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沃伊采克_一个小人物的悲剧_毕希纳戏剧_沃伊采克_评析

沃伊采克_一个小人物的悲剧_毕希纳戏剧_沃伊采克_评析

沃伊采克_一个小人物的悲剧_毕希纳戏剧_沃伊采克_评析
沃伊采克_一个小人物的悲剧_毕希纳戏剧_沃伊采克_评析

摘要德国杰出的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是第一部写小人物的现代社会悲剧,他用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里被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最终走上这条犯罪道路后面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而开拓了现代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毕西纳沃伊采克现代社会悲剧

在西方悲剧史上,悲剧的主人公都是那些有社会地位的人。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悲剧,古希腊悲剧表现的是神和英雄的悲壮故事,比如俄狄浦斯王、俄瑞斯特斯、美狄亚;在莎士比亚悲剧中则是王公贵族、帝王将相,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安东尼与克里奥佩屈拉;到了19世纪初,悲剧主人公则是传奇英雄,如雨果笔下的欧纳尼;而到了19世纪中下叶,悲剧主人公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资产阶级取代了以往悲剧中主人公的贵族身份,表现的是现当代中产阶级的悲剧性故事,例如,易卜生的《布朗德》、《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海达·高布勒》、《罗斯马庄》、《建筑师》;斯特林堡的《父亲》、《朱丽小姐》,《鬼魂奏鸣曲》等戏剧,主人公多是中产阶级或者没落贵族,他们的精神困境往往是剧作家所关注的。易卜生和斯特林堡作为现代悲剧的先驱,他们的创作对现代悲剧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主题的开掘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则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中最底层的人们,第一个开始创作了无产阶级小人物的悲剧,从而开拓了现代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特点。小人物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人物,毕希纳的杰作《沃伊采克》是第一部写小人物的现代社会悲剧。

一、毕希纳简介

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德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德国现代文学的先行者。1813年10月17日诞生于德国黑森州一个医生世家。1834年受欧洲革命思潮影响,毕希纳加入秘密革命团体“人权协会”。同年7月他起草第一份传单,即“黑森快报”,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号召农民拿起武器,推翻封建贵族统治,他的“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的口号传诵一时,开创了“传单文学”之先例。结果有人告密,受到警方通缉,毕希纳不得不逃亡斯特拉斯堡。1835年创作《丹东之死》,小说《棱茨》。1836年9月因为他的学术论文《论鲤鱼的

沃伊采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

——

—毕希纳戏剧《沃伊采克》评析

○刘明厚

戏剧戏曲学

神经系统》,毕希纳被瑞士苏黎世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18日,毕希纳应聘前往苏黎世,1837年2月2日,就在他准备讲授“从笛卡尔到斯宾诺莎的哲学史”的时候,得了伤寒而不幸去世,年仅24岁。

才华横溢的毕希纳短暂的一生总共写过三部戏剧: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剧《丹东之死》、政治讽刺剧《莱昂瑟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以及一部中篇小说《棱茨》。这位不到24岁的作家在德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被奉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以毕希纳命名,“毕希纳文学奖”在德国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契(GeorgLukaes,1885-1971)评价毕希纳“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中,他是莎士比亚和歌德的后继者。”德国著名诗人格奥尔格·赫尔威格说他“本应成为我们的指路明星”,可是过早的殒落了。但是他的作品却“像一块宝石,里面闪耀着永恒的光芒”[1](P3)。

1921年毕希纳的《沃伊采克》被奥地利音乐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Berg,1885—1935)改编为歌剧《沃采克》,成为无调性歌剧的代表作品。中国观众了解这部作品,最早由林兆华和尤尔根·弗里姆一起以片段的形式搬演于北京舞台,那是1989年的事情;2001年,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顾雷导演《沃伊采克》全本剧,成为当年校园戏剧最受瞩目的演出之一;2002年,该剧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连演四场,拉开了“2002年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的序幕。2009年10月,《沃伊采克》由上海友缘剧社在徐汇区“下河迷仓”剧场公演;2009年夏天,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被搬上中国辽宁大剧院舞台,导演王延松。

二、现代社会小人物的悲剧

毕希纳的《沃伊采克》是第一部西方现代社会悲剧。此剧写于1836-1837年,未完成。1879年收入毕希纳著作的第一个版本弗兰佐斯版;1967年又运用现代照相技术出了文字上准确的版本汉堡版。第一个版本的问世,立即引起德国著名戏剧家、19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霍普特曼(1862-1946)的注意,认为此剧非同一般,在他的推动下,后来又在弗兰克·魏德金德(1864-1918)的影响下,《沃伊采克》于1913年首次被搬上德国舞台。

《沃伊采克》剧中的主人公沃伊采克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而且同姓,是一个杀人犯。现实生活中的沃伊采克生于1780年,13岁成了孤儿,不得不到处流浪,靠给人打工养活自己。为了生存,他当过理发师,制作过假发,当过兵,参加过各种军队。25岁那年,沃伊采克在加入瑞典军队时爱上了一个姑娘,与她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证明文件不足,未能去教堂结婚。后来沃伊采克遗弃了她们母子,不过这件事让他非常后悔。1818年沃伊采克回到莱比锡,38岁的他还是光棍一条,这时42岁的寡妇伍斯特太太走进了他寂寞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位太太又与别的士兵来往。沃伊采克又嫉妒又愤恨,可他连自己都养不活,有的时候甚至到了乞讨的地步,他靠什么来挽回伍斯特太太的关系呢?生存困境中的沃伊采克最后把一腔怒气发泄在这个女人身上,当他得知伍斯特太太没有践约是因为她跟一个大兵出去时,他一怒之下,于1821年6月3日,在莱比锡桑德加斯的一家门厅用刀刺死了与他相好过的伍斯特太太。

毕希纳的剧本《沃伊采克》就是以德国1821年这一谋杀事件为蓝本,创作出了一部杰出的现代社会悲剧。

沃伊采克从一开始就被社会边缘化了,尽管他想做一个有尊严的堂堂男子汉,他却是有钱人使唤、支配、嘲笑取乐的对象,他甚至连与自己的女人、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被剥夺了。为了能养活他所爱的贫民女子玛丽和他们的一个孩子,沃伊采克一直在想方设法打工挣钱,他一面兼任军队里一个上尉的理发师,还要为他割荆条;同时,他又出卖自己的身体供一个医生作实验。医生的实验十分苛刻,规定沃伊采克每天只准吃豌豆,不能吃粮食和其他任何食物。这场人体实验的结果导致沃伊采克的身体日益虚弱,不时的头晕目眩,产生幻觉。当他与士兵安德列斯一起在丛林里割荆条的时候,沃伊采克眼前充满了可怖的幻觉,一会儿看到地上长出了蘑菇,一会儿看到天上有火球在燃烧,一会儿又觉得有人在背后追他,还有骷髅头,沃伊采克显得极度的紧张,

精神上都有点失常了。而他的实验医生却毫无怜悯之心,反而很高兴地看到吃了三个多月豌豆之后沃伊采克在生理上、精神上的变化,让他赤身裸体站在学生们面前,当作有趣的病例向他的学生们展览。这个时候沃伊采克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供医学实验用的“小白鼠”。

医生:您们来看,这个人,三个月来他一直在吃豌豆,除了豌豆别的什么都不吃,您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对他有没有影响,您们摸摸他的脉:他的脉跳得多么不均匀啊!还有这只、这两只眼睛!沃伊采克:大夫先生,我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医生:勇敢些!沃伊采克,还有几天实验就结束了。先生们,您们来摸一摸,摸摸他的脉。(大学生们过来摸沃伊采克的太阳穴、脉搏和胸部)沃伊采克,把你的耳朵动一动给这些先生们瞧瞧!先生们,我早就想让您们开开眼了,他身上有两块肌肉会动。开始吧,打起精神来!

