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摘要:天津机器局创办于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它是继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之后清政府经营的又一个规模较大的办军事工业。本文试就该局的创办、发展过程以及历史意义做个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机器局军事工业李鸿章火药洋务运动

(一)简介: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清同治六

年(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设于天津。初名“军火机器总局”。开办经费二十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九年由直隶总督李鸿章接办,易名“天津机器制造局”。常年经费由天津、烟台两海关拨用“四成洋税”,每年约三十余万两。自光绪六年(1880)起,每年又在户部西北边防饷内增拨一万两。十四年

后另从海军衙门拨支洋药厘金作为常年经费的补助。十九年增建一座炼钢厂。该局分为东、西两局。东局设城东贾家沽,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和水雷为主。西局设城南海光寺,以制造军用器具、开花子弹及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东、西两局所产军火除供应本省淮练各军、兵轮、炮船外,还按时拨给吉林、奉天、察哈尔、热河及分防在江南的水陆淮军。此外,东局还附设有水师、水雷、电报学堂。二十一年改称“北洋机器制造局”(又名“总理北洋机器局”)。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时,被破坏。

(二)天津机器局的创办与发展

一、天津机器局根源于洋务运动

天津机器局是清末“同光新政”即洋务运动的产物。它是满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在天津创办的军火制造厂。它始建于同治六年(1867),初成于同治九年(1870),后一直扩建,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八国联军”覆灭前,从未停止过扩建。它时为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之一(其规模仅次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拥有当时亚洲最大、最好的火药制造厂。它不但规模大,并且产品种类繁多,成为清朝末年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并创下不少天津甚至全国近代工业、近代教育发展之最。天津机器局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从创建到扩建的发展过程?他到底有多大规模,有多少产品?本文主要就是探讨上述问题,从中战士天津机器局的面貌、性质及其历史价值。

(1) 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洋务派,是同治光绪年间满清政府大官僚集团内部出现的主张创办洋务的一部分人,主要代表人物有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志洞等人。其中,以李鸿章办洋务时间最长,开办洋务事业最多,在洋务运动中影响最大,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中的核心人物。李鸿章也是创办天津机器局最重要的人物。

洋务运动兴起于咸丰末年,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之必然,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捻党武装起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洋务派和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法、俄、美等西方侵略者互

相勾结,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咸丰七年(1857),它是地磁鸦片战争的扩展和延伸。英国利和法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逼迫满清政府开放中国沿海和长江沿岸更多的

口岸,扩大其鸦片贸易,推销其纺织品等工业品;是迫使满清政府同意其使节进驻广州和北京,以扩张其政治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值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清军与太平军血战而胜负难分之际。太平天国革命不但威胁着满清王朝统治,也同样威胁着英法俄美等西方列强在华的特权和利益。太平天国于咸丰三年二月(1853年3月)攻占并定都南京以后,英国公使包令于咸丰四年九月

(1854年11月曾向满清政府提出“英国修越说帖”,要求“修约”,并表示愿与满清政府共同设法“肃清海滨盗匪”(指沿海人民响应太平军的各种武装斗争),只是要价高而被清政府拒绝。英国为了打破满清政府闭关政策,到中国内地通商,最后借口“亚罗号”船事件。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始于咸丰七年十一月(1857年12月),结束于咸丰十年十月(1860年11月)。整个战役主要经过三次战事,满清军队尽管曾在天津大直沽重创国英法联军,然而还是三战皆败。当英法联军于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攻入北京时,满清政府完全为侵略者所征服。这次战争最终以满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出卖中国更多的国土和主权而结束。战后,满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国家,接受英、法、俄、美军事帮助,与入侵者合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这在恭亲王奕忻的“奏折”中说得非常清楚:“臣等子笼络英法以来,目前尚称安静,似可匿而就我。若乘机会,中外通信,以灭贼为志,不难渐次扫荡。”“失此不图,贼势既难逆料,即英法之笼络,亦恐无以善其后。”(转引自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满清政府立即勾结美、英、法侵略者,于咸丰十年(1860年)开始组织洋枪队。洋枪队是优美、英、法派遣大批军官充统领合格级军官,由中国人充士兵,使用洋枪炮,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而组成的武装。它是外国侵略者武装干涉中国农民革命和满清政府借助洋兵助剿的产物,亦是满政府与英美法侵略者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在天国革命的历史见证。

恭亲王奕忻、湘军统帅曾国藩、淮军统帅李鸿章等人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看到西方各国靠“船坚炮利”横行于海外,通过配合洋兵同太平军作战,并在洋人帮助下创办军火制造局(厂),制造洋枪、洋炮、西洋开花炮弹,从此清朝政府办起了洋务。

