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现代史研究动向

近现代史研究动向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动态(一)

一、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

(一)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自1954年胡绳第一次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展开了持久的学术大讨论,先后提出了10余种学术观点。

1、50年代主要提出了三种观点:1、“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提出,认为1840-1919年的传统近代时期历史的基本线索是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

2、“两个过程说”。范文澜持此说,源于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3、“反帝反封建说”。黄一良提出,认为“应该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运动的发展作为主要线索来进行考虑”。

2、1980年李时岳发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提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四个阶梯说”,认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历史的上升,再次掀起中

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

80年代主要提出的观点:1、“四个阶梯说”。李时岳提出,认为1840-1919的中

国近代历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2、“近代化说”。徐泰来提出,认为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则是内在的,是进步的,才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3、“三个阶梯说”。戚其章提出,认为基本线索的标志,应该是能够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前途的国内阶级斗争,因此,只有太平天国、维新运动的辛亥革命才能够体现基本线索。4、“新陈代谢说(新三次革命高潮说)”。陈旭麓提出,认为在19世纪的中晚期,中国在推进变革的道路上有过农民起义的高潮,有过维新变法的高潮,有过反帝运动的高潮,他们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和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历程,但并没有形成如后来那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中国近代历史有三次革命高潮,但不是胡绳提出的三次,而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1927年国民革命推翻北洋政府,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国民党政府。

3、90年代后,学者们继续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进行讨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1、“资本主义现代化说”。丁日初提出,认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制度和政治的现代化,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才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独立和近代化说”。李华兴提出,认为传统的两个过程说不能全方位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丰富内容,资本主义现代化说是否有失偏颇,而独立和近代化能贴切地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云变幻的跌荡起伏的态势以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3、“三部历史说”。彭明提出,认为从1940-1949年这110年的历史,是由“屈辱、抗争、探索”这三部历史所贯穿。4、“七次革命运动或革命高潮说”。张海鹏提出,认为胡绳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的概念是中国近代史中很重要的概念,从政治史或者从革命史的角度来观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反映历史实际的。但胡绳认识的对象是近代史的前半前期,从近代史全局考虑,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7年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次革命运动或革命高潮,基本上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5、“两个基本问题说”。刘大年提出,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一是民族不独立,要求在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二是封建统治使中国社会生产落后,要求实现工业化、近代化。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大多数学者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确认中国近

代史基本线索的标志,但在理论上分歧一部分学者主张应将阶级斗争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变革相联系,而一部分学者则主张应将阶级斗争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在这些见解中,最大的争论是关于对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是资本主义社会,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近年来,有些学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提出了质疑。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全面冲突的产物,对此很难以形态区分标准来分析,所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概念,都带有认识上的偏差。有人则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半殖民地与半独立相对应,是对国家地位的描述;半封建的另一半则是半资本主义。中国近代的总趋向是封建主义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

展,毛泽东“两半论”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发生和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

2、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无碍于近代化。有学者提出,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近代中国所受的军事侵略,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外国在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以上新观点,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理由如下:首先,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其次,对于随侵略而来的近代文明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评价,并确定其主导方面。

3、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提出的新见解突出地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性质上看,中国人对侵略的抵抗,实质是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排斥,不利于中国的进步,违反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因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历史的基本矛盾,这是在世界近代史范围内的先进对落后、文明对野蛮、进步对保守、革命对反动的矛盾。

其次,从实力上看,落后的中国也无力抵抗西方的侵略。故此,近代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忍辱负重,维持和局,努力实现近代化。有些学者强调,落后就要挨打,每次失败的抵抗,都给中国招致了更大的灾难。

对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首先,不能以资本主义文明先进为由,否定落后的封建国家对西方入侵的抵抗。其次,抵抗侵略不等于排斥文明。第三,不能盲目颂扬主“和”论而贬低抵抗。

(三)关于革命与改良

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新的观点:

首先,肯定近代的改良活动,特别是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改革。认为从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末新政的实行,到北洋政府的统治政策的实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其次,对近代的革命提出批评和否定。近代革命是激进主义的产物;孙中山等革命者不顾中国的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陷入了理想主义和革命的误区。其结果不仅导致了社会的长期混乱,而且开启了2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的先河。认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

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上述对革命和改良的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第一,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反抗。有学者指出:对革命和改良,不能作抽象的价值评估。第二,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许多学者肯定中国反帝反封建革

命扫清了历史前进的障碍,带来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进步。历史证明,靠封建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是不可能完成中国的近代化任务的。只有走革命的道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才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打开了新的天地。

(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60年形成说(北京条约),赵希鼎提出

2、1864年形成说(天京陷落),孙守仁提出

3、1895年形成说(甲午战争),胡绳提出

4、1900年形成说,金冲及提出

5、1901年形成说(辛丑条约),胡思庸提出

二、鸦片战争史研究

(一)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1、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

(1)封建社会内部因素决定说。戴逸认为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清政府顽固坚持闭关政策,还由于它和广大人民群众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2)内外双重因素决定说。胡思庸认为,闭关政策一方面是外国侵略者逼出来的,一方面是封建社会内在因素决定的,具体而言: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是封建政府被迫自卫的一种简单手段;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

2、闭关政策的评价:

(1)基本肯定说。刘大年提出,认为,清政府初期,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禁海政策的实施,是清政府与早期殖民势力斗争的一种手段,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认为闭关政策不是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闭关政策也并不妨碍中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2)全盘否定说。戴逸认为,闭关政策是一种反动、落后的政策。一是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二是妨碍了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三它既束缚了中国人民,又不可能限制外国侵略者。胡思庸认为闭关政策是封建专制和蒙昧主义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特征;阻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3)一分为二说。

(二)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清政府腐败说。胡绳提出,认为从道光皇帝到大多数的官员、将领,都是生活腐化、愚昧无知。

2、社会政治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说。社会制度腐败集中地反映为清政府和军队中投降活动的猖獗,经济技术落后明显地表现在军队的装备上。胡思庸等持此说。

3、敌强我弱情况下采取盲目冒进政策所致说。杨维持此说。

4、昧于敌情而战略方针反复多变所致说。张一文持此说,认为不了解敌情,对敌情判断失当;和战方针不定、战略被动多变;清政府军政素质的极度低下,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5、迷信导致战争失败说。王玉德提出,认为清政府派出执掌军务的高级官员因迷信而每每贻误战机。

(三)鸦片战争的评价

所谓新观点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

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西方的科学知识、宗教、社会政治学等学说精神范畴的东西和办工厂、修铁路、架电线等物质范畴的东西相继输入祖国。这是事实。但是有几点必须认识清楚:第一,这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声音,如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使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种种手段,竭力把中国变成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受制于它们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来说,是居于次要的地位。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输入,首先是为了自身侵略中国的需要。

第三,若干近代文明的输入中国,主要是由于列强要以之为他们的侵略服务。

第四,西方近代文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必须加以区分。

三、太平天国运动研究研究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

1、单纯农民战争说。刘大年等为代表,认为太平天国时期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仍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平分土地是农民的要求而不是市民的要求;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