沃伊采克:唉,大夫先生!

医生:畜生,想让我来揪你的耳朵吗?你打算像那只猫似的溜走吗?看,先生们,人就是这样慢慢地变成愚蠢的驴子的,这往往是女人教育的结果。你老娘为了留作纪念温柔地拔去了你多少根头发?这几天你的头发越来越稀了。对了,先生们,这可能都是吃豌豆的结果[1](P250)。

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令人尊敬的,在造福人类的前提下他做科学的人体实验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从这位对学生们侃侃而谈的医生的言语中,分明看到了他是在当众侮辱沃伊采克,把他当作动物而不是一个人看待,毫无职业道德。其中一个细节就是让沃伊采克动一动他的耳朵,逼他做与医学实验无关的事情,将他当猴耍,当众侮辱他。而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医学院大学生们竟对此无动于衷,对穷人的鄙视,使他们变得麻木、冷酷无情。

作为一个小人物,沃伊采克同时还要受到来自上尉的嘲讽。就因为沃伊采克和玛丽没有钱到教堂去登记结婚,他在上尉眼里就是个不道德的人,他的孩子因此成为被人耻笑的私生子。他一边享受沃伊采克为他刮脸的服务,一边向他大谈关于时间的哲理,以及道德问题。这就跟那位医生在街上碰见一时憋不住尿偶尔对墙撒尿的沃伊采克,结果对他大谈自由意志一样,肆意践踏穷人的尊严。

上尉:沃伊采克,你真缺德,你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你说什么血和肉吗?好,如果下过雨以后,我躺在窗前,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穿白色丝袜的女人,看着她们怎样跳过小巷——

—该死呀,沃伊采克——

—那时候我的心里也会产生爱情。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沃伊采克,别忘了道德,道德!以后,我该怎样消磨时光呢?我总是对自己说:你是个有道德的人,(动感情地)一个好人,一个好人。

沃伊采克:是的,上尉先生,道德!我没听说过这样的道德。您认为我们是下贱的人,干那种事是不道德的,而且这种人生来就是这样。但是,假如我是一位先生,有一顶礼帽、一块怀表和一件大礼服;假如我还会说几句文绉绉的话,那我早就成为有道德的人啦。在道德周围必须有些漂亮玩艺儿,上尉先生。然而,我却是一个穷光蛋啊![1](P225)

在这段对话里,毕希纳告诉我们,按照现代社会法则钱就是身份,钱就是道德,钱就是地位,钱能够拥有最高的话语权。沃伊采克是个穷人,他一无所有,那么他在有钱人眼里就什么也不是了。不过,沃伊采克告诉上尉他是缺钱但不缺尊严,他的反击是严肃的,认真的,激烈的,他严肃地向上尉指出体面的外表与内在的道德没有根本的联系。这是全剧中沃伊采克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为维护人的尊严最质朴最铿锵有力的话。

当医生指责沃伊采克像狗一样随地撒尿,而尿也是他的实验品时,他也认为沃伊采克没有信誉没有道德。然而,难道是沃伊采克自愿落到现在这个地步吗?毕希纳对这个为生存而不得不出卖苦力的沃伊采克充满了同情,他在1834年2月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不藐视任何人,尤其不因为某人的智力和教育而藐视他,因为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成为一个傻瓜或者犯罪的因素,——

—因为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大家都将会一样;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理智仅仅是我们的精神本质的一个极小的则面,而教育只不过是这

种本质的很偶然的形式”[1](P272)。

生存的压力、难捱的饥饿和医学实验后身体的副作用,沃伊采克还能够忍受,但是,外部世界对他精神上的侵犯是他不能承受的。正在沃伊采克为养家糊口而四处奔波的时候,有人在觊觎他的女人玛丽。鼓手长在经过玛丽窗口时为玛丽的美貌与性感动了心,一心要把她勾上手。而玛丽也被鼓手长健壮的身材所吸引,和鼓手长相比,她的瘦骨伶仃的男人沃伊采克实在太可怜了,用上尉的话说沃伊采克的“影子细得像一条蜘蛛腿似的!”这两个男人的反差是如此之大,搅乱了这年轻贫女的心绪。后来,鼓手长在一个中土的帮忙下,真的把玛丽勾引上了手。

沃伊采克被蒙在鼓里,他曾对玛丽有一对闪闪发亮的耳环起过疑心,但玛丽说是捡到的,他就没有追究下去。直到有一天在大街上,他被上尉和医生拦住了去路,再次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上尉告诉他玛丽被一个大胡子男人搞上了手,“沃伊采克,你在饭碗里没有发现过一根胡子吗?”“你也许还能在那两片嘴唇上找到一根”[1](P241)。这个伊阿古式的男人一次次煽阴风点鬼火,在沃伊采克心里播下举世男人最痛恨的种子——

—女人的不忠实。本来就心绪不宁的沃伊采克简直紧张极了,他脸色苍白地说道:“上尉,我是个穷人——

—在这世界上除了她以外,我什么也没有了,上尉先生,您要是开玩笑——

—”[1](P241)这消息对他来说如同是五雷轰顶,他不愿意相信,“我们打赌吧!这是不可能的!他妈的,他妈的,不可能的!”他掩饰不住他的愤怒与疑虑,大声叫道,在对玛丽是该怀疑还是该相信的痛苦纠结中不能自拔,“是与不是,到底哪个正确?是‘不是’欠‘是’的呢?还是‘是’欠‘不是’的呢?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一想”[1](P242)。沃伊采克像哈姆雷特一样反复在“tobeornottobe”中困扰。他想保持冷静慢慢地离开,实际上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步流星越走越快。而那位毫无恻隐之心的医生还在幸灾乐祸,有滋有味地评述他观察沃伊采克在受了刺激以后的各种细微的外部表现。

如果说沃伊采克先前是因为吃了几个月的豌豆而产生出的眩晕与幻觉,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而这以后则是心理上的焦虑与变异。沃伊采克开始以怀疑的目光观察玛丽的一举一动,“奥赛罗”在他身上复活了,他望着玛丽说:“多么深重的罪孽啊!……再见吧,玛丽,你美得像罪恶——

—死罪会有这么美吗?”[1](P243)。这个社会最最底层的“奥赛罗”本该在军营警卫室里值夜班,因为心里不放心玛丽,他赶到一家酒馆,亲眼看到鼓手长正紧搂着玛丽旋转飞舞,他感到一阵天旋地转,随即疯狂地冲出酒馆,跑到树林边,疯狂地叫喊,“刺死她!死,死——

