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问题与管理策略

张龙江

摘要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与

分析,初步探讨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管理策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参考,促进他们自我意识全面发展,对提升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势管理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从而导致一个新的低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留守儿童的产生。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过亿,其中,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已有为数不多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3]、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缺陷[4-5]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因素方面来了解和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而对留守儿童的内在特点的研究并不多[6]。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属于典型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应该了解其一般状况和外部影响因素,更需要深入了解他们内部心理发展状况。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由于城乡、区域、民族间经济、文化、环境等的差异,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很有必要,对建设和谐社会也起者推动作用。本研究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和特点,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对自我意识发展管理的策略给出分析和指导。

二、自我意识的界定

在自我意识研究的历程中,心理学先驱James于1890年的《心理学原理》一书首次出现了对自我不同方面的归类[7]。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

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朱智贤(1979)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8]。时蓉华(1986)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为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9]。李德显(1997)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的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10]。

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身心状况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它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而第三个层次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是自尊心和自信心;自我调节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条件,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儿童从婴儿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至青春期逐渐成熟,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儿童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则会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社会能力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儿童的人格发生偏差。

三、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和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时间。我国心理学家通过问卷调查认为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如下趋势:(1)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2)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小五到小六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11]。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辨证思维的初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大约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第二飞跃期是初中阶段。韩进之(1985)的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呈现由低到高的曲线形。这一总趋势还呈现在三个上升期和两个平稳期。三个上升期分别是小学一年级至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到初一、初二到高二。两个平稳期分别是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初一到初三。其中,自我评价发展速度较快,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高,但到了初三以后发展缓慢。自我体验的发展,先快后慢成曲线形,但不能理性认识同步

发展[12]。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他们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对其研究尚缺乏,有必要对其自我意识的单一成分发展特点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自信、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心理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探讨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四、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因素

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因此这一方面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发展,儿童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异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偶像崇拜等正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产生全新的影响。探讨一些对农村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新因素是以后的研究重点。笔者主要从年龄、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年龄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年龄影响学生的自我意识。首先,自我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Marsh和Shavelson、Hater假设,自我意识最不稳定的阶段是在青少年时期的中段。Piers和Harris(1964)的研究证实,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于六年级。我国学者杨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13]。杨心德的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4]。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较生理发育相对迟缓,留守儿童尚不能很好的调控认知来适应社会环境。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种形式和方法,是父母各种教育模式的概括。父母采用情感与理解的养育方式,儿童发生抑郁、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较低。如果缺乏正确的关爱,而父母又习惯于过分关注,甚至干涉子女,则儿童更易表现为退缩,回避,交往不良等行为倾向[15]。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要大于父亲,一方面可能与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生活方式有关。母亲承担了大部分的子女养育义务,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女性情感表达

能力强于男性的心理学特征有关。母亲感情细腻,体贴耐心,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较多因而子女对母亲的情感体验深刻。提示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养育方式,父亲则应加强自己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鉴于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常年不在他们身边,父母只能到寒暑假才能对子女进行教育,可以说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存在严重缺陷。笔者建议,父母对子女养育过程,多给予正性情感如爱护、体贴等有利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负性情感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则可使留守儿童缺乏对温暖情感的体验,逐渐产生自卑感、无助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压抑和阻碍。

(三)人际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从3岁开始到青春期,个体增强了社会意识,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个体的眼光是向外部世界的,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进一步确定自己,逐渐明确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作用与地位。留守儿童在学校里认识自己主要途径是“他人的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个体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或着从自身的奖励经历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加以调整或改正,种种这些使个体逐渐形成各种社会角色,对自己社会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很有必要,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在学校他们认识自己是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这些评价如心理的一面镜子,来不断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另外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大,经常与同学游戏或参加团体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和结果会成为这面镜子,通过它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他们发现自己受到周围同学的关心或欢迎,会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这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农村留守儿童不断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促使自我意识发展。

五、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1.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

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身监护和养育子女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多年都不回家看看孩子,对孩子不闻不问。虽然说父母在外打工挣钱非常辛苦,但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

代的。父母如果偶尔回家探望或着利用孩子寒暑假的机会将他们带到身边,这些就会增加父母与亲子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孩子由于对父母的思念而引起的孤独感,这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自我体验和健康的人格。

2.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

很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看管,爷爷奶奶和叔伯阿姨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也未投入太大关注,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种意识。建议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吃穿外,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责任。务必保证留守儿童有一个好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逐步学会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等。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1.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档案,如可以定期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施测,可以发现他们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及时发现和诊治他们出现的心理健康与教育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2.学校应加强寄宿制的管理。

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跟踪管理,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具体说来,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留守儿童在学校里住宿,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他们会逐步学会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从与其他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这对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有重要的作用。

3.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

每年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的节假日,在此期间,留守儿童脱离父母和学校的视线,很难的得到有效的监护,往往儿童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因此,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活动(如暑期中夏令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兴趣和专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他们在自我体验中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高,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最重要的是从这些活动中,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自己,这些对留守儿童的

自我意识发展起者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2]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叶敬忠.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3).

