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两餐制和清代宫廷风习

红楼梦两餐制和清代宫廷风习

红楼梦两餐制和清代宫廷风习
红楼梦两餐制和清代宫廷风习

红楼梦的两餐制与清代宫廷风习

周岩壁

本文阐明《红楼梦》中荣国府日常饮食制度是两餐制,即一天吃两顿饭。

这和当时中国大多数人,主要是汉族的一日三餐在建制(conventions)上是迥异的。从餐饮制度上看,此书中的荣国府,反映的是满洲贵族的真实日常生活,这也是清代宫廷风习的微观表现形式。两餐制从文化建构(cultural constructionism)上说,是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的(identification)当时的满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之一。

关键词

红楼梦,两(三)餐制,满洲,宫廷,风习,吃饭

Keywords

A Dream of Red Chamber,3(2)meals per day,Manchu,conventions

太平闲人在《<石头记>读法》中说:“书中大致凡歇落处,每用吃饭;人或以为笑柄,不知大道存焉。”又在《红楼梦》第52回中夹批:“吃饭乃是书要义”。

①尾批家这样说固然有些八股文的陈腐气息;但能看到《红楼梦》对吃饭非常重视——吃饭在书中所占的篇幅,即使不是绝后的,至少也是空前的——可谓具眼!

《红楼梦》中的吃饭(本文只考察日常吃饭,宴席另论),准确地说是荣国府中的日常饮食制度,和平民百姓的大不相同。按周汝昌的观点,“《红楼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小说,即在于它的写实自传体例之一独特性上”。②它对吃饭的描写细致入微,真实体贴。荣国府实行的是固定不变的一日两餐制:早饭和晚饭,根本没有午饭!第58回,皇上的一位老太妃薨了:

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下处用些点心小食,然后入朝,早膳已毕,方退至下处歇息,用过早饭,略下片刻,复入朝侍中晚二祭,方出至下处歇息。用过晚饭方回家。

就是说,因为要参加典礼,贾母等早晨四五点钟就从家里出发,到就近的一个落

脚点,早饭和晚饭都是在这里吃的。一日两餐,古时并不少见。《孟子·滕文公上》云:“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赵岐注:“朝曰饔,夕曰飧。”③可见两餐制源远流长。但红楼梦中的两餐制,实源于对满清皇宫饮食习俗的步趋、效仿。乾隆26(公元1761)年纂成的《国朝宫史》,对康、雍、乾朝的皇宫制度,多有较翔实记载。该书第5卷“典礼”之“礼仪(上)”有“常日视事仪”,对皇帝的一天生活有记录,其中说:“辰刻(8点左右)进膳”;“每日未刻(14点左右)进晚膳”。④朱子彦在《后宫制度研究》一书中引用《清代皇帝怎样用膳》一文云:通常每日分早晚两顿正餐。早餐一般在卯正一刻(壁按:6点15),但有推迟至辰正(8点整),晚餐在午正一刻(12点15),或推迟到未正(14点整)。⑤这和《国朝宫史》的规定相合;但晚清时的皇宫两膳,时间较此又略晚些。

《清稗类钞·饮食类·圣祖一日二餐》:康熙皇帝在张鹏翮祈雨奏疏后批云:“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⑥钱泳在《康熙六巡江浙》中说:康熙38(1699)年,第三次南巡:

上问云:“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两江总督张鹏翮奏云:“此习俗使然。”上笑云:“此事恐尔等亦未能劝化也。”⑦

可以看出这位满洲皇帝,深以吴人一日五餐为奇——其实苏州人是一日三餐,加上半晌两次吃点心,在两餐制的皇帝眼里,就成了五餐!康熙一再对汉人的三餐或五餐制予以讥弹,透漏出满洲文化与汉族文化间跃动的张力,也显明满洲入主中国后,所持的战胜者特有的倨傲与自是。就历史而言,它是传统的南北文化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满洲入关后,其上层深惧部族会被人口众多、文化又较先进的汉族同化。所以,一再不遗余力地强化其民族身份。满清皇帝,始终一贯坚持两餐制,固然与其部族风习有关,同时也是坚守、显明其民族身份(national identity)的策略之一。既然皇帝身体力行两餐制,那么作为旗人的钟鸣鼎食之家自然要亦步亦趋地效法了。

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说,“红楼梦里的排场,犹如宫里的排场的缩影”。⑧这一论断出于自小在紫禁城中长大的中国末代皇帝之口,确实颇具权威性。关于吃饭,溥仪是这样说的:“耗费人力财力物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时间——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戒备下毒而设的。”又在“早膳”下加注:“宫中只吃两餐:‘早膳’即午饭。早晨或午后有时也吃一顿点心。”⑨《爱新觉罗·溥仪日记》宣统12年11月27日(公元1921年1月5日):“八时上课,同浦杰、毓崇共读论语、周礼、礼记、唐诗,听陈师讲通鉴辑览。九时半餐毕。复读左传、谷梁传,听朱师讲大学衍义及写仿、对对联。至十一时功课毕,请安四宫……至四时餐。”⑩

两餐制在清代并不罕见,它和满洲的生活习惯有关,和汉族当时已经稳定下

来的一日三餐有微妙的区别。《清稗类钞·饮食类·日食之次数》:

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日食二次者,朝餐约在十时前后,晚餐则在六时前后。朝餐多肉类,晚餐较淡泊。而早间起床后及朝晚餐之中,亦进点心,多用饼面及茶。○11

