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行流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值模拟研究

平行流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值模拟研究

平行流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值模拟研究
平行流换热器百叶窗翅片的数值模拟研究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浮头式换热器1;浮头式换热器设计概述 2;浮头式换热器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3;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和目标 4;研究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计划安排和预期成果 6;参考文献

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站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年月日

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

摘要 本次设计的题目为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是管壳式换热器系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外壳固定死,另一端可相对壳体滑移,称为浮头。浮头式换热器由于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此不会因管束之间的差胀而产生温差热应力,另外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还在于拆卸方便,易清洗。在化工工业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对浮头式换热器进行了整体的设计,按照设计要求,在结构的选取上,采用了2-4型,即壳侧两程,管侧四程。首先,通过换热计算确定换热面积与管子的根数初步选定结构。然后按照设计的要求以及一系列国际标准进行结构设计,设计的前半部分是工艺计算部分,主要设根据设计传热系数.压强校核.壳程压降.管程压降的计算。设计的后半部分则是关于结构和强度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已经选定的换热器型式进行设备各零部件(如壳体. 折流板. 管箱固定管板.分程隔板.拉杆.进出口管.浮头箱.浮头.支座.法兰.补强圈)的设计, [关键词]换热器;浮头;管壳 工况: 一种浮头式换热器,它由壳体、换热管束、管板、浮头、外接管、法兰螺栓连接件、膨胀件等组成,其特点是壳体与换热管束之间可连接一个膨胀节,以消除热膨胀差,浮头直接与外接管相接,以减小流阻。膨胀节与法兰连接件全部在壳体外,安装和检修方便,该种浮头换热器结构简单、紧凑,流阻小,热效率高,便于检修,适用于换热介质之间温差大的工况,尤为适用石油、化工等高温高压的换热装置中。 目录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参考

根据给定的原始条件,确定各股物料的进出口温度,计算换热器所需的传热面积,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并要求核对换热器压强降是否符合小于30 kPa的要求。各项设计均可参照国家标准或是行业标准来完成。具体项目如下:设计要求: =0.727Χ10-3Pa.s 密度ρ=994kg/m3粘度μ 2 导热系数λ=62.6Χ10-2 W/(m.K) 比热容Cpc=4.184 kJ/(kg.K) 苯的物性如下: 进口温度:80.1℃出口温度:40℃ =1.15Χ10-3Pa.s 密度ρ=880kg/m3粘度μ 2 导热系数λ=14.8Χ10-2 W/(m.K) 比热容Cpc=1.6 kJ/(kg.K) 苯处理量:1000t/day=41667kg/h=11.57kg/s 热负荷:Q=WhCph(T2-T1)=11.57×1.6×1000×(80.1-40)=7.4×105W 冷却水用量:Wc=Q/[c pc(t2-t1)]=7.4×105/[4.184×1000×(38-30)]=22.1kg/s

4、传热面积的计算。 平均温度差 确定R和P值 查阅《化工原理》上册203页得出温度校正系数为0.8,适合单壳程换热器,平均温度差为 △tm=△t’m×0.9=27.2×0.9=24.5 由《化工原理》上册表4-1估算总传热系数K(估计)为400W/(m2·℃) 估算所需要的传热面积: S0==75m2 5、换热器结构尺寸的确定,包括: (1)传热管的直径、管长及管子根数; 由于苯属于不易结垢的流体,采用常用的管子规格Φ19mm×2mm 管内流体流速暂定为0.7m/s 所需要的管子数目:,取n为123 管长:=12.9m 按商品管长系列规格,取管长L=4.5m,选用三管程 管子的排列方式及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方式: 管子的排列方式,采用正三角形排列;管子与管板的连接,采用焊接法。(2)壳体直径; e取1.5d0,即e=28.5mm D i=t(n c—1)+2e=19×(—1)+2×28.5=537.0mm,按照标准尺寸进行整圆,壳体直径为600mm。此时长径比为7.5,符合6-10的范围。

课程设计报告,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设计(论文)题目: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目录 1 前言 (3) 2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3) 3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3) 3.1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 (3) 3.2 物性数据的确定 (4) 3.3 平均温差的计算 (4) 3.4 传热总系数K的确定 (4) 3.5 传热面积A的确定 (6) 3.6 主要工艺尺寸的确定 (6) 3.6.1 管子的选用 (6) 3.6.2 管子总数n和管程数Np的确定 (6) 3.6.3 校核平均温度差 t m及壳程数Ns (7) 3.6.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7) 3.6.5 壳体径 (7) 3.6.6 折流板 (7)