2、单纯农民战争兼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说。章开沅等为代表,认为从其革命的动力和斗争方式来说是单纯农民战争,但由于所处时代的特点,又带有若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一是中国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萌芽,而清政府统治严重阻碍其发展;二是外国

资本主义开始大举入侵,实际上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任务)

3、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或市民运动说。郭毅生为代表,认为,从社会背景看,发生于开始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从革命纲领看,《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性;从

领导和参加革命的人员看,太平天国领袖是萌发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

4、宗教革命说。简又文为代表,运动的意识和组织来源于基督教,运动的原动力、推动力、支配力和全部理想均来自于基督教。

5、反满运动说。台湾学者吴相湘等为代表。

(二)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1、农民革命政权说。罗尔纲为代表,认为判断政权性质的决定因素是阶级构成。

2、封建政权说。孙祚民等持此说,认为判断政权性质最本质的标准是政权构成形式、各阶级在政权中的地位和土地关系三个方面,而太平天国政权构成从职官制度、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看基本沿袭封建专制政权;从掌权者的转化看,基本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占统治地位;始终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本没有实行过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徐泰来教授认为,如果说,两个政权,清王朝与太平天国都是封建政权,我认为,消灭哪一个都是一样的!巩固哪一个也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既然已经转化为封建政权,甚至还加上了神权统治,我们就不必因它源于农民,就予以特殊同情。

3、农民政权封建化说。王天奖为代表,

4、“两重性政权说。吴雁南等为代表,认为既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又带有一定的封建性。

(三)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侯外庐等认为《制度》本质是反封建的,是进步的、革命的;董楚平等认为《制度》是洪秀全的一个复古方案,是完全反动的;范文澜、金冲及待认为对《制度》应一分为二,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

2、《资政新编》。(1)苑书义等认为《资》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带有

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思想、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政治方案、带有资产阶级特色的法制主张、

服务于近代经济、政治的文化教育主张和外交路线;(2)侯外庐等认为《资》的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没有一个字提到土地制度,反而提出了和后来的洋务运动相合拍的方案。并没有跳出封建主义的藩篱;(3)李竞能等认为《资》是适应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但又又致命缺点,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但又脱离实际的改革方案。

3、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1)罗尔纲等持基本肯定说。主要是保证供应的需要,巩固新生政权的权宜措施,体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精神,没有额外的勒索和征收。(2)茅家琦等持基本否定说。认为太平天国一直没有按人口平分地主的土地,照旧交粮纳税是一项长期性政策,是不触动地主的土地,按旧章向地主征收田赋的政策,是太平天国政策的一大倒退。(3)一分为二说。蔡少卿等认为此政策是一种既打击封建地主所有制又未根本变动封建政权,既减轻农民负担又沿用旧田赋的政策。

(四)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1、时代决定说。范文澜等持此说,

2、没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说。陈庆华、苑书义等。

3、军师负责制遭破坏的结果。罗尔纲提出(天京事变后实行君主专制)。

4、缺乏第一流的战略家、谋臣或武将说。茅家琦提出。

5、宗教的狭隘性和虚伪性所致。朱杰勤等持此说。

四、洋务运动研究

(一)洋务运动的目的。

1、镇压革命目的论。牟安世等。

2、反侵略目的论。徐泰来等。

3、双重目的论。李时岳等。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的关系

1、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形式和途径。林庆元等

2、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金奎等。

3、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徐泰来等。

4、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是主要的。黄逸峰等。

(三)洋务运动的结局

1、彻底失败说。戴逸、姜铎、李时岳等,认为无论从它的主观目的、客观要求,以及

洋务派自己得出提出的自强求富的目标,都是以破产和失败而告终的。

2、非彻底失败说。孔令仁、戚其章等,认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航道是由洋务运动打开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抵制和反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转变了社会风气,是中国历史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

(四)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牟安世等,所练军队的所办工业具有明显的半殖民性质,在此时期,商埠由5口发展到36口,总税务司控制中国财政大权都表明半殖民地化加深。

2、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李时岳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所办事业前期具有较多的反动性,但后期具有明显的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国资本主义扩大在华势力的作用,延缓而不是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五、戊戌维新运动研究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1、改良主义运动说。范文澜、胡绳等,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含有进步性,

但不是革命的范畴。

2、政治改良运动说。金德群、邓广铭等,认为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应视作改良主义,而应看着是改革或改良运动。认为戊戌变法是要改变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制度,而不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新派在名义上维护清王朝,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性质上发生了变化的资产阶级政权。不是主张阶级调和的改良主义。有人还强调维新运动不仅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同时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说。陈庆华等,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也要求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代替封建专制,主张用和平手段,但也没有排除使用暴力。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

4、带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说。季云飞提出,认为维新运动是带有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与封建统治阶级部代表光绪帝相结合,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民族自强运动,其性质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改革,更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而是一场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改革。

(二)戊戌政变的直接原因

1、袁世凯告密说

2、杨崇伊上训政密折说

3、伊藤博文来华说

4、多原因说,左舜生认为,礼部六堂官的黜陟、顾问官的决意设置、以及对袁世凯的轻信是促成政变之三件导火线。

(三)戊戌政变失败的主要原因

1、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说。范文澜、胡绳为代表,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封建顽固势力是资本主义的死敌。

2、封建势力强大说。叶林生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强大,加之改良者的软弱和脱离群众,在除旧布新过程中有几件事特别为旧派反对,一是废八股,无异于使读书人失业,二是变法与变人,三是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四是设制度局,五是裁撤绿营和让满人自谋生计。

3、物质条件不成熟说。徐泰来等,认为不成熟的中国资产阶级在不成熟的物质基础上企图仿照成熟的西方资产阶级在更高的物质基础上演出的喜剧进行演出,又没有偶然的历史良机相助,结果使喜剧变成悲剧。也即是说,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弱小是

构成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

4、低估反动势力,主观准备不足说。李侃从维新派自身角度来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为在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都不充分,把维新变法看得过于简单。

5、理论缺乏说服力、变法行动操之过急说。孔祥吉提出,

6、民族冲突扼杀说。马勇提出,主要指满汉冲突和中外冲突,民族政治意识不成熟。

(四)戊戌维新运动的作用

1、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说。范文澜、汤志钧为代表,认为一般说来,改良主义运动是具有反动性质的运动,但在戊戌那个时期,变法运动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赋有进步意义。

2、民族觉醒的里程碑说。李时岳、金德群等为代表,认为戊戌变法运动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冲破了清政府的例禁,初步争取到言论、出版、结社等民主权利;促成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进步的爱国的运动,是近代中史上中华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3、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说。李侃等为代表,认为就戊戌变法的直接结局来看说,在新旧政治势力的搏斗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失败者;而在新旧思想文化的较量中,维新派却是披荆斩棘的先驱者和胜利者,戊戌时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时期,是近代科学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使中国的科学文化开始从封建传统思想文化中挣脱出来,发生历史性转变的时期。

4、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社会动员说。虞和平等,在思想文化上,开始了科学和民主的启蒙;在国民素质上,开启了人的现代化工程;在社会建构上,引发了现代团体和意识;在经济秩序上,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在政治上,是力图使中国政体近代化的开端。

