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守则运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守则运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守则运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守则运动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守则运动*

余晓敏

内容提要:生产守则运动兴起于本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场要求跨国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担负其社会责任的网络化社会运动,它的主要关注点是环境保护和劳工基本权利的维护。在该文中,作者结合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背景,探讨了劳工权利维护的方式由三方格局下的集体谈判向生产守则运动(code of conduct)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同时结合公司社会责任运动(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回顾了生产守则运动的历史发展,并以不同参与主体为线索对生产守则运动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内容介绍。最后作者从内容合理性和实施有效性两个方面展示了生产守则运动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预言不同,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繁荣”。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急剧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GNP迅速攀升的同时,人们看到了另一幅始料不及的图景:为提高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争相降低税率、消减社会福利,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工人平均工资却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背负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国梦而被迫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为吸引外资而竞相压低工人工资,同时为向外商承诺安全的投资环境而压制工会与工人运动;出口加工区(EPZ)的血汗工厂(sweatshop)中践踏工人基本劳权的惨剧时有发生。

以市场竞争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的非人格化(impersonality)负面影响在劳工问题上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进行全面反思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即如何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同时维护世界劳动力市场上普通工人的基本人权与劳权。本文将要讨论的生产守则(code of conduct)运动就是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维护劳工基本权利的新形式。

一、从集体谈判的三方格局到生产守则运动

“生产守则”运动兴起于本世纪9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它是一场要求跨国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担负社会责任的社会维权运动。它的主要关注点是环境保护与劳权维护。本文重点讨论与劳权维护有关的生产守则运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生产守则运动的参与主体变得极为广泛,包括跨国公司、消费者、NGO、工会及工会联盟、雇主联盟、环保运动者、人权行动主义者、新闻记者、学术界以及致力于人权与劳权事业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由于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至今对生产守则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的。[1]尽管如此,明确生产守则的基本内涵还是很有必要的。简而言之,与劳权相关的生产守则是指一套建立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条约基础上的,旨在保护劳工自由结社、集体谈判、免于强制劳动、获得平等报酬并在工作中不受歧视等基本权利的一套跨国公司行为规范,它以消费者运动为动力源,由消费者直接以大型跨国公司为目标对象,倡议跨国公司自觉地承担改善全球劳工状况的社会责任。

生产守则的兴起并非横空出世,它与本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劳权维护模式,即三方格局下的集体谈判并非是绝然分离的。在此我们将讨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集体谈判的三方格局转化为生产守则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集体谈判(collective bargain)是工业化国家处理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2]解决劳资冲突的主要方式。所谓集体谈判是指,代表雇主和工人不同利益的各方旨在就工资和工作条件(比如工作时间、带薪休假、工作安全)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各种磋商。集体谈判包括多种层次,如企业层次、行业层次、国家层次。通常由工会代表工人作为谈判的一方,而由雇主联盟代表雇主作为谈判另一方。谈判结果构成集体协议。在多数国家集体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对劳资双方各自下属的工会与雇主都有约束力,而只有少数国家如英国的集体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而纯属“君子协定”。在西欧等工业化国家也存在着三方协商,即在政府、中央雇主组

织和工人组织之间进行谈判,它不仅用于解决劳资双方谈判中的所有问题,而且能为讨论和商议提供政府在诸如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结构调整和税收等广泛的经济和劳动问题上的方针政策。这种谈判常常由政府发动,其主要目的是在工资、工作条件等范围内施加政策影响,以保证谈判协议与政府设计的全国经济利益的要求相一致。当然在劳方、资方、政府共同参与的三方格局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创造一种自由民主的谈判体系,如组织谈判监督机构、制定谈判程序、确立集体谈判的法律地位等。同时政府承担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的角色,如规定对所有工人都适用的基本保障和禁止在集体协议中订立违反国家政策的条款。同时这种集体谈判与国家立法相得益彰。通常是由立法规定一个适用所有工人的最终标准,而后的集体谈判在这一标准上进行。同时集体谈判的结果也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立法改革(高亚男,1996)。