(2)天津机器局产生于洋务运动兴起之初

洋务运动初期,以“自强”为标榜。何谓自强?恭亲王奕忻说:“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李鸿章亦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可见洋务派所说的“自强”,就是“以练兵为要,制器为先”,“以练兵为要”,是说设局制造洋枪洋炮等军火器械,向军队提供“制胜之器”,为“自强”之先。可见,洋务运动初起时是创办军火工业和练军,以强化满清王朝的军事机器,镇压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目的。尽管洋务运动中后期倡导“求富”,振兴商务,修铁路,开办电报,开矿山,开办纺织厂,然而“求富”的目的正如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所说得那样,“欲自强,必先欲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求富还是为了“欲饷”强军。以巩固和维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进步的满清王朝统治。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教育,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这又必将促进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从经济基础上瓦解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这在客观上有其进步性。

咸丰十一年(1961年),清廷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又称“总督”或“译署”)。它在恭王奕忻主持下,除办理外交事务外,还兼管各路军务、通商、海关、购置军火等事宜,成为满清政府办理各种洋务的机构,奕忻则成为洋务派在满清政府中的领军人物。洋务运动兴起之初。曾国藩率先在安庆设立“军械所”(同治元年即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炮局(同治元年);李鸿章创办苏州洋炮局(同治二年即1863年,李鸿章攻下并进驻苏州后,将原马格里主办的上海炮局迁入苏州,易名苏州西洋炮局。后苏州炮局由一局扩为三局);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织造总局(同治四年即1865年);李鸿章将苏州炮局移到南京,改名为金陵机器局(同治四年);左纵棠在马威慑福州船政局(同治五年即1866年)。天津机器局就是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在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南京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设立之后,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中国北方创办的第一座军火工厂。

(3)天津设局筹划始末

同治元年(1862年),三口通商大臣、兵部佐侍郎崇厚

在天津练兵,聘请英国军官薄朗、卢塞瑞克斯组建洋枪队,并仿制外国炮车,试铸炸炮。当时天津尚未设局,却早于上海炮局铸造炸炮。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1864年6月2日),恭亲王奕忻奏请命京营(火器营),“于曾经学制军火牟兵内,拣派心灵手敏之弁八名、兵丁四十名”,到苏州炮局学习制作西洋炸炮、炸弹“及各种军火机器,与制造之器”。他设想待京营牟兵学成后,再“推之各省旗兵”,把李鸿章等在苏、沪设局制造西洋兵器推广到各省。半年后,李鸿章上奏京营官弁在苏州炮局学习“渐有成效”,他说:“该官弁等勤学讲求协同中外工匠依式仿造,破的门径”,“由此用心不懈,一半年后当能自出机杼,为他处设局制器之先导”。这说明选派京营弁并到苏州炮局学制外洋火器,是为在京畿要地设局制造军火和准备工匠。据《清史稿.兵志》记述,李鸿章曾“疏请在天津设机器局,自造枪炮,以供北方军队之用”,李鸿章在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十六日“筹调洋枪炮对赴津兼筹制造片”中,说道“遵筹制造火器人员拟赴天津设局”一事。他说:“臣仍饬潘鼎新到直隶后察酌情形,禀商崇厚等,如应设局制造,即妥议章程,再由臣饬商丁日昌酌派该局熟练之员,带领匠役器具,有轮船赴津,开局铸造炸弹,以资应用。”从李鸿章述说中可以看出:清廷在同治四年(1865)就已经考虑在天津设立机器局,并且开始运筹了。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总理衙门”就“直隶筹饷练兵事宜”上奏:一切机器尤应设剧募匠,先事讲求,或在都城、或在天津,派员专司制造。随后,兵部会议章程在“练兵需要军器”条内,有由直隶派员在天津设局制造之议。八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忻等“公通商酌”,奏报“拟即在天津设局,总局专制外洋各种军火机器”。

为什么清廷最终选择在天津而不是在都城(北京),或直隶别的地方设立机器局呢?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练军需要。“练兵之要,制器为先”,当时,“直隶既欲练兵”,京兵“神机营现练威远队”,“自应就近地方添设总局”,制造“洋炸炮、炸弹与各项军火机器”,以期多方利用。二是天津地处“京畿”要地,为北京东南

之屏障,这种“北拱神京”的地理位置,且有通海、通河的交通条件,天津为直隶练军和设局制器及京营官弁就近学习制器的首选地。三是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在津推行洋务,并为恭亲王奕忻所信任。

二、崇厚受命创办天津机器局

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忻等上奏:“臣等商酌,拟即在天津设局,总局专制外洋各种军火机器。或雇何项洋人作教习,或派何项员弁作为局董,拣选何项人物学习,或聚一局,或分数据,教习学习等人名数若干,薪水若干,材料匠以及杂项用费若干,应由三口通商大陈崇厚悉心筹划,妥立章程,咨明臣衙门会商议定。其一切款项,即有三口通商大臣酌定支发,准于关税项下作正开销”。同治皇帝(穆宗载淳)御批:“依议”。崇厚受命创办天津机器局。