3.7 核算换热器传热能力及流体阻力 (7) 3.7.1 热量核算 (7) 3.7.2 换热器压降校核 (9) 4 列管式换热器机械设计 (10) 4.1 壳体壁厚的计算 (10) 4.2 换热器封头选择 (10) 4.3 其他部件 (11) 5 课程设计评价 (11) 5.1 可靠性评价 (11) 5.2 个人感想 (11) 6 参考文献 (11) 附表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12) 1 前言 换热器(英语翻译: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更加广泛。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 列管式换热器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换热设备。其优点是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处理能力和操作弹性大,适应能力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采用更为普遍。列管式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等。 设计一个比较完善的列管式换热器,除了能满足传热方面的要求外,还应该满足传热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消耗材料少、制造成本低、清洗维护方便和操作安全等要求。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应根据化工生产工艺条件的要求,通过化工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同时选择管径、管长,确定管数、管程数和壳程数,

浮头式换热器(过程设备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设计题目及工艺参数---------------------------------------------------1 一、换热器的分类及特点---------------------------------------------------2 二、结构设计-------------------------------------------------------------5 1、管径及管长的选择---------------------------------------------------5 2、初步确定换热管的根数n和管子排列方式-------------------------------5 3、筒体内径确定-------------------------------------------------------5 4、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6 5、管箱法兰、管箱侧壳体法兰和管法兰设计-------------------------------7 6、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7 7、外头盖结构设计-----------------------------------------------------8 8、接管的选择--------------------------------------------------------------------------------------8 9、管箱结构设计-------------------------------------------------------8 10、管箱结构设计------------------------------------------------------8 11、垫片选择----------------------------------------------------------9 12、折流板------------------------------------------------------------------------------------------9 13、支座选取----------------------------------------------------------10 14、拉杆的选择--------------------------------------------------------13 15、接管高度(伸出长度)确定------------------------------------------13 16、防冲板------------------------------------------------------------13 17、设备总长的确定----------------------------------------------------13 18、浮头法兰---------------------------------------------------------------------------------------14 19、浮头管板及钩圈----------------------------------------------------14 三、强度计算--------------------------------------------------------------14 1、筒体壁厚的计算-----------------------------------------------------14 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15 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16 4、管箱短节开孔补强的核校 --------------------------------------------16 5、壳体压力试验的应力校核---------------------------------------------16 6、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17 7、固定管板计算-------------------------------------------------------18 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 --------------------------------------------------19 9、管子拉脱力计算-----------------------------------------------------20 四、设计汇总-----------------------------------------------------21 五、设计体会--------------------------------------------------------------21 参考文献--------------------------------------------------------------22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节推荐的设计程序 一、工艺设计 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D。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 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 五、提出技术要求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二节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一、换热终温的确定 换热终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传热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逆流换热时,当流体出口终温与热流体入口初温接近时,热利用率高,但传热强度最小,需要的传热面积最大。 为合理确定介质温度和换热终温,可参考以下数据: 1、热端温差(大温差)不小于20℃。 2、冷端温差(小温差)不小于5℃。 3、在冷却器或冷凝器中,冷却剂的初温应高于被冷却流体的凝固点;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冷凝,冷却剂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 二、平均温差的计算 设计时初算平均温差Dtm,均将换热过程先看做逆流过程计算。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 |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

目录§一.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设计任务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操作条件 .主要设备结构图 §二.概述及设计要求 .换热器概述 .设计要求 ~ §三.设计条件及主要物理参数 . 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 确定物性参数 .计算热流量及平均温差 壳程结构与相关计算公式 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计算传热系数k 计算传热面积 ^ §四.工艺设计计算 §五.换热器核算 §六.设计结果汇总 §七.设计评述 §八.工艺流程图 §九.主要符号说明 §十.参考资料