六、义和团运动研究

(一)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1、反帝爱国运动说。范文澜、翦伯赞、刘大年等为代表,认为是一个自发的农民反帝

爱国运动。

2、反帝反封建说。荣孟源、李时岳等认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但同时也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3、不反封建说。李侃、史国瑞等为代表,认为义和团运动斗争目标是扶清灭洋,没有提出反封建纲领和主张,自始自终都没有提出过推翻封建政权和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在斗争实践中没有主动向清军的进攻,没有摧毁地方政权等反封建措施;在客观上打击和

削弱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并不是出于义和团的本意。

4、具体分析说。陈振江、陈贵宇等为代表,义和团在反帝认识上基本一致,但在反封建的认识上,各个地方各个时期不尽相同,一是由于义和团成份复杂,认识不一,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旗号,不同派别不一致,私团(以义和拳等农民结社为主)基本坚持反封建,官团(以民团为主)一般不反封建;不同地方不一致,袁世凯控制后的山东,反封建比较强烈,京津地区私团官团较多,反封建与不反封建并存,东北官团为多,

不反封建比较突出。

5、不是农民战争而是革命运动说。陈业强提出,认为义和团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把义和团称为旧式的农民战争是难以成立的。

6、封建蒙昧主义性质说。王致中提出,认为义和团封建迷信色彩浓厚,使整个运动显得格外蒙昧落后;义和团破使馆、烧教堂、杀使臣、毁铁道以及扶清灭洋的口号都是蒙昧主义的表现;特别是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更是中国农民在近代史上受封建统治者的一次大蒙蔽。

(二)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含义。对“灭洋”认识基本一致,都认为它具有反帝并含笼统排外之意。对“扶清”则有四种不同的认识。一是扶保清朝说,李侃等为代表;二是扶保中华说,荣孟源提出,义和团告白、告示中提出“保国安民”,应解释为扶保中华;三是扶保中华并扶保清朝说,陈月清等为代表;四是具体分析说,路遥为代表,由于运动具有分散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必须从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和不同队伍中却剖析“扶清”的内涵。

2、提出原因。有三种认识,一是民族矛盾激化说,吴思鸥、戚其章为代表;二是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之间关系缺乏本质认识说,路遥等为代表;三是多种因素作用说,陈月清

提出,认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和民族矛盾尖锐是提出的根本原因;是受反洋教斗争思想影响的结果;山东历任地方官员对义和团以抚为主,剿抚兼施的政策是促使这一口号提出的客观因素。

3、口号的作用。一种意见认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另种意见认为,口号有不小的危害,陈月清认为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口号麻痹了自己,受控制和利用;二是客观上便利了顽固派对义和团的腐蚀。使部分义和团成为封建蒙昧主义的受害者。

(三)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1、是否阻碍了列强瓜分中国。一种观点认为,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并没有阻止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2、是否进步潮流。有两种观点,基本肯定说认为义和团运动为反封建斗争扫除了某些障碍;进一步认清了清朝本质;提高了人民的觉悟,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基本否定说认为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义和团运动并不是历史的进步潮流。

李时岳教授认为,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既阻挠社会的进步,也无助于国家的独立,是不值得肯定的。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动态(二)

七、辛亥革命研究

(一)辛亥革命的性质

1、资产阶级革命说(大陆和日本学者为主)

2、全民革命说(台湾学者为主)

3、社会精英或绅士运动说(西方学者为主)

4、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说。朱宗震在《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4期

认为,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1、联合政权说(资产阶级革命派、军阀、旧官僚、立宪派)陈旭麓提出

2、革命派政权说(革命党人在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是一个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权,

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一个革命的政府)吴玉章提出

3、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联合政权说胡绳提出

4、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以商绅层为基础的立宪派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西方学者提出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

主要有三种观点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胡绳武、金冲及)

2、人民大众和清朝封建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苑书义、夏东元)

3、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同盟之间的矛盾(吴雁南)

(四)孙中山让位的原因及利弊

1、让位原因

★革命力量过于弱小

★主要是主观方面的妥协退让(企求以和平收革命之功、不战而胜的策略思想)

★主客观因素所促成

★是当时阶级斗争格局急剧变化的选择(资产阶级本体的变化;袁世凯的强人形象;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与疏远等.)

2、让位利弊

★让位使资产阶级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

★正确与错误交织、成功与失败并存

★标志着资产阶级高潮的最后完成,促使袁胁迫清朝退位,从而顺利地达到推翻帝制的目的

八、北洋军阀研究

(一)北洋军阀的特点

★彭明认为:(1)军阀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2)各有一块随意搜括和统治的地盘(3)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李新认为:(1)采用外国兵制;(2)财政来源已不完全依靠封建经济,主要来自关盐税、官办企业收入和发行公债、举借外债,(3)实行募兵制;(4)不断分裂,乃至发展为各据一方,进行混战

★来新夏认为:(1)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2)割据称雄,拥兵自重,(3)各树派系,荣损与俱;(4)纵横捭阖,制造政潮;(5)卖国媚外,残民以逞。

(二)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作用

★消极作用。顽固地推行媚外政策,疯狂出卖国家利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给国民经济带来浩劫;横征暴验,吞没了大量社会财富,严重地破坏了工农业的再生产;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积极作用。是维系晚清10余年统治的一个支柱;是辛亥革命时期转移政权的主要军事力量;其把持的北洋政府是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华民国的政权代表;为中国由统一经过分裂走向再统一做了铺路工作;使中国的军制摆脱了旧有的落后陈旧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

(三)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属性

★封建地主阶级说。认为北洋军阀是地主阶级的**人,是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

★军阀地主说。北洋军阀依仗政治上、军事上的权势疯狂掠夺土地,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并兼有军阀和地主双重身份

★资产阶级色彩说。认为北洋军阀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已带有资产阶级的色彩,较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有利益

★民族资产阶级说,有人认为部分军阀官僚拥有的私人资本已属于民族资本

(四)北洋军阀与帝国主义

★传统观点,帝国主义是北洋军阀的靠山、后台;而北洋军阀则是帝国主义的工具、走狗

★新的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有向帝国主义投靠求助的一面,又有利益矛盾的一面

★重新评价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努力

四运动爆发至今,约有九十年的历史,而国内外对五四运动的研究也备加重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期、发展过程、内容、特点、口号及性质的研究,可谓车载斗量。本篇主要探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研究方面,对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九、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问题

在海外五四运动的研究者中,有人因崇儒立场出发,对五四精神持否定态度,提出“五四”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主张全盘西化的论断,甚至认为“五四”是“文化大革命”的先河。这种观点传入国内,友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五四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问题,而主要的是反儒家的‘吃人礼教’。”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等同起来,“五四精神在反儒家的问题上要求诸子争鸣的学术自由空气”,“即令对儒学,五四启蒙者也并没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五四机关凝神的光辉成就在于“它反对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纲常伦理与吃人礼教”,但是“五四启蒙者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再认识估价,经过批判时应该保存下来的保存下来,吸收融化在新的思想体系中”,这是它的毛病所在。