1、筹画设局办厂

崇厚受命后,即着手在天津设立军火机器总局,事先他在天津访询外国官商,了解西洋各国军火工业情况。同治五年九月,他得知“外洋机器有制火药者,有制枪炮器械个仰用物者,机器众多,需费甚巨”。为了弄清楚制造火药、枪炮器械机器价格和设厂雇工费用,他选聘丹麦国驻天津领事官英人密妥士“赴外国访询”,待查询清楚后量“经费之多寡”,再确定“次第筹办”。十月,密妥士查明了“外国专职或要起居并设厂雇工”办法和费用,崇厚决定设局首先制造火药,待制造火药“走上轨道”后,再立项制造枪炮。他奏请拨银8万两,委托密妥士在“英国购买机器,延聘技师”,筹备开局建厂。

崇厚决定设局制造洋火药,“足补南局所未备”。当时上海江南织造总局、南京金陵机器局能仿造洋枪洋炮机枪炮弹,但不能制造洋火药,天津设局造洋火药,为中国近代制造火药之先。

2、开局与局址

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天津军火机器总局(同治九年改名天津机器局;光绪二十一年改名为北洋机器总局)开局,前奉天府尹德椿任纵班,密妥士亦“总办其事”(洋员总管);运同衔广东候补同知高从望充提调,协助总办处理局内事务;英人司图诺任局总工程师,监管厂房修建和机器设备安装;直隶候补同知黄惠廉充翻译,负责局总办与洋员间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局总办下设委员,“视局务繁简定人数之多寡”,分别责以“方案收发、采办转运等事”。开局后,即“将择地设厂各事宜,妥为采定”;着手筹画“如何集备料物,开通河道(疏通流入海河的贾家沽道引河即今月牙河),建盖房屋等事,等待洋人到津后即可开工兴建”。天津机器局选址大直沽贾家沽(今东局子)。局基东西长计390丈,南北宽250丈。又局南勘定地基两块;一块长130余丈,宽17余丈,作为建盖洋人工匠住房之用;一块作为设立砖瓦窑用地。另在局北勘定地基一块,用来设立公所。局址西、南、北皆田地,东有一条小河(今月牙河)南六通海呵,可行船运送物料。局址计购地22顷30余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刊刻的《天津政俗严格记》记述:天津机器局“在城东十八里,曰贾家沽道者”。贾家沽道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属于大直沽地域,相关史料就是这样记述的。高凌雯在《志余随笔》中记述:“有既姚怀德当崇厚为三口通商大臣时,议设机器局,崇以其事属姚,大至谷地址即所采择,规模甫具。而李文忠来,姚遂引退。”此记述说明:游击姚怀德辅佐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为天津机器局选址大直沽,这里说的选址大直沽,就是选址大直沽附近的贾家沽道。1868年天津海关《关册》这样记载:“在白河东边对岸的大直沽,距此约三里半,清政府已开始建立一座火药、铜帽制造厂”。这里说的白河,即海河;距大直沽约三里半地方建立的火药、铜帽制造厂,就是贾家沽道建立的天津机器局。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的《津门杂记》记述:“机器局”即制造局,一在城南三里海光寺;“一局在城东巴黎大直沽东北,人称东局”。这里说的东局,即是设在今东局子的天津机器总局。

3、天津机器局“规模粗就”

天津机器局东局(天津军火机器局总局)于同治七年(1868)春,破土兴建,由密妥是“总管其事”,按照外洋送到的局房图式,兴工建造。密妥是在1868年(同治七年)4月18日《致英国总领事摩尔根备忘录》中,记述了天津机器局东局开工兴建时施工盛况:“现在每天雇着1000至1200名中国小工和泥瓦匠、木匠在赶建厂房。大半的小工正在垫高四尺的地基,上面拟铺设轨道(铁轨),把厂地上的各个建筑和大门外的船坞联结起来,也有工人在挖大门外的船坞,泥瓦匠和木匠正在建筑一个仓库,以及外国技师与中国官吏的住宅。”历时三年多,到九年(1870)七月,“共建机器房42座,计290余间;大烟筒10座;洋匠住房160余间”,以及中国官员、学徒、住房、仓库等用房。所购制造火药机器(含淋硝、淋磺、研药、筛光药等器)、制造铜帽机器、铁木匠机器,“如式安装”

完毕。崇厚用时三年多,用费白银388178.822两,建成拥有新式火药厂和铜帽厂初具规模的天津机器局东局。

天津机器局东局“规模粗就”,制药机器仅一套,“日碾洋火药仅三、四百磅”。建成之初,“若以每年所用料物人工,较每年所出铜帽火药,比采买之价”贵了不少。密妥士称:“将来再添研药器三分,则每年所出之铜帽、火药,而人工所加有限,较之采买,即可节省。”正当崇厚考虑“为计久图长之策”时,发生天津教案,崇厚因收教案累及而调离天津。崇厚所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尽管“规模粗具”,但是它在发展空间和物质基础、人力资源以及局务管理经验等诸方面,为李鸿章接管后扩大机器局,把天津机器局扩建成时为亚洲最大、最好的火药制造厂奠定了良好基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局,开创了天津近代工业和引进国外科学技术、引进国外智力的先河。

