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09级文学概论考试复习范围【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0分)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包括: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研究任务的五方面分别有: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是: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德国哲学三大家分别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念(或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神态论、艺术交往论。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社会发展、文学活动的前提是:人类的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的主体是:知力、意志、情感。

10.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11. 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

因素的理论。

12. 美国当代文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

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13. 表明白居易文学观点的作品是《与元九书》。

14.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姚斯。伊瑟尔在他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所谓的“隐含的读

者”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15. 查理斯·巴托把诗纳入“美的艺术”中,其余六种“美的艺术”分别是:绘画、雕塑、音

乐、舞蹈、建筑、讲演(雄辩)。

16. 5世纪时,宋文帝建立了“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史学。

17.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和“文以气为主”。范晔说文学“情

志既动,篇辞为贵”。

18.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艺术等。

19.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

20. 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儿文艺学范畴的是歌德。

21. 模仿文体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圣经》。

22.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23. 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

24.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无意获取、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四种。

25. 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代表作是《追忆逝(似)水年华》。

26.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作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及根由;材料是文学创作的起点。

27. 艺术构思中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层次推论法。

28. 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29. 联想主要有三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30. 郑板桥的“三竹说”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中之竹。

31.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作成就的首要标准,情感评价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

32. 形式创造的基本内涵是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33. 文学活动发生的四种观点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34.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包括三个方面,它们是“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

35. 构思方式共三种形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36. 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

37. 古典文学批评的名句:

(1)《毛诗序》中“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荀子·乐论》中“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

(3)《文心雕龙·明诗》中“人禀七情,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4)钟嵘《诗品序》中“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5)《文心雕龙·时序》中“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6)孔子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7)萧子显说“文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38.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别林斯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

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

39.我国古典作品中以大胆想象创造奇幻形象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40.爱尔兰现在作家S.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虽场景荒诞不经,但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种真实的精神状态。

41.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表现生活内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价值品格。

42.“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43.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韦勒克和沃伦提出了在本体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加以区别的重要性。

44.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45.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46.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47.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

的合目的性。他的观点得到了席勒的赞同,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48.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49.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50.构成社会结构的两个层面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的上层建筑。

5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

52.德国学者奥尔巴赫认为,古希腊的模仿论只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一条线索,与之相对

应的还有另外一个传统,这就是希伯来传统或《圣经》传统的模仿论。

53.符号学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一系列论著中一再指出,艺术就是把情感呈现出来,就是情感的物化形式。

54.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很多,如:《乐记》说:“情动于中,故发于声”;《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等等。

5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

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相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就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

56.回忆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57.由深度沉思而得到的并获得世界性赞誉的作品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作的《命运攸关的时刻》。

58.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浓涂重抹和淡化背景。

59.变形的方法有很多,如: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等。

60.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其最初意图是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格拉夫诺斯基、别林斯基等,但写作中遭受种种刺激,又升起对俄国旧贵族的仇恨。

61.物化更重要的表现为对于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和修辞方法、操作技巧的掌握。

62.即兴实际上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如司汤达写的《巴马修道院》虽只有53天,但酝酿却花了6年。

63.推敲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64.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65.假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文学反映生活本质这一求“真”价值取向存在的普遍形态。

66.艺术真实包括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诗艺性。

67.情感的表现方式分为诚挚的内在情态和外在的艺术呈现。

68.作家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

69.人文关怀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

70.柏拉图在《理想国》认为宇宙的事物有三类: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第二类是反映第一类的,它呈现为感觉世界的各种事物;第三类是反映第二类的。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30分)

71.文艺学

<答>文艺学是以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

导的,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也有人把其对象做以扩展,如:绘画、雕塑、音乐等。

72.文学活动

<答>文学活动是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活动。

73.文学理论

<答>文学理论是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普遍规律并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是

本身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他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科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

74.文学批评

<答>文学批评是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和美学的批评。

75.文学史

<答>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的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以历时方

法,记载文学活动过程,并对重要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7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跟革命实践密切相关,同时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

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实际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77.文学活动论

<答>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人的生活活动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证和展示。简单说,就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

78.文学反映论

<答>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79.艺术生产论

<答>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

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80.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答>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81.艺术交往论

<答>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

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82.交往行为理论

<答>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学

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体与文本、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等多丛对话层面都参与了交往活动。

83.生活活动

<答>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是

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84.文学活动

<答>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根据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世界、作品、作者和读者四要素构成。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85.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答>人的本质力量的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