—死!!”他向着苍天向大自然宣泄着他的愤怒。第二天,处处遭人鄙视的沃伊采克鼓起勇气去找鼓手长算账,结果他根本不是鼓手长的对手,反而挨了一顿揍,这使他更加郁闷。男人的尊严使他憋不下这口气,他不能够忍气吞声,即便是最卑微的动物也有自己的尊严。沃伊采克开始时常梦见刀子,这意味着他起了杀心,杀死自己的情人玛丽,这是他在受了侮辱之后唯一可以做得到的,这个被社会逼的走投无路的沃伊采克终于以自己的方式向社会作出反击。在一个月色血红的夜晚,沃伊采克将玛丽带到林子里,用刀把她捅死了。他本人也在一片池塘里得到了解脱。

《沃伊采克》是一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与古典悲剧相比,他一文不名,出身卑微,没有悲天悯人的英雄事迹,也没有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但是,沃伊采克却是现代社会中千千万万为生存而挣扎、拼搏的小人物中的一个,是人类的一个代表。贫穷,不是他的自主选择,他被现实社会、被命运无情地抛在这种不幸的生存困境里,他不得不去面对。贫穷让他成为医生的只准吃豌豆的“小白鼠”,贫穷剥夺了他自由撒尿的权力,贫穷让他无法与心爱的女人到教堂规规矩矩地正式结婚,贫穷让他的儿子成为世人鄙视的私生子,贫穷让他扣上了一顶没有道德的帽子,贫穷让他成为上校、医生等有钱人嘲笑取乐子的对象,贫穷剥夺了他与自己的女人厮守的家庭生活而不得不去军营值班守夜、白天干活挣钱;贫穷让可怜的玛丽经不住诱惑,贫穷剥夺了沃伊采克在世界上唯一属于自己的女人,贫穷让他备受屈辱反而挨了偷他女人的鼓手长的揍,贫穷剥夺了这个小人物的一切自由,带给他巨大的灾难。沃伊采克无法与强大的社会抗衡,剩下的唯一的

自由就是向背叛自己的女人复仇。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现代社会里,沃伊采克将尖刀刺向了比他更弱小的女人。不幸啊,不平等的现实社会,造成了这部小人物的悲剧!

三、《沃伊采克》的现代性与艺术特点

在毕希纳这部以沃伊采克为悲剧中心的作品里,还保留着一些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线,沃伊采克与玛丽的爱情故事从铺垫、转折到灾难还基本上算清晰可见。不过,毕希纳没有刻意去渲染它们,而是用一反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来揭示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的沃伊采克最终走上这条犯罪道路后面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后来的现代派、后现代派戏剧家的启迪是深刻的。

(一)荒诞与异化

《沃伊采克》的同名主人公从一个守法的公民,依靠自己的劳动挣钱养家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沦为一个杀人罪犯,谋杀的对象是他曾爱过的女人。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情杀。然而,像沃伊采克这样一个老实人,他连投机取巧都不会,当他为生活所迫成为医生手中的实验对象,天天只能吃豌豆时,他宁肯忍受生理上的痛苦反应,也不弄虚作假。那么,他怎么会成为杀人犯?这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

沃伊采克的遭遇告诉我们,身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里,金钱的威力是如此强大,它衡量着人的高低贵贱,掌握着人们的命运,它堂而皇之地对人性进行腐蚀对家庭进行破坏。就连像沃伊采克这样一个善良本分的人,其天性都能被金钱构筑起来的现实社会所异化,这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我们为什么要去指责可怜的玛丽呢?作为一个女人,她只是顺从了自己的天性。她第一眼看到雄赳赳气昂昂走过窗口的鼓手长时还没有真正动了芳心,只是欣赏他,赞他“像一头雄狮”。鼓手长为她的性感、美貌所吸引,送她一对金灿灿的耳环欲勾引她时,玛丽没有拒绝,在小镜子面前喜滋滋地左顾右盼,很自然地流露出女人爱美的天性。然而,当她从沃伊采克手里接过军饷看着他又匆匆离去时,她觉得自己有愧于他,恨自己经不住诱惑,“我真是一个坏女人啊!我要是能把自己刺死多好啊。——

—唉!这是什么世道!让一切人,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通通都见鬼去吧!”[1](P235)这番独白表明玛丽并不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她体贴她的男人,不想伤害辛辛苦苦在外挣钱养家的沃伊采克,在感情与理性的内心冲突中,理性最初是占上风的。

但是,玛丽毕竟是女人,她的感情是自然的随心而动。她被孤零零地抛在空荡荡的小屋子里守着孩子,等待着沃伊采克回来,生活单调而乏味,困窘而寂寞。充满阳刚之气的鼓手长的突然出现,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对方的热情点亮了她无趣乏味的生活,她背着沃伊采克跟着鼓手长去酒店跳舞、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激动。但是,当两个男人厮打起来时,玛丽害怕了,她毕竟不是“卡门”,她是个从属于男人而不是自己的女人,她不想让沃伊采克受到伤害,更害怕自己成为男人愤怒的牺牲品。玛丽读着《圣经》向上帝忏悔,然而,这并不能阻止灾难向她逼近。在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玛丽不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她的命运是男人操纵的。在一个月亮如血的晚上,她跟着沃伊采克到树林里散步,她从沃伊采克的暗藏杀机的只言片语里意识死亡的阴影,她想往回走,她的救命声刚刚响起,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脸色苍白的沃伊采克拔出刀刺向她,随后又割断了她的喉咙。玛丽的鲜血与月光的血色互相照应,融为一体,这个与沃伊采克相爱了两年的女人就这样回归于大自然的怀抱,归于大自然的宁静。玛丽的死是荒诞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她不过是男人口中的一块肉,当弱小的一方得不到她时宁可把她毁灭掉。

玛丽之死,满足了沃伊采克的报复欲望,他的野性像脱了缰绳的马变得更加疯狂了。他跑回到酒馆开始跳舞,像鼓手长一样搂着一个女人疯狂地旋转,又唱又跳,尽情作乐,他想在癫狂中麻醉自己,让自己暂时不去回想那场血腥的残杀。直到他身上的血迹被人发现后,他惊慌地跑回树林里,找到躺在血泊中的冰冷的玛丽,对着尸体诉说自己的心绪,爱与死融为一体,其间竟深藏着如此荒谬的同一性。接着他又去找他那把作案工具——

—带血的尖刀,并把刀扔进了池塘。他想到要掩盖罪责,要把刀子藏到别人摸不着的

更远的地方,还要洗净身上的污血,于是,沃伊采克一步一步向池塘深处走去,并消失在那里,黑暗与寂静掩埋了他和不幸的玛丽。

在这部悲剧里,我们感受到了荒诞。感情本没有高低贵贱,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沃伊采克与玛丽来说,在充满金钱的现实生活里,感情是抵御不过物质的诱惑的,男人狭隘的自尊心却能泯灭人性。沃伊采克丧失了自己的天性,走向其反面,人因此变成非人。毕希纳探索社会与人性异化的过程是严肃的,指出沃伊采克异化的根源主要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他由于受到鼓手长、医生、上尉等社会因素的刺激而表现出异化倾向,变得敏感、神经质,发展到最后变得残酷无情。他在物质世界面前一直是充满着敌视,深感自己的渺小与无所适从,从而走向极端,走向悲剧。毕希纳怀着对这类小人物的巨大同情,把沃伊采克上升为世界戏剧中第一个小人物的悲剧形象。