[4]张丽芳,胡燕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7]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Cambridge,MA:Harvard Uinversity,1890.

[8]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3.

[9]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28-229.

[10]李德显.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上海高教研究,1997(7).

[1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132.

[12]韩进之等.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11-18.

[13]杨善堂等.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66.

[14]杨心德.关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5(2).

[15]韩风玲,吴志江等.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自我意识关系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3):131.

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小学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期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档案,摸清实际情况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做了相应的信息准备。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

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网络。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制度保证,关爱有序 1、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 教育。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5篇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5篇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篇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从实际出发,在卞家泉社区及南仓峪村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现将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的,确立工作目标 卞家泉社区位于钢城区开发区,有1300多人,南仓峪村是艾山街道最南边的村,两个村是属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因此,仅靠务农为生的老百姓,其生活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的,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目前有185名学生,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2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

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班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的、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之反思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成为城市里的务工人员,而他们的孩子则留在了农村,留在了爷爷奶奶的身边,农村的学校里就多了这样一批“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很特殊的教育,而德育问题又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工作经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进行论述,同时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品德教育;关心;理解 我所在的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的保合少中心小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保合少镇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方向30公里处,属于城市的郊区。 学校里共有六个班,每个班大约三十人左右,这些孩子来自保合少镇的各个村子,据了解这些学生中差不多有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在我的班上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很 复杂。 有的孩子父母离异,跟着父母中的一方生活。班里有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婚了,她的妈妈又陆续给她找了两个新爸爸,她的妈妈带着她和第一个新爸爸过了两年后又跟着第二

个城里的新爸爸走了,随后她便转学到了城里,可是过了两个月,这个小女孩又回到了我的班级,我问她为什么又回来了,她支支吾吾地说她在城里想她的舅舅,是她的舅舅让她回来的。我听了之后一头雾水,心想怎么会因为想舅舅呢?因为我当时不了解她家里的情况,但她躲闪的眼神让我明白了似乎她不想让我再问下去。 还有一次阳光体育大课间我组织学生们玩丢手绢,丢着丢着,有个学生手里举着一元钱站起来说:“老师,我捡到一元钱。”我接过来问同学们:“这是谁的钱?看看自己的口袋,谁的一元钱丢了?”还没等我说完,一个小女孩慌忙地站起来举手说:“老师,是我的!”我就把钱给了她。放学了,我刚走出教室,有一个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身后,弱弱地跟我说:“老师,那一元钱是我的,我奶奶中午给我,让我放学回家时买作业本的。”我看见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委屈,便问他:“你说的是真的,没有撒谎?”他坚定地点头,眼泪汪汪地说:“我没有撒谎,要不您给我奶奶打电话。”这种情形之下,我便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元钱给了他,让他先拿去买作业本,然后在我的引导下,那个女孩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说了实话。 我班里还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妈妈过世了,他每天和他的姐姐坐“校车”来上学,十一月份的时候,天气渐渐变冷了,有一次做课间操,我看见那个小男孩脚上穿的两只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的班级中有十三个留守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学期的时间里,在孩子缺少父爱母爱的日子里,我是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情感心理等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确保他们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呢? 一、抓住时机,做好与“留守学生”监护人之间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爱。“留守学生”大多是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由于父母不在家,老人自然就十分疼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老人更是疼爱有加,各方面都给予优惠的“政策”,对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问题往往是一笑而过,严重的也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孩子慢慢地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毛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心,怕困难、怕挫折。还有一些“留守学生”家境不富裕,老人整天忙于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还要孩子承担过重的家务活,对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觉?都一概不知道或是根本就没想到关心。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留守学生”,他们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毕竟没有家里自由,有的由于胆小,显得很老实,但一旦离开监护人的监管范围,长期压抑的他们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胆大的,亲戚、朋友根本就管不了,只得顺其自然,由其发展。无论是哪一种,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孩子。