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粗糙状态,成为人化的自然,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力量;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由于人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8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答>是在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

的。这四个要素是: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87.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答>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88.文学本体论

<答>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

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即所谓“隐喻”、“复义”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89.劳动说

<答>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

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9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答>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

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91.文学的含义

<答>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92.话语

<答>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

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93.话语蕴藉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

种修辞形态。

94.审美意识形态

<答>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

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95.文学

<答>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

96.语言和言语

<答>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

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动。

97.文学的无功利性

<答>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

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而只是获得审美体验,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

98.精神生产

<答>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

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9.艺术生产

<答>马克思从社会生产活动的角度,把艺术活动称作“艺术生产”,将其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列入“精神生产”的范畴。艺术生产指艺术创造、艺术接

受的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活动,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成个循环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了文学的价值生成过程。

100.文学创造的客体

<答>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101.文学创造的主体

<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

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102.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103.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答>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

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104.材料

<答>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

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105.艺术发现

<答>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106.创作动机

<答>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与一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相联系的。

107.艺术构思

<答>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

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108.灵感

<答>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

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109.直觉

<答>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

示。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作出突破性顿悟。

110.综合

<答>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111.突出

<答>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112.简化

<答>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13.变形

<答>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实现变形的方式有:扩大、缩小、粘合、漫画、夸张、幻想等。

114.陌生化

<答>陌生化既是构思方式又是创造手法,陌生化是指不用习见的“称谓”,而只以作者或读

者似乎都未见过某一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去描写,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115.即兴

<答>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

116.推敲

<答>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117.艺术真实

<答>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

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

118.艺术概括

<答>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

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119.情感表现

<答>即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它的最高境界是“诗意的裁判”,核心是尚“善”。120.人文关怀

<答>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121.艺术形式

<答>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122.诗意的裁判

<答>是指对文学创造的评价,这一概念是由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提出的。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123.形式美

<答>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

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诗歌中的节奏美、韵律美、诗行排列美等,在小说、戏剧文学及散文方面,结构上讲究对比、完整与风格上讲究多样、变化、统一等就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第三部分】简答及论述题(50分)

124.文学活动有哪几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请分析。

<答>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有四个互相依存的要素构成:世

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要素相互渗透、依存、作用。其中,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和主观世界。人类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文学生产

的主体;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

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精神沟通,同时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的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125.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从学科归属上看,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126.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共有七种基本形态,它们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

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密切相关。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

程:一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包括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等。二是“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系统来划分,

如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等。

127.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做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贯穿着五个基本观念,这五个观念即是其基石:文学活动论、文

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文学活动论即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

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人的生活活动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所谓“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

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简单说,就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文学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

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有多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

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艺术现象;第二种意义是指实际的创作过程;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艺术交往论是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128.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框架上作出了推定,它们是文论史上的宝贵思想资料。而其中“劳动说”是对其他众多观点的总结和扬弃,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

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

129.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的关系,导致人的自

觉能动的文学创造,并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130.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他们的片面性。<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从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

角、读者视角)为依据。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本体论(形式主义);从作家角度出发的接受论(接受美学主义);从世界角度出发的再现论(现实主义);以及从读者角度出发的表现论

(浪漫主义)。片面性: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我们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中,才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它的本质。131.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文学发展的动力、动因问题有如下观点:有的认为是社会风气的变化。有的认为文学

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有的认为是某种非人力可改变的因素。另有学者从文学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动因,以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只在于它的内在动因。另外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了形态变化。另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劳动。

以上原因各有侧重,但在终极意义上应说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发展,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文学的发展。总的来说,各种观点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及分析角度虽各有不同,但都在某个方面以独有的方式阐释了文学发展的原因。132.谈谈你对“模仿论”与“表现论”的理解。

<答>模仿论强调的是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认为创作的主体是模仿者,客体是自然。

表现论则突出强调作品的表现功能,认为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

表现论与模仿论有三点突出区别:首先,是在文学本质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后者认定是心灵的表现;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品。模仿论虽不否认,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再次,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

高扬“文学天才”作用。不过在中国,这种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的世界反映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如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对上可“补察时政”,对下可“泄导人情”,他自认为其“感伤诗”就是“有事物牵于外,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这里的内

和外就分别是指客观世界和主观作者。

133.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文学的两种含义是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

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动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现在通行的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13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

