀起整个乐曲的高潮,然后进入第十一段一优雅的“惊江晚眺”,全曲在水的波动声中逐渐趋于宁静。

《夕阳箫鼓》以它浓郁的民族风韵和高洁优雅的格调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虚”、“空”的境界,确是一首高品位的优秀钢琴曲。

四、结语

中国七十年代的钢琴改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主旨取向;在演奏技法和创作意境上表现出中、西文化、创作技法共通、共融的发展取向;通过卓有成效的探索创新,中国民族器乐曲钢琴改编也总结出独特的发展规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