(二)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编剧法

这是一部非线型的戏剧,在编剧上毕希纳抛开了传统的编剧手法,而采用了插曲式多场次的叙述戏剧的表现手段,地点与场景不断地转换,上下场之间并无逻辑上的关联。根据李士勋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的《沃伊采克》看,全剧共分24场:

1.在上尉的住处

2.旷野。城市在远方

3.城市

4.货摊。灯火。人群

5.灯火辉煌的货摊内部

6.玛丽的小屋

7.在医生家里

8.玛丽的小屋

9.大街上

10.玛丽的小屋

11.值班室

12.酒店

13.旷野

14.兵营的一个房间

15.医生的院子里

16.兵营大院

17.酒店

18.杂货店

19.玛丽的小屋

20.兵营

21.街道

22.靠近池塘的树林边

23.酒店

24.池塘边

从上面对场景地点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毕希纳这部戏剧从城市到旷野,从上尉的住所到杂耍场,从贫女玛丽的小屋到高高在上的医生家的庭院,从兵营大院到值班室,从马路街道到嘈杂的集市货摊,从酒店到小杂货店……非常的随性。这种地点的切换是电影蒙太奇式,晚于这部《沃伊采克》很多年出现的表现主义戏剧就呈现出这一编剧上的特点,没有场与场之间逻辑关系,观众必须参与其中,紧紧追随着剧中主人公沃伊采克越来越焦虑不安的心理变化,感受他那仅存的自尊心被践踏后的愤怒,在爱恨中撕扯,直至起了杀心。

与此相关的是时间上的跳跃性。《沃伊采克》在时间上没有明晰的前后逻辑,只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就像他的地点不断转换一样。可以说,场与场之间的随性转换,出自主人公心境心情的起伏变化,事件与时间的前后逻辑关系就可以忽略不究了。

此外,除了沃伊采克、玛丽、安德列斯等有名字的人物外,剧中其他人都不过是符号,如上尉、医生、鼓手长、叫卖商人、货摊老板、祖母、帮工甲、乙、酒店老板等,显现出现代派戏剧的特点之一。毕希纳的人物不再是传统戏剧中个性化的人物,他的这些符号化的人往往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如那位给孩子们讲黑色童话的老祖母,她的出现就很突兀,不过她的故事却值得琢磨,颇具意蕴。

由此我们可以说《沃伊采克》这部戏剧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表现主义的。它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最后在社会的歧视和虐待下犯下杀人之罪的悲剧;在编剧手法上,它开创了德国表现主义戏剧的全新的编剧手法。毕希纳被公认为表现主义戏剧先驱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三)隐喻与象征

在《沃伊采克》这部戏剧中,有一个插曲式

的人物讲着奇怪的童话故事,这个人就是老奶奶。毕希纳没有交代这位老奶奶与剧中任何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她就这么突然出现了。一群小姑娘本来要玛丽给她们唱歌,心事重重的玛丽拒绝了,于是老奶奶就给这群小姑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他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亲人都死了,世界上一个人也没有了,都死光了,他走啊走啊,白天黑夜地哭啊哭啊,因为世界上一个人也没有了。后来呀,他就想到天上去,月亮那么亲切地望着他,后来,他果真到了月亮上,可是他发现月亮原来是一块烂木头。于是他又朝太阳走去,他终于来到太阳上,可是太阳原来是一朵开败了的向日葵花。他又来到星星上,星星原来是一群金蚊子,它们都躲起来了,就像会唱歌的鸟儿藏进树林子里似的。这个孩子又回到地上,他发现地球变成了一个打翻的罐子,他感到孤独极了,这时候,他就坐在那只罐子上又哭起来,直到现在,他还坐在那儿哭,孤零零的,十分可怜。”[1](P256)

这是一个黑色童话,具有隐喻性与象征性。这就是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苦无依,根本看不到一丝希望。那看起来温柔的月亮、热情的太阳、闪闪烁烁的星星,其实是象征我们这个浮华的、色彩斑斓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外表非常吸引人,但是真正走进去却是令人痛心的失望,因为它们是腐朽的、空洞的、衰败的,真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故事中那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则隐喻失去了宗教信仰的西方人,天父圣母不存在了,精神寄托空虚了,人,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天上、人间,整个世界就没有一块干净的、安全的地方,正如故事里描绘的月亮是一块烂木头,太阳是一朵开败的向日葵,星星原来是一群金蚊子,既孤独又害怕的男孩哭泣着又回到地球上,却发现地球是一只打翻的罐子,乱七八糟,根本没有立足之处。更可怕的是孩子看不到一个人影,孤零零的,这一意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严重的隔阂,孩子的哭泣发自他彻底绝望的心底。这个黑色童话的意蕴非常清晰地传递出现代人就像那个孩子一样感到彻头彻尾的绝望与孤独。这个黑色的童话故事,又印证了酒店里的帮工甲先前说过的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话“地球上的一切东西都是虚幻的。”[1](P247)

作为西方戏剧史上第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社会悲剧,《沃伊采克》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里被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不过,在饱受摧残之后他依然能够拥有人的尊严,沃伊采克因此会沦为一个谋杀犯。毕希纳给沃伊采克安排的凶杀地点从真实事件的门厅改换在室外,在一片没有人影的树林子里,在大自然里进行,这给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那高悬在漆黑夜空中的月亮“像一块血红的铁”(玛丽语),寓意一场可怕的流血悲剧即将发生。当人的兽性在大自然里像动物一样发作的时候,老实、胆小、善良的沃伊采克完全走向了他的反面,为了他那仅存的男人的尊严,成为了失去人性的凶犯。

全剧是在灰色的雾霭中结束的。当沃伊采克杀害了玛丽,最后自杀后,舞台上完全被雾笼罩起来,越来越浓,什么都看不见了。这神秘的雾霭也是一种象征,象征迷雾般的人生,人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中,难辨方向,丧失自我,丧失理性。那树林里虫子鸣叫的声音“嗡嗡的像一口破钟”,令人恐惧,这一音响效果隐喻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直至被强大的大自然所吞噬,一如池塘里的水悄无声息地淹死了沃伊采克一样,彻底消声灭迹。沃伊采克不能适应于喧嚣的现代社会生活,只能抽身逃离出来,把自己融入于大自然中,以自身的独特力量解除灵魂的枷锁,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拒绝去适应异化,可见人对自由生存和完整个性的热切期望与无尽追求正是建立在个体的分裂、挣扎、痛苦之上,这最后的意象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毕希纳著,李士勋、傅惟慈译.毕希纳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楚州有一个贫苦女子窦娥,她从小死了母亲,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知府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知府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主题】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千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作者:马致远)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我喜爱的一个戏剧人物_初一作文