三、李鸿章扩建天津机器局

同治九年(1870)发生天津教案,清廷命崇厚以钦差大臣身份赴法国“道歉”。崇厚此行前,于十月五日上奏,请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接管天津机器局。同治皇帝采纳了崇厚的提议,于十月十二日上喻:“天津设立机器局”,经崇厚饬在事人员

度地庀材,随时监视密妥士等认真经理,现已一律告成”。“崇厚现在出差,就如何斟酌添制开拓之处,着李鸿章妥为筹画,奏明办理”。李鸿章继崇厚之后,主管天津机器局。

李鸿章接办天津机器局后,首先对机器局人事重作安排,调用秦新总理机器局。他奏调湖北补用道沈保靖到天津机器局任总办,津海关道陈钦任会办。他为确保沈保靖“雇用洋匠,进退由我”,直接“驾任中外名匠”,免受洋人把持和牵制,于同治十年(1871年)秋裁撤洋人总办密妥士。沈保靖亦从上海铁厂调来熟练可靠员工,“帮同照料”。这样扭转了崇厚创办机器局时由密妥士等购买机器,招募洋人工匠,管理洋人技师、工匠,这种有洋人监管的局面。

李鸿章初管天津机器局时,“该局规模初具,桓屋上虚假秀,机器尚须添制,火药尚未开造”,几代“添购机器,增建厂屋”逐渐扩充。李鸿章自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接管,到光绪二十亿年(1895年)正月调离天津福日议和,主管天津机器局长达24年之久。他在沈保靖及其后任者无赞成、刘汝翼、吴毓兰、周馥、张梦龙、付云龙等历任总办辅佐下,逐年“次第开拓,不断扩建”,“添造大厂十余座”将天津机器局扩建到时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军火制造厂之一。

1、建成时为亚洲最大的火药制造厂

李鸿章接管天津机器局后肯定崇厚在津设局制造火药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总理衙门奏领崇厚在津购办机器设局造药,是补南局所未备。且隐寓防患固本之意,极为远虑深谋”。他非常重视制造火药,不但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而且瞄准西洋各国火药技术的发展,及时引进西方最新式的火药技术设备,设厂制造最新式的火药。

首先扩建火药制造厂。他解聘了洋人办密妥士,却以密妥是“再添严药机器三分,则所出火药可增三倍,较之采买即可节省”的建议,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购进“西洋药碾三分”,筹建第二、第三、第四座碾药厂。用时两年多,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是火药制造形成有四座碾药厂规模。同时,相应增添淋硝、磨磺、烧炭等厂及器具设备,增产硝、磺、少摊诸料,供四座碾药厂生产火药所需用料,火药日产量从崇厚时的三四百磅跃增到二千余磅。

其次,新建栗色火药厂。李色火药时为后膛炮炮弹专用火药。李鸿章自光绪元年经营北洋海防,筹建北洋水师,光绪十一年(1885),清政府设海军衙门,李鸿章着手组建北洋舰队。各海口炮台内新式后膛大炮,并铁舰、快船之巨炮,要用里色火药施放,才能及远制胜。李鸿章为了满足北洋海防需要,于光绪十二年(1877年)新建栗色火药厂。该厂由工程师英人约士设计并兴建,局总工程师司图诺安装设备,拥有汽炉房9间、汽机房4间、分磨房10间、压药房3间、筛药房2间、光药房6间、分药房14间。这是一座“使用大量水泥巩固地基和支撑墙壁”而厂房十分坚固,“极其庞大而复杂”,“以最新式的机器制造最新式的火药”的火药厂(见1887年10月27日《捷报》载文《天津通讯》,转引自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光绪二十年(1894年),栗色火药厂又填沟栗药机器,扩建药房2座12间、装药房2座、存药房2座15间、硝库1

座7间,增加栗色火药产量,用以满足制造西洋新式长炮钢弹的需要。

第三,新建棉花药厂。光绪九年(1883),仿制棉花火药“已有成效”,盖造火药新厂房30余间,另盖火药房。十一年(1885),新药厂建造化学堂一座计房8间,烟筒4座;算学堂1座两层计16间,连墙烟筒4座,厢房3间,下房5间。

第四,创建无烟药厂。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西方枪炮“尤以新出快式为利”,而“快枪快炮皆用无烟火药”。天津机器局为了跟上世界枪炮的发展步伐,于光绪二十年(1894)购买无烟药机,兴建无烟火药厂。转年,李鸿章调离天津,该厂继续“将次兴工”,于二十二年(1896)全部建成。此厂有制药水锅炉房、制药水房、焙药房、试药房、存药水库、存药料库等。

李鸿章经营天津机器局二十多年,他不断扩大黑色火药生产规模,并且跟上世界火药发展趋势,适时地修建栗色火药厂、棉花火药厂、无烟火药厂,制造出当时世界上的最新式的火药。他在火药厂设化学堂、算学堂,重视研究火药科学技术和培养科技人才。在他的主管下,天津机器局不但能够生产黑色火药,而且能够生产栗色火药、棉花火药、无烟火药,使天津机器局时为全国火药制造和供应基地,成为当时亚洲甚至“世界最大、最好的火药厂。