: §一 .列管式换热器 . 列管式换热器简介 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 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设计任务 ¥ 1.任务 处理能力:3×105t/年煤油(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运行)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50℃,出口温度5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30℃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一个大气压。 备注:此设计任务书(包括纸板和电子版)1月15日前由学委统一收齐上交,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延迟上交的同学将没有成绩。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内容 1.3.1、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2)流程安排 1.3.2、确定物性参数 (1)定性温度;(2)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 1.3.3、估算传热面积 (1)热负荷;(2)平均传热温度差;(3)传热面积;(4)冷却水用量 % 1.3.4、工艺结构尺寸 (1)管径和管内流速;(2)管程数;(3)平均传热温度差校正及壳程数;(4)

翅片换热器热系数

翅片换热器传热系数 ABRAHAM LAPIN and W. FRED SCHURIG I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Brooklyn, Brooklyn 1, N. Y. 许多方程来源于实验数据,同时提出了有交叉流动的热交换器的设计。对关于换热器行数 的总传热影响,进行了图示作为参考. 翅片管在热交换器中的使用有了迅速增长。当内部传热系数比外面的系数极大时,它经常被实际增加一定数量的外表面来为低外系数进行补偿。许多研究人员都对翅片管的传热进行研究。因为对可能的翅片类型的安排有非常大的数量,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特定条件。 实验设备与程序 设备金属板材风管横截面为 30x12 3/4 英寸。上部是固定的,但较低的部分,可提高或降低 容纳一个可变数目的排。这下部分(进口)进行拟合有5英寸空气校正叶片可助均匀分布的空气线圈。 传热表面(台风的空气调节股份有限公司)。每个单元有八个翅片管manifolded 在一起以并行方式进行。 5 / 8英寸 0.dx0.025英寸铜管 11/2英寸 0.dx0.018英寸轧花 8每英寸,30英寸翅翅片长度 Ao/Ai=16.30,Ao=2.44平方英尺 翅片管直径= 2.4 1.248平方英尺,空气流面积最小 这些铝管的用途,则被关在一个长方形的30×12 3/4英寸的帧。一个3/4设备橡胶障板安放在沿 一侧的框架。翅片管相邻本遮光罩一个侧和框架本身上另一边。该框架结构允许一个交错管的安排通过简单地转弯连续排对单位180度的另一个。

一台吹风机提供空气供给在逆流而上空调管道内结束。 测量 水流量用校准过的转子流量计。空气流量是用一个托马斯米测量,其中包括四个帧开口用1.134 镍铬合金 欧姆/英尺,有一个总电阻每一个约25欧姆。流动的空气用仪表测量通过一系列的圆盘和圆环折流板顺流混合。温度进行了测量精确温度计刻度为0.1 C 。每一个温度计的位置了经过精心挑选的,确保读出正确的总体温度。 一系列的运行是由1到8步骤在一个单元中。这在试管被水平和安排一个三角形的场地:1 1/2-inch 水平和垂直距离管-Le. 1.5X1.677英寸,三角形场地。所有的管道都是相连的,所以只有一个水程。水联系之间是这样的空气和水逆向流动。 程序 热水用泵送进管中,同时冷空气穿过翅片。水流量和温度维持在恒定的9000(磅/小时)和50度,它给出一种管程雷诺数超过20000。 管外的空气流速各在1100 - 5000英镑每小时之间,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基于最小的通流面积3至15英尺/秒。在室温下空气进入导管。两个完全独立的流动进行着。所有实验结果可再生的有4%。一系列等温压力损耗测量使用一至八行被独立的传热。流动的空气温度通过翅片管时68度。和流量从1200到4500磅每小时。给雷诺数范围2200到8500。 压力损失用一个倾斜的水压计测量。 计算和结果 p 12p 2l m WC (T - T ) = c (t - t ) =UA t ω? 12p 2l () c (t - t )p m m WC T T U A t A t ω-==?? 111'11i i si i av so o o o L UA h A h A kA h A h A =++++ 111'11U o o o i i si i av so o A A A L h A h A k A h h =++++ 0.80.3 0.0225()(Re)(Pr)i h k D = 0.8 0.2 (10.01)160()i i t V h d +=

