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集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人恒过然后能改(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而后喻(6)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8)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填空问答题。

1.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生于忧患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死于安乐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填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本段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5、2008 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答: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四、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属予作文以记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之杜少府之任蜀州环而攻之而不胜

C、于曹操比于袁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

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 A D C 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