二战后到70年代中期,集体谈判一直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调整产业关系的主导方式,有学者认为它是“用来解决工作中的争端与创制劳动规则的一种最完美、最有效的方法。”其实,集体谈判三方格局的成功运作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具有密切联系。二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策,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福利制度得到空前强化;累进税率有助于维护基本的社会公正;虽然贫富差距在逐渐扩大,但中产阶级的队伍庞大,它构成了社会结构中稳定的中间层而具有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这些因素为集体谈判三方格局的成功运作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70年代中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西方国家普遍陷入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的“滞胀”状态。为了摆脱“滞胀”危机,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转向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作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先声,它秉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原则,认为较少的政府干预和较多的企业自由会导致完善的市场,从而有助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配,并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其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应该只扮演秩序监护人的角色,而私人企业在投资和雇工方面越自由,全局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就越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和美国率先实施了新自由主义开出的解决“滞胀”痼疾的药方,即“非调控化”(deregulation)、自由化(liberalization)和私有化(privatization)。具体体现为减低企业税率、增加投资补贴、削减社会福利,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新自由主义很快涤荡了整个西方社会而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意识形态,它恢复了市场竞争的权威,扩大了企业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变抽离了集体谈判三方格局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为:二极分化日益严重,雇主与雇员的谈判地位差距不断扩大;政府职能不断弱化,国家主权不断让渡,即向上向国际组织(如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让渡权力而向下向地方、集团、区域组织,尤其是跨国公司让渡权力。由此,各国政府在国内集体谈判三方格局中居中裁判的权威地位大大受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的集体谈判三方格局面临着另一个巨大挑战,即经济全球化打破了资本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国家界限,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方式要求以一种全球性社区(global community)的视角去探讨劳工问题的解决方案。然而很明显,集体谈判的三方格局主要是在一国主权范围内运作,即以一国立法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合法性权威为保障,调解该国国内的产业关系并解决国内劳工问题。[3]此外,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急剧膨胀,甚至到了与国家主权抗衡的地步。[4]对此,加拿大作家NaoMi Kleim指出:“发达国家的进步知识分子和行动主义者(activist)认为,如果公民们想就共同的未来发展发表意见,那么他们必须直接面对真正的权利经济人——跨国公司,而非政客”(NaoMi Klein,1998)。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的承包制度和转包体系(subcontract system)使产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最尖锐的劳资冲突和最恶劣的践踏劳权的现象可能发生在不知名的转包商的血汗工厂之中而与作为发包商并控制着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的大型跨国公司毫无关系。对于这种跨国性的产业关系与劳工问题,传统的集体谈判模式显然是鞭长莫及的。

经济全球化使集体谈判传统方式的局限性突现出来,呼吁跨国公司承担其社会责任并诉诸其影响力协调跨国性产业关系、解决劳工问题成为新型的劳权维护方式,其中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90年代兴起并迅速遍及全球的生产守则运动。

二、生产守则运动的概况

(一)生产守则运动的历史过程

生产守则运动与兴起于70年代的“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运动有关密切的联系,后者主要是指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公众要求公司在本国及投资地内承担其应尽的社会责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社会学教授Ritchie P.Lowey在其一篇名为“跨国公司与公司守则”的文章中回顾了“公司社会责任”运动过程中的主要成果(Ritchie P.Lowey,1997):

1977——“社区重新投资行动(CRA);贮备联盟(金融机构用于地方社区发展的投资)

1984——针对基督徒、回教徒和犹太教徒的国际商业道德规范;内在信仰会议

1984和1986——McBride准则;爱尔兰国家议会与SeanMcBride (针对在北爱尔兰经营的公司)

1985——Sullivan准则;Leon Sullivan牧师(针对在南非种族隔离区内经营的公司)

1986——Caux准则;Caux圆桌会议(一种有关公同利益和人类尊严的国际商业道德规范——兼顾神学院(Temple Univ.))

1989——“墨西哥出口加工区”(Maquiladoras)行为标准;Maquiladoras正义联盟(针对在墨西哥出口加工区经营的公司)

1993——针对在南非经营的公司的生产守则;南非基督教委员会(继种族隔离区守则之后)。

1993——国际道德规范宣言,世界宗教议会(有关全球生态及全球政治的守则)。

1995——ISO 14000;国际标准化组织(一项有关环境管理系统的国际标准)。

1995——Kyosei:世界商务新秩序的方针;Ryuzburo kaku, canon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

1995——全球公司责任准则;公司责任信仰中心(ICCR,美国),公司责任基督教委员会(ECCR,英国)以及基督教事业与公司责任(TCCR,加拿大)(这是一种全球性生产守则)。

1995——指导来源;经济优先委员会(CEP)(公司借此处理其承包商和供应商有关童工和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1996——美国公司在人权事业中的作用;声誉管理组织(针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经营的公司)。

1996——有形的商业道德标准:以共同立场为基础;(有关商业道德的

wharton -business-church—community会议)。

通过回顾“公司社会责任”运动中的重要准则与守则,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守则运动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公司社会责任运动。社会责任运动的动力机制在于不满公司的社会表现(social performance)而导致的投资者撤资和消费的抵制购买运动(boycott)。生产守则运动以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因此又可称为公司生产守则运动。由于跨国公司没有国籍也不对特定选民负责,新的公司生产守则要求跨国公司对其众多选民(消费者、雇员、社区居民、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及股东)分别识别,并在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满足众多选民的要求。