我喜爱的一个戏剧人物 张爱玲曾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我对这种充满爱意、求而不得的恨深有体会。高鹗之流虽然续编了《红楼梦》,但仍不免被人苛责--才性不同,才情相异也。可以说,这一生,我最爱《红楼梦》,最欣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看了电视剧《曹雪芹》,更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响应“明星效应”,盲从于大众潮流, 热爱着别人的热爱,却忘了自己的本性。可是,在千古八荒里,就算名人名作层出不穷,我还是最欣赏曹雪芹,因为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眼光超前、思想卓越、才性高绝之人。 曹雪芹最吸引人之处是他的才学与傲骨。作为一个享受过荣华富贵且才华横溢之人,他很难放下自己的傲骨。朋友们把他比作视俗人以白眼的阮籍,称他画的嶙峋的石头就像他的傲骨一样。张岱曾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于曹雪芹而言,才华即是深情,傲骨即是真气,晚年虽“日薄西山餐暮霞”,也不能削减他一丝一毫的风流倜傥。 曹雪芹最伟大的地方,还在于他创作了《红楼梦》这一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中反对封建礼教、向往恋爱婚姻自由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是十分先进和可贵的。可以说,宝黛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对于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曹雪芹骨子里想表达的思想。他用故事启发了大众,用精细的文笔刻画出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一个大世界。他

的思想和他个性中的闪光点,让后人膜拜、敬仰。 我爱《红楼梦》,更欣赏曹雪芹。如果没有伟大的作家,那就不可能有伟大的作品。曹雪芹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不言而喻,所以他才能成为后世作家崇拜的偶像,成为读者赞美的对象。 曹雪芹,你是我最喜爱的人。你的才情与傲骨、你的深情与真气,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食粮。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寒夜》的比较分析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8-1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0486253.html,/journal/wl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0486253.html,/10.12677/wls.2014.21002 Comparison between “Cold Night” and “The Death of a Small Civil Servant” Yujun Zhu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yujunsnow@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0486253.html, Received: Jan. 15th, 2014; revised: Jan. 22nd, 2014; accepted: Feb. 7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048625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famous novels. One is Chinese novelist—Ba Jin’s novel called “Cold Night”; the other is a novel written by Anton Chekhov, named “The Death of Small Civil Servant”. These two novel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The famous modern Chinese writer Ba Jin created the long novel “Cold Night” in 1940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s the author said, “Cold Night” is written for “nobody”, who is struggling in pover-ty. Ba Jin’s writing style changed from the passive one which is full of energy to the society, to a new one, that is, more realistic, negative but tells the tragedy of poor people. This shift seems to follow the Russian outstanding realistic writer—Anton Chekhov’s stlye. According to the Chekhov short story “The Death of Small Civil Servants”, we find many things in common between the two fabulous novel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novels, and will also demonstr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novels and the two great writers. Keywords Nobody, “Cold Night”, “The Death of a Small Civil Servan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寒夜》的比较分析 卓煜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戏曲角色简介

角色行当: 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

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1、主要类型 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形象内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规制;每个行当具有鲜明的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下面对主要行当作个简要的介绍。 生是戏曲小生(《孟丽君》陈芳饰演) 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老生生行的一个分支。因多挂髯口(胡须)又名须生。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多为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 小生生行的一支,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不戴胡须。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真声演唱。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 生的原因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探索分析《奥赛罗》悲剧发生的原因 摘要:《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里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一直都是莎学研究者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和文化身份造成悲剧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探求悲剧的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加深刻了解悲剧《奥赛罗》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奥赛罗性格缺陷悲剧原因 一、奥赛罗自身性格缺陷 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奥赛罗也不例外。一方面,他的形象是光辉高尚的,他生性单纯、善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征战沙场,为保卫威尼斯城鞠躬尽瘁。另一方面,由于身份原因,他身上也有嫉妒、轻信他人、自卑等缺陷。对于奥赛罗的个人悲剧性格,我们既不能极力去赞颂,也不能一昧去否定,而是应该结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好好分析。下面我们将从他的性格缺陷方面来探讨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轻信他人 奥赛罗太过轻信伊阿宋,当听伊阿宋说苔丝德蒙娜和自己的下属凯西奥有染时,就毫不犹豫的相信了。渐渐怀疑苔丝狄蒙娜对自己是否出于真心,这使奥赛罗变得敏感、多疑。轻信下属的话后,他就开始慢慢怀疑妻子,在嫉妒、猜疑的情感中挣扎,最后一怒之下杀死了苔丝狄蒙娜。 奥赛罗坦言:“对于这个广大的世界,我除了冲锋陷阵以外,几乎一无所知。” 【1】这句话反映了他性格的单一性。剧中的奥赛罗从小就经历了战争,长年征战沙场, 接触的人和经历的事范围相对较小,这就造成了他的视野并不那么开阔,也导致了他在认识事物和辨别是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身上有的只是身为军人的坦率真诚,看不清社会的丑恶和生活中的奸诈小人。在第一幕第二场,当元老勃拉班修率领家丁来抓他时,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杨道州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邮编:430062 )摘 要: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 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 转” 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关键词:悲剧情节突转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10)03-0058-03 !!!!!!!!!!!!!!!!!!!!!!!!!!!!!!!!!!!!!!!!!!!! 2010年第3期 (总第107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 NO.3,2010(Serial NO.107)悲剧是人类古代艺术的高峰,其不朽的精神 营养哺育人类至今仍源源不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对悲剧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阐释的第一人,在其著作《诗学》中将悲剧作为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论述。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在情节中又尤以“突转”最为重要,“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1]情节的突转可以使戏剧的发展富于变化,造成巨大的戏剧旋涡,产生强撼的感人力量。这一关于情节突转的理论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1. 西方古典悲剧的突转 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视为处理“突转”的典范。俄狄浦斯出生时,因神预言他会弑父娶母而被生父忒拜国王派人把他抛进深山,科林斯国王将其收为嗣子。他长大后得知这一预言,怕在科林斯应验杀父娶母,但在逃往忒拜的途中却误杀生父。由于猜出狮 面人身司芬克斯的谜语,除了大害,俄狄浦斯到忒拜被奉为国王,后又娶了并不认识的生母。科林斯 国王死后,报信人来迎他回科林斯为王,为解除他害怕娶科林斯王后之恐惧,告诉他出生时在忒拜遭遗弃的身世,这是“突转”,使其醒悟自己弑父娶母,骤然堕入极度恐惧与痛苦的深渊。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又举出《伦丘斯》一例,阿耳戈斯国王达拉俄斯有五十个女儿,他的兄弟有五十个儿子欲娶她们为妻。达拉俄斯命令女儿们于新婚之夜尽杀新郎。惟有伦丘斯的新娘呼柏耳奈丝特拉手下留情,藏起夫婿,并为他生子阿巴斯。后来伦丘斯最终被发现,被带去处死,达那俄斯跟去执行时,结果,作为前事的结局,后者被杀,前者得救。这也是一个情节的“突转”。 西方后来的古代悲剧在组织情节时秉承亚氏“突转”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 58——