大致与荣国府的两餐制相合。但荣国府的进餐时间,与宫中又有差异。第14回,秦可卿死后,王熙凤代理宁国府,规定:“卯正二刻(6点半)我来点卯,巳正(10点)吃早饭。”第6回,周瑞家的领刘老老在凤姐房内等着,刘老老坐在炕上,“陡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倒吓了一跳,展眼接着又是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是王熙凤回房吃饭的时间:自鸣钟总共打了九或十下,就是说吃饭时间是九点或十点。凤姐饭后曾问刘老老“可用了早饭没有?”可知此是吃早饭。周瑞家的领刘老老来时曾说:凤姐吃饭是个空,若迟一步回事的人多,就难说话,再歇了中觉越发没了时候了。可知凤姐早饭后不久即睡中觉,则早饭时间在十点为合理。和溥仪的九点半进早膳亦相去不远。第40回,刘老老诸人在大观园进早餐,用乌木镶银的筷子,凤姐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就试出来了。”和上引溥仪说宫中用银餐具的意图一致。第81回,宝玉奉命再入家塾,代儒规定:宝玉每天早起理书,饭后写字,晌午讲书,念几通文章。和溥仪日记中的读书生活类似。荣国府和宫中不同的是,它的早餐时间是相对固定的,这从王熙凤代理宁国府中可以看出;而溥仪自言进膳时间由皇帝决定;第18回,正月十五这天,太监说元妃未初(13点)用晚膳;正和退位皇帝的话相合。但这是由于此日有特殊的庆典活动,可算例外。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看,皇宫用膳时间大致也有章可循,和贾府的用饭时间五十步之于百步。

第89回,深秋时候,宝玉从家塾回来,见过贾母、王夫人,径回怡红院。袭人上来说,晚饭预备下了。宝玉说:“心里不舒服,你们吃去吧。”于是和衣躺在炕上,“猛听架上钟响,自己低着头看了看表针,已指到酉初二刻(17点半)了。一时小丫头点上灯来。”我们知道后四十回是续作,不像前八十回那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全书只有一处提到“午饭”二字,就出在后续的第109回:贾母生病,妙玉来探看,贾母留饭。妙玉说:“我已吃过午饭了。”但此人既是荣国府的“槛外人”,我们此处也就不论了。然而,高鹗到底也是旗人出身,对贵族生活有所了解。晚饭时间大致不错,只是比曹雪芹所描写的晚饭时间稍晚。

第26回写的是阴历4月25日的事儿。晚饭后,黛玉听说宝玉回来了,就从潇湘馆到怡红院来。“刚到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闪灼,好看异常,因而站住,看了一回。”第62回,是阴历4月26日,据周汝昌考证此日也是曹雪芹生日○12,所以写得浓墨重彩。宝玉吃过晚饭,看香菱和芳官、蕊官等四五个人斗草,后来香菱的裙子弄污了,宝玉又跑回怡红院,让袭人把自己的那条裙子拿来给香菱换上。然后,宝玉回去,又和袭人等商量晚上开寿宴。接住才是“掌灯时分”,林之孝家的领着人四处查夜。上引两处,表明晚饭是在黄昏之前,离天黑还有一大段时间。晚饭是白天的日常活动之一,至迟也在黄昏吃,不像我们现在晚饭是在晚上吃的。当时一夜分为五更,19点左右起更,就是晚上了;起更前一个时辰,即两个钟头是黄昏,所以,对于两餐制而言,晚饭在十六、十七点为合理。又考虑到夏日天长,冬日天短,准确点说,则晚饭在16点半至17点。

萨孟武在《红楼梦记事不忘吃饭》一文中已指出:宁荣二府本已分家,吃饭自不在一处。荣府有赦、政两房,虽未分家,却也异爨。○13总计平常荣国府吃饭的地方有:贾母处,贾赦和邢夫人处,贾政和王夫人处,贾琏和凤姐处。第51回,凤姐和王夫人、贾母商量,说:“天又短又冷,不如以后大嫂子(李纨)带着姑娘们在园子里吃饭。”于是,在大观园里设一厨房。第53回又云:“近日园中姐妹皆在房中吃饭,炊爨饮食甚便。”此前,宝玉、黛玉、迎春、探春、惜春等多数时间是跟着贾母一处吃饭。

荣国府吃饭有一定规矩,尤其是贾母处更是如此。第3回写贾母处吃晚饭:

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傍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嫂子们左右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该如此的。”黛玉方告了坐,就坐了。贾母命王夫人也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坐,方上来,迎春坐右手第一(黛玉对面),探春左第二(挨着黛玉),惜春右第二。傍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傍劝让。外间伺候的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也不闻。饭毕,各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接了茶。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漱了口,又浣手毕,然后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第40回亦云:“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另外,各房吃饭时,要把自己的菜拣两样送给贾母佐餐。这一规矩,贾母曾要求蠲免,却也积习难改。第75回写贾母处晚饭:“贾母见自己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个大捧盒内盛了几色菜,便是各房孝敬的旧规矩。”王夫人吃斋,送来的是一样椒油莼齑酱,贾赦送的两样,鸳鸯说看不出是什么东西。贾政在外书房,送的是一碗鸡髓笋。贾母略尝了两点,便命人将那几样,着人都送回去。

不但各房送菜孝敬贾母,贾母也时时将自己吃的饭赐给大家。第75回,贾母晚饭吃了半碗粥,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盘子果子,独给平儿吃。”德龄回忆她在清宫的生活经历时,说:“(慈禧)太后爱把她吃余剩的东西赏给服侍她的人吃……如她要叫我把余下的东西吃掉或喝掉,那我就不能客气,必先恭恭敬敬的向她磕上一个头,表示对赏赐的感激,接着便把所剩的东西全部吃喝下去。无论我腹中怎么饱胀,也得欣然服从,否则就是故违圣旨,罪在不赦了。”○14看来,慈禧比贾母要严厉得多了;这恐怕是她所具有的无限的权力在作怪。