(二)生产守则的类型及内容

就内容而言,多数生产守则以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基础性条约”(Fundamental ILO Conventions)[5]为蓝本,承诺保障基本人权和劳权并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条件。由于参与主体迅速扩大,生产守则运动的类型也趋于多样化,以下分六个层次分别介绍。

1.以跨国公司为制定与实施主体的生产守则

90年代初的生产守则运动是以世界驰名的国际品牌为线索而开展的。1991年,美国大型牛仔裤制造商Levi-Strauss在类似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年青女工的事实被暴光。为了挽救其染上污痕的公众形象,该公司草拟了第一份公司生产守则。此后,北美和欧洲的人权行动主义者、工会和NGO将消费者运动的视线引向一系列大型跨国公司,诸如Kathy Lee、the Gap、Nike、Reebok、Disney、Wal-Mart,其中多数公司随后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守则。

这种生产守则通常是由发达国家内的大型跨国公司制定,用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生产其产品的劳工的基本权利并改变其劳动条件。这类守则一般承诺保障杜绝童工以及强制劳动力,提供符合健康安全标准的工作环境,提供法定最低工资以及一定的福利待遇(如医疗、妇产特殊福利)。多种守则缺乏对自由结社以及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劳权保障。多数跨国公司要求其承包商、供应商以及转包商也遵守守则的要求。

2.行业性生产守则

这类生产守则通常由某一行业的雇主经协商就安全生产和基本劳权保障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其中具有国际规模是由玩具业国际委员会(ICTI)在1998年6月通过的商务行为守则( Code of Business Practices)。该守则承诺以一种合法的、安全的、有益健康的方式经营玩具工厂。它坚持以下原则:绝不雇佣童工、强制劳动力或监禁劳动力;任何人不因性别、种族、宗教、入盟或结社而失去工作机会。守则规定为ICTI成员公司生产产品或达成供货协议的公司也应遵守这些原则(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1999: 50-51)。

3.由工会倡导订定的生产守则(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1999: 19-21)

1993年11月中国深圳致丽玩具厂发生恶性火灾,火灾中87人丧生、46人受伤。该厂的发包商是生产Chicco玩具的意大利公司Artsana。经过4年谈判,意大利工会与Artsana公司最终订定了一个守则。ICFTU负责这一问题的专家Dwight Justice认为该守则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大型玩具商接受的以ILO核心标准为基础的守则;它是一个由工会组织促成的守则,它承认工会在监督守则实施中的作用”。

此外,国际自由工会联盟(ICFTU)与国际贸易秘书处(ITS)制定的“基本守则”(basic code)是这类生产守则的典型代表。“ICFTU-ITS守则”主要是号召受到责难的跨国公司认识到它们对于生产其品牌产品的所有工人所负的责任而无论工人是否被直接雇佣或者是否被转包商及供应商雇佣。该守则制定了一系列基于ILO核心条约的最低标准。例如,工人组织或参加工会的权利;工会就工作条件和薪金进行自由谈判的权利;禁止使用强制劳动力和童工;禁止工作领域中的歧视。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消除最为恶劣的剥削方式,并为工会组织、代表工人谈判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4.由NGO、宗教组织以及其它社会团体倡导的生产守则

洁净衣服运动(C.C.C.)是活跃于生产守则运动当中NGO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旨在改善世界范围内服装产业工作条件的国际网络组织。它的成员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工会、消费者群体、研究者、妇女组织、教会组织、青年运动组织(youth movement)等。洁净衣服运动通过了“成衣业公平贸易约章”(the Fair Trade Charter for Garments),并在其“成衣业(包括运动服)生产行为守则”(Code of Labor Practices for the Apparel Industry Include Sportswear)中规定了以ILO核心标准为基础的劳权。守则的特别之处在于;要求支付给工人生活工资(living wages)而非法定最低工资(minimum wages);将最低雇佣年限定为15岁;强调独立监督。此外C.C.C.还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国际行动,即1998年在布鲁塞尔成立了“洁净衣服国际法庭”(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lean Clothes).世界各地的证人聚集于此向国际专家陪审团讲述服装业中她们所在工厂的工作条件。这个由国际法、劳动法、人权及女权方面的专家构成的陪审团,在听取证言后提出有关如何改善状况的建议。这种活动的建设性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通过消费者立法(consumer legislation)迫使公司更加公开生产其产品的工厂的工作条件(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1999:22-25)。

宗教组织也是生产守则运动的积极参与主体。1995年9月9日三个分别来自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宗教组织发表了一条准则,即“跨国公司责任准则:公司运行的马克福音”(Principles for Glob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Bench Marks for Business Performance)。准则号召跨国公司将其政策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之上,即公司只是全球社会中众多“财富掌管人”(stakeholders)[6]之一,同时号召跨国公司建立有关其雇员、环境和经营所在地的高品质的“生产准则”(standard of conduct)。准则的发表人希望通过准则鼓励与公司的对话并改变公司的政策与措施。其长期目标是改变公司与人、社区和环境的联系方式。