针对这类问题,我及时家访,与监护人共同探讨教育“留守学生”的有效途径,力争为“留守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班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成绩开始逐步下滑。我多次找他谈话,他每次都有承诺,就是不见行动。经过调查,我得知该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在家时管理较好,且方法也科学,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可自从父母外出打工后,爷爷奶奶在很多方面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慢慢的他开始贪玩,甚至迷上了上网。我及时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可老人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家访也无果而终。几天之后,老人来学校给孙子衣服,恰好那节是我的课。我感到此时是和老人谈心的最好时机,于是我把老人拉进了我的办公室,我拿出上学期的考试分数和本学期成绩进行比较,在数字面前老人终于……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该生又回到了以前。 二、倾入真情,让学生找回失去的笑容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对于留守学生而言,在父母目前撒娇、淘气……享受父母的惜爱和呵护都暂时成了一种回忆,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痛苦的精神境界中,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当他们从电话中或偶尔寄回来的汇款单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时,这种感觉会逐渐加剧。原来性格开朗的他们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有的还变得自私、孤僻,成绩也大幅度下滑。不难发现他们此时最想得到的是来自母的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 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新鲜话题。回想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 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与日俱增,所以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摆在我们面 前亟待解决。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的 重中之重,怎样实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 问题。在这个德育多元化时期,我们应以德治校、以德服人,更应该 注重于德育的生活性、审美性和创造性,产生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本人认为:“增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心”,德育教育会有良好的 效果。创造感恩情境激发关怀思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其行为 发展在很大水准上还处于他律的阶段,自律水平非常弱。因为自己的 父母都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 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的态度,因为缺乏即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有行为偏差。国内一个调查发现,很多留 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 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 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种种行为问题,监 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难以控制。而这些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 使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严重影响 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上所述的一些青少年对他人缺乏爱心和责 任感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也不鲜见。这是因为他们对爱缺乏理解,爱心是在别人付出时的培养,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爱的回报越多。懂 得爱的内涵就越深刻,所以要引导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很多留守儿 童没得到父母养育的爱就长大了,他们的父母丢下一岁多的孩子就去 打工了。有的认为父母的爱方法不当,不但不认同、感恩,甚至产生 怨恨情绪。我们以这个切入点,教育学生体会家长的苦,理解父母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的班级中就有5名留守儿童,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孩子缺少父爱母爱的日子里,我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情感心理等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确保他们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呢?。 一、抓住时机,做好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割舍的爱。“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由于父母不在家,老人自然就十分疼爱。尤其是独生子女,老人更是疼爱有加,各方面都给予优惠的“政策”,对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问题往往是一笑而过,严重的也只是说说而已。这样,孩子慢慢地养成了娇气、任性的毛病,习惯以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心,怕困难、怕挫折。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家境不富裕,老人整天忙于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的甚至还要孩子承担过重的家务活,对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觉?都一概不知道或是根本就没想到关心。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的“留守学生”,他们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毕竟没有家里自由,有的由于胆小,显得很老实,但一旦离开监护人的监管范围,长期压抑的他们就有可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胆大的,亲戚、朋友根本就管不了,只得顺其自然,由其发展。无论是哪一种,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孩子。针对这类问题,我及时家访,与监护人共同探讨教育“留守儿童”的有效途径,力争为“留守儿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班有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但自从父母外出打工以后,成绩开始逐步下滑。我多次找他谈话,他每次都有承诺,就是不见行动。经过调查,我得知该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在家时管理较好,且方法也科学,所以成绩一直很好。可自从父母外出打工后,爷爷奶奶在很多方面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慢慢的他开始贪玩,甚至迷上了电子游戏。我及时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可老人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家访也无果而终。几天之后,老人来学校给孙子送伞,恰好那节是我的课。我感到此时是和老人谈心的最好时机,于是我把老人拉进了我的办公室,我拿出上学期的记分册和本学期成绩进行比较,在数字面前老人终于……从那以后我惊喜地发现该生又回到了以前。 二、倾入真情,换回童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在父母目前撒娇、淘气……享受父母的惜爱和呵护都暂时成了一种回忆,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痛苦的精神境界中,他们常常会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当他们从电话中或偶尔寄回来的汇款单中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时,这种感觉会逐渐加剧。原来性格开朗的他们开始变得情绪低落,有的还变得自私、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 研究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绪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总结