制冷空调用空冷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020185202 制冷空调用空冷换热器的研究现状 收稿日期:2008212208 作者简介:周 莉(19792),女,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006 周 莉 摘 要:综述了制冷空调用空冷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并对翅片管式,管带式换热器和平行流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平行流换热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而促进空冷换热器的研究。关键词:空冷换热器,综述,平行流换热器中图分类号:TU831文献标识码:A 换热器的研究一直是制冷空调领域中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 方向。目前,国内外对换热器研究总的趋势是:传热机理及强化传热的研究;开发高效、紧凑、重量轻、可靠性高的新型换热器;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革新设计方法;基于系统目标对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为了追求更高的换热性能,空气冷却式换热器依次经历了翅片管式、管带式、多元平行流式等多种结构形式。 1 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 翅片管式也叫管片式、管翅式,是较早应用的换热器形式。其套片方法是将厚度很薄的铝箔,按管组排列方式,在高速冲片机上冲出折边孔。然后将圆管穿入肋片孔中,将安装好的管片在专门的胀管机上进行胀管,减小接触热阻。 管翅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可从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手段等方面来概括,早期对管翅式换热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翅片管排总的换热性能和流动性能上,翅片的形式多是平直翅片,主要考察管径、管排数、翅片间距、管排排列方式、翅片厚度等几何参数对换热及流阻的影响情况,换热管管径较大(D o =9.52mm ,12.7mm 或15.8mm ),实验模型的数量十分有限,拟合的关联式(j —Re 和f —Re 关系式)适用范围小,预见性不好,工程应用效果不好。近期的研究注重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机理,Saboya 和Spsrrow [1]将传质技术用于确定一排、二排和三排盘管的局部传质系数,其结果通过类比关系用换热系数的形式来说明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情况。换热管管径也日趋小型化(扩管前D o =9.52mm ,7.94mm ,7mm ),而且实验关联式的拟合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多重拟合方法。 2 管带式和平行流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2.1 管带式换热器 管带式换热器的管子,是由一条连续的铝合金材料挤压成多孔通道的椭圆扁管,然后将其机械弯曲成等间距的蛇行管。同时将带状铝箔经冲压成缝,并折成U 形或V 形,其高度等于蛇行管的间距。把加工好的铝带夹入蛇行管间,呈叠置方式。在夹具中把蛇行管夹住,并施加适当的压力压紧,使管与片之间产生一定的接触应力,再进行整体钎焊而成。与翅片管式相比,管带式采用扁管,其水力直径小,在截面积相等的条件下,椭圆扁管内制冷剂的湿周周长比圆管大,传热面积大,热阻小,因此管内换热量提高。同时扁管的迎风面积小,流形有利,气动性能好,背风面涡流区小。扁管的使用使管带式结构紧凑,可以显著提高换热面积。 2.2 平行流式换热器 平流式换热器分为两种:1)集流管不分段,制冷剂流动方向一致,称为单元平流式换热器;2)多元平流式换热器,多元平行流实际上是分流式换热器,即变通流程设计。平行流式冷凝器吸收了管带式的各项新技术,是制冷剂从R12转换成R134a 的最适宜替换机型。对平行流换热器的研究可从以下3个方向展开。 2.2.1 平行流换热器整体性能的研究 对换热器整体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验证已有模型或建立新的模型对换热器的换热和压降进行计算,并与试验数据、关联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及模型优化;考虑扁管效应,管排数,风速,换热器翅片安排、管路流程安排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扁管换热器与其他管型换热器的性能对比;换热器的优化研究,性能评价指标。Min 等[2]采用已知关联式,对制冷剂侧和空气侧的换热和压降进行了计算,并且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Chung 等[3]建立并比较了考虑扁管几何尺寸和没有考虑扁管几何尺寸的两个模型,考虑扁管尺寸的计算更加精确稳定。Park 和Jaco 2bi [4]比较了扁管换热器和圆管换热器的热力性能,相比于圆管换热器,较小表面积和体积的扁管换热器即拥有相同的热力性能。龚堰珏[5],张兴群[6]等研究了风速,换热器翅片安排、管路流程安排等对换热器性能和系统性能的影响。 2.2.2 百叶窗翅片侧流体换热与流动的研究 工程质量关,严格每一道工序的验收检查;最后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维护检修及外围管道的清理疏通。参考文献: [1] 刘 翔.净水厂调速水泵选型与节能分析[J ].山西建筑, 2008,34(12):1802181. Discussion on the basement dirty w ater pump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YUE Jian 2li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work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basement dirty water pump and commo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from equip 2ment selec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the solution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so as to make the fitting and management of dirty water pump more scientific ,and reach to the aim of exhausting pollution.K ey w ords :basement ,dirty water pump ,back flow ,maintenance management ? 581? 第35卷第10期2009年4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0Apr. 2009

