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寄生虫学

终(末)宿主 definitive/final host: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 reservoir host: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寄生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之称为保虫宿主或储蓄宿主
转续宿主 paratenic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时,并不能发育为成虫,仅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时,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非正常宿主即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 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期 infective stage:在生活史中,对人具有感染力的时期
机会性寄生虫 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呈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受到抑制时,其繁殖力、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虫。
带虫免疫 premunition:多数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能完全清除体内已有的寄生虫,维持低度感染 ,如果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寄生虫后,获得性免疫逐渐消失,这种免疫类型称为带虫免疫
伴随免疫 concomitant immunity:在血吸虫感染中,虽然自体保护性免疫可抵御尾蚴的攻击,但不能排除体内业已存在的成虫,此时称伴随免疫
带虫者 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以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幼虫移行症 larva migrans:某些蠕虫侵入非正常的宿主不能正常发育为成虫,而是以幼虫的状态长期生存。在皮下组织或器官内移行窜扰,造成局部或全身损害,引起的临床症状,这种现象即为幼虫移行症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oses:有些寄生虫可以在人和动物传播,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
棘球蚴砂hydatid sand: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发生囊和小的子囊悬浮在囊液中,称棘球蚴砂
自体感染auto-infective:有些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引起自体重复感染,包括自体内感染和自体外感染
夜行周期性 nocturunal periodicity: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行周期性
滋养体trophozoite:原虫能运动,摄食和生殖的生活时期,称滋养体
包囊cyst:滋养体在不良条件下分泌囊壁包绕虫体形成不活动的时期,称为包囊
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昆虫幼体发育为成虫过程中需要经蛹期,齐发育各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各异,称为完全变态
不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sis:昆虫幼虫发育为成虫过程如不经蛹期,幼体称若虫,其形态与成虫相似,体积较

成虫小,性器官尚未发育,其生活习性与成虫相同,称不完全变态
蝇蛆病myiasis :蝇的幼虫寄生在人体组织或器官引起的疾病称为蝇蛆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阴道毛滴T .vaginalis 刚地弓形T .gondii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
蓝氏贾第鞭毛虫 G .lambila / G .intestinalis /G .duodenalis 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耶氏肺孢子虫P .jiroveci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恶性疟原虫 P .fslciparum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卫氏并殖吸虫P .hepatica 华支睾吸虫 C .sinensis 布氏姜片吸虫 F .buski 日本血吸虫 S .japonicum
链状带绦虫T .solium 肥胖带绦虫T .saginata 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 微小膜壳绦虫H .nana
毛首鞭形线虫T .trichiura旋毛形线虫 T . spiralis似蚓蛔线虫A .lumbricoidesi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 .duodenale马来布鲁丝虫B .malayi 班氏吴策丝虫W .bancoroft 美洲板口线虫N .anerican蠕形住肠线虫E .vermicularis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生活史 经胆汁随粪便 入水后被淡水螺吞食
1寄生部位:肝胆管 人、猫犬肝胆管 成虫 → 虫卵 → 毛蚴
2终宿主:人 ↑ 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 ↓
3保虫宿主:猫、犬、猪等 囊蚴 胞蚴
4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等淡水螺 ↑ 侵入淡水鱼虾 ↓
5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尾蚴 ←———— 雷蚴
6感染期:囊蚴
7感染途径和方式:经口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

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生活史 随粪便 入水很快孵出
1 终宿主: 人 人/ 牛、鼠肠系膜静脉 成虫 → 虫卵 → 毛蚴
2 保虫宿主:水牛、鼠等多种哺乳动物 ↑ ↓侵入钉螺
3 中间宿主:钉螺 随血循环移行 母胞蚴
4 寄生部位:肠系膜下静脉 ↓
5 感染阶段:尾蚴 童虫 子胞蚴
6 感染途径及方式:经皮肤接触含尾蚴的水(疫水) ↑钻入皮肤 ↓
7 生活史中两代胞蚴,无雷蚴、囊蚴阶段 ←———— 尾蚴
水中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生活史 粪便、 痰 水中孵出
1寄生部位:肺 成虫