德龄在清宫回忆录中说:“(慈禧)太后有一种脾气,就是不喜欢在固定地方用膳,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用。”○15慈禧太后的随心所欲,和红楼梦中的老祖宗又有所不同;但贾母吃饭也不是一定在自己下处。第35回,宝玉挨打后,大清早起,贾母等来怡红院看望。“忽有人来请吃饭”,众人随着贾母出来。王夫人恐贾母乏了,便欲让至上房(贾政、王夫人居处)内坐,贾母依允。“王夫人便命丫头忙先去铺设坐位。……王夫人吩咐凤姐儿道:‘老太太的饭放在这里,添了东西来。’凤姐儿答应出去,便命人至贾母那边告诉。那边的婆娘们忙往外

传了,丫头们忙都赶过来,王夫人便命请姑娘们去。请了半天,只有探春、惜春两个来了(迎春、黛玉未来)。少顷饭至,众人调放了桌子……于是凤姐放下四双箸,上面两双,是贾母、薛姨妈,两边是宝钗、湘云的。王夫人、李宫裁等都在下面看着放菜。”此处规仪和第3回的一样。第40回,阴历九月,这天贾母要带刘老老逛大观园,命把早饭摆在秋爽斋的翠晓堂。晚饭则在稻香村吃。

上引第3回、第35回吃饭规仪中,可以看出,贾母吃饭,由孙子媳妇凤姐、李纨服侍,王夫人、邢夫人虽不亲自端饭布菜,也得在旁侍坐;贾母用过饭后,众人才能回去用饭,或在贾母处重新摆饭另用。第55回,凤姐吃饭时,对平儿说,“横竖没人,咱们一处吃饭”。就是说,作为通房大丫头的平儿,按礼,吃饭时也不得与主子平起平坐。最后,“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吃了饭。”第58回,伺候宝玉吃完晚饭,“众人便收出去,小丫头捧沐盆,盥漱毕,袭人等去吃饭。”可见贾府不同辈份,如婆媳,不同阶级(层),如主子、下人之间,不得共餐!而同时,贾母的孙子、(外)孙女,宝玉、黛玉、迎春、探春、惜春等,却能和老太太共同进餐,而不违礼。

这和满族风俗有关。《清稗类钞·风俗类·旗俗重小姑》:“旗俗,家庭之间,礼节最繁重,而未字之小姑,其尊亚于姑,宴居会食,翁姑上坐,小姑侧坐,媳妇则侍立于旁,进盘匜,奉巾帙惟谨,如仆媪焉。”○16

小姑、小叔的尊贵,不光体现在可以坐在老祖宗身边一道吃饭;宝玉、黛玉、迎春、探春、惜春到饭时,一般是有人来请的。第21回,元宵节后不久,宝玉、黛玉、宝钗、湘云,“四人正难分难解,有人来请(往贾母处)吃(晚)饭,方往前边来。那天已是掌灯时分”;宝玉和袭人“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宝玉)吃(早)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几碗饭,仍回自己房中”。第28回,宝玉、黛玉“二人正说话,见丫头(从王夫人处)来请吃(早)饭,遂都往前头(王夫人处)来了。”宝钗已先在这里,凤姐则“在里间房里看着人放(吃饭)桌子”。“正说着,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林黛玉去吃饭。林黛玉也不叫宝玉,便起身扶了那丫头走。那丫头道:‘等着宝二爷一块儿走。’宝玉道:‘我今儿还跟着太太吃罢。’”王夫人这顿吃斋,宝玉、探春、惜春、宝钗,都在这边吃,只有黛玉去贾母处吃饭。也有到了饭时,诸人不待邀请,自己前往的。如,第20回,“宝玉自往上房,同贾母吃(晚)饭”。有时,前往吃饭,又和对长辈的问安合在一起。如,第51回,宝玉请王太医给晴雯看过病后,“方往前边,来贾母、王夫人处问安吃(早)饭”。

那么,早餐和晚餐都吃些什么?前引《清稗类钞》说早餐多肉,晚餐多淡泊。荣国府的两餐大致也是如此。第6回,刘老老眼中的凤姐吃的早饭是,“桌上碗盘罗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第16回,提到凤姐的早饭,有“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第40回,刘老老吃的早餐,有一碗鸽子蛋。第46回,凤姐说有两笼子鹌鹑,要炸了送过来给邢夫人作早餐。第49回,贾母的早餐有一样菜是牛乳蒸羊羔(此羊羔是母羊胞胎中者);贾母又告诉宝玉,“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吧。”晚餐则荤菜要少些,多有稀饭和汤。第49回凤姐对贾

母说晚饭有“稀嫩的野鸡(汤)”。第75回,贾母吃了半碗红稻米粥,又有白米饭。第58回,宝玉的晚饭有一碗火腿鲜笋汤,又有粥。第8回,宝玉、黛玉在薛姨妈家和宝钗一起吃晚饭,有酸笋鸡皮汤、碧粳粥——和荣国府的晚饭类似!