生产守则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各种各样的非盈利性组织如大学、医院、慈善机构都广泛参与其中。例如美国杜克大学18名大学生反对血汗工厂的努力就获得了成功——杜克大学通过了反对血汗工厂的全面生产守则(Universal Code of Conduct)。该守则除了强调一般守则的常规劳权外,它要求建立一种由独立的监督者实施不受妨碍的监督。杜克大学的官员认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在整个大学系统内通行的守则”。

5.复合主体推动的生产守则

随着生产守则的参与主体日益增多,出现了一种由复合主体倡导并推动其实施的生产守则。这里着重讨论美国的“白宫服装产业伙伴关系组织”(White House Apparel Industry Partnership)和“英国道德贸易运动”(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in England)。

1996年8月,由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命成立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小组(task force)——正式称为“服装产业伙伴关系组织”(AIP)。该组织在政府力量的参与下,由来自商界、工会、人权组织、宗教组织和其它NGO的代表共同致力于消除服装业及制鞋业中的血汗工厂的活动。1997年4月该组织制定了模范守则并就守则的监督问题达成协议。协议要求参与的公司保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并允许独立的外部监督。

英国的道德贸易组织(ETI)所倡导的“道德贸易运动试点计划”(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Pilot Program)的主题也是生产守则的实施监督问题。ETI的宗旨是建立由NGO、公司、工会及政府共同参与的通用的监督框架,在该框架下,公司也可监督其供应商的劳工标准。ETI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种关于准则、机构、过程的制度体系,借此公司和其它组织可以为实施生产守则而共同工作。”该项试点计划由公司、工会和NGO共同参与,以ILO核心条约演化形成的基本守则(Base Code)为执行内容。以检查(Inspection)、监察(Monitoring)、核实(Verification)、认证(Auditing)为核心要素。该项计划选择了三个试验点,即中国深圳制衣行业、南非酒厂以及辛巴威的园艺业。“道德贸易运动试点计划”的突破表现在:对跨国公司各自为政的生产守则进行统一;是解决生产守则实施监督问题的崭新尝试(陈弈齐,1999:15-16)。

6.生产守则运动的新形式---“SA 8000”

跨国公司生产守则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守则的具体实施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美国“经济优先委员会认证署”(CEPAA)[7]于1997年10月制定了“社会责任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标准化守则。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与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标准相对应,SA 8000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以“ILO 的核心条约”、《世界人权宣言》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利条约”为基础,SA 8000的目标在于为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所有公司订立一种通用标准,从而确保制造商的生产模式符合统一标准并最终保障工人得到合理待遇和理想的工作环境。SA 8000的特点在于,由独立第三方即“社会认证师”(Social Auditor)提供有关公司履行全球性社会责任的认证。

SA 8000的运作程序是:由“经济优先委员会认证署”(CEPAA)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经国际授权论坛(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 ,IAF)核准,成为合格的认证机构;由该委员会成员向申请SA 8000证书的公司提供认证服务业务;经审核确认公司符合SA 8000所规定的标准之后则授予证书;为确保SA 8000标准的持续履行,认证机构每隔6—12个月对有关公司进行定期监督(陈弈齐,1999:20)。

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两家审计公司(auditing firm)即SGS和BVQI已经成为CEPAA授权的认证公司。同时跨国公司对SA 8000也表现出积极态度,玩具商RUs 正向CEPAA承诺要求其5000家供应商采纳该标准;Avon Products也保证在其19家工厂实施该标准。一些香港的大公司,如在中国投资的Bingo股份有限公司已经申请了证明书。

(三)生产守则的特征

通过明确生产守则的涵义、内容及类型,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守则运动与传统的劳权准护方式相比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运动合法性的载体由一国立法向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转换。

集体谈判三方格局下,谈判过程及集体协议的合法性是由一国立法和国家权力机关予以保障的;生产守则运动则援引国际社会认可的人权标准和劳工标准作为其合法性的基础。

2.由三足鼎立的均势格局到跨国公司权力膨胀后的自我约束。

集体谈判三方格局下,劳方、资方、政府的谈判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均势格局在国际劳工组织的运作中得到充分体现。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急剧膨胀,消费者运动则顺势而行,直接向跨国公司施加压力迫使其担负改善全球劳工状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劳工状况的社会责任。对此国际劳工组织的总干事Juan Somavia指出:“我们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为工人提供体面且生产效率高的工作机会。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即各种规模的企业正在成为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力的机构,在任何旨在为未来创造体面工作机会的现实策略中,企业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Juan Somavia,1999)。