我的戏剧课感想

我的戏剧课感想 戏剧课结束了,回望这门课,我却是激动无比,心潮澎湃。 当初选彭老师的戏剧赏析课是迫于无奈的,因为当时其他选修课已被选满了。于是抱着可学可不学的心态选了这门课,然而之后我幸信自己选了这一门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戏剧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令我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门课主要是赏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方式主要有四,即首先是我们自己先看剧本熟悉内容,然后看电影,并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赏析当中的精彩片段,最后我们以小组形式上台表演戏剧的有关场景。通过这么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方式,老师将使我们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莎剧的动人与魅力之所在。 我非常喜欢彭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真的是很有趣也很有用。以往我赏析的外国文学看的都是翻译过后的中文版,所以总是无法真正的理解作品,融入到作品当中。而这回,我们是要读德是原著,是英文版了。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甚至认为自己无法把剧本啃下去完。可是渐渐的我融入了状态,我似乎能透过那些文字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一笔一画,能够体会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读完了剧本并不代表我都熟悉掌握了,甚至有时有些章节看了丈二摸不着头脑呢。此时,在上课的时候,有老师带领我们如何去分析那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会选当中精彩的片段与我们一同分享,去重见剧中的场景。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还是字中所隐含的寓意,还是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等,老师都会详细的为我们讲解,然后大家一起去评论其写法的妙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就拿《威尼斯的商人》中庭审那一幕的欣赏来说吧,鲍希亚的一句TARRY, A LITTLE. 老师回放了几次影片给我们看,引导我们去分析鲍西亚的内心世界。鲍西亚明明是胸有成竹的走进法庭的,她明明知道可以很快的拯救安东尼奥的,为什么却犹豫不决,只有当夏洛克的刀快刺进去的时候才行动呢?为什么只在迫在眉睫的时刻鲍西亚才喊停,才真正的为安东尼奥辩护解救呢?这是老师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接着老师剖析了鲍西亚的内心世界情感的矛盾。因为她妒忌巴萨尼奥对安东尼奥的那份真挚的爱,当然这里说的是朋友之情谊。他本想就这么顺水推舟下去,毕竟所有人都认为安东尼奥必死无疑了。可是,因为人性的善良与慈悲让鲍西亚大转变,她最终还是做了正确的选择,她要救安东尼奥。是的,老师就这样一步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读巴金先生长篇小说《寒夜》 [摘要]巴金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学巨匠。《寒夜》是他最重要作品之一,是反映小人物悲剧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对社会环境中汪文宣等几个小人物的刻画,将人物性格的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真实的反映了抗战后期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认识的深刻性和对中国小人物生活和命运的同情。 [关键词]小人物;性格特点;悲剧性;社会现实;毁灭 巴金,本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他的文学作品内容、思想之深之广,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个大家,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巴金早期将自己对社会的情绪倾吐到文学创作之中,从世纪初最黑暗的时刻步上文坛,用文学活动宣泄他的政治激情,因此,他的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厚,大多数作品都是为发泄情感服务的,他常常说:“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1](p112)后期他的创作趋向沉稳,创作数量减少,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他的作品在我国家喻户晓,前期特别是《激流》三部曲。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先生在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关于这部作品,巴金先生曾反复强调,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2](p390)这部作品和《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的创作风格是不一样的,《寒夜》反映的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史,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家》是作家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来描述中国年轻一代在封建专制文化的传统中如何被吞噬,或者由挣扎到斗争的不同命运的生活历程。国外有评论家高度赞扬《寒夜》:“它是这样一部杰作,它触及到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是真理的片断、生活侧面和爱情与绝望的呼喊。”[3](p259) 有大批作家对《寒夜》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艺术成就等方面作了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将几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简单分析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一、小说的写作背景及基本情节。 巴金先生的《寒夜》构思并写作于抗战胜利时期,所反映的事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重庆。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当时的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抗战胜利了,按理说作家应该写些兴奋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作品,但巴金先生对国家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他清醒的认识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反中国共产党、反中国贫困农民,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非常残酷的血腥镇压和专制统治,将人民的生活再次推入了更为严重的深渊。巴金先生这样描述当时的典型环境:“战争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地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死亡……”[4](p112)整个社会弥漫着寒夜般的冷气。《寒夜》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及他的母亲、妻子曾树生及儿子一家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他们一家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悲剧。 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有过共同的志向,算得上是新文化

十个戏剧代表人物

戏剧代表人物 宋钰涵 (一,古希腊:) 1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A人物简介: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诗人,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他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或称《复仇女神》) 等 。 B评价影响: 埃斯库罗斯开始创作时,希腊悲剧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诗人对戏剧艺术有许多重要的贡献。他的悲剧风格崇高,语言优美,富于抒情气氛,使悲剧具有完备的形式。他首先注意形象的塑造,他笔下所创造的人物都有坚强的意志,他们的性格是刚毅的。埃斯库罗斯赞扬雅典民主,反对暴政,在新旧思想斗争中略带保守。他的悲剧大部分取材于神话,喜欢用三联剧形式创作,衔接严谨。剧本情节不复杂,但矛盾冲突激烈,抒情色彩浓厚,风格庄严、崇高,人物形象雄伟、高大。其次,剧中的抒情气氛十分浓厚。他创作悲剧差不多都是三部曲。三部曲采用神话中连续发展的三个故事为题材。就《奥瑞斯忒亚》而言,总的结构是完整的,但多部的结构比较松散,剧情发展比较缓慢,明显地反映出古希腊早期悲剧的特点。埃斯库罗斯的创作尚属希腊悲剧早期发展阶段,他使剧中演员由一个增加到两个,从而开始了真正的戏剧对话,因而被誉为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他的语言、风格和使用的希腊神话中的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他的人物都不是普通人,他们的感情、特性以及他们有力、简短、高雅和生动的语言都超于一般人之上。据说演员穿高底靴和色彩艳丽的服装也是由他而始。 前406年阿里斯多芬在与欧里庇得斯比赛竞争时在他的喜剧《青蛙》中称埃斯库罗斯是高贵的时代的代表和悲剧诗人的榜样。前4世纪中埃斯库罗斯的塑像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并列在狄俄尼索斯剧院前。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A剧情梗概 天神普罗米修斯盗来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了众神之主宙斯。宙斯命令威力神和火神将普罗米修斯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暴露在雨雪风霜和烈日炙烤之中,以警告他以后不要再对人类滥施同情。火神赫淮斯托斯很同情普罗米修斯,但他无力反抗宙斯的命令,在威力神的监督和催促下,将普罗米修斯牢牢地钉在了悬崖上。埃斯库罗斯的杰作《普罗米修斯》三部曲仅保存下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余两部分别为《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前者讲宙斯终于与普罗米修斯和解,并派自己的儿子赫剌克勒斯释放了普罗米修斯;后者写雅典人感谢恩神普罗米修斯,剧中有火炬游行的场面。高尔基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别林斯基盛赞他“不畏权威、只认理智”的精神 B影响: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论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 摘要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城市社会为代表的北平市民的生活境况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且注重描述了一心想从农村到城市打拼的正直向上、自食其力的“人力车夫”祥子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他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揭露他的光景、一无所成。那最初的美好理想和企盼也都成了空想:理想跌入谷底、美好婚姻遭到破灭,加之传统的旧知让他完全摒弃与外界的“交流”和融合,甚至连本我都失去,仅剩一副掏去灵魂的皮囊,在这旧中国黑暗乱世中堕落苟活,最终走向深渊。远看世态炎凉,近酌世俗人情的惆怅是祥子悲剧的结局印证,也奠就了祥子多重性的性格悲剧。 关键字:《骆驼祥子》;悲剧命运。 一、绪论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职业作品的第一炮。同时也是现代当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品以北平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由人堕落成“兽”的悲惨遭遇。初到城市的祥子,老舍在作品里是这样描写的,“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卖力气能吃饭的时而几乎全都做过了”。他幻想着有了车就如同在乡间有了地一样,能凭着自己的勤劳换取安稳的生活。他是如此的单纯,他身上带着农民的淳朴。然而他的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他都更沉沦一次,也越来越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经历过努力、挣扎之后,他最终向命运屈服,他变懒惰、贪婪、麻木、缺德、走向了堕落的深渊。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作者老舍写作的特点,进而探知到他用幽默的手法表现百姓生活,借对著名现代文化批判小说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进行探知,加深对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老舍先生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多重悲剧的研究。三、论祥子的悲剧命运 (一)一波三折的理想 老舍先生以旧中国阶级社会剥削为写作背景,描述了一个怀抱志向的乡下年轻小伙祥子进城打拼的曲折坎坷的生活经历。通过对他个人理想受挫、婚姻陷阱、心灵深渊的一些故事的叙述,将主人翁祥子的苦难的戏剧人生呈现出来,真