德龄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清宫中的饮食有满汉之别:“汉俗是将所有菜都放在桌子中央,各人用筷自由夹食。满俗却是每人一份,同欧洲各国一样。(慈禧)太后认为,这种吃法很好,又清洁,又省时。”○17红楼梦中的早餐与晚餐,则体现出满人习俗。第55回,写凤姐与平儿一处吃早饭:“凤姐只吃燕窝粥,两碟子精致小菜,每日分例已暂减去。丰儿将平儿的四样分例菜端至桌上,与平儿盛了饭来。”

周汝昌明确指出,“雪芹所写,只限于他自己目睹身经的几年荣府‘末世’,于其未及见的金陵旧事——即曹寅盛日——可说是毫无牵扯。”○18但荣国府日常饮食的奢靡,不但让身临其境的刘老老感慨万千,而且也让后世读者如我辈,叹为观止。第62回,写怡红院里芳官的一顿晚饭:

只见柳家的果遣人送了一个盒子来。春燕接着,揭开看时,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

第6回的庄家人刘老老对当家人王熙凤说,“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呢”!第61回,管大观园厨房的柳嫂,因为迎春的大丫头司棋派莲花儿要“碗鸡蛋,顿得嫩嫩的”,忍不住发牢骚说:“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别说这个,有一年,连草根子还没了的日子还有呢。我劝他们,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将就些儿罢了。吃腻了肠子,天天又闹起故事来了,鸡蛋豆腐,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小炸儿,敢自倒换口味……一处要一样,就是十来样。”比起清宫中膳食的奢侈,红楼梦中的早餐和晚餐,却又显得寒俭了。德龄说:

宫里面有一个特殊习惯:这习惯的来源已不是百年内的事了,因此也没有人能说明它的用意。只知太后或皇上每一次正餐,必须齐齐整整地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来。平均每餐太后所尝的菜,至多不过三四品,余下来的那些,或即弃去,或由女官和那些上级的太监依次享用。○19

朱子彦在《后宫制度研究》中曾转引一份乾隆12(公元1747)年十月一日皇帝晚膳食单。○20用各式菜汤20多种,所用餐具均为金银、珐琅、精品瓷器。似乎尚不及慈禧的奢侈有加。溥仪也说:“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3960斤肉,388只鸡鸭,其中810斤肉和240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皇帝)用的。”○21奢侈的恶习,像滚动的雪球一样,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越滚越大,向着毁灭的深渊,加速前进。宫廷膳食奢靡到了荒谬绝伦、无可理喻的程度!

依照西方后现代理论,红楼梦和满清皇宫中的两餐制,实质上固然是一种社会的文化构建的表现(socially cultural constructionism),但不免受到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牵制。○22就是说,两餐制和三餐制,都要受到正常人的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与周期的制约。长期的历史经验似乎表明,三餐制与人的生理功能更协调一些;两餐制为弥补其不足,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具体说就是:在正常的吃饭之外,增加了进用点心;还有宴席。上引满清宫廷生活也提到进用点

心,不赘。我们只是在最后简略考察一下红楼梦中的点心:第52回,写的是冬天,这日早起,天尚未明,宝玉就起来,要往舅舅王子腾家。“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第77回,贾政要领宝玉、环儿、兰儿去寻秋赏桂,一大早,三人都赶到贾政上房吃面茶(大约是油茶之类)。第36回,“这日午间,薛姨妈母女两个与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里,大家吃西瓜”。这都算两餐之外进点心;当然是广义的点心。

有时候有酒宴插在两餐之间。第31回,端午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端午”。第40和41回,写贾母领刘老老在大观园吃饭游玩。早饭后,不久就在藕香榭附近的“缀锦阁底下吃酒”,宴席后,大家出席散散酒,“随贾母游玩”。“一时只见丫头们来请用点心”。此处对荣国府的点心有详细描写:“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这盒内是两样蒸食:一样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样是松瓤鹅油卷。那盒内是两样炸的:一样只有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小饺儿是螃蟹馅的。“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这些点心都制做得非常灵巧,用凑趣的刘老老的话说是:“我们乡里最巧的姐儿们,剪子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

正因为红楼梦对现实的满洲贵族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摹,也就是对清代皇宫风习妙肖的模仿,才使慈禧太后对这部小说大为喜爱,产生了深刻的认同之感(identification),并以福寿双全的贾母自居,喜欢宫廷内侍称自己为“老太太、老祖宗、老佛爷”。○23所以《栖霞阁野乘》中说“红楼梦包罗顺治、康熙朝八十年之历史”;○24并非空穴来风。红楼梦对满洲贵族生活必然没落的命运作出了如其所是的刻画,对即将灭亡的穷奢极欲的满清宫廷,预先奏出了一部无尽哀惋的安魂之曲!可惜慈禧太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也不可能有那样洞烛幽微的眼光,虽然她曾毫不羞惭地把自己和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相比,自以为过之!

注释

①《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09):5;835。本文红楼梦正文引文,皆据此版本,不再一一注出。

②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影印本),上海三联书店,2008:22

③焦循《孟子正义》(影印1936年诸子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

215

④鄂尔泰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65

⑤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67

⑥徐珂编《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96(1986):6256

⑦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15

⑧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83:48

⑨ibid:49-50

⑩《爱新觉罗·溥仪日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33-4;亦见于《我的前半生》:66

○11同○6:6239

○12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189

○13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岳麓书社,1998:126

○14德龄《御香缥缈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03

○15德龄《清宫中的生活写照》,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22

○16同○6:2212

○17同○15:32

○18同○2:575

○19同○14:57

○20同○5:269-70

○21同○8:52

○22Simon Blackbur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25

○23同○6:394-5

○24孟森等《清代野史》,巴蜀书社,1998:1690

1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 从《红楼梦》看明清世俗小说的雅俗共赏 序言:世俗小说是史明清时代的主流文学,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细致的梳理了中国小说的框架和走向,对明清世俗小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红楼梦》,代表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巅峰。明清世俗小说整体上呈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雅与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着重探讨的概念,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雅与俗主要是围绕着内容和思想展开的。从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角度来体会文学创作对于雅与俗的整合演变,不仅可以实现对明清世俗小说的深刻解读,也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方向。 《红楼梦》剧照 一、明清世俗小说的发展历程 齐鲁大地是明清世俗小说的发源地,《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就诞生于此。《醒世姻缘传》《金瓶梅》出现俗和雅的整合现象:《金