→ 卵 → 毛蚴
2终宿主:人 人或虎、狼等动物的肺 ↓侵入川卷螺
3保虫宿主:虎、狼、犬等 ↑ 胞蚴
4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 童虫 母雷蚴
5第二中间宿主:石蟹、蝲蛄子 ↑ 人生食/半生食 子雷蚴
6感染期:囊蚴 侵入石蟹、蝲蛄 ↓
7致病阶段:童虫和成虫 囊蚴 ←——— 尾蚴
8感染途径与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石蟹或蝲蛄,饮用含囊蚴的生水,生食含有童虫转续宿主的肉类
人误食虫卵
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生活史 ——→ 囊尾蚴(肌肉、脑、眼等组织)
脱落,随粪便排出 ↑ 被猪吞食在小肠中孵化
成虫 —→ 孕节片(卵) —→ 六钩蚴
1终宿主:人 (人小肠) |
2中间宿主:猪或(人) ↑ 人若生吃/半生吃猪囊虫肉2-3个月 钻入肠壁 ↓进入血流
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 囊尾蚴 ←— 到达全身各处约经2个月
4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在肌肉、脑、眼等组织
5感染阶段:囊尾蚴(使人患猪带绦虫病),虫卵(使人患囊虫病)

似蚓蛔线虫(蛔虫)生活史 雌雄交配,雌虫产卵
1、终宿主:人; 成虫 → 受精卵
2、寄生部位:小肠; (人小肠) 随粪便排出
3、感染期: 感染性蛔虫卵;穿肺泡,管经气管↑、咽、食管、胃至小肠 ↓在土中发育(约三周)
4、幼虫需在体内移行; 幼虫 ← 幼虫 ← 感染性卵
5、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 (在肺泡脱皮2次) 经血循环(小肠腔)经口如小肠
6、感染途径与方式: 经口食入或饮入被感染性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生水

血吸虫的致病机制
答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对宿主均可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免疫应答,导致一系列免疫病理的出现。
1、尾蚴侵入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患者局部出现瘙痒和丘疹,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2、童虫移行所致病变 童虫在血管内移行,引起所经脏器发生病变,以肺部病变较为明显。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过

性肺部浸润及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此与脏器炎症、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产物引起的病变反应有关。
3、成虫所致损害 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利用口、腹吸盘交替吸附血管壁作短距离移动,可引起静脉内膜炎。 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复合物型(III型)超敏反应。
4、虫卵所致的损害 成熟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刺激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趋向、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Ⅳ型超敏反应)。 由于虫卵肉芽肿不断破坏肝、肠的组织结构,引起慢性血吸虫病,因此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因子

疟疾的发作机制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冷)、发热(发烧)、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临床症状。
一般在典型发作前患者先出现疲乏,头痛等前驱症状,之后进入寒战期持续约2-6h,随后体温骤升达39-40℃持续2-6h或更长。最后体温下降,出现全身大汗淋漓,体温恢复进入间歇阶段
其机制主要有:
1疟疾发作的先决条件是出现疟原虫血症,即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殖体增殖密度达到发热阈值有关
2当含成熟裂殖体的红细胞破裂,即释出裂殖体,原虫代谢产物变性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碎片进入血液,这些致热原物质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源物质于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一系列疟疾发作症状
3当部分裂殖体再次侵入正常红细胞,其余部分被巨噬细胞消灭干净,患者表现出汗退热现象
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于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的增殖周期一致,即间日疟和卵形疟为隔天发作一次,三日虐为隔两天一次,恶性虐为每天或隔天一次。但是发病初期或混合感染时以及输血疟疾早期发热不表现周期性。
若无重复感染多数患者经10-20天,多次感染后,发作停止。
致病①疟疾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贫血 ②脾肿大 ③凶险型疟疾 ④ 疟疾性肾病 ⑤黑尿病 ⑥其他类型疟疾

比较钩虫病与疟疾引起贫血的不同
钩虫病:钩虫病导致贫血是由于钩虫成虫的咬附、吸血等活动,致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引起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慢性失血的原因有:
1 虫体吸血且血液迅速经消化道排出造成失血;
2 吸血同时,虫体不断分泌抗凝素,使被咬附部位伤口不断渗血,其渗出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3 虫体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致使多处伤口持续出血;
4 虫体活动造成组织、血管机械性损伤引起失血。
疟疾:疟疾导致的贫血是由于红内期疟

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引起贫血,且贫血症状随发作次数增多,病程延长而加重。其他原因还包括:
1脾功能亢进:患者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吞噬能力增强,不仅吞噬受染红细胞,还吞噬正常红细胞。并且由于含铁血红素沉着其内导致铁不能被重复利用,加重贫血
2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
3免疫病理损伤:患者血内的疟原虫半抗原附着于红细胞形成自身抗原或红细胞内的疟原虫暴露红细胞抗原,诱发特异性抗体,而致破坏红细胞

不能用粪检的寄生虫病有哪些?其最佳诊断方法是什么?