初中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致使许多农村孩子远离父母,这些孩子或其祖父母或其亲戚朋友监管,成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歙县留守儿童已突破万名,因此,歙县也被列为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正积极探索完善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网络。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也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我对留守儿童的所处环境、性格成因、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有初浅认知,现剖析如下:一、留守儿童不良性格特征及成因:1、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比吃、比穿、比用、比阔气。打工的父母都觉得欠孩子的情,就在金钱上补偿,而孩子也觉得该用。因此,吃零食成风,过生日请客,更有甚者,花钱请人抄作业、抄考卷。2、读书上进的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应付式读书,甚至厌学逃学。这些孩子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父母也没读多少书,现在依然能够走南闯北赚大钱,比有些读书多的人挣钱多,混个初中毕业,大不了和父母一样闯天下去,照样潇洒。3、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打台球,甚至逃学,有的祖父母年迈体弱管不了孙子,有的祖父母溺爱孙子,没有父母的严肃管教,这些孩子就自由放任,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了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4、个性孤僻、倔强,不能融入集体之中,也不愿和别人交心。孩子的个性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脱离了父母的诱导与培养,孩子的个性必然走样。有了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修整,个性的健康发展就受到严重影响。5、情感脆弱,受不住批评,又喜欢讲哥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案例--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通江县太平小学周彬生 案例背景: 学校的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和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以前很多教师认为一个好教师能给学生上好课,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就算做到尽心尽责了。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个体差异。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去探究的。我们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真正解决孩子种种纠结,才是我们的成功。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人们的意识思想变化无常,农村家庭组合的不稳定是一个显著的社会问题。重组家庭不少,单亲孩子数量增多,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深远的。而今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形成,这些孩子大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孤独、忧虑、失望,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随心所欲等都有表现,不少孩子因长期留守或家庭原因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教育人敢于面对现实,担当起教书又育人的的双重任务。努力培养学生优良德行势在必行。 主要做法: 一、开展大家访活动,通过家校沟通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 我们太平小学把每年三月和十月定为“家访月”。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班级每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监护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学生在家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学生自身习惯和爱好等;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健康、品行各方面信息。以便共同管理,同心关注孩子健康成长,这对经济不发达的我们这一带农村地区,孩子读书成才“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成为家长们唯一的希望。所以关注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我们在家访中

留守儿童工作小结

留守儿童工作小结 一、基本情况 我镇是一个劳务输出大镇,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导致我校在校生中“留守儿童”人数居高不下,有的学校竟达在校生数的40%,如中心小学仅XX年春学期就有“留守儿童”126名。隔代抚养现象十分突出: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基本不作要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各学科基础薄弱……。“留守儿童”群体亟待关注。 二、主要做法 1、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每学期伊始,各校都安排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对本班“留守儿童”情况深入了解,登记造册,统计汇总。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 2、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主动、真诚地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 (1) 思想上及时沟通。平时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凸显课堂内外师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坚持做到无话不谈。 (2) 学习上优先辅导。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每位留守儿童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班级同学成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小伙伴的关怀与温暖。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或成长记录袋。 (3) 生活上优先照顾。提倡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对中午在校就餐的留守儿童,安排教师给予专项的辅导。

3、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适时与家长联系,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例如:XX年春学期,中心小学三年级沈周宇同学,父母外出上海打工,爷爷奶奶溺爱,造成其在学习上有冷热病,经常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在品行上说谎,在性格上任性、孤僻。授课老师经多次批评教育无果后,学校安排了经验丰富的余宏华老师负责帮扶。余老师通过沟通交流得知其主要是思念父母所致,于是其随即拔通了其父亲的手机(为了方便与家长联系,学校登记了每位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沈周宇同学与父母通了话,一番交流后,其父母答应在“十一”长假回来团聚,并经常与家里和孩子通话,了解和督促其学习和生活。目前,沈周宇同学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上学期期中检测还名列前茅。结对帮扶能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开展留守儿童专项表彰,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每年“六一”期间,在举行庆祝活动的同时,镇中心校都要表彰一批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以引导他们平时刻苦学习,磨炼意志,端正品行,长大后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下符桥镇中心学校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镇留守儿童情况。4月份,我镇对全镇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以村以校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并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家底清、情况明。到目前为止,已为193名留守儿童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80%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20%寄托老师和亲戚看护,而隔代看护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如心理不平衡,常常感到自卑、孤独、忧虑、失望;生活无规律,生活习惯相对较差;缺乏学习自觉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厌学情绪严重;任性、自私、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等。 二、制定方案,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镇妇联联合中心校、团委、关工委在全镇开展了“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系列活动,并制定《涌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 绪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_1

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定,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视力故乡,同时需要其他亲人或托付人照应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具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年起,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这一年多来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治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了工作目标 经过对留守儿童咨询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寻到了妨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狠抓降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欢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并且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别断提高了广阔未成年人的结合素养。 二、要紧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陶建志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打算,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别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特意档案和联系卡,经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 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全镇确立了七十一对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寻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培养了更多的优秀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中心学校做到了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托付监护人的座谈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欢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问,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别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日子态度,培养正确的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中心学校积极研究了科学考核评估的方法,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了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了托付监护人的培训教育。 3、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制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治理。

最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最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范文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XX年,我校深入开展扶贫助学百千万工程活动,现将一学期开展这一活动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我班目前有28名学生,父母均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就有17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暖和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贫困山区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

大未成年人的结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暖和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每组推荐12名典型学生与其他学生结对,帮扶学生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