瓶梅》作品故事情节生动,细节描绘精致,语言生动传神,但是呈现出来的爱情故事却是属于文学创作中的俗事。作品对人间情态中“恶”的深度描写又体现了作品深刻的主题,呈现出了文学作品对于“雅”的追求。同理,《醒世姻缘传》也利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了对社会重塑淳朴民风,树立正确伦理价值观念的追求。 《红楼梦》剧照 明清世俗短篇小说主要盛行于苏州吴越之地。短篇世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冯梦龙便在苏州,他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中体现“雅”与“俗”融合的特质,将“雅”的改变引入世俗小说,大力提高了世俗小说在文学中的地位。而凌濛初仿照冯梦龙的《三言》创作的《二拍》更是体现了世俗小说创作对“雅”和“俗”的共同追求:选用了民间百态俗事实现对世人因果报应的伦理教育和惩恶扬善的劝惩。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说将“雅”与“俗”的整合提上了小说创作的日程,开启了明清世俗小说的创作热潮。

红楼梦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高二年文学名著《红楼梦》专题训练 一、判断题 1.《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 2.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 3.《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 4.《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 5.《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 6.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 7.《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 8.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 9.《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 10.《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 11.《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 12.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表达了对王维、杜甫、李白等唐人诗作的欣赏,也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寓情感,不能以辞害意等,这是一种明达通脱的观点。( ) 13.“金陵十二钗”指贾府或和贾府有关系的十二个女性主子,其中年龄最小,辈分也最小的是惜春。( ) 14.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也有很多风雅之事,比如那个著名的“海棠诗社”,在诗社成员中李纨年纪最大,所以大家推举她作裁判。( ) 15.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林黛玉佩戴的是金麒麟。( )

论清朝的婚姻制度

论清代的婚姻制度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婚姻制度,清代的婚姻制度是众多朝代中的一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则是家庭组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我国的婚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不断成熟。“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从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古代的婚姻制度有着其独特的婚姻原则,人们的婚姻受着各种条件的制约。婚姻制度的发展,离不开封建制度的发展,同时却又受着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中国古代婚姻的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有 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关键词】:清代婚姻制度封建制度婚姻条件婚姻解除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我们现代的婚姻制度是由古代的婚姻制度慢慢发展而来的。那么,清朝的婚姻制度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婚姻制度的原则、婚姻的条件、婚礼的过程以及婚姻是如何解除的。下面我就清代的婚姻制度作以下论述。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关前后有一定变化。满族贵族入关之后,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清朝婚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此外还有包办的门当户对、童养媳制度。 首先我说一下清朝人们的婚姻条件。(1)结婚年龄。清朝入关之前,实行早婚制。入关以后,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2)"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大清律例.户律.婚姻.男女婚姻》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封建国家法律赋予尊长对卑幼的主婚权,同时也要求主婚权的行使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对于诸如嫁娶违律、隐瞒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等情况,主婚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清以前家长的主婚权在事实上已经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时,家长主婚权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下来。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中国父母几千年来一直掌握着这个大权,到清朝时,则不管在法律条文上,还是在社会实际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充分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婚姻制度由于剥夺了当事人的自主权,从而使男女私定终身的情况被视为非法。男女的私自结合,不仅为舆论所不齿,而且也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离异的情形之一。(3)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财礼。"婚约约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约未至男家不得强娶,期约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强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无故超过婚约约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归者,女方可以另行择配,但须官府

《明清小说》教案

《明清小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把四大名着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 ③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④明清文化是明清政治、经济的反映,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上层建筑)对文化影响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等媒体获得的已有认知,进一步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成就。 (2)通过设问、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激活学生思维,理解四大古典名着的思想艺术特色。 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它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具有卓越的创造才能和文化素质,我们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着原作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着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制表归纳四大古典文学名着,解决重点;②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与反封建的关系等问题的细致分析,突破重点。 (2)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着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处理方法:①通过提前预习、查找资料化解难点;②将影视音像资料、图文资料和学生已有认知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红楼梦中人》 师:为筹拍版《红楼梦》,北京电视台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红楼选秀活动。从2006年8月至2007年6月,历时十个月,覆盖了全国赛区,一时间赞许者有之,责骂者有之,反响强烈。 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还有呢? 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师:另外三部名着也在开始筹划翻拍,近来中国出现了翻拍名着热,可以看出这四部名着队我们现在的人依然有极大的魅力。大家知不知道四大名着产生于什么时期? 生:明清 师:这四部小说是明清时小说的代表,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读读明清那些迷人的小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明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字。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起来,清朝时继续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繁盛时期,盛开了无数娇艳的花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时期出现如此众多的小说呢。我们一

红楼梦(文字版)

研究人物:贾宝玉、甄宝玉 贾宝玉: 姓名贾宝玉(别名:宝二爷) 职业贾府公子 诗社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出生地金陵荣国府 主要特征叛逆,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 诗评: 西江月·(第三回)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基本概述: 1.出身: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高贵

2.外貌: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思想特征: 贾宝玉厌恶封建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尖锐地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性格分析: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如秦钟)。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也是他叛逆性格的表现。同时,他对八股文深恶痛绝。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