浮头式换热器强度计算书

软件批准号:CSBTS/TC40/SC5-D01-1999 DATA SHEET OF PROCESS EQUIPMENT DESIGN 工程名: PROJECT 设备位号: ITEM 设备名称:后锥形擦拭冷器 EQUIPMENT 图 号: 215321-00 DWG NO。 设计单位:ls有限公司 DESIGNER 设 计 Designed by 日期Date 校 核 Checked by 日期Date 审 核 Verified by 日期Date 批 准 Approved by 日期 Date 填函式换热器设备计算计算单位 ls有限公司 壳程设计压力 1.04 MPa 管程设计压力 0.80 MPa 壳程设计温度 150.00 ℃ 管程设计温度 90.00 ℃ 筒体公称直径 553.00mm 筒 填函式换热器筒体最小壁厚 8.00mm 体 筒体名义厚度 8.00mm 校核 合格 筒体法兰厚度 40.00 校核 合格 前端管箱筒体名义厚度 mm 前 校核 端 前端管箱封头名义厚度 mm 管 校核 箱 前端管箱法兰厚度 mm 校核 后端管箱筒体名义厚度 mm 后 校核 端 后端管箱封头名义厚度 mm 管 校核 箱 后端管箱法兰厚度 mm 校核 管 管板厚度 30.00 mm 板 校核 合格

填函式换热器管板计算 计算单位 ls有限公司 设 计 条 件 壳程设计压力 P s 1.04 MPa 管程设计压力 P t 0.80 MPa 壳程设计温度 t s 150.00 °C 管程设计温度 t t 90.00 °C 换热器公称直径 D i 553.00 mm 壳程腐蚀裕量 C s 1.00 mm 管程腐蚀裕量 C t 1.00 mm 换热管使用场合 一般场合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方式 ( 胀接或焊接)胀接,开槽 初始数据 材料(名称及类型) Q345R 板材 输入管板名义厚度 δn 30.00 mm 管 管板强度削弱系数μ 0.40 管板刚度削弱系数 η 0.40 隔板槽面积A d 7036.00 mm 2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长度或焊脚高度 l 28.00 mm 设计温度下管板材料弹性模量 E p 194000.00 MPa 板 设计温度下管板材料许用应力 []σr t 183.00 MPa 许用拉脱力 []q 4.00 mm 壳程侧结构槽深 h 1 0.00 mm 管程侧隔板槽深 h 2 2.00 mm 材料名称 S30408 换热管外径 d 12.00 mm 换 换热管壁厚 δt 0.80 mm 换热管根数 n 200 根 热 换热管中心距 S 25.00 mm 换热管长 L t 1686.00 mm 管 换热管受压失稳当量长度 l cr 813.00 mm 设计温度下换热管材料弹性模量E t 186000.00 MPa 设计温度下换热管材料屈服点σs t 156.00 MPa 设计温度下换热管材料许用应力 []σt t 116.00 MPa 垫片外径 D o 590.00 mm 垫 垫片内径 D i 550.00 mm 垫片厚度 δg mm 片 垫片接触面宽度 ω mm 垫片压紧力作用中心园直径D G 574.00 mm 垫片材料 软垫片 压紧面形式 1a或1b

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_图文.

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1引言 有集流管, 一致 ; 打断, 热效率高。 案, 人研究了 CO 2基础上, 模型, 验数据一致。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金听祥成剑林崐郑祖义 强化换热。从而降低空气侧流动阻力。 [7]j 关联式和摩擦因子 f 联式 [7] : 【摘要】本文通过传热因子j 和摩擦因子f 了理论分析研究。影响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因素主要有 :迎面风速、齿片间距、角度、百叶窗间距、扁管微通道形状和扁管微通道孔数等。结果发现 :间距和齿片高度都可以明显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关键词】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性能换热系数 (2 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 (3 空气侧压降 : (4 其中, Nu 为努塞尔数; λa 为空气的导热系数 (w/m ?℃ , W F 为冷凝器扁管宽度, m ; 为空气侧水力直径, 其表达式为 :