哈姆雷特悲剧原因分析

The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As we know, Hamle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wrot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He gives deep impression to almost everyon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Every reader has their own idea about Hamlet’s tragedy. This story describes a prince’s of Denmark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The King of Denmark died, young prince Hamlet who was studying abroad came back to his country only to find out that his mother married his uncle Claudius just a short time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 ghost who looked like the old King appeared at night, and told Hamlet that it was Claudius who killed him, so Hamlet promised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He began to pretend to be mad, and left Ophelia who was loved by him very much. To spy on the reflection of Claudius, Hamlet arranged a play. Claudius realized it, he sent Hamlet to England, and asked the man who kept an eye on Hamlet and sent a letter to the king of England to have Hamlet died. But Claudius failed. Hamlet came back to Denmark again. Meanwhile Ophelia was drawn because of her father’s death and Hamlet’s departure. Her brother Laertes asked to fight with Hamlet and Claudius gave a sword to them. In this fight, Hamlet was killed by the poison sword, Laertes was wounded to die. The Queen, Hamlet’s mother, died from the poison wine which was prepared for Hamlet by Claudius. Before death, Laertes told the truth. Finally Hamlet killed Claudius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mainly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Firstly, Hamlet w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he was noble and simple. So when Hamlet found his father’s death and his mother’s marriage with his uncle, who had become the new king, he was barely to get over of these matters. Filled by sorrows, Hamlet cannot thought about his revenge clearly,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of his filled. Secondly,Hamlet ha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de him though a lot about his plan of revenge. H e was struggling with the choice of the 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suicide as people said or murdered by his uncle. Therefore, he was entangled with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Besides, his faith in religious hindered his idea of killing his uncle. His struggle of this question made him hesitate to kill his uncle for the revenge of his father. Thirdly, before all of these horrible things, Hamlet lived a happy and bright life 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During his study aboard, Hamlet has wonderful dreams and brilliant image of his future. In his mind, the world is peace and prosperous. However, these over-optimistic thoughts gave him a frail will which led him to tragedy. Fourthly, as a prince, hamlet refused to tell his friends about his experiences and ideas. He was un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幕的传奇的舞台剧,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小人物都用他们的人生谱写着属于他们的剧本,千万的剧本组成了这个时代的序曲。《立春》就是讲述了这么一群小人物的故事,从中透着被时代左右的心酸,生活所迫的无奈,人与人之间渐消的情谊,面对剧中人物的遭遇命运的作弄,在为他们遭遇唏嘘感叹的同时,也不断地在思索:在不可扭转的命运之下,人生要如何才能活的自由快乐,活的精彩。 王彩玲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导演采用很别样的艺术手法作为电影的开端:广播里播放着一个高雅的女声独唱,吸引到一个平凡而忙碌的青年忍不住在人流中驻足聆听,随后广播里说出了演唱者的名字——王彩玲。不久后歌声主角的登场,和动听的嗓音所不匹配的是演唱者是一个长相不算好看,身材中庸,气质不佳的中年妇女形象。电影一开始并没有把她的真实情况介绍完整,而是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将她的形象描绘出来。她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个自傲清高,见过大世面的艺术家。在周瑜向她求师时,不耐烦的口气中似乎透着大牌艺术家对普通庸俗小市民的嘲笑。而后随着镜头的推移,揭露了她藏在世人口中所谓“在北京进修过”光晕后的真实。她不过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北漂一族”,有着去巴黎艺术大厅演唱的梦想的平凡人。她渴望有一天能站在舞台上向世界献唱,实现自己真正的艺术梦,而去北京发展正是那个时代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迷茫的是你可以看见北京坐落在那里,但这座城市却被无形的力