汉书作业

王莽代汉立新之路新朝的覆亡 王莽的发迹之路:平稳地改朝换代,建立新朝。 新朝覆亡的原因:1、托古改制:王莽代汉自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起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民族政策上也进行了重大调整,结果却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危机,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终也招致了自身及其政权的灭亡。 经济领域:土地改革(王莽将西汉社会实际存在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如土地国有制,自耕农所有制和地主所有制),通通改为单一的国家所有制,“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新莽时期的土地改制由于从内容到形式都背离了封建社会的性质和客观经济规律,宣告失败。 奴婢制度:(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货币改制(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五均、六管政策(政府对工商经营及物价进行统管 政治领域:爵位制度(始建国四年二月,王莽以《尚书》、《周官》、《诗经》为依据,仿效西周封建,“授诸侯茅土”,封诸侯二千三百多个);官吏制度;选拔制度;监察制度;吏禄制度;更改政区和地名 文化领域:制礼作乐;优遇儒生倡立古文经学;迷信淫祀大兴 名族政策:名族歧视王莽代汉后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及其征讨四夷的战争,激化了汉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矛盾,损兵折将、劳民伤财,加速了新朝的灭亡,同时也破坏了西汉自立国以来,在与各民族的斗争与融合基础上,苦心经营的民族统一团结局面,致使中原汉族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从此陷入长期的民族仇视战争之中 班固称:“莽之制度烦碎如此,课计不可理,吏终不得禄,各因官职为奸,受取赇赂以自共给。” 班固评改制失败的原因: “动欲慕古,不度时宜”“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莽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专念稽古之事”;“莽意以为制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2,自然灾害《汉书·五行志》:平帝元始二年秋,蝗,遍天下,是时,王莽秉政。“二年,邯郸以北大雨雾,水出,深者数丈,流杀数千人。 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到了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二、汉书艺文字的图书分类方法及学术意义,价值 全志分六大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六略。略下分三十八种、五九六家、一三二六九卷。在《艺文志》中, 班固把西汉时所收集到的自古以来的典籍整理为596家、13269卷。并分为六大类: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每一大类又区分为若干种, 共38种。 汉书艺文字的六分法: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 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 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1,班固《汉书·艺文志》来源于刘向、刘歆的《七略》、《别录》。《汉志》以《七略》为主要依据. 《汉志》对《七略》著录各书有调整去取之处。这些变动, 《汉志》都用“入”、“出入”、“省”字样来标明。汉志》引《七略》文字有所改易.《汉志》改变了《七略》的类属汉志》删略了《七略》的一些题解《汉志》与《七略》著录书名有不同 2《汉志》始创史志目录一体, 使目录成为地位尊贵的正史中的组成部分, 存历代典籍之耍, 开千百年史志目录之局,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便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图

中国古典小说之典型代表《红楼梦》

中国古典小说之典型代表——《红楼梦》 说起中国古典小说集大成者,我们认为非《红楼梦》莫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且不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这份心血精力,单只看书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伏笔暗喻、让人潸然泪下的爱情绝唱、使人扼腕而叹的如花女子,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旷世巨作。 西方有莎士比亚,中国当推曹雪芹。一部《红楼梦》,引得无数“文人”尽折腰,中国的红学,自清朝光绪初年就已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愈加壮大。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等,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历史上,都没有对一本书、一个作者建立过如此庞大的研究派系。着迷于红学的知名作家有胡适、周汝昌、张爱玲、王国维、刘心武等,足可见《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前几年百家讲坛推出的系列节目“揭秘红楼梦”,更是将《红楼梦》推向了一个全民热议的高峰。 究竟为何,一部残书竟能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吸引古往今来如此多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又是为何,中国那么多文坛权威研究多载也无法彻底分析明白? 愚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红楼梦》具有历代古典小说不可比拟的思想高度性。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总体上来讲,《红楼梦》反映了清朝末期的社会现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曹雪芹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故事内容上,《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是历代古典小说的高峰,它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百姓民主思想的觉醒。这已不单纯的是一部小说,它上升到政治层面、制度层面,它所蕴含的思想和精华,早已不是区区几百页薄纸所能承载的了。许多伟人都曾赞誉过《红楼梦》。毛泽东就曾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3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 《红楼梦》的思想高度性自不必多言,它在中国文坛上彪炳千古的第二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艺术高度性。例如其语言文字的精辟生动,故事情节的曲折丰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伏笔暗喻的精妙绝伦,等等。它就像一颗多面的钻石,每一面都能折射出闪动人心的光芒。 鲁迅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中国小说史略》)周

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篇_名著读后感

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篇_名著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曹雪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篇,欢迎大家的阅读。 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

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2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我感觉那个年代的人好可怜啊,连自己的婚事都要让别人去包办,我深有感触。 本故事讲述了黛玉多愁善感,爱哭,而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宝玉的身上有女娲补天中剩下的一块玉,黛玉却没有,但是,宝钗的身上刚好有一把锁。祖宗就认为宝玉和宝钗是注定要在一起的。黛玉听后,活活被气死。后来,祖宗骗宝玉与宝钗成亲,然后,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不是黛玉,而黛玉已身亡,宝玉悲痛欲绝,最后出家当了一个和尚。 我认为那个时候太古板了,连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权利都没有,人物本身并没有错,让人憎恨的只是传统观念: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那么多,想见也见不着,更让宝玉受那样的欺骗。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 名著小说《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名著中的一本,使我受益匪浅。《红楼梦》主主要记叙了贾、史、王、薛四大