有的论者对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作出分析,认为这是一个有严重缺点的口号,不应完全肯定。这个口号没有准确地概括出当时评孔思潮的主流,它对民族文化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和极端片面的思想方法”。能够体现当时思想主流的口号,应该是反对“吃人的礼教”。这个口号由鲁迅提出,经吴虞等人响应,风靡一时。

陈娟认为五四运动以西学反思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其出发点是构件新的价值体系,以反对封建复辟和传统文化的改造为主题。在陈娟的观点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反封建的勇士们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战斗的主将和先锋。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来看,陈娟肯定了陈独秀反孔排儒思想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但也指出

了其局限性。

李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礼教思想进行了现代性解读,他认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虽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不足以实现启蒙的任务。儒家思想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对中国人的实际行动产生影响的许多深层的观点都超出了儒家礼教的范围。启蒙思想家在批判儒家思想时疏忽了这一点。因此,完成启蒙的任务的关键不在于窜则一种新思想取代儒家思想,而在于如何将这种思想变成真正能支配人的行动的准则。

张艳国站在五四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把批孔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相联系。他认为这种关联性表现为:新文化运动以评孔批孔为焦点,以新旧对立为区别,在三个领域以三条相互联系的线索展开。虽然三条线索在空间上是平行发展的,但在逻辑上则是不断推进的,由此掀起了长达八年的汹涌澎湃的新文化激流。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良性互动关系,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变迁增添了丰富而崭新的时代内容,在中国思想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五四运动的比拟问题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过去不少人把它比拟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胡适始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做“中国文艺复兴运动”;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中,论者们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典型的启蒙运动”、“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李何林于1948年写的《五四运动》小册子,称“中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中国的‘启蒙运动’”。丁守和、殷叙彝把他们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作定名为《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泽恩在其《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也使用“启蒙运动”的提法。

近来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除了‘启蒙’这个词可以在极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于世界各地的反封建斗争之外,把20世纪发生于中国的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比拟为欧洲14-16实际发生的‘文艺复兴’或18世纪发生的‘启蒙运动’,是很不恰当的”,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只是‘文艺复兴’在一个落后国家里的微弱的回声”。

还有论者提出:文艺复兴运动带着“拨乱反正”的性质,有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作为正的前提;而五四运动不承认有正的前提,它不是拨乱反正的运动,而是对正统文化展开全面批判。

(三)五四运动和思想解放

周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作专题报告,提出“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概念,而五四运动是其中的第一次。他指出:“封建传统的打破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不可缺少的条件。毫无疑问,这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成就。”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两大口号,也是近代传入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集中表现。研究者们对这两个口号给以格外注意。他们指出:民主首先是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一种政治要求,同时也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当时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已是旧思想。但在中国还是新思想”,它在反对封建思想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安涛从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来谈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启示: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要解放思想,以便不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新的时期,使思想得到更大的解放,以便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许多学者对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持肯定态度。沈世峰将五四思想解放运行与七八十年

代思想解放运动联系起来,认为两场运动虽处于新旧两个时代,但因其处于二十实际和中华民族这一相同大背景之下,在继承与发展,扬弃和超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渊源关系昭昭可见。总结这两次解放运动,有助于开创未来。于云也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何玉明认为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影响深远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五四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近代中国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和转折点。

(四)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思想

“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妇女解放是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社会主义者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指出妇女解放的一般主张,对于婚姻家庭改革,妇女经济地位平等等方面发表了意见,既而在“五四”运动前后,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想结合,推动妇女是妇女运动主力军的思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对于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翠青认为,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一支,其主要内容有爱国救亡,反对封建礼教,树立独立人格,争取经济独立和争取教育平等等等。五四运动推动了妇女运动,开创了妇女运动的新时代,妇女运动反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追求民主科学,勇于探索的五四精神。

陈文联则是总结了“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想呈现的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多元竟进的思想格局;二是贫民化的发展趋势;三是马克思注意妇女解放观的初步形成。这些变化趋势的产生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出现了这些新特点,中国妇女思想结束了以往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单线发展的历史,开始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和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并行发展的局面,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逐渐成为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主流方向。

十、五四运动研究

(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造成了传统的断层,价值的失范,过激主义和思想混乱。

?新文化运动并非笼统地批判传统文化,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与孔学,传统文化和道德在中国也没有断层。由于大力提倡民主科学,来不及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加以区别。

?新文化运动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对东西方文化论断的情绪化、简单化和形式主义;政治斗争淡化了必要的理论研究,虽然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但并没有进行实体性的操作;重视了文化和知识分子,忽视了经济和深入民众;理论相对贫困,无论激进派、自由派、保守派,没有产生足以代表民族的思想体系的时代巨人。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

1、五四运动开端说

?五四运动是在十月革命的鼓舞的列宁的号召下发生的;

?运动的指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运动的后期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运动的内容和方向是沿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发展的;

?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介说

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而是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上海工人阶级只是支持者,而不是领导者;

?第二、五四运动不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而只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未能自觉得出组建统一战线的策略;

?第四、五四运动不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是从“一大”开始的。

?五四运动也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因为资产阶级已退出对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未能替补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因此,五四运动只能是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条件。

3、国共合作开端说

?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未能达到“自为”阶级,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未从总体上对五四运动给予领导;

?而中共“二大”的政纲通过建立民主主义联合阵线,才开始争取掌握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国民党一大与首次国共合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民主革命的飞跃。

4、南昌起义开端说

?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理由是:五四运动不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运动的领导者;五四运动本身不具有革命的性质;即使在党成立以后,也没有取代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而南昌起义是无产阶级作为觉悟的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成为民主革命主要力量的标志

(三)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领导说★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说★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说★国民党领导说★革命知识分子领导说★分别领导说★自发运动说

1、无产阶级领导说

(1)五四运动是以无产阶级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2)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推动、指导、组织作用,是无产阶级领导运动的集中体现(3)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配着运动的发展方向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说

认为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仅为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且直接参加了运动的行列。

3、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说

(1)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运动前的宣传鼓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素质,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运动爆发后,他们推动了工人、学生运动向纵深发展

(3)为运动的发展制定了策略、方法和目标,因此,运动的真正推动者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

4、国民党领导说

?认为国民党当时作为中国社会唯一的革命的政党,其成员在五四运动中,不仅从思想上、政治上、,而且从组织上,对运动的兴起、发展乃至取胜,均起了重要作用。

?尽管当时起过领导作用的还有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研究系的部分重要成员,然而,就各自整体上对社会实际影响的大小而言,国民党人的领导作用是主要的。特别是在上海,几乎完全是由国民党人领导的。

5、革命知识分子领导说

?革命知识分子既包括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当时是极少数,他们不能包办运动。

?在规模如此之大、发展如此迅速、爆发如此突然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和威望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推动者。

6、分别领导说

认为五四运动不存在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组织领导核心,运动中的各党各派各团体都在某种程度上领导、推动了其成员和群众投身于反帝救亡运动。