2、新建铸铁、熟铁、锯木厂

天津机器局为制造炮弹、炮架等军火,于同治十一年(1872)新建铸铁、熟铁、锯木厂,十二年(1873),又将原设海光寺西局铸铁厂移并东局。当时,“铸铁一事为军火之首要”,而铸造炮弹、炮架等,不但需要铸铁厂,并且需要有木样、熟铁、机器、铜引各厂与之协作。新建铸铁、熟铁、锯木厂,加上前已建成的机器房(厂),天津机器局已具有制造炮弹的能力。

3、开设造枪厂、枪子厂

光绪元年(1875),建洋枪厂,始制林明敦后膛枪,建枪子厂,自造车、刨、钻、锯等机床及购自外洋车床30余具,专制各种子弹。光绪三、四年,分别只造林明敦后门枪200杆、320杆。后因造价太高,“工费甚巨,较购自外洋者价几逾倍”,而停止造枪。枪子厂却持续扩大和发展。光绪七年(1881)时,日成枪子从建厂初时的不足2500颗增至1万棵。

4、添设电气水雷局(电报水雷雪堂)

李鸿章认为“水雷为海防要需”,于同治十三年(1874)在机器局仿制水雷成功;于光绪二年四月在机器局内设电器水雷局。他说:“延订西士,选募生童,九局内添设电气水雷局,教练一切,制成各种水雷。”可见,他所说的电气水雷局,既是制造水雷之场所,又是培训生童学习电报、水雷技术的学堂。

5、开设炮子(炮弹)厂

天津机器局于同治十一年(1872)建成铸铁、熟铁、锯木厂,铸造军火器械,

主要是铸造炮弹、炮架。从查到的史料看,光绪二年(1876)前就批量生产各种前膛开花炮弹6.8万余颗。后膛镀铅来福炮弹2千个。光绪十二年,周馥在

陪醇亲王亦澴阅视机器局总局的《日记》中,有机器局每年可制“大小炮子数万颗”之记载。

6、创建炼钢厂铸钢厂

李鸿章鉴于“北洋海军各舰所设新式炮位”需用“各种长式炮弹”,“外洋长式钢质跑单位后膛炮所必需”,于光绪十四年(1888)筹划在机器局东局间炼钢厂和铸造厂,以制造新式长炮钢质炮弹。为此,李鸿章在是年三月二十四日(5月4日)至六月二十六日(8月3日)期间,于中国驻英国公使刘瑞芬多次互通电报,商量购买铸钢机和雇用技师一事。从李鸿章六月二十五日给刘瑞分回电中,可知“东局拟订英葛来可力夫厂铸钢炉一,炼钢、熔钢匠各一;格林活厂水力压钢机、十吨起重机,连零件及建铁房,约共价三万三千余磅”。李鸿章于光绪十五年(1889)五月,一面“咨会海军衙门并咨户、兵、工部立案”,一面批准天津机器局定购“外洋铸钢机器全分”,兴建炼钢厂。

此炼钢厂是由机器局总工程师英人司图诺监督兴建的。对此,1893年5月19日《捷报》有报道:“两年前,总督已经铺准,令机器局东局建一个炼钢厂。炼钢厂的兴建,系由机器局的总工程师司图诺细心筹划的。一套从英国新南关机器公司买来的机器,包括所有西门子马丁炼钢法最新设备,已经安装起来;所有的专门技师、熔炼师、化验师都已到达,工厂即将开工。”炼钢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建成;经过两年多试炼钢,于二十一年(1894)。与炼钢厂,铸钢厂相配套,新建化学房1座9间。炼钢厂炼钢,铸钢厂铸造钢件,加上添增的制造炮弹机器和车床等设备,使天津机器局能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新型大炮”

用的,最新式的长炮钢质炮弹。天津机器局炼钢厂是天津最早建成的技术设备先进的近代炼钢厂。

李鸿章主管天津机器局达20多年,在李鸿章运筹和支持下,天津机器局不断扩建旧厂,创办新厂,由初时的小规模的火药、铜帽厂发展到拥有十几座大规模军火制造厂,制造各种火药、子弹、炮弹、水雷、军火器械及枪、炮,而成“为北洋水陆各军取给之源”,成为“供各省、各军之需”全国性的火药制造和供给基地。

7、创设北洋铸币厂

北洋铸币厂,又名天津机器局铸钱局,前身为天津机器局宝津局。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机器局设立宝津局,从东局分出一部分机器设备,又购买英国格林活铁厂铸钱机器到局,开始铸造铜钱。十六年(1890),建成天津机器局铸钱局,又名北洋铸币厂。二十二年(1896),铸钱局“添购铸钱各项机器”,“筹办铸造银元”,是年,试铸银元。转年继二十三年(1897),“添建银钱厂”,正式开铸银元。它铸造的银元正面有“北洋机器局造”,背面铸有“龙”的图案。

天津机器局铸钱局,是中国第一座近代铸币厂。它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天津建成的“户部造币总厂”要早15年。