第十章 清代的法律制度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 学习重点: 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 一、清代立法思想 “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 参汉,就是吸收明朝的封建法制。 酌金,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 清朝入关不久,即开始将明律译为满文,并对明律略加修订,使之成为清朝法典。顺治三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沿袭明律,稍有删改,但没能认真执行;? (二)《大清律例》的制定 乾隆时期,《大清律例》对《集解》的整理删改。律后增加小注。律后附例,是以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更加严密周详。整部律例共有条例1042条。清初由简单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于完成《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行后,作为“祖宗成法”,律文自乾隆五年以后不再修改,只是每五年一次将新颁的条例续纂入律例。所谓“律一成而不易,例则逐年增删,五年一小修,又五年一大修,通行天下”。这样就使《大清律例》沿用至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直到清末修律时才被《大清现行刑律》代替。 (三)例的制定 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律条与条例,条例与条例之间彼此矛盾冲突,影响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条例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 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 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所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是经过整理编写的事例。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 清朝会典是仿照明朝的会典编成的,康熙二十三年,正式编篡会典。《大清会典》,史称《康熙会典》,后来,四朝又续修了会典。所以清代有“五朝会典”流传下来。《大清会典》是按行政机构分目的,内容包括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等职能及有关制度。从内容看,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大清会典》不仅是清朝行政法规大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理论法学 (一)法学理论 1.法的效益与平等 2.法制的现代化标准 3.法律的权威 4.论法律对人权的保护 5.论“一国两制”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6.论腐败行为的法律控制 7.论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条件 8.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平等 9.论法治的基础 10.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障碍因素 11.论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12.论法律移植的条件和模式 13.论法律关系中的若干问题 14.论法制现代化的途径 15.论法治的模式 16.论法治国家的特征 17.我国法律监督中的若干问题 18.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及其拯救 19.论我国司法改革的目标及评价标准 20.法的本质新探 21.论司法独立制度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22.从立法质量浅析我国法治的实现 23.论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完善 24.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25.判例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可行性研究 26.论错案追究制 27.拿不来的法治——浅谈法治与法的移植28.浅析刘涌二审判决的司法公正问题 29.论“恶法亦法” 30.论中国人的性格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31.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32.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石与障碍 33.自然法思想评析 34.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35.法治与宪政的关系 36.从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出发论法和道德的关系37.论中国当代法学教育 38.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39.我国法律实施状况研究

40.功利主义法学研究 41.主权理念及其变迁 42.论法的渊源 43.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法治进程 44.当代权利理论研究 45.论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46.论权利冲突 47.和谐社会的法律建构 48.论法律的公平价值 49.对法律与权力关系的再认识 50.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 51.社会转型与法律制度创新 52.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基础 53.自然法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 54.西方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制建设 55.政治权威与法律制度的互动 56. 论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 57. 安乐死立法的法理思考 58. 利益冲突与立法过程的民主化 59. 权利冲突引发的法理思考——浅析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冲突 60. 我国“上访”存在原因透析及出路之探索 61.法律解释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62.论法与习惯之间的关系 63.论马克思主义立法观 64.论立法产生的标志 65.论立法权 66.论中国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67.论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权限范围 68.论行政法规的制定 69.论中国地方立法的权限范围 70.论立法主体 71.论立法者的素质和其他条件 72.论专家立法 73.论立法听证制度的法理分析 74.论立法规划 75.论公法与私法之划分 76.正当程序的法理研究 77.立法成本探析 78.论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79.政治权威与法律制度的互动 80.从立法质量浅析我国法治实现的困境

清朝后妃侍寝制度

清朝后妃侍寝制度 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新婚之后,皇后要和皇帝在坤宁宫洞房旁的东暖阁同住三天。 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东侧有体顺堂,便是皇后与皇帝同居待寝的住所。度过新婚之期后,皇 帝仍回养心殿后殿寝宫居住,皇后便选定东西六宫的一处居住。除新婚期之外,平时皇帝 要召幸某妃侍寝,一般都在晚饭时,皇帝亲自翻后妃的绿头牌,皇帝喜欢哪个妃子,便把 那个妃子的绿头牌翻过来,随侍太监心领神会,马上禀知某妃到皇帝寝宫承欢。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皇帝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位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 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 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 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 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被裹着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清朝入关以后,驻防关内的八旗军面对的是纯粹的农业社会以及繁华的市井生活,他 们与游猎驯牧生产逐渐疏远。因此旗人失去了平素维持训练的生活模式,在平淡的农业田 园与五花八门的城市喧闹环境中长大的年轻旗人自幼就无法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而简陋 的八旗军事组织又无理长久维持有效的军事训练,久而久之八旗子弟的军事素质急剧下降。清中期以后关内八旗军的训练废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内的旗人由于没有分配田地耕种, 旗内任职又有限额,造成大量八旗子弟闲散终日,无所事事。于是他们就以养鸟逛街,唱 曲听戏打发时光。朝廷发放的月饷经常被拿去赌博,有的甚至人还未到家饷银就全部花光。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 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 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当然,徐娘的猎物,绝不止季江一人,譬如,瑶光寺中的智远僧人也是其中一位。可 智远毕竟不是编制之人,出入皇宫自然多了诸多盘查,当然,这对于化妆高手徐昭佩而言,本非难题,但逢饥渴难耐之时,便将其化成宫女模样,喊入宫中消遣。但是,常在河边走,难免要湿身的,终于,到了东窗事发的时候了。萧绎可没有高湛的大气度,这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被一个花和尚戴了绿帽子?自尊心备受打击的萧绎,倒丢掉了学术男的包袱,一 个狠心,逼着发妻投井自尽,事后,萧绎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特长,在皇家官方博客上,亲自写了《荡妇秋思赋》一文,述其淫行,以泄其愤。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主要事件: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3、葫芦僧乱判葫芦案;4、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相关练习: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宝玉缘》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