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侵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135.谈谈你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中“无功利与功利”的理解。

<答>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

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不追究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即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

目的,并不企求得到现实利益,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就是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无功利,但间接或内在有

功利。文学虽然主要地具有无功利性,但它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如杜甫安史之乱后期的现实主义诗歌、辛弃疾在宋室南渡后的爱国主义诗篇,都是在无功利的触景生情的表达中显示出了深层的功利目的。因此,文学是无功利的,但间接也指向某种功利,确切的说,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整从目的层面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36.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着话语蕴籍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文本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

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似乎就包含道不尽的“思想”:一是中国国民性的痼疾;二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各个阶层的状况;四是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目性;五是“阿Q相”触及灵魂的作用;六是鲁迅作为思想家的睿智、人道主义情怀

和爱国的赤诚等。读者只有体验到作品形象中如此丰富的意蕴,才能深刻地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才能真切地感受中国人曾有过怎苦难的人生。含混(也称歧义、复

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里的“雨巷”和“丁香”都意义含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幻想中的人物,像梦一般在“寂寥的雨巷”中飘散、消失,是“我”虚空、飘渺的主观情绪的外化,像“太息”般不可捉摸,读之令人回味再三。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

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137.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区别: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

千篇一律。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文学言语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原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一般不作为说明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正因为如此,文学语言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138.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的区别是什么?请简述。

<答>文学创造与宗教活动同属于精神生产,两者之间有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是对世界的情

绪情感体验,都是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特点,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圣经》充满了诗,而《荷马史诗》充满了宗教内容。但是,文学创造与其他艺术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而宗教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化的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不可知彼岸,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显然,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艺术,或者具体说文学,只是一种宗教的手段,目的不是创造文学,而是通过文学表现一种宗教精神,是一种过渡,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则是要导向能充分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

世界。文学创造属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

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并且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作品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所以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39.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

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现实客体?

<答>特点:一,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统

一的生活。二,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三,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即思维化,情感化的生活。

原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当它处于自在状态时,仍不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的现实客体,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比任何别的体验更具主观性。经过体验的生活才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140.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答>不能说。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动性,如果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

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因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理解: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的活动,更具体地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141.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答>(1)主体能动地审美的反映客体,即主动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德尔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的特征。(2)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

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

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而进入具体创造过程中,创造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

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

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体化了”。总之,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14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答>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感情体验的心理特征,文学创造主体对客体的审视

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一旦主体与客体发生某种诗意情感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

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

143.怎样理解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试简述。

<答>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进程中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这就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的。“不平衡”有两种典型体现:一、某

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生相对低级阶段,随生产力发展它的繁荣阶段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等。二、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可能在文

学艺术上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的发展水平。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从总体的方面看,或者从我们相当的历史阶段来分析,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

衡的。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就“最终支配作用”的东西。144.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1)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以客观存在的精神世界,也称为“一般客体”,但文学创造所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称之为“具体客体”。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必须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2)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总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

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重新塑造,受到主体心灵的“洗礼”,而转化为表征一定意义的客体

形式,转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就是说,通过主体的能动创造,生活客体终于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3)从对客体的选择到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的。不同作家对生

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他们所选择的具体客体和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145.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答>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点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饱含真情实感的形象“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呈现“美”的境界,体现为“文学升华”。质而言之,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艺术真实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与“美”相关,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他们相互融通。

146.谈谈你对艺术真实主要特征的理解。

<答>第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如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形象尽管怪诞,然其遭际却是作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生状态、人与人之间冷漠关系的真实感受和发现。再如杜丽娘的“梦而生”、“死而生”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都说明了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作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结底又基于一个“真”:真事

理、真情感。

第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像《三国演义》虽然取材于历史史实,但它对三国时代的战乱所作的并非是历史的如实诠释,而是主体化的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文学理论上