(三)、规模与产品

1、规模

天津机器局(冬菊)规模宏大,时为中国最大的军工厂之一。其火药厂,时属亚洲最大的火药厂。该局初战第22顷余亩,局基“环西南北皆民畴,东界小河而止”。后来,“遇河而东拓地四顷,其三隅拓地七顷,画为墙址,内墉外濠”,“延袤千有五百余丈”。一说,局“厂屋外缭垣周九里”(周馥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日记》)。天津机器局战地几乎与天津卫城占地(天津卫城城垣周4940米,近10年华里)差不多,可见其规模之大。同治九年时,该局“规模粗就”,仅建碾药厂、铜帽厂,建机器房等42座,计290余间,洋匠住房160余间,大烟筒10座。此后逐年扩建,到光绪十二年时,局之厂屋较同治九年时有“加数倍”之多。光绪十三年后又多次扩建,建成栗色火药厂、铸币厂、炼钢厂,直到光绪二十二年后,又建成无烟火药厂,添建铸钢厂、锅炉厂、卷铜厂,改建炮子厂、黑药厂,扩大铸币厂,增建无烟药厂等厂。天津机器局东局拥有制造各种新式火药、各式枪炮弹,水雷及步枪、镪水、钢铁、机器、电线、铅笔各种工厂十几座;拥有造船船坞,拥有电报水雷学堂、电学房、化学堂、算学堂、习艺厂等数学、试验设施;拥有员工2000多人,工厂规模之大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所罕见。局厂区之大,在各厂、各部之间有“电报、电话和窄轨铁路相联系”,铁路直通局大门外的船坞。局门口上悬铜制名匾,下面墙上有“海疆藩卫”四个大字,门口左右各摆土炮一尊。局址周围筑有高墙,围墙外挖涌筑堤,植树成林。天津机器局“巨栋层栌,广场列厂,迤逦相属,参错相望。东则帆樯沓来,水栅坚闭;西则轮车转运,铁辙纵横。城? 炮台之制,井渠屋舍之观,与天津郡城遥相对峙,隐然还将一重镇焉”。

2、产品

天津机器局东局主要产品是火药、枪子、炮弹、水雷以及制造或药用的镪水、制造炮弹的钢材。此外,它还制造电线、机器和机器零件、轮船、枪炮等。该局建有船坞,光绪七年(1881)下制造“仙行小机船一号”;十三年(1887)九月,为海军衙门制造“昆明湖水操小火轮、洋舢板等船”。该局所产各种火药、枪弹、炮弹、水雷、地雷、炮架等各种军火,“常年供支北洋水陆各营及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并协拨他省为数甚巨”;共创练海军,“为海军取给之源”;供战事之急需,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加工造办,“接济前敌各军”。天津机器局在光绪七年后,又扩建了镪水厂,新建棉花火药厂、栗色火药厂、铸钱局、炼钢厂、铸钢厂、化学厂等等工厂,产品品种增多,各种产品产量也随之增长。到光绪二十年(1886)时,“每年可制枪炮火要一百磅、铜帽五千万粒、大小袍子数万颗、毛瑟枪自五百万粒,其余各种水雷、电线籍轮船机器之属,无不兼制”(周馥《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

炼钢铸弹。光绪二十四年,拥有制造黑药、栗药、棉药、吴烟药各种火药100

多万磅合毛瑟枪子400万粒、铜矛2800万粒的能力,能制钢质子母弹1200颗和数以万计的各种炮子(炮弹),并兼造磺、镪水、雷电器具,卷铜、炼钢和铸币。从众多产品及产品数量之大,可窥见到天津机器局东局规模之巨大。

(四)天津机器局兴建的历史意义

天津机器局从1867年创立到1900年,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洋务

运动的一个成功代表。虽然耗费银两达到了千万两,但它的成立部分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刀枪剑戟的落后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抵御西方侵略的能力,为中国近代培养了第一代的军事人才

(五)参考文献

1、河东文史资料第十六辑《清末北方的近代化基地——天津机器局》

2、《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2期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近代史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有志之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此背景下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人们被深深禁锢在封建思想里,人们失去了独立自由,变成麻木不仁,养成了一种奴隶性——甘心受奴役,受束缚。奴隶性的思想使得他们以奴隶自居,因而他们不会冒险进取,更不会去关心国家的发展及未来。所谓“国者也,积民而成。”“民”是国家的基础,要让国家从封建制度变成民主,自由的制度,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封建腐朽的思想。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奴隶性思想呢?那就是要掀起一场像五四运动一样的启蒙运动。倘若没有五四运动,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也许还要再等几十年。因而要国家富强,就需要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他们前进。 历史上各国走向富强无不遵循同一道路:当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掀起时,随之将涌现一大批为新时代奠基的思想巨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宣传新的观念,新的主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方法。深刻的思想运动,引起人们思想根本的改变。紧接着往往是政治变革,建立新制度,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空前的繁荣。 14世纪,意大利首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被马克思誉为:“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得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很快意大利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在1540年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英国也涌现出了像莫尔,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等思想巨人。他们推动着英国的思想运动。于是很快在1660年,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紧接着在1800-1880年,英国始终世界经济中心。继文艺复兴以后,在法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思想运动过后,全国便掀起了几次大革命。最终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法国于177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同样,在16世纪上半叶,德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紧接着德国于1830-185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跟前几个国家一样,很快德国于181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如今是谁领跑世界呢?能当之无愧的当然是美国了。美国于1829——1870年爆发了一场亦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这场思想的启蒙引发了南北战争,促成了美国的统一,从此美国开始走上超级大国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近代史论文