3.生产守则运动与社会条款(social clause)[8]

社会条款与生产守则都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劳权维护形式。两者具有共同的合法性基础,即国际社会认同的人权与劳工标准。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运作机制的差异。社会条款的倡导者建议,将人权及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协议尤其是WTO的多边贸易条约体系挂钩,借助贸易制裁和优惠政策的附加条件来“强行”推进劳工标准的实施。尽管在新加坡、日内瓦等历次WTO部长级会议上社会条款问题都成为争论的热点,但历次讨论都陷入南北之间“公平贸易”与“自由贸易”的争论而不果而终。与此不同的是,生产守则运动将消费者运动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跨国公司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它的运作不借助于任何强制力,而完全是跨国公司自觉行为。

尽管生产守则运动具有许多崭新的特征和优势,但这并不表明生产守则运动排斥或者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劳权维护方式。其实,生产守则运动与集体谈判及立法保护的传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得益彰的。例如一些生产守则规定了工人自由结社、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此外,许多生产守则规定的标准与守则实施地国内立法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标准以实施地国内立法为参照标准;另一方面,当标准与实施地国内法发生“竟合”时,通常以国内法为准据法。例如ICTI的“商务行为守则”中就有这样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薪金和加班费的实行应遵守当地法律规定的标准;所有工人有权享受法律规定的医疗福利和妇产福利;提供并遵守或超过所有适用的有关卫生和劳保的当地法律标准(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1999:50-51)。

三、生产守则运动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从其诞生之日起,生产守则运动就一直面临来自各方的批评和质疑,其中不少批评尖锐地指出了生产守则运动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产守则内容的合理性

多数生产守则以通行的人权标准和劳工标准为蓝本,它的具体规定往往与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道德原则相联系。由于道德标准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当生产守则跨越道德差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并实施一种普遍性人权及劳工标准时,它的合理性就受到质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界定劳工标准的普遍性特征。激进的人权行动主义者或工会组织试图将包括自由结社和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在内的所有ILO核心条约都命名为“普遍的人权”。而反对者针锋相对的指出:“那种认为劳工标准可以像诸如自由和人身保护的人权那样加以普遍化,并简单称之为“劳动权”的想法,忽视了一个事实:把有特定文化基础的劳动标准与普遍人权等同是经不起深入考察的”(杰格迪什·巴格瓦蒂,蔡斌、张超,1999:36)。

具体分析起来,人们对禁止强制劳动或奴役劳动这样的规定并不存在争议,它的合理性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将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为基本劳权的合理性就受到挑战。挑战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工会运动传统的社会中,在跨国公司的有限作用范围内推行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力就只会造成这样一种后果:参加了工会有固定收入的工人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而没有参加工会甚至没有固定收入的社会群体却付出了更高的代价。由此,在发达国家用于促进平等的工会集体谈判策略在没有工会传统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无法奏效反而可能会加剧工人群体内部的不平等。

此外,有些工会组织认为,生产守则在不听取基层工人的愿望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劳工标准是不合理的。“工人是故事的主角,但消费者却是最终的听众”,对工人愿望的忽视只会使生产守则沦为跨国公司争取消费者信任的公关工具。

(二)生产守则实施的有效性

1.生产守则不具有强制执行力,更不具有惩罚性。在其规范的措辞中,总是出现“应当”(should),而非“必须”(must)的情态动词。即生产守则作为一种志愿性规范,它的实际效力和依赖于跨国公司的自律性。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任何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当商业目标与道德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跨国公司的立场会在哪一边呢?

2.生产守则运动作用范围有限性。消费者运动和媒体只能追踪世界上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的社会表现,而生产守则的最大效力范围实际上就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活动范围。对于各国劳动法管辖之外的家内工作者(home-based worker),生产守则是爱莫能助的。

3.监督的问题是生产守则有效实施的关键问题。

最初的生产守则往往忽视独立外部监督的问题,经过改进后,多数守则都建立了内部和外部兼顾的监督体制。但外部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仍然是受到最多质疑的问题。

(1)面临庞大的转包系统以及家内工作(Home Work)的流行,外部监督者如何逐个监督为跨国公司生产产品的每个工厂? 也许作为总发包商的跨国公司都不清楚全球有多少个工厂在为它生产。当作为总发包商的跨国公司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无保留地提供所有供应商的名单时,外部监督者是毫无办法的。何况,也许作为总发包商的跨国公司都不清楚全球有多少个工厂在为它生产。

(2)许多守则有关外部监督的规定中都欢迎当地的NGO和工会组织参与监督。但在实际运作中,NGO和工会组织的地位一般仅限于充当顾问和“沟通大使”以使跨国公司授权的监督者获得工人的信任。同时存在另一方面的质疑,即使NGO、工会组织获得授权进行独立监督,它们又将如何处理与跨国公司的关系并坚持其自身立场呢? 此外,这种监督是否应当收取报酬?