课程介绍 文学概论是20 世纪50 年代初期以来至今我国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这门课程历来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特别重视。今天,文学概论课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门设课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师力量雄厚、施教经验丰富、教学过程规范、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的重点课程。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程的属性、定位; 2.了解文学研究与本课程的关系; 3.思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文学研究有什么用 一、大学为什么设立文学研究专业?对社会有什么用? 1、培养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我校中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兼具中文专业基础、人文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本科人才,具体素质要求: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2、无用与无价,无力与有力。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不断变化,看来无用的文学却可能承担起人的生存体验调节的重任。 二、大学生学文学专业有什么用? 1.人生在世有一件实事做。 2.人生在世有一件有意义的实事做。 3.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兴趣的实事做。 4.人生在世有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做。 5. 文学研究正是中文专业大学生可以做的一件富有创造性价值的实事。 三、、中文专业学生怎样学文学理论? 1.读。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文艺创作文本(文学作品)和研究文本(研究论著) 2.体。注重体验,体验文学艺术、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人生 3.思。勤于思考文学文本中触及的问题 4.问。善于提问,问同学、问老师、问书本、问他人 5.做。实际动手做学问:读、说、写、考 6.反。随时回头反思走过的道路,及时作出调整或转变 7.专。寻找并形成具体专业兴趣、培养具体专业特长,切忌贪多求全 以上“读体思问做反专”七字,不妨记成“独提斯文做翻转” 四、文学概论课程介绍 1.课程属性: 文学专业基础课。 平行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2.进一步学习文艺学专业课程: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三章 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 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七、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不是直接作用。 第四章 一、文学的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学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二、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圣洁的妻”与“热烈的情妇”别含深意;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构建了一个男子与两个女子的关系状况,同时表达了男子对这两个女子(妻子和情人)的感情;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例如用“床前明月光”形容白玫瑰和用“心口上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 论述题 第二编

文学理论论述题 第二编文学活动 1、对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答:1、作品与世界;2、作品与作者;3、作品与形式; 4、作品与读者。 2、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1、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2、政治、道德、宗教、民族文化风俗和审美传统在发展民族文学中也起作用;3、“合力”中进行。 3、如何理解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答:1、从实质意义上来理解,对现实的反映的产物;2、从反映的内在机制上来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与能动反映的统一。 4、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5、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两层含义: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2、在更深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6、如果说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那么,怎样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1、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不同的;2、又是统一的。一般层次上,作为意识形态,文学既是一般意识形态,也是审美意识形态;在特殊层次上,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活动,也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活动。 7、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 答: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狭义的审美含义。 文学属性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审美意识形态属性;2、话语蕴藉属性。 8、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雅与俗的问题?答: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俗——雅——俗——雅,这是一个双向循环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发展中的一条重要规律。9、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有什么意义?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毫无疑问,它的根必须扎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是提高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0、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即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1、民族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征和民族传统,并以民族语言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世界文学是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由世界各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一种世界性文学的总称。具有时代性和全人类性;2、民族文学需要走向世界,这是文学发展的总趋势;3、世界文学的形成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

北大文学理论书目(导师推荐书目)

我考文学理论方向看的一些书 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书,我把我看的一些书列出来仅供大家参 考. 文学理论专业: <文学原理>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王一川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讲演录>王一川著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列文论教程>王怀通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没看完)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指导>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作品十五讲>陈思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概)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 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 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 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 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 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 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 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 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形象】这里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与人们认识活动中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特征。 【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1)

百度文库专用 百度文库专用 《文学理论教程》习题集 一、解释术语: 1、文艺学; 2、狭义文学; 3、文学话语; 4、惯例的文学观念; 5、话语蕴藉; 6、文学; 7、精神生产; 8、文学创造; 9、文学创造的客体;10、文学创造的主体; 11、文学创造材料;12、艺术发现;13、创作动机;14、艺术构思;15、形象思维; 16、灵感;17、知觉;18、综合过程;19、突出与简化;20、变形;21、陌生化; 22、即兴与推敲;23、艺术真实;24、艺术概括;25、情感把握;26、形式创造; 27、艺术形式;28、“有意味的形式”;29、文学活动;30、审美。 二、填空练习: 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3、文学活动过程是一个从艺术生产到艺术价值生成再到艺术消费的过程。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象化论、艺术生产论、特殊的意识形态论、文学起源论、现实主义的创作论、文学历史发展论、文学批评论。 5、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性质的理解体现在:“对象化”论强调的是它的创造性,“意识形态”论强调的是它的依存性,“艺术生产”论强调的是它的独创性。 6、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7、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是:理论方式、宗教方式、实践—精神方式、艺术方式。 8、文论史上的几种文学起源说有: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摹仿说等。 9、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10、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表现在,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人民性和阶级性。

文学理论 十五 名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既成的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接受心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3、隐含的读者: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可能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 4、正误与反误: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抵悟,但作者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级阶段的一个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劫,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6、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的达到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8、延留:是指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不断回味的状况。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