7、自发运动说

黎澎认为,根据五四运动参加者的回忆和事实来判断,五四运动完全是自发的,规模不大,缺乏严密的组织领导。

(四)五四运动的“彻底性”问题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有人对毛泽东的论断作了重新解释,认为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彻底和不妥协主要是指的一种精神,主要是与辛亥革命相比较而言的

?有人对毛泽东的论断提出异议,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主要是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商人罢市如此、学生罢课如此,工人罢工仍然如此。

(五)救亡与启蒙的关系问题

?1986年李泽厚发表《启蒙救亡的双重变奏》和《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三次大论战》两篇文章,提出五四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这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这两者由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救亡压倒启蒙”。

?丁守和在《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89年3期)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的救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是:救亡唤进启蒙,启蒙为了救亡。

(六)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问题

?这次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在社会、政治、历史、哲学诸方面的观点的全面较量,是两种敌对思想体系的斗争。

?这次论争是一场被误解的学术争鸣,纯粹是学术界内部就如何用西方先进文明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学术论辩,决不是两条路线根本对立的政治纠纷。

?对论争影响的认识也突破了李大钊驳倒胡适取得胜利的传统观点,认为论争使社会革命论和社会改良论都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而后者的影响明显胜过前者。

十一、国民革命研究

(一)关于党内合作形式

★基本肯定说★基本否定说★毁誉兼有说

2、基本否定说

(1)党内合作形式的确定

?是单方面服从孙中山需要的产物

?是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的产物

?是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忽视共产党的产物

?是共产国际强迫中国共产党接受的

(2)党内合作形式的消极作用

?妨碍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争取领导权的斗争

?限制了中国共产党独立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

?必然导致统一战线的破裂和革命的失败

(二)关于国民革命的领导权

★无产阶级及中国共产党领导说★国民党及资产阶级领导说★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说

1、无产阶级及共产党领导说

(1)认为判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否领导革命的标准是,是否已经认识到资产阶级的国民革命应该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是否自觉地将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运用于革命实践。

(2)在认识上,党的三大以后,党内一些领导人已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问题。

(3)在实践上,党依据列宁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策略。

2、国民党及资产阶级领导说

(1)不管从客观历史背景或是从主观意愿上说,资产阶级在国共合作后绝不可能将领导权让给无产阶级;

(2)国共合作后,国民党的性质虽然发生了变化,成为四个阶级的联盟,但处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仍然是国民党;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而武装斗争始终掌握在国民党手中。

3、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说

(1)国共合作采取党同内合作形式决定了革命的领导者表现为“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

(2)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共合作下的国民党”领导的一部分,而且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

(3)具体考察国民革命中的各项革命活动,领导者主要是国民党。

(三)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破裂的时间:七一五说;年底说

★破裂的原因:单因素论;多因素论

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局限性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

?联合苏俄和反对苏化的矛盾

?联合中共与容共防共的矛盾

?扶助农工与阶级调和的矛盾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年底说

认为,七一五事变后,中共对国民党的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中共党员退出国民政府而不退出国民党,也不抛弃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8月份实行以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开展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9月提出放弃国民党旗帜,建立苏维埃口号;11-12月先后宣布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宣布国民党为公敌。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多因素论

1、以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2、国共合作纲领虽有一致的地方,但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产生矛盾和斗争,导致国共合作的破裂,这是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3、第一次国共合作先天不足,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必将破裂的危机;

4、党内合作的形式内在地决定第一次合作的短暂性和破裂的必然性;

5、国民党新右派反动本质的暴露和政治立场和分开转向,是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三大政策的提出

★国民党一大提出说

认为国民党一大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6年底提出说

认为三大政策的概念与三大政策的制定应加区别,将联俄、联共、农工三项政策概括成一个整体是共产党人完成的,其中陈独秀进了关键的作用,而最早统称为“三大政策”的文章则是黄埔同学会机关刊物《黄埔潮》周刊第11期发表的几篇文章。

(五)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毛泽东曾对此有过评价:“两头好,中间差。两头好,也有一些问题;中间差,也不是一无是处。”

★1960年7月周恩来作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报告,认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有益的多,在个别原则问题上有错误。

★有学者认为共产国际应对中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负完全的责任(西方学者多持此观点)

(六)关于国民革命的失败

★对国民革命结局的提法★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关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

1、对国民革命结局的提法

?传统观点认为七一五事变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有学者认为国民革命并没有失败,国民革命并不是共产党单独领导的,其结局对国民党而言是掌握的政权,同时国民革命也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最多只能说是共产党暂时的失败

2、关于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的失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1、在国民会议与军事斗争关系上策略失误;2、对国民政府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其娈质;3、陈独秀为代表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错误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1、过低估计工人农民的中共的力量,过高估计国民党的力量;2、颠倒了国共两党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犯了战略上了错误;3、在指导思想、具体路线和策略上都与列宁关于东方革命的思想相矛盾?国民革命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蒋汪叛变革命;客观原因是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策略原因是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没有东征讨蒋而是继续北伐;指导上的原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失误;主观原因是中共处于幼年时期(七)陈独秀研究

?对“家长制论”提出了挑战。作者认为,家长制论不能成立,其理由是:(1 )我们党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对此陈独秀起了关键作用;(2 )陈独秀注意吸收新鲜血液进入领导层,不搞论资排辈;(3 )陈独秀允许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从不搞一言堂;(4)从客观上看,从党的建立到大革命失败短短6年,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并决定了重大问题,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是我党历史上民主最充分的一个时期。

十二、国民党政府统治前期研究

(一)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政权性质

★传统观点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1、关于官僚资本的概念

?是指官僚军阀投资及举办的企业,是国家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这部分企业的性质

2、官僚资本的形成

?南京政府成立时形成说

?抗战以前形成说(币制改革为标志)

?抗战期间形成说

?抗战以后形成说(接收日本在华资本60亿美元后)

?三阶段说,抗战前为崛起和初步发展阶段;抗战期间为快速发展阶段;抗战以后为急剧膨胀阶段

(三)“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转变

1、政策提出的时间

?九一八后提出。1931年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长宣誓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文告提出“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1932年5月《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后才成为基本国策。

2、政策何时发生转变

?大多数学者认为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是转变的标志

?有学者认为国民党五全大会是转折点,此后对日态度逐渐强硬,亲日派遭冷落,对抗日言论限制有所放松,同共产党开始秘密接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准备

1、政治方面

?通过多种渠道沟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开展新生活运动,以精神总动员的方式唤起国民觉悟

2、军事方面

?筹划、整建江海防要塞?划分防区、构筑防御工事?整编军队、扩充军备?改革兵役制度,推行国民军训

3、经济方面

?制定重工业发展计划?整修交通?改革币制?发展农业

4、外交方面

?力图改善中苏关系,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谋取欧美国家的经济援助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改变传统的全盘否定态度,实事求是地认为运动恢复了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的关税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是历史的进步,但运动很不彻底,是有限度的进步。

(七)关于西安事变的研究

(1)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首倡者问题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是中共独立自主决定的

在接到共产国际指示之前,中共已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5个步骤;中共发布的系列电报证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过程中,否定了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分析和看法。