(3)SA 8000似乎最大限度地靠近了“外部监督”的理想。

在SA 8000框架下,监督工作完全由独立的“社会认证师”(social auditor)承担,然而实际运作中却是问题迭起。“社会认证师”通常来自大型审计公司而毫无人权运动背景,在监督中他们能够发现暗藏的违规侵权行为吗? 认证工作是由获得证书的跨国公司来支付报酬的,“社会认证师”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玩忽职守吗? 有了“社会认证师”的监督,工会组织、NGO、消费者以及其它关注劳权问题的公众是不是都可以退场了?

(4)工人在监督中处于什么地位? 许多学者的调查表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对生产守则一无所知。当工人不了解生产守则的内容时,即使守则中规定了工人监督的权利,他们也无从行使。

虽然对生产守则监督的有效性的质疑大多是建设性的,但也有少数批评是破坏性的,它们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坚决的捍卫者。例如,美国驻经合组织(OECD)的前任代表Abraham Katz认为:全球化的反对者希望借助标准化的生产守则去管理跨国公司的运作,他们忽视了多数跨国公司对于在其经营地提高标准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以及许多公司和行业进行着自我规范的事实,他们坚持要求具有对公行动实施限制并进行监督评判的权利……工商界认可其经营所在地法律所规定的合法义务,它会尽其所能地追求有关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最佳状况”,但是却反对“外部压力集团”强加的标准化生产守则”(Abraham Katz,1999)。

尽管对生产守则运动的质疑与批评从未停止,但生产守则运动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一点正如“劳工人权”(HRFW)的主编Robert A. Senser所指出的一样:90年代上演着一出国际性社会戏剧——在狂飙一般喧嚣的全球化中为争取对工人权利的尊重而抗争——尽管没有统一名称、成员名单、领导中心、活动总部,但是凭借共同理想和由传真、电子邮件、网站及间或的国际集会所形成的国际性网络,该运动形成了团结一致的行为”(Robert A. Senser,1998)。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会停滞,劳工保护这初“国际性戏剧”也将上演新的剧目,但至少现在生产守则运动还没有退场,对于它的新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陈奕齐,1999:“英国道德贸易运动简介”,《亚洲劳动快讯》,Issue N0.4,1999年5月。

陈弈齐,1999:“国际劳工标准的另一种形式:社会责任8000”,《亚洲劳动快讯》,Issue N0.4,1999年5月。

高亚男编绎,1996:“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集体谈判”,《中国劳动科学》,1996年12月期。

杰格迪什·巴格瓦蒂著,蔡斌、张超译,“全球时代:从持怀疑态度的南方到充满恐惧的北方”,《经济资料译从》,1999年第2期。

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 1999,“Code of Business Practices”, Labor Rights In China,Hong Kong.

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 “ICFTU Feature”, Labor Rights In China,Hong Kong.

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 “Clean Clothes Campaign”, Labor Rights In China,Hong Kong.

Hong Kong NGO Seminar on Business Codes of Conduct, “Code of Business Practices”, Labor Rights In China,Hong Kong.

"ILO Director-General urges business to become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0742560.html,. Dec.5, 1999.

Naomi klein,1998,"The Era of Corporate Rule", Asian labor Update, Hong Kong.

"Principles for Glob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Social Justice, Nov.20,1999.

Ritchie P.Lowey,1997, “Transnationals &Corporate Codes”,The Social Report, Vol.No.6,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oston, College. Robert A.Senser,1998,"High-Priced shoes, Low-cost Labor", Jesuit Weekly, Oct.24,1998, America.