小说红楼梦阅读心得

小说红楼梦阅读心得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 #清高秀丽的林黛玉,豁达明艳的薛宝钗,痴心多情的贾宝玉,望子成龙的贾政,慈祥和蔼的贾母,人情练达的凤姐,

他们组成了一场瑰丽奇异的红楼梦…… 毋庸置疑,林黛玉是众人中最有才情者。她长得真正是倾国倾城、犹若天仙,比薛宝钗还要美上几分,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这也许是对她最好的形容。但为何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呢?因为林黛玉很清高,不懂人情练达,并且她的身子骨很娇弱,时不时就大病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老生病?而且林黛玉老对别人猜疑,贾宝玉去看薛宝钗,她就会起疑心、独自生闷气,谁希望自己的子女老猜疑别人,跟别人不能友好相处而变得没有朋友了呢? 薛宝钗,人情练达、七窍玲珑,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她是最恰当的了。她的才情、容貌也是与林黛玉并齐的,可最后依旧落了个不被丈夫爱的下场,纵使她豁达、宽容、善良、美丽、有才,可她的结局依旧是这样。其实,她比林黛玉还悲惨,林黛玉虽然身死,可贾宝玉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为了林黛玉还去出家当了和尚,而薛宝钗爱着贾宝玉,但贾宝玉却抛弃了她,她又何尝不苦? 这些人物中我最痛恨的是凤姐,表面上看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其实,她心思歹毒,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娶别的女人,通过种种手段不留痕迹地杀了尤二姐;又用掉包计首先让傻里吧唧的傻大姐中计,再让她”碰巧”告诉林黛玉,使林黛玉含恨大病。当贾宝玉稀里糊涂迎娶薛宝钗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洒泪逝去,而贾宝玉却以为自己娶的是林黛玉。太荒唐了,这样的闹剧都是凤姐一手促成的。虽然凤姐最终没落得好下场,但我还是痛恨她,为何要让两个才情品貌俱佳的女

清代的法律制度

清代的法律制度 背景:清承明制,其法律制度直接渊源于明朝,其内容和体系与明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在清朝法制体系中均得到了全面的继承。但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统治的特点,清朝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行了更为广泛、更为严厉的控制。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大兴文字狱 在经济上肆意摧残资本主义萌芽 在法律上全面保护满族贵族特权 对境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司法管理 1、入关前简况 天命五年(1621),努尔哈赤发布《禁单身行路谕》,这是满族政权建立后最早发布的一个成文法规,也是满族法制由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过渡的明显标志 皇太极以大汗谕令的形式颁布了《离主条例》。规定沦为私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人身解放,满族社会已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2、立法指导思想 参汉酌金 皇太极:仿效“古圣王之成法” 摄政王多尔衮:“自后问刑,准依明律”。 政局基本稳定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从简单的借用、模仿,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清朝的统治逐步纳入了儒家法律文化的正统轨道 3、立法概况

《大清律集解附例》 清朝的第一部综合性法典,完成于顺治四年(1647) 其篇目体例一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30门,459条。 《大清律例》 康熙即位后,对大清律及定例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并在每篇正文后增加总注以疏解律义。康熙四十六年完成将《刑部现行则例》分门并入大清律的工作。 但未予颁行 雍正皇帝即位后,以康熙年间的修订为依据,对原有大清律例进行修改。雍正五年(1727)《大清律集解》正式颁行。这次立法活动的重点是对律后所附条例进行分类处理。正式明确了例的法律地位高于律。 乾隆五年(1740),《大清律例》修订完成,正式颁行。篇目结构与明律同 《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是清朝具有行政法性质的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 “以官统事,以事隶官”,逐一介绍了各个国家机构的有关情况。 则例 则例是指某一政府部门或有关某项政务的单行法规汇编。 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 清朝关于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没有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语翻译及赏析40:明清小说《红楼梦(节选)》

红楼梦(节选)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excerpted) [清]曹雪芹 By Tsao Hsueh-chin 楔子 In this busy, dusty world, having accomplished nothing, I suddenly recalled all the girls I had known, considering each in turn, and it dawned on me that aJl of them surpassed me in behaviour and understanding;that I, shameful to say, for all my masculine dignity, fell short of the gentler sex.But since this could never be remedied, it was no use regretting it.There was really nothing to be done.I decided then to make known to all how I, though dressed in silks and delicately nurtured thanks to the imperial favour and my ancestors、virtue, had nevertheless ignored the kindly guidance of my elders as well as the good advice of teachers and friends, with the result that I had wasted half my life and not acquired a single skill. But no matter how unforgivable my crimes, I must not let all the lovely girls i have known pass into oblivion through my wickedness or my desire to hide my shortcomings.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賡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资师友规

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1、《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小说原名《石头记》。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 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该书以这三个人物的爱情悲剧为核心,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来揭露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即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而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曲折反映了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因素。 2、《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王熙凤,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最善玩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晴雯,涉及她的情节有查抄大观园和病补孔雀裘。;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袭人;书中还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她就是刘姥姥。 4、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5、《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6、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7、下列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薛宝钗、林黛玉) (2)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 8、通灵宝玉上刻的铭文是(B ) A、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B、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C、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9、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二回中,有人劝宝玉关心一点仕途经济,他异常反感,以致下令逐客。这人是(A) A、宝钗 B、探春 C、湘云 D、贾雨村 10、“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下列人物中最喜欢这句诗的人是(C) A、宝玉 B、惜春 C、妙玉 D、黛玉 11、根据书中描写,在模样和性格上与林黛玉相似的人除了龄官外,还有(D) A、袭人 B、金钏 C、迎春 D、晴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