★在肯定中共首先提出和平解决方针的同时,决不应忽视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重要作用★张学良、杨虎城首先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反映在事变发生后提出的八项主张之中;也是他们拥蒋联共抗日思想的逻辑发展。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是张学良

事变发生前,张学良“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为和平解决埋下伏笔;事变过程,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蒋介石的安全,为和平解决创造了条件;事变发生后,首倡和平解决,力促早日放蒋,并亲自陪蒋回宁复职。捉蒋--事变由张首义;放蒋--和解由张首倡★冯玉祥在12月13日致张学良的“元电”中最先提出“请先释介公回京”等四项主张(2)西安事变是否推动蒋介石走上抗日的问题

★国民党集团由对日妥协走上抗日道路,其根本原因是它有抗日的要求和愿望,即使没有西安事变,也会走上抗日道路

西安事变前,蒋已开始准备抗日;西安事变中,蒋没有签订任何书面条约,其6项口头允诺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一项兑现

★没有西安事变的推动,蒋介石就不会放弃剿共政策,就绝不可能走上抗日道路没有西安事变,蒋介石不可能停止剿共;剿共不停止,蒋介石就不会抗日

(3)中共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问题

★台湾学者的观点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因为蒋介石不可动摇的伟大人格所感召,是因为宋美龄对周恩来、张学良的反复开导和劝告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并非心甘情愿的主张和平解决,实际上是想于和平解决过程中施展谋略,以期获得最大利益

中共之所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因为中共濒临灭绝边缘,为了保全自己,避免被国民党消灭

★大陆学者普遍认为中共在西安事变解决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4)西安事变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的转折点。是由国内战争转变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国共两党实行重新合作的重要起点。

★西安事变不是时局的转折点。理由是:

西安事变解决后,局势并没有好转,反而急剧恶化,红军西路军全军覆灭,三位一体联盟被拆散

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虽然承认和平统一为全国共守之信条,但仍强调“必须自力使赤祸根绝于中国”

只是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已威胁其统治心脏地区之后,才使时局迅速向有利于共产党方向转变。

(5)张学良送蒋返宁问题

★张学良送蒋返宁,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环节

★张学良送蒋返宁,是西安事变的一个曲折,是一个画蛇添足的败笔

★张学良送蒋返宁,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义无反顾的行为★张学良送蒋返宁,是与张蒋之间笃厚的私交感情密切相关

★张学良送蒋返宁有得有失,应作全面的分析

★张学良送蒋返宁,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必要环节

?是逼蒋抗日的继续,是要督促蒋实现其承诺,共同抗日

?是为了挽回蒋介石的声誉,以进一步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推动全民族抗战

?有利于进一步澄清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使人们不为亲日派制造的烟幕迷惑,自觉支持抗日运动

★张学良送蒋返宁,是西安事变的一个曲折,是一个画蛇添足的败笔

?不仅使张本人被扣,而且引起东北军的内乱,东北军、十七路军的迅速瓦解,三位一体的解体

?其目的是为给蒋挽为面子,维护蒋的威信,是一种负荆请罪。

十三、抗日战争研究

★抗日战争的起点研究★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研究★日军侵华暴行研究★正面战场研究★敌后战场研究★抗战政治研究★抗战经济研究★抗战文化研究★战时中外关系研究(一)抗日战争的起点研究(十种观点)

(1)九一八事变说

★九一八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九一八后,东北抗战、上海抗战、华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从战争性质看,九一八后的抗战,属于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参战者和支持者看,九一八后的抗战,包括中央军、地方军、游击队和民众武装,带有全国的性质。

(2)一二九运动说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虽然开始上升,但华北事变前一直没有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大众与国民党反动派仍是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一二九运动是集中反映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别突出、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

(3)西安事变说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

★其和平解决促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六项条件,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开始由“安内”向“联共抗日”转化

★其和平解决使得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思想深入人心

(4)七?七事变说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发生事实上的本质改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七七事变大大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端

(5)八一三事变说

★判断被侵略民族开始全面抗战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政府是否实行抗战

★日本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八一三后日本才决定放弃不扩大方针

★国民政府对日侵华野心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八一三使国民党政府从和平幻想中惊醒过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6)八一四声明说

★从九一八到八一三中国并未出现全面抗战局面

★《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第一次明确了抗战的态度的决心

★声明发表以后,第二次国共合作才最后完成

★声明表明了极大的抗日决心,国民党内部分歧基本解决,抗日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7)两点并存说

★认为抗战史有两层考察研究的范围,一是民族抗战史,即战争史、专史;一是中国现代史的特定阶段,即通史

★从专史角度看,抗日战争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从通史角度看,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起点

(8)“区别对待”说

认为从“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角度看,抗战起点应为九一八事变,从“抗日战争时期”角度分析,抗战起点应为七七事变

★九一八至七七间虽有部分抗战,但只属局部抗战,是全国性抗战的准备和前奏

★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大体是从华北事变后开始,到西安事变解决时完成★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

(9)“对日宣战”说

★划分历史时期应以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引起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内涵和特征为标准和界标,两者缺一不可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对日宣战表明中日间已完全断绝外交关系,处于战争状态,中国社会也就具备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内涵和特征

(10)“不可定”论

王文泉等认为,中国何时实现全面抗战,要作具体分析,很难以某年某月作出界定★全面抗战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上的全面抗战,一是政治意义上的全面抗战,全面抗战首先应是一个政治概念

★七七抗战只是地域上的全面抗战,而没有达到政治意义上的全面抗战,因为参战的成份不是全国性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基本上实现了全面抗战,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在国统区,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全面抗战

(二)抗日战争的领导权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说★中国国民党领导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说★国共两党间转移或消长说★着重分析争夺领导权过程说★具体分析各方情况说

1、中国共产党领导说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促进了全民族的大团结,鼓舞了全国人民必胜的信心;(2)中共领导的军队和敌后战场的开辟,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3)中共提出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真正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中共的领导是抗战胜利的关键。(1)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2)共产党是抗战的政治领导者和思想领导者;(3)中共领导的人民战争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1.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力学三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C.伏尔泰——启蒙思想 D.爱因斯坦——杠杆定律 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3.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周期性特别强 B.持续时间比较长C.破坏性特别大 D.涉及范围特别广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下 5.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③克隆技术④互联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 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 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加强 D.欧洲联盟的建立 7.2001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正式成为世 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这是中国为顺应世界哪一潮流 做出的努力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 始统一”始于()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看出南北战争前,美国南北 矛盾的焦点是() A.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B.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C.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doc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招生代码:1007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考试范围: 1.从鸦片战争到今天为止的历史进程及其客观规律,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包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争取国家、民族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内容。 2.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专题研究:近代中国历史主题是革命还是现代化?洋务运动应如何评价?如何看待近代农民运动?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功过是非?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等等。 二、考查重点: 1.对近现代历史的综合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在近现代历史之中的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关系;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现实思考。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毛