Abraham Katz, "Trade foes aim to block globalization", Feb.23,1999.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我们,当而代大学生,祖国母亲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正确的认识毛阿敏在《绿叶对根的情意》里唱到绿叶总是深深依恋着根,唱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爱恋,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做到精神上爱国,行为上爱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活力和希望。那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我们如何爱国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而对于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挑战,这挑战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与祖国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担负着重大责任。世界是多彩的,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利用其带给我们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其次,坚定自己的信仰,做到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有理想有行动亦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只有着单一的一股爱国热情,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和条件,我们又能给我们的祖国带来什么呢?如果说,革命年代战争年代对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收到人民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由多民族融合而成,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各民族中都涌现出了许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业绩为历史所铭记。中华民族的爱国注意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要在新的形式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成借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含公家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了我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策略,以便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应对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概述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是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在《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商品、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过程。①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和世界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有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资本、技术以及人才在世界各国之间的流动,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国际贸易迅猛增长,呈现出金融全球化 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国际贸易逐渐趋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加快了金融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促进了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特别是跨国金融活动采用统一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经营采取相同的金融工具,使得国际金融日趋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如何理性爱国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潮流。贸易、投资、金融、跨过公司生产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智慧爱国主义 当今世纪 经济全球化已经逐步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它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毫无疑问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繁荣富强的建设机遇 并加强了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往。而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祖国对民族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那么 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呢? 首先 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但事实上它却是一柄双刃剑 既是强国机遇 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 所遭遇的困难挫折将更加严峻苛刻。 显然地 经济全球化既然导致区域全球经济联系加深 便意味着加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交流 故在多方面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认识与认同以及生活和心理上的亲近与理解。文化方面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大学生往往只看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 比如文化传承上可能出现的断层 或者是新旧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丧失抑或重生。在新世纪接受外来思想如潮涌入的同时自我思维也迎来了与时俱进的革命 那么爱国主义与传统的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种族主义相比 以及传统经济下的爱国主义相比 就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我们爱国再不应该仅是单纯爱国盲目爱国 更应明智理性爱国。 然而.理性爱国也绝非只是泛泛长篇理论,反观现实 爱国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却有诸多非理性表达。比如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期间 在伦敦、巴黎和旧金山等地曾受到严重干扰 甚至是暴力性冲击。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不顾事实真相肆意歪曲并进行诽谤性的报道 种种行径激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愤慨。但是不少被激怒的网友和白领竟通过抵制某些外资商业连锁卖场来表示抗议 却是非常不理智的。我深深明白当国家利益受损时人们迫切想要寻找一种世人看得见的方式来表明民族血性 但是经济全球化蔓延导致外资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而中国经济也要依赖外国资本。若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之中 只能伤及自身利益 抵制自己分享全球化的合作盛宴。 在我个人看来 爱国主义的新特点以及我们应该所做的理性爱国可以存在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此外,正如课本上所说,我们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树立一些重要观念:1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2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3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的,当我们怀着一颗平等公正的心去报效祖国时,其渠道更多,空间更广了。而科学是人类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科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何去何从,文章联系实际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因为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背景、含义、原因 背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含义: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科技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例题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其背景因素包括() 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②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 ③区域经济合作加强④冷战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两大阵营的互相对抗出现在冷战时期,是不利于经济全球华发展的因素,故选C。 例题2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C.国际贸易大幅度增长所致 D.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答案:A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的社会化迅速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答案A。 1.当今,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 A.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 B.跨国公司的出现 C.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D.国际分工合作的加强

2.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一趋势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 B.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C.加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不包括() A.科学技术 B.国际贸易 C.跨国公司 D.战争 4.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题是和平与稳定 C.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赶上发达国家 D.区域集团化趋势消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docx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开放 随着人类迈入21世纪,国际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与世界其他大国的经济交往加深,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这场潮流中,趋利避害,将使中国的对外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全球化得以实现,有赖于经济的跨国发展,而经济的跨国发展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经济的发展得以加强,于二战后,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在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在商品生产、服务交易、技术交流与市场共享等方面均有所表现[1]。 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了外国的资金、技术、商品。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深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而中国要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经济上的成就,就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

带来的机遇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加深,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因素。”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额占我国经济增长的比重逐渐加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作为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引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已非国内的供给能力可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3.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能够有效地削减限制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各种障碍和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贸易壁垒,从客观上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市场范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国也承受着来自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1.国际舆论环境的挑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崛起,是西方霸权主义者不愿意看到的,他们时不时地制造不利于中国的言论,以达到阻止中国发展的目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已经受到了这种论调的制约。 2.产业安全环境的挑战。中国借助外国先进技术加速产业结构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 (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怎样正确认识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全球化?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能否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对我国克服困难、取得成绩、完成目标、立于不败之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加入了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更是飞速发展。然而中国仍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以贸易国际化为先导,以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生产全球化为显著特征,以跨国公司全球活动为微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既维护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又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展自己,对中国是一种难得一遇的机遇同时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1)全球化进程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它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促进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的形成,从而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营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跨国公司的到来,为我国吸收、利用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新的机遇;对外开放的深入实施,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国内条件;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3)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知识、观念的更新和信息传递的加快;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4)全球化为我国的人民加强同世界人民的交流和联合提供了条件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所产生的压力;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经济科技优势的挑战。在科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特别是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高科技方面,他们占有巨大优势。尽管我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展也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的差距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仍继续存在。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面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竭力采取各种手段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中国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的考验。