(5 3平行流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1迎面风速对空气侧换热系数的影响 图1~4中显示了不同迎面风速对空气侧换热系数的影响。由图1知, 当翅片高度为 6mm, 其他参数保持一定时, 迎面风速为1.5m/s和4.5m/s时, 它们对应的空气侧换热系数分别为 142W/(m 2?K和 268W/(m 2? K。从图2~3中也可以看出, 在相同情况下, 空气侧的换热系数随着迎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大, 并且, 空气侧的换热系数在低速区增长较快。但是, 对于不同结构的冷凝器均存在一个临界风速, 当风速超过临界风速时, 空气侧阻力就会快速增加, 而换热量趋于定值。在优化设计平行流式冷凝器时, 应合理选择其结构, 使其迎面风速低于临界风速。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章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1.1概述 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较早发展起来的型式,设计资料和数据比较完善,目前在许多国家中已有系列化标准。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效率,紧凑性和金属消耗量等方面不及其他新型换热器,但是它具有结构牢固,适应性大,材料范围广泛等独特优点,因而在各种换热器的竞争发展中得以继续应用下去。目前仍是化工、石油和石油化工中换热器的主要类型,在高温高压和大型换热器中,仍占绝对优势。例如在炼油厂中作为加热或冷却用的换热器、蒸馏操作中蒸馏釜(或再沸器)和冷凝器、化工厂中蒸发设备的加热室等,大都采用列管式换热器[3]。 1.2列管换热器型式的选择 列管式换热器种类很多,目前广泛使用的按其温度差补偿结构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通常在管外装置一系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整个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度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 (2)浮头换热器: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来连接有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这种型式的优点为: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其缺点为结构复杂,造价高。 (3)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与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终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和有毒的介质。 (4)U型管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

高效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翅片结构

分类号学号M201170593学校代码10487密级 硕士学位论文 高效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翅片结构 参数研究设计 学位申请人:成亮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指导教师:张国军教授 黄禹副教授 答辩日期:2013年5月16日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Radiating Fin for Highly Efficient Micro-channel Parallel Flow Heat Exchanger Candidate : Cheng Liang Major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upervisor : Prof. Zhang Guojun Assoc. Prof. Huang Yu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Hubei 430074,P. R. China May. 2013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的计算步骤 设有流量为m h的热流体,需从温度T1冷却至T2,可用的冷却介质入口温度t1,出口温度选定为t2。由此已知条件可算出换热器的热流量Q和逆流操作的平均推动力 。根据传热速率基本方程: 当Q和已知时,要求取传热面积A必须知K和则是由传热面积A的大小和换热器 结构决定的。可见,在冷、热流体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皆已知的条件下,选用或设计换热器必须通过试差计算,按以下步骤进行。 初选换热器的规格尺寸 初步选定换热器的流动方式,保证温差修正系数大于0.8,否则应改变流动方式,重 新计算。计算热流量Q及平均传热温差△t m,根据经验估计总传热系数K估,初估传热面积A 选取管程适宜流速,估算管程数,并根据A估的数值,确定换热管直径、长度及排列。 计算管、壳程阻力在选择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以及初步确定了换热器主要尺寸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管、壳程流速和阻力,看是否合理。或者先选定流速以确定管程数N P和折流板间距B再计算压力降是否合理。这时N P与B是可以调整的参数,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另选壳径再进行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核算总传热系数 分别计算管、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求出总传系数K计,并与估算时所取用的传热系数K估进行比较。如果相差较多,应重新估算。 计算传热面积并求裕度 根据计算的K计值、热流量Q及平均温度差△t m,由总传热速率方程计算传热面积A0,一般应使所选用或设计的实际传热面积A P大于A020%左右为宜。即裕度为20%左右,裕度的计算式为: 某有机合成厂的乙醇车间在节能改造中,为回收系统内第一萃取塔釜液的热量,用其釜液将原料液从95℃预热至128℃,原料液及釜液均为乙醇,水溶液,其操作条件列表如下: 表4-18设计条件数据

浮头式换热器设计

大学 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浮头式换热器的设计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 年06 月08 日

目录 1、设计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确定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换热器的类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管程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确定物性数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估算传热面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 热负荷.........................................................................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 热流体用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 平均传热温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4 初算传热面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换热器工艺结构尺寸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 管径和管内流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4 传热管排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5 壳体直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6 折流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7接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换热器核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传热面积校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管程传热膜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壳程传热膜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 总传热系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传热面积校核.............................................................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换热器内压降的核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管程阻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壳程阻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设备选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管子排列方式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折流板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除污垢措施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材料的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附录及图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6、设计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