量过的密不透风,你怎么走怎么摸也进不去。去北京的路太难,碰撞上去北京的强烈愿望,逼得没家庭没背景的普通妇女砸锅卖铁买假户口。她对追逐梦想热爱演唱,爱到就算经济拮据,也要和坚守在演唱会大厅外直到从票贩手里买到折扣票后飞奔进去;现实残酷命运无情,让没有背景的她在艺术团空荡的大楼里唱到泪流也没有施舍给她一点点靠近梦想的希望。命运的蹉跎摧毁了有才华且努力的她,而在她生命中走过的5个不同的个人,则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 黄四宝是王彩玲最无法忘怀人吧,两人都对艺术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也一样被命运切断梦想,切断希望。黄四宝和王彩玲一样,热爱绘画,爱的执着。即便得不到家里的支持,但还是坚持着一次有一次奔向北京的城门。他又一次挤上载满希望通往北京的火车,但带回的只有灌满酒精的肉体与浸满泪水的灵魂,或许只有泡进酒缸才能注满他内心的悲伤。一次烂醉后他踉跄的找到王彩玲,卧倒在地上失声痛哭,两人相背泪流,那哭声包含的太多,对自己弱小命运的怨念,对自己不公遭遇的心酸,对遭强硬现实逼迫又无力反抗的痛恨,对实现不了理想而又放弃不能的无可奈何。命运像是暴君一样独裁,而他们只能充当被压榨的奴隶,任听打骂翻身不能,这是何等的悲凉。黄四宝帅气的外表和对艺术的执着,深深吸引着王彩玲。她幻想着能和他一起实现梦想,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而现实却是在众目睽睽他对王彩玲羞辱之后愤恨离去。理想无门的事实,爱情破灭的真实,被打击的骄傲,被凌虐的自尊,捏碎了一个女人脆弱的心。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 ——语言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戏剧艺术魅力 摘要:本文是对戏剧语言与人物性格这一论点进行论述的,通过戏剧语言中说明性语言、人物的语言和潜在的语言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戏剧语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戏剧离不开语言,语言凸显戏剧艺术的魅力。 关键字:戏剧语言、人物性格、舞台提示、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艺术魅力 如果说绘画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线条和色彩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音乐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声音和节奏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舞蹈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动作姿态就是它得以耸立的建筑材料,如果说戏剧是一座高大的建筑物,那么得以让它耸立的建筑材料就是语言。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戏剧分文学上的戏剧和舞台上的戏剧,文学上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剧本,剧本通常都是用大量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所以说戏剧离不开语言,就像诗词、小说、散文等离不开语言一样,但是戏剧语言和诗词、小说、散文语言又有所不同,戏剧语言不用叙述语,而是用口语化的,戏剧语言还要满足戏剧的舞台性、表演性的要求,要能够让演员当众在舞台上演出,在舞台上,在观众眼前要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的表现更加立体直观,同时戏剧语言也要有动作性、个性化与抒情性等基本特征,所以说,戏剧语言与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戏剧语言可以使得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更加真实、生动、形象,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戏剧语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戏剧中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和戏剧中潜在的语言,戏剧语言中的这三个部分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心理方面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一、戏剧中说明性语言——剧作家的“舞台提示” 戏剧中剧作家的舞台提示是一种说明性的语言,是剧作家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通过文字的方式给予导演和演员一定的提示,其中包括对戏剧中人物外部特征、内心思想的描绘,对戏剧中某些特殊人物性格的强调,对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生活状态的交代,还有就是对演员在表演过程当中一些重要表情、动作的提示,这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及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在叙事性方面与小说相比较都是差不多的,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显得不够明显,所以不少剧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不太注重此方面,但是有的剧作家在创作就很注重此方面,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就非常注重“舞台提示”,“舞台提示”可以说是曹禺戏剧形态构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学标志之一,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特色所在。曹禺的“舞台提示”具体、生动,极其富有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曹禺这样解释说“我写戏时有个想法,演出自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准演出,也能叫人读。也就是说,我写的剧本能读也能演,以前没有人写那么长的舞台提示,我是想多写点,主要也是增加剧本的文学色彩,使读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人物,也希望有助于导演和演员理解人物,为此,我写的时候是下了功夫的,是用心写的。”曹禺在写剧本是可谓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他要让读者通过阅读去感受剧中的每一个角色和场景,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骆驼祥子》中祥子悲剧原因

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本科 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前言2b5E2RGbCAP 一、祥子地悲剧命运2p1EanqFDPw 二、祥子悲剧命运形 成地原因3DXDiTa9E3d <一)当时地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地残酷迫害是 把祥子由人逼成了“鬼”地客观原因. 3RTCrpUDGiT <二)祥子所走地个人奋斗地道路, 是他落入 悲剧地 主观原因. 45PCzVD7HxA <三)和虎妞地不正常地结合, 是导致祥子悲剧结局 地另一个重要原因. 6jLBHrnAILg 三、祥子悲剧地意义7xHAQX74J0X 参考文献8LDAYtRyKfE 致谢9Zzz6ZB2Ltk

浅析《骆驼祥子》中祥子地悲剧原因 摘要: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写地一部长篇悲剧小说,其主人公祥子地一生,经 历“三起三落”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当时地社会制度和反动势力地迫害是造成祥子悲剧地客观原因。其二是祥子所走地个人奋斗地道路,是造成他悲剧地主观原因。其三,和虎妞地不正常地结合,是导致祥子悲剧性结局地另一个重要原因.了解这一悲剧有着深刻地教育意义,警醒后人,既要清醒地对待严酷地社会现实, 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否定用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地道路.作品最感人地地方,是阅读后所留下地谁能救救祥子地呼声.dvzfvkwMI1

、八、, 前言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地一部长篇悲剧小说,自1936 年在《宇宙风》杂志问世以来,至今已半个世纪多,尽管社会发生根本性地变化,但祥子地形象却一直感染着读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个体劳动者祥子地典型形象,通过样子追求个人理想地“三起三落”地失败和走向堕落地悲惨遭遇,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军阀统治 下地黑暗社会.深刻地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地重要问题.骆驼祥子这一典型人物地成功塑造,正是优秀文学作品地巨大地艺术魅力所在,具有强烈地时代气息.认识这一文学典型,既要探其所蕴涵着地丰富社会内容, 又应明了其深刻地时代烙印.rqyn14ZNXI 、祥子地悲剧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地青年农民.他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地一切,勤劳、纯朴、善良地他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渴望在城里创立新地生活.进了城地祥子,选中拉车这一行,把买上车做个独立地劳动者,作为自己地生活目标,是他地“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①?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地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成为自食其力地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二匹骆驼.样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地积蓄叉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地梦想再 次成泡影.当他又一次拉上自己地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地婚姻为代价地.但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地人生理想

《哈姆雷特》中的悲剧原因分析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最杰出的代表作,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又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该剧以丰富的时代内涵、生动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着他们对其不断的进行解读。本篇文章旨在从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多方面分析《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色彩。透过复杂的故事情节,该剧展示了十六世纪英国的动荡与混乱。该剧中任务众多,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不同层次、身份的任务的特征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从而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归宿。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任务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向社会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作为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在当时是一种新兴思潮,但却遭到失败。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对人类抱有美好的看法。他相信人类的智慧、高雅和力量。然而,面对罪恶的现实,他所有的人文主义理想都被彻底破灭。因而只能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精神上的胜利。作为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破灭的必然性。 关键词:人物悲情;矛盾冲突;人文主义;情节悲剧;王权斗争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Abstract:As one of Shakespeare?s the four famous tragedies,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It is also the sign of the maturation in the art of Shakespeare?s play.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tragedy aspects in Hamlet from all the aspects of plot, character, conflict, and so on, according to which it reveal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England in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Based on the complicated plots, Hamlet reveals the confusion of England in 16th. In this play, there are many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 each one reflects different feature of different stage and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also their value of life, which decide their final sufferance. The struggle between Hamlet and Claudius i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ly emerged capital humanists and the feudal evil force,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sts? h ardship for their dreams to come true. As the essence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is a newly emerged thought at that time, but unfortunately, it failed. On behalf of humanists, Hamlet confirms human?s value and dignity, and also the wisdom and power, but in front of the evil reality, all his dreams are destroyed completely. He just gets the spiritual victory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As the mitigation of the time, Hamlet shows that it is destined to fail for humanists. Key Words:Tragedy of Characters; conflict; humanism; tragedy of plots; fighting for throne Introduction It is known that Hamlet is the most remarkabl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 his dramas. It describes a story of a prince?s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in Denmark, during which, it reveals human-being different conflicts.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the time, vivid characters, complicated conflict and varied story, Hamlet gives people deep impression and moves them to appreciate it. There are three simultaneous plots of revenge, from which, the tragedy of characters is described more complicated. There is also som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Hamlet represents the few number of the advanced person emerging in the feudal society; Claudius, who is the head of the reactionary force, is also a schemer, the model character of double-dealer. He is dissolute, insidious and sham. But finally, such unforgivable man bears what he should do; Ophelia, who is one of the loveliest girls Shakespeare has described, is also a tragedy character in this play. She is kind, but because of her innocent and tenderness, she became the tool which her father used to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