浅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c10742560.html, 浅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作者:潘相宇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2期 摘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的目的在于了解其本质特点及发展动向,找到中国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中趋利避害的途径。本文介绍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分析了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发展,并就中国的应对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国际市场的融合与统一,是指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及相应生产要素的交换已经扩展到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地区在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开展经贸活动,这就要求市场制定出相对一致的规则,也就使包括国际经济法在内的各项国际法律也要具备一定的全球化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1.投资逐渐恢复,经济缓慢向好 虽然遭遇了2008年侵袭全球的金融危机,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以WTO为代表的各类国际 经济及其他组织和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共同努力,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整体已经逐步走出了危机的阴影。随着投资逐渐恢复,全球经济大局势正在呈现出缓慢向好的态势。同时,由于“金砖”国家相对强劲的发展,近年来已经渐渐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发动机”,国际经济正在步入缓慢上升的通道。 2.自由贸易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 出于合作对抗金融危机的目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紧以国际间贸易促进本国经济后续发展的步伐。多边化的全球贸易规模与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正在成为当前全球最为活跃的经济活动区域,这促使一体化的国际间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超过三百个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已经将全球经济体系“分割”殆尽,当前绝大多数全球贸易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与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活跃着全球贸易,但也因为不同国家和区域发展本质上不平衡造成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摩擦。 二、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发展 1.统一化日益明显 在WTO引领及其框架之下逐步制定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约和协定对全球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不断加快这些国家与地区调整内部经济战略和立法的速度,尤其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用好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规避其带给我们的弊端。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结构;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经济、科技、政治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之间不再是彼此孤立的个体,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变得相互依存和依赖。进入21世纪后,这种发展形式更加明显,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显著。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对经济全球化持不同的意见,但都必须努力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种世界发展的趋势。虽然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需要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的趋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世界各国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各国只有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快速稳健的发展。 二当今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食品支出在其总支出的比重逐渐提高,使其生活质量水平得不到提高。第二,就业形式严峻,就业岗位短缺,就业总量过剩。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就业出现饱和,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第三,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增大的局面没有扭转。使得中国不能全面协调地发展。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平均水平。第四,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尚未能启动,所以医疗卫生问题尚未根本改观,医患矛盾呈现增加之势。第五,社会秩序问题出现新变化,经济犯罪案件越来越多。第六,人民权益无法得到全面保障,劳动合同书面签订率比较低,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合同法》的履行仍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七,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源和能源不短减少,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中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一)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资金短缺,技术相对落后的缺陷得到弥补。为我国实现技术创新,经济结构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正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含一部分高 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的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吸引外资的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加快 了新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而引进先进技术对我国加快发展至关重要.只要我们积极参加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

□成思危 经济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依存,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始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 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从原料采购到商品贸易,进而到技术转让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可以归纳成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地区一体化是近年来新的发展, 也可以称其为亚全球化。由于同一区域内国与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相互了解与合作变得更加容易。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N AFTA )已经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尽管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地区一体化进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加入WTO 后,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推动力。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对世界也有重大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全面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与世界合作,世界也需要与中国合作。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程也正在取得进展。 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互为补充的。地区一体化会加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建立更好的区域环境。地区一体化会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从而为世界人民创建一个更为安全的地球。 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必须认真地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动方针,处理好双边及多边的经贸关系。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消减对中国的偏见,增进与中国的友谊及合作。 一、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一)中国需要世界 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需要世 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1978至199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9.8%,将近是世界平均(3.3%)的3倍。在这20年中,发达国家的平均年增长速度仅为2.5%,发展中国家为5%,亚洲国家为7.3%,如果把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作为1的话,发展中国家是2,亚洲国家大约是3,中国大约是4。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带来人民生活较大的改善。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风险。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 加速资本的国际流动,信息的跨国 传播,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跨 国转移,以及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扩大各国之间贸易,促进世界 世界与中国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机遇和发展

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的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历史潮流下,我国将何去何从,如何在激烈而又残酷的国际经济圈中生存下来,如何以更加积极地姿态来谋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将是每一个国人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我国有三点是需要做的。第一点,我国应当高举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始终如一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个国策。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点,我国应当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来,我国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长28%。进出口总额2006年达到17607亿美元。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与俄罗斯、非洲、东盟、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加速增长。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质量稳步提高;贸易结构优化,高污染、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资管10-2班第5组 组员学号 蔡丹丹 1017103028 刘伟璐 1017103031 孙梦娜 1017103034 王欣 1017103036 贾龙威 1017103043 刘宝建 1017103045

经济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求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又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加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是在资源、信息、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各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增强条件下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国自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制度、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人才素质等方面,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只有主动融资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应对挑战,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赶超发达国家。 一、挑战大于机遇: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中给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分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随之而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弊端和局限,这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援助”、“捐赠”的幌子,实行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堂而皇之地向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甚至灾难。其次,经济全球化诱发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增大。国际经济波动如金融危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将通过日益灵敏的国际传导机制传递给中国。再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加强金融监管提出了严峻挑战。最后,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经济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