芳兰贞石——王国维之学术贡献评价 罗玉龙 2010级临床全科2班 摘要: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曾有罗振玉评价王国维是“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梁启超更赞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日益濒临于危殆的生死存亡的时刻。在这一时期,王国维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并第一个站在哲学、美学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在教育上,王国维不仅是提倡美育,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教育宗旨的第一人,而且一生躬行实践,成绩斐然。最后在将知天命的次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在学术的巅峰结束了自己灿烂而短暂的一生。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认识及其研究,对正确认识和评价王国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评价王国维美学近代教育王国维之死贡献 一、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具有创新、求实精神 王国维(西元1877年-1972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曾任清末废帝之师,清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所著《安文集》、《观堂集林》等遍涉经史,一部《人间词话》更成艺林绝唱。还精研甲骨、金文,兼研西方哲学。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等领域成就卓然。[1]而史上很多名人对王国维都有很高的评价,郭沫若就曾评价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这迅速加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异域文化的猛烈撞击和国内文化精英的尖锐批判下,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价值系统走向全面崩溃,逐渐失去了对外来思想观念进行同化的内在活力。对西方思想的吸纳,使王国维清醒地意识到:要拓展中国学术思想,就必须“借用外力刺激”。 美学作为文化的一翼,同样也面临着向现代转型的重大课题,而这种转型是从王国维开始的。王国维敏锐感应这一时代潮流,刻苦研读西方思想,对康德、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更是反复研究。他曾自叙道,对“汗德之纯理论批评外兼及其伦理学及美学”,凡四次集中精力专功之。而对叔本华之书,王国维则是“大好之”,并与叔本华的思想产生强烈共鸣,“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2]王国维以打破中西疆界、兼通并融贯中西文化

中国近代史作业(小论文)

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后记 ——11096119 黄升 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简介 (一)八一起义纪念馆总述: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座落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砖泥建筑,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多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进行了更新、改进。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像,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情节;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新的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石刻作为陈列的序幕,将会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二万多起义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硝烟散尽,至今尚存革命旧址五座: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均为国保单位。为了纪念和宣传这一光辉的历史,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40多年来,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南昌起义暨建军70周年之际,五座革命旧址经过维修,再现了历史的光辉;辅助陈列全面更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览手段,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已达国内一流水平,令人留连忘返。 (二)八一起义纪念馆布局 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中心的洗马池,中山路西端。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旅社大楼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中部为天井,共有96间房。这栋中西合璧的大楼,在二十年代是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筑。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为筹划起义,当时,以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的名义,包租了整个旅社。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临街而立,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一楼按原貌恢复了当年曾举行过领导会议的喜庆礼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近代史小论文

战后幽灵—民主日本之可能性 论二战缘起,经济决定论往往一统江湖。然而自一战后至二战,数十载光阴,从和平鸽飞起至兵戈不息,从民本主义至军国中心,民主和平的呼声如何沦为军国主义的前奏?暴力,残忍,弑杀,这是否能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性,刻画成所谓的在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太平洋中一介岛国,如何拥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历史渊源与隐瞒的现实,煽动与宣传,集体中的民众和士兵,拨开重重迷雾,二战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战争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缕缕忧思?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将以如下三个客体做一番探讨即:一场运动,民主和平的先行者大正民主运动;一位作家,由反战转至尚武的文坛女诗人于谢野晶子;一个团体,在“神风”的旗帜召唤下,前赴后继,争相奔上死亡之路的日本青年。接下来,将以这些裹挟而行的一代人为着眼点,力求一窥一战后日本社会思想跌宕起伏之全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受战火牵连,生产受损,许多物资不得不依靠出口国。日本虽为参战国,却远离主战场,损失较小,这使得欧洲成为战时日本的一大金主。并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战后日本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大幅加快。面对清帝国,奥匈帝国等的覆灭,深深震撼了日本国人,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生起。 由于日本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大约半个世纪,国家大致平稳发展,一战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现了日本近代以来前所

未有的盛世局面。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城市的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可以参政、出演现代剧目、上班,随便出门逛街、看电影等。甚至在一战末期发起了“米骚动”。至此,大正民主运动达到最高潮。 然而这只是一瞬,如同烟花经历了绚烂的开放,大正民主运动迎来了它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秩序逐渐恢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在军部推动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和平的日本有可能性吗?军部用武力打消了一切幻想,将一个可能孵化成真正和平民主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徒留无尽唏嘘。我们能够缺锌的一点就是大正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奋力挣扎后,没能逃出军国主义步步收紧的罗网,却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灯塔,照亮过许多迷路的船。它有力的证明了战争是罪恶的,却并不意味着民族本性之罪恶。没有那个民族骨子里是罪恶的,流淌着弑杀的血液。和平与安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多数人的向往。 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 你不要死去! 你是咱家最小的弟弟, 双亲加倍地疼爱你。 双亲何曾教你紧握利刃,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