虫名 最佳诊断方法
阴道毛滴虫 阴道后穹窿分泌物、尿液沉淀物或前列腺液生理盐水涂片法
疟原虫 血膜染色镜检法
刚地弓形虫 涂片染色法
肺孢子虫 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镜检
细粒棘球绦虫 内皮实验(卡松尼Casoni实验)
丝虫(马来丝虫、班氏丝虫) 血液内微丝蚴检查
旋毛形线虫 取患者腓肠肌或肱二头肌组织经压片或切片镜检幼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骨髓穿刺液涂片染色法

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1直接危害 a骚扰 b吸血c刺蛰 d寄生 e引起过敏
2间接危害 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传播人体多种传染病,是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最大危害,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为传播媒介或病媒昆虫,所转播的疾病称为虫媒病。传播方式可分为两类:
a 机械性传播:病媒节肢动物对病原只起携带输送作用,传播过程中病原的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
b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了发育或/与繁殖的阶段,才能传播。包括4种方式:
①增殖式:只有数量变化,而无形态变化
②发育式:没有数量增加,而形态有变化
③发育增殖式:既有形态变化,又有数量增加
④经卵传递式:经卵传递下一代仍具感染力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1机械性损伤
①直接损伤组织 ②压迫组织、器官 ③堵塞腔道 ④破坏寄生物的细胞
2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学损伤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的虫体崩解物均可作为毒物或抗原物质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以干扰宿主的生命过程,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症状
3夺取宿主的营养 无论是寄生于宿主的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的寄生虫均以宿主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体液或细胞为营养来源,致使宿主营养丢失。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和相应作用的结果,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
1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机械性损伤,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学损伤,夺取宿主营养
2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1)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性免疫和遗传性(2)获得性免疫:后天免疫,特异性强(3)消除性免疫:如人体感染利什曼

原虫后,可产生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一旦产生,即可消除体内全部虫体(4)非消除性免疫:人体寄生虫种常见的一些免疫类型,其只诱导部分有效的免疫应答(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1)体内寄生虫被宿主完全清除,宿主获得对再感染的免疫力。(2)宿主清除大部分或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在感染产出相对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适应关系,结果造成宿主的慢性感染或成为带虫者(3)宿主的免疫力极弱,不能有效的控制寄生虫在体内的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具有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
4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蚊子能传播那些疾病,传播方式
1疟疾: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淡色库蚊
2丝虫病:(1)班氏丝虫病,淡色库蚊
(2)马来丝虫病,中华按蚊
3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
4登革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5黄热病: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

流行病学的一些特征
1地方性:寄生虫的分布常呈区域性,这与以下因素有关
(1)气候条件(2)中间宿主或媒介节肢动物分布(3)居民饮食习惯
2季节性:生活史中需要昆虫宿主的寄生虫,其传播季节常与昆虫出现的季节一致
3自然疫源性:有些寄生虫病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寄生虫的这种自然疫源性。不仅仅反映了寄生虫与人类的寄生虫绝大多数是由动物寄生虫进化而来的,同时也表明某些寄生虫病在防治方面的复杂性。

在我国以贫血为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哪些?阐明其致病机制
(1)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制:
1脾肿大可引起脾功能亢进,破坏红细胞能力增强
2免疫溶血杜氏利什曼原虫抗体附着在红细胞膜上,人体产生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抗体可能与红细胞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破坏红细胞
(2)疟原虫贫血机制:
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每完成一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
2脾肿大,可引起脾功能亢进,脾吞噬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能力增强
3骨髓中红细胞生成受抑制
4免疫溶血
(3)钩虫贫血机制:
1钩虫咬附肠系膜吸血,边吸血边排血
2头腺分泌抗凝物质阻止血液凝固,使伤口不断渗血
3经常更换吸血部位导致新旧伤口均渗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