泽东本人的理论贡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内容范围: 政治、政治观、政治权利、阶级阶层、政党制度、民主政治、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管理、政治文化、国际政治。 二、考查重点: 1. 马克思政治观、权利政治观、道德政治观、现代利益政治观。 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政治权力体系及体系运行的制约条件;政治权利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 3. 阶级、阶层和社会关系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需要、实质、优缺点;中国不照搬西方政党制度的原因和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 5.民主的含义和主要原则;西方国家民主观的进步性、局限性和侵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基本对策。 6.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造成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 7.电子政府的角色定位、构建步骤、发展模式、目标和经验;电子政府的商务活动;电子政府的技术安全框架和法律法规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班级:级专升本科各专业 辅导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系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与作用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讲授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使青年学生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这段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有《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其后继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基本要求:掌握本书体系及课程要求 (二)基本内容: .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怎样学好这门课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基本要求:理清近代八十年历史的发展线索,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与社会阶级力量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历史线索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感想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感想 默认分类2009-05-12 10:02:59 阅读605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通过对中国近现在史的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发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过去,和中国近现代的基本国情.让我们树立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今天欠匀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历了伟大也艰苦的斗争,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把一个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级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也由此而产生.因此中国的茅盾就产生了,主要是由帝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的茅盾受到了外来帝国主义残暴的压迫,我们面临着亡国的阴影,.为了让中国\站起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此不屈不挠,英勇顽强与侵略着斗争,争取了我们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人民富裕了,从面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这是无数爱国志士的革命先驱们献身在理想,才 真正的成为了今天的现实. 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讲到了很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也作了比较,也例举了很多例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差距,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不断的学习与创新.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于是中国是从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现在我们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我们也有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继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面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担负着建设审计署的历史重任,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通过对近现代史的学习,牢记中国近现代历史 的基本经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首先我们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好我们专业知识,而且要扩大我们的视野,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而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于是我们必需要了角色中国的基本国情,每天都会有新的资讯新的动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关注,细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知道自己现在做什么,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而我们昨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而今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少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如是要自己都不不好又怎么能为了别人而做好,又怎么能为整个社会做贡献,但无论一个多么平凡的人活着都有一个属于他的国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在这个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里奉献着自己的人生,大都都为了生存而创造,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建设祖国的明天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大家庭,因此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为当今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要拓展视野,关注自己生存的世界,过去的我们要了解,今天的我们要珍惜,明一原我们要创造,随时要准备去接受新的任务,因为祖国的未来等着我们去开拓创新,等待我们是的更 多更难的考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我的家族史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在其中成长的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庭也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太多的关联和故事,让我慢慢了解和回想。 时常听爸爸说起,我们的老家在江西,在约两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逃荒到了西南——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贵州土地肥沃,在那农业领先的年代,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这里我的家族经历了中国的经现代史。 小时候,喜欢听曾祖母,爷爷或是爸爸一遍一遍说那些家族的故事,仿佛那就是一段传奇。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一个缩影。 听说刚迁到贵州的时候,那儿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家族的女主人又都是一些勤劳能干的(这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家里很快就富裕了起来。到后来直接就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属于我们家族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块土地被人叫做赵家坡呢。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没想到我们家族就是一个深受鸦片迫害的一个典型例子。鸦片传到中国,似乎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必需品。我们家的当时的老爷少爷们就毫不客气的吸起了鸦片来了,一时间家族的败落就有了前兆。无论女主人们多么勤劳,多么会持家,面对昂贵的鸦片,入不敷出很快就到来了。用光了钱财就卖地卖房,为了买鸦片什么都舍得了,直到后面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就自己开始种起大烟(鸦片的俗称)。就这样一个刚兴起的地主家庭又很快又沦为了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了。当然这之间最辛苦当然是我们的女祖先们,她们为她们的不争气的男人们吃尽了苦头。记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有一天还从土里挖出了两把特别的小刀(就是当时用来割破罂

粟果皮,使浆液流出凝固的)。可惜现在早就不知道被我和弟弟扔得不知所向了。 每次听说到我们家族曾经那么辉煌又败落的过程,我们都感到很遗憾,可惜。不过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当我们家族经历这些的时候,中国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斗地主的热潮也很快就到来了,而我们家也恰好因为当年男主人们的堕落而幸免于难。说起当时那些被斗的地主家庭都给弄得家破人亡,我们就觉得原来还真有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呢。 不过,鸦片对身体的伤害是不打折扣的,男主人们大多都因为吸食鸦片而过早的去世,或者成了家里的沉重的负担。他们在鸦片的毒瘾中醉生梦死,而苦了女人们的一生。 曾祖母是1927年来到我们家的,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完全败落,而苦命的曾祖母却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生存不下去了就四处逃荒。后来来到我们家,曾祖母8岁,没办法就委身做了赵家的小媳妇,嫁给后来同样吸食鸦片的曾祖父。在落后的旧中国,曾祖母从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注定为奴为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上山下地,完全就胜过一个成年的青壮男子。那些旧中国妇女的命运悲剧遗留了几十年,曾祖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老了,她依然勤劳,但数不清的大小疾病却在春夏秋冬折磨着她。 我经常想,也许上天最厚待我的地方就是让我有机会和曾祖母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听这位慈祥的老人讲述了她一生的沧桑,我们家庭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发展。曾祖母不是历史学家,而作为一个走过中国近代史,经历各种坎坷的

近现代史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作业(2015-2016-1) 五邑侨乡近现代历史文化研究 ——浅谈五邑民歌 研究目标: 1.研究问题:五邑民歌在近现代是如何发展的呢?五邑民歌是一个五邑地区的名片,它反映五邑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而我们选择这个选择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五邑人民、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 2.分析问题:五邑地区的民歌起源于哪里?有哪些种类呢?各个种类又有什么特点呢?在近现代,五邑民歌有哪些发展呢?而现代社会,民歌不再广为流传,这是为什么呢? 3.解决问题:对于以上问题,我们近现代史研究小组组织了关于五邑民歌的社会调查。调查后,针对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经过小组讨论、合作,列出问题答案的提纲并逐步将其完善。 4.研究目标:通过对五邑民歌的研究,我们希望能让同学们更了解五邑地区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去了解五邑民歌,让五邑民歌文化得以传承 研究体会: 通过近现代史的调查研究,我们懂得了写论文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发现答案的第一步。通过这次的研究,我们学会系统地收集资料,有目的的进行调查,并学会更好地和队友合作。也明白了五邑民歌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本次研究的待改进之处:刚接触论文,对论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群。 摘要五邑民歌作为五邑地区文化的代表,它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五邑民歌及其发展,本论文首先对五邑民歌的起源进行了讲述。然后详细介绍了五邑民歌的种类及其特点。接下来详述五邑民歌在近现代的发展。最后指出五邑民歌在现代生活中不为人们熟知,引出了对五邑民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五邑民歌种类特点起源传承