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近代史论文(学习体会)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0—2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孙雄学号:10114060254 成绩: 现在的中国 贪污,卖官买官,腐败,且动不动就要上亿那种;假奶粉,假药品,假油,什么吃的都可以弄虚作假;城管打人,扶老人要被诬赖,性问题不断….我们都知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国家里---中国. 可以说,不是蠢的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在随着1979年那伟大的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是在一步步上去了,甚至还在所谓的世界经济排行榜上有头三甲之称,不可不说的确发展地很猛. 但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种高速得来的金钱所带来的是存在着一系列大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民百姓精神方面的落后和社会法律和道德秩序的被践踏. 种种,不管是官场,商场,还是最基本的人场来往里,每天都发生着我们认为是缺德,无耻的事情.我们对此表示唾弃. 我们要反思,我们说现在的中国不好,那么现在的中国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差点活不下去,我想关键有这么这么几点. 一,改革,改得不彻底; 社会是在变,种种从上到下的政策也必须跟着变才是正道.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个话说是”现在阔着人要保持着阔,未曾阔着人在想着阔”,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社会改革改的就是公平性这个问题.可公平在现实中是很难界定的. 事实上,改革过程中是会出现“公平焦虑”的,既是对结果的焦虑,也是对过程的焦虑。没错,改革需要成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问题是谁来承担这样的成本和代价,有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担机制?谁来监督好问责改革结果与改革者所宣称的改革愿景之间的不一致?如果这些基础性问题都解决不了,改革者勾勒的改革愿景再美好,也是缺乏足够吸引力的乌托邦。这种情况下,即便大家都觉得现实已经积弊重重,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理想层面的“都觉得要改革的共识”也要让位于现实中的持现状。现实中,很多的改革都是这样。当大家满心欢喜对改革愿景充满期待,改革的实际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以中国地域之大、局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

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 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所在院系:生命医学学院 所在专业:应用化学 学生学号:144177738 所在年级:2014级日期:2016年4月10日 得分: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摘要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中国近代史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张剑201010213115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441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赵荣霞 2015 年12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 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 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

大学近代史论文(超级大神满分版)

论近代为何出现诸多仁人志士,人杰枭雄论文题目:论近代为何出现诸多仁人志士,人杰枭雄 学生姓名:FREEDOM 学号:666666 所在院系:人文学院 所在年级:2012级 任课老师:CHENMEI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 前言:近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从左宗收复新疆,胡雪岩与洋斗商,到张謇实业救国,康梁戊戌变法,六君子横刀向天笑,再到黄兴雨花台起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求共和真理之路漫漫,却演绎出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决定历史的是人,是那个时代的人,是一批用热血与精神相交织的人。、 摘要: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从救亡图存的角度说是一部人物史。本文从各阶层角度分析近代人物为何纷纷涌现的原因,又从整体以及历史渊源方面分析近代人物源源不断涌现的规律。从晚清到辛亥,人物构成了近代那独一无二的旋律,他们的出现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一、社会的复杂性为人物的出现创造环境 纵观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的不屈精神与爱国主义演变成救

亡图存的原动力,同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各阶级亦怀投机主义,对纷争乱世产生雄霸天下的想法。 时代造就英雄,也逼我中国人自立自强。 二、地主阶级的探索开启民智 从晚清开始,鸦片战争一下子敲醒了那些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如林则徐虎门销烟为的是强健国民素质,维护国家长远,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为的是开启民智,而洋务运动则为富国强兵,但也有增强自身在朝威望。这其中既有士大夫精神,也有中国人爱国主义,自强自立之道。可以说是时代危机感促使先进人士投身救亡图存中,也催生了一批仁人志士。但由于封建势力依旧强大,近代化初露端倪,以致运动革新屡遭失败,也为乱世枭雄的出世埋下了伏笔。 三、农民阶级的反抗影响了一代人 晚晴政治动荡,税收苛刻,加上体制死板,科举制度依旧存在,小农经济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播,激发了一些底层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白莲教,太平军起义,到捻军起义皆系晚清体制腐败,民不聊生。如洪秀全因科举屡次不中,却以一本基督教小册子而转变思想,为天下耕者有其田而激起奋斗之志。而石达开自小看到民不聊生的困局,于是决定起义而救天下于水火中。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使最广大的中国人民更加觉醒,为后来革命人物的出现创造先决性条件。 四、资产阶级的变革打开了束缚自由的枷锁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毕竟有其局限性。思想的狭隘性,各阶级及各派的矛盾以致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重重,如胡雪岩系左宗棠一派,而盛宣怀系李鸿章一派,两者互斗,加之面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而束手无策,从而导致胡破产的悲剧。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出世以再救中国。

相关文档