新题型--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一、小论文: 1.小短文分类: 联系类和对比类。 2.内容套公式: 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二者关系过渡一句话+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7---9句话即可) 3.中考阅卷出现的问题有: 题目忘拟或者拟错;字数过多或过少;时空顺序错误,史实混淆;缺乏联系或对比。 ~~~~例子:华盛顿与林肯之间的联系 范文: 美国的独立与统一 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展,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美国内战爆发,最终在林肯的领导下,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练习一:联系类小论文 1.(5分)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5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凡尔赛条约》的签署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德国入侵波兰 德国发动二战的背景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并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由于它对德国的过分掠夺,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之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5分)补充图片,使其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补充图片示例:罗斯福新政,田纳西水利工程,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等。图片名字: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引发了政治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并宣布实施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罗斯福新政也为二战中美国打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5分) 依据下面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图一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图二 不平衡的跷跷板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形成。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5分)请你根据下列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写一篇小短文。(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字数80——120) 冷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全球化 “一带一路”战略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考研 1919年南开大学建校时即创办历史学科,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中心、中国留学教育研究中心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历史系被评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本学科进入211工程,1998年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社会历史研究重点基地的组成部分。2002年8月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 学科师资队伍强大,有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其中35-45岁的教授、副教授14人,46-55岁的教授8人。学术带头人陈振江、李喜所为全国相关学术团体主要负责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一批青年学者,年富力强,其中两人为国家跨世纪人才。该学科特色鲜明,重点研究近代社会转型问题,极为重视社会调查、重视调查资料与文献相印证。已进行国内调查5次、国际合作调查3次。先后与日本、加拿大学者联合进行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调查。保存华北农村调查等多种第一手资料九千多万字。学科对外学术交流活跃。本学科成员多次赴美、俄、法、英、德、荷、澳、日、韩和港澳台地区访问、讲学或合作研究,并邀请过井上清、齐赫文斯基、巴斯蒂、柯文、杜维明、张玉法、周锡瑞等3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到校讲学和访问,主办过5次国际学术讨论会、7次全国性研讨会。 学科自1981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153名硕士、61名博士先后毕业。近2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委及国际合作项目31项,横向项目39项。出版了专著、教材92部,发表论文1128篇。合办有《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华北区域研究》刊物。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五个一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及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同时建立了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3个研究室。在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吴廷璆、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南开的世界史学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等研究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1978年,美国史和日本史同时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两个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从1990年起,以张友伦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在日本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得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重点资助。国家教委于1993年在南开大学建立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以协调全国高校的拉美研究,以洪国起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拉美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中心。以王敦书教授为会长的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的会址也长期设在南开大学。1988年南开大学的世界地区史、国别史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以来,在国家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本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研究条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科具有以下优势:一,特色鲜明,美国史、日本史、亚太国际关系史等研究方向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二,成果丰硕,具有雄厚的研究基础,1996年至2000年共出版了专著30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历史研究》12篇,许多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三,顺利地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从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可见《中国近现代史》是决定中国发展的我们必须知晓,甚至必须深刻领会的一段历史。 "知古鉴今"、"以史为镜”,从这段贯穿着屈辱和艰难成长的历史中,我们有了更加清醒头脑,更加深邃的目光。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一路走来的艰难更深的了解到我们年轻的一代的身上背负的责任,中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来建设。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外国侵略者肆意的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无耻的勒索赔款抢掠财富……犯下种种罪行,破坏中国的主权。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奋斗的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面临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著名的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皆出于此,加上后来的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他们都是中国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但是后来都以失败而告终。 1901年的屈辱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之前的几百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一样让人痛心疾首。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于是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随后“同盟会”成立,“三民主义”出台,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达到高潮!这时的中国仿佛看到了强国的希望,但是取得取得巨大成功的辛亥革命仍以失败告终,即使如此,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流传广远。 在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从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古代的文明,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我们的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因为中国的腐败,落后,西方资本主 义己经产生的情况下,它们的发展使我们古老的中国遇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中国的 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中国的社会阶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下设4个方向,分别是刘悦斌的中国近代化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对外关系史;韩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 一共有位2博导,本专业一共有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 刘悦斌,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文史教研部。 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四、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同初试。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钱乘旦 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 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 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06) 一、培养目标 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能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研究、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理论宣传、党政工作等。 二、研究方向 (一)中国近现代史“三个选择”问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研究 (三)科学历史观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与答辩工作)。 四、筛选、分流 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进行中期筛选。结合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健康状况及学科综合考试等。 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应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3分。

1.必修课 (1)学位公共课 3门 8学分 (2)学位基础课 4门 8学分 (3)学位专业课 2门 4学分 (4)前沿讲座 2学分 (5)社会实践 1学分 前沿讲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研究生本人在讨论班上作专题发言(不少于2次);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学术讲座(不少于10次)。 前沿讲座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 2.选修课 (1)公共选修课2门,共4学分 其中,跨一级学科课程不少于2学分;计算机应用(文科类)课程2学分。 (2)专业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门),不少于6学分 3.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需补修本科课程1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实践环节 主要采取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两种方式。教学实践,一般安排本科生基础课的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专题讲座等。社会调研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包括到有代表性的工厂、农村调研,参加导师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术会议、访问有关专家和搜集材料等。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各实践环节结束后,学生写出总结报告,有关组织者判定成绩,成绩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于一周内交院里。 七、培养方式 采取课堂讲授与组织讨论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成绩考核采取课堂开、闭卷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既注重考察研究生对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本) 课程编码:06022102 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适用专业:大一本科学生执笔人: 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年2月 一.编写依据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 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基本内容: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要求: 1、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感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感悟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和研究近代史,每个中国人将会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激发。 中国的近代历史我们从初中至现在已学得很详尽了。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总之,我们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而“天朝”这具木乃伊,已经被空气接触,很快便腐烂了!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建国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有一些错误和冒进的做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些前期的建设和改造为后面的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创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在十六大报告中,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基本国情,认识在近现代中国引起大变革的背景和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把这段历史当做一个反思的历程。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多方面的进步才能增强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明白“满招损,谦受益”,只有虚心批判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明白“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了解我国国情,尊重自己,不能对外屈尊,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理解现在,预见未来。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勇往直前,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法学L141

中国近代史学术的研究新观点介绍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新观点介绍 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活跃史学思维,这是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八大事件”“三次革命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了阶级斗争和进步势力的作用。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理论范畴,如现代化理论、国家与社会的理论等引入史学研究,导致研究视角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历史学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经济史、军事史、城市史、人口史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区域、社区、阶层、群体、基层组织、乡村社会、民众信仰等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史学研究的深入,促使很多问题的认识发生新的变化。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为对照,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转换研究视角、更新研究理论、开拓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研究的学术园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大量涌现。 1、运用现代化的视角、理论和方法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有学者指出:“‘现代化’并不排斥‘革命’,但‘革命’显然不能涵盖现代化的全过程。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在于:它拓宽了史学家的视野与史学研究领域,并且将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融入史学,进一步实现了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有利于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现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观广泛的多,也比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更有学者分析到:“如果就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而言,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应该包含在现代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反帝是为了正确国家独立、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以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源;反封建是为了争取民主、建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地进行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所以,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和革命既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重要动力,也为现代化建设解决制度、道路问题,并扫除障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改革和革命的现代化意义。” 从“范式”的角度看,“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定位。”“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理论的主要基点是:把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转变为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现代化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中心内容是从前现代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从这个新视角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发生的极为错综复杂的变革都是围绕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这个中心主题进行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有了这个中心主题,纲举目张,就不难探索近百年